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地質公園管理辦法
① 申請地質公園流程
樓主問的是申請哪一級的地址公園呀?目前中國的地質公園共分為四級,分別是:世界地質公園、國家地質公園、省級地質公園和縣(市)級地質公園。
這四級地質公園的差別主要是:
①世界地質公園(UNESCO Geopark):必須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和頒發證書。
②國家地質公園(National Geopark):必須由所在國中央政府(目前中國由國土資源部代表中央政府)批准和頒發證書。
③省級地質公園(State Geopark):必須由省級政府(目前中國由省國土資源廳、局代表省級政府)批准和頒發證書。
④縣(市)級地質公園(County Geopark):必須由縣(市)級政府批准和頒發證書。
下面以申報國家級地質公園為例,說明申報流程。首先是申報要求:
(1)申報單位:由公園所在地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提出申請。
(2)申報時間:申報書必須於每年5月31日前報送,逾期則作為次年申報處理。
(3)申報資料要求:
①填寫國家地質公園申報書。由國土資源部監制。
②擬建國家地質公園的綜合考察報告。
③擬建地質公園總體規劃。
④擬建國家地質公園圖件,包括公園位置圖、地形圖、衛片、航片、環境地質圖、規劃圖等。
⑤擬建地質公園的地質遺跡及其要保護對象的錄像或光碟,照片集。
⑥批准建立省級地質公園的文件、土地使用權屬證書(按規定「申報國家地質公園」的地區必須為省級地質公園,且原則上應在該級別建設和管理二年以上)。
下面是報批程序:
申報材料審查合格後,由評委辦公室提交評委會進行評審(一般每年一次在第四季度召開),經評委2/3以上委員表決通過後報國家公園領導小組審批,次年宣布批准結果。國家地質公園被批准後,要經過實地檢查驗收,在地質遺跡保護措施和地質科普導游設施達到要求時,由國土資源部主持揭碑開園儀式。
由上面的報批程序可以看出,一個國家地質公園的建成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各方面都必須作好應做的各項工作。
其它級別地質公園的程序差不多,只是申報人和批准人不同而異。
② 地質公園的管理體系
本節主要從世界地質公園、歐洲地質公園兩個方面介紹地質公園的管理體系,讓讀者們進一步了解世界地質公園和歐洲地質公園管理體系。另外,本節還特別介紹了中國國家地質公園徽標和世界地質公園徽標的含義。
一、世界地質公園網路
(一)世界地質公園網路(GGN)建立
世界地質公園網路(Global Geopark Network)(GGN)的建立,為各國專家和學者在地質遺跡問題上的合作和交流提供了一個平台。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的支持下,通過與世界地質公園網路合作者的合作,重要的地區性質的遺址會在全球范圍內擴大其知名度,並且通過與其他地質公園交流知識、專家意見和經驗,可以為自身帶來好處。與區域性孤立的機制相比,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創立的這個合作體制,可以從這個全球性的網路為其成員帶來利益。這種機制為每個地質公園通過與網路中的其他成員分享經驗提供了機遇。
世界地質公園網路中包含了來自全世界各個地區的地質公園,把不同的全體聯系在一起,它們可以在遵守特殊的方法和管理機制下,分享共同的價值、利益或者背景。它還有助於為當地開發出最好的、能夠把地質遺跡保護融合在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中的實踐模式和質量標准。建立地質公園,通過開展可持續性的旅遊和其他經濟和文化活動,在保護地質遺跡的同時,為當地居民帶來可持續發展和真正的經濟利益。
在世界地質公園網路中,地質公園可以發揮以下作用:
(1)可以為我們和子孫後代保護地質遺跡;
(2)可以向廣大公眾灌輸地質科學知識,讓他們知道自己與環境問題的關系;
(3)可以確保社會經濟和文化的可持續發展;
(4)採用分享的機制和共同合作機制,地質公園可以在地質遺跡保護和地質及文化多樣性問題上為人們架起多文化橋梁;
(5)可以促進科研;
(6)通過合作機制(如溝通、出版物、信息交換、結對、參加會議、合作項目),使這個網路更加活躍;
(7)向GGN通訊、書或其他出版物投稿。
2004年6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網路辦公室」正式在中國國土資源部掛牌運行。該辦公室指導、協調、支持和幫助世界各國的地質公園建設,增加各地質公園之間的聯系、合作與交流。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03年決定成立世界地質公園網路辦公室。同時鑒於中國在地質公園建設方面的突出貢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決定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網路辦公室」設立在中國北京。
世界地質公園網路辦公室作為世界地質公園的聯絡中心,主要負責建立地質公園網站、收集亞太地區和全球各地質公園的相關信息並建立資料庫,同時與世界地質公園顧問專家加強聯系,建立專家庫,最終推進亞太地區地質公園的發展。
在全球層面上,世界地質公園是世界自然遺產和文化遺產、人與生物圈的世界生物多樣性保護網路的重要補充;在國家層面上,國家地質公園是一類國家公園,與國家自然保護區、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森林公園、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等形成的完整的保護網路;在地方層面上,是省、市(縣)級的自然歷史和文化保護類型(李玉輝,2006)。
世界地質公園網路的運作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中心、人與生物圈(MAB)保護區世界網路、國家和國際企業以及非政府組織活動緊密協調。
(二)世界地質公園網路成員
截止到目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支持的世界地質公園網路(GGN)共有64個成員,分布在全球19個國家(表7-1,表7-2)。這些國家是:中國(22個)、愛爾蘭(1個)、奧地利(1個)、巴西(1個)德國(5個)、法國(2個)、克羅埃西亞(1個)、捷克共和國(1個)、羅馬尼亞(1個)、馬來西亞(1個)、挪威(1個)、葡萄牙(2個)、日本(3個)、西班牙(4個)、希臘(3個)、義大利(5個)、伊朗(1個)、英國(8個)和澳大利亞(1個)。
表7-1世界地質公園網路成員一覽
續表
續表
表7-2中國的世界地質公園名錄
續表
資料來源:http://www.globalgeopark.org
二、歐洲地質公園網路
歐洲的地質公園建設起步較早,發展也比較完善,是世界地質公園網路建設的樣板。1996年8月,第30屆國際地質大會在中國北京召開,在地質遺跡保護的分組討論會上,法國的馬丁尼(GuyMartini)和希臘的佐羅斯(Nickolus Z oulos)提出了「建立歐洲地質公園(Eurogeopark)」的倡議,該提議成功地獲得歐盟的支持,受到歐洲領導者計劃(LeaderIIC)項目資助,提議強調「以發展地質旅遊開發來促進地質遺跡保護,以地質遺跡保護來支持地質旅遊開發」(趙汀和趙遜,2002)。
2000年6月,由法國普羅旺斯高地(Haute Provence)地質公園、希臘萊斯沃斯(Petrifiedforest Lesvos)的石化森林地質公園、德國的埃菲爾山脈(Vulkaneif)地質公園和西班牙的馬斯特拉哥(Maestrazgo)地質公園發起成立歐洲地質公園網路,主要目標是保護地質遺跡,促進歐洲地質遺跡的可持續發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特許了歐洲地質公園網路(European Geopar kNetwork,EGN)的成立。由此,對於歐洲地區來說,EGN承擔了GGN的職能。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同時也鼓勵在世界的其他地區創建相似的區域性網路,以反映區域狀況,促進區域地質公園協調發展。
歐洲地質公園網路擁有「歐洲地質公園」商標,該商標已在歐共體所有成員國注冊。2001年4月,歐洲地質公園網路與組織的現有成員簽署了官方合作協議。自2000年成立以來,歐洲地質公園網路每年舉行一次研討會,以促進成員對地質公園目標和性質的認識和行動策略的實施,分享發展地質旅遊的成功經驗,探討與其他國家和研究機構未來的合作以及歐洲地質公園網路今後如何發展壯大。目前,歐洲地質公園網路由35個地質公園組成(表7-3)。
表7-3歐洲地質公園網路成員一覽表
三、中國國家地質公園徽標和世界地質公園徽標
(一)中國國家地質公園徽標意義
徽標的主題圖案(圖7-1)由代表山石等奇特地貌的山峰和洞穴的古山字和代表水、地層、斷層、褶皺構造的古水字、代表古生物遺跡的恐龍等組成,表現了主要地質遺跡(地質景觀)類型的特徵,並體現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是一個簡潔醒目、科學與文化內涵寓意深刻、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圖徽。
(二)世界地質公園網路徽標
該徽標由約克·佩諾先生設計(圖7-2),圖案下部的「GLOBALGEOPARKSNETWORK」,譯為「世界地質公園網路」,中部的圖案象徵著地球,是一個由形成我們環境的各種事件和作用構成的不斷變化著的系統。整個徽標的寓意是在UNESCO的保護傘之下,世界地質公園是從地球上選定的,其所含地質遺產已受到保護,並為可持續發展服務的特別地區。該網路徽標簡潔,寓意深刻,抽象色彩濃厚。
圖7-1中國國家地質公園徽標
圖7-2世界地質公園網路徽標
③ 廣西壯族自治區地質環境監測總站
全國地質環境監測能力建設
一、地質環境監測機構基本情況
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地質環境監測機構由廣西壯族自治區地質環境監測總站(隸屬廣西壯族自治區國土資源廳)、12個市級監測站(均隸屬自治區地質環境監測總站)組成,從業人員共計172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129人(高級職稱者30人,中級職稱者61人,初級職稱者38人),其他人員43人(見表)。
廣西壯族自治區地質環境監測機構及隊伍現狀
地質環境實驗室水質分析儀器
四、信息化建設情況
(一)廣西地質災害預警預報和遠程會商系統建設
自2003年至今,廣西使用的地質災害預警預報系統為專家經驗型預報系統,根據環境地質條件及大氣降雨與地質災害發生的相互關系的經驗判斷,依據歷時降雨資料及降雨預報,作出降雨引發地質災害發生的可能性預報。
廣西的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目前還沒有建立有效的遠程會商系統,與區氣象台的會商,主要是通過QQ進行。
(二)預警預報信息發布及效果
廣西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信息主要是通過電視台及手機簡訊向社會發布,同時每天的預報結果在廣西地質環境信息網上發布。信息發布效果比較理想,起到了及時通報有效信息的作用,使得全區各地能夠及時獲得地質災害信息,及早進行預防和防範,起到了有效減少因降雨引發地質災害造成的傷亡和財產損失的作用。
(三)地質環境空間資料庫建設
廣西地質環境空間資料庫主要有:廣西地下水動態監測管理信息系統資料庫、1:50萬廣西地質災害遙感空間資料庫、1:50萬廣西區域環境地質調查空間資料庫、1:10萬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資料庫、1:100萬地下水污染調查空間資料庫、廣西突發性地質災害資料庫、廣西地下水動態監測資料庫、地質公園資料庫。
五、主要成果和服務
(一)地下水動態監測
通過20多年的地質環境監測,取得了大量的監測資料,其中,1981~1990年的監測資料已以年鑒的形式出版監測報告5份,1991年以後的地下水監測數據全部錄入計算機、建立了資料庫,編寫了桂林、柳州、南寧、北海、玉林5城市的1991~1995年地下水監測報告各1份。每年均編報7市(鎮)的地下水水情通報和編報南寧、柳州、桂林、北海4城市地下水水情預報,編寫地質環境監測及分析報告,並及時匯交上級主管部門。
利用監測資料,認真研究分析,完成了一系列的科研報告。
(二)汛期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
自2003年起,廣西壯族自治區國土資源廳與氣象局合作(2007年又增加水文部門)開展了全區汛期(5~9月)地質災害氣象預報工作,到2008年,南寧市、柳州市、貴港市、賀州市、欽州市、玉林市、桂林市、賀州市、來賓市、河池市等市也相繼開展了市一級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工作,日常工作由總站下屬各分站承擔。2003年以來,通過廣西衛視發布3級以上地質災害氣象預報439次,其中4級以上預報102次(均不包括各分站的市級預報),為自治區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提供了更具時效性的地質災害預防信息,防災減災效果顯著。
預報結果通過電視、報紙、手機簡訊發布。預警預報精度一般都在50%~60%之間,最高可達85%。近年來,成功預報了百色市城西東筍造紙廠滑坡、浦北縣外貿站存在滑坡、鹿寨寨沙龍江村滑坡、龍勝和平鄉黃洛村滑坡等15起地質災害,避免了181人傷亡和近200萬元的經濟損失。
(三)地下水資源評價
根據國土資源部的部署,2001~2002年,全區進行了新一輪地下水資源評價工作。提交了《廣西壯族自治區地下水資源評價報告》、《廣西壯族自治區地下水資源與水環境圖》及《廣西壯族自治區地下水資源評價信息系統》等成果。對廣西地下水資源進行的新一輪評價,為廣西地下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提供了可靠的技術依據。
(四)礦山地質環境調查
2004~2005年,對全區4757座礦山開展了礦山地質環境調查,查明了廣西礦山自然地理、環境地質、礦產資源開發與利用現狀等。提交了《廣西壯族自治區礦山地質環境現狀調查與評估報告》、《廣西壯族自治區礦山地質環境信息系統建設報告》、《廣西礦山環境保護與治理規劃》等成果,為廣西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治理、監測等提供了科學依據。
(五)地下水污染調查
2007~2008年開展的地下水污染調查,主要包括資料收集、地下水的水質取樣及水環境的調查,遍及全區108個縣(區),共收集資料124份,水樣670組,已完成了成果報告的編寫。
(六)地質環境監測服務典型事例
主要有:廣西河池市城東水廠砷污染調查、廣西宜州龍頭錳礦六潮泉泉水枯竭水文地質調查、合浦縣常樂鎮地下水污染勘查、平果鋁排泥庫泉泉水乾涸與污染水文地質調查等,為政府解決污染治理、污染糾紛等問題提供了可靠依據。
六、法制建設
1.《廣西壯族自治區地質災害防治管理辦法》,於1999年3月29日經自治區人民政府第8次常務會議通過,1999年4月19日政府令第3號發布。
2.《廣西壯族自治區鍾乳石資源保護條例》,於2002年7月1日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公布施行。
3.《廣西壯族自治區年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規劃(2001—2015)》,於2003年12經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實施。
4.《廣西壯族自治區地質環境保護條例》,於2006年3月30日由自治區第十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通過,於2006年5月1日起施行。
5.廣西質量技術監督局於2006年11月20日頒布了《廣西壯族自治區建設項目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規程》,並於2006年12月1日實施。
④ 問題:目前廣西有哪些國家級地質公園主要地質特徵地質遺跡保護對象分別是什麼
據我所知吧,抄國家級的有廣西桂平國家地質公園,廣西大化七百弄國家地質公園,廣西鹿寨香橋喀斯特國家地質公園,廣西北海潿洲島火山國家地質公園,廣西鳳山國家地質公園(也叫樂業-鳳山世界地質公園,據說樂業縣和鳳山縣是一起申報的,也可以叫廣西樂業大石圍天坑群國家地質公園,其實都是一個公園),廣西資源國家地質公園。具體的什麼特徵什麼的你網路一下就好了
⑤ 地質公園的建設和管理
地質公園作為一類特殊的旅遊區,更強調科學性,嚴格要求,為達成標准,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辦法。有關管理部門為了加強對國家地質公園的管理,有效保護、合理利用地質遺跡資源,普及地球科學知識,促進地質公園所在地經濟和社會發展,特製定了行之有效的辦法。
地質公園是由具有特殊地質科學意義、一定規模和分布范圍的地質遺跡景觀區構成。地質公園管理工作按行政隸屬關系,由當地人民政府具體負責申報、審批、規劃等工作,並對其進行監督管理。
地質公園建設應當編制總體規劃,報批後,由地質公園所在地人民政府公布並實施。規劃的修改應報原批准單位批准。
規劃內容應包括:地質公園概況、規劃原則與目標、資源保護和管理、科學研究與普及、宣傳推廣、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基礎設施建設、行政管理、投資概算、效益評價等。應與土地利用規劃、城鄉建設規劃、交通規劃、環境保護規劃等相協調。
應該按照地質遺跡的價值與重要性劃分為不同功能區域,並按照不同區域的特點,制定相應的管理措施。並按照建設規劃進行建設,達到相應要求,在被批准後2年內舉行揭碑開園儀式。
對於不能按期舉行揭碑開園儀式的,可以給予警告,限其在3到6個月內完成。警告期結束後仍然不能舉行揭碑開園儀式的,經審議,批准,取消其資格。
地質公園應當設立專門的管理機構,有一定比例的地質專業人員,在公園規劃編制、園區建設、科學普及與研究、宣傳等工作發揮作用。
國家地質公園每季度第一個月5日前應將上一季度情況列表上報國土資源部,季度報告內容包括:遊客數量,經濟收入,管理人員情況,博物館、說明牌建立情況,導游員培訓情況及其他需要說明的問題。每年元月5日前把上年度情況作出詳細的年終報告,除以上要求的統計數據外,還要有相關的文字說明。世界地質公園每年元月5日前應把相關情況用英文向UNESCO GGN Bureau報送。
地質公園范圍內,禁止可能損害地質地貌、破壞地質遺跡完整性的行為。禁止與國家地質公園保護和建設方向與要求不協調的工程建設活動,確實不能避開地質公園園區的國家重點建設項目,項目建設單位需提交地質遺跡保護可行性論證報告,經國土資源部批准後方可動工。
地質公園應編制科學研究計劃,開展科學研究工作。可以從地質公園門票收入、社會各界捐款以及政府部門劃撥的保護經費中,提取一定比例資金,設立科學研究基金,鼓勵支持科學研究。
地質公園須建立地質博物館和室外標示系統,開展科學普及工作。地質公園的導遊人員,應經過地學知識的專門培訓。
國家地質公園管理實行督察員制度。國土資源部定期或不定期向國家地質公園派出督察員,對國家地質公園的各項工作進行檢查與監督。世界地質公園由UNESCO派國際有關專家進行檢查。
國土資源部根據各國家地質公園的年度報告、督察員報告以及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的核查結果,每3年對國家地質公園進行一次評估。評估結果分為優秀、達標、不達標3個等級。對評估結果為「優秀」的國家地質公園,予以獎勵。對評估結果為「不達標」的國家地質公園,予以警告,並限期整改;有嚴重問題的國家地質公園閉園整頓,直至達標。對於整改不力、已經不能滿足有效保護、合理利用地質遺跡要求的國家地質公園,經國家地質公園評審委員會審議,報國家地質公園領導小組批准,取消其「國家地質公園」稱號。
世界地質公園再評估專家組根據UNESCOGGN Bureau所頒布的再評估表的要求進行考核評估,其中特別強調了對世界地質公園網路的貢獻,參加或組織國際性的地質公園會議,會上的活動和論文發表情況,與其他公園的聯系和合作關系的建立;管理機構和財務情況,各類人員結構的合理性,財政狀況的穩定性(Komoo,2003)。新的政策的制定;地質遺跡保護措施、辦法、成績,各種遺產地(含地質和文化、生物等)保護地的變化路線的開發等;地學旅遊市場營銷中應用平面媒體、出版物和電子傳媒、會議展覽及文化藝術活動等豐富多彩的形式對公園進行推介宣傳,增加其知名度,完善接待設施,擴大科普范圍,提高質量,特別是要廣泛徵求遊客意見,不斷改進公園服務工作;對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以地學旅遊帶動農林畜牧業、手工業、餐飲服務業、商業等全面發展。拓展市場,增加居民就業機會,提高收入水平,改善生活,優化其生活質量和環境(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司,2002,2003)。
⑥ 申報省級地質公園流程
法律依據
1. 具有典型意義的地質遺跡,應當建立地質遺跡保護區;具有觀賞、科普價值的地質遺跡,可以建立地質公園。地質遺跡保護區、地質公園的設立、建設和管理,按照國家和省有關規定執行。
2.《地質遺跡保護管理規定》(1994年地礦部令第21號)第六條國務院地質礦產行政主管部門在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協助下,對全國地質遺跡保護實施監督管理。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地質礦產行政主管部門在同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協助下,對本轄區內的地質遺跡保護實施監督管理。
3.《關於申報國家地質公園的通知》(國土資發[2000]77號)一、受國土資源部的委託,國家地質遺跡(地質公園)評審委員會負責國家級地質遺跡(地質公園)的評審工作。
報批程序:
經評審委員會2/3以上評審委員(包括2/3,含委員委託的代表或書面評審意見)表決後 ,由評審委員會辦公室將評審意見及申報材料報送國土資源部地質遺跡(地 質公園)領導小組審查,對在隸屬關系、管理體制等方面不存在異議的地質公園,由國土資 源部提出審批意見。
2.對雖經評審委員會2/3以上(包括2/3)評審委員表決通過,但在隸屬關系、管理體制等方面存在異議的地質公園,由國土資源部委託國家地質遺跡(地質 公園)領導小組負責與地質公園所在省、自治區、直轄市有關部門協調後,報國土資源部審批。
受理條件
申報資料與標准
1、擬建省級地質公園申報書;
2、擬建省級地質公園綜合考察報告;
3、擬建省級地質公園總體規劃文本;
4、擬建省級地質公園的位置圖、衛星(航空圖)、地形圖、環境地質圖、植被圖、規劃圖等圖件資料;
5、擬建省級地質公園的自然景觀及主要保護對象的錄像帶、照片集、光碟等;
6、擬建省級地質公園博物館建設方案等。
工作內容
審查:
1、是否符合保護區的分級標准;
2、是否符合保護的對象;
3、保護程度劃分是否符合要求;
4、是否符合建立地質公園的相關規定。
辦理期限
(一)總時限:自受理之日起20個工作日內辦結。
(二)內部各辦文環節工作時限:
1、收文「政務中心」工作時限:自受理之日1個工作日內將受理資料錄入辦文系統。
2、主辦部門工作時限:自收到「政務中心」遞文起15個工作日內,辦理完畢相應事務,呈報廳領導簽批;
3、分管廳長工作時限:自收到遞文起3個工作日內簽批意見;
4、辦理結果校對、列印(文印員)工作時限:自收到遞文起1個工作日內出文(證)。
辦理結果
1、同意:由省國土資源廳發文批准;
2、不同意:復函說明並退還資料。
⑦ 廣西資源國家地質公園的介紹
廣西資源國家地質公園是第二批國家地質公園資格名單(33家,2002年3月公布,版和安徽黃權山屬同一批),南起資源縣城,北部、西北與湖南省新寧縣交界,南北長33公里,東西沿資江及資江兩岸分布,寬3-9.6公里,總面積125平方公里。地質公園以丹霞地貌為特點。2016年1月21日已和中鐵簽約,資源縣八角寨景區旅遊開發項目,由中國鐵建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總投資不少於7億元建設的項目,分3年完成投資:2016年完成3億元投資,將八角寨景區打造成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2017投資3億元,將八角寨景區基本建成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2018年完成所有投資,申報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即將成為廣西第五家AAAAA景區
⑧ 加強地質遺跡保護規范地質公園建設促進地方旅遊事業發展
黑龍江省國土資源廳
地質遺跡保護是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在地質環境管理方面的一項重要職責。多年來,省國土資源廳根據黑龍江省地質遺跡的特點,認真履行職責,堅持「保護與合理利用」並重的方針,積極推進地質公園建設,並取得顯著成效。實踐證明,地質公園建設是保護地質遺跡和促進地方旅遊事業發展的有效途徑。
一、加強地質遺跡保護,推進地質公園建設
經過多年的努力,黑龍江省地質公園建設已取得長足發展,目前,全省已建世界地質公園2處,國家地質公園5處,省級地質公園17處,形成了較為完善的世界、國家、省三級地質公園管理體系,為黑龍江省旅遊事業發展開拓了新的景點。同時將地學科普知識、融於觀光游樂之中,使過去傳統的旅遊解說賦予了新的科學內涵。多年來,省國土資源廳加強溝通,積極爭取國家、省資金支持,強化對地質公園保護設施、科普設施及基礎設施建設,至目前,已累計投入資金8億多元開展地質公園能力建設,使黑龍江省各地質公園的基礎設施日臻完善、保護能力逐步加強,地質遺跡得到很好保護。同時,為加強全省地質公園建設和管理,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各項管理制度,並積極開展立法工作,先後頒布實施《五大連池世界地質公園保護條例》,《興凱湖國家地質公園管理辦法》及《嘉蔭恐龍化石保護管理暫行辦法》,使全省地質公園建設、管理逐步走向法制化管理軌道,有效地規范和推進了地質公園的建設和發展。
二、加強地質公園規劃編制,強化地質公園能力建設
為保證地質公園建設得到規范發展,省國土資源廳在編制完成「全省地質遺跡保護和合理利用規劃」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了對各地質公園總體規劃和專項規劃的編制,並將其作為地質公園建設發展的依據和項目立項的前提,「規劃」的編制和執行,有效地推進了地質公園規范化建設和發展,極大地提高了各地質公園的旅遊接待能力和服務水平,從2002年至今,全省各地質公園先後建設保護棧道30餘千米,保護圍欄20千米,修建道路40千米,設立說明牌、警示牌1000餘塊,完成災害護坡15千米,建造石階路30千米,建設和改造博物館6處,退耕還林還草10萬畝,並進一步開展了對園區環境整治,治理和美化環境6平方千米,這些措施有效地促進了地質公園的建設和發展,增強了地質公園的服務功能,對推進黑龍江省地質遺跡保護和旅遊事業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三、加強宣傳,推進區域旅遊經濟發展
地質遺跡保護和地質公園建設,有效地促進了地方旅遊事業的飛速發展,提高了當地就業能力和經濟的繁榮,目前,黑龍江省的大部分地質公園分布在省旅遊規劃的黃金線路上,已成為黑龍江省旅遊的重要景區。五大連池經過幾年建設,發展迅速,已成我國重要的地學科普基地和國家旅遊觀光勝地40佳,「5A」級旅遊景區。地質公園建設不僅使地質遺跡得到了有效保護,而且有效地促進了旅遊事業的發展。目前,園區旅遊總收入已實現2.3億元,比國家地質公園建設初期提高了10倍。伊春小興安嶺石林地質公園已成為伊春林區振興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資源保護與合理利用得到了很好發展,旅遊發展潛力巨大。目前,園區景點已達200餘處,開辟旅遊線路1.2萬米,形成了點線結合,遙相呼應的東、南、西、北、中五大景區。湯旺河區人民政府按照「依託石林、保護生態、發展旅遊、形成規模產業」的思路,在保護地質遺跡的前提下,積極推進旅遊業的發展,現年接待遊客能力已突破20萬人次,實現產值2億多元,拉動就業人數達1000餘人,造福了當地的百姓,促進了地方經濟的發展和繁榮。
地質公園的建設,使生態環境和地質遺跡得到了有效保護,並有力地推動了黑龍江省旅遊事業的發展,促進了區域經濟的繁榮,在黑龍江省旅遊經濟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⑨ 國家地質公園的標准
國家地質公園驗收以評分方式進行。審查驗收專家組按照地質公園建設實際情況和評分標准進行打分。總分100分,合格分數為60分。具體標准如下:
一、地質公園規劃與地質遺跡保護(30分)
1.地質公園規劃(10分)
地質公園規劃是建設和管理好地質公園的依據,已按照國土資源
部發布的《國家地質公園規劃編制技術要求》編制完成國家地質公園規劃,並經省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組織專家初審通過上報國土資源部審查批准,由當地人民政府發布實施。
2.地質遺跡保護(10分)
地質遺跡是是地質公園建立的依據和主要的保護對象。地質公園應在調查清楚園區內地質遺跡的類型、分布、數量、等級的基礎上,建立地質遺跡名錄及資料檔案,制定並實施了具體、有效的保護措施並落實到具體部門和人員。
3.地質公園勘界(10分)
地質公園邊界清楚,測定拐點坐標,設有界碑,無土地及林權糾紛,沒有采礦權和商業性探礦權等。
二、地質公園解說與標識系統(40分)
地質公園解說標識系統建設是實現地質公園任務的主要舉措,
是地質公園特殊性的體現,其主要內容包括:
1.地質公園主、副碑(5分)
在代表性園區設立公園主碑(包括公園總體分布圖及簡介說明欄),各獨立的園區原則上要設立地質公園副碑(包括分園區分布圖及簡介說明欄)。
2.地質公園博物館(10分)
是融知識性、觀賞性、娛樂性於一體,能集中向遊人展示地質遺跡,宣傳普及地質科學知識,並可進行休息娛樂。公園主館展出面積(原則上不少於800m2)、展出內容和形式要與地質公園主題相匹配,並符合遊客要求。要經省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驗收達到開館要求。博物館解說員的講解要針對普通遊客,既有科學內涵又通俗易懂。
3.地質公園科普影視館(廳)(5分)
應用現代化多媒體技術,向遊客充分展現公園地質特點,可以融進博物館內,也可以單獨建設,要保證一定座位(原則不少於80個),達到接待遊客要求。
4.景點(景物)解說牌(10分)
應在有代表性和典型的地質遺跡景點(景物)旁設立科學解說牌,位置設置合理,幫助遊人實地了解地學科普知識;內容上要科學准確,通俗易懂,數量上應達到一定規模,原則上數量不少於50塊,有多個獨立園區的每個獨立園區不少於30塊;解說牌圖片和字跡應保持清晰完整。
5.導引標志(5分)
是引導遊人進入公園的重要設置,在通向公園的主要道路上應設置一定數量(多於3塊)的,能清楚准確引導遊人進入公園的引導牌。引導牌應標明地質公園位置和內容,風格和式樣應統一。
6.地質公園科學導游圖和科考、科普旅行路線。(5分)
要按照《國家地質公園規劃編制技術要求》編制出簡明清晰、直觀且符合出版要求的科學導游圖,列入出版計劃;選擇園區內具有典型意義的地質遺跡景觀和人文景觀設置科考、科普旅行路線。
三、地質公園科學研究與科普活動(15分)
1.科學研究工作(7分)
地質公園要制訂公園內地學研究計劃和近期(3—5年)行動計劃,落實研究經費,並已開展了1項以上的研究項目。
2.科學普及活動(8分)地質公園已制訂有地學科學普及活動規劃及近期(3-5年)活動方案,並已經開展了相關科普活動;已結核本公園地質遺跡特色編制了「地質公園叢書」等地學科普讀物(圖、書、電子光碟),並出版發行;製作了用於科普的地質標本和地質公園紀念品。
四、地質公園管理與信息化建設(15分)
1.組織機構(5分)
應當建立完善的國家地質公園管理機構,管理機構應由公園所在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具有明確的管理職責和管理制度,部門設置分工科學合理。
2.人員配置(5分)
地質公園要專門的管理人員和管理經費,並配備或長期聘用地學專業人員(3—5人),應配備地學專職導游員。
3.地質公園信息化建設(5分)
初步建立地質公園資料庫和監控系統;已建立了獨立的地質公園網站,並有專人管理、定期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