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黃
A. 桃花源記中與黃發垂髫意思最近的詞是什麼
1)悉:悉如外人
2)皆:皆嘆惋
3)咸:咸來問訊
4)並:並怡然自樂
悉、並、咸和皆
意思是:都
B. 在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中,垂髫指的是小孩,黃發指的是什麼
老人
C. 《桃花源記》: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黃發指d
老人:黃發
小孩:垂髫
黃發:黃色的頭發,舊說是長壽的象徵。這里借指老人。
D. 桃花源記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中「並」是什麼意思是全,都,還是並且的意思
並:都。
E. 桃花源記中黃發垂髫分別指代什麼人
黃發:老年人頭發由白轉黃,舊時長壽的象徵,後常用指老人。
垂髫:古代男子成年要戴冠,而童子未冠者頭發下垂,後常用指兒童。
F. 《桃花源記》: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黃發指
老年
G.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中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兩句與本文所寫的哪些現象相似
《桃花源記》中的「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與《大道之行也》中的版「使老有所終,壯有所權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相似,都表現了人民因得到社會關愛而生活安寧和樂美滿幸福的景象。
大道之行也
作者:佚名 (先秦)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
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
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
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H. 《桃花源記》中「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鋼領是什麼
桃花源記中「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表現了桃花源內人民與世無爭,自給自足的精神面貌,寫出了陶淵明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I. 桃花源記中「 黃發垂髫 」,分別代表了什麼人
黃發:老年人頭發由白轉黃,舊時長壽的象徵,後常用指老人。
垂髫:古代男子成年要戴冠,而童子未冠者頭發下垂,後常用指兒童。
J. 桃花源記原文
原文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 夾(jiá)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shě)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huò)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shè)儼(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qiān)陌(mò)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zhòng)作,男女衣著(zhuó),悉如外人。黃發垂髫(tiáo),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 yāo )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yì)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yù)雲:「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yì)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jì),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譯文
東晉太元年間,有一個武陵人以捕魚為生。一天,他沿著小溪向前走,忘記走了多遠的路程。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長在溪水的兩岸,長達幾百步。中間沒有別的樹,花草鮮艷美麗,落花繁多。漁人對眼前看到的景象感到非常詫異,又向前走,想走到林子的盡頭。
桃林在溪水發源的地方就到頭了,便出現一座山,山上有個小洞,隱隱約約好像有些光線。(漁人)就丟下了船,從洞口進去。起初,洞口很狹窄,只容一個人通過。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寬敞明亮了。這里土地平坦開闊,房屋整整齊齊,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沼、桑樹,竹林這類的東西。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雞鳴狗叫之聲處處可以聽到。人們在田野里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男女的穿戴,都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孩子們都悠閑自在自得其樂。
村中的人看見了漁人,竟大吃一驚,問他從哪來的。漁人詳細地回答了他,有人就邀請他到自己家裡去,擺了酒,又殺雞做飯來款待他。村裡的人聽說來了這么一個人,就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自己說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亂,領著妻子兒女和鄉鄰們來到這與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出去,於是跟外面的人斷絕了來往。他們問現在是什麼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漢朝,更不必說魏朝晉朝了。漁人把自己所知道的事一一詳細地告訴了他們,(村人)都感嘆驚訝起來。其餘的人又各自把漁人請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飯來款待他。漁人住了幾天,就告辭離開。臨別時這里的人告訴他說:「這里的情況不值得對外邊的人說啊!」
漁人出來後,找到了他的船,就沿著舊路回去,處處做了記號。到了郡里,去拜見太守,報告了這些情況。太守立刻派人跟著他去,尋找以前做的記號,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源的路了。
南陽人劉子驥,是個品德高尚的人,聽到了這件事,高高興興地計劃前往。沒有成功,不久就因病而終了。此後就再也沒有探尋桃花源的人了。
句子翻譯
1.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
譯:東晉太元年間,有一個武陵人以捕魚為生。注釋:「武陵是湖南常德歷史上的第二個行政區劃,魏晉後,武陵郡轄沅水流域諸縣。」(《武陵藏珍---沅澧流域歷史文化圖說》)
2.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
譯:(他)順著溪水劃船,不記得劃了多遠的路程。
3. 忽逢桃花林,夾(jiā)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譯:忽然看見一片桃花林,兩岸幾百步以內,其中沒有別的樹,芬芳的青草鮮艷美麗,墜落的花瓣繁亂交雜。
4. 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譯:漁人對此感到十分詫異,繼續往前劃行,想要走到林子的盡頭。
5.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
譯:桃林在溪水發源的地方就沒有了,便看到一座山。
6. 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
譯:山上有個小洞口,隱隱約約好像有光亮。漁人便離開船,從洞口進去。
7. 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shè)儼(yǎn)然。
譯:剛開始山洞很狹窄,僅容一個人通過。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寬闊明亮的樣子。土地平坦開闊,房屋整齊。
8.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qiān)陌交通,雞犬相聞。
譯:有肥沃的土地,美麗的池塘,桑樹竹子之類。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都可以聽到雞鳴狗叫的聲音。
9. 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zhuó),悉如外人,黃發垂髫(tiáo),並怡然自樂。
譯:裡面來來往往的和種地勞作的,男女的穿戴,全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一樣。老人和孩子們各個都高高興興自得其樂.
10.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
譯:(村人)看見了漁人,就非常的驚訝,問(漁人)是從哪兒來的。(漁人)詳細地回答了。
11. 便要(yāo)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譯:(村人)就邀請他到自己家裡去,備酒殺雞做飯(來款待他)。
12. 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
譯:村裡的人聽說有這個人,都來打聽消息。
13. 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yì)人來此絕境,
譯:(村人)自己說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亂,帶領妻子、兒女和同縣的人來到這個與人世隔絕的地方。
14. 不復出焉,遂(suì)與外人間(jiàn)隔。
譯:從此不再出去,就與外面的人斷絕來往了。
15.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譯:(村人)問現在是什麼朝代,竟然不知道經歷過漢朝,更不用說魏朝和晉朝了。
16. 此人一一為(wèi)具言所聞,皆嘆惋(wǎn)。
譯:這個人對(村人)一一詳細地說了他所知道的,(村人)都很感嘆,惋惜。
17. 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
譯:其他的人各自又都把漁人請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肉飯菜(來款待他)。(漁人)過了幾天後,向村裡人告辭離去。
18. 此中人語(yù)雲:「不足為(wèi)外人道也。」
譯:裡面的人告訴他說:「(這里的情況)不值得對外邊的人說啊!」
19.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
譯:(漁人)出來以後,找到了他的船,就順著原來的路劃回去,處處都做了記號。
20. 及郡(jùn)下,詣(yì)太守,說如此。
譯:到了郡城,去拜見太守,說了他進出桃花源的事情。
21. 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譯:太守立即派人跟著他去,尋找先前所做的標記,居然迷路了,找不到回去的路了。
22. 南陽劉子驥(jì),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
譯:南陽劉子驥是個志向高潔的隱士,聽到這件事後,高興地打算前往。
23. 未果,尋病終, 後遂無問津者。
譯:還沒有去成,不久就得病死了,此後就再也沒有人尋路探訪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