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外濕地公園研究現狀
1. 翠湖濕地公園的翠湖濕地公園現狀
翠湖濕地公園(一期)建有天鵝湖、雁鴨湖、荷花塘等大型湖面,水面面積約20公頃,公園水質常年處於檢測之中。公園的人工濕地污水處理系統每天處理污水120-170噸,出水水質好於國家三類水質。在檢測的18個指標中,13個指標達到1類水標准,兩個達到二類水標准,三個達到三類水標准。公園湖面整體水質保持在地表水3—4類之間,好於周邊的水質。一進公園,您就能看到一個用於展示的人工濕地污水處理系統。它包含表流濕地、潛流濕地和水草濕地三個單元,全流程長250米,可以實現對地表水體中懸浮物、磷的深度處理。
天鵝湖中許許多多的黑天鵝棲息於水域之中,成對或集群活動,以水生動物,水生植物為食,築巢於水邊隱蔽處,每窩產卵4-8枚,壽命20-25年。除了黑天鵝,在這里我們還能看到翩翩起舞的白鷺。白鷺飛行時的氣勢可不一般,《毛濤?周頌》中有詩詞說:「振鷺於飛,於彼西雍。」 白鷺天生麗質,身體修長,一身潔白的羽毛,一塵不染,顯得高傲而文雅,猶如一位高貴的白雪公主。在天鵝湖裡還有一種體型較大的鳥類—鵜鶘。它們有著一雙很特別的嘴巴,大大的,黃黃的。尤其是下顎,有一個很大的「皮囊」,有了它,鵜鶘就能夠一下子捕食到並且儲存很多的小魚了。您還會發現,在大大的湖面里,還隱藏著數種水鳥和鴨類。
經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初步調查,公園一期生長著水生植物30餘科、100餘種,陸生植物上百種。像菖蒲、水蘭、東方香蒲、浮澤瀉、葉眼子菜、菰草、荷花、金魚草、蘆葦、丘角菱、水蔥、水蕨、水枝錦、水柳、睡蓮、黃花荇菜等等水生植物應有盡有,植物群落的自然演替逐步接近原生狀態,自然和諧。在公園內自然棲息和遷徙的鳥類已經從剛剛修復時的不到10種達到40餘種、3000餘只,水生動物經過保護和人工飼養相對豐富,魚、蝦、蟹、軟體動物、浮游生物均成自然體系。
翠湖濕地公園將以濕地生態保護為前提,以濕地生態景觀為主要特色,努力創建一個融濕地生態旅遊、文化游覽、學習和研究於一體的綜合性科普濕地中心。
為加強翠湖濕地生態修復效果的研究和監測,更近距離地了解鳥的生活習性,查明濕地鳥類資源家底,從2010年7月開始,翠湖濕地公園聯合首都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開展周期一年的「翠湖濕地公園鳥類普查課題」研究。已監測到全園野生鳥類161種,其中不乏國家重點保護鳥類和瀕危物種,譬如遷徙的大鴇和黑鸛。這兩種鳥不僅在北京比較稀少,在全世界也只剩幾千隻的種群,這兩年下降很快。這類非常珍稀的種群出現在翠湖濕地,說明這里的生態修復效果明顯。
翠湖濕地的生態效益,最明顯的表現在於提供鳥類的棲息地。由於干擾少,再加上近幾年植被的逐漸恢復,吸引來的鳥類越來越多。每年春秋季節大量候鳥把翠湖當作遷徙的「中轉站」,在此獲取食物,補充體力,然後向北或者向南遷飛。隨著翠湖濕地的生態環境逐漸好轉,也有一些候鳥成為了「留鳥」,公園內鳥的種類越來越豐富。
2. 什麼叫濕地公園
濕地公園是指以水為主題的公園。以濕地良好生態環境和多樣化濕地景觀資源為基礎,以濕地的科普宣教、濕地功能利用、弘揚濕地文化等為主題,並建有一定規模的旅遊休閑設施,可供人們旅遊觀光、休閑娛樂的生態型主題公園。濕地公園是具有濕地保護與利用、科普教育、濕地研究、生態觀光、休閑娛樂等多種功能的社會公益性生態公園。
濕地公園的特點:
濕地公園的最大特點在於主題性、自然性和生態性擬規劃建設的崇明東灘濕地國際公園位於崇明東灘保護區境內的緩沖區和核心區的交界處,即1992年和1998年大堤之間的東旺沙B灘,面積為3萬畝建成後的濕地國際公園兼有保護、科研、教育、旅遊觀光等功能,在建設中實現現代農業園區和上海市崇明東灘鳥類自然保護區區域整體功能的重要補充和完善。
濕地公園:
3. 規劃的五大濕地公園現狀咋樣咯
是得,陳摶路那的就是紅雙堰濕地公園,畢竟現在安岳都在向城東發展,估計那邊的動工快。
4. 濕地公園怎麼樣可以說說嗎
濕地公園是國家濕地保護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濕地公園具有濕地保護與利用、科普教育、濕地研究、生態觀光、休閑娛樂等多種功能,是國家濕地保護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濕地自然保護區、保護小區、濕地野生動植物保護棲息地以及濕地多用途管理區等共同構成了濕地保護管理體系。
發展建設濕地公園是落實國家濕地分級分類保護管理策略的一項具體措施,也是當前形勢下維護和擴大濕地保護面積直接而行之有效的途徑之一。
發展建設濕地公園,既有利於調動社會力量參與濕地保護與可持續利用,又有利於充分發揮濕地多種功能效益。
同時滿足公眾需求和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通過社會的參與和科學的經營管理,達到保護濕地生態系統、維持濕地多種效益持續發揮的目標。對改善區域生態狀況,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4)國內外濕地公園研究現狀擴展閱讀:
城市濕地公園規劃的總目標在於減少城市發展對濕地環境的干擾和破壞、提高濕地及其周圍環境的自然生產力,通過恢復濕地原有的自然能力,使其具備自我更新的能力。
並使周圍用地的土壤狀況得到改善,為植被的恢復創造條件,從而使城市濕地更加富有生命力。同時,還應在城市的各種用地需求之間建立一種平衡,並尋求建立更好的新型共存方式。
實現城市濕地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在此基礎上營造新的城市公園類型,滿足市民日益增長的接近自然的需求。
5. 新墾濕地公園現狀的演示文稿誰知道哪裡有啊,幫幫手拉!
南沙新墾濕地公園 在萬頃沙島的南端,有一片候鳥的天堂。上萬只飛鳥,棲息在這片偌大的樂土之中,無憂無慮地生活著。這個地方,就是廣州南沙濱海濕地公園。 電動小遊艇悄悄開動,靜謐的水面上泛起一輪輪可愛的水波,伴隨我們開始了旅程。沿著河道滑行,首先看到的是無邊的蘆葦和垂柳。碧綠的水面,青青的垂柳,黃黃的蘆葦,構成了一片安寧舒適的畫面。 隨著漸漸深入濕地的中央,紅樹越來越多了 。濃密的紅樹林,在水中相互糾結,形成了一大片天然的候鳥家園。水,是如此的清澈。直望下去,就能清晰地看到紅樹的氣根,在水底下結成了一張奇妙的網。這里的紅樹有多個品種,除了平時多見的「胎生」紅樹之外,還有結滿了果實、叫不出名字的品種。 河道蜿蜒在紅樹林叢中,猶如夾在西關老屋的小叉巷一般。初來乍到的我們,便像進了迷宮,找不著北。而掌船的老先生,就像在自家裡,輕巧地駕駛著小船,靈活自如地前行。 整個濕地公園佔地二十五平方公里,要深入其中央觀候,還需要不短的時間。看了半個小時的紅樹林,正當有點審美疲勞之時,驚喜又再次閃現。就在我們小艇的前方,一隻像鴨子似的水鳥,噗噗地從船的左前方往右前方撲去,幾秒鍾便消失在密密的紅樹林當中,確在水面上留下了一道可愛的「飛翔」軌跡。 這對於我們無疑是一個驚喜!於是,船上的人都不停地到處張望,試圖找到更多的候鳥。隨著逐步深入紅樹林腹地,候鳥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船上驚喜的叫聲、快門的按動聲也越來越多。 來到公園的心臟位置,赫然出現了一個天然的,由紅樹林圍起約五公頃的水面,這里就是鳥兒的「卧室」———無人區。黑面琵鷺、白琵鷺、黑翅長腳鷸等六十多個品種的珍稀鳥類,自由自在地在此繁衍生息。經營這濕地公園的圍墾公司堅決表明,「這是候鳥的覓食、休養之地,絕對不能被打擾」。因此,據說不久後將在棲息地兩旁各修建一個高約20米的木質瞭望塔。這樣既可以保護生態,又可以盡賞鳥之樂,一舉兩得。
6. 國內外如何看待廢水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
新中國成立60年以來,環境保護事業逐步發展壯大。其中,關於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總額逐年增加,環境污染治理投資佔GDP比重也穩步提高。上世紀80年代初期,全國環保治理投資每年為25至30億元,約占同期國內生產總值(GDP)的0.51%;到80年代末期,投資總額超過100億元,占同期國民生產總值的0.60%左右;「九五」期末,投資總額達到1010.3億元,占同期國民生產總值的1.02%,首次突破1%;「十五」期末,投資總額達到2388億元,占同期國民生產總值的1.30%;2010年,全國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總額達6654.2億元,是2002年的近5倍,全國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總量逐年增加,佔GDP比重均呈上升趨勢。同時,環境污染與破壞事故情況逐年下降。2001年共發生1842起環境污染與破壞事故,而到了2010年,則下降至420起,是2001的1/4。2010年,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為6654.2億元,比上年增加47.0%,占當年GDP的1.67%。其中,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投資4224.2億元,比上年增加68.2%;工業污染源治理投資397.0億元,比上年減少10.3%;建設項目「三同時」環保投資2033.0億元,比上年增加47.0%。
經過多年努力,中國正在逐步形成以自然保護區為主體,濕地公園、濕地保護小區等多種保護管理形式並存的保護管理體系。與此同時,環境法制建設日臻完善。我國環境立法從無到有,從少到多,目前,我國已制定了包括水污染防治、大氣污染防治、環境影響評價等10部環境保護法律,15部自然資源法律,頒布國家環境標准800多項,批准和簽署多邊國際環境條約50餘項,頒布地方性環境法規和地方政府規章660餘件。
「十二五」期間全國GDP將達到231.2萬億元。根據中國環境規劃院宏觀戰略研究環保投入專題和「十二五」規劃前期研究,預計十二五期間,我國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總額將超3.4萬億元。
中國產業研究報告網發布的《2014-2018年中國工業廢水治理產業全景調研與投資策略研究報告》共十四章。大量周密的市場調研基礎上,主要依據了國家統計局、海關總署、環境保護部、中國石油化工協會、中國國土資源部、中國產業研究報告網、國內外多種相關報刊雜志的基礎信息以及專業研究單位等公布、提供的大量的內容翔實、統計精確的資料和數據。報告對我國工業廢水市場運行情況進行了研究分析,並且論述了領先企業運行情況。通過翔實的數據和充分的論述,從產業層面上剖析產業現狀特點,針對產業的供需矛盾闡述了工業廢水產業發展的主要問題和影響因素,從多個角度揭示了工業廢水產業結構。
7. 濕地公園的國內案例
隨著我國生態旅遊熱潮的興起,目前,我國已建和擬建的濕地公園已有多處。可見,濕地公園在我國廣闊的發展前景。北京山合水易規劃設計院認為,濕地公園的建設除了要讓人們欣賞到美麗的景色,還應該在環境保護的基礎上,因地制宜的結合當地的地貌特徵、歷史文化、經濟結構等做深度開發。
沙家浜國家濕地公園
常熟沙家浜生態濕地公園始建於1999年,初期佔地500畝。近年來,沙家浜搬遷工業企業,以「原生態、純綠色」為主導,擴種蘆葦,引進不同的古樹名木以及陸水生濕地植物,增加城市「綠肺」功能,現已擴大到266.7公頃,形成了水上游覽生態觀光線、濕地觀光區、生態農業觀光區和垂釣區、采蓮區、休閑區等功能區。園內盛產無公害水產,「陽澄湖大閘蟹」名聞遐邇,還有68種鳥類棲息於此,呈現出勃勃的生機。同時,作為京劇《沙家浜》的發生地,常熟沙家浜鎮還是紅色旅遊精品線和經典景區以及傳統的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之一。
在沙家浜國家城市濕地公園獲批的同時,沙家浜正在進行東擴千畝蘆葦生態濕地工程,該工程將遵循可持續發展理念,建成密集種植隔離區、生態鳥島觀賞區、田園風光游覽區、休閑垂釣區、野營區等功能區域,對現有資源進行深入挖掘,使公園內部景點和游覽系統的設計更加符合生態原則.
漢石橋濕地公園
北京漢石橋濕地公園自然風景區位於北京市東北部的順義楊鎮地區,北京漢石橋濕地公園自然風景區距北京城區約35公里,北京漢石橋濕地公園自然風景區距首都機場約20公里,北京漢石橋濕地公園自然風景區的總面積1900公頃。
太湖濕地公園
蘇州太湖濕地公園是一個自然與文化相融的個性獨具的原始時尚休閑景區,匯集了生態環境、度假休閑、旅遊觀光、科普教育等功能於一體。景區在突出「自然、生態、野趣」的基礎上,融入觀景、人文、休閑和游樂等要素,規劃設計了濕地漁業體驗區、濕地展示區、濕地生態棲息地、濕地生態培育區、水鄉游賞休閑區、濕地生態科教基地、原生濕地保護區等七大功能區,全面展現了現代水上田園的自然生態景觀。 2007年,國家林業局組織了林學、地學、生態、生物、法律、規劃與管理等領域的國內專家對鐵嶺市新建鐵嶺蓮花湖濕地公園項目進行了考察評估。專家們通過實地考察、審查相關材料、聽取情況匯報和與相關部門的情況交流,一致認為,鐵嶺蓮花湖濕地公園建設將對遼寧省的濕地保護恢復、遼河水污染防治、城市尾水利用以及新農村建設起到示範作用;對遼河中下游地區,特別是對沈陽地區的水生態安全保護,以及我國東北老工業基地生態恢復戰略的實施具有重要意義;能夠顯著改善鐵嶺市區濕地生態特徵與生態功能,恢復濕地的生物多樣性,提高鐵嶺市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支撐能力,以及改善周邊地區的人居環境。同時鐵嶺蓮花湖濕地公園建設還將進一步豐富遼寧省旅遊資源類型,擴大「知性之旅」空間,形成集蓮花湖濕地、新農村建設和鐵嶺人文景觀為一體的旅遊資源組合,將提高鐵嶺和沈陽區域旅遊資源品位,豐富區域旅遊結構。專家們一致同意將鐵嶺蓮花湖作為國家濕地公園進行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