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園三花 » 桃花溪賞析

桃花溪賞析

發布時間: 2020-12-18 11:29:27

『壹』 《桃花溪》這首詩表達了什麼情感

桃花溪 ——張旭
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磯西畔問漁船。
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
詩文解釋】
隱隱約約一座高橋隔斷在雲煙中,在石磯的西邊詢問漁夫。桃花整天隨著流水流淌,桃源洞口在清溪的哪一邊呢?

【詩文賞析】
桃花溪在湖南桃源縣桃源山下。溪岸多桃林,暮春時分,落英繽紛,溪水流霞。相傳東晉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就是以這里為背景的。張旭描寫的桃花溪,雖然不一定指這里,但卻暗用其意境。詩人贊美了清幽的環境,表達了對桃花源的嚮往及希望隱逸的追求。全詩景中有情,詩趣盎然,含蓄清遠,回味無窮。

「隱隱飛橋隔野煙」,起筆就引人入勝:深山野谷,雲煙繚繞;透過雲煙望去,那橫跨山溪之上的長橋,忽隱忽現,似有似無,恍若在虛空里飛騰。這境界多麼幽深、神秘,令人朦朦朧朧,如入仙境。在這里,靜止的橋和浮動的野煙相映成趣:野煙使橋化靜為動,虛無飄渺,臨空而飛;橋使野煙化動為靜,宛如垂掛一道輕紗幃幔。隔著這幃幔看橋,使人格外感到一種朦朧美。「隔」字,使這兩種景物交相映襯,溶成一個藝術整體;「隔」字還暗示出詩人是在遠觀,若是站在橋邊,就不會有「隔」的感覺了。

下面畫近景。近處,水中露出嶙峋岩石,如島如嶼(石磯);那飄流著片片落花的溪上,有漁船在輕搖,景色清幽明麗。「石磯西畔問漁船」,一個「問」字,詩人也自入畫圖之中了,使我們從這幅山水畫中,既見山水之容光,又見人物之情態。詩人佇立在古老的石磯旁,望著溪上飄流不盡的桃花瓣和漁船出神,恍惚間,他似乎把眼前的漁人當作當年曾經進入桃花源中的武陵漁人。「問漁船」三字,逼真地表現出這種心馳神往的情態。他問得天真有趣:「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他似乎真的認為這「隨流長」的桃花瓣是由桃花源流出來的,因而由桃花而聯想起進入桃源之洞。這洞究竟在桃花溪的什麼地方呢?這句問訊漁人的話,深深表達出詩人嚮往世外桃源的急切心情。然而桃花源本是虛構的,詩人當然也知道漁人無可奉答,他是明知故問,這也隱約地透露出詩人感到理想境界渺茫難求的悵惘心情。詩到此戛然止筆,而末句提出的問題卻引起人們種種美妙的遐想。詩人的畫筆,玲瓏剔透,由遠而近,由實及虛,不斷地變換角度,展現景物;但又不作繁膩的描寫,淡淡幾筆,略露輪廓,情蓄景中,趣在墨外,就象一幅寫意畫,清遠含蓄,耐人尋味

『貳』 《桃花溪》詩句逐個賞析

桃花溪
張旭
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磯西畔問漁船。
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回邊?
【詩文解釋】
答隱隱約約一座高橋隔斷在雲煙中,在石磯的西邊詢問漁夫。桃花整天隨著流水流淌,桃源洞口在清溪的哪一邊呢?
【詞語解釋】
隱隱:忽隱忽現。
石磯:水邊凸出的岩石。
【詩文賞析】
桃花溪在湖南桃源縣桃源山下。溪岸多桃林,暮春時分,落英繽紛,溪水流霞。相傳東晉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就是以這里為背景的。張旭描寫的桃花溪,雖然不一定指這里,但卻暗用其意境。詩人贊美了清幽的環境,表達了對桃花源的嚮往及希望隱逸的追求。全詩景中有情,詩趣盎然,含蓄清遠,回味無窮。

『叄』 桃花溪 張旭 賞析

第一句遠景描寫長橋被野煙所隔,「隱隱」二字描寫長橋忽隱忽現似有若無,用一「飛」寫出了長橋有若飛騰之狀,靜中有動。「橋」和「煙」相互映襯意境蒙朧引人入勝。第二句由遠而近描寫溪水中露出的岩石和在溪上輕搖的漁船。「問漁船」三個字虛實結合,是問眼前的漁人又好象是遙問武陵漁人,表現出作者心馳神往的情態。三四兩句是問訊漁人的話,一片片桃花隨著溪水不斷漂出,卻不知那世外桃源洞在清溪的什麼地方呢?
此處的桃源美景,是從問話中虛寫的,表現詩人急切嚮往而又感到渺茫難求的心情。全詩構思新穎筆觸輕快,寫景色彩淡雅,對《桃花源記》的意境運用得空靈自然。你可以和五王維的《桃源行》比較對讀。
記得給哥加分,勾選下面的五星。

『肆』 賞析古詩:張旭的《桃花溪》

桃 花 溪 唐 張旭
飛橋隔野煙,
石磯西畔問漁船。
桃花盡日隨流水,
洞在清溪何處邊?
【註解】
(1)桃花溪:在今湖南省桃源縣西南。
(2)飛橋:高橋。
(3)石磯:河流中露出的石堆。
(4)洞:指《桃花源記》中武陵漁人找到的洞口。
(5)盡日:整天,整日。
韻譯:隱隱看見一座長橋,被野煙隔斷; 在石堆的西畔,借問打魚的小船。 桃花隨著流水,終日地漂流不盡; 桃花源洞口,在清溪的哪段哪邊?
作品鑒賞
桃花溪:水名,在今湖南桃源縣桃源山下。溪岸多桃林,暮春時節,落英繽紛,溪水流霞。相傳東晉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就是以這里為背景的。張旭描寫的桃花溪,雖然不一定是指這里,但卻暗用其意境。此詩構思婉曲,情趣深遠,畫意甚濃。 「隱隱飛橋隔野煙」,起筆就引人入勝:深山野谷,雲煙繚繞;透過雲煙望去,那橫跨山溪之上的長橋,忽隱忽現,似有似無,恍若在虛空里飛騰。這境界多麼幽深、神秘,令人朦朦朧朧,如入仙境。在這里,靜止的橋和浮動的野煙相映成趣:野煙使橋化靜為動,虛無縹緲,臨空而飛;橋使野煙化動為靜,宛如垂掛一道輕紗幃幔。隔著這幃幔看橋,使人格外感到一種朦朧美。「隔」字,使這兩種景物交相映襯,溶成一個藝術整體;「隔」字還暗示出詩人是在遠觀,若是站在橋邊,就不會有「隔」的感覺了。 下面畫近景。近處,水中露出嶙峋岩石,如島如嶼(石磯);那飄流著片片落花的溪上,有漁船在輕搖,景色清幽明麗。「石磯西畔問漁船」,一個「問」字,詩人也自入畫圖之中了,使讀者從這幅山水畫中,既見山水之容光,又見人物之情態。詩人佇立在古老的石磯旁,望著溪上飄流不盡的桃花瓣和漁船出神,恍惚間,他似乎把眼前的漁人當作當年曾經進入桃花源中的武陵漁人。那「問」字便脫口而出。 「問漁船」三字,逼真地表現出這種心馳神往的情態。他問得天真有趣:「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他似乎真的認為這「隨流水」的桃花瓣是由桃花源流出來的。滿眼的粉紅,在幽幽的溪水裡艷艷地流淌,詩人也便自然而然地由桃花聯想起那「林盡水源」,彷彿透著光亮的「洞」,這洞,一直通向那世外的桃源,可這洞又在哪裡,漁人不可能知道,詩人也不會知道。然而,這句問訊漁人的話,深深表達出詩人嚮往世外桃源的急切心情。然而桃花源本是虛構的,詩人當然也知道漁人無可奉答,他是明知故問,這也隱約地透露出詩人感到理想境界渺茫難求的悵惘心情。詩到此戛然止筆,而末句提出的問題卻引起人們種種美妙的遐想。詩人的畫筆,玲瓏剔透,由遠而近,由實及虛,不斷地變換角度,展現景物;但又不作繁膩的描寫,淡淡幾筆,略露輪廓,情蓄景中,趣在墨外,就像一幅寫意畫,清遠含蓄,耐人尋味。 七言絕句篇幅短小,要做到情韻悠長,意境深邃,除了講究煉字琢句外,更要求構思的巧妙。張旭作為盛唐的一位七絕名家,是很善於構思的。這首詩從遠到近,正面寫來,然後用問訊的方式運實入虛,構思布局相當新穎巧妙。作者的筆觸又輕快灑脫,對景物不作繁瑣的描寫,不敷設明艷鮮麗的色彩,對《桃花源記》的意境也運用得空靈自然、蘊藉不覺,從而創造了一個饒有畫意、充滿情趣的幽深境界。前人蘅塘退士評論這首詩:「四句抵得上一篇《桃花源記》。」這話不無過譽,卻也頗有道理。讀這首詩,如與王維的《桃源行》對照比較,可以領悟同一個題材,以不同的體裁和不同的藝術方法去表現,是能各臻其妙的。 深表達出詩人嚮往世外桃源的急切心情。然而桃花源本是虛構的,詩人當然也知道漁人無可奉答,他是明知故問,這也隱約地透露出詩人感到理想境界渺茫難求的悵惘心情。詩到此戛然止筆,而末句提出的問題卻引起人們種種美妙的遐想。
作者簡介
張旭 唐代書法家、詩人。生卒年不詳。字伯高,吳郡(治所在今江蘇蘇州)人,曾任常熟尉、金吾長史,世稱張長史。他是盛唐著名的大書法家,精通草書,狂草最為著稱。他的草書,與李白的詩、裴旻的劍舞,當時被稱為「三絕」。相傳他最嗜酒,往往大醉後呼喊狂走然後落筆,或以頭濡墨而書,世呼為「張顛」。因張旭嗜酒,杜甫將其列入「飲中八仙」。他的詩,今存六首,都是寫自然景色的絕句,構思新穎,意境幽深,獨具一格

『伍』 桃花溪這首古詩的意思是什麼

《桃花復溪》隱隱飛橋隔野煙,制石磯西畔問漁船。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

白話譯文:一座高橋隔著雲煙出現,在岩石的西畔詢問漁船。桃花整天隨著流水流淌,桃源洞口在清溪的哪邊。

《桃花溪》是唐代書法家、詩人張旭借陶淵明《桃花源記》的意境而創作的寫景詩。此詩通過描寫桃花溪幽美的景色和作者對漁人的詢問,抒寫一種嚮往世外桃源,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情。

(5)桃花溪賞析擴展閱讀:

這首詩通過對桃花溪幽美景色的描寫和對漁人的詢問,抒寫了作者一種嚮往世外桃源,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情。

桃花溪兩岸多桃林,暮春時節,落英繽紛,溪水流霞。相傳東晉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就是以這里為背景的。張旭描寫的桃花溪,雖然不一定是指這里,但卻暗用其意境。此詩構思婉曲,情趣深遠,意境深邃,畫意甚濃,耐人尋味。

「隱隱飛橋隔野煙」,起筆寫遠景:深山野谷,雲煙繚繞;透過雲煙望去,那橫跨山溪之上的長橋,忽隱忽現,似有似無,恍若在虛空里飛騰。

『陸』 張旭《桃花溪》及意思

《桃花溪》唐代:張旭

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磯西畔問漁船。 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

翻譯:

一座高橋隔著雲煙出現,在岩石的西畔詢問漁船。桃花整天隨著流水流淌,桃源洞口在清溪的哪邊?

注釋:

1、桃花溪:水名,在湖南省桃源縣桃源山下。

2、飛橋:高橋。

3、石磯:水中積石或水邊突出的岩石、石堆。

4、漁船:源自陶淵明《桃花源記》中語句。

5、盡日:整天,整日。

6、洞:指《桃花源記》中武陵漁人找到的洞口。

(6)桃花溪賞析擴展閱讀

賞析:

這首詩通過描寫桃花溪幽美的景色和作者對漁人的詢問,抒寫一種嚮往世外桃源,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情。詩歌篇幅短小,情韻悠長,意境深邃,除了講究煉字琢句外,構思也極為巧妙。

詩歌從遠到近,正面寫來,然後用問訊的方式運實入虛,構思布局相當新穎巧妙。作者的筆觸又輕快灑脫,對景物不作繁瑣的描寫,不敷設明艷鮮麗的色彩,對《桃花源記》的意境也運用得空靈自然、蘊藉不覺,從而創造了一個饒有畫意、充滿情趣的幽深境界。

作者:

張旭(675年—約750年),字伯高,一字季明,漢族,唐朝吳縣(今江蘇蘇州)人。曾官常熟縣尉,金吾長史。善草書,性好酒,世稱張顛,也是「飲中八仙」之一。其草書當時與李白詩歌、裴旻劍舞並稱「三絕」,詩亦別具一格,以七絕見長。與李白、賀知章等人共列飲中八仙之一。

唐文宗曾下詔,以李白詩歌、裴旻劍舞、張旭草書為「三絕」。又工詩,與賀知章、張若虛、包融號稱「吳中四士」。傳世書跡有《肚痛帖》、《古詩四帖》等。

『柒』 古詩《桃花溪》是什麼意思

譯文:一座高橋隔著雲煙出現,在岩石的西畔詢問漁船。桃花整天隨著流水流淌,桃源版洞口權在清溪的哪邊?這首詩通過描寫桃花溪幽美的景色和作者對漁人的詢問,抒寫一種嚮往世外桃源,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情。

《桃花溪》 唐●張旭

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磯西畔問漁船。

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

(7)桃花溪賞析擴展閱讀:

張旭(675年—約750年),字伯高,一字季明,漢族,唐朝吳縣(今江蘇蘇州)人。曾官常熟縣尉,金吾長史。善草書,性好酒,世稱張顛,也是「飲中八仙」之一。其草書當時與李白詩歌、裴旻劍舞並稱「三絕」,詩亦別具一格,以七絕見長。

詞句注釋:

⑴桃花溪:水名,在湖南省桃源縣桃源山下。

⑵飛橋:高橋。

⑶石磯:水中積石或水邊突出的岩石、石堆。漁船:源自陶淵明《桃花源記》中語句。

⑷盡日:整天,整日。

⑸洞:指《桃花源記》中武陵漁人找到的洞口。

這是借陶潛《桃花源記》的意境而寫的寫景詩,創作於唐玄宗天寶年間。此時唐朝已經由繁盛走向衰敗。張旭寫這首詩時的心境頗似陶淵明寫《桃花源記》的心境。

『捌』 古詩桃花溪全詩及詩意

原文:

桃花溪

唐 張旭

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磯西畔問漁船。

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

詩意:

一座高橋隔著雲煙出現,在岩石的西畔詢問漁船。

桃花整天隨著流水流淌,桃源洞口在清溪的哪邊?

這是借陶潛《桃花源記》的意境而寫的寫景。詩由遠外落筆,寫山谷深幽,迷離恍惚,隔煙朦朧,其境若仙。然後鏡頭移近,寫桃花流水,漁舟輕泛,問訊漁人,尋找桃源。詩的構思婉曲,意境若畫,有景有情,趣味深遠。蘅塘退士批註:「四句抵得一篇《桃花源記》。」

拓展資料:

注釋:

⑴桃花溪:水名,在湖南省桃源縣桃源山下。

⑵飛橋:高橋。

⑶石磯:水中積石或水邊突出的岩石、石堆。漁船:源自陶淵明《桃花源記》中語句。

⑷盡日:整天,整日。

⑸洞:指《桃花源記》中武陵漁人找到的洞口。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張旭(675年~約750年),字伯高,一字季明,漢族,唐朝吳縣(今江蘇蘇州)人,開元、天寶時在世,曾任常熟縣尉,金吾長史。以草書著名,與李白詩歌,裴旻劍舞,稱為【三絕】 。詩亦別具一格,以七絕見長,與李白、賀知章等人共列飲中八仙之一。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