當前位置:首頁 » 花園三花 » 清代荷花缸

清代荷花缸

發布時間: 2020-12-13 10:13:42

① 為什麼和尚死後入荷花

坐化缸又稱和尚棺(即和尚坐化缸),缸葬是和尚坐化的一種獨特方式,一般指得道高僧圓寂後,盤坐在一個特製的陶缸之中,並在遺體四周放下木炭、石灰、香料等物品,用來除濕防腐,再密封連缸體一起安葬。

坐化是和尚盤腿端坐而死,在佛教中一般是指修行有素的人,端坐安然而命終。

坐化的高僧在其坐化缸中會有舍利出現,舍利又作「舍利子」。意為屍體或身骨,佛教稱釋迦牟尼遺體火焚後結成的珠狀物。後來也指高僧火化剩下的骨燼。由於坐化的高僧不必火化也可出舍利,坐化缸就成為高僧得道升天的重要形式。佛門中常用的坐式是結跏趺坐,修禪入定大多採用這種坐式,據說,定力深的信徒,臨終時能夠預知死亡時間,安然而逝。因此坐化又稱坐亡、坐脫、坐逝等,歷史有關記載甚多。如唐代黃濤《蒲山靈岩寺碑銘》記載:「了公八年冬十月坐亡,色肉不壞。」又如清代姚福均《鑄鼎余聞》卷四記載:「五代間,布袋和尚於奉化岳林寺東廊坐逝,偈雲: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這中間又指出了和尚在坐化後屍體不腐的事實,從出土的坐化缸中發掘的和尚遺跡中確實有例證,如越南北部寧省曉廟內的一座佛塔中,發現一具兩百八十多年前坐化的和尚肉身,和尚法號儒知,死於1732年。儒知體內器官保存完好,但由於出土後的保護原因致使身體外觀一眼窩受損,雙臂自肘部折斷。1998年11月15日,在位於四大佛教聖地的九華山中,發現了兩具在坐化缸中坐化高僧不腐的屍體,其一是地藏王菩薩的。它是古朝鮮國的王子,唐肅宗在至德兩年來中國,選中九華山作為道場,時年24歲。99歲圓寂,信徒們將它放入坐化缸內,稱為「缸葬」。3年後開缸,肉身不腐。其二是大興和尚的。大興生於1909年,安徽太湖縣人。17歲上了九華山,在百歲宮出家。1947年,他離開了香火鼎盛的百歲宮,來到了人跡罕至的後山雙溪寺。1985年2月初,大興不小心摔斷了腿,廟中和尚曾要為他醫治,他卻說:「大限已到,我該走了」。2月13日,他停止進食,但對寺中方丈說,他要保留肉身。2月19日,大家把盤腿而坐的屍體裝入缸中,缸中放入了30公斤的木炭和生石灰,然後蓋上蓋子,置於室外。農民們感念大興的好處,為他在缸外修了坐2米多高的磚塔,將缸封住。過了3年零9個月,寺中和尚想啟動缸看看大興身體是否成了肉身,因為九華山的肉身是從地藏王菩薩開始的,均是放置了3年零9個月後開啟的。經佛教協會長老們研究,決定再過一年。這樣,於1989年11月15日,拆開了磚塔,揭開了缸蓋,只見大興和尚的衣服已壞,串念珠的鐵絲也已銹掉,但其伸腿完好無損,坐在缸內肩背挺直,容貌安詳。以上這些事例中的屍體既未去掉內臟,又未用葯物處理,竟能如此完好地保存下來,真叫人感到不可思議。據說,道行高深的和尚預知到其死亡時間後,為了在他圓寂後其弟子能繼續瞻仰他的肉身,以達到不在而又無處不在的境界,通常採取坐禪的方式達到高深境界,當一個人入定時,可以做到控制呼吸和血液循環的流動,在這種狀態下,和尚可以長時間不吃、不喝、不動,是身體的需求和體內的細菌活動降至最低點,因此有助於這些高僧的遺體完整地保存下來,這就是「禪」的力量。

坐化的高僧在進入坐化缸中時通常採用兩種方式,一種是在缸外坐化後由他人抬入坐化缸中,另一種是在坐化缸中坐化而後由他人將缸蓋好。據說在第二種坐化方式中,和尚即將坐化(臨終)時,要有一定身份的方丈讓其盤膝坐在缸內,蓋上有開孔的「棺蓋」,待坐化者(死了)以後,再蓋上一個球狀的「寶珠蓋頂」,然後埋在很深的地下。這兩種方式不同,但過程均一致。首先,坐化者盤腿入定置於坐化缸內,兩腳交叉與缸底接觸,以臀部、兩膝支撐於坐化缸體內壁,形成一個底面三角形的穩定結構,藉以固定坐化著的身軀。其次,用缸蓋將坐化著露出缸體的部分固定,其中,缸蓋的中間留有一個圓孔,剛好能使坐化著的頭部從中間穿過。最後,坐化著露出缸蓋的頭部用缸頂蓋好並予以固定。在缸體、缸蓋、缸頂的銜接處均設有卡槽,從而使整個坐化缸結合緊密、渾然一體。為了使坐化的和尚免遭地中水汽侵害,埋葬坐化缸的地形也十分考究,一般選在高坡之上,地形向陽、乾燥之處。坐化缸的三重結構,一則能夠保持坐化者坐化時的姿勢,二則能以嚴密的結合方式保證坐化者在缸內不被來自缸外物體的侵害。

由於坐化缸內坐化的和尚一般均為修身高深的高僧,再加上坐化缸的製作工藝各地不一。戰爭及人為因素;使得能完整地出土、並能再現坐化者遺容的坐化缸,十分罕見。近些年在我市的考古發掘中,於南壇出土的坐化缸屬於最精美、完整的一個。現保存在臨沂市博物館內。坐化缸的發現,為研究古代的制陶工藝和佛教歷史,提供了實物依據,對於研究早期的工藝美術也具有一定價值。也給醫學界提供了新的研究課題。


② 粉彩九桃天球瓶是清代哪個皇帝時期的

粉彩九桃天球瓶
高51.5厘米,故宮舊物,非常珍貴。乾隆時期的瓷業,從技術層面上看,是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集大成」高度。

③ 清朝小磁缸有什麼圖型

青花瓷,生肖

④ 怎樣鑒定清代民窯青花彩瓷

想學習需要理論和實踐並行,如果真的喜歡瓷器的話。先看書,然後再去博物館看。有了一定的基礎可以去專業的鑒定中心找老師鑒定探討,這樣會進步很快

⑤ 清朝皇室都珍藏了哪些高科技文物

社會在發展,時代在進步,在當時看似很高科技的東西,現在早已走入尋常百姓家。清朝皇室珍藏的八音盒在當時算得上高科技啦。

⑥ 怎樣鑒別清代青花瓷

清代青花瓷品類眾多,以康熙青花瓷器部分款識辨別為例:

康熙青花瓷器的題款特點鮮明,無論在字體的寫法或款識的布局上,在清代都是最為豐富的,綜合起來有以下幾種:

1、紀年款 :主要是青花「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楷書款,少見篆書款和草書款,字體雄健有力,端莊工整,字與字之間距離比較大。仿寫前朝款識有宣德款、成化款、嘉靖款、萬曆款,其中有官窯青花也有民窯青花。

2、堂名款:又稱「家堂款」。此種款識在清代較為流行,多數是民窯青花款,有「復香軒之清制」、「松柏堂制」、「美玉堂」、「三元堂制」、「永興堂制」、「聚星堂制」、「來雨堂博古制」、「珍玉堂制」、「彩玉堂制」、「安素草堂」、「奇玉堂制」等。

3、吉言贊頌款:此類款識主要有「杏林春宴」、「世德留芳,祿在其中」、「滄浪綠水」、「奇石寶鼎之珍」、「益友珍玩」、「清玉寶鼎之珍」、「博古雅玩」、「永慶奇珍」、「美玉」、「玩玉」等。

4、標志、圖案、花押款:有樹葉、梅花、海螺、小兔、雙魚、靈芝、荷花、鼎爐、方勝、冊本、爵杯、花卉等。

(6)清代荷花缸擴展閱讀:

清晚期青花瓷鑒藏知識:

咸豐(1851~1861年):咸豐青料使用國產青料,可能是珠明料。典型咸豐青花發色淡雅或鮮艷,民窯青花發色灰暗或灰黑色。咸豐青花瓷造型趨向笨拙,官窯青花的時代風格與道光朝相若。其人物特點是鼻骨高直、隆起有勾,俗稱「鷹鉤鼻」。紋飾呆板,無生氣。在工藝方面,一般胎體較前朝厚重,胎質粗松,釉質泛白,釉面稀薄,具有「波浪釉」的時代特徵。

同治(1862~1874年):同治青料採用國產青料,可能是珠明料。典型同治青花發色清雅明艷。民窯大多發色藍灰色,或黑淡和藍黑色,但均顯漂浮。同治末期開始用進口青料洋藍,發色鮮亮,明艷泛紫,缺乏天然礦物青料的美感。

光緒(1875~1908年):光緒青花發色漂浮在釉中,而康熙、乾隆則在釉下;光緒仿永樂、宣德筆法,也用點拓法,但「鐵斑」漂浮,比清早期仿品機械呆板。豆青地托粉青花少見了。光緒青花瓷的造型豐富多彩,紋飾圖案豐富,筆致細而拘謹。工藝上,胎質細白堅密,但與清前期的相比明顯松軟;民窯則更覺粗糙、笨重。釉面稀薄,欠溫潤,釉色白中微閃青,已趨向現代瓷的純白色調。瓶頸部兩邊或飾對稱鋪首銜環耳。

⑦ 清代老缸浮貼雙黃龍戲珠價值

工藝不同、品相差異價格不一。

上圖清代二龍戲珠荷花缸標價2600元。

⑧ 清代妃嬪日常日用陶瓷等級 皇後該用什麼樣的陶瓷,宮中的陳設都是啥,每年的貢品有啥最好從皇後寫到答應

妃嬪日用瓷器配額

妃嬪的日常用度包括宮分、鋪宮。宮分是上自皇太後,下至貴人、常在、答應等人每年按等級所供應的不同品種、數量的金銀、布匹,以及每月、每日所供應的糧肉、菜蔬、副食等,包括綢緞、貂皮、米面、炭蠟等項。鋪宮是指皇太後、皇後、妃嬪以及福晉等人宮內所用不同等級、品種、數量的金屬器皿、瓷器、漆器等。在等級森嚴的清宮大內,由於妃嬪的名位不同,在日常用度的數量上存在著明顯差異,依其等級而遞減。

鋪宮中瓷器的配額,主要有各種類型的碗、杯、盤、碟、盅等,在顏色、紋飾和數量上都有嚴格的等級。據《國朝宮史》「經費」條記載,後宮用瓷共分6個等級:



一、皇後

皇後在後宮的地位等同於皇帝在前朝的地位。先由太後從近支王公大臣的女兒中挑選,再由皇帝冊封。一般冊封一位皇後(以玉如意為示,得如意者為後)和兩位妃。這樣冊封的皇後地位最高,所生長子一般封為皇太子。其配額的瓷器數量是:「黃瓷盤二百二十,各色瓷盤八十;黃瓷碟四十,各色瓷碟五十;黃瓷碗一百,各色瓷碗五十,黃瓷盅三百,各色瓷盅七十,各色瓷杯一百,瓷渣斗四。」


二、皇貴妃

皇貴妃這一名號始於明朝成化年間憲宗追封寵妃萬貴妃為皇貴妃,清朝沿用,在皇後之下設皇貴妃一人。其配額的瓷器數量是;「白里黃瓷盤四,各色瓷盤四十,白里黃瓷碟四,各色瓷碟十五;白里黃瓷碗五十,各色瓷碗五十,白里黃瓷盅二,各色瓷盅二十,瓷缸二。」據清《稱謂錄》記載:「本朝,皇貴妃位在貴妃上……冊封之禮,皇貴妃以冊、寶,妃以冊印。」


三、貴妃

貴妃,南朝宋武帝時始置,隋至清代一直沿用,地位次於皇後(明清時設皇貴妃地位高於貴妃)。其瓷器配額是:「黃地綠龍瓷盤四,各色瓷盤三十;黃地綠龍瓷碟四,各色瓷碟三十;黃地綠龍瓷碗四,各色瓷碗四十;黃地綠龍瓷盅二,各色瓷盅十五;瓷缸一。」


四、妃

妃,皇帝的妾,清代妃的地位次於貴妃。其瓷器配額是:「黃地綠龍瓷盤二,各色瓷盤二十;黃地綠龍瓷碟四,各色瓷碟八;黃地綠龍瓷碗四,各色瓷碗三十;黃地綠龍瓷盅二,各色瓷盅十二;瓷缸一。」


五、嬪

嬪,皇帝的妾,在清代地位次於妃。其瓷器配額是:「藍地黃龍瓷盤二,各色瓷盤十八;藍地黃龍瓷碟四,各色瓷碟六;藍地黃龍瓷碗四,各色瓷碗二十;藍地黃龍瓷盅二,各色瓷盅十,瓷缸一。」



六、貴人

據《稱謂錄》記載:「東漢定製,皇後之下即貴人也。本朝貴人位在妃、嬪之下,而貴人之下即是常在、答應,同此一稱,而位之尊卑與東漢時異矣。」其瓷器配額是:「綠地紫龍瓷盤二,各色瓷盤十;綠地紫龍瓷碟二,各色瓷碟四;綠地紫龍瓷碗四,各色瓷碗十八;綠地紫龍盅二,各色瓷盅十。」


七、常在

常在為明、清後宮第六等級的嬪妃,其地位在貴人之下。其瓷器配額是:「五彩紅龍瓷盤二,各色瓷盤八;五彩紅龍瓷碟二,各色瓷碟四;五彩紅龍瓷碗四,各色瓷碗十;五彩紅龍盅二,各色瓷盅六。」


八、答應

秀女人宮後,一般封答應。貴人以上得出自世代顯貴人家,貴人以下只須從拜唐阿子女中挑選。有的秀女配近支宗室或皇子、皇孫。其瓷器配額是:「各色瓷盤八,各色瓷碟四,各色瓷碗十,各色瓷盅六。


綜上所述,《國朝宮史》記述的後宮用瓷主要分為各色釉瓷器、黃釉瓷器(單色釉)、色地龍紋瓷器(花釉)、五彩紅龍瓷器(彩繪)等品種與類型。


妃嬪日常吃食定額:


皇太後:豬一口、羊一隻、雞、鴨各一隻、新粳米二升、黃老米一升五合、高麗江米三升、粳米粉三斤、白面五十一斤、蕎麥面一斤、麥子粉一斤、豌豆折三合、芝麻一合五勺、白糖二斤一兩五錢、盆糖八兩、核桃仁四兩、松仁二錢、枸杞四兩、曬干棗十兩、豬肉十二斤、香油三斤十兩、雞蛋二十個、麵筋一斤八兩、豆腐二斤、粉鍋渣一斤、甜醬二斤十二兩、清醬二兩、醋五兩、鮮菜十五斤、茄子二十個、王瓜二十條、白蠟七枝(內一枝重五兩,三枝各重三兩,三枝各重一兩五錢)、黃蠟二枝(各重一兩五錢)、羊油蠟二十枝(各重一兩五錢)、羊油更蠟一枝(夏重五兩、冬重十兩)、紅蘿炭(夏二十斤、冬四十斤)、黑炭(夏四十斤、冬八十斤)。


皇後:豬肉十六斤、(盤肉)羊肉一盤、雞鴨各一隻、新粳米一升八合、黃老米一升三合五勺、高麗江米一升五合、粳米粉一斤八兩、蜂蜜四兩、核桃仁二兩、松仁一錢、枸杞二兩、曬干棗五兩、豬肉九斤、豬油一斤、香油一斤六兩、雞蛋十個、麵筋十二兩、豆腐一斤八兩、粉鍋渣一斤、甜醬一斤六兩五錢、清醬一兩、醋二兩五錢、鮮菜十五斤、茄子二十斤、王瓜二十條、白蠟五枝(內一枝重三兩,四枝各重一兩五錢)、黃蠟四枝(各重一兩五錢)、羊油蠟十枝(各重一兩五錢)、羊油更蠟一枝(夏重五兩、冬重十兩)、紅蘿炭(夏十斤、冬二十斤)、黑炭(夏三十斤、冬六十斤)。


皇貴妃:豬肉十二斤、羊肉一盤、雞一隻(或鴨一隻)、陳粳米一升五合、白面五斤、白糖五兩、核桃仁一兩、黑炭(夏三十斤、冬六十斤)、六安茶葉十四兩(每月)、天池茶葉八兩(每月)、干棗一兩六錢,香油六兩,雞蛋四個,麵筋四兩,豆腐一斤八兩,粉鍋渣八兩,甜醬六兩五錢,清醬八錢,醋二兩五錢,鮮菜十斤,茄子八個,王瓜八條,白蠟二支,黃蠟二支,羊油蠟五支,紅籮炭夏十斤、冬十五斤,黑炭夏三十斤、冬六十斤,六安茶葉十四兩(每月),天池茶葉十兩(每月)


貴妃:豬肉九斤八兩,羊十五盤(每月)、雞鴨共十五隻(每月),陳粳米一升三合五勺,白面三斤八兩,白糖三兩,核桃仁一兩,干棗一兩六錢,香油六兩,雞蛋四個,麵筋四兩,豆腐一斤八兩,粉鍋渣八兩,甜醬六兩五錢,清醬八錢,醋二兩五錢,鮮菜十斤,茄子八個,王瓜八條,白蠟二支,黃蠟二支,羊油蠟五支,紅籮炭夏十斤、冬十五斤,黑炭夏三十斤、冬六十斤,六安茶葉十四兩(每月),天池茶葉八兩(每月)


妃:豬肉九斤,羊十五盤(每月)、雞鴨共十隻(每月),陳粳米一升三合五勺,白面三斤八兩,白糖三兩,核桃仁一兩,干棗一兩,香油六兩,雞蛋四個,麵筋四兩,豆腐一斤八兩,粉鍋渣八兩,甜醬六兩五錢,醋二兩五錢,鮮菜十斤,茄子八個,王瓜八條,白蠟二支,黃蠟二支,羊油蠟二支,紅籮炭夏五斤、冬十斤,黑炭夏二十五斤、冬四十斤,六安茶葉十四兩(每月),天池茶葉八兩(每月)

嬪:豬肉六斤八兩,羊十五盤(每月)、雞鴨共十隻(每月),陳粳米一升三合,白面二斤,白糖二兩,香油五兩五錢,豆腐一斤八兩,粉鍋渣八兩,甜醬六兩,醋二兩,鮮菜八斤,茄子六個,王瓜六條,白蠟二支,黃蠟二支,羊油蠟二支,紅籮炭夏五斤、冬八斤,黑炭夏二十斤、冬三十斤,六安茶葉十四兩(每月),天池茶葉八兩(每月)


貴人:豬肉六斤,羊十五盤(每月)、雞鴨共八隻(每月),陳粳米一升二合,白面二斤,白糖二兩,香油三兩五錢,豆腐一斤,粉鍋渣八兩,甜醬六兩,醋二兩,鮮菜六斤,茄子六個,王瓜六條,白蠟一支,黃蠟一支,羊油蠟一支,紅籮炭冬五斤,黑炭夏十八斤、冬二十五斤,六安茶葉七兩(每月),天池茶葉四兩(每月)

常在:豬肉五斤,羊十五盤(每月)、雞鴨共五隻(每月),陳粳米一升二合,白面二斤,白糖二兩,香油三兩五錢,豆腐一斤八兩,粉鍋渣八兩,甜醬六兩,醋二兩,鮮菜六斤,茄子六個,王瓜六條,白蠟二支,羊油蠟一支,黑炭夏十斤、冬二十斤

答應:豬肉一斤八兩,羊十五盤(每月)、雞鴨共五隻(每月),陳粳米六合,白面二斤,隨時鮮菜二斤,黃蠟一支,羊油蠟一支,黑炭夏五斤、冬十斤


在「正大光明」匾下,寶座台上設皇帝宴桌。席上珍饈佳餚十分豐盛,並具有滿族特色。計有熱菜二十品,冷盤二十品,湯菜四品,小菜四品,鮮果四品,瓜果,蜜餞果二十八品,點心、糕、餅等麵食二十九品,共計一百另九品。萬壽節家宴,大多用銅胎鍍金的掐絲琺琅「萬壽無疆」盤碗。盤碗底有「子孫永寶」款。元旦,除夕等大宴一般用青玉盤碗。在寶座台下,分東、西兩個擺陪宴桌。東邊頭桌為皇後宴桌,設寶座,皇貴妃以下不設座位。家宴的陪宴者,有皇後,貴妃,妃,嬪,貴人,常在,公主等;宗親宴的陪宴者,有親王、郡王、貝勒、阿哥等。設多少陪宴桌,視陪宴者人數而定。皇後獨自一桌,其餘二人一桌。桌上擺熱菜,冷盤,糕點,瓜果等十五品。大宴的菜餚以雞、鴨、鵝、豬、鹿、羊、野雞、野豬肉為主,並有燕窩、香蔁、蘑菇、木耳、鮮菜等等。
皇後獨自一桌,其餘二人一桌。。。



據史籍記載,皇後(包括皇太後)每人應享有金餐具36件,銀餐具98件,各種細瓷盤、碗、杯、盅、勺等340件,另有象徵身份的「 位份碗」,黃地黃里暗雲龍瓷碗660件。


皇貴妃、皇貴妃及以下無金餐具,銀餐具7件、各式細瓷盤、碗、杯、盅、勺等121件;貴妃銀餐具6件,各式細瓷餐具64件;妃銀餐具6件,各式細瓷餐具64件。她們的「位份碗」分別配有38件、18件、14件


嬪銀餐具6件,各式細瓷餐具40件,「位份碗」 是藍地白里香雲龍碗12件。

貴人(貴人及以下無銀餐具)各式細瓷餐具32件,「位份碗」 是綠地白里紫雲龍碗10件。

常在各式細瓷餐具26件,「位份碗」是白地白里五彩紅雲龍碗10件。

答應各式細瓷餐具26件,無「位份碗」。

貴人用綠地紫龍瓷盤



妃嬪服飾:


清代女貴族穿著的禮服較為繁瑣,同時也更能反映出保留的許多滿族服飾舊俗。以皇後禮服為例,除朝冠、朝服外,額上束金約,頸下飾領約,朝服內襯朝裙,外罩朝褂,朝珠戴三盤,又胸前所垂彩帨與耳上所飾耳墜等皆在禮制之內。清制,皇太後、皇後的禮服等級完全一樣,皇貴妃禮服稍次一等,貴妃以下袍服皆用金黃色,其餘飾品等級遞降。


皇後朝冠·
皇後朝冠除中央頂飾三層金鳳外,朱緯上還綴一周金鳳共7隻和金翟1隻,位於後面的金翟向腦後垂珠為飾,皇後為五行二就,冠後又垂護領。

【典 制】
皇太後、皇後朝冠,冬用薰貂,夏以青絨為之,上綴朱緯,頂三層,貫東珠各一,皆承以金鳳,飾東珠各三,珍珠各十七,上銜大東珠一。朱緯上周綴金鳳七,飾東珠各九,貓睛石各一,珍珠各二十一。後金翟一,飾貓睛石一,小珍珠十六。翟尾垂珠,五行二就,共珍珠三百有二,每行大珍珠一。中間金銜青金石結一,飾東珠、珍珠各六,末綴珊瑚。冠後護領垂明黃絛二,末綴寶石,青緞為帶。

皇貴妃、貴妃所戴朝冠,其質與皇後朝冠相同。冬用薰貂,夏以青絨為之。上綴朱帷。其冠頂、朱緯等之飾,亦與皇後朝冠相同。惟翟尾垂珠,凡珍珠一百九十二顆,三行二就;中間金銜青金石結一,東珠、珍珠各四;末亦綴珊瑚。冠後護領與皇後朝冠相同。

貴妃之冠服袍及垂絛,皆為金黃色,余制均與皇貴妃相同。

妃之朝冠,頂為二層,貫東珠各一,皆以金鳳,飾東珠九,珍珠十七,上銜貓睛石。朱緯上周綴金鳳五,飾東珠七,珍珠二十一;後金翟一,飾物與貴妃朝冠相同。惟翟尾垂珠為珍珠一百八十八顆,三行二就,中間金銜青金石結一,飾東珠、珍珠各四,末綴珊瑚。冠後護領亦與貴妃相同。

嬪之朝冠,頂為二層,貫東珠各一,皆承以金翟,飾東珠九,珍珠十七,上銜砢子。朱緯上周綴金翟五,飾東珠五,珍珠十九。後金翟一,飾珍珠十六,翟尾垂珠,為珍珠一百七十二顆,三行二就,中間金銜青金石結一,飾東珠、珍珠各三,末綴珊瑚。冠後護領與妃之朝冠制同。


皇後朝服·

皇後朝服與皇帝朝服有明顯區別:肩部襲朝褂處加緣,披領及袖皆石青色,不飾十二章,所飾龍紋亦分布不同。

皇後朝袍是皇後在朝祭之時所穿禮袍。朝袍之制三,皆為明黃色。其一,披領及袖皆石青色,片金加貂緣;肩上下襲朝褂處亦加緣。綉文為金龍九,間以五色雲。中無襞積,下幅八寶平水。披領行龍二。袖端正龍各一,袖相接處行龍各二。其二,披領及袖皆石青色,夏用片金緣,冬用片金加海龍緣;肩上下襲朝褂處亦加緣。綉文為前後正龍各一,兩肩行龍各一,腰帷行龍四。中有襞積,下幅行龍八。其三,領袖片金加海龍緣,夏用片金緣。中無襞積,後開裾。余俱如貂緣朝袍之制。領後垂明黃絛,飾珠寶。

皇貴妃之朝袍均與皇後制同。

貴妃之朝袍為金黃色,余制均與皇貴妃同。

妃之朝袍制同貴妃。

嬪之朝袍用香色,其制亦與妃同。


·皇後朝褂·
朝褂即後妃及貴族女性在朝會、祭祀等儀禮場合套在朝袍外面的禮褂。清代後妃的朝褂形制大致分三種,皇太後、皇後、皇貴妃朝褂飾五爪金龍紋,貴妃、妃、嬪朝褂飾五爪蟒紋。皇子福晉以下朝褂形制只一種,皆飾蟒紋。
皇後朝褂是皇後在朝祭之時套在朝袍外的禮褂。朝褂制三,皆為石青色,片金緣。其一,綉文為前後立龍各二,下通襞積,四層相間,上為正龍各四,下為萬福、萬壽之文。其二,綉文為前後正龍各一,腰帷行龍四,中有襞積,下幅行龍八。其三,綉文前後為立龍各二,中無襞積,下幅八寶平水。領後皆垂明黃色絛,其飾之珠寶無定。

皇貴妃之朝褂均與皇後制同。

貴妃之朝褂為金黃色,余制均與皇貴妃相同。


妃、嬪之制同貴妃。
【典 制】
皇太後、皇後朝褂色用石青,片金緣,綉文前後立龍各二,下通襞積四層相間,上為正龍各四,下為萬福萬壽。領後垂明黃絛,其飾珠寶惟宜。


皇後朝裙·
朝裙為後妃及女貴族在朝會、祭祀等儀禮場合穿在朝袍裡面的禮裙。朝裙形制只一種,用料為緞,夏天用紗。朝裙原形制為半身,以帶束腰,後為穿著方便,有上連衣褂者。
皇後朝裙冬用片金加海龍緣,上用紅織金壽字緞,下用石青行龍妝緞,皆用正幅,有襞積。夏朝裙用片金緣。

皇貴妃之朝裙,均與皇後服制同。

妃之朝裙,均與貴妃服制同。

嬪之朝裙,皆同妃制。


·皇後朝珠·

皇後朝珠須佩戴三盤,東珠一盤正佩於胸前,另外兩盤珊瑚朝珠交叉於胸前,由左右肩斜掛至肋下。且女性所戴朝珠兩串記念的一側在右胸前,與男性正相反。只有皇太後、皇後才能佩戴東珠串成的朝珠。皇貴妃以下至妃為蜜珀1串、珊瑚2串,嬪以下至鄉君為珊瑚1串、蜜珀2串。

皇後朝服所配朝珠三盤,東珠一,珊瑚二。佛頭、記念、背雲、大小墜珠寶雜飾適宜。皇後吉服所配朝珠一盤,珍寶隨所御。絛為明黃色。

皇貴妃朝服所配朝珠三盤,蜜珀一,珊瑚二。吉服朝珠一盤。絛明黃色。

貴妃朝服所配朝珠,絛為金黃色,余制與皇貴妃相同。

妃之朝珠,與貴妃服制同。

嬪之朝珠三盤,一盤為珊瑚,兩盤為蜜珀。吉服朝珠一盤。絛用金黃色。
【典 制】
皇太後、皇後朝服御朝珠三盤,東珠一,珊瑚二。佛頭、記念、背雲、大小墜、珠寶雜飾惟其宜,絛皆明黃色。


清代服飾中,有兩個不成文的規定。其一:後妃、公主、福晉下至七品命婦在穿便服時,如果服飾上面要織、綉花卉,均應為應季的花卉。例如冬季所穿的便服上,多織綉冬季里開放的花,像梅花、水仙等;夏季里多是荷花、百合、牡丹、萱草、石榴等,春天裡多是蘭花、綉球、桃花、杏花等,秋天裡則是菊花、桂花、秋海棠之類。如果穿了綉有其他季節的的花卉的衣服,就會被認為不合適宜。大家可以想像一下,在貴族出入場合里,貴婦格格互相攀比下,你要是穿錯了花卉的衣服,那難看絕對不是一般能夠忍受的。


其二:在清代帝後大臣的服飾中,不論朝服還是便服,單、夾、棉、皮都要應其時,順其節。只要季節一到,無論天氣冷暖,都要穿那個季節的衣服。而且換了應季節的衣服之後,不能再穿回原來的衣服。就如現在這樣的天氣,冬末春初,但一換上春裝,天在冷,不能再拿出冬天的棉衣來穿。要是夏末秋初,就算天再熱,也不能再穿夏裝,否則就是抗旨不遵。而且更搞的是《大清會典》竟然還有明確規定換裝的時間:「每歲春季換用涼朝帽及夾朝衣,秋季換用暖朝帽及緣皮朝衣,於三九月內,由部擬旨,預期請旨。」每年三月要換春裝,九月要換冬裝,只要詔書一下,天氣再變化,也不允許換回去。否則這抗旨的罪名可不是鬧著玩的。可是誰也不是傻子,熱了還可以忍忍,冷了豈不是要凍死?而且北方的天氣,早晚溫差比較大,中午時候太陽燦爛,暖烘烘的,一早一晚,卻涼颼颼的。於是清朝的衣服里就出現了一種奇特的服裝。人們在春天的夾衣里塞一層薄薄的棉花,表面上看是春裝,其實已經經過了實質的改造。夏裝里也是如法炮製,在天氣冷下來,但是皇帝還沒下詔書換冬裝的時候穿,實在是明智。這頗類似於古代的窮人,因為家裡沒錢,所以剛開春就把冬衣當了求生活,天一冷下來,沒有辦法只好在春裝里隨意套點棉花禦寒。可憐的後妃格格,王公貴族,一個個弄得跟窮人似的。於是清代的服飾里就出現了這種怪異的隔季服飾,在夏季紗衣里絮棉花


妃嬪住所:


景仁宮,內廷東六宮之一。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曰長安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景仁宮。清代沿用明朝舊稱,於順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道光十五年(1835年)、光緒十六年(1890年)先後修繕。

宮為二進院,正門南向,名景仁門,門內有石影壁一座,傳為元代遺物。前院正殿即景仁宮,面闊5間,黃琉璃瓦歇山式頂,檐角安放走獸5個,檐下施以單翹單昂五踩斗栱,飾龍鳳和璽彩畫。明間前後檐開門,次、梢間均為檻牆、檻窗,門窗雙交四椀菱花槅扇式。明間室內懸乾隆御題「贊德宮闈」匾。天花圖案為二龍戲珠,內檐為龍鳳和璽彩畫。室內方磚墁地,殿前有寬廣月台。東西有配殿各3間,明間開門,黃琉璃瓦硬山式頂,檐下飾以旋子彩畫。配殿南北各有耳房。

後院正殿5間,明間開門,黃琉璃瓦硬山式頂,檐下施以斗栱,飾龍鳳和璽彩畫。兩側各建耳房。殿前有東西配殿各3間,亦為明間開門,黃琉璃瓦硬山式頂,檐下飾旋子彩畫。院西南角有井亭1座。此宮保持明初始建時的格局。

景仁宮明代為嬪妃居所。清順治十一年(1654年)三月,康熙帝生於此宮。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和碩裕親王福全喪,康熙帝為悼念其兄,再次於此宮暫居。其後此宮一直作為後妃居所,乾隆帝生母孝聖憲皇後、咸豐帝婉貴妃、光緒帝珍妃均曾在此居住。


承乾宮,內廷東六宮之一。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曰永寧宮,崇禎五年(1632年)八月更名承乾宮。清沿明舊。順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道光十二年(1832年)略有修葺。現在未對遊客開放,平日里總是大門緊閉,外人難睹真容。

宮為兩進院,正門南向,名承乾門。前院正殿即承乾宮,面闊5間,黃琉璃瓦歇山式頂,檐角安放走獸5個,檐下施以單翹單昂五踩斗栱,內外檐飾龍鳳和璽彩畫。明間開門,次、梢間檻牆、檻窗,雙交四椀菱花槅扇門、窗。室內方磚墁地,天花彩繪雙鳳,正間內懸乾隆皇帝御題「德成柔順」匾。殿前為寬敞的月台。東西有配殿各3間,明間開門,黃琉璃瓦硬山式頂,檐下飾旋子彩畫,崇禎七年(1634年)安匾於東西配殿曰貞順齋、明德堂。

後院正殿5間,明間開門,黃琉璃瓦硬山式頂,檐下施以斗栱,飾龍鳳和璽彩畫。兩側建有耳房。東西有配殿各3間,均為明間開門,黃琉璃瓦硬山式頂,飾以旋子彩畫。後院西南角有井亭一座。此宮保持明初始建時的格局。

此宮在明代為貴妃所居。清代為後妃所居,清順治帝皇貴妃董鄂氏,道光帝孝全成皇後、琳貴妃、佳貴人,咸豐帝雲嬪、婉貴人都曾在此居住。


延禧宮,是東六宮中比較冷僻的宮院,受寵的妃嬪都不選擇在這里居住。延禧宮東有蒼震門,是宮中太監和匠役勤雜人員出入內廷的唯一門戶,所以關防難以嚴密。

500年間,這里頻頻發生火災,延禧宮成了重建次數最多的一座宮院。宣統元年,繼承了慈禧財產的隆裕太後斥資百萬,要在這里修建一座水晶宮,派太監小德張主管。方案是在院中砌一個直徑數丈的水池,在池中建起一座三層的圓形宮殿。以銅鐵為樑柱,以玻璃為牆壁,地板也都以玻璃磚為之,屋頂上安放玻璃魚缸數口。這樣就完全可以抗拒火災了。但是,工程只進行到一半,溥儀就退位了。


永和宮,
內廷東六宮之一,位於承乾宮之東、景陽宮之南。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名永安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今名。清沿明舊,於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重修,乾隆三十年(1765年)亦有修繕,光緒十六年(1890年)重修。明代為妃嬪所居,清代為後妃所居。清康熙帝孝恭仁皇後久居此宮。其後,道光帝靜貴妃,咸豐帝麗貴人、斑貴人、鑫常在等先後在此居住。光緒大婚後為瑾妃居所。

宮為二進院,正門南向,名永和門,前院正殿即永和宮,面闊5間,前接抱廈3間,黃琉璃瓦歇山式頂,檐角安走獸5個,檐下施以單翹單昂五跴斗栱,繪龍鳳和璽彩畫。明間開門,次、梢間皆為檻牆,上安支窗。正間室內懸乾隆御題「儀昭淑慎」匾,吊白樘箅子頂棚,方磚墁地。東西有配殿各3間,明間開門,黃琉璃瓦硬山式頂,檐下飾旋子彩畫。東西配殿的北側皆為耳房,各3間。

後院正殿曰同順齋,面闊5間,黃琉璃瓦硬山式頂,明間開門,雙交四椀槅扇門4扇,中間兩扇外置風門,次間、梢間檻牆,步步錦支窗,下為大玻璃方窗,兩側有耳房。東西有配殿各3間,明間開門,黃琉璃瓦硬山式頂,檐下飾以旋子彩畫。院西南角有井亭1座。此宮保持明初始建時的格局。


翊坤宮,內廷西六宮之一,明清時為妃嬪居所。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始稱萬安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為翊坤宮。清代曾多次修繕,原為二進院,清晚期將翊坤宮後殿改成穿堂殿曰體和殿,東西耳房各改一間為通道,使翊坤宮與儲秀宮相連,形成四進院的格局。

正殿面闊5間,黃琉璃瓦歇山頂,前後出廊。檐下施斗拱,梁枋飾以蘇式彩畫。門為萬字錦底、五蝠捧壽裙板隔扇門,窗為步步錦支摘窗,飾萬字團壽紋。明間正中設地平寶座、屏風、香幾、宮扇,上懸慈禧御筆「有容德大」匾。東側用花梨木透雕喜鵲登梅落地罩,西側用花梨木透雕藤蘿松纏枝落地罩,將正間與東、西次間隔開,東西次間與梢間用隔扇相隔。殿前設「光明盛昌」屏門,台基下陳設銅鳳、銅鶴、銅爐各一對。溥儀遜帝時曾在正殿前廊下安設鞦韆,現鞦韆已拆,鞦韆架尚在。東西有配殿曰延洪殿、元和殿,均為3間黃琉璃瓦硬山頂建築。

⑨ 清代瓷器都有哪些特徵

【清朝瓷器特點】
1、清代各朝的瓷器,內容豐富,既有共同風格,又各具不同的特點。
2、清代瓷器的造型、順治、康熙時,古拙、豐滿、渾厚,雍正時的秀巧雋永,乾隆時則顯規整,嘉慶、道光以後則稚拙笨重。
3、胎體,琢器類,一般薄厚適中,圓器類則有厚有薄。康熙時,胎體體重,質地堅硬細密。雍正時有胎質輕薄、細潤,潔白度高。道光以後的胎體厚笨、質地粗松。清代的琢器類腹、頸部接痕極為少見。明代留器露胎處,常泛火石紅色斑到清代已基本消失。
4、釉面不及明代肥腴光亮,施釉稀薄,色澤略顯青白。順治、康熙兩朝,釉面平整細膩,胎釉結合緊密,釉面分別呈青白、粉白、醬白,硬亮青等幾種色澤。雍正時釉面細臼瑩潤,多有桔皮皺紋。乾隆時的平整泛青,嘉道以後的不夠平整,波浪明顯。晚清時施釉稀薄,釉質疏鬆,不夠堅致。
5、紋飾深受同時期繪畫的影響,民窯瓷器,寫意寫實並存,用筆豪放。御用官窯連器,圖案趨向規范化,用筆細致入微,構圖拘泥、繁縛。早期紋飾中的山水、樹木多採用斧劈簸,並加鍍點,古裝仕在高警秀麗,柔細的花繪採用沒骨畫法。晚期紋飾中的人物面部無神,鼻部隆大,這一時期龍紋形態不一,既有方頭大額、正肅蒼勁的,也有纖柔細身的,一般為獅子頭,龍發較多,龍腳明顯突出,兩支腳立體感強,龍身粗笨,一般畫為四爪和五爪,如同雞爪。
6、在清代,由於瓷器工藝受到了西方繪畫藝術的影響,因而在瓷器上出現了具有西方繪畫風格特點的花紋圖案。如在琺琅彩瓷器和部分出口瓷器上,時常可以看到一些繪畫西洋人物,樓房、船和狗之類的花紋圖案。
7、清代八寶圖案為輪、螺、傘、蓋、花、罐、魚、腸。
8、大件器物和早期器物,多為光滑的砂底。順治、康熙時瓷器足型較為多樣。有雙圈層底、斜削式底、二層台式底、卧足、滾圓泥鰍背形足等。
9、景德鎮官窯多屬皇帝年號款,民窯有干支年款、吉祥語款、私家款及圖記款等。有印、刻、青花、紅釉、金彩、料彩、等多種,楷篆均有。康熙楷多篆少,雍正楷、篆並用,乾隆以後篆多楷少。晚期同治、光緒、宣統三朝,又以楷書款為多,外圍以圓圈或方框格式。民窯款識多隨意亂寫,字體草率。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