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花園三花 » 佛羅倫薩花園

佛羅倫薩花園

發布時間: 2020-12-19 04:51:14

❶ 文藝復興

《歷史是個什麼玩意》 中關於文藝復興的 很詳細很好理解

西方的文明同樣體現在它的文化上,有三大藝術成就:建築、繪畫、雕塑。

繪畫在希臘羅馬時代還沒有,只有牆上的鑲嵌畫,紙本的油畫還沒有,就是建築和雕塑。希臘羅馬流傳至今的雕塑藝術,主要雕的首先是人,特別是裸體的人。因為他們認為人體是最優美的東西,是神按照自己的形象創造出來的,藝術家的本能就是把這種美忠實地記錄下來。所以你看西方雕出來的人體比例都比咱們中國雕塑強, 簡直是天差地別。你看中國的兵馬俑,那就是上萬個擱一塊兒,密密麻麻、黑壓壓一片,真壯觀;你下來一瞅,怎麼全長一個模樣,沒有一個個性臉。中國的雕塑大都比例失調,甚至醜陋不堪。真正使中國雕塑藝術發展起來的是佛像傳入中國。而佛像還是印度的雕塑,借鑒了印度的技巧,印度是借鑒希臘的技巧發展起來的。你再看西方的雕塑,在中國相當於春秋戰國時代,那時候的雕塑水平,能夠把人的皮膚衣褶,用大理石什麼的雕得惟妙惟肖,非常了不起。

看看西方人雕塑的人體,男性一定要強調肌肉的力量,女性要強調曲線的美。中國的侍女畫則不同,人全都是「S」型,真長成這樣,三級風不敢出門。

事實上,像林黛玉那樣的美,有點病態了,而西方強調的則是那些健康的東西。

而且,西方的雕像,它的題材不一定是人,也有神的,但是這個神,一定都是按照人的模樣創造出來的。你看咱們中國沒有一個人長得跟釋迦牟尼一樣,但是西方的雅典娜,就是根據人的形象雕刻出來的。而且大家看到希臘也好,羅馬也好,它們的神跟人毛病全一樣。中國像聖人、完人才能擱到廟裡面,孔子、孟子、岳飛、關羽、戚繼光、文天祥……這類型的人。功業先擺在一邊,人品肯定是沒挑的,像岳飛,文官不愛錢,武將不怕死,不續姬妾,不攢財寶,精忠報國,得是這樣的人才能被供到廟裡面去。你看希臘羅馬的神,宙斯是希臘的,羅馬叫朱皮特,實際上都是一個人,相當於咱們的玉皇,這哥們兒只要一看到人間有美女,就下凡了,把美女帶到天上,私生子就是什麼酒神啊,什麼農神啊,天上的神全是他生的。還有赫拉,就相當於咱們的王母娘娘,老是紅杏出牆。要在中國的話,這人能供廟里去?!這太可怕了。

歐洲人為什麼把人塑造成這樣,很明顯地體現人文主義的思想,其實也是一種心理安慰,意思是神都可以這樣,我為什麼不可以呢?

都來曬曬代表作

歐洲在文藝復興的時候,用希臘、羅馬的文化作旗號,來宣傳人文主義,目的是為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希望大家追求現世的享樂,因為追求現世的享樂就要花錢,你花錢我就有市場,有了市場資本主義就能夠發展。你不買玫瑰花,不買巧克力,全蓋了教堂,那樣我還怎麼發展?這就是歐洲在文藝復興時代要用人文主義、用希臘羅馬的旗號來宣傳人文主義的原因。

具體的代表人物有但丁和喬托。但丁的代表作是《神曲》,|非|凡論|壇|涉及天堂、地獄的情節。誰上天堂,誰下地獄,應該是誰說了算?不是上帝,上帝你也見不著,見了上帝你就回不來了。羅馬教皇是上帝在人間的總督,因為第一個羅馬教皇聖彼得就是耶穌的十二門徒之首,傳到今天是第二百二十六個教皇。所以天堂地獄應該是教會說了算。結果但丁呢,讓誰上天堂,讓誰下地獄,完全看他自己的好惡,雖然《神曲》是宗教題材,但是已經突破了教會的限制。按照基督教的教義,迎接你上天堂的是大天使聖米歇爾,一個非常非常俊美的男青年,穿著盔甲,長著一對翅膀,有的書上翻譯成加百列。你看歐洲很多教堂,叫做聖米歇爾堂、聖瑪麗亞堂,都是用這個教母的名字來命名。但是在《神曲》裡面呢,但丁讓他年輕時候的初戀情人引導你上天堂,可能是單相思,一般沒有戀上的情人。

還有一個引導的,就是他最崇拜的古羅馬詩人維吉爾。一個是他的情人,一個是他的偶像,他安排這兩個人引導你上天堂。

喬托是歐洲繪畫之父。彼得拉克,歐洲的人文主義之父,最先提出來人學對抗神學;薄伽丘的《十日談》原著有點像《金瓶梅》,少兒不宜,但是你看到的肯定宜,因為是翻譯過來的。還有義大利文藝復興的美術三傑:達·芬奇、米開朗琪羅、拉斐爾,這哥仨是永垂史冊,了不起。達·芬奇代表作是《最後的晚餐》、《蒙娜麗莎》。《最後的晚餐》仍然是宗教題材,耶穌和十二門徒告別,但是耶穌和十二門徒都有人物原型,照著門徒畫的,不是憑想像。不過達·芬奇畫別人的時候都很容易,就是畫猶大的時候很為難,他就琢磨,猶大應該什麼樣呢?為了30塊銀幣,出賣了自己的導師,而耶穌是知道的,說你們當中有人出賣了我,猶大緊捂著錢袋,很驚恐。畫遲遲不能完成,達·芬奇很郁悶,他就在佛羅倫薩城溜達,結果在橋上思考的時候 —那座橋本來就不寬,兩邊還都是金殿,金首飾,一輛馬車沖過來,那匹馬驚了,拉著馬車直沖過來。當時一個小商人剛結完賬,差點沒被踩死,馬車過去之後,他抱著錢袋,滿臉驚恐的樣子深深地印在了達·芬奇的腦海里 —哥們兒,你就是猶大了!沒准永垂青史了。這個商人叫什麼至今沒人知道,反正後來就成了猶大的原型了。

至於蒙娜麗莎,她是達·芬奇父親的朋友的小媳婦,續弦娶的小媳婦,只有20多歲,露出一種很古怪的微笑。現在歐洲醫學研究說,因為她牙全掉了,所以她才那麼樂,抿著嘴,就是一個沒牙的老太太。還有人開玩笑地說,現在的盧浮宮鎮館的有三寶 —三個殘疾人:斷臂的維納斯、無頭的勝利女神、沒牙的蒙娜麗莎。現在你去盧浮宮,會發現其中倆都是直接擺在那兒給大家觀賞的,沒有欄桿兒,特別是斷臂的維納斯。中國人喜歡玩復制的擱在那兒讓人看,但是外國人覺得你這個太造假了。盧浮宮里所有的展品都是真的,除了法國王後的首飾,因為是真的找不著了,就做了個假的。館內工作人員會直接告訴你,這是個贗品,可以跟它零距離接觸,連一根線擋都沒有。我情不自禁地摸了一下,埃及的,太好玩了。只有蒙娜麗莎,我第一次去法國的時候,放在一個小屋裡面,每個人在她的面前停留不能超過30秒,如果大家都在那兒看,都呼出二氧化碳,蒙娜麗莎就化了。第二次去的時候,她被擱在大廳里,但也是專門圍出一個區域來,有入口,兩邊有帶槍的警察,盧浮宮裡面只有蒙娜麗莎這個展品,帶槍的保安在那兒看著,別的根本沒有人管,就說這個不行,絕對不允許,等於是奇珍異寶,據說被盜了三次,又被找回來了。

然後就是米開朗琪羅,他著名的代表作是《大衛》。一個裸體的男青年,將一個拋石器舉著。簡單介紹一下大衛:大衛是以色列的太祖高皇帝,以色列的開國之君。

被雕成那樣了,要是咱大清,你把努爾哈赤弄成這樣,得滿門抄斬。你看人家大衛,還是以色列太祖高皇帝呢。中國人要是想看原件的話,得提前半年預約,所以一般到歐洲都看不到原件,簽證辦不下來。一般日本人看得比較多,但是整個義大利到處都是大衛的復製品,從幾米高的到幾層樓高的,到處都是這個雕像,非常精美。另外就是教皇的西斯汀小禮拜堂的天頂畫,整個穹頂就是米開朗琪羅畫的《末日審判》。

教皇在梵蒂岡的時候,這個小禮拜堂是不開放的,教皇不在的時候才開放,我去了兩次,教皇都在,都沒有看成。據看過的人說非常有意思,米開朗琪羅畫畫的時候,他是躺在腳手架上畫,畫這個畫了11年。他在畫完成之前,不允許任何人進來,包括教皇本人。除了給我送飯,別人誰也不許進來。他就這樣畫了11年,完成了之後,畫筆一扔,說大家進來吧,教皇就興沖沖地進來參觀。一進來就傻了,一看這天頂畫,每個人都是裸體的。上帝、什麼聖這兒、聖那兒,全都是裸體的,教皇一看這玩意兒咋禮拜,然後跟米開朗琪羅說,你把衣服給我畫上行嗎?米開朗琪羅說,不會,就走了。教皇一琢磨這玩意兒怎麼整啊,找畫工把衣服補上吧。如果你親眼看到那幅畫的話,會很明顯地看出,凡是衣服的地方,著色不怎麼樣,僵硬,一看就是畫匠的筆法,暴露出來的皮膚,下筆什麼的,一看就是大師畫的。現在有人主張用高科技把這個衣服洗下去,把大師的原作露出來,有人說沒有必要,這個東西正好保護大師的著作,省得粘上粉塵亂七八糟的,反正現在還是有衣服的,也許一百年、兩百年過去以後就沒有了。這幅畫已經四五百年了。

接著是拉斐爾,最著名的代表作就是《西斯汀聖母像》。你看這個聖母是婦女吧,跟中世紀畫的聖母都不一樣。中世紀的聖母,5000年的滄桑都刻在臉上了,你再看這個聖母多美。聖母抱的是耶穌,在中世紀的繪畫當中,聖母懷中的耶穌是長鬍子的,雖然是一個嬰兒,但是他長著鬍子,長著一張32歲的成人臉,因為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當時已經32歲了。所以聖母懷中的耶穌,長著鬍子,長著一張成人臉,給畫成這樣,回歸人性吧,你能想像把孔子畫成這樣嗎?孔廟里弄一個光屁股孔子在那兒掛著,孔子一歲寫真集,你能想像嗎?你說孔子有沒有這個時候,肯定得有。但是你看只要掛出來的孔子,一定是峨冠博帶,佩劍,先師孔子,你弄一個一歲的掛上,誰敢說孔子不是從這個時候過來的,你敢嗎?不可能。就跟太祖皇帝不能裸體的道理是一樣的。你再看人家那個,閃耀著人文主義的光輝,所以這美術三傑在建築上很有成就,直到今天佛羅倫薩城裡面的很多建築,都是他們當時的原作。佛羅倫薩是世界上最優美的城市,一切都跟500年前一模一樣,至今最高的建築物還是百花聖母大教堂,地標式的建築物,遠遠就能看到這個大教堂,整個城市西面都不允許汽車通行,要想進去參觀,只能背包,估計它只有北京市海淀區的十分之一那麼大。歐洲的城市都很小,你就背著包轉,每一座建築物都非常好,你也不用怕迷路,進去之後肯定暈,小巷很幽深,都是這些大師們當年的作品,非常非常了不起。

文藝復興興起於義大利,緊跟著就是西歐諸國。最有名的是英國的莎士比亞;還有法國的拉伯雷,代表作是《巨人傳》;第三個是德意志的伊拉斯莫,代表作是《愚人頌》;還有西班牙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堂·吉訶德》就像咱中國的《儒林外史》。中國古代最重要的統治階級的制度是文官制度,文官怎麼當呢?

考科舉,所以它損科舉制度,動搖中國社會的統治基礎。西歐是騎士制度,它損騎士也一樣。

近代自然科學是以天文學領域的革命為開端的。古羅馬的托勒密提出了地球中心說,地球是宇宙的中心,這是古羅馬的托勒密。然後波蘭的哥白尼創立了太陽中心說,哥白尼說太陽是宇宙的中心。哥白尼也是扯,但是總讓人類認識地球的進程更進了一步。但是哥白尼比較膽小,他臨死才把研究成果傳出來,反正我要死了,我遺囑里寫的,因為他怕遭到教會的迫害,所以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說。

德意志的開普勒發現了行星沿橢圓軌道繞太陽運行的規律。開普勒說沒錯,哥白尼說得對,太陽是宇宙中心,太陽是恆星,地球是行星,行星繞著太陽轉,而且還算出它的軌道。學過物理的都知道有個開普勒三定律,就是用他的名字命名的。

然後就是義大利的伽利略,自製望遠鏡。你看中國古代的天文學研究製造什麼東西?問天儀、游儀,研究天象,我不知道這些東西跟天象有什麼關系,人家是直接觀察天體。然後再往下就是義大利的布魯諾和英國的培根。布魯諾是被教皇燒死了,活活燒死在羅馬的鮮花廣場,直到20世紀90年代末,剛剛去世的教宗,約翰保羅二世才給布魯諾平反,不是異端,聖人,死了350多年了。

文藝復興最重要的作用就是神學動搖了教會統治,直接引起了歐洲的宗教改革。

「十字架」宗教

基督教,公元1世紀中葉誕生在巴勒斯坦小亞細亞,創始人是耶穌。釋迦牟尼和穆罕默德在歷史上也都確有其人,耶穌是基督教創始人。基督是希臘語,救世主的意思。基督教在剛剛誕生的時候,是遭到羅馬帝國迫害的,因為羅馬帝國崇拜多神信仰,所以基督徒老是作為殉道者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就連耶穌不也是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嗎。直到公元313年,羅馬皇帝頒布《米蘭敕令》,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開始在歐洲廣為傳播。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成東羅馬和西羅馬,西羅馬首都仍然在羅馬,東羅馬在君士坦丁堡,也就是拜占廷,今天土耳其的伊斯坦布爾,所以教會就分裂成西部教會和東部教會。公元1054年東西部教會正式分家,西部叫羅馬公教,我們中國把它翻譯成天主教,這是徐光啟(中國明末科學家,農學家,政治家,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驅之一。天主教徒,被稱為「聖教三柱石」之首。)翻譯的,東部叫希臘政教,中國叫東正教, 教會就正式分裂了。所以羅馬教皇其實是天主教的頭,《聖經》是用拉丁文寫的,祈禱用希臘語,今天的東正教的中心,原來東正教的頭是君士坦丁堡,是總主教,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土耳其人攻佔,聖索菲婭大教堂被改成清真寺了。所以東正教的中心就到了俄羅斯,就傳到俄羅斯去了。今天的世界,東正教的領袖是莫斯科大牧首阿列克謝二世。

不同的教徒做禮拜的方式是不同的,如果做禮拜的時候,用兩個手指頭,或者是五個手指頭,上、下、左、右這樣畫十字,那你基本可以斷定他就是天主教徒; 如果是三個手指頭,上、下、右、左這樣來畫十字,那就是東正教徒,因為東正教徒是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宗教改革改的主要是這一派,改革之後就形成了舊教和新教,舊教仍然叫天主教,新教簡稱基督教。基督教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的基督教全包括,狹義的基督教就指的是新教。現在在北京,你如果看到教堂上掛著基督教什麼堂,那就是新教的教堂,比如說缸瓦市、珠市口、崇文門的那些教堂,如果是舊教堂會寫著天主教什麼堂,北京天主教堂最大的就是東堂、南堂和北堂。

新教分成三派。第一派叫路德宗,是由德意志的神甫馬丁·路德創立的。另外一個很有名的馬丁·路德·金就是用他的名字給自己命名的,因為馬丁·路德·金也是牧師。第二派叫加爾文宗。加爾文是瑞士的 一個牧師,宗教改革家。

加爾文宗作為新教的改革家來講,比路德宗還要激進。他廢除了主教制度。我們知道歐洲在政治上是四分五裂的,但是教權是高度統一的,教皇底下是樞機主教,就是紅衣主教,再往下就是主教,每個教堂有司鐸(天主教神甫的正式品位職稱,也稱司祭。譯自拉丁文Sacerdotes(單數作Sacerdos)。中國天主教最初音譯「撒責爾鐸德」,簡稱「鐸德」,後來用儒家關於「施政教時振木鐸」的說法,改為「司鐸」。),有牧師,到最底層的修士,它是中央集權。路德宗還有主教,加爾文宗就徹底廢除了主教制度,不同的加爾文宗之間的教堂也沒有主教,每一個教堂推舉10個長老,共同管理,跟丐幫似的。這個意義非常重大,推舉人共同管理這種形式從政體上講應該屬於共和制了。既然上帝的王國都已經實現共和制了,那麼人間還用聽命於國王、皇帝和主教嗎?孫悟空,一個猴子能造玉皇大帝的反,人就不能造皇帝的反嗎?大家都在一個層次里,就是這個意思。

最後一個就是英國國教,英國國教又叫聖公會。這個是新教各派當中保留天主教傳統最多,也就是最保守的,保留天主教傳統最多的,因為當時的英國國王 —都鐸王朝的國王亨利八世想離婚,他不想要自己的王後了。他的王後原來是他的嫂子,是他哥哥傳給他的,江山傳給你了,嫂子你也繼承了吧。他嫂子是西班牙凱瑟琳公主,因為當時西班牙太強大了,所以英國急於跟西班牙聯姻,是他爸爸給他哥娶的,結果公主剛一到英國,他哥死了,所以他爸爸說你哥死了,媳婦就傳給你了。亨利七世一死,把王位傳給了亨利八世,嫂子也傳給他了,他很不高興,這憑什麼,我招誰惹誰了,憑空多一媳婦兒?他看中了凱瑟琳公主的侍從 —安妮柏林女伯爵,於是天天琢磨著和凱瑟琳公主離婚。但是他要跟安妮柏林女伯爵結婚,就必須得到教皇的批准,天主教徒都是一夫一妻,要離婚必須通過羅馬教廷的批准。羅馬教廷不敢得罪西班牙,西班牙多強大啊,所以就不批准。國王一生氣,不批準是吧?那連你我也不承認了,我自己擔任英國的教宗。

相當於天主教這套東西不變,但是教宗變了,原來效忠於羅馬教廷,現在效忠於英國國王,英國成了一個政教合一的國家,英國國王兼任英國教會的教宗,這樣國王就把天主教會在英國所有的財產全都給沒收了,然後還可以娶小媳婦,一舉兩得。這么一來,他以後離婚就方便多了,想怎麼離就怎麼離,所以亨利八世一生總共離了六次婚,反正他自己宣布,我批准了,就離了。

聖公會是保留天主教傳統最多的地方。你要到香港去,都叫聖公會什麼堂,說明它都是受英國國教的影響。這樣一來,我們可以看到,羅馬教宗的勢力就更弱小了,它也不叫教皇了,叫教宗。因為教皇太有專制色彩了,而且據說他世俗的權力一點都沒有了,政教分離了。基督教國家沒有太慫的,是因為政教分離的原則。宗教對於社會的事務不幹涉,你干點什麼事先得想這符合誰誰的教導嗎?那這個事兒就甭幹了,誰誰都死了幾千年了,他能教導你嗎?所以基督教沒有這些個想法,羅馬教廷仍然是世界上最有勢力的影響組織,是歐洲唯一承認中華民國的國家,雖然只有0.44平方公里,相當於故宮的三分之二那麼大,但是它是世界上最有勢力的國家,100多個國家跟它建交,而且它最有錢,當然它的錢主要來自世界各國信徒的捐贈。我在義大利聽過一則笑話,也可能是故事:上一任教皇保羅二世要修繕聖彼得大教堂,沒錢,就在網上發帖子,問誰願意捐錢,然後咱們可以談條件,不久來了一個美國闊佬,這個教宗就跟美國闊佬在花園里談,樞機主教遠遠在後面跟著,不敢跟太近,怕影響教皇。聽美國人說2000萬美元,教皇不幹,5000萬不行,1個億不行,2個億不行,5個億不行,10個億不行,美國闊佬失望地走了。樞機主教沖上去問教皇,到底提了什麼條件,給你10億美元你都不答應,教皇說他提的條件沒法答應。大家知道基督徒禮拜最後一句是阿門,那美國闊佬跟教皇說,以後你們就別喊阿門了,喊可口可樂,願他的靈魂在天國得到永生吧,可口可樂。

❷ 德國人主要吃什麼食物

德國人主要吃:

1、肉類:德國人普遍喜歡吃肉,跟中國一樣,豬肉非常受消費者的喜愛。德國人對於豬肉的消耗量位居世界第一,香腸是德國知名度最高的食物之一。光是香腸的品種就多達一千五百多種,都是用豬肉做成的香腸。

2、魚類:德國的北部靠近波羅的海,有著豐富的海產資源,尤以鯡魚最為常見。在德國人的餐桌上經常都可以看到各種魚類製成的美味食品。

3、蔬菜:德國農業發達,機械化程度很高。2013年共有農業用地1669.9萬公頃,約佔德國土面積的一半,蔬菜比較豐富多樣,像胡蘿卜、馬鈴薯、洋蔥、生菜、捲心菜、青豆等,通常會燉煮或用來煮湯。

4、麵包:德國主要食用黑麥麵包,麵粉來自黑麥,內含高纖維素,麵包顏色比全麥麵包還深。椒鹽8字麵包是德國很有名的麵包。

5、啤酒:根據官方統計,每個德國人平均每年啤酒消耗量為138升。在德國,除出口啤酒(德語:Bier)外,德國國內銷售啤酒一概不使用輔助原料。

(2)佛羅倫薩花園擴展閱讀:

德國由於身處歐洲大陸之中心,飲食文化與內陸地區之物產分布息息相關。整體上德國較為愛好肉類和啤酒(大致上德國啤酒可以分為白啤酒,清啤酒,黑啤酒,科什啤酒、出口啤酒、無酒精啤酒等六大類)。

德國人尤其愛吃豬肉,大部分有名的德國菜都是豬肉製品,例如香腸。相較於歐洲中南部精緻飲食,德國的傳統飲食普遍較粗獷,但仍具特色;傳統菜餚如烤豬肘、烤豬膝,常佐以馬鈴薯泥、酸甜甘藍食用。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