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地質公園
烏蒙山國家地質公園境內聚居著苗、布依、彝等少數民族,民族風情濃郁,民
族文化豐富多彩,夜郎文化、紅色文化、古城文化歷史悠久。 位於盤縣老城的紅二、六軍團盤縣會議會址,曾系中國工農紅軍二、六軍團指揮部駐地。原為國民革命軍1928年修建的武營,俗稱九間樓。1936年3月底,軍團領導人在此舉行了盤 縣會議,決定渡過金沙江,北上抗日。1982年確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夜郎文化
夜郎文化:六枝毛口鄉夜郎古邑:位於城西南70公里處,多年來在民間流傳著其地為「古夜郎國都邑」的傳說。從這里發掘的古建築大青磚,古驛道,譯文碑以及古代京城建築的痕跡,加之當地三十六那,七十二嘎古怪的地名,還有離地百餘米的懸崖絕壁上洞中三座古墓等等,使眾說紛紜的古夜郎都邑初見端倪。「夜郎文化」在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即己提出,它是貴州歷史文化的一個重要環節,是當代貴州文化的重要基因或源頭,它是夜郎時期的各民族及其爾後居住在夜郎故地上的各民族共同創造的,也是夜郎與周邊各地區相互影響的結果。夜郎的許多習俗如生殖崇拜、祖先崇拜、鬼靈崇拜及夜郎人的居室建築形式等,都一直影響到今天人們的生活。如巢居、山處、「干欄」這種居室建築形式,對布依、侗、水等族人的民居建築特色的形成都產生了重要的作用。
在貴州,「隨處見夜郎」早已是人們的共識,但其城堡或政治中心卻一 直在找尋,而且在爭議,牽涉到安順、鎮寧、六枝、安龍、黃平、興仁、赫章等地,這些地方本身就山清水秀、風景如畫,眾多的夜郎古跡,更使得外業的人們對此充滿探奇心理,以圖尋找失落的文明,看來,隨著探尋的隊伍的不斷壯大以及歷史資料、歷史文物的不斷豐富,夜郎的真實面目也許會逐漸清晰,但探索內涵豐富的夜郎文化與我們的民族心態、現代化建設等又是永恆的課題,在這個意義上,它還將是一個謎。
盤縣古城 北盤江峽谷園區以北盤江峽谷為主體,包括六盤水市南水城峰林景區,北盤江
峽谷景區、發耳三個屯旋卷構造台地景區、坡上牧場(玄武岩方山地)景區、六車河峽谷景區、格所河峽谷景區及白雨豎井、花嘎天坑等景點組成。園區入口設在水城公路進入園區的位置,園區范圍北端地理坐標東經104°45′,北緯26°37′;南端東經104°52′,北緯26°05′;西端東經104°37′,緯26°11′;東端東經105°0′,北緯16°08′。園區面積約300平方公里。位於貴州省貞豐縣,秦漢時期屬古夜郎國的領地,北盤江就是司馬遷《史記》中所說的「牂牁江」,而古夜郎國的都城就在牂牁江上游地區,正如班固《漢書》中所雲:「夜郎者,臨牂牁江也。江寬百步可行船。」
北盤江流經貞豐縣的7個鄉鎮,在境內形成了一條94公里長的大峽谷,為貴州的峽谷之最。這條峽谷集峰林、溶洞、怪石、瀑布、伏流、花灘、旋塘和原始森林植被於一體,既有長江三峽的秀麗險峻,也有美國科羅拉多大峽谷的雄奇壯美。在這一段峽谷中,還縈繞著遠古壁畫、古城遺址等夜郎文化之迷,以及鐵索橋、摩崖石刻、古驛道等人文景觀。可以說,北盤江大峽谷是貴州西部旅遊線上的一個新的亮點。也是「迂迴曲折的畫廊」和「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的再現。特別是關興高等級公路上的北盤江特大橋,橋長486米,大橋高388米,是亞洲同類橋中的第一高橋。給人再現一種「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的感覺,從大橋上俯瞰深隧幽長的大峽谷,給人一種「天溝地縫」的感覺。近千米高、幾公里長的斧削絕壁猶如波瀾壯闊、氣勢磅礴的巨幅長廊壁畫。
特別是在霧氣朦朧、煙雲繚繞的時候,給人更是一種仙境般的感覺。 烏蒙山國家地質公園
北盤江大峽谷中段,者相鎮與北盤江鎮之間的一處峭壁上,矗立著一尊看上去很憂傷的石頭,形如一位少女,附近的村民都叫它「悔恨石」。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北盤江邊住著一對相依為命的布依族兄妹。由於父母早逝,兄妹倆從小就自食其力,風里來來雨里去,在北盤江上以打魚為生。每次打魚歸來,兄妹倆的分工總是溫馨而默契:哥哥剖魚掌勺,妹妹添柴燒火。鮮美的魚肉魚湯盛上桌,哥哥總是搶著把魚頭都夾到自己的碗里,然後就「吧嗒,吧嗒」地啃嚼起來。瞧那狼吞虎咽的吃相,妹妹看在眼裡,心頭不禁嘀咕起來:哥哥怎麼這樣自私啊!妹妹想,有朝一日,自己能好好啃幾頓魚頭多好!又到了一個風急浪高的打魚天。兄妹倆劃著竹筏,照常到江上打魚。哥哥站在竹筏前端專注打魚,突然竹筏一晃,哥哥跌進了水流湍急的江中,掙扎幾下便不見了蹤影。愛啃魚頭的哥哥葬身魚腹了,妹妹雖也感突然,但轉而又想,從今以後,再沒人和我爭魚頭了!妹妹回家很快煮好魚,迫不及待地給自己盛上一大碗魚頭!啃著,啃著,越啃妹妹的心頭越不是滋味:這魚頭全是堅硬的骨頭,沒肉也沒味喲!沒等把碗里的魚頭啃完,妹妹已經是淚流滿面。悔恨交加的妹妹,一口氣跑到江邊,要追回她善良好心的哥哥,卻只看到洶洶南流的江水。麻木的妹妹坐在江邊,年深月久,變成了一尊憂傷的化石,這就是人們今天看到的「悔恨石」。 孔明
北盤江大峽谷魯容鄉政府所在地附近,安龍至鎮寧壩草公路旁邊,有一座 年深月久和名聲遠播的土堆,土堆周身長滿茂盛的雜草,當地人叫它「孔明墳孔明在中國歷史上是家喻戶曉的人物,三國時期的蜀國丞相諸葛亮。關於孔明墳的來歷,素來有好幾種版本。其中之一是說,蜀軍南征,七擒孟獲時,孔明作為首席大軍師,統帥大軍到達北盤江邊,並在現在的者相鎮安營紮寨,訓練兵勇。者相三國兵營遺址,便由此而來。者相原來叫「宰相」;者相是後來人們嫌其拗口,諧音改過來的別名。魯容鄉境內的北盤江上,傳說正是諸葛亮訓練蜀國水師的水域。傳說孔明先生生前,曾考察過北盤江一帶的風物水土,認定魯容鄉附近有一塊真龍寶地,這就是現在孔明墳的所在地孔明村。晚年諸葛,預感自己身後,蜀國的社稷江山不會久長,自己屍骨也會面臨被生前的死敵司馬懿父子毀墓暴屍的結局,因此在彌留之際特別安排,在全國各地修築72座真假墳墓,以迷惑敵人。北盤江畔魯容鄉境內的孔明墳,應該就是諸葛亮72座真假墳墓之中的一座。鞠躬盡瘁的智慧之神諸葛亮死後,北盤江兩岸的民眾為了紀念歷史上這位忠勇的謀臣,把諸葛亮屯過兵的地方叫「宰相」,在孔明訓練水兵甚至打過水仗的魯 容鄉孔明村,永久保留一座蜀國丞相的衣冠冢,人稱「孔明墳」。逢年過節,尤其是每年的清明時節,當地人家上墳祭祖,總不忘給相鄰的孔明墳培上幾鏟土,焚香燃燭,供奉祭品,掛上幾吊白紙,視同自己仙故的祖宗,這應當就是孔明墳多少年來得以完好保存而不荒廢毀損的原因所在。孔明先生若在天之靈有知,當感到欣慰。孔明墳的存在,並非無緣無故。孔明墳與貞豐境內相距不遠的者(宰)相鎮以及幾十公里外關嶺縣的關索嶺,形成三國遺跡的鎖鏈,相互印證。它們共同說明,貞豐關嶺一帶的北盤江兩岸,三國時曾經是「桃園三結義」之一關羽父子和一代名臣諸葛亮留下過足跡和戰績的地方。 馬刨井
者相鎮境內,貞豐至貴陽公路左側,有一口遠近聞名的「馬刨井」。井邊有一 株古樹,依井而生,枝繁葉茂,樹冠如傘,能籠罩井口周圍20多平方米的面積。泉水自山體的岩縫中湧出,常年清澈涼爽,流量恆穩,不因季節而有所變化。「馬刨井」相傳是三國時蜀軍大將關索率領大軍征戰到此,人困馬乏之際,乾渴難耐的戰馬以蹄刨土,意外地刨出一股甘冽甜美的山泉。蜀軍人馬喝足了水,來了精神,打了勝仗,飲水思源,便將此井命名為「馬刨井」。「馬刨井」離公路僅幾步之遙,車馬行人經此,無不下車住步,暢飲一番。近年來純凈水廠如雨後春筍,俯拾皆是;有業者早就垂涎馬刨井的水質,有意投資,但當地百姓以保護古跡為由,屢屢謝絕,這是題外話,按下不表。 懸棺
北盤江大峽谷中段,著名的「中國砂仁之鄉」連環鄉境內,有一條大田河。大田河由西而東,不僅是貞豐與冊亨兩縣的天然分界線,同時也是貞豐、冊亨和安龍三縣的界河。大田河是北盤江的支流,在它的源頭,貞豐、安龍和冊亨三縣交界的連環鄉屯上村,有一座天然溶洞,叫四方洞,也叫獅子口洞。洞內有一副遠近聞名的「懸棺」。遠遠看去,四方洞形如其名,洞口形狀四四方方,猶如刀切一般整整齊齊,也彷彿大大張開的獅子口。洞高寬各數十米,四壁陡峭。在一面洞壁的半腰位置,橫陳一副顯眼的棺材,這就是當地人熟悉的懸棺。關於四方洞的懸棺之謎,相傳懸棺的主人系冊亨坡坪的大戶劉家,至於懸棺形成的年代,則要追溯到清朝道光七年,即1827年,距今已經181年。據說劉氏老財主死了之後,孝家請道士先生擇地,花了許多銀米,費了幾番周折,終於找到離坡坪幾十公里外的四方洞。當地的百姓說,公路通車以前,從四方洞步行到坡坪趕集,要走3個多小時。按風水先生的說法,這個獅子口洞是塊真龍寶地,將死者屍骨「喂」進獅子的嘴裡,子孫萬代定要陞官發財。四方洞附近百姓對劉家這座懸棺而葬的「豪墳」不以為然,甚至有幾分反感。於是編成一首民謠譏諷它:「劉家要出官,除非巧答河水干;劉家要著袍,除非修座功德橋」。「巧答」是布依語「河流之源」的音譯。巧答河是當地人對上游大田河四方洞口段的稱謂。果然,四方洞口的溪澗上面,有一座看上去飽歷滄桑的石橋。它大概就是劉家對四方洞百姓的一種補償,抑或是一種贖罪吧。當然,劉家後代的發達與否,卻沒有人去詳細考證了。
『貳』 山東諸城恐龍國家地質公園的項目規劃
為把資源優勢盡快轉化為文化優勢和產業優勢,2007年諸城市委、市政府把開發恐龍迴文答化旅遊項目作為建設經濟文化強市的重大工程,提出對全市恐龍化石資源進行保護性開發並在恐龍澗建設白堊紀恐龍地質公園。
山東諸城恐龍國家地質公園 一期工程主要建設主場館,覆蓋兩條恐龍化石長廊,設序廳(地球廳)、世界暴露面積最大的恐龍化石群展廳、鴨嘴龍廳、暴龍廳、角龍廳、甲龍廳、中生代時空隧道、世界各國恐龍館、人與恐龍互動體驗館、影視館等,通過遠古環境復原、聲光電高科技再現、文化藝術展演等多種手段,展示世界規模最大的恐龍化石長廊、世界品種最多的恐龍化石集群、世界個體最高的鴨嘴龍化石骨架等多個世界之最,其中恐龍化石骨架展示將達100多具。據介紹,主場館預計於2013年底完工。
『叄』 深圳地質公園是自然文化遺產嗎
2006年-2008年,建設基礎設施和旅遊服務設施,塑造公園整體形象;建立完善的生態環境管理監控系統;成為廣東重要的旅遊、會議、娛樂、休閑目的地。
2009年-2011年,目標是成為全國著名的旅遊、會議、娛樂、休閑目的地;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成功申報世界地質公園。
2012-2015年,是以嚴格的保護和科學的管理,使大鵬半島世界地質公園不斷完善,成為世界旅遊的熱點。
2013年,深圳大鵬半島國家地質公園開園。
『肆』 陝西洛川黃土國家地質公園的文化
陝西洛川黃土國家地質公園充分展示了黃土高原獨特的地質地貌,結合洛川豐回富的農業生態旅遊資答源、陝北地域文化資源和革命歷史文化資源,具有發展成融觀光、生態、休閑、紅色旅遊為一體的綜合性旅遊產品潛力,逐漸成為陝北旅遊新亮點。
經過近幾年的建設,修建了公園的門樓、標志碑、管理中心、遊人步道等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以及黃土博物館、人工湖、北方植物觀光園等23處新建景點,為遊客提供了豐富的游覽內容,已經具備了基本的接待和服務能力。陝西洛川黃土國家地質公園-最佳旅遊時間延安處於暖溫帶,地勢較高,平均海拔1000米。由於海拔較高,致使延安的晝夜溫差較大,氣候稍顯乾燥,年平均氣溫9.3℃。
此外,每年農歷正月十五,延安地區都會舉行規模龐大的「我在延安過大年」秧歌節等多項旅遊節慶。
『伍』 北京十渡國家地質公園的歷史文化
十渡風景區內的文物古跡眾多,如古城址、古炮台、古建築、古地道、古戰場、專摩崖石刻等及近代屬革命活動遺址及有紀念意義的紀念館,六壯士紀念碑、趙然墓等區級文物保護單位,平西抗日烈士陵園被列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這些歷史遺跡對於增強人們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和保護有著重要意義,同時也具有珍貴的文學藝術、歷史教育價值。十渡還有豐富的民俗文化,有關老人臉、一線天、蝙蝠山、石人峰等景觀來歷都有許多膾炙人口的民間傳說,同時還有豐富的風土人情及獨具特色的飲食文化,也有頗具地方和民族特色的山寨和民居等。
『陸』 崇明島國家地質公園的總體規劃
一、 地質公園的性質
地質公園是以具有特殊的科學意義、稀有的自然屬性、優雅的美學價值、具有一定規模和分布范圍的地質景觀為主體興建的公園實體,是集觀光游覽、度假休閑、醫療保健、科普教育與文化娛樂於一體的公共設施,是進行地質科學研究考察的場所。
二、規劃的范圍與時限
1、規劃范圍
規劃范圍為崇明島東部,中部南門新城和崇明西部綠化鎮等三塊區域中部分地塊。總體面積約174平方公里的區域。其中三塊主要地段為規劃核心區,其周圍主要地質地貌景觀區為遠景規劃區。
2、規劃時限:15年。
近 期:2006年——2010年。
中期:2011年——2015年。
遠期:2016年——2020年。
三、總體布局
根據崇明地形和景點分布狀況,將崇明國家地質公園劃分為「一核多極」,他們分別是:一核為世界河流博物館、五極為五個主要景觀區:分別為新城三角洲文化區、西沙地質科學景觀區、東灘濕地遺跡生態景觀區、東灘灘塗國際候鳥景觀區、東灘河口中華鱘生態景觀區。
整個景區布局規劃如下:
世界河流博物館,是整個地質公園建設的核心工程,位於崇明新城。主要依託崇明島,建設世界一流博物館,主要展出世界河流獨特自然生態、水利工程及文化遺跡。
新城三角洲文化區,是地質公園的重要景觀區,位於崇明新城內東門路以東,老效港以西,鰲山路以南一直到長江邊灘的區域,控制面積300公頃,規劃面積100公頃。功能定位為主要展三角洲文化。通過雕塑、展櫃和各文化博物館,展示長江三角洲的悠久古文化和崇明島獨特的圍墾文化等。
西沙地質科學景區,是地質公園的光環區,位於崇明島西端綠化鎮的新建水閘以東,明珠湖以西,沿江大道以外的區域,區內建設河口地質博物館和西沙邊灘濕地觀光區。其中,河口地質博物館控制范圍150公頃,規劃范圍60公頃。西沙邊灘濕地觀光區控制范圍500公頃,規劃范圍360公頃。在河口地質博物館內通過各種手段展示長江三角洲獨特的地質地貌,在西沙邊灘濕地觀光區通過棧橋展示濕地的實際的潮溝、沙波等地質地貌和生態景觀。給遊客一個強烈的大河口地質地貌概貌,兼顧旅遊服務功能。
東灘濕地生態景觀區,是地質公園的重要景觀區,位於崇明東灘1992大堤和1998大堤之間,東灘大道以北的區域,控制范圍200公頃,規劃范圍150公頃。功能定位為主要展示封閉性的潮灘濕地各種地貌生態遺跡,開展各種休閑娛樂活動。讓遊客感受優美的濕地生態環境,享受優美環境下的美好生活。
東灘國際候鳥生態景觀區,是地質公園的核心生態景觀區,位於崇明東灘1998大堤之外,控制范圍2000公頃,規劃范圍600公頃。同時也是地質公園生態敏感區,為國際候鳥觀賞區和保護區。區內不進行任何重大建設。
東灘河口中華鱘生態景觀區,是濕地地質公園的主要景區,位於東灘南側贏東村南分場,控制范圍70公頃,規劃范圍10公頃。為河口珍稀魚類觀賞保育區。
『柒』 地質文化產業:領域寬 基礎厚 前景廣
關鳳峻
(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司,北京 100812)
摘要 本文從地質文化產業角度闡述了地質環境領域工作,分析了地質公園等文化建設的現狀、發展前景和存在的問題,對進一步加強地質環境文化產業建設提出建議。
關鍵詞 地質文化 地質環境 前景
在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的指導下,國土資源部黨組作出了在全系統開展國土資源文化建設工作的重大部署,從地質文化產業角度出發,通過對地質環境領域工作的初步梳理,筆者認為,地質文化產業是一個領域寬廣、基礎雄厚,越來越有發展前景的既古老又現代、既深邃又科普、既傳統又朝陽的產業。
1 地質文化產業領域寬,群星璀璨
談及地質文化產業,首先就會想到地質公園,與之非常類似的還有礦山公園。在國家政策的扶持下,地質公園、礦山公園已走出了一條保護地質遺跡、保護礦業遺跡、與世界通行規則接軌,又具有中國特色的地質文化產業發展道路。與地質公園建設密切相關的是地質遺跡保護,從2001年開始,我國開始安排專項資金用於地質遺跡保護,數額逐年增加。現在,寶玉石產業、觀賞石產業等已經是社會知名度很高的傳統地質文化產業;溫泉產業、礦泉水產業,也發展為名副其實的地質文化產業;古生物化石保護近年來也開始探索走產業化發展的保護道路。
其實,地質文化產業遠不止上述這些,換個角度來看,地質環境工作很多都具有文化色彩,也都有產業化發展的趨勢。例如,地質災害防治是地質環境工作的重中之重,全社會和廣大群眾的防災減災意識的提高,對地質災害的認識和防治知識的掌握程度,都需要持續不斷的宣傳、培訓和教育,從而形成廣泛而深入人心的地質災害防災減災文化氛圍,這是更重要和更緊迫的任務。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是近年來國家投入不斷增大的領域,從實物工作來看,這項工作是把過去開采造成的地質環境破壞再恢復起來,或改造得更好。從最終目的看,這項工作仍可歸屬於地道的文化建設,無論怎樣恢復和改造,都是讓環境變得更好。至於地下水監測、地面沉降防治、城市地質、農業地質、旅遊地質等,也都頗具文化色彩。
2 地質文化產業基礎厚,蓬勃發展
2.1 地質公園,已成國土資源系統最亮麗的名片
目前,全國有140個國家地質公園,其中26個是世界地質公園。公園內建有地質博物館近200個,全部免費向遊客開放,並承擔著接待地學夏令營和向當地中小學生進行地學科普宣傳教育的任務。地質公園現有專職導游6481人,兼職導游9515人,其中地學導游1751人,占導游總人數的11%。全國300餘個地質公園(包括省級地質公園)已成為開展地質科普教育活動的最重要場所,在科學普及、破除迷信、弘揚地學文化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改變了似神似鬼的傳統解說內容,提高了旅遊景區的科學品味。而且,各地質公園近年來共建立科研基地200餘個,累計投入科研經費27.61億元,完成科研項目540個,正在實施的科研項目有175個,在地學科研領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據統計,截至2010年,國家級和世界級地質公園累計接待遊客達5億人次,門票收入達200多億元,旅遊總收入逾千億元,極大拉動了當地旅遊業的發展。地質公園還帶動了交通、商業、服務業、城鄉建設等相關產業的發展,為當地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
2.2 賞石文化,正走向空前繁榮的產業化發展道路
據統計,目前我國的觀賞石石種已達480種,從業者超過300萬人,收藏和愛好者超過1000萬人。全國28個省、市、自治區成立了省級觀賞石協會,建立各類賞石社團組織600多個。觀賞石市場迅猛發展,全國已形成以廣西柳州、安徽宿州、內蒙古阿拉善、山東臨朐、雲南昆明五大市場為重點,以星羅棋布的各地市場為依託的觀賞石市場網。專業評審委員會經過嚴格評審後命名了30個觀賞石之鄉(城),11個觀賞石基地。近年來,全國每年舉辦的較大規模的賞石展、賞石節達200多次,已形成了「中國觀賞石博覽會」「柳州國際奇石節」「宿州靈璧石文化節」「昆明泛亞奇石博覽會」等多個業內知名展覽會品牌,全國觀賞石年交易額已達200多億元人民幣。各地政府和企業家投資建設了一大批公益性、經營性賞石文化設施,政府投入建設的專業性大型石館就有30多個,收藏家、企業家投入建設的各種賞石館、賞石園達1000多個。
2.3 溫泉之鄉(城、都),漸成溫泉文化產業的領頭羊
我國東南沿海、台灣、藏南、滇西、川西、膠遼半島等地區,分布著豐富的對流型溫泉地熱資源,松遼平原、華北平原、蘇北平原、淮河平原、江漢平原、銀川平原、河套平原、汾渭盆地、西寧盆地、四川盆地、鄂爾多斯盆地等中、新生代沉積盆地中,分布著豐富的傳導型溫泉地熱資源。全國有溫泉3700多處,1600多處已開發利用。全國溫泉地熱資源分布面積約36萬平方千米,地熱能儲量摺合8530億噸標准煤,在現有技術經濟條件下,每年可利用量相當於6.4億噸標准煤,開發利用潛力巨大。
目前,已被命名的中國溫泉之鄉有25個、中國溫泉之城有8個、中國溫泉之都有3個。這些中國溫泉之鄉(城、都)都設立了溫泉旅遊文化節,有的還多次舉辦了(國際)溫泉養生博覽會。從各地的實際效果看,溫泉之鄉(城、都)的建設,使我國珍貴的溫泉地質遺跡得到了有效保護,並帶動了溫泉文化產業、溫泉旅遊業的大發展。溫泉之鄉(城、都)正逐漸成為溫泉旅遊的勝地和溫泉文化產業發展的領頭羊。據統計,2011年,全國溫泉旅遊達到2530多萬人次,收入約50億元,溫泉文化產業鏈價值約為550億元。另外,我國溫泉地熱資源的商業開采還用於房屋供暖、溫室種植、水產養殖、農業乾燥和工業利用等,每年創造經濟效益數千億元。溫泉開發利用不僅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還產生了明顯的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我國現有溫泉從業人員有81000多人,溫泉開發每年使全國二氧化碳減排約700萬噸。
2.4 古生物化石,風頭正健的地質文化產業新寵兒
我國古生物化石資源豐富,分布廣泛,是世界上少有的古生物化石種類齊全、數量眾多的國家,是名副其實的古生物化石大國。如遼寧、河北、內蒙古的熱河生物群、山東的山旺生物群、雲南的澄江動物群、貴州的關嶺生物群等,都產出了眾多重要的古生物化石,受到國際上的廣泛關注。截至2010年,我國已建立了5個國家級古生物化石自然保護區、17個古生物類國家地質公園、23個與古生物化石有關的國家地質公園、22個省級古生物自然保護區、7個古生物類省級地質公園。隨著近年來《古生物化石保護條例》的發布,中國古生物化石基金會的成立,古生物化石保護的宣傳、展覽、科普和教育等活動空前活躍,吸引了大批民間和社會資金投入保護事業。據初步統計,目前在古生物類保護區、地質公園、博物館的直接從業人員有5萬餘人,每年遊客量在8000萬人次左右,創造直接收益約每年240億~300億元。
3 地質文化產業前景廣,任重道遠
盡管我國地質文化產業群星璀璨,蓬勃發展,但主要還是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地質環境保護的「副產品」,主要靠社會需求拉動產業成長,市場規則主動適應國家產業政策。我們的管理工作已經明確自己是為地質勘查產業服務,為礦產資源開發產業服務,但仍未明確意識到也要為地質文化產業服務,地質文化產業任重道遠。筆者認為,自發的「副產品」尚且能達到如此巨大的產業規模,倘若再加上政府的支持和引導,一定會有更加廣闊的前景。
參考文獻
馬伯永.中國地質公園文化資源特徵及建設與發展構想[J].中國國土資源經濟,2009(1)
元重舉.努力發展賞石事業 為促進文化大區建設做貢獻[J].寶藏,2012(9)
鄭利.溫泉旅遊文化內涵探析[J].資源調查與環境,2008(2)
『捌』 深圳地質公園是自然文化遺產嗎
2006年-2008年,建設基礎設施和旅遊服務設施,塑造公園整體形象;建立完善版的生態環境管理監控系權統;成為廣東重要的旅遊、會議、娛樂、休閑目的地。 2009年-2011年,目標是成為全國著名的旅遊、會議、娛樂、休閑目的地;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深圳地質公園是自然文化遺產嗎?
『玖』 同時擁有世界文化、自然雙遺產和世界地質公園三頂桂冠的中國景點除了黃山還有哪些世界上呢
只有泰山和黃山;武夷山不是世界地質公園;丹霞山、龍虎山不是世界文化遺產;
『拾』 中國自然文化遺產
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產:山東泰山;安徽黃山;四川峨眉山—樂山風景;福建武夷山
1、山東泰山,1987.12 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古名岱山,又稱岱宗。自然景觀雄偉絕奇,有數千年精神文化的滲透渲染和人文景觀的烘托,被譽為中華民族精神文化的縮影。
2、安徽黃山
安徽黃山,1990.12 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雄踞風景秀麗的安徽南部,是我國最著名的山嶽風景區之一。山體偉特,玲瓏巧石,萬姿千態。主峰蓮花峰海拔1860米。黃山美在奇松、怪石、雲海、溫泉「四絕」。
3、四川峨眉山—樂山風景
四川峨眉山—樂山風景名勝區,1996.12 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峨眉山,位於中國四川省峨眉山市境內,景區面積154平方公里,最高峰萬佛頂海拔3099米,是著名的旅遊勝地和佛教名山;是一個集自然風光與佛教文化為一體的中國國家級山嶽型風景名勝區。
4、福建武夷山
武夷山,1999.12 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位於福建省北部,屬中亞熱帶地區。境內東、西、北部群山環抱,峰巒疊嶂,中南部較平坦,為山地丘陵區。
(10)文化地質公園擴展閱讀
中國文化遺產進程:
1、2014年6月22日上午在卡達多哈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審議通過中國大運河項目和中國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跨國聯合申報的絲綢之路項目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2、成為中國第32項和第33項世界文化遺產。其中「絲綢之路」是中國首次進行跨國聯合申遺。至此,中國的世界遺產總數達到47項,繼續穩居世界第二。
3、中國是世界上擁有世界遺產類別最齊全的國家之一,也是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產數量最多的國家(與澳大利亞並列),其中首都北京擁有6項世界遺產,是世界上擁有遺產項目數最多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