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公園森林生態
截至2019年9月,崑山城市森林公園不需要門票。
崑山市城市生態森林公園是由森林公園有限公司,通過獨立經營、自負盈虧的市場化運作模式以「無私奉獻、共享綠色」理念逐步建設、完善起來的城市濕地公園。因此,崑山城市森林公園不收取門票。
公園位於崑山市西北部距市中心4公里處,總面積3150畝,自2001年底啟動一期建設,2002年底向遊人開放。公園從籌建初期的一個「大苗圃」逐步開辟出濕地生態園、科普體驗區、農耕文化館、百草園、梅園、竹園、牡丹芍葯園、向日葵園、鳥島等特色景點。
公園植被也從建園初期的近百種、80多萬株增加至110多個科,180多個屬,570多個種,120餘萬株;園內還監測到獸類5目9科34種;兩棲類、爬行類動物6科31種;鳥類15目44科173種;魚類6目13科35種;底棲動物3綱10科36種;各類昆蟲近500種。
(1)森林公園森林生態擴展閱讀
崑山城市森林公園游園須知:
一、公園提倡文明遊玩,請遵守公園各項規定, 注意園內的安全警示,團體入園請在門崗做好登記。
二、老人和兒童須在監護人陪同下游園,並由監護陪同者負責其安全。在游覽過程中,遊客請保管好自己隨身攜帶的物品。
三、請勿在園內做出追逐、擁堵、吸煙、不雅穿戴、隨地吐痰、亂扔垃圾等不文明行為。嚴禁在園內從事各種形式的迷信類活動。嚴禁打架斗毆、尋釁滋事、偷竊搶劫等違法犯罪行為。
四、請勿在水邊嬉戲、水中游泳等;園內有高壓線走廊,請勿攜帶放飛風箏、高空飛行器等;禁止攜帶寵物入園;禁止攜帶溜冰鞋、滑板等速滑娛樂器具入園。
Ⅱ 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現在可不可以去遊玩啊,環境怎麼樣
可以去,龍泉抄山城市森林公園位於成都中心城區和東部城市新區之間,總面積1275平方公里,建成後將是全球最大的城市森林公園。
總體定位為:世界級品質的城市綠心、國家化生態會客廳、承載生態保育、休閑旅遊、體育健身、文化展示、高端服務和對外交往六大功能。
龍泉山生態環境:依山傍水,滿目綠意,規劃建設有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旅遊環線,觀光和居住都非常舒適,3月份還是全城賞桃花的聖地,自然環境當然非常好。
Ⅲ 森林公園是人們親近自然的好去處.下列能構成一個生態系統的是() A.森林公園中所有的植物 B
由分析可知,生物與環境是不可分割的整體,生態系統既包括環境又包括環境中回所有的生物. A、森答林公園中所有的植物,只是生物部分中的植物,沒有其它生物,也沒有非生物部分,不符合生態系統的概念,不是一個生態系統.不符合題意. B、森林公園中所有的植物和動物,只包括了生物部分的動物和植物,沒有微生物,也沒有非生物部分,不符合生態系統的概念,不是一個生態系統.不符合題意. C、森林公園中所有的生物,只包括了生物部分,沒有非生物部分,不符合生態系統的概念,不是一個生態系統.不符合題意. D、整個森林公園,既包括了公園這個環境,也包括了環境中所有的生物,是生物與環境所形成的統一整體.符合生態系統的概念,是一個生態系統.符合題意. 故選:D |
Ⅳ 滹沱河城市森林公園的生態園
107國道以西滹沱河兩岸
滹沱河城市森林公園位於107國道以西的河道兩岸。其東側有京廣客運專線,中部有南水北調工程,及中華大街穿過,南部有市區主幹道學府路。在其西部有規劃石曲公路。
森林公園分布在滹沱河南北兩岸,南岸又分為東西兩大塊。依據現狀初步規劃南岸東部為「河岸風情游覽園」,西部規劃為「農耕文化園」,北岸規劃為「森林生態園」,總用地面積約1.5萬畝。三個主題園區建成之後,將由道路連成一個整體,且交通便利,從市中心駕車半小時即可到達。
農耕文化園:住北方民居享農耕之樂
該園位於滹沱河南岸,是滹沱河林場場部駐地。市林業局工作人員介紹,將圍繞這片茂密的林場規劃建設「農耕文化園」,該園中部規劃為農家院景觀區、農田蔬菜耕作區,疏林草地區。東部為果實採摘區,西部為濕地景觀區。
「在這個園區,我們將利用北方民居的建築符號,以展示當地農村建築風貌為特色,創建一片度假村落的農家院景觀。彎彎的小溪村中穿過,村莊、街道和小巷錯落在溪流兩旁。」工作人員說,在田園內種植大量農作物和瓜果蔬菜,形成獨特、經濟而高產的田園景觀。還將栽植蔬菜和野生花卉,顯現濃郁的自然野趣,以提高城市孩子們對農作物的認知程度。在民居院落里還將展示古老的紡車、織布機、水井、水車、石磨等前輩人們的生產生活用具,形成特色的農耕文化景區。
農耕文化園內東部是果實採摘區,收獲季節,市民們可以自己動手採摘,品嘗收獲的喜悅。西部為濕地景觀區,濕地內種植荷花、菱角、荸薺,還有多種水生花卉,色彩斑斕,使人流連忘返。
森林生態園:森林火車穿越天然氧吧
從滹沱河林場場部向北,跨過滹沱河,映入眼簾的是茂密的刺槐林,成方連片。
「此地是滹沱河林場的一部分,因緊靠正定縣平安村,又名平安分場。這些刺槐都是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種植的,保存至今,已初具規模。到了夏天,特別涼爽,屬於天然氧吧。」市林業局工作人員介紹,近幾年,平安村利用林場刺槐林連續舉辦了3屆槐花節,吸引了十里八鄉大量的遊客前來賞花踏青,並以此為平台,誠邀省內外的客商,為本村不斷帶來新的商機。
據了解,這里將建設「森林生態園」,該園位於滹沱河子槽線的北面,規劃堤壩的南面,屬於洪水淹沒地帶。西部在無林地帶規劃為濕地景觀區,東部利用現有的洋槐林地規劃為森林生態景觀區。在森林生態景觀區內規劃設置了露天宿營地,夏季可以組織夏令營野營活動,挑戰自我,培育孩子們獨立頑強的生活適應能力。
在這個區域的北部邊緣規劃了森林火車,在東西兩地森林中穿越,增添了游樂和觀賞的樂趣,排洪時節,小火車可以轉移到堤壩上。
Ⅳ 青雲湖國家森林公園的生態價值
四大優勢,一是資源優勢,公園內兩大景區特色鮮明,資源豐富,資源品位高;
二是區位優勢,都勻地理環境優越,交通便捷;
三是領導優勢,州、市領導的高度重視為森林公園的發展提供了最堅強的保證,黨委一把手抓森林公園工作,在全國是碰到的第二例;
四是人才優勢,都勻市人才薈萃。
Ⅵ 將一處原始森林開辟成為一個國家森林公園,為了繼續維持森林的生態平衡,應當採取的措施是() A
A、B、引進其它物種,而沒有引進這個物種的天敵,引進的物種就專會因缺少天敵而數量大增,進屬而影響其它生物的生存,甚至死亡,從而影響森林生態系統的平衡.不符合題意. C、森林的土壤中有大量的細菌、真菌等微生物,微生物把枯枝敗葉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無機鹽等無機物,無機物又作為肥料被植物利用,促進種子的萌發以及植株的生長.如果人為的去清理掉枯枝落葉,時間久了,土壤中的營養就會缺乏,而影響植物的生長.不符合題意. D、森林公園,既是原始森林,又是公園.因此作為原始森林我們就不要過多的干擾;作為公園我們也要進行簡單的處理,如隔離等.符合題意. 故選:D |
Ⅶ 森林公園發展競爭力的概念是什麼有沒有一個體系來說明競爭力
具體可鏈接到以下網點查看:http://..com/question/22104027.html?si=1森林生態旅遊是一種正在迅速發展的新興的旅遊形式,也是當前旅遊界的一個熱門話題。森林提供木材的功能逐步消退,改善環境及為公眾提供休憩功能正在逐步被加強。森林生態旅遊越來越為人們所關注,已成為世界旅遊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現代林業必不可少的重要內容[1]。世界人士預測,以走向保護區,親近大自然為主題的「生態旅遊熱」將在全球興起。現在人們為我國旅遊業面臨難得的機遇而欣喜時,必須高度重視的問題是旅遊業對環境造成的近期和遠期的危害。因此,必須對森林生態旅遊的真正內涵加以研究,結合我國的實際制訂森林生態旅遊的法製法規和管理措施,並使森林生態旅遊成為對旅遊者進行生態教育的一所大學校。森林生態旅遊是指在被保護的森林生態系統內,以自然景觀為主體,融合區域內人文、社會景觀為對象的郊野性旅遊,旅遊者通過與自然的接近,達到了解自然、享受自然生態功能的好處,產生回歸自然的意境,從而自覺保護自然、保護環境的一種科學、高雅、文明的旅遊方式[2]。森林生態旅遊的內涵更強調的是對自然景觀的保護,其發展應與自然和諧,並且必須使當代人享受旅遊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機會與後代人相平等,並且森林生態旅遊的全過程中,必須使旅遊者受到生動具體的生態教育。森林生態旅遊必須強調以生態效益為前提,以經濟效益為依據,以社會效益為目的,力求達到三者結合的綜合效益最大化,實現旅遊目的和旅遊的持續發展。
1 我國森林生態旅遊資源的現狀
我國幅員遼闊,自然條件復雜,生物種類豐富,群落類型繁多。從80年代開始,以森林公園建設為主體的森林旅遊業在我國悄然興起並獲得長足發展。據了解,目前全國各級森林公園有800餘處,其中國家級270處,總經營面積達720萬公頃,年接待遊客達5000萬人次,基本上形成了吃、住、行、游、娛、購的一條龍服務體系。此外,1995年在全國4萬多個國有林場,99個自然保護區,119個風景名勝區中,也有大部分已開辦了森林旅遊項目。從黑龍江的北極村到海南的尖峰嶺,我國森林公園跨越了寒溫帶、溫帶、暖溫帶、亞熱帶、熱帶等5個氣候帶,幾乎囊括了中國所有類型的森林景觀資源,為人們進行觀光、避暑、野營、度假、科考、探險等活動提供了適合場所,吸引著越來越多的遊客。1995年,全國森林公園共接待遊客3000多萬人次,森林旅遊綜合收入達4億多元[3]。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00年底,我國各種類型自然保護區的數量已發展到1276處,約佔全國總面積的12.44%,還擁有1億hm2的森林公園,並已建成了近1100個森林公園[4]。另外,目前全國森林公園擁有賓館、飯店、商店等旅遊服務設施約40萬m2,接待床位10萬多張,游車、遊船4000餘台(艘),主要游路15萬km,水電交通等基礎設施基本滿足需要。森林旅行社和森林旅遊公司約100家,其中國際旅行社的森林旅遊直接從業人員8萬多人,年接待森林旅遊人員6000萬人次[5]。這為開辟我國森林特色旅遊,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同時我國廣袤的林區內,分布的高等植物達32萬種,還鳥類、獸類、爬行類和兩棲動物近2千種[6]。還有千姿百態的自然景觀,豐富多彩的歷史遺跡和出土文物,再加上瀑布、溫泉、林草、花卉、珍禽、異獸,輔以沙漠、草原、江河、湖泊等,對遊人充滿了神奇的魅力。登山野營、騎馬打獵、採集標本、游泳釣魚、繪畫攝影、休息療養等,這些陶冶情操,增進身心健康的旅遊內容是其他大眾旅遊所不能替代的。
2 我國森林生態旅遊所面臨的問題
生態旅遊的開展,不僅提高了人們走進自然的興致,也提高了自然旅遊在旅遊業中的地位和賺取外匯的份額。目前國內生態旅遊已近2500萬人次,每年旅遊收入近1.2億元,獲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但由於我國的旅遊業開發時間較短,人們對旅遊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尚缺乏科學理解,那種「旅遊業是無煙工業」的觀念還較流行,森林生態旅遊的發展大多還停留在初級階段,強調對旅遊資源的開發而忽視了旅遊本身對環境的影響和資源的破壞,使我國森林生態旅遊業面臨一系列問題。
2.1旅遊資源的粗放開發和盲目利用
生態旅遊熱的興起和不計成本或少計成本而引發的森林旅遊利潤虛增,促使許多地方紛紛把森林生態旅遊確定為新的林業經濟增長點,但許多地區在開發旅遊資源時,缺乏深入的調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學論證,盲目投入後遊人甚少,收不抵支,難以維持經營,也無法保護資源,造成許多不可再生旅遊資源的損害[7]。某些景區不研究旅遊生態容量,在特定的節假日遊客大量進入後,由於無合理安排,遊人四處踐踏,破壞了資源的原始性和自然狀態,一些資源因遊人過量而失去原有特質而逐漸喪失欣賞價值。
2.2旅遊交通和服務設施建設帶來的生態環境問題
在某種意義上說,一個旅遊者就是一個污染源,旅遊設施密度越大,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和污染的可能性越大。有的自然風景區出於經濟目的,熱衷於旅店、餐館的建設,盲目擴大旅遊區、修建旅遊設施, 使遊客空間分布不均,導致景觀和生態的破壞,違反了生態旅遊最大限度保護自然狀態的開發原則,導致旅遊資源退化[8]。隨著自然保護區生態旅遊熱的掀起,保護區內脆弱的生態系統也遭到致命的打擊。以長江為例,上游大量興建旅遊設施,致使原始森林和天然生態林遭受濫砍濫伐,覆蓋面積減少,造成山體滑坡、水土流失、江河污染嚴重,影響下游的水質,遊客很難看到「山清水秀」、「碧波盪漾」的美麗景色[9]。
2.3遊客時空分布不均所引發的生態環境問題
由於受氣候,節假日等原因的影響,遊客具有季節性波動的特點。如黃山1992~1997年客流量中,旺季(4~10)中89.92%,淡季(1~3月和11、12月)僅佔10.08%;極旺月(5月)客流量(17.73%)是極淡月(1月)客流量(0.38%)的46.66倍[10]。由於遊客時空分布不均和遊人不良行為所帶來的生態環境問題,突出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遊客增多,旅遊活動的頻繁和分布的過於集中必然引起一些物質和生態資源的變化,特別是由於遊客的不良行為會影響樹木的更新能力甚至致死;
第二、旅遊旺季遊人遺棄在風景區的食物改善了動物的生存環境,促其取食無慮,繁殖加快,而到了旅遊淡季,因遊人減少,靠遊人遺棄食物難以為繼的動物只好啃食樹皮度日,對植物產生危害;
第三、由於游覽步道寬度難以滿足超載時段遊人的需要,大批遊人踐踏步道兩側地面,不僅影響土壤結構和土壤發育,降低土壤水分滲透力,進而加劇了土壤的侵蝕速率。
2.4 景區環境污染嚴重
由於我國人口眾多,旅遊業發展迅速,而又缺乏規劃和管理,國民的生態意識較差,可以說旅遊到哪裡,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也就到哪裡,景區內生活污水增多,垃圾廢渣、廢物劇增。如千島湖國家森林公園內,每年接納的生活污水達304. 56萬t;作為「五嶽獨秀」的南嶽衡山,景區內每年約有6000t經營垃圾、2000t旅遊垃圾、25萬t污水,生活區內水體大腸桿菌超標15倍,細菌總數超標22倍,而景區內每年燃放的鞭炮則多達2億多響[11]。甚至喜瑪拉雅山上也有各類垃圾,旅遊部門不得不花巨資處理這些廢棄物[12]。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2.5 專業旅遊人才缺乏,服務質量不高
旅遊人才培養不受重視,培養機制不健全,人才匱乏。而缺乏管理與經營的人才,缺乏科學知識與技能,真正的生態旅遊則難以開展[13]。由於從事森林旅遊業的人主要是過去林業局、場、站的人而過渡的,加之起步較晚,導致專業旅遊人才缺乏,2000年11月份,甘肅省林業廳組織了首屆森林公園導游培訓班,參加的49名學員中僅有5人有導游證,還不足10%,整體素質不高。部分森林公園至今無一名專職導游,遊客來了只是簡單象徵性的介紹,致使旅遊景點不能引起遊客的興趣,有乘興而來,敗興而歸的感覺,其餘從業人員整體服務意識不濃,服務質量不高,違約經營,坑蒙欺騙遊客的現象時有發生[14]。
由此可見,在發展旅遊與保護環境之間存在著相互矛盾的關系。那種把生態消費擺在首位,不惜以生態資源的消耗為代價來獲取利潤的作法,必須引起高度重視,走出生態旅遊的認識誤區已經成為我國旅遊業開展生態旅遊首先應解決的問題。
3 森林生態旅遊可持續發展對策
1998年5月23日《光明日報》發表了題為《生態旅遊豈能破壞生態》的署名文章,文中引用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提供的一份調查顯示「中國已有22%的自然保護區由於開展生態旅遊而造成保護對象的破壞,11%出現環境資源退化」[15]。森林生態旅遊要持續發展,應是一種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與自然環境相和諧的旅遊模式,必須把握適度的開發速度,控制接待人數,增強環境意識,否則,太多的遊客會對目的地的環境造成過大的壓力,破壞了生態旅遊賴以生存的環境,生態旅遊也就不可能持續發展[16]。
3.1 樹立可持續利用資源的新思維,強化生態文化建設和生態教育
可持續利用是一種全新的自然觀和世界觀,它主張人與自然的和諧,主張資源的公平分配,主張在保護自然生態系統基礎上的經濟持增長。開發和保護是融為一體的,保護是開發的前提,開發是保護的進一步發展。資源環境是開發的基礎和物質的載體,社會文化是資源的精神內涵,而經濟是保護的動力,三者是個相輔相成的統一體[17]。必須樹立這種新思維,堅持對資源的開發利用與保護增值並重,將環境和資源的開發、利用、增值、保護目標納入森林生態旅遊事業的發展計劃,並進行統一核算。通過綜合開發,促進產業發展,改善生態環境,使綠色企事業三大效益同步增長[18]。同時,發展森林生態旅遊必須與宣傳教育相結合。充分利用旅遊這一生動活潑的大學校,使生態旅遊的全過程成為生態教育和生態道德教育的全過程,使旅遊者在大自然中喚起綠色的激情,綠色的愉悅,綠色的思考,體驗大自然的和諧,有序,體會「天人合一」的傳統文化,達到熱愛自然、師法自然,啟迪人生的目的[19]。生態教育也要使旅遊「利益相關者」,如開發商、景區居民等都認識到環境對旅遊業的重要性,使它們明白生態旅遊資源和環境是他們獲得經濟效益的基礎。
3.2 制定法律、法規、強化法制觀念
鑒於旅遊作為一種產業對環境的特殊影響和累計性的破壞,生態旅遊必須有切實可行的法規作保障,「以法興游」、「以法治游」是旅遊業長期健康發展的必由之路。因此,政府及各級主管部門要制定合理的政策,強化行業管理,盡快出台相應的法律法規,完善森林生態旅遊這一產業的相關系統[20]。政府必須用立法來加強對森林資源的保護,加強對森林生態系統的保護,加強對森林生態旅遊資源開發的指導和管理,做到依法管理,依法保護,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21]。同時,充分發揮執法機構(如質檢所)對旅遊業實行法制化管理和必要的監督。並通過法律杠桿來整頓市場秩序,逐步建立統一規范的服務標准、完善的旅遊市場競爭規則,通過這些管理條例使旅遊各方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從而達到規范旅遊市場的目的[22]。
3.3 加強森林生態旅遊管理,保護景區環境
首先,對森林生態旅遊區進行有效地保護生態環境、加強森林生態旅遊管理是保證生態旅遊持續發展的一項重要措施。應把我國自然保護區劃分為非旅遊區和旅遊區兩部分,少數具有重要影響的國家及世界級自然保護區應劃分為非旅遊區,禁止任何商業性旅遊,以保護其自然景觀及生物多樣性。在允許旅遊的自然保護區內,應採用同心圓式的利用模式,將保護區從里到外分成核心保護區、遊憩緩沖區和密集遊憩區。針對不同的旅遊區,確定環境容納量,並以此控制客流量,可通過提高門票價格來平衡環保與經濟收入之間地矛盾[23]。其次,要控制污染,森林生態旅遊區應普及太陽能、沼氣、冷能等非化石能源的利用,日常生活用品以可降解材料為主,在滿足旅客基本的食宿需求外,應盡量減少對空調、汽車、飯店等奢侈消費的需求,對生活污水及垃圾的處理應採用生態工程技術,做到物質的循環利用[24]。
3.4 統一規劃、有序開發
我國已加入WTO,旅遊業也將全面融入到世界旅遊業發展之中,公平參與競爭。要想使森林生態旅遊真正服務於森林生態旅遊區及其周邊社區,必須進行生態旅遊認證[25]。森林生態旅遊開發的特殊性需要各方面專家學者(包括旅遊地理專家、經濟學者、市場分析人員、法律顧問等)組成的評估機構進行客觀、公正、全面的調查評估,在此基礎上完成可行性論證,提交給政府。政府再從全局考慮是否進行生態旅遊開發。堅決制止一哄而上和無規則開發。貫徹資源和環境保護的思想,做好旅遊開發規劃。森林生態旅遊規劃是開展森林生態旅遊重要的基礎工作,科學的規劃應把旅遊區和旅遊項目的規劃納入社會經濟發展總體規劃,統一部署,科學行事。規劃設計應以森林生態為主線,多業並舉,拓展和深化森林生態旅遊的內涵,同時規劃設計要有創意,實現旅遊產品的差異化,旅遊項目要有新意和吸引力。在規劃設計時,應反映人們返璞歸真、回歸自然的追求和願望,並加強配套建設,配備相應的食、住、行、游、購、娛等服務設施,積極開發森林生態旅遊項目和產品。在自然生態環境好的地方,要充分利用得天獨厚的條件,統籌規劃,重點安排,精心設計和打造,將其建成森林生態旅遊的典型區、精品區,為發展森林生態旅遊探索出一種切實可行的經營和發展模式。
3.5 培養和引進人才
森林生態旅遊健康發展的關鍵是人才,是旅遊行業的隊伍素質。因此,人才的引進、培養和提高至關重要。森林生態旅遊涉及林業、旅遊、環保、生物、地理、歷史等眾多學科,要進行科學的規劃和經營管理以及開發高品位、高檔次的森林生態旅遊項目和產品,需要有一批環保、管理、旅遊、服務等方面的人才[26]。要實現優質服務與國際接軌,提高綜合效益就必須有一大批專業技術人員與之相配套,所以在培養專業人才方面應加大力度,在服務配套設施方面提升檔次[27]。 為此要加快人才的培養和引進,一方面可吸收綜合素質高的專業技術人才壯大隊伍;另一方面可採取「請進來,走出去」、「內外結合,長短結合」的辦法,加強對在崗人員的培訓、輪訓,實行高素質的規范化管理,提高從業人員的素質和服務質量[28]。
3.6 推出生態旅遊產品,加強遊客教育
生態旅遊是高層次的旅遊,要求旅遊者有較高的欣賞層次和較強的環境意識。為此,必須加強自然資源和環境保護的宣傳教育,並規定旅遊途中的允許操作行為,使其旅遊行為與資源、環境相協調,以有利於環境優化和生物多樣性的發展及文化保護。要貫徹生態意識,開發生態旅遊產品。如餐飲結合本地物產,以地域產品特別是當地的綠色食品為主。住宿設施與周圍環境相協調,具有地方特色,有條件的地方,可就地取材,如建造「樹上旅館」。景區內盡可能限制現代化的交通工具,而以較原始的交通工具為主,如步行,馬車,自行車及利用自然能(風力、水力等)的交通工具,既體現生態旅遊活動的自然特色,又可以避免對生態環境的污染[29]。購物方面提倡購買不影響當地自然的土特產品。按照市場導向原則,開發森林景觀資源,制定森林生態旅遊產品開發戰略,調整森林生態旅遊產品結構,改變觀光旅遊單一產品結構的局面,使森林生態旅遊活動內容多樣化[30]。
綜上所述,有政府的參與扶持,有社會公眾的廣泛支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法制保證,森林生態旅遊業一定會朝著健康的方面持續發展,也一定會受到世界越來越多國家的關注和重視。
參考文獻:
[1]張逸. 森林生態旅遊的開發與可持繼發展策略的研究[J]. 林業經濟問題,2002,(1):57-59.
[2]池麗月.生態旅遊市場營銷策略[J].林業經濟問題,1999,(1):37-40.
[3]鍾新民. 森林生態旅遊開發建設與可持續發展[J]. 桂林旅遊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9,(3):74-76.
[4]可 亭.國森林旅遊資源[J].中國林業(森林旅遊專刊),2001,(4):8-10.
[5]陳秋華.試析我國森林旅遊產業發展對策[J].生態經濟,2000,(4):58-61.
[6]劉紫青. 試論森林生態旅遊的可持續發展[J] .林業經濟問題,2002,(2):122-124.
[7]李肇榮. 廣西生態旅遊的現狀、問題和對策[J]. 廣西經濟管理幹部學院學報,1999,(2):35-36.
[8]陳逢珍. 試論旅遊業持續發展的若干問題[M]. 林業經濟問題,1998,(2):22-24.
[9]田世政.西部大開發與三峽庫區旅遊業發展研究[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0,(5):101-107.
[10]黃成林.黃山九華山客流季節分布和國內客源市場比較研究[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9,22(4):351-354.
[11]伊少華,何 平,童顯德.林旅遊資源開發要走可持續利用之路[J].森林旅遊,1998,(試刊號):12-13.
[12]羅美安,向風行. 生態旅遊的發展與管理淺析[J].旅遊科學,1999,(1):5-7.
[13]傅岳瑛,劉 琴. 我國西部生態旅遊的現狀和開發建議[J]. 地理學與國土研究,2002,(2):103-106.
[14]王曉春,蘆維忠. 甘肅省森林生態旅遊現狀及發展對策[J].開發研究,2001,(3):63-64.
[15]羅美安,向風行.生態旅遊的發展與管理淺析[J].旅遊科學,1999,(1):5-7.
[16]趙新民 楊松茂 馬 蘭. 陝西生態旅遊發展的現狀分析[J]. 陝西經貿學院學報,2000,(1):40-43.
[17]汪華武,等.生態旅遊開發[M] 昆明:科學出版社,2000,38-45.
[18]馬澤斌. 淺談國有林場開發森林生態旅遊中的問題及其對策[J]. 經濟林研究,2001,(3):63-64.
[19]王爾康.生態旅遊與環境保護[J].旅遊學刊,1998,(2):14-16.
[20]楊桂華.生態旅遊的綠色實踐[M].昆明:科學出版社,2000,28-32.
[21]葛漢棟. 湖南實現森林生態旅遊可持續發展的幾個問題[M].湖南林業科技,1999(4),1-7.
[22]張濟民.生態旅遊與湖南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J].旅遊調研,1998,
(10): 16-18.
[23]包國章,李向林,謝忠雷,等.淺談生態旅遊德利弊與政策導向[J].中國環境管理,2001,(1):71-75.
[24]賈振虎,吳應建,劉永紅. 中條山國家森林公園發展生態旅遊的前景與對策[J]. 山西林業科技,2002,(1):39-42.
[25]於法穩,尚傑 實施生態旅遊認證的緊迫性[J]. 生態經濟,2002(5):48-50
[26]張秋根,萬承永,熊冬平 南昌市森林生態旅遊現狀及其發展對策[J]. 林業資源管理,2003(3):20-23.
[27]汪華武,等.生態旅遊開發[M]. 昆明:科學出版社,2000,148-150.
[28]吳楚材 論生態旅遊資源的開發與建設[J] 中國地理,2000(11):43-45.
[29]徐嵩齡.西藏旅遊業建設面臨的14個問題[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1,(1):87-91.
[30]李晴 發展重慶的森林旅遊[J].生態經濟,2002(6):48-49.
Ⅷ 霧靈山森林公園的生態環境
森林公園內景色優美,負離子含量高,氣候宜人,空氣清香甘甜,是一個絕佳的森林旅遊勝地。雄、奇、秀、美是對霧靈山旅遊資源的高度概括。現已開發4個以生態旅遊為主的景區和100多個景點,即仙人塔景區、五龍頭景區、龍潭景區和清涼界景區。霧靈山森林公園森林覆蓋率高達93%,主峰海拔2118米,為燕山山脈主峰。屬溫帶大陸季風型山地氣候,具有雨熱同季、冬長夏短、四季分明、夏季涼爽、晝夜溫差大的特徵。地形地貌的復雜性,決定了氣候的多樣性,「山下飄桃花,山上飛雪花」,「山下陰雨連綿,山上陽光明媚」,「素有三里不同天,一山有三季」之稱。年平均溫度7.6°C,最熱月平均氣溫17.6°C,是華北「熱海」中的「避暑涼島」。
霧靈山森林公園以森林景觀為主體,蒼山奇峰為骨架,清溪碧潭為脈絡,文物古跡點綴其間,構成了一幅靜態景觀與動態景觀相協調、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渾然一體、風格獨特的生動畫卷。這里山巒重疊,山清水秀,恬靜瑰麗,曲流溪澗,晶瑩碧透,煙霧浩渺,吐珠濺玉,奇峰怪石,如塑似畫。置身其中,峽谷壁立,石徑縈回,溝壑幽深。
春天,萬物復甦,鳥語花香,花紅柳綠,蜂蝶纏繞,杜鵑花、丁香花、忍冬花等競相開放,奼紫嫣紅,即使是綠色,也顯出濃淡不同的色彩和層次,依照山的海拔高度的不同,花一層層的開,樹一層層的綠,到處一片生機盎然,讓您感到親近大自然的無限美好。夏日,山外驕陽似火,山內則樹木蔥郁,金蓮花如金鋪地,銀蓮花似玉漫坡,涼風送爽,飛瀑流泉,潭幽溪清。天然林遮陽蔽日,人工林木質芳香,強烈的陽光,經過層層疊疊枝葉的過濾,灑在大地上也只剩下幾個溫柔的光點。來此避暑納涼,會讓您心曠神怡、流連忘返。秋天,山下一片翠綠,山上的樺樹、落葉松已變的金黃,山腰的山楊、五角楓、櫟樹,一層層地變黃、變紅、變紫。放眼望去,片片紅葉,串串碩果,點點簇簇地鑲嵌在峰嶺層疊之間,似碧波上飄浮的片片紅帆,又似藍天上飄盪的朵朵霞雲。來此觀光,不僅可以看到層林盡染的多彩之秋,而且還可以採摘山珍野果,大飽口福。冬天,崇山峻嶺,銀裝素裹,玉樹冰花,茫茫林海一派北國風光,蒼松翠柏雪中剛勁挺拔,幽韻清冷,更顯出霧靈山凜然飄逸的冷峻神態。
霧靈山不僅是獼猴分布北限,而且還是南北動物的走廊和許多南方動物的分布北限,如勺雞、果子狸等,同時,還是許多北方代表動物的分布南限,如花尾榛、攀雀等。霧靈山有高等植物168科665屬1870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植物有人參,二級保護植物有核桃,三級保護植物有核桃楸、野大豆、青檀等8種。有陸生脊椎動物161種,其中一級保護動物有金雕、金錢豹兩種,二級保護動物有禿鷲、獼猴、斑羚等15種,霧靈山這座活的自然博物館可讓大家一飽眼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