嗽叭河濕地公園規劃圖
A. 長沙洋湖垸濕地公園的項目規劃
據介紹,該公園分兩期開發,其中一期佔地面積約2262畝。建成後濕地綜合體整體綠化率達40%以上,植物種類達到700餘種,鳥類超過130種,水質達到景觀三類水要求,負氧離子含量比中心市區高六倍以上。「項目計劃年內動工,3至5年基本建成。」長沙先導洋湖建設投資有限公司負責人表示,該濕地公園會預留動物和鳥類遷徙通道,使之成為鳥類棲息的天堂,人類與自然親近的橋梁和長沙城市的綠肺。
過去,這里是連年水患之地,也是長沙最大的蔬菜基地之一,長沙農貿市場里一半的韭菜和蔥都來自於洋湖垸。大河西先導區成立後,這一片被規劃為洋湖片區,2010年年初,《長沙洋湖垸濕地公園總體規劃》正式出台。
根據規劃,洋湖片區是一個中部最大的城市濕地公園。公園規劃面積4.85平方公里,其中修復和保育區域面積4平方公里、河流濕地0.85平方公里。
項目分四期實施,第一期完成濕地休閑區廊道800畝水系連通和景觀工程建設;第二期完成濕地生物多樣性展示區、雅河河流濕地、濕地科教區水系連通和景觀工程建設;第三期完成濕地生態保育區水系連通和景觀工程建設;第四期完成濕地內建設單位及配套旅遊設施建設。
洋湖濕地公園定位為修復濕地生態系統,保護生物多樣性,發揮濕地凈化水質功能,構件城市、濕地生態與人居和諧發展的示範新城區。預計2014年建成後,這里的植物種類多達3000種、鳥類多達200種、水質達到地表三類水標准。
B. 請問哪位大俠有鶴壁市淇河濕地公園的總體規劃啊或者有關於濕地公園的照片啊因為畢業論文需要!!急!
濕地公園總體規劃沒有~~ 照片過幾天發給你~~ 上次去的時候沒有照那麼多照片~~
C. 沙潁河國家濕地公園起點和終點在哪裡,已建成的有什麼項目
沙潁河是淮河的最大支流,發源於河南省伏牛山區,跨河南、安徽兩省,河內道全長容620千米,其中太和縣境內40.5千米。安徽太和沙潁河國家濕地公園位於太和縣城西部沙潁河流域,從耿樓水利樞紐到沙潁河三橋,流經城關、大新、舊縣、稅鎮四個鄉鎮,全長13.5千米,另包括萬福溝308省道以下1.5千米、白楊溝最下游1千米,規劃面積約為714公頃。沙潁河濕地是永久性的河流濕地。
建成的項目包括:
沙潁河兩岸已經形成了以楊樹、桐樹等為主的防護林帶約320公頃,以香椿、櫻桃、李子為主的經濟林帶約120公頃。
為保護鳥類種群,公園管理部門在園內設置了30處鳥類投食處,聘用專人定時投食;堅持一星期進行兩次園內巡查;舉辦禁止非法捕捉鳥類的專題宣傳。當前,太和縣沙潁河濕地公園地帶的動植物資源豐富,有裸子植物、被子植物、藻類植物共63種,脊椎動物64種,鳥綱43種,爬行綱5種,兩棲綱8種,魚綱8種。
稅鎮鎮史老家村村民汪衛琴在沙潁河耿樓閘管理處做了四年多的門衛,見證了沙潁河國家濕地公園的變化。經過修復改造,如今河道沿岸景色越變越美,各種林木之間常有鷺鳥飛來覓食,白天很多垂釣愛好者來此釣魚、休閑,傍晚附近村民紛紛前來漫步、賞景。
D. 西安滻灞國家濕地公園的規劃設計
滻灞國家濕地公園項目位於灞河與渭河交匯口區域,毗鄰涇渭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整個區域分布在灞河東西兩岸,具備典型的河口濕地特徵,是滻灞生態區濕地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總規劃面積約7.98平方公里,計劃投資5億元人民幣。規劃區內以河流濕地為主體,同時還包含有河漫灘、溝渠、島嶼、季節性河口洪泛地、堰壩水域和魚塘等濕地類型。區域內有植物種類48科、180種,其中蕨類植物有1科2種,被子植物有48科178種;濕地動物有27目50科約150種,其中國家一、二級保護動物13種,具有較高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價值。
園區規劃:滻灞國家濕地公園按照「全面規劃、積極保護、科學管理、永續利用」的自然保護方針,根據濕地公園資源分布狀況、保護對象和周邊經濟發展現狀,對濕地公園的建設進行全面規劃。
1、主題理念
主 題:感悟生命 品味生活——西安·滻灞國家濕地
推廣語:生命的棲息地 心靈的贊美詩
2、園區板塊
滻灞國家濕地公園以「感悟生命 品味生活---西安·滻灞國家濕地」為主題,分為「野趣、精緻、時尚」三個板塊:
(1)野趣區:
展示濕地植物、濕地動物、濕地水系,恢復並豐富濕地的原始地形、地貌。
(2)精緻區:
展示人工干預下的濕地植物群落、布局及構造,用科技還原濕地自然景觀。
(3)時尚區:
以各種體驗類活動為重點,倡導時尚體驗與生態自然的良性互動。
圍繞三個展示板塊,將園區整體展示內容分為四個系列進行展示,分別為:自然科普系列、童趣體驗系列、康體養生系列及時尚愛情系列:
(1)自然科普系列;
(2)童趣體驗系列;
(3)康體養生系列;
(4)時尚愛情系列;
3、功能劃分
根據「三大板塊」布局原則,結合各區域景觀和資源特色,在充分考慮生態保護和科學管理的前提下,滻灞國家濕地公園劃分為生態保育恢復區、濕地展示游賞區、生態農漁體驗區、管理服務區四個功能區:
(1)生態保育恢復區:
生態保育恢復區是整個濕地公園最重要的保護區域,用於開展各項濕地科學研究、保護與觀察工作,所有人工設施以確保原有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最小干擾為前提。針對珍稀物種的產地和繁殖地設置禁入區,針對候鳥及繁殖期的鳥類活動區設立臨時性禁入區,在生態保育恢復區外圍劃定適當的非人工干擾圈,用以保障生物的棲息空間及活動地域。
(2)濕地展示游賞區
濕地展示游賞區具有整個濕地公園內最為優勢的濕地景觀資源,各類池塘沿灞河大堤西側成串分布,灞河與渭河大堤圍和形成大面積水域,區域內視野豁然、水域遼闊、美景叢生,充分展現濕地獨有魅力。濕地展示游賞區將濕地特色生態景觀資源與灞河流域歷史文化內涵一體規劃,在全面展示自然景觀的同時,注重生態體驗、人文傳承與科普宣教,充分演繹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永恆命題。
(3)生態農漁體驗區
農田、村莊、小路、水渠、果園為此區的主要景觀。區域內大面積的種植農田和果園,以生態農漁體驗為主打項目。綜合考量現有景觀構成要素及今後發展方向,充分利用農田、水塘等資源基礎,設置種植、養殖等農漁項目,向遊客提供觀光、休閑、採摘、垂釣等一體式生態農漁體驗。
(4)管理服務區
管理服務區均具備最基本的管理和服務功能,以提供旅遊接待等相關服務為主要功能。
4、六大主題之旅
(1)濕地科普之旅
(2)游園觀鳥之旅
(3)植物奧秘之旅
(4)自然動物之旅
(5)陽光健康之旅
(6)體驗野趣之旅
E. 南部新城的專家組評審濕地公園規劃
仁懷市召開《南部生態新城李村河濕地公園概念性規劃》及《南部生態新城碧桂園一級土地規劃設計方案》評審會。遵義市委副書記、仁懷市委書記羅其方,仁懷市市長王茂才及市領導王照達、陳恆超、陳華、母進雄、李明術出席。
評審會邀請貴州師范大學地理與環境科學院院長安裕倫,省住建廳原總規劃師、高級規劃師凌崇盛等6位專家學者,對浙江大學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規劃建築所及園林景觀所等設計的四套方案進行評審。
會議聽取市政協副主席母進雄就南部新城開發建設情況介紹;浙江大學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對李村河濕地公園規劃,以及碧桂園仁懷物業發展有限公司對碧桂園一級土地規劃設計方案的詳細介紹。與會人員結合實際,各抒己見,對四套設計方案提出意見建議。一致認為,李村河濕地公園規劃要體現自然,突出休閑,堅持保護生態、尊重現狀、適度開發,將其建設成為集濕地觀光、生態養生、休閑度假、科普展示為主要內容的高品質濕地公園,真正把南部新城建設為宜居、宜業、宜游的綠色生態之城。
王茂才要求,設計方案要立足仁懷實際,結合現有資源,充分考慮市民對娛樂、休閑、康體的需求,認真做好規劃。要做好濕地公園水文章,深化考慮水體培育等問題。重點考慮交通要素、運營管理模式,結合綠色休閑功能,突出濕地景觀及生態效益,打造集景觀規劃、建築設計與傳統特色文化相結合的特色城市,使建成後的濕地公園大氣、大方,有靈氣、靈秀,讓人流連忘返。
F. (二)濕地公園功能分區
整個布局通過黃水河串聯三大塊,形成「一軸」、「一帶」、「四區」的空間結構形態。
一軸:水景觀軸。
一帶:防護林綠帶。
本濕地公園規劃劃分為四大功能區:濕地生態保護區、濕地生態展示區、游覽活動區、管理服務區,各區面積均未計黃水河水面面積(圖9-2)。
1.濕地生態保護區
該區位於黃水河入海口,面積約28.16hm2。該區以蘆葦濕地和禽鳥棲息地為重點保護的區域。保護區內最大限度控制各種人為干擾,以保證濕地生態環境的恢復,實現濕地生態系統的功能與結構的穩定性。河西地域維護已基本形成的濕地風貌。河東地域通過改造海水養殖池,營建淺灘、沼澤地、小島,重建和恢復濕生生態環境,實現生物的多樣化,並設木樁、浮木等為鳥類的駐足提供停留點。建設主要內容:①觀鳥設施,設在保護區的邊緣地段,計兩處:觀鳥屋,設置在河東新河堤內側,以藉助望遠鏡觀鳥為主;觀鳥廊,設置在河西,此處能近距離觀鳥。②濕地考察棧道,專供科考人員設置的觀測點,禁止其他遊人進入。③望海台,原海水養殖池的泵站改造成可近距離看海觀鳥的設施。④千柱灘,於灘地上設置引鳥駐足的木樁、浮木等。⑤濕地島。⑥草灘。⑦蘆葦盪。⑧紅柳林。⑨黑松林。⑩沙丘。
圖9-2 濕地公園功能分區圖
2.濕地生態展示區
該區位於河西,北與濕地保護區毗連,南以度假區主道路為界,地處河堤以內,面積約15.39hm2。用地范圍內水網密布,洲、島、塘、溪俱全,為濕生植物的生長和生物多樣性的培育提供了基礎條件。規劃該區集觀光游賞,科普教育、自然體驗於一體,成為市民與遊客感受濕地、了解濕地、認識自然、走進科學的大課堂。
主要項目有:
(1)濕地生態中心
濕地生態中心包括生態館和濕地文化廣場。運用現代高科技手段,展示黃水河濕地的形成、變遷及其動植物生態與生物的多樣性,展示濕地的價值功能和世界濕地保護動態,成為青少年生態教育基地。
(2)水花園,建設北方濕地植物觀賞園區。
其他項目有鳥嗜植物林、蜜源植物林、詩意濕地、棧道。
3.游覽活動區
該區北面分別與濕地生態保護區和濕地展示區接壤,南與出入口毗鄰。面積約65.88hm2。本區擁有廣闊的河流水面與陸域,是該規劃區中最大的淡水區域。
通過恢復和重建河流濕地生態系統,營建大面積的具有地域特色和自然情趣的水生、陸生植物群落,實現城市生態景觀空間、水生態環境保護的良性循環,充分發揮其生態功能、保護功能、遊憩功能,提供可供遊人體驗自然、感受自然和水上娛樂的場所,一處人們親水休閑和大眾健康文化休閑以及尋古探今感受龍口文化的好去處。
規劃主要項目:
(1)記憶龍口,位於河東,以龍口具有顯著特色的風土人情組成連續的休憩空間,作為城市發展的記憶。
(2)黃水森林
恢復黃水河兩岸原生植物群落和河流生態環境,以密林為主,林中設置少量的休閑場地。
(3)垂釣園
該園位於河西的入口處,原場地中是一片標高在1m以下的低窪地,規劃將窪地改造成魚塘,使之成為一處垂釣者的樂園。
(4)金秋園
該園大片的秋葉、秋果林地交織,與河中的楓林島、松風島、芳草洲相映,構成一幅幅和諧繽紛的天然畫圖,人們在此遊憩自然,體驗文化。
場地中原有的葡萄、蘋果長勢好且具一定規模,規劃保留部分果園。
(5)消夏灣
該地段原是一處低地,規劃改造河堤的同時引入河水形成一處淺水灣,成為規劃區內最開闊的一段河流水域。消夏灣與其北面的濕地展示區的水系溝通。
4.管理服務區
該區位於河西煙汕公路龍口段北側,面積約4.84hm2,除下列內容外,其餘與主入口區並為一體。
(1)建築選址
1)管理服務中心、濕地生態中心和黃縣人家等永久性建築選址於河堤以內,避洪水破壞。
2)釣魚俱樂部選址於原龍口市北海化工廠基礎上,建築作架空處理。
(2)建築體量與高度控制
建築原則上以一層為主,建築高度上限控制為7m,建築體量宜小不宜大,布局宜疏不宜密,一般以小組合為主。
(3)建築風格
各類建築須與周邊環境相協調,建築材料宜用木、石等當地方材料。
(4)景觀小品
本區中的各類景觀小品與裝飾均賦予其藝術性,應視其為所處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
景觀小品造型以簡潔、明快、拙樸為原則,體現地域特色文化,讓人能觸摸歷史又可感悟時代。
G. 濕地公園規劃的方法與內容
規劃
城市濕地公園的規劃理念
城市濕地公園規劃應以濕地的自然復興、恢復濕地的領土特徵為指導思想,以形成開敞的自然空間和濕地公園的定義與概念地帶、接納大量的動植物種類、形成新的群落生境為主要目的,同時為遊人提供生機盎然的、多樣性的遊憩空間。遠景設計院認為規劃應加強整個濕地水域及其周邊用地的綜合治理。其重點內容在於恢復濕地的自然生態系統並促進濕地的生態系統發育,提高其生物多樣性水平,實現濕地景觀的自然化。規劃的核心任務在於提高濕地環境中土壤與水體的質量,協調水與植物的關系。
城市濕地公園的規劃目標
城市濕地公園規劃的總目標在於減少城市發展對濕地環境的干擾和破壞、提高濕地及其周圍環境的自然生產力,通過恢復濕地原有的自然能力,使其具備自我更新的能力,並使周圍用地的土壤狀況得到改善,為植被的恢復創造條件,從而使城市濕地更加富有生命力。同時,還應在城市的各種用地需求之間建立一種平衡,並尋求建立更好的新型共存方式,實現城市濕地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在此基礎上營造新的城市公園類型,滿足市民日益增長的接近自然的需求。
此外,隨著濕地自然生態環境的改善,將為周邊的城市、鄉村、農業、旅遊等行業的發展帶來新的契機;再自然化的城市濕地公園景觀,將成為市民遊憩娛樂的新熱點。
城市濕地公園的規劃方法
為了實現城市濕地公園的規劃目標,必須將濕地的整治與景觀規劃結合起來。首先應開展深入細致的調研工作,從不同層面、不同元素著手,如地下水位、不同層次的土壤結構、不同層面的構成材料等地下狀況,及其動植物在地面上形成的痕跡、動物的活動習性、景觀要素的變化規律等外貌特徵,達到由表及裡的規劃深度。規劃應緊緊圍繞「水」的主題,將濕地公園作為生物與能量交換的生態廊道,聯系周邊的綠地、林地、農田、城市、鄉村等各類生態系統,共同形成新的景觀整體。
因此,城市濕地公園規劃要將構成濕地整個物質循環圈中的各種要素,如水體、農田、土壤、植被、動物、自然狀況、生態系統等等,作為規劃的基本要素,融入形成整體性的領土景觀規劃要求之中。尤其是濕地環境中的各種自然元素,無論其狀態如何,自然的或經過人工處理的,都應作為規劃中的最重要元素,以構成城市濕地公園景觀類型及景觀特色的框架。
城市濕地公園的規劃措施
第一,城市濕地公園規劃最重要環節之一,在於實現水的自然循環。首先,要改善濕地地表水與地下水之間的聯系,使地表水與地下水能夠相互補充。其次,應採取必要的措施,改善作為濕地水源的河流的活力。
第二,城市濕地公園規劃的另一最重要環節,是採取適當的方式形成地表水對地下水的有利補充,使濕地周圍的土壤結構發生變化,土壤的孔隙度和含水量增加,從而形成多樣性的土壤類型。
第三,城市濕地公園規劃還應從整體的角度出發,對周邊地區的排水及引水系統進行調整,確保濕地水資源的合理與高效利用。在可能的情況下,應適當開挖新的水系並採取可滲透的水底處理方式,以利於整個園區地下水位的平衡。 第四,土壤作為景觀規劃的要素之一,在土層剖面上是由不同材料疊加而成的。不同的土壤類型產生了不同的地表痕跡和景觀類型。城市濕地公園規劃必須在科學的分析與評價方法基礎上,利用成熟的經驗、材料和技術,發現場地自身所具有的自然演進能力。
H. 濕地公園的規劃
城市濕地公園的規劃理念
城市濕地公園規劃應以濕地的自然復興、恢復濕地的領土特徵為指導思想,以形成開敞的自然空間和濕地公園的定義與概念地帶、接納大量的動植物種類、形成新的群落生境為主要目的,同時為遊人提供生機盎然的、多樣性的遊憩空間。因此,規劃應加強整個濕地水域及其周邊用地的綜合治理。其重點內容在於恢復濕地的自然生態系統並促進濕地的生態系統發育,提高其生物多樣性水平,實現濕地景觀的自然化。規劃的核心任務在於提高濕地環境中土壤與水體的質量,協調水與植物的關系。
城市濕地公園的規劃目標
城市濕地公園規劃的總目標在於減少城市發展對濕地環境的干擾和破壞、提高濕地及其周圍環境的自然生產力,通過恢復濕地原有的自然能力,使其具備自我更新的能力,並使周圍用地的土壤狀況得到改善,為植被的恢復創造條件,從而使城市濕地更加富有生命力。同時,還應在城市的各種用地需求之間建立一種平衡,並尋求建立更好的新型共存方式,實現城市濕地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在此基礎上營造新的城市公園類型,滿足市民日益增長的接近自然的需求。
此外,隨著濕地自然生態環境的改善,將為周邊的城市、鄉村、農業、旅遊等行業的發展帶來新的契機;再自然化的城市濕地公園景觀,將成為市民遊憩娛樂的新熱點。
城市濕地公園的規劃方法
為了實現城市濕地公園的規劃目標,必須將濕地的整治與景觀規劃結合起來。首先應開展深入細致的調研工作,從不同層面、不同元素著手,如地下水位、不同層次的土壤結構、不同層面的構成材料等地下狀況,及其動植物在地面上形成的痕跡、動物的活動習性、景觀要素的變化規律等外貌特徵,達到由表及裡的規劃深度。規劃應緊緊圍繞「水」的主題,將濕地公園作為生物與能量交換的生態廊道,聯系周邊的綠地、林地、農田、城市、鄉村等各類生態系統,共同形成新的景觀整體。
因此,城市濕地公園規劃要將構成濕地整個物質循環圈中的各種要素,如水體、農田、土壤、植被、動物、自然狀況、生態系統等等,作為規劃的基本要素,融入形成整體性的領土景觀規劃要求之中。尤其是濕地環境中的各種自然元素,無論其狀態如何,自然的或經過人工處理的,都應作為規劃中的最重要元素,以構成城市濕地公園景觀類型及景觀特色的框架。
城市濕地公園的規劃措施
第一,城市濕地公園規劃最重要環節之一,在於實現水的自然循環。首先,要改善濕地地表水與地下水之間的聯系,使地表水與地下水能夠相互補充。其次,應採取必要的措施,改善作為濕地水源的河流的活力。
第二,城市濕地公園規劃的另一最重要環節,是採取適當的方式形成地表水對地下水的有利補充,使濕地周圍的土壤結構發生變化,土壤的孔隙度和含水量增加,從而形成多樣性的土壤類型。
第三,城市濕地公園規劃還應從整體的角度出發,對周邊地區的排水及引水系統進行調整,確保濕地水資源的合理與高效利用。在可能的情況下,應適當開挖新的水系並採取可滲透的水底處理方式,以利於整個園區地下水位的平衡。 第四,土壤作為景觀規劃的要素之一,在土層剖面上是由不同材料疊加而成的。不同的土壤類型產生了不同的地表痕跡和景觀類型。城市濕地公園規劃必須在科學的分析與評價方法基礎上,利用成熟的經驗、材料和技術,發現場地自身所具有的自然演進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