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章
❶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中描繪的是《道德經》哪一章中提出的思想
《道德經》第八十章:
小國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版不遠徙。雖有舟車,無所乘權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❷ 從文章中找出三個依據來證明桃花源是否存在
第一件: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第二件: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成語「無人問津」的由來)。這兩件事進一步表明桃花源的神秘,也暗示,這只是一個虛構的理想社會。
❸ 桃花源記的文章思路
行文思路——
發現桃花源----訪問桃花源----離開桃花源----再尋桃花源
以武陵漁人進專出桃花源的行蹤為屬線索,按時間先後順序,把發現桃源、小住桃源、離開桃源、再尋桃源的曲折離奇的情節貫串起來。
1.第一段:寫漁人發現桃花林的經過和沿途所見的美景
第二段:總寫漁人的感受和桃花源的生活環境、社會風尚
第三段:寫漁人進入桃花源,在桃花源家裡做客以及辭去的經過
第四段:寫太守派人尋找桃花源,因迷路而不復得
第五段:寫桃花源無法找到
2.作者的願望: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人安居樂業,彼此和睦相處
3.中心思想:表達作者對沒有剝削、沒有動亂、和平生活的嚮往,對平等和諧自足的幸福生活的追求4.桃花源是理想社會的原因:景色優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風俗淳樸,人人各盡所能的參加勞動,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幸福,愉快,人與人之間都極其融洽友好。
❹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一文,為什麼在文章開頭要把桃花林寫的那麼美
為下文到桃花林盡頭發現桃花源做鋪墊。
陶淵明作詩,擅長白描,文體省凈,語出自然。《專桃花源記》也屬具有這種藝術風格。它雖是虛構的世外仙境,但由於採用寫實手法,虛景實寫,給人以真實感,彷彿實有其人,真有其事。全文以武陵漁人行蹤為線索,像小說一樣描述了溪行捕魚、桃源仙境、重尋迷路三段故事。第一段以「忘」、「忽逢」、「甚異」、「欲窮」四個相承續的詞語生動揭示出武陵漁人一連串的心理活動。「忘」字寫其一心捕魚,無意於計路程遠近,又暗示所行已遠。其專注於一而忘其餘的精神狀態,與「徐行不記山深淺」的妙境相似。「忽逢」與「甚異」相照應,寫其意外見到桃花林的驚異神情,又突出了桃花林的絕美景色。「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兩句,乃寫景妙筆,色彩絢麗,景色優美,彷彿有陣陣清香從筆端溢出,造語工麗而又如信手拈來。
❺ 《桃花源記》的文章結構,每段
發現桃花林
進入桃花林
做客桃花林
離開桃花林
再尋桃花林
❻ 湖南的桃花源和武陵源,都與哪篇文章有關
您好! 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
湖南常德桃源縣的桃花源,名字源於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
湖南張家界市武陵源區的武陵源,名字源於王維的《歸田賦》---居人共住武陵源,還從物外起田園……。
希望您得到了滿意的答復,有時間來這邊實地體驗一下兩地的美景。
❼ 和桃花源記相仿的文章
桃花源記
桃花源記 [東晉] 陶淵明
【原文】
晉太原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譯文】
東晉太元年間,有個武陵人以捕魚為職業。有一天他順著溪水劃船走,忘記了路程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樹緊靠著溪流兩岸生長,長達幾百步,中間沒有別的樹,花草鮮艷美麗,墜落的花瓣繁多交雜。漁人很驚異這種美景。再往前走,想走完那片桃林。
桃林在溪水發源的地方就沒有了,緊接著就看見一座山,山上有個小洞口,裡面好像有光亮。漁人就丟下小船,從洞口進去。開始洞口很窄,僅容一個人通過。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敞亮了。這里土地平坦開闊,房屋整整齊齊,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和桑樹竹子之類(的景物)。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能聽到雞鳴狗叫的聲音。那裡面的人們來來往往耕田勞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悠閑愉快,自得其樂。
桃源中人看見漁人,竟然很驚奇,問漁人從哪裡來。(漁人)詳盡地回答了他。他就邀請漁人到自己家裡去,擺酒殺雞做飯菜。村子裡的人聽說有這樣一個人,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自己說前代祖先為了躲避秦朝時候的禍亂,帶領妻子兒女和同鄉人來到這個與人世隔絕的地方,沒有再從這里出去過,於是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隔絕了。他們問現在是什麼朝代,竟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必說魏朝和晉朝。這漁人一件件為他們詳細說出自己知道的情況,那些人聽罷都感嘆驚訝。其他的人各自又邀請漁人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和飯菜來招待。漁人住了幾天,告辭離去。這里的人告訴他說:「這里的情況不值得對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說啊。」
漁人出來後,找到了他的船,就沿著舊路回去,一路上處處作了標記。回到郡里,去拜見太守,報告了這些情況。太守立即派人跟著他前去,尋找先前做的標記,竟迷失了方向,沒有再找到原來的路。
南陽劉子驥,是個高尚的名士,聽到這件事,高高興興地計劃前往。沒有實現,不久病死了。後來就沒有探訪的人了。
注釋:
1.陶淵明:名潛,字元亮,東晉著名的詩人。
2.太元:晉孝武帝年號。
3.武陵:晉郡名,治所在今湖南常德。
4.緣:循,沿著。
5.落英:落花,一指剛開放的花。
6.盡:盡頭。
7.才:僅。
8.儼然:整齊的樣子。
9.屬:類。
10.阡陌交通:田間小路交錯相通。南北小路叫阡,東西小路叫陌。
11.悉:盡,全。
12.黃發:指老人。垂髫(tiáo):指兒童。髫,古代小孩的垂發。
13.要:通「邀」。
14.咸:都。訊:消息。
15.邑人:老鄉。絕境:與世隔絕的地方。
16.間隔:隔離。
17.乃:竟然。
18.元論:不要說。
19.延:邀請。
20.扶:沿著。向:原先。
21.處處志之,志:名詞作動詞,做標記。
22.尋向所志,志:標記
23.郡下:指武陵郡城下。
24.詣:拜訪。
25.劉子驥:晉代有名的隱士。
26.規:計劃。
27.未果:沒有成為事實。
28.尋:不久。
29.問津:問路,訪求。津,渡口。
出自本文成語:怡然自樂、豁然開朗、無人問津、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世外桃源
賞析
文章開端,先以美好閑靜、「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桃花林作為鋪墊,引出一個質朴自然的化外世界。在那兒,一切都是那麼單純,那麼美好。沒有稅賦,沒有戰亂,沒有沽名釣譽,沒有勾心鬥角。甚至連一點吵吵嚷嚷的聲音都聽不到。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是那麼平和,那麼誠懇。造成這一切的原因,作者沒有明說,但從「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一句中已隱約透露了消息:原來歸根結蒂,是因為沒有一個高踞人民頭上為私利互相攻伐的統治集團。這個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對生活在虛偽黑暗、戰亂頻繁、流血不斷的現實世界中的人們來說,無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的簡凈筆觸,恰如其分地表現出桃花源的氣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當然,這種理想的境界在當時現實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的不滿黑暗現實的一種精神寄託。
文章的結構也頗有巧妙之處。作者借用小說筆法,以一個捕魚人的經歷為線索展開故事。開頭的交代,時代、漁人的籍貫,都寫得十分肯定,似乎真有其事。這就縮短了讀者與作品的心理距離,把讀者從現實世界引入到迷離惝恍的桃花源。相反,如果一開頭就是「山在虛無縹緲間」,讀者就會感到隔遠,作品的感染力也就會大打折扣。「不足為外人道也」及漁人返尋所志,迷不得路,使讀者從這朦朧飄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現實世界,心中依舊充滿了對它的依戀。文末南陽劉子驥規往不果一筆,又使全文有餘意不窮之趣。
❽ 桃花源記的文章內容
原文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編輯本段本文譯文
東晉太元年間,有一個以捕魚作為職業的武陵人。(有一次漁人)沿著小溪走,忘記路程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兩岸幾百步以內,中間沒有夾雜其它的樹,芳香的青草鮮艷美麗,落花紛紛。漁人對眼前的景象感到非常驚奇。(漁人)又繼續向前劃行,想走完那片林子。 桃林在溪水發源的地方就到頭了,於是發現了一座山,山上有個小洞,(洞)裡面隱隱約約好像有點光亮。(漁人)就離開船,從洞口進入。起初洞口很窄,僅容一人通過。(漁人)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敞亮了。有平坦寬廣的土地,房屋整整齊齊,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桑樹、竹林之類的景物。田間小路互相交錯相通,(村落間)能互相聽到雞鳴狗叫的聲音。人們在村落間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男女的衣著打扮和外面的人都一樣,老人和小孩,都怡然並自得其樂。 (桃花源的人)一見漁人,竟大為驚奇,問他是從哪裡來的。(漁人)詳細地回答了他們的問題。(村裡的人)便邀請他到自己家裡,擺酒殺雞做飯款待他。村裡人聽說有這樣的一個人,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自己說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亂,率領妻子兒女和縣里的人來到這個與世人隔絕的地方,不再從這里出去了,與桃花源以外的人隔絕了。他們問(漁人)現在是什麼朝代,(他們)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必說魏朝和晉朝了。漁人把自己聽到的事情一一詳細地告訴桃源里的人,(桃源里的人)都感到驚訝。其餘的人又各自邀請漁人到他們家裡,都拿出酒菜飯食(來招待他)。(漁人)停留了幾天,便告辭離去。這裡面的人告訴他說:「(這里的事)不值得對外面的人講。」 (漁人)出來後,找到了他的船,就沿著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處處標上記號。(漁人)到了武陵郡,便立即去拜見太守,(漁人)把這些情況作了稟報。太守立即派人隨同他前往,尋找先前所做的記號,結果迷了路,再也找不到通向桃花源的路了。 南陽人劉子驥,(是個)高尚的讀書人,聽說了這件事,高興地計劃要去(探訪)。(但)沒有實現,不久生病死了。此後(再也)沒有探訪(桃花源里)的人了。
❾ 《桃花源記》文章主旨
《桃花源記》此文借武陵漁人行蹤這一線索,把現實和理想境界聯系起來回,通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答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當時的現實生活不滿。
(9)桃花源章擴展閱讀
《桃花源記》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處,描寫了一個美好的世外仙界。不過應當強調的是,陶淵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特殊之處:在那裡生活著的其實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難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們的和平、寧靜、幸福,都是通過自己的勞動取得的。
古代的許多仙話,描繪的是長生和財寶,桃花源里既沒有長生也沒有財寶,只有一片農耕的景象。陶淵明歸隱之初想到的還只是個人的進退清濁,寫《桃花源記》時已經不限於個人,而想到整個社會的出路和廣大人民的幸福。
此文藝術構思精巧,借武陵漁人行蹤這一線索,把現實和理想境界聯系起來。採用虛寫、實寫相結合手法,也是其一個特點。增添了神秘感。語言生動簡練、雋永,看似輕描淡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