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西溪濕地公園景觀分析
『壹』 杭州西溪濕地值得去嗎
杭州西溪濕地值得去,因為杭州西溪濕地是中國首個國家5A級景區的國家濕地公園。
浙江杭州西溪國家濕地公園位於浙江省杭州市區西部,距西湖不到5千米,規劃總面積11.5平方千米,濕地內河流總長100多千米 ,約70%的面積為河港、池塘、湖漾、沼澤等水域。
濕地公園內生態資源豐富、自然景觀幽雅、文化積淀深厚,與西湖、西泠並稱杭州三西。是中國第一個集城市濕地、農耕濕地、文化濕地於一體的國家級濕地公園。
2009年7月7日,浙江杭州西溪國家濕地公園被錄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2012年1月11日,杭州西溪濕地旅遊區被正式授予國家5A級旅遊景區稱號,成為中國首個國家5A級景區的國家濕地公園。2013年10月31日被中央電視台評選為中國十大魅力濕地。
(1)杭州西溪濕地公園景觀分析擴展閱讀:
西溪文化氛圍相當濃厚,許多帝王將相、文人名士視其為人間凈土、世外桃源,並留下了大批的詩文詞章。西溪民俗文化尤其豐富多彩,至今仍保留了龍舟勝會、碧潭網魚、竹林挖筍、清明野餐等諸多傳統民俗。
西溪的宗教文化也相當發達,以寺觀、庵堂、祠廟、名園等為載體的建築文化,更增添了西溪濕地的文化內涵。 自古以來,每年農歷端午節,西溪四鄰八鄉之龍舟,匯集於此,參與龍舟勝會,這一傳統民俗活動至今長盛不衰。
相傳清乾隆帝南巡江南,曾在深潭口觀賞蔣村龍舟,欣而口敕龍舟勝會。自此西溪龍舟聲名遠播。每年端午龍舟勝會,深潭口和五常河道兩岸人聲鼎沸,熱鬧非常。
古戲台上戲曲、武術、舞龍舞獅精彩紛呈,水中幾百條龍舟來往穿梭,試比高低,這項象徵西溪人勇猛頑強,百折不撓,追求美好生活的民俗活動流傳至今。
『貳』 杭州西溪濕地公園介紹
西溪國家濕地公園位於杭州市區西部,距西湖不到5公里,是罕見的城中次生濕地。這里回生態資源豐富、自然景觀答質朴、文化積淀深厚,曾與西湖、西泠並稱杭州「三西」,是目前國內第一個也是唯一的集城市濕地、農耕濕地、文化濕地於一體的國家濕地公園。
『叄』 杭州西溪濕地介紹
西溪國家濕地公園位來於杭州市區源西部,距西湖不到5公里,是罕見的城中次生濕地。這里生態資源豐富、自然景觀質朴、文化積淀深厚,曾與西湖、西泠並稱杭州「三西」,是目前國內第一個也是唯一的集城市濕地、農耕濕地、文化濕地於一體的國家濕地公園。
『肆』 杭州西溪濕地公園
剛跟團去過濕地,濕地遊玩的景區很多,個人建議千萬不要跟團去濕地玩,簡直就是走過程,一個景區1-2個小時,並且只能玩2個景區基本一天就結束了,根本不能好好欣賞濕地的美景,真是遺憾,濕地這樣漂亮的地方,值得你用一天的時間好好欣賞,所以還是自己去比較好,建議去深潭口和植物園,非常漂亮。先去濕地,第2天去西湖轉一下,如果有時間還可以考慮去飛來峰,不要進靈隱寺(單獨門票),靈隱寺沒什麼好看的,飛來峰景區有個永福寺是沒有門票的,是南宋皇家寺院,依山而建,拾階而上,風景優美,真是好地方,靜、雅、美,大雄寶殿可以俯視西湖。
『伍』 你覺得杭州西溪濕地生態環境好嗎 談談你的看法.
西溪濕地是長江三角洲地帶少有的自然與文化雙遺產的「遺產地」。
雖然這個地塊至今尚未列入市、省、國家以至於世界的「遺產保護名錄」,但只要稍加發掘,便可知它是一個不可多得的「風水寶地」,只要很好地加以保護,必然能成為名實相符的「遺產地」。就我所知,西溪濕地有地理學上「愛暉——騰沖線」東南地區頗具典型意義的河汊文化;有考古學上所謂「太乙生水」濕燥相輔的崇水文化;有民俗學上起源很早,屬於獨特傳承的端午節龍舟文化;有生物學上較難尋覓、頗具特色的原生態水生文化;還有歷史學上古往今來、紛至沓來而行吟不絕的名人文化等等。
下面簡單分述之,可知其保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河汊文化
西溪濕地地處浙西北錢塘凹陷地質構造單元之中,是西湖復向斜之北西翼。在山陸與平原的過渡帶內有大量的山澗洪積扇和沖積裙出現,並逐漸過渡為準平原的水網地帶。西溪濕地所露的地層絕大部分是全新世地層,而第四紀積沉物的岩性、岩相及古生物等特徵,又反映了它第四紀後期的古氣候、古地理環境。
西溪濕地屬苕溪湖沼積、沖湖積平原水網地貌。村莊、桑田等高出原始地面1-1.5米,地面標高2-5.5米,地面多由亞粘土物質組成,局部地區還有泥炭分布。濕地現有水面積約400萬平方米。
這樣的地理條件和生態環境,在杭嘉湖地區乃至於長三角地區,都是頗為少見的、獨特而又典型的「愛暉——騰沖線」東南地區的地質地貌特徵。地理學家胡煥庸1985年3月22日答《文匯報》記者問,從人口學角度提出了「愛暉——騰沖線」新概念,他說:在這條線的西北與東南,土地與人口的分布呈明顯巨大的差別,東南土地少而人口多,其重要原因之一,便是東南頗多淺水濕地而宜人居與耕作。
西溪濕地的水環境是優越的。這里有聞名遐邇的西溪諸河。它由西溪河、嚴家港、蔣村港、紫金港、顧家橋港和五常港等縱橫交錯的河汊所組成。西溪河起於五常化龍橋,止於蔣村周家門,全長11.47公里,寬11米,不通航;嚴家港起於蔣村南高橋,止於千金洋,全長2.2公里,寬15米,水深2米,可通農用船隻,面積3.3平方公里,蓄水量5.28萬立方米;蔣村港起於蔣村何家河頭,止於餘杭溏河,全長3.75公里,寬20米,水深2.3米,可通農用船隻,面積7.5平方公里,蓄水量11.29萬立方米;紫金港起於西溪,止於餘杭溏河,全長3.40公里,寬20米,水深2.0米,可通農用船隻,面積6.8平方公里,蓄水量11.56萬立方米;顧家橋港起於五常白浪,止於五常天竺橋,全長1.8公里,寬15米,水深2.5米,可通農用船隻,面積2.7平方公里,蓄水量5.06萬立方米;五常港起於留下鎮,止於餘杭溏河,全長5.95公里,寬25米,水深2.5米,可通農用船隻,面積14.9平方公里,蓄水量31.59萬立方米。
在這樣一個河汊縱橫以船往返的特殊地塊,充滿田園山水、魚盪桑田、竹籬農舍、蘆荻夾岸的自然風光和恬淡自適、和諧溫馨、怡情陶性、幽雅素樸的人文韻味。這種得天獨厚、世無匹比的自然和人文遺產,一旦遭受破壞,將永劫不復,損失慘重,難以挽回。
我把西溪濕地這種古老遺存,稱為江南水鄉的河汊文化,其典型的事物、事象可以舉出很多。古代有詩人寫下不少吟詠水國、水鄉、水村、水巷、水邊樓、水閣、水門,還有水市、橋市、魚市等,以反映小橋、流水、人家的江南特色,不勝枚舉。原來的蔣村鄉各村門前屋後特多河埠頭,便是一道特異的民俗風景線。我曾多次赴蔣村鄉考察,知道河埠也叫水碼頭,水橋、河橋。河橋分為「菱角河橋」、「木魚河橋」和「畚箕河橋」。原來的蔣村多河埠,一般都是石質構造。石材有青石、金山石等。從歸屬分,有公用、私家和半公用;從樣式分,有淌水式、雙落水、單落水、懸掛式;從組合分,有來復式,內凹倒「八」字,再接補凸式正「八」字的。時間最早有南宋、元代的,多數為明和明以後的。
如今河道改造,河砍堆砌、河埠拆除,水質變壞,河魚難活,水草不長,令人痛惜!
二、崇水文化
西溪濕地原屬餘杭縣蔣村鄉,與今餘杭區良渚文化發祥地良渚鎮相距不遠,同屬良渚文化遺址范圍。據考古學家推斷,良渚氏族已進入古國時代,距今大約5300-4300年,良渚文化「是一個閃閃發光的文化實體」。與之大致重合的馬橋文化,是太湖流域和杭州灣流域一支青銅時代的文化,被認為是「先越文化」。
據《餘杭縣志》記載,在蔣村鄉境內也曾發現黑陶、玉器、家蠶絲織物和竹製品等文物,主要是墓葬中的「陪葬物」。從研究良諸文化的地下文物與民俗文物的成果分析,這個地區的氏族先民,不僅懂表裡、虛實、寒熱,也懂濕燥,這主要是從陰陽觀點上推導而出的。這足以證明這個地區的先民對自然哲學與自然科學方面的發達程度,真不愧為是「人類文明的曙光」。
今天有考古新發現,證明古人的「濕燥」觀念起源很早卻為後人所忽略。而作為第一個國家濕地列為保護名錄的西溪,理應對此有所研究和繼承與發展。原來,早在1993年10月,湖北荊門市郭店戰國楚墓出土有字竹簡,其中一簡由開頭四字定為「太乙生水」。學者們認為這是一篇從未問世、妙不可言的哲學著作,是在完整的宇宙生成論系統上的創造,具有太乙的「形上」宇宙觀與天生萬物的「形下」宇宙觀,兩者上下貫通,和諧並存。該簡簡文如下(摘錄):
「大一生水,水反輔大一,是以成天。天反輔大一,是以成地。天地(復反輔)也,是以成神明。神明復相輔也,是以成陰陽。陰陽復相輔也,是以成四時。四時復相輔也,是以成滄熱。滄熱復相輔也,是以成濕燥。濕燥復相輔也,成歲而止。故歲也,濕燥所生也。濕澡者,滄熱之所生也。滄熱者,(四時之所生也)。四時者,陰陽之所生也。陰陽者,神明之所生也。神明者,天地之所生也。天地者,大一之所生也。是故大一藏於水,行於時,周而式[始,以己為]萬物母。一缺一盈,以己為萬物經。以天之所不能殺,地之所不能理、陰陽之所不能成。……(見丁四新:《郭店楚墓竹簡思想研究》,東方出版社,2000年10月第一版,第88頁)
我們讀了這篇簡文,便知「太乙是萬物之母」,而「太乙藏於水,也生於水」,可見水乃為人類須臾所不能離的「命脈」。我們讀了這簡文,也自然便知在我們人類生活的空間,濕地是為數不多,同時也是彌足珍貴的「風水寶地」,我們對它只能是「保護」「研究」「利用」而不能有任何不利於此的行為。由此,我們也深知,作為濕地所在地的各級政府,應當組織力量,研究濕地與人類生活、人類生存以及生命價值的關系。
也許有些會說,這是戰國楚墓出土的竹簡,與我們越地、越人及其後裔關系不是很大。其實,有研究表明,吳越文化與荊楚文化的關系是相當密切的,並且在歷史上有過多次的交融和匯合。所以,崇水觀念與崇水文化包括崇水風俗,在我們江浙一帶仍然十分盛行。這只要舉一個例子便能明白。
自古以來,江南的老百姓都是崇水的。據《屍子、君治篇》說載,古人以為「水有四德」。曰:「沐浴群生,通流萬物,仁也;揚清激濁,盪去滓穢,義也;柔而難犯,弱而能勝,勇也;導江疏河,惡盈流溓,智也。」孔子說「為人君者,猶盂也,民猶水也。盂方水方,盂園水園。」所以春秋時,國君座上有「欹」器之設。
由於古人的崇水文化的影響,至今在杭嘉湖地區仍有這種風俗的遺存。即在今德清市封、禺兩山間的「防風古國」有始建於唐末五代的「防風廟」,是紀念治水英雄防風氏,就在他的的神座之下,便有一孔水井。這一帶地方的民間,從來不祭祀大禹,而總是祭祀防風氏,據說這是因為防風氏助大禹治水有功,而在禹於會稽會天下諸侯時,因防風氏「遲到」,為顯示禹的權威,「示天下悉屬禹也」,而枉殺防風氏的緣故。雖然五常鄉有禹王廟遺址,但一般餘杭的民俗,多上德清二都「防風廟」和餘杭縣廉德鄉「防風廟」去敬神。這種民間的信仰與祭祀風俗,也是頗為有趣和特異而應當受到保護的。
三、龍舟文化
西溪濕地所在的蔣村鄉原有龍舟競渡的民俗活動,名為「龍舟勝會」。它究竟始於何時,無明確的文字記載,已無從考證。清光緒6年(公元 年)的《餘杭縣志》卷37《風俗》記載:「端午,南渠及苔溪上下制龍舟為水嬉」。傳說蔣村龍舟競渡始於明朝末年,延續了300餘年,到「文革」時被禁止,1979年又恢復。
蔣村深潭口,四條河在此相匯,深5-6米,最寬處是30餘米,水域面積約200多畝。五月初五端午節,是蔣村龍船勝會的高潮,各村龍船都集中在深潭口淌洋,中午11點到下午2點,又是那天的高峰,深潭口的岸上人山人海,鑼鼓喧天。一到中午11點,在一陣陣的鑼鼓聲之後,幾乎就在同一時刻,各村的龍船似離弦的箭一樣從四方的河港里突然竄出,往深潭口匯集,眾多的龍船在小小的水域里熙熙攘攘,劃進竄出,煞是驚險熱鬧。
一般龍舟上有十名槳手,可分為五檔:一檔、二檔管方向,保龍頭;三檔防水淹,保船艙;四檔盡力劃,保速度;五檔競技表演。除了十名槳手,龍舟梢上還站著一個人,謂之壓梢人,俗稱踩梢龍頭。壓梢人是一個體魄健壯、力氣較大的漢子,任務是把龍舟的船尾壓低,不使龍舟頭重腳輕,從而避免折槳沉船的危險。龍船並不看重比速度,看似隨意地玩著,實是刻意地精彩表演。盡管沒有特定的裁判來裁定孰優孰劣,但大家心裡都有一桿秤:一比擊槳整齊而有力;二比踩梢姿態優美,踩梢與劃槳動作是否協調;三比龍頭翹得高且水拋得高;四比龍嘴出水量大等等。兩船並排時,同時也比速度。所以說,蔣村龍舟競渡是劃龍船技巧的競賽。蔣村龍舟勝會可以說是龍船競技勝會。(參見范佩玲《蔣村鄉龍舟勝會民俗調查》、《東方博物》第十輯,浙江大學出版社2002年9月版)
龍船分四種:一是赤膊龍船,即普通的農用船,不裝飾;二是滿天幛,以龍為主的彩裝船;三是半天幛,比滿天幛的裝飾稍簡;四是烏頭龍船,即用黑布包住龍頭,等勝會結束時便用火燒掉,謂之「放龍歸天」,名為「齋龍王」。在「滿天幛」的彩裝船上,除了船頭即龍頭之外,船尾都是一條從桅桿上掛下來的黃色蜈蚣?為什麼這蜈蚣成為龍船的裝飾,問遍當地的父老鄉親,能回答的除耄耋老人之外,幾乎無人能說。現據我的考證,證實蜈蚣乃龍之鎮物也,故龍舟必有蜈蚣為裝飾。
蜈蚣,古名蟲即蛆,最早提到它的是《莊子?齊物論》,所謂「蟲即蛆甘帶,鴉鴟耆鼠」。甘是動詞,帶是小蛇,說蜈蚣以小蛇作為美味。到了兩漢魏晉時期,蜈蚣能制蛇的傳說就多了起來,而且愈加神奇了。《淮南子?說林訓》說,「騰蛇即蛇,傳說中的一種能飛翔的近於龍類的動物,但一物能降一物,竟被小小的蜈蚣所制服了」。
在東晉人葛洪的著作中,關於蜈蚣能夠制蛇的記述就非常的具體了。他在《抱朴子?登涉》篇中說:南方蛇害,人們進入山林時,往往用竹管裝上活的蜈蚣,到了有蛇的地方,蜈蚣必然要在管中躍動,因此便可事先加以防範;對於丈余長的大蛇,蜈蚣也能以法術加以禁制,置之於死地;如果蛇見到蜈蚣在水邊岸上,就逃進山川穀深處躲藏起來,蜈蚣只需在水面上施法,就可見到一件顏色正青、大小像根帶子似的東西,直下到水底蛇所隱藏的地點,不多會蛇就漂上來死了。因為蜈蚣能夠制蛇,西方人往往把蜈蚣研末來治蛇咬傷,並能收到奇效。
龍舟勝會,當地土語稱龍船淌洋,就是龍船到各家造訪,在各家房前的水塘里表演。從4月20日開始,龍船就陸續淌洋,到五月初五日是高峰,各鄉所有龍船都匯集到蔣村深潭口石塘角競渡,5月13日,當地稱小端午,這天全鄉各村都參加龍舟勝會,這天過後,一年一度的龍舟勝會就告結束。深潭口石塘角的龍船競渡規模最大,場面也最熱烈,所以「石塘角淌洋」,又是蔣村龍舟勝會的代名詞。
蔣村龍船競渡,是一種娛樂,一種游戲。是在日常生活中自然產生的。餘杭三墩鎮一帶,水網密布,水資源非常豐富,當地居民以漁撈作業作為主要生活來源。水上作業離不開船,在長期與水打交道的過程中,以及為了生存與自然拼搏的歷程中,他們練就了高超的水上作業技能,在驚濤駭浪中安全地駕馭船隻已成了生存的技能。在數船並進時,他們會力爭上游,閑暇時,他們會舉行水上游戲,這種劃船游戲就是競渡。在這種競渡存在在先的前提下,可能外出經商者帶回了端午賽龍舟的習俗,可能村民有一年爭相到深潭口看傳說中天上掉下的龍頭或為打架助陣,漸漸產生了龍舟競渡,漸漸產生了深潭口淌洋。因為本地水域不夠開闊,不能像外地一樣比速度,只能競船技了,這樣,就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深潭口龍船淌洋。
以上是蔣村龍舟的獨特傳承。2005年,我曾撰文呼籲對其加以保護,具體的建議有以下幾條:
1.組織專門班子對蔣村「龍舟勝會」和附近運河龍舟盛會等進行深入的調研,務必弄清這一民俗現象的起源、特點、功能和影響等,並由政府出面組織一次原汁原味的「龍舟勝會」活動,用電視、網際網路等現代傳播手段,將它的全過程、全情景,原汁原味、濃濃烈烈地向全國、全世界傳播,以造聲勢,擴大杭州民俗旅遊項目的影響。
2.以村莊、社區為單位,動員與安排各家各戶對「龍舟勝會」的一切器物、工具、裝飾品,特別是各式龍船,包括龍頭、龍尾、旗子、鑼鼓等加以妥善保存,對那些能夠製造的修理的工匠與藝人要有一定的優惠政策和善待舉措,讓他們言傳身教帶出一代新人。
3.對蔣村「龍舟勝會」各路龍舟和「滿天幛」、「半天幛」、「赤膊龍船」等各式龍舟進行一次選拔和評比,讓優勝者作為旅遊觀光表演項目之一,並給予一定獎勵。
4.對蔣村「龍舟勝會」進行宣傳和展演,爭取把它列為運動比賽項目和鍛煉、健身項目,盡力加以推廣。
5.蔣村「龍舟勝會」的基本隊伍以及表演的基本設備、程序、程式等可以到江、河、湖、海、溪的不同水域表演,爭取走出杭州,走向全國和世界。
6.對蔣村濕地沿河各村各河埠的船纜石也應當加以保護。纜船石,被稱為「船扣」、「象鼻眼」、「船鼻頭」或「牛鼻子」。有學者曾對50多個江南水鄉鄉鎮做了調查,把它們分為:淌水式河埠多用立栓式;懸跳式河埠只在階石上鑽幾個眼;單落水河埠一般鑲嵌3顆(河埠身上1顆,兩邊駁岸上各1顆);雙落水河埠4顆(本身兩顆,兩頭駁岸上各1顆)。在造型上:立柱式豎插在石駁岸上,分園形、方形兩種,有加以藻飾作精雕細刻的;耳朵式分豎立的和橫插在駁岸側里的。洞穴式纜船石最為復雜:位置上,各處都可設置,形式上有豎式、橫式和S形三種;以浮雕為主,也有平雕、陰刻結合透雕的;從簡便實用到藝術紋飾增多,從簡單花紋到兩種或兩種以上圖案組合。洞穴式纜船石,大多富藝術性,粗略統計有50多種。
這些船纜石在蔣村水鄉大都可找到蹤跡,豐富多彩,堪稱一道水鄉風景,可惜如今所剩無幾!
四、水生文化
西溪濕地,特別是五常和朝天莫港等寬闊河道,還保留有不少典型的原生態濕地生態系統。岸邊有河柳,三芯柳。尤其三芯柳能長期淹於水中。
特別令人矚目的是濕地水生植物群落有很多,諸如挺水植物群落,主要為荻與蘆葦,但所剩的數量已經不多。水菖蒲群落,為杭州市內與市郊端午節上市作辟邪物的必備水草,資源較為豐富。苦草群落,沉水較為完整,並夾雜有捉狐尾草藻、金魚藻、尖葉眼子藻等。此外還有少見的hyGrophli Poisperm群落,其他還有外來種水盾草群落等。
西溪水域及以西河道,是杭州地區水生植物群落保留較為豐富的區域。特別是蘆葦和荻花,堪稱西溪一絕。位於西溪兼葭里白盪灘,在西溪諸河的中部,廣闊的水面堤岸密布蘆葦,花季白色成片,如同白色的岸堤。現代著名作家郁達夫在1935年多次游西溪。他的游記《西溪晴雨》記述幾天之內陪客人遊了兩次,並有這樣兩段抒情與寫意的文字:
搖船的少女,也總好算是西溪的一景;一個站在船尾把搖櫓,一個坐在船頭上使槳,身體一伸一俯,一往一來,各櫓聲的咿呀,水波的起落,湊合成一大又圓又曲的進行軟調;遊人到此,自然會想起瘦西湖邊,竹西歌吹的閑情,而源寧昨天在漪園月下老人祠里求得的那枝靈簽,彷彿是完全的應驗了,簽詩的語文,是《鄘風桑中》章末後的三句,叫作「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宮,送我乎淇之上矣。」
此後便到了交蘆庵,上了彈指樓,因為是在雨里,帶水拖泥,終於也感不到什麼的大趣,但這一天向晚回來,在湖濱酒樓上放談之下,源寧卻一本正經的說:「今天的西溪,卻比昨日的西湖,要好三倍。」
而在此之前,郁達夫及其友人,已到過西溪一次,目的便是去看聞名避邇的西溪蘆花:
前天星期假日,日暖風和,並且在報上也曾看到了蘆花怒放的消息;午後日斜,老龍夫婦,又來約去西溪,去的時候,太晚了一點,所以只在秋雪庵的彈指樓上,消磨了半日之半。一片斜陽,反照在蘆花淺渚的高頭,花也並未怒放,樹葉也不曾凋落,原不見秋,更不見雪。只是一味的晴明浩盪,飄飄然,渾渾然,洞貫了我們的腸腑,老僧無相,燒了面,泡了茶,更送來了酒,末後還拿出了紙和墨,我們看看日影下的北高峰,看看庵旁邊的蘆花盪,就問無相,花要幾時才能全白?老僧操著緩慢的楚國口音,微笑著說:「總要到陰歷十月的中間;若有月亮,更為出色。」說後,還提出一個交換的條件,要我們到那時候,再去一玩,他當預備些精饌相待,聊當作潤筆,可是今天的字,卻非寫不可,老龍寫了「一劍橫飛破六合,萬家憔悴哭三吳」的十四個字,我也附和著抄了一副不知在那裡見過的聯語:「春夢有時來枕畔,夕陽依舊上簾鉤。」
我們從郁達夫的游記當中,可知當年西溪蘆花之盛,如果我們今天不加保護和恢復,就喪失了西溪濕地原有的水生文化。同時,我們從郁達夫所寫的字里行間,也可體會到那時的獨特風光和水鄉風情。
這里還應當提到西溪的水產和西溪的柿林,它們也是水生文化的兩個「大宗」。就水產而言,西溪有青魚、鰱魚、包頭魚、鯽魚、甲魚和黑魚,其產量幾乎佔了杭州水產的五分之二。這些水產的養殖、捕撈,都有其獨特的文化內涵,有待於我們的發掘和整理。
說到西溪的柿子樹,大多分布在水網地帶,其中百年以上樹齡的有4000多株,是杭州柿子的主要產地,特別以董庵的柿子最為著稱,它生產旺盛,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和經濟價值。它以柿方、無核、味甘為主要特徵。杭州人一般以柿子、石榴、老菱、蓮藕、水芹等為農歷八月半祭月應市的果菜。至於西溪的名人文化,因已有人論及,此處從略。
西溪旅遊要打「保護牌」,讓人們珍惜與熱愛天然的自然環境,並保持這個濕地原有的民俗風情,我認為是天經地義的事。根據目前的情況來看,除了「保護牌」之外,還應當同時打「搶救牌」了。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希望有關部門重新加以認真的審視與籌劃,不要讓這塊「風水寶地」在我們這一代人手中失去它的「原生態」和「原真性」。
『陸』 請簡單介紹杭州西溪濕地國家公園
杭州國家西溪濕地公園佔地面積約10.08平方公里,目前開放區域3.46平方公里。環園游步道長約8公里,步行一圈需3.5個小時以上。西溪國家濕地公園位於杭州市區西部,距西湖不到5公里,是罕見的城中次生濕地。這里生態資源豐富、自然景觀質朴、文化積淀深厚,曾與西湖、西泠並稱杭州「三西」,是集城市濕地、農耕濕地、文化濕地於一體的國家濕地公園。
西溪國家濕地公園在空間布局上可歸納為「三區、一廊、三帶」。整個保護區分成三大區域:東部是2.4平方公里的濕地生態保護培育區,實行完全封閉,主要務是保育、恢復、培育,營造具有濕地多樣性物種的原始濕地沼澤地;在西溪,或泛舟湖漾,或獨釣塘邊,春日踏青,夏日采菱,秋日觀蘆,冬日探梅,各種各樣令人愉悅的遊憩活動全憑遊人興致。西溪一期共開放煙水漁庄、秋雪庵、西溪水閣、梅竹山莊、深潭口、西溪梅墅、西溪草堂、泊庵等八大景點。這些充滿當地特色,富有濕地風情的活動不妨去領略一下。
西溪濕地東區,這是西溪最醇正的部分。電影《機器俠》、《非誠勿擾》、《富春山居圖》都曾在此取景。《西湖之夜》是一台以杭州歷史文化、民俗風情, 引進西方經典藝術, 用大型舞蹈、戲曲、雜技、絕活、魔術等藝術表演形式和現代思維方式加以包裝、演繹中華文明史的立體全景式綜藝晚會。
『柒』 杭州西溪濕地的特色
生態復 休閑 回歸自然
另外有探梅節制 龍舟節等活動
西溪濕地國家公園位於杭州市區西部距西湖不到5公里,是罕見的城中次生濕地。這里生態資源豐富、自然景觀質朴、文化積淀深厚,曾與西湖、西泠並稱杭州「三西」,是目前國內第一個也是唯一的集城市濕地、農耕濕地、文化濕地於一體的國家濕地公園。
『捌』 杭州西溪濕地論文!!!急急急!!!
西溪濕地環保小論文
浙江杭州被世人稱為「人間天堂」,大詩人蘇東坡曾說過「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體現了杭州如天堂一般的美。杭州自古以來有許許多多風景名勝如西湖,靈隱寺,飛來峰等在2004年,杭州又增加了一處風景名勝:西溪濕地。
西溪濕地簡介
西溪國家濕地公園位於杭州市區西部,距西湖不到5公里,是罕見的城中次生濕地。這里生態資源豐富、自然景觀質朴、文化積淀深厚,曾與西湖、西泠並稱杭州「三西」,是目前國內第一個也是唯一的集城市濕地、農耕濕地、文化濕地於一體的國家濕地公園。
西溪之勝,獨在於水。水是西溪的靈魂,園區約70%的面積為河港、池塘、湖漾、沼澤等水域,正所謂「一曲溪流一曲煙」,整個園區六條河流縱橫交匯,其間分布著眾多的港汊和魚鱗狀魚塘,形成了西溪獨特的濕地景緻。
西溪之重,重在生態。為加強生態保護,在濕地內設置了費家搪、蝦龍灘、朝天暮漾三大生態保護區和生態恢復區。入口處設濕地科普展示館,園區內有三個生物修復池和一塊濕地生態觀賞區。西溪還是鳥的天堂,園區設有多處觀鳥亭,給遊客呈現出群鳥歡飛的壯麗景觀。
西溪人文,源遠流長。西溪自古就是隱逸之地,被文人視為人間凈土、世外桃源。秋雪庵、泊庵、梅竹山莊、西溪草堂在歷史上都曾是眾多文人雅士開創的別業,他們在西溪留下了大批詩文辭章。深譚口百年老樟樹下的古戲台,據說還是越劇北派藝人的首演地。
西溪民風,淳厚質朴。每年端午節在深譚口舉行的龍舟勝會,歷史悠久,形式獨特,被譽為「花樣龍舟」。煙水漁庄附近的「西溪人家」、「桑•蠶•絲•綢故事」重現西溪原居民的農家生活勞動場景,讓更多的人認識和了解水鄉典型的民俗。
濕地的定義
由於濕地和水域、陸地之間沒有明顯邊界,加上不同學科對濕地的研究重點不同,造成濕地的定義一直存在分歧。
國際濕地公約採用廣義的濕地定義,指不問其為天然或人工、常久或暫時性的沼澤地、濕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帶,帶有或靜止或流動、或為淡水、半鹹水或鹹水水體,包括低潮時水深不超過六米的水域。這一定義包含狹義濕地的區域,有利於將狹義濕地及附近的水體、陸地形成一個整體,便於保護和管理。
濕地的研究活動則往往採用狹義定義。美國魚類和野生生物保護機構於1979年在「美國的濕地深水棲息地的分類」一文中,重新給濕地作定義為:「陸地和水域的交匯處,水位接近或處於地表面,或有淺層積水,至少有一至幾個以下特徵: (1)至少周期性地以水生植物種;(2)底層土主要是濕土;(3)在每年的生長季節,底層有時被水淹沒。」定義還指湖泊與濕地以低水位時水深2米處為界,按照這個濕地定義,世界濕地可以分成二十多個類型,這個定義目前被許多國家的濕地研究者接受。
濕地的水文條件是濕地屬性的決定性因素。水的來源(如降水,地下水,潮汐,河流,湖泊等),水深,水流方式,以及淹水的持續期和頻率決定了濕地的多樣性。水對濕地土壤的發育有深刻的影響。濕地土壤通常稱為濕土或水成土
濕地的功能
濕地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它可作為直接利用的水源或補充地下水,又能有效控制洪水和防止土壤沙化,還能滯留沉積物、有毒物、營養物質,從而改善環境污染;它能以有機質的形式儲存碳元素,減少溫室效應,保護海岸不受風浪侵蝕,提供清潔方便的運輸方式……它因有如此眾金而有益的功能而被人們稱為「地球之腎」。濕地還是眾多植物、動物特別是水禽生長的樂園,同時又向人類提供食物(水產品、禽畜產品、穀物)、能源(水能、泥炭、薪柴)、原材料(蘆葦、木材、葯用植物)和旅遊場所,是人類賴以生存和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
物質生產功能
濕地具有強大的物質生產功能,它蘊藏著豐富的動植物資源。七裏海沼澤濕地是天津沿海地區的重要餌料基地和初級生產力來源。據初步調查,七裏海在20世紀70年代以前,水生、濕生植物群落100多種,其中具有生態價值的約40種。哺乳動物約10種,魚蟹類30餘種。蘆葦作為七裏海濕地最典型的植物,葦地面積達7186公頃,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和生態價值,不僅是重要的造紙工業原料,又是農業、鹽業、漁業、養殖業、編織業的重要生產資料,還能起到防風抗洪、改善環境、改良土壤、凈化水質、防治污染、調節生態平衡的作用。另外,七裏海可利用水面達10000畝,年產河蟹2000噸,是著名的七裏海河蟹的產地。
大氣組分調節功能是濕地內豐富的植物群落提供的,植物們能夠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氣體,並放出氧氣,濕地中的一些植物還具有吸收空氣中有害氣體的功能,能有效調節大氣組分。但同時也必須注意到,濕地生境也會排放出甲烷、氨氣等溫室氣體。 沼澤有很大的生物生產效能,植物在有機質形成過程中,不斷吸收CO2和其他氣體,特別是一些有害的氣體。沼澤地上的氧氣則很少消耗於死亡植物殘體的分解。沼澤還能吸收空氣中粉塵及攜帶的各種菌,從而起到凈化空氣的作用。另外,沼澤堆積物具有很大的吸附能力,污水或含重金屬的工業廢水,也能被沼澤吸附。
水分調節功能是濕地的幾大功能之一,這使濕地在蓄水、調節河川徑流、補給地下水和維持區域水平衡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是蓄水防洪的天然「海綿」,在時空上可分配不均的降水,通過濕地的吞吐調節,避免水旱災害。七裏海濕地是天津濱海平原重要的蓄滯洪區,安全蓄洪深度3.5-4m。
沼澤濕地具有濕潤氣候、凈化環境的功能,是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大部分發育在負地貌類型中,長期積水,生長了茂密的植物,其下根莖交織,殘體堆積。潛育沼澤一般也有幾十厘米的草根層。草根層疏鬆多孔,具有很強的持水能力,它能保持大於本身絕對乾重3~15 倍的水量。不僅能儲蓄大量水分,還能通過植物蒸騰和水分蒸發,把水分源源不斷地送回大氣中,從而增加了空氣濕度,調節降水,在水的自然循環中起著良好的作用。據實驗研究,一公頃的沼澤在生長季節可蒸發掉7415噸水分,可見其調節氣候的巨大功能。
沼澤濕地還有凈化功能,它們象天然的過濾器,它有助於減緩水流的速度,當含有毒物和雜質(農葯、生活污水和工業排放物)的流水經過濕地時,流速減慢有利於毒物和雜質的沉澱和排除。一些濕地植物能有效地吸收水中的有毒物質,凈化水質。
沼澤濕地能夠分解、凈化環境物,起到「排毒」、「解毒」的功能,因此被人們喻為「地球之腎」。假如沒有了濕地,好比一個人被割去了腎。如氮、磷、鉀及其他一些有機物質,通過復雜的物理、化學變化被生物體貯存起來,或者通過生物的轉移(如收割植物、捕魚等)等途徑,永久的脫離濕地,參與更大范圍的循環。沼澤濕地中有相當一部分的水生植物包括挺水性、浮水性和沉水性的植物,具有很強的清除毒物的能力,是毒物的剋星。據測定,在濕地植物組織內富集的重金屬濃度比周圍水中的濃度高出10萬倍以上。正因為如此,人們常常利用濕地植物的這一生態功能來凈化污染物中的病 毒,有效的清除了污水中的「毒素」,達到凈化水質的目的。還有水葫蓮、香蒲和蘆葦等被廣泛地用來處理污水,用來吸收污水中濃度很高的重金屬 鎘、銅、鋅等。在美國的佛羅里達州,有人作了如下試驗,將廢水排入河流之前,先讓它流經 一片柏樹沼澤地(濕地中的一種),經過測定發現,大約有98%的氮和97%的磷被凈化排除了, 濕地驚人的清除污染物的能力由此可見一斑。在印度的卡爾庫塔市,城內設有一座污水處理場,所有生活污水都排入東郊的人工濕地,其污水處理費用相當低,成為世界性的典範。
沼澤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提供動物棲息地。濕地復雜多樣的植物群落,為野生動物尤其是一些珍稀或瀕危野生動物提供了良好的棲息地,是鳥類、兩棲類動物的繁殖、棲息、遷徙、越冬的場所。可是沼澤濕地特殊的自然環境雖有利於一些植物的生長,卻不是哺乳動物種群的理想家園,只是鳥類能在這里獲得特殊的享受。因為水草叢生的沼澤環境,為各種鳥類提供了豐富的食物來源和營巢、避敵的良好條件。在濕地內常年棲息和出沒的鳥類有天鵝、白鸛、鵜鶘、大雁、白鷺、蒼鷹、浮鷗、銀鷗、 燕鷗、葦鶯、掠鳥等約200種。而且該濕地是西伯利亞和東北地區鳥類南遷越冬的中途站。
調節局部小氣候功能也是濕地必不可少的功能,濕地水分通過蒸發成為水蒸汽,然後又以降水的形式降到周圍地區,保持當地的濕度和降雨量。
濕地環保建設地歷史即現在的保護模式
西溪濕地這千年濕地曾面臨消失的危險 西溪濕地位於杭州市區西部,是國內罕見的城市濕地,自然地形是低窪的水網平原,以魚塘、河港、湖漾及狹窄的塘基和面積較大的堵相間組成,屬次生濕地,現存面積10.08平方公里。濕地山水交融,區內70%是水域,以至村莊田野之間非舟莫渡。
西溪,曾與西湖、西嶺並稱為杭州「三西」,以其獨特的江南水鄉風光,構成了杭州歷史上優美的風景畫卷,並留下了豐厚的人文積淀。西溪濕地發現於東晉,發展於唐宋,盛於明清,衰於民國,致使逐漸淤塞以至於幾近湮滅。
歷史上的西溪,地廣人稀,面積有60平方公里。近20年來,城市迅猛向濕地進逼,當地居民圈水養魚,圍盪造田、辦廠建屋,濕地大量水域隨著城市化趨勢的演進而迅速消失。到本世紀初,西溪濕地面積已銳減到10.08平方公里。
就在這10平方公里范圍內,聚集了約1.3萬常住人口和近萬名外來人口,居民在濕地圈圍了約3000個池塘養魚養鱉,飼養了25000餘頭生豬。「人頭」、「豬頭」、「魚頭」、「機頭(企業污染)」多頭排污,濕地內河道淤塞,水質極差,生態功能日漸喪失;濕地內違章建築隨處可見,濕地優美的自然景觀已不復存在;前人的詩詞、匾額、碑刻等已散落流失,濕地的「冷、野、淡、雅」的意境亦已逐漸消退。 西溪濕地已面臨徹底消失的危險!
這一狀況引起了杭州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市委書記王國平多次到西溪濕地考察,並作出決策,搶救西溪濕地!世界上關於濕地保護的模式有兩種:基金保護和政府保護。西溪模式是第三種模式。三種模式哪種更適合中國國情?
黃春雷認為,基金保護模式,其資金來源於社會,是國外比較通行的一種保護方法,但這種模式一般只能保護規模較小的濕地,這一模式在中國行不通。
政府保護模式適用於經濟較發達地區,在我國也有難度。政府保護只是一種核心區的有限保護。我國29處濕地保護區均採取這種模式,但如今都陷入窘境,舉步維艱。
西溪模式卻在濕地保護中率開先河,它結合西溪濕地的實際,以維護生態系統完整性、保護動植物及其棲息地、協調設施建設與生態環境、加強科普教育和環境檢測為重點,通過保護生態環境、保護濕地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發揮生態效應;通過開展濕地生態系統多樣性、文化多樣性等多方面的知識教育,發揮其社會效應;通過加強立法等辦法,正確處理好可持續利用效應,最終實現人與自然、政府與群眾、歷史與現實、保護與利用相和諧,走出一條保護與利用雙贏的西溪國家濕地公園模式。
西溪濕地具有多姿多彩的動植物資源,這也是綜合保護的重點。區內被劃定生態保護、生態恢復、歷史遺存3個保護區,設立了濕地科普展示館和3個生物修復池,將西溪濕地中生態環境較好、最精華、最具濕地特色的區塊實行相對封閉保護,三大生態區域和生態恢復區面積達3.25平方公里,約佔一期保護工程總面積的94%。同時,加強地形整理,整理坍塌塘堤,對383個魚鱗塘實行了保護,通過增加水、陸關系的變化形式,優化植被配置,設置水禽棲息地以及人工鳥巢等設施,使更多動植物能在西溪找到生存、繁殖地。所以,我們以珍惜西溪濕地,珍惜各有關部門地勞動成果!
我覺得可以適當降低票價,在保護好原有景點的前提下新增一些景點,保護好野生動物,為建設杭州出一份力。
『玖』 西湖和西溪濕地各自的特點及其不同點
一、歷史起源不同
1、西湖,從春秋五代時期就存在了。五代吳越國,西湖多年不修,為葑草蔓蔽。宋景德間,錢氏歸宋後,廢湖兵,西湖又復湮塞。湖面一半為僧民所佔。2002年開始,杭州實行環湖公園景點免費開放
2、浙江杭州西溪國家濕地作為景區公園,在2005年浙江杭州西溪國家濕地公園期建成並正式開園,並被國家林業局批准為首個國家濕地公園。
二、地理位置不同
1、西湖位於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區龍井路1號,杭州市區西部,景區總面積49平方千米,湖面面積為6.38平方千米,中心地理坐標:北緯30°14′45″, 東經120°8′30″。
2、西溪國家濕地公園位於浙江省杭州市區西部,距西湖不到5千米,規劃總面積11.5平方千米,濕地內河流總長100多千米 ,約70%的面積為河港、池塘、湖漾、沼澤等水域。
特點:
西湖,西湖的名氣自古以來就非常的大,當然說到西湖大家更多的是想到這里的美麗傳說,尤其是白娘子跟許仙的愛情故事那可是非常的凄美,但是又令人特別的羨慕,而這個故事發生的地方就是在這里,尤其是西湖有一個景點叫做斷橋。當時白娘子跟她的老公就是在這個地方相會的。
濕地雖然說是自然景觀,但是卻位於市區裡面,不過整個濕地的環境可以說是相當的清幽,尤其是步入濕地之後,這里的水道非常的多到處都是水路,可以乘坐遊船遊玩,而且這個地方甚至還有一個很特別的名字叫做杭州之腎。
(9)杭州西溪濕地公園景觀分析擴展閱讀:
西湖有100多處公園景點,包括三秋桂子、六橋煙柳、九里雲松、十里荷花景觀、「西湖十景」、「新西湖十景」、「三評西湖十景」,有60多處國家、省、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20多座博物館。
西湖斷橋位於杭州北里湖和外西湖的分水點上,一端跨著北山路,另一端接通白堤。據說,早在唐朝斷橋就已經建成,宋代稱保佑橋,元代稱段家橋。斷橋之名得於唐朝。其名由來,一說孤山之路到此而斷,故名;一說段家橋簡稱段橋,諧音為斷橋,橋的東北有碑亭,內立「斷橋殘雪」碑。
『拾』 關於杭州西溪濕地公園
春節去估計人不會太多,西溪濕地公園 在我看來只是個生態保護區,既然是生態 冬天這個季節顯然不怎麼合適,裡面不免有些蕭條,建議你開春以後去,會更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