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公園大全 » 烏蒙山國家地質公園概況

烏蒙山國家地質公園概況

發布時間: 2020-12-22 13:42:53

⑴ 烏蒙山國家地質公園的景區設置


烏蒙山國家地質公園包括兩大園區和五大特色景區。兩大園區即北盤江峽谷園區和碧雲洞溶洞群園區。北盤江峽谷園區以北盤江喀斯特大峽谷雄奇險峻的峽谷風光為主線,串聯起世界最深的喀斯特豎井,巨大的塌陷溶斗、地下河、高原喀斯特與山原等一系列奇特的地貌景觀,形成氣勢恢宏、震撼人心的喀斯特地質景觀。
該園區設置了水城峰林景區、玉舍國家森林公園、北盤江峽谷景區、野鍾黑葉猴自然保護區、發耳旋轉構造台地景區、坡上草原(玄武岩方山台地)景區、六車河峽谷景區和格所河峽谷景區。碧雲洞溶洞群園區以盤縣奇異的洞穴資源和喀斯特山地為特色,設置了丹霞山景區、碧雲洞景區和盤縣古城景區。 五大特色景區包括盤縣大洞古人類文化遺址、盤縣三疊紀海生物化石群落、金盆天生橋景區、韭菜坪黔之巔景區、阿勒河景區。盤縣大洞古人類文化遺址位於盤縣東南49公里的珠東鄉十里坪村。研究確定洞中古人類生活的時代為距今30萬年以前,有力地反駁了「非洲人在距今30萬年時期遷徙到東亞」的假說,為中國和東亞地區古人類獨立進化的理論提供了有力的證據。該景區主要景點有大洞舊石器文化遺址、大洞博物館、老廠竹海。盤縣三疊紀海生物化石群落位於六盤水市盤縣新民鄉羊圈村,保護區面積7平方公里。該地埋藏主要以魚龍為主,種類與興義頂效綠蔭村的相似,且化石形態相當完整。該景區主要景點有化石發掘現場、羊圈村海生爬行動物化石陳列館、羊圈村海生爬行動物化石研究工作站。金盆天生橋景區位於六盤水市水城縣金盆苗族彝族鄉,距市中心區71公里,面積約9.4平方公里。該景區主要景觀有天生橋、系列溶洞、喀斯特岩溶景觀、濃郁的民族風情。韭菜坪黔之巔景區位於六盤水市西北部鍾山區大灣鎮,距市中心區90公里,主峰海拔2900.3米,是烏蒙山的最高峰,也是貴州省的最高點,有貴州屋脊之稱。該景區主要景觀有貴州屋脊韭菜坪、石芽、杜鵑、箭竹、灌木叢、野生韭菜、夷平面、奇石。阿勒河景區位於六盤水市水城縣保華鄉與鍾山區月照鄉的交界處,距市中心區17.85公里,有干線公路直達,交通十分便捷。景區總面積20平方公里。主要地質景觀:喀斯特洞穴地貌、溶洞、群山簇擁,壁立千仞。該景區主要景點有水洞、旱洞、峽谷風光、洞中烏蒙山。

⑵ 介紹五嶺,烏蒙山的資料

越城嶺、都龐嶺、大庾嶺、騎田嶺和萌渚嶺

熟悉而陌生的五嶺
在北京,我隨口咨詢周圍的朋友。「你知道五嶺嗎?」 答曰,「大概知道」,而且無一例外地都脫口而出「五嶺逶迤騰細浪」。「你知道有哪五嶺嗎?」 回答則是,「不甚了解」。多數人能從地圖上找到五嶺中的三個——越城嶺、都龐嶺和大庾嶺。可是騎田嶺和萌渚嶺,往往被人忽略。

人民教育出版社編輯吳海濤收集了中國近百年的地理教材。據他提供的資料,1913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新體中國地理》對五嶺有所介紹,「自越城嶺而東,橫障南境,與兩廣分界。最著者曰萌渚嶺、越城嶺、都龐嶺、騎田嶺。又東與大庾嶺相續,即所謂五嶺也。」而1935年,某中學地理教材第八章名為「嶺南山地」,對五嶺描述得更加詳細:「南嶺山脈蔓延數千里,隨地異名……南北交通,非限於曲似羊腸之河道,即為崎嶇升降之山路,其艱難險阻,蓋可想見。」

紅一方面軍的長征開始在1934年,他們不可能看過1935年的教科書。但這些描述可以大致代表在那個年代,受過地理教育的人可能了解到的五嶺。「五嶺」,「南嶺」,「嶺南」,「山地」,「山脈」——其中,這五個名詞交替出現,也引起了我的注意。

五嶺即南嶺,這是相對於秦嶺來講的。中國地理的南北分界線秦嶺也被稱為「北嶺」。這不僅因為它們的地理位置,也因為秦嶺是長江水系與黃河水系的分界線——這一點廣為人知,而五嶺是長江水系與珠江水系的分界線——雖然也很重要,卻往往被人忽視。在唐代,「嶺南道」是當時全國十「道」之一, 管轄「南嶺」之南的兩廣區域。迄今為止,「嶺南」依然代表著這片土地,並滋生出別具一格的嶺南文化。另外,五嶺不是山脈,它沒有統一的走向,只是一片「破碎的山地」。

清代文學家曹雪芹塑造了賈府大觀園,並讓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入主瀟湘館。瀟水、湘水均發源於五嶺,「瀟湘夜雨」——所以,不知曹雪芹是否暗示著林黛玉有流不完的淚水。五嶺山地雨量豐沛,發源了不少名川。北坡除瀟湘兩江,還有資水上源夫夷水、湘水支流春陵水和耒水,以及與貢水合成贛江的章水。而南坡河流更多,發源了桂江、賀江、連江、武水、湞江……

雖然五嶺是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嶺,但是此兩者之間並沒有嚴格的分水界線,史上互相掠水現象屢有發生。古往今來,人們利用這些不明顯的、有時只是個緩丘的分水嶺,開鑿了數條山道,從而水陸聯運,溝通嶺南兩廣與「嶺北」的湘、贛。由唐朝張九齡建議並主持開鑿的梅關古驛道正是其中重要的一條。它辟山成谷,很快成為中原溝通嶺南的要道。

上梅關之前,大余縣委宣傳部的彭承禮告訴我:「早在秦代,大余就是始皇帝南征的要道。漢代庾姓兄弟到這里築城防守,大庾嶺亦因此得名。從前章水航運非常繁忙,中原南運的貨物從我們這里上岸,經梅關,下廣東,接著利用湞江航運,十分便捷。」

沿323國道從大余去南雄距離只有40公里,這條路開通以後,梅關古驛道徹底成了風景。我們步行過梅關。現仍完好保存的8公里山道很好走,而且景色優美。跨過梅關,即進入廣東,的確是非常輕松、便捷的山道。

可惜紅軍長征沒有走過這條路。突破第一道封鎖線後,根據和廣東軍閥陳濟棠達成的協議——盡量不進入廣東——紅軍剛到南雄境內的油山,即刻北上翻越大庾嶺回到江西境內,而後經崇義、聶都到廣東北部長江鎮、城口鎮借路北上。只有沒參加長征的陳毅、項英留下來,在油山一帶堅持游擊戰。他們在梅嶺留下了足跡和詩篇。

⑶ 烏蒙山國家地質公園的自然景觀

北盤江峽谷園區以北盤江峽谷為主體,包括六盤水市南水城峰林景區,北盤江峽谷景區、發耳三個屯旋卷構造台地景區、坡上牧場(玄武岩方山地)景區、六車河峽谷景區、格所河峽谷景區及白雨豎井、花嘎天坑等景點組成。園區入口設在水城公路進入園區的位置,園區范圍北端地理坐標東經104°45′,北緯26°37′;南端東經104°52′,北緯26°05′;西端東經104°37′,緯26°11′;東端東經105°0′,北緯16°08′。園區面積約300平方公里。 山原地貌:韭菜坪:山體由石碳系灰岩組成,山頂平坦,為寬闊完好的夷平面。 其上保留有最老的石林地貌,植被茂盛,以箭竹、灌木叢為主,野生韭菜高大,葉子寬厚,可以食用,是很有價值的基因資源。八擔山樑子:由幾個頂面平坦的山峰組成,有百羊山、八擔山、銅鼓山、大老地、大岩洞等,高程均在2000米以上,最高2558米。主峰八擔山巍峨屹立於群山之中,夷平面平坦寬闊,植被為草地,已開發為牧場,是本區主要的畜牧業基地。盛產各種名貴葯材,自然環境保存較好。發耳旋轉構造山地:主要由三個四周陡峭,頂面比較平坦的台地組成,當地方言稱之為屯。三個屯成為山地中三個突起的台地,四周陡峭,只有一條小路通往台地頂面。登上台地則豁然開朗,自然環境良好,風景幽美,猶如「世外桃源」。水城天生湖景觀:蛋形湖面直徑180米,周長752米,最深處約36米。水質清澈呈監色,水中雜草叢生,四周林木茂盛。

⑷ 烏蒙山國家地質公園的主要特徵

六盤水烏蒙山國家地質公園總面積達近400平方公里,主要包括北盤江峽谷和內碧雲洞溶洞群兩容個園區及韭菜坪、金盆天生橋、阿勒河、盤縣三疊紀古生物化石群落、盤縣大洞古人類遺址等5個特色景區。公園以喀斯特遺跡和地貌景觀為主要特色,以良好的氣候條件、生態環境為載體,融合了悠久的夜郎文化、紅色文化、礦業文化、古城文化、少數民族風情和中國傳統山水文化,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和自然人文價值。
表現在如下四個方面:
第一,喀斯特地質遺跡,包括岩溶山地、喀斯特窪地、峰林、石林、石牙、天生橋、豎井、塌陷溶斗、溶洞、地下河等;
第二,侵蝕、切割地貌遺跡,包括山原地貌景觀、峽谷地貌景觀等;第三,古生物遺跡;第四,古人類遺跡。
烏蒙山國家地質公園以喀斯特遺跡和地貌景觀為特色,以良好的氣候條件、生態環境為載體,展現悠久的夜郎文化、紅色文化、礦業文化、古城文化、少數民族風情和中國傳統山水文化,具有很高的地質地貌科學價值和自然人文價值,是集地質遺跡保護與觀光旅遊、度假休閑、科普教育與科學考察於一身的大型國家地質公園。

⑸ 有關烏蒙山的資料 50字左右

烏蒙山是中國西南部雲貴高原上主要山脈之一,位於貴州西北部,呈東北-西南走向。烏蒙山北起雲南、貴州兩省邊界,南至雲南昆明境內,全長250公里。烏蒙山主峰韭菜坪位於貴州六盤水和赫章縣交界地區,海拔2900米,為貴州最高峰。六盤水境內烏蒙山區設有國家地質公園。
烏蒙山簡介
烏蒙山是金沙江和北盤江的分水嶺。位於貴州高原西北部和滇東高原北部,東北—西南走向,系由斷層抬升形成的年輕山地,大部分由上古

烏蒙山風光 (8張)
生界的石灰岩組成,長250千米,由雲南延伸入黔,綿延於威寧、赫章等地,是牛欄江、橫江與北盤江、烏江的分水嶺,海拔一般在2000-2600米,平均海拔約2080米。主脈常有海拔超過2800米的山峰,如西涼山高2853米、龍頭山高2879米。通常泛稱的烏蒙山,除了上述主脈而外,還包括東北至畢節、大方一帶的山脈和東南達於水城、六枝的山脈,實際上是不同走向的三支山脈。西支在威寧草海以西,以西涼山為主脈,向北延伸至雲南昭通縣境,海拔2600米以上。東北一支過草海東側,經威寧恆底,跨雲南鎮雄,穿越畢節、大方、抵金沙白泥窩大山,海拔一般為1800-2400米。東南支則插入水城、六枝,呈西北-東南走向,是北盤江與三岔河的分水嶺,海拔一般為1300-2600米。位於東南支山脈西北端的韭菜坪,海拔2900米,是烏蒙山的最高峰,也是貴州全省海拔最高的山峰。烏蒙山區常有坦盪的夷平面和寬闊的盆地、湖泊(俗稱海子)散布其間,威寧盆地是烏蒙山區最大的盆地,草海是烏蒙山區著名的湖泊。山間多盆地和深切谷地。喀斯特地貌發育,殘丘峰林、溶蝕窪地、石灰岩溶蝕盆地、灰岩槽狀谷地及溶洞、地下河等廣布。有牛欄江、小江、橫江、普渡河、南盤江和北盤江等河流。烏蒙山對沿四川盆地南緣或貴州高原斜坡向西、南推進的冬季寒風越了阻擋作用,對雲南氣候有一定影響。烏蒙山總面積達近400平方公里,主要包括北盤江峽谷和碧雲洞溶洞群兩個園區及韭菜坪、金盆天生橋、阿勒河、盤縣三疊紀古生物化石群落、盤縣大洞古人類遺址等5個特色景區。公園以喀斯特遺跡和地貌景觀為主要特色,以良好的氣候條件、生態環境為載體,融合了悠久的夜郎文化、紅色文化、礦業文化、古城文化、少數民族風情和中國傳統山水文化,具有很大的科學價值和自然人文價值.

2005年9月,六盤水烏蒙山國家地質公園被國土資源部正式批准設立。總面積為388平方公里的烏蒙山國家地質公園位於東經104°18′—105°43′,北緯25°19′—26°55′之間。
早在唐代,在今雲南省昭通市昭陽區一帶活動著一個稱為「烏蠻」的部落,到了十一世紀,它逐漸強大起來,號稱「烏蒙部」。宋朝封這個部落的首領為「烏蒙王」。以後,歷代封建王朝都在雲南烏蒙王所在的地方設置「烏蒙路」、「烏蒙軍民府」等治所。烏蒙山便因此而得名,且沿用至今。雲南省昭通市昭陽區
烏蒙山
原來就叫「烏蒙」。烏蒙山由三列東北-西南走向的山脈組成,其地勢東北低而西南高,平均海拔二千四百米左右。雲南烏蒙山最高峰叫石岩尖,位於雲南會澤縣南部,海拔三千八百零六米。貴州烏蒙山主峰韭菜坪位於貴州六盤水和赫章縣交界地區,海拔2900米,為貴州最高峰。烏蒙山整個山區群山起伏,如浩海騰波;山峽谷深陷,如刀切斧削。登高望遠,烏蒙山中有山,峰外有峰,逶迤連綿,實在壯觀。
烏蒙山區蘊藏著豐富的自然資源。礦產資源有久已馳名的鉛、鋅、銅、煤等。有茂密的森林。山系內有橫江、洛澤河、牛攔江、南盤江和北盤江等河流,水力資源很可觀。烏蒙山農業呈立體分布;低熱河谷產水稻、甘蔗、桔子、花生等;溫暖的平壩和半山區,產包穀、小麥、蠶豆等;高寒山區產洋芋、莽子和燕麥等。

畜牧業也較發達,雲南宣威和貴州威寧的火腿,中外馳名。
舉世聞名的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經過了烏蒙山區,毛主席在《長征》詩中就曾寫下「烏蒙磅礴走泥丸」的光輝詩句。長征紅軍沿途留下了光輝的史跡。

⑹ 烏蒙山國家地質公園的地理坐標

北盤江峽谷園區以北盤江峽谷為主體,包括六盤水市南水城峰林景區版,北盤江峽谷景區、發耳三個屯權旋卷構造台地景區、坡上牧場(玄武岩方山地)景區、六車河峽谷景區、格所河峽谷景區及白雨豎井、花嘎天坑等景點組成。園區入口設在水城公路進入園區的位置,園區范圍北端地理坐標東經104°45′,北緯26°37′;南端東經104°52′,北緯26°05′;西端東經104°37′,緯26°11′;東端東經105°0′,北緯16°08′。園區面積約300平方公里。

⑺ 烏蒙山國家地質公園的人文景觀

烏蒙山國家地質公園境內聚居著苗、布依、彝等少數民族,民族風情濃郁,民
族文化豐富多彩,夜郎文化、紅色文化、古城文化歷史悠久。 位於盤縣老城的紅二、六軍團盤縣會議會址,曾系中國工農紅軍二、六軍團指揮部駐地。原為國民革命軍1928年修建的武營,俗稱九間樓。1936年3月底,軍團領導人在此舉行了盤 縣會議,決定渡過金沙江,北上抗日。1982年確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夜郎文化
夜郎文化:六枝毛口鄉夜郎古邑:位於城西南70公里處,多年來在民間流傳著其地為「古夜郎國都邑」的傳說。從這里發掘的古建築大青磚,古驛道,譯文碑以及古代京城建築的痕跡,加之當地三十六那,七十二嘎古怪的地名,還有離地百餘米的懸崖絕壁上洞中三座古墓等等,使眾說紛紜的古夜郎都邑初見端倪。「夜郎文化」在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即己提出,它是貴州歷史文化的一個重要環節,是當代貴州文化的重要基因或源頭,它是夜郎時期的各民族及其爾後居住在夜郎故地上的各民族共同創造的,也是夜郎與周邊各地區相互影響的結果。夜郎的許多習俗如生殖崇拜、祖先崇拜、鬼靈崇拜及夜郎人的居室建築形式等,都一直影響到今天人們的生活。如巢居、山處、「干欄」這種居室建築形式,對布依、侗、水等族人的民居建築特色的形成都產生了重要的作用。
在貴州,「隨處見夜郎」早已是人們的共識,但其城堡或政治中心卻一 直在找尋,而且在爭議,牽涉到安順、鎮寧、六枝、安龍、黃平、興仁、赫章等地,這些地方本身就山清水秀、風景如畫,眾多的夜郎古跡,更使得外業的人們對此充滿探奇心理,以圖尋找失落的文明,看來,隨著探尋的隊伍的不斷壯大以及歷史資料、歷史文物的不斷豐富,夜郎的真實面目也許會逐漸清晰,但探索內涵豐富的夜郎文化與我們的民族心態、現代化建設等又是永恆的課題,在這個意義上,它還將是一個謎。
盤縣古城 北盤江峽谷園區以北盤江峽谷為主體,包括六盤水市南水城峰林景區,北盤江
峽谷景區、發耳三個屯旋卷構造台地景區、坡上牧場(玄武岩方山地)景區、六車河峽谷景區、格所河峽谷景區及白雨豎井、花嘎天坑等景點組成。園區入口設在水城公路進入園區的位置,園區范圍北端地理坐標東經104°45′,北緯26°37′;南端東經104°52′,北緯26°05′;西端東經104°37′,緯26°11′;東端東經105°0′,北緯16°08′。園區面積約300平方公里。位於貴州省貞豐縣,秦漢時期屬古夜郎國的領地,北盤江就是司馬遷《史記》中所說的「牂牁江」,而古夜郎國的都城就在牂牁江上游地區,正如班固《漢書》中所雲:「夜郎者,臨牂牁江也。江寬百步可行船。」
北盤江流經貞豐縣的7個鄉鎮,在境內形成了一條94公里長的大峽谷,為貴州的峽谷之最。這條峽谷集峰林、溶洞、怪石、瀑布、伏流、花灘、旋塘和原始森林植被於一體,既有長江三峽的秀麗險峻,也有美國科羅拉多大峽谷的雄奇壯美。在這一段峽谷中,還縈繞著遠古壁畫、古城遺址等夜郎文化之迷,以及鐵索橋、摩崖石刻、古驛道等人文景觀。可以說,北盤江大峽谷是貴州西部旅遊線上的一個新的亮點。也是「迂迴曲折的畫廊」和「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的再現。特別是關興高等級公路上的北盤江特大橋,橋長486米,大橋高388米,是亞洲同類橋中的第一高橋。給人再現一種「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的感覺,從大橋上俯瞰深隧幽長的大峽谷,給人一種「天溝地縫」的感覺。近千米高、幾公里長的斧削絕壁猶如波瀾壯闊、氣勢磅礴的巨幅長廊壁畫。
特別是在霧氣朦朧、煙雲繚繞的時候,給人更是一種仙境般的感覺。 烏蒙山國家地質公園
北盤江大峽谷中段,者相鎮與北盤江鎮之間的一處峭壁上,矗立著一尊看上去很憂傷的石頭,形如一位少女,附近的村民都叫它「悔恨石」。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北盤江邊住著一對相依為命的布依族兄妹。由於父母早逝,兄妹倆從小就自食其力,風里來來雨里去,在北盤江上以打魚為生。每次打魚歸來,兄妹倆的分工總是溫馨而默契:哥哥剖魚掌勺,妹妹添柴燒火。鮮美的魚肉魚湯盛上桌,哥哥總是搶著把魚頭都夾到自己的碗里,然後就「吧嗒,吧嗒」地啃嚼起來。瞧那狼吞虎咽的吃相,妹妹看在眼裡,心頭不禁嘀咕起來:哥哥怎麼這樣自私啊!妹妹想,有朝一日,自己能好好啃幾頓魚頭多好!又到了一個風急浪高的打魚天。兄妹倆劃著竹筏,照常到江上打魚。哥哥站在竹筏前端專注打魚,突然竹筏一晃,哥哥跌進了水流湍急的江中,掙扎幾下便不見了蹤影。愛啃魚頭的哥哥葬身魚腹了,妹妹雖也感突然,但轉而又想,從今以後,再沒人和我爭魚頭了!妹妹回家很快煮好魚,迫不及待地給自己盛上一大碗魚頭!啃著,啃著,越啃妹妹的心頭越不是滋味:這魚頭全是堅硬的骨頭,沒肉也沒味喲!沒等把碗里的魚頭啃完,妹妹已經是淚流滿面。悔恨交加的妹妹,一口氣跑到江邊,要追回她善良好心的哥哥,卻只看到洶洶南流的江水。麻木的妹妹坐在江邊,年深月久,變成了一尊憂傷的化石,這就是人們今天看到的「悔恨石」。 孔明
北盤江大峽谷魯容鄉政府所在地附近,安龍至鎮寧壩草公路旁邊,有一座 年深月久和名聲遠播的土堆,土堆周身長滿茂盛的雜草,當地人叫它「孔明墳孔明在中國歷史上是家喻戶曉的人物,三國時期的蜀國丞相諸葛亮。關於孔明墳的來歷,素來有好幾種版本。其中之一是說,蜀軍南征,七擒孟獲時,孔明作為首席大軍師,統帥大軍到達北盤江邊,並在現在的者相鎮安營紮寨,訓練兵勇。者相三國兵營遺址,便由此而來。者相原來叫「宰相」;者相是後來人們嫌其拗口,諧音改過來的別名。魯容鄉境內的北盤江上,傳說正是諸葛亮訓練蜀國水師的水域。傳說孔明先生生前,曾考察過北盤江一帶的風物水土,認定魯容鄉附近有一塊真龍寶地,這就是現在孔明墳的所在地孔明村。晚年諸葛,預感自己身後,蜀國的社稷江山不會久長,自己屍骨也會面臨被生前的死敵司馬懿父子毀墓暴屍的結局,因此在彌留之際特別安排,在全國各地修築72座真假墳墓,以迷惑敵人。北盤江畔魯容鄉境內的孔明墳,應該就是諸葛亮72座真假墳墓之中的一座。鞠躬盡瘁的智慧之神諸葛亮死後,北盤江兩岸的民眾為了紀念歷史上這位忠勇的謀臣,把諸葛亮屯過兵的地方叫「宰相」,在孔明訓練水兵甚至打過水仗的魯 容鄉孔明村,永久保留一座蜀國丞相的衣冠冢,人稱「孔明墳」。逢年過節,尤其是每年的清明時節,當地人家上墳祭祖,總不忘給相鄰的孔明墳培上幾鏟土,焚香燃燭,供奉祭品,掛上幾吊白紙,視同自己仙故的祖宗,這應當就是孔明墳多少年來得以完好保存而不荒廢毀損的原因所在。孔明先生若在天之靈有知,當感到欣慰。孔明墳的存在,並非無緣無故。孔明墳與貞豐境內相距不遠的者(宰)相鎮以及幾十公里外關嶺縣的關索嶺,形成三國遺跡的鎖鏈,相互印證。它們共同說明,貞豐關嶺一帶的北盤江兩岸,三國時曾經是「桃園三結義」之一關羽父子和一代名臣諸葛亮留下過足跡和戰績的地方。 馬刨井
者相鎮境內,貞豐至貴陽公路左側,有一口遠近聞名的「馬刨井」。井邊有一 株古樹,依井而生,枝繁葉茂,樹冠如傘,能籠罩井口周圍20多平方米的面積。泉水自山體的岩縫中湧出,常年清澈涼爽,流量恆穩,不因季節而有所變化。「馬刨井」相傳是三國時蜀軍大將關索率領大軍征戰到此,人困馬乏之際,乾渴難耐的戰馬以蹄刨土,意外地刨出一股甘冽甜美的山泉。蜀軍人馬喝足了水,來了精神,打了勝仗,飲水思源,便將此井命名為「馬刨井」。「馬刨井」離公路僅幾步之遙,車馬行人經此,無不下車住步,暢飲一番。近年來純凈水廠如雨後春筍,俯拾皆是;有業者早就垂涎馬刨井的水質,有意投資,但當地百姓以保護古跡為由,屢屢謝絕,這是題外話,按下不表。 懸棺
北盤江大峽谷中段,著名的「中國砂仁之鄉」連環鄉境內,有一條大田河。大田河由西而東,不僅是貞豐與冊亨兩縣的天然分界線,同時也是貞豐、冊亨和安龍三縣的界河。大田河是北盤江的支流,在它的源頭,貞豐、安龍和冊亨三縣交界的連環鄉屯上村,有一座天然溶洞,叫四方洞,也叫獅子口洞。洞內有一副遠近聞名的「懸棺」。遠遠看去,四方洞形如其名,洞口形狀四四方方,猶如刀切一般整整齊齊,也彷彿大大張開的獅子口。洞高寬各數十米,四壁陡峭。在一面洞壁的半腰位置,橫陳一副顯眼的棺材,這就是當地人熟悉的懸棺。關於四方洞的懸棺之謎,相傳懸棺的主人系冊亨坡坪的大戶劉家,至於懸棺形成的年代,則要追溯到清朝道光七年,即1827年,距今已經181年。據說劉氏老財主死了之後,孝家請道士先生擇地,花了許多銀米,費了幾番周折,終於找到離坡坪幾十公里外的四方洞。當地的百姓說,公路通車以前,從四方洞步行到坡坪趕集,要走3個多小時。按風水先生的說法,這個獅子口洞是塊真龍寶地,將死者屍骨「喂」進獅子的嘴裡,子孫萬代定要陞官發財。四方洞附近百姓對劉家這座懸棺而葬的「豪墳」不以為然,甚至有幾分反感。於是編成一首民謠譏諷它:「劉家要出官,除非巧答河水干;劉家要著袍,除非修座功德橋」。「巧答」是布依語「河流之源」的音譯。巧答河是當地人對上游大田河四方洞口段的稱謂。果然,四方洞口的溪澗上面,有一座看上去飽歷滄桑的石橋。它大概就是劉家對四方洞百姓的一種補償,抑或是一種贖罪吧。當然,劉家後代的發達與否,卻沒有人去詳細考證了。

⑻ 烏蒙山在哪裡

烏蒙山位抄於貴州高原西北部和滇東高原北部。

烏蒙山屬於雲貴高原的主要山脈,走向為東北 - 西南。 烏門山始於雲南和貴州的交界處,南至雲南省昆明市,全長250公里。 烏蒙山主峰位於貴州六盤水與赫章縣交界處,海拔2900米,是貴州最高峰。

烏蒙山區常有坦盪的夷平面和寬闊的盆地、湖泊(俗稱海子)散布其間,威寧盆地是烏蒙山區最大的盆地,草海是烏蒙山區著名的湖泊。

(8)烏蒙山國家地質公園概況擴展閱讀

烏蒙山國家地質公園

位於貴州省六盤水市,地處少數民族聚居的「滇、黔、川、桂」四省結合部,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六盤水烏蒙山國家地質公園總面積達近400平方公里,主要包括北盤江峽谷和碧雲洞溶洞群兩個園區及韭菜坪、金盆天生橋、阿勒河、盤縣三疊紀古生物化石群落、盤縣大洞古人類遺址等5個特色景區。

地勢西高東低,北高南低,中部因北盤江的強烈切割侵蝕,起伏劇烈。海拔在1400至1900米之間。區內的喀斯特地質地貌遺跡、山原地貌、構造遺跡、古生物化石與古人類遺址構成了園區極具特色的景觀。特別是不同時期不同地質地貌條件下形成並發育的喀斯特地質現象,是世界典型的高原喀斯特地貌區。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