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公園大全 » 義縣大凌河濕地公園

義縣大凌河濕地公園

發布時間: 2020-12-28 19:24:07

1. 義縣大凌河什麼位置可以路亞馬口,最好詳細點的,最近想去玩玩

葉縣大凌河什麼位置可以路亞馬口最好詳細點兒想去那裡玩,你如果想去一個地方不知道怎麼走的話,你可以下載網路地圖,那裡可以為你導航,還有行走路線,也可以為你提供各種方式,公里數都

2. 闖關東的關東是指哪到哪

主要指長城以抄北、山海關襲以東的遼寧、吉林、黑龍江東北三省地區。

關,指山海關。山海關城門,一關之隔,界定著關外和中原大地。卻從清朝到民國數百年間,背井離鄉的山東人開始興起了闖關東。

所說的關東,具體指吉林、遼寧、黑龍江三省。因東三省位於山海關以東,故得名。闖關東的人其數量之多,規模之大,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人口移動之一。

(2)義縣大凌河濕地公園擴展閱讀:

在19世紀,中國黃河下游連年遭災,黃河下游的中原百姓,闖入東北,數量規模歷史最高。是時,義和團亂,帝國主義乘機瓜分中國,俄國獲得了東北地區大量特權,而日本經過日俄戰爭,迫使俄國把特權轉讓給日本。

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日俄雙方發生大規模的海戰和陸戰,東北地區「陷於槍煙彈雨之中,死於炮林雷陣之上者數萬生靈,血飛肉濺,產破家傾,父子兄弟哭於途,夫婦親朋呼於路,痛心疾首,慘不忍聞。 」。

而當九一八事變之後,闖關東變得更加艱難,很多山東人為了躲避日本人的統治,加上關內旱情的緩解,紛紛返鄉。

3. 義縣有什麼好玩的地方哪些景點必去

1、奉抄國寺
推薦理由:中國國內現存襲遼代三大寺院之一
2、萬佛堂石窟
推薦理由:東北地區年代最早規模最大的石窟群
3、廣勝寺
4、中德化石地質公園
5、八塔子寺
6、寶林樓風景旅遊區
7、安泰門遺址
8、老爺嶺風景旅遊區
9、大凌河國家濕地公園
10、大黑山

還有173條相關問答,更多義縣新奇玩法,點擊查看

4. 大凌河的幹流情況

大凌河是朝陽市最大的一條河流,也是中國東北獨流入海的較大河流之一。古時稱「渝水」,又稱「白狼水」。唐朝時改稱「白狼河」,遼時稱「靈河」,金、元時改「靈」為「凌」,稱「凌河」,也有記載稱「凌江」(元至正年間《通濟橋碑記》中記載:「城東合龍山下,有水曰凌江」)。明朝時始稱「大凌河」,以與「小凌河」相區別。清朝時蒙古語稱「傲木楞河」。
大凌河有北、西、南3源。
北源出於凌源縣萬元店鄉熱水湯村,由此向南,流經萬元店鎮、凌源鎮、河東鄉至凌源縣城南辛杖子匯入西源。
西源出自河北省平泉縣宋營子鄉水泉溝(古名「榆河」,今稱「南大河」),河源高程1097米,於欺天鄉段杖子村北進入凌源縣境。流向東北轉東,經欺天鄉、大王杖子鄉、凌河鄉、河東鄉和凌源鎮,先後納入宋杖子河、萬元店河,至辛杖子與北源匯合,流長51公里。而後,河流折向東南,於烏蘭白鄉三家村東納入黃金帶河,再向東南流15公里,經烏蘭白鄉進入喀左縣境。再經喀左縣官大海農場、大城子鄉,至山嘴鄉匯入南源,流長為98.5公里。
南源出自建昌縣要路溝鄉吳坤杖子的水泉溝,由西南流向東北,初為潛流,到土金塔屯西陸續見有明水。繼之再東北流至張家灣,方見明顯明水,常年不斷。由張家灣經南檯子、獅子溝、三灣子、陳家店至岱王山溝口,陸續有川水注入。由岱王山口到宮山嘴,河流形成回水,建有宮山嘴水庫。河水由宮山嘴再東北流9公里,到建昌縣建昌鎮北營折轉西北向流,至荊條溝北立龍山,進入喀左縣境。再西北流,經南公營子至白塔子鄉大西山村,納入白塔子河。再西北流至桃花池,左納滲津河。而後轉向正北,流經平房子、三台至三家鄉,左納四官營子河。再轉向東北流,至南哨鎮的山嘴與西、北2源(大凌河西支)匯合,流長99.5公里。
三源匯合後,呈西南—東北流向,經東哨、水泉鄉,至水泉東納入牤牛河。而後,進入朝陽縣境,仍取東北向流,經烏蘭河碩、木頭城子鎮,納入勝利河。又經檯子、大平房鄉,納入老虎山河。經饅頭營子鄉,於下三家鄉嘎岔納入大三家河,於十二台鄉納入八道河水。再經朝陽市城區(包括雙塔、龍城二區境),於城北納入十家子河後,再經他拉皋、長寶營子鄉,於金溝車站東流入北票市境。此段流長80公里。河流進入北票市境後仍為東北向流,經章吉營、南八家子、大板、下府等鄉後折轉東南,於九官台門進入錦州市義縣境內,流長57公里。而後,大凌河經義縣、錦縣流入渤海。在北票段中,於桃花吐鄉坤都營子納入顧洞河,於上府納入涼水河,於下府鄉納入牤牛河,又於常河營鄉納入長皋河,於九官台門納入袞齊老河。
大凌河是義縣第一條大河。古稱渝水。遠在北魏時稱白狼河,遼代稱稱靈河,金代稱凌河,元朝稱凌水,明代始稱大凌河。
大凌河源出於建昌縣西南境的老山垛東北。流經喀左、朝陽、北票市轉向東南由九關台門附近入義縣境內匯柳河後,地勢漸緩,河兩岸地勢降到100米以下。上游沖積的泥沙,逐漸淤塞,水流至河夾心附近,形成河漫灘。李二河於大康堡附近匯入大凌河,右經萬佛堂、龍王廟後折向東南。再經縣城北門外,東流經邊門子、復興堡南與細河匯合後南折,流經張家堡鄉木廠堡後入錦縣境內。大凌河在義縣境內全長66.5公里。解放後最大流量為1.56萬立方米每秒(最大洪峰1962年7月26日),最小流量為0.54立方米每秒(1961年6月22日)。沿河兩岸,多為沖積沙地,土質肥沃,是義縣產糧區,夏季多雨時河水驟增,易泛濫成災。解放後在萬佛堂和縣城北門口、邊門子等處修築河堤,以防泛濫。河兩岸水土流經嚴重,經大面積植樹造林,起到了固沙防風調節氣候的作用。
大凌河有北、西、南3源。北源出凌源縣打鹿溝,南源出建昌縣黑山(古白狼山),到大城子附近會合,東北流經努魯兒虎山和松嶺間縱谷,接納老虎山河、牤牛河、西河等支流,到義縣轉向循醫巫閭山西側南流,在錦縣東南注入遼東灣,河口三角洲規模大,汊流發育 。

5. 闖關東的"關東"具體指的是哪些地方

主要指長城以北、山海關以東的遼寧、吉林、黑龍江東北三省地區。
關東
1.明初前諸名稱

今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地處祖國東北方,自古以來,就泛稱〃東北〃,而明以後又俗稱〃關東〃,直到當代仍在民間盛行。歷代對東北行政區劃不一,名稱種種,而形成一個具有特色的區域文化,卻是經歷了千百年的滄海之變,最終躋身於中華民族文化之林,成為它的不可分的一部分。

歷史是最可靠的見證。不妨從歷史的源頭說起。

自有文字時起,東北作為一個地區就已載入典籍。最早把東北載入典籍,當推《尚書·禹貢》,把遠古中國劃分〃九州〃,其中〃冀州〃,已涵蓋今遼寧省西部地區;〃青州〃則把今遼寧南部主要是遼東半島置於州的轄境之內。相傳〃九州〃為禹治水後所設,而舜又析〃九州〃為〃十二州〃,其中分冀州〃東北〃為幽州,即遼寧北鎮以西地區簡稱遼西;分青州〃東北〃為營州,即今北鎮以東地區稱遼東。遼西東之分,大抵以今遼河為限隔。除《禹貢》,還有《爾雅·釋地》、《周禮·職方》及《呂氏春秋·有始覽》等書,都做了相類似的記載。其實,所謂〃九州〃、〃十二州〃之設,不過是春秋戰國之際或稍晚時文化人把遠古時代的理想化,反映了當時人們的地理概念。因為堯舜禹三代還不具備形成國家的條件,自然也就不會有〃州〃的行政區劃與設置。盡管如此,至少在春秋戰國之際,在人們的地理概念中,已把今遼寧省境分別概括在冀州、青州、幽州、營州的轄境之內。此四州之設,並不包括今吉林與黑龍江兩省之地,僅以方位〃東北〃指稱今遼寧省地。

考之史,春秋以前,尚未在東北地區設制,僅以少數民族朝貢來確認其土地與居民同中原王朝的政治隸屬關系。據《史記·五帝本記》載:早在舜時,北方朝貢的民族有〃山戎、北發、息慎〃。息慎即肅慎,在堯舜時代就居住在白山黑水之間。所以,周繼承了堯舜時的遺產,稱:〃隸慎、燕、毫,吾北土也。〃周時,肅慎繼續朝貢,孔子曾親眼見過其貢品――楛矢石砮,並為陳國惠公做了鑒定。《山海經·大荒北經》也有關於肅慎的記載〃東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肅慎氏之國。〃不咸即今長白山,肅慎族居於長白山地區又得到了確證。

以上所證,已超出冀州等四州的地理概念,把它擴展至白山黑水即相當今之吉林、黑龍江兩省之境。此時,因無明確的行政區劃,仍以方位〃東北〃代稱本地區,同時,又把民族作為地區的代名稱。

東北正式有了本區域名稱,是到了戰國時期,與燕國在此設郡聯系在一起。燕國處北方,經常遭到強敵東胡的內侵。昭王時,始築長城,幾乎把現今遼寧省全境括在長城以內,設郡以轄其地。據《史記·匈奴傳》載記甚明:〃自造陽至襄平,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郡以拒胡。〃遼西與遼東兩郡及右北平郡的部分均在今遼寧省境。襄平即今遼寧省遼陽市,就是當時遼東郡的首府。這是有史以來,首次在遼寧也是在東北地區建制設郡。自此,遼即成了今遼寧地區的代名稱,歷代相沿不變。有時也把遼泛指為東北地區,但它真正含義,還是限指遼寧地區。

秦結束了戰國長期紛爭的局面,第一次實現了大統一。為防禦匈奴,集燕、趙長城之大成,將各段長城連為一體,如《史記·蒙恬傳》說:〃因地形,用險制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余里。〃遼東段長城,基本沿襲燕長城的走向,仍把遼寧大部劃入長城的藩籬之內,所置遼東、遼西與右北平三郡,是對燕制的承襲和進一步完善。

兩漢時期,繼承燕、秦之制,除仍設遼西、遼東、右北平三郡,前漢時增設蒼海郡、玄菟郡、樂浪郡、臨屯郡、真番郡,。這些郡都設於漢武帝時期(公元前140-公元前87年),其中,蒼海郡僅設2年即廢,至漢昭帝始元五年(公元前82年),將真番、臨屯兩郡分別歸並到玄菟郡、樂浪郡。這些郡已把今松花江流域、圖們江流域,相當於今吉林省及接近黑龍江省地區,置於轄境之內,特別是把今朝鮮也分其地為四郡,歸為漢的統一管轄之下。這表明,兩漢時對東北的行政管轄進一步擴大了。以後,歷朝不斷擴大管轄范圍,郡縣州道設置也越來越多。隨著郡縣制的鞏固和完善,自然也促進了東北區域的最後形成。

就地區名稱而言,自秦漢以來,直至明中葉前,還沒有形成一個可以涵蓋今三省地區的總名稱,惟遼東、遼西兩郡之名沿用已久,以遼概指今遼寧而已。前述〃東北〃只具方位含義,而燕秦以後,逐步在今三省分設郡縣,但漢人與各少數民族不同處,行政區劃各異,就是說,尚未統一起來,也就難用一個名稱涵蓋全地區。作為一個地區,必然在政治、經濟、文化及生活習俗諸方面形成大致的同一性,這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進程,而名稱不過是對歷史發展的一個界定。我們看到,從遠古以〃東北〃方位泛指,再演變到具體的遼東、遼西,實際是一個地區的兩部分,故後人合遼東西統稱今遼寧省地為〃遼〃。這又與行政區劃建制不可分地聯系在一起,就是說,沒有行政區劃就無法形成一個具有同一性的區域。

燕國在今遼寧設郡,對東北區域的形成來說,無疑具有開創意義。秦漢在此基礎上有所拓展。魏晉南北朝時期,在東北的行政區劃,基本沿襲秦漢的設置,推行郡縣制。這些郡縣(州),都設置在今遼寧省境及朝鮮部分地區,而不及吉林和黑龍江省。對生活在現今吉黑兩省與今內蒙古東部的東夷各族、鮮卑、烏桓等民族,另設東夷校尉、護鮮卑校尉、護烏桓尉等管轄。這些民族同中原王朝保持著朝貢關系,維持著安定的局面。

從隋唐,中經遼金至元,約700多年,是東北區域形成與發展時期,突出表現,就是中原王朝對東北的行政區劃,從原有的南部向北部即吉黑兩省發展,並使全地區的行政區劃完善起來,從而建立了中原王朝對全地區的統治,特別是少數民族建立的遼金元三代王朝,對全地區的發展尤有特殊的意義。

隋存在時間不過30多年,對東北的建樹不明顯,僅設北平郡與遼西郡,其轄境從今河北省東北部至今遼寧西部地區。因為高句麗處於戰爭狀態,隋對東北的行政管轄有限,高句麗沒滅,而它自身卻短命身亡。唐繼其後,國力迅速強大,最終滅亡了高句麗,而且把行政建置推進至黑龍江流域,開創了區域發展的新時代。

高句麗是在唐高宗總章元年(668年)被滅掉的。當年十二月,唐即設安東都護府,恢復中央對遼東故地的行政管轄。不僅如此,而且將府治設在平壤,漢江以北、東達日本海的今朝鮮北部疆土歸入中國的版圖,置於安東都護府的管轄之下。但這種局面未能持續多久,隨著府治的不斷內遷,轄境也漸漸縮小。上元三年(676年),將府治自平壤遷至今遼陽市舊城,再遷至新城(今遼寧撫順高爾山山城),以後,又遷至幽州、平州、燕郡,直至遷到遼西故城,亦即隋朝的遼西郡,約當今遼寧義縣大凌河東王民屯附近。安東都護府治的屢次內遷,最重大的一個後果,就是放棄了中國應領有的今朝鮮北部的疆土,退回到漢魏時遼東郡的轄境,沿襲了唐以前歷代對這一地區的管轄權。

在今遼寧西部地區,遼河上游西拉木倫河及老哈河流域,是契丹人聚居之地。唐朝在這里分設營州都督府與松漠都督府,其下各設所屬契丹州,共有17個。嚴格地說,在契丹聚居地設置行政管理機構,實始於唐,表明契丹族作為一個少數民族已進入中華民族的行列,同時,也與東北區域的發展緊緊聯系在一起。

在奚族居住的老哈河流域,設饒樂都督府;在霫族居住的今西拉木倫河以北,至大興安嶺以南的廣大地區,分置真顏州、居延州,今屬內蒙烏珠穆沁旗一帶。而在室韋諸部落居住區所設行政機構已深入到今黑龍江省腹部。據考定,室韋部落的主要居住區是在嫩江流域。約至唐中後期,在這一地區設室韋都督。尤有重大意義的是,唐自建國初,至中期,先後在黑龍江流域靺鞨人的居住區設置管轄機構。舉其要者,如,著名的黑水都督府,即設在黑龍江下游黑水靺鞨所在地區;忽汗州都督府設在今俄國濱海地區東南的沿海一帶。當渤海國建立後,其國王受唐朝敕封為渤海郡王,成為唐管轄下的東北地方政權。隨著疆域的不斷擴大,共建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原黑水都督府所轄之地,直至遼東地區都並歸為它的屬下。

唐統治時期,特別是滅亡高句麗以後,在已有的建制基礎上,對今東北三省包括吉黑兩省西部的內蒙部分地區,全面進行政治建制,系統而完備,遠遠超過了唐以前歷代建制規模和水平。後雖歸並於渤海國治下,卻仍然是唐代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唐代對今東北地區大規模的政治建制,有力地促進了本區域經濟、政治與文化的共同發展。今明兩天此時尚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名稱,就是說,還沒有一個可以涵蓋今三省的區域名稱。

這種情況,到了遼統一北方的時期,人們的地理概念有了新的變化,就是將今三省看作是一個大區域。這從遼代的軍政建製得到了充分地反應。據《遼史·兵衛志》載,分〃東北路招討司、東北路統軍司、東北路女直兵馬司〃,各統所轄諸民族軍政。其《百官志》又有〃長春路諸司,控制東北諸國〃的說法。顯然,在遼代已把地理方位——東北,引用為建制名稱,並得到了廣泛地應用。金代繼承了遼代的習慣用法,仍以〃東北路〃設官職和機構。實際上,遼金兩代已把相當現今東北地區看成是一個獨立的行政區域,故其軍政機構皆以〃東北〃名之。比起建制雖屬完備而名稱各異的唐代,的確是一個進步。這它表明,遼金人已把同處一個地理方位的今遼、吉、黑三省視為一個整體,第一次把表示地理方位〃東北〃引為機構建制名稱。這不僅僅是個名稱的變化,還反映了人們的地理觀念的飛躍。

--------------------------------------------------------------------------------

元代承前啟後,不僅確認遼鎦金人的東北區域的觀念,並把這種觀念進一步鞏固下來。如《大元一統志》說:〃開元路,南鎮長白之山,北浸鯨川之海,三京故國,五國舊城,亦東北一都會也。〃這里提到的〃東北〃,恰恰是從如今之東北區域這個大范圍說的。於是,〃東北〃這個概念,既是方位又指為區域。

〃方位之稱,原有辨方正位之義菜餚都設,更為建官施政之准。〃地理之義,首在辨方位,很久以來,這已成為人們的生活常識。據傳,庖犧制八卦,把〃東北〃置於八方之一。前引《周禮》已把當時稱為幽州的今經省東部及今遼寧西部的北鎮與醫巫閭山,統稱為〃東北〃。後隨著疆土的擴大與開發,〃東北〃的涵蓋面愈廣,最後已將現今遼吉黑三省都概括在〃東北〃的范圍之內。而隨著元以前各王朝政權在這里相互承襲設官建制,並不斷完善,極大地豐富了人們對本地區的認識,自遼始,以區域分劃,設官而治,才將原為地理方位之名,概指為區域之名。

自明代以後,東北地區又有了一個新名稱,這就是人人皆知的〃關東〃。此稱之義,是指聳立於河北與遼寧交界處的〃天下一第關〃――山海關以東的地方,包括今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泛稱關東。又以山海關為限隔,則有關里(內)、關外之別稱。關東這一區域概念的形成,卻是經歷了千百年的歷史演變,與長城特別是與山海關的修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為了說清關東之名的由來,首先不能不回顧長城自身的歷史。

早在戰國時期,地處北方的燕國,為防禦〃東胡〃內侵,始築長城。當時,還有趙國也出於同樣的目的,興修維護自身安全的長城。但與東北有直接關系的是燕長城。據考古學家測定,燕所修的這段長城,約自起於今之張家口,向東北行,經內蒙古多倫、獨石等境,東經河北圍場縣,自赤峰,進入今遼寧省境,歷建平、北票、阜新、彰武、法庫、開原,跨越遼河,再折向東南,經新賓、寬甸,向東直達鴨綠江畔,長達24000餘里,幾乎把現今遼寧省全境囊括在長城以內。秦始皇一統一天下,集燕、趙等國之大成,將各段長城連成萬余里,如《史記·蒙恬傳》說:〃因地形,用險制塞,起光,至遼東,延袤萬余里。〃其中遼東段長城,基本沿襲燕長城的走向。秦始皇大修長城的主觀意圖,同燕、趙一樣,就是防禦北方強敵匈奴的不斷內侵。遼東處長城以內,自無里外之分。

自漢代以後,歷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至北宋、遼金、元各朝代,除唐、元兩代以其版圖擴大,長城內屬,無須修長城;還有北宋因北方主要是東北先後被遼金占據,也無條件修長城,其餘各代皆以長城為保障,不間斷地續修,不過是在秦長城的基礎上,或補修,或有所延長,總的格局無變化。值得注意的是,南北朝時期北齊天保三年(552年),自西河總秦戍(大同西北)築長城,東止於渤海之濱,即今山海關之地。這是一段新起的長城線路,為其後明在此築山海關奠定了基礎。應當指出,北齊所修的這段長城,第一次把遼東故地與內地分割開來,使它變成了〃塞外〃之地,與今吉林更遠至黑龍江省境處於同等地位。

明朝大修長城並築山海關,對東北區域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歷史影響,尤其是賦於東北區域以新的名稱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明朝統一全國後,先後遇到兩大勁敵,對它構成了嚴重威脅:首先是北方的蒙古,即元朝余部及其後裔。元被逐出北京,出長城北遷,仍然散居長城以北沿線的廣大地區,與明朝保持對峙狀態,終明之世,雙方一直是戰與和交替進行,是明朝北疆不得長期安定的主要因素。其次是散居東北地區的女真人,明初,這里尚屬安定。明朝統治集團視蒙古為主要勁敵,實行以〃東夷制北虜〃之國策,即用女真人對付蒙古人。但到了明中葉,女真人自金亡沉寂了200餘年後,重新崛起,不斷叛亂〃入邊〃襲擾,引發出一系列爭端,直至規模不同的戰爭。至明後期,女真人變得更強大,在諸部統一於努爾哈赤以後,公開以武裝叛亂,雙方開始了長期對峙。明朝的這兩個勁敵主要集中在遼東、西及它的西部和西北地區,而蒙古還有相當部分活動在長城北及西北諸省之地。明初主修長城,主要是為防蒙古而設的防線。當遼東地區受到女真人襲擾時,明加修加固遼東長城、築堡建城,是以防女真人為目的的。

前敘北齊將長城候船至渤海之濱,明帝朱元璋決策,以此段長城為基礎,不僅重修,整飭一新,而且在此建關城,以加強長城的防禦能力。這是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命魏國公徐達主持,率部創建關城,即今之山海關,至關城建成,遂專設山海衛,派駐重兵守御。山海關與一般建城的不同之處,就是把一座城同尤里長城連為一體,反映了一種新的防禦體系的構想。關城背依雄峻的燕山山脈,臨萬頃碧波的渤海,所謂〃襟連滄海枕青山〃,山海關之名,即源出此義。

山海關一經建成,很快就顯示了它在政治上特別是在軍事上的戰略地位。山海關所在位置,恰好處於河西廊的咽喉之地。從今遼寧錦州直抵山海關下,長約400里,背靠醫巫閭山,前臨渤海灣,於山海之間,僅一線之通。這一狹長地帶,位遼河以西,故稱為河西走廊。山海關像一把大鎖,牢牢地鎖住了從東北進入華北的陸路通道。在軍事技術與交通工具不發達的三代,它的確是一座難以逾越的雄關。後來事實完全證明了這座雄關的巨大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後金在遼西徘徊了20多年,整整兩代人都無法打破這座雄關的防禦,只能望關興嘆,駐足卻步,幾度臨關又幾度無功而返。難怪古人稱公布它:〃兩京鎖鑰無雙地,萬里長城第一關〃。明朝視山海關如命運攸關,正如明朝的一些戰略家所說:山海關〃內拱神京,外捍夷虜,最吃緊處〃神京,是指明都城北京。夷指東北的女真人,虜指北方的蒙古人。明朝用山海關來抵禦〃夷虜〃的內襲,以保衛北京的安寧,維護它的統治。由此可見,山海關在明人心中是何等重要!

山海關的出現,第一次把華北與東北截然分開,自此便成為兩大區域的天然分界線。迄今,遼寧與河北兩省的分界,大致仍按關城及其連接的一段長城為界。確切些說,山海關被囊括於河北省內,其省界已外延山海關以東大約30多華里。一座關城,竟成為今日華北與東北、遼寧與河北兩區兩省的大致分界線,這大概是朱元境及其屬下徐達所始料不及吧!

實際上,在明初修成山海關及相連的長城,人們便有了內外之分的新的地理概念:把山海關以東的地方所稱遼東,即今遼寧省境,統稱〃關外〃,而把山海關以西亦即長城內側,統稱〃關內〃,後又漸稱〃關里〃,有山東人、河北人、山西人,乃至江南地區的人流寓關外,往往不直說省名,而泛稱為〃關里人〃。在明代官方文件及官書如《明實錄》中,又把關外稱為〃畿東〃、〃京東〃,與〃關外〃具有同等的含義。

明代在東北地區的行政建置,實際劃分南北兩個大行政區。南部行政區,北自開原(今遼寧開原市),南達旅順;西起山海關,東抵鴨綠江畔,相當於今之遼寧省境。這一地區,明稱為遼東,此為歷史沿革下來的傳統名稱,又獨稱之〃遼左〃,以其位居京師之左側,視同人之左臂,不可或缺。明為防禦蒙古,特於沿長城一線設軍事重鎮9座,遼東列為〃九邊〃重鎮之首。在這里實行衛所制,大者為衛,小者設所苦幹,分屬於衛。總轄於本地區最高軍政機構,稱為〃遼東都指揮使司〃,簡稱遼東都司,治所設於遼陽。全地區設25衛,各派軍隊駐守。遼東為軍事重鎮,故其行政設施具有軍事管制的性質。比之內地,如同軍事〃特區〃。

自開原以北,直至黑龍江兩岸,東至烏蘇里江以東達海,北抵外興安嶺,這一廣大地區總轄於設在黑龍江下游特林的奴爾干都司,所屬衛達400餘個。與遼東不同的是,朝廷不派官,皆以當地少數民族的酋長為各衛的指揮使司等官,管理當地民族。他們定期向朝廷朝貢,與明朝保持著政治上的隸屬關系。所以明稱這一地區的衛所〃羈縻〃衛所,不過是籠絡之意。這就是說,明實行〃以夷制夷〃的政策,間接統治。這樣,在整個東北地區,以兩大都司分轄南北,構成了明統治東北的政治與軍事體系。從兩大都司及其轄境的劃分,明顯地反映了民族間的根本分野。遼東都司所轄為漢民族的聚居區,而開原以北為各少數民族散居區域。明朝如此劃分,最鮮明地體現了歷代所謂〃華夷之辨〃的傳統思想。因為開原以北今吉林、黑龍江兩省不在明朝直接派官的管轄之內,當時所〃關之東〃、〃關外〃,一般來說,是指遼東都司所轄的遼東地區。不言而喻,在明代中後期習稱的〃關東〃之名,是很有局限性的。

自秦漢迄至明,歷代在今東北的行政區劃不同,機構不同,名稱也各異,這是很自然的。明朝與歷代更有不同之處,集中反映在嚴內外之限。它出防蒙古人的高度戒備心理,也對女真人保持警惕,嚴加限定他們進入遼東地區,僅設開原三個關品,作為他們的入貢的貢道。這三個關是:一原東南的廣順關,又稱為南關;開原之北的鎮北關,稱為北關;開原西的新安關。前二關是海西女真入貢之路,後一關是蒙古兀良哈三衛的入貢之路。由明朝發給他們的敕書,各有限量,惟其持有敕書的人才允許進關入貢。其他女真人或蒙古人是不可以隨意進入遼東的。如進入遼東,也只有從上述三個關口可進。除了這種嚴格限制外,也在遼東與他們交界的地方如廣寧(遼寧北鎮)、開原、撫順、慶雲(開原西)等開設馬市,或稱為農牧集市,允許少數民族來此與漢人貿易。開市與閉市均有時間限制,當集市結束,他們必須返回自己的,不得留於遼東。

--------------------------------------------------------------------------------

滿清在侵入中原前的28年(1616-1644年)中,與明朝激烈爭奪東北,並於1644年趁李自成農民軍推翻明朝政權的機會,侵入中原,佔領北京,南明政權經過若干年英勇的抵抗後最終失敗,全國淪陷。

清朝是滿族貴族創建的一代封建王朝。它按照自己的意願,在全國建立了具有滿族文化特色的政治制度。東北是它的故鄉,被清朝統治者尊為〃龍興之地〃,因而受到格外重視,很快設官建制,逐漸完善起來。自清朝定都北京後,以盛京(沈陽)為留都,設文武大臣駐守其地〃自山海關以東,留都之地,統以盛京、吉林、黑龍江三將軍。〃這是清入關初,以留都總管三省一切軍政庶務。順治三年(1646年),改為奉天昂邦章京,乃全權掌管三省。以後,三省分治,各設獨立行政機構。今吉林省初設於順治十年(年),稱寧古塔昂邦章京,兼轄黑龍江,即兩省為一個機構所轄,治所設於寧古塔(黑龍江寧安)。至康熙十五年(1676年)將治所遷至吉林烏拉城(今吉林市)。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改稱〃鎮守吉林等處地方將軍〃,簡稱吉林將軍。今遼寧省是在乾隆十二年(1747年)改稱為〃鎮守盛京等處將軍〃,簡稱盛京將軍。黑龍江省設治,是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反擊沙俄前正式設立的,名稱即為〃鎮守黑龍江等處將軍〃,簡稱黑龍江將軍。治所初設於璦琿城(即舊璦琿)。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再遷至墨爾根(今嫩江縣),三十八年時,又遷到齊齊哈爾,此為將軍衙門的長久治所。

這就是清代東北三將軍之由來。〃三將軍〃雖不是行省名,但實際上是三個行省,建置與內地所設總督、巡撫有別,具有軍事管轄的性質。清朝在東北、北部與西北的〃三北〃地區僅設將軍衙門制,突出了邊疆地區軍事的重要地位。還須指出,三將軍所轄地區及名稱,與今日之吉林、黑龍江、遼寧相合,但各自所轄范圍、疆域,大小,確有很大差別。如,清代吉林疆域,南北長,東西窄,其東至日本海,東北達庫頁島,南抵長白山,西至威遠堡,西南至英額門。全省疆域遠比今日吉林大得多。盡管如此,三省正式成立,體制完備,奠定了當代三省的版圖。

清朝為政,反對〃華夷之辨〃,自稱〃中外一家〃、〃滿漢一體〃,而實際上漢人處於被奴役狀態,在一個政權的統一治理下,無內外之分,所以,清入關後不再修長城。以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發出不修長城的諭旨為標志,自秦始皇始修,為歷代所依賴的這座長達萬余里的人工防禦工程,已維持了2000年,至此正式廢除。
清朝廢長城,卻不廢山海關。這座雄關,對於清朝來說,仍有重大的意義。它保留山海關,一是稽察往來商旅,抽取稅收,對國家有利是為保護它的〃龍興之地〃,嚴禁內地人通過山海關進入東北,免致破壞了它的風水〃龍脈〃。自康熙時就實行封禁,為後世的遵循,厲行封禁長達200年左右。山海關就成了清朝封禁東北的一個不可逾越的關口。顯然,在長城人去任何作用的情況下,惟獨山海關及其相邊的一段長城,卻在新的時期發揮著獨特的作用。換言之,山海關依然是限隔內外的一座界標。盛京、吉林、黑龍江三省是作為清朝的政治與經濟的〃特區〃而受到嚴格保護。

前文說到,明代所形成的〃關東〃的地域概念,主要是指由它直轄的遼東地區。而到了清代,關東的區名已經擴大,就是說,已遠遠超出關東即盛京的范疇,把吉林、黑龍江也涵蓋其內。

早在努爾哈赤起兵叛亂的過程中,首先吞並了建州女真。次及海西女真、東海部女真。在建後金政權前後,散居在遼東地區以外的大部女真已被吞並。當進入遼東地區,又把世居於此的廣大漢人也變成後金貴族的包衣。其子皇太極繼位後,屢次襲擊黑龍江中上游的呼爾哈人、索倫人(實際也是女真人的不同部族。這些部族後發展成如鄂溫克、達斡爾、鄂倫春等族)。截止到1635年,皇太極宣布自此廢除諸申的族號,改稱〃滿洲〃,標志著新的民族共同體即今之滿族最後形成。

滿族登上歷史舞台,進入中華民族的行列,徹底改變了明代東北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互不統屬的各自分散的狀態,形成了一個整體民族。由此引起的地域關系大變化,是徹底廢除明代所築遼東邊牆及開原三關的藩籬,再無內外之分,整個東北地區從政治上及民族關系都連為一個整體。在滿人的心目中,無論是盛京、吉林、黑龍江,都視為她的發祥之地。因為他們的祖先確實源起於黑龍江流域,後離故土南遷,經吉林,進至朝鮮北部,最後輾轉回遷至遼寧省境,定居於新賓的赫圖阿拉(今稱永陵鄉)。在皇及極為其父纂修《清太祖武皇帝實錄》時,開宗明義,把東北的名山――長白山定為其祖先的誕育之地。因此,長白山同努爾哈赤創業的赫圖阿拉一樣重要。這就是說,在清代的地域觀念上,已把遼闊的東北看成是一個沒有區別的完整的地區。前敘清入關初,以盛京大臣總管全區,恰是這種地域觀念的具體體現。後以東北疆土遼闊不便管理,始將全區折為〃三將軍〃。但從整體上,清朝把三省列為〃封禁〃地區,受到特別保護。這就使東北地區在全國各水管站區中處於特殊地位。它是有清一代的政治與經濟〃特區〃。

由此可見,大連應該也算在關東的范圍內
參考資料:http://ke..com/view/58165.htm

6. 義縣大凌河裡有什麼瑪瑙原石嗎

以前去過所知結果普遍都是普通的瑪瑙很少有好的。不過裡面倒是有不少樹化玉樹化石水晶挺多聽聞有北票戰國紅原石沖到大凌河裡不過很少

7. 義縣大凌河五月份景色作文

古老的義縣安泰門外有一條河,它的名字叫大凌河。這條河從凌源打鹿溝、建昌白狼山發源版,橫權貫東西,一路奔騰,是遼西地區最大的河流。
說起這條河,它在我童年的記憶中是暴戾的、醜陋的。就是這條如狼似虎的大凌河捲走了因欠交棉花、被日偽棉管員窮追猛打的我祖父;也是這條狂放不羈的大凌河吞噬了我們的家園,害得我們家流離失所,一貧如洗,連一雙像樣的筷子都沒能留住。
我清楚地記得,年少時,我站在大凌河邊裝滿巨石的鐵絲籠堤壩上,看黃澄澄的大凌河翻卷著浪花,裹挾著泥沙,咆哮東去。看波濤洶涌的大凌河裡那位頭戴草帽、身披蓑衣的艄公將一葉扁舟劃向對岸,運送往返城鄉的人們。一條大凌河阻斷了陸地交通,人們過往的唯一選擇就是渡船。為了搶先登船,人們在岸邊擁擠著,喊叫著,陣陣嘈雜聲蓋過了大凌河水拍打木船、拍擊堤壩的狂躁聲。看著河中那搖晃的小船,那船上的人們,我心中不免驚慌和恐懼,我擔心這條猛獸般的河水會隨時撒野,我為那艄公和乘船人捏了一把汗。
時光荏苒,滄桑巨變。昔日「大凌莽滔滔」,今朝「舟車日奔沖」。大凌河變了,大凌河美了,大凌河俊了,大凌河沿岸一幅幅美景令人瞠目。

8. 大凌河有幾個源頭

大凌河位於遼寧省西部,是遼寧省西部最大的河流。有兩源:北源出內凌源縣打鹿溝,南源出建昌縣黑山,到容大城子附近會合,東北流經努魯兒虎山和松嶺間縱谷,接納老虎山河、牤中河、西河等支流,到義縣轉向循醫巫閭山西側南流,在錦縣東南注入遼東灣,河口三角洲規模大,岔流發育。

9. 中國大凌河在哪

大凌河水系 遼河 流經省份 遼寧 生態特徵 大凌河浮游植物生物量及組成(毫克/升):浮植物總計版0.57, 硅藻權64.9%, 綠藻28.1%, 藍藻1.8%, 甲藻3.5%, 金藻黃藻0%, 裸藻1.7%。大凌河(DalingHe) 遼寧省西部最大河流。漢唐時稱白狼水,遼稱靈河、金改凌河。北源凌源縣打鹿溝,南源建昌縣黑山(古白狼山),到兩源在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附近的大城子附近會合,東北流經努魯兒虎山和松嶺間縱谷,接納老虎山河、牤中河、西河等支流,到義縣轉向循醫巫閭山西側南流,在錦縣東南注入遼東灣,河口三角洲規模大,汊流發育。大凌河全長397公里,流域面積2.35萬平方公里,流域內年降水量450~600毫米,集中7、8月。年均徑流量16.67億立方米,流經碎屑岩、火山岩和黃土地區,含沙量達57千克/立方米,水土流失嚴重。大凌河沿岸有凌源、建平、朝陽、義縣、錦縣(現改為凌海市)等縣市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