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園濕地景觀設計
4.1編制規劃設計任務書4.2界定規劃邊界與范圍城市濕地公園規劃范圍的確定應根據地形地貌、水系、林地等因素綜合確定,應盡可能的以水域為核心,將區域內影響濕地生態系統連續性和完整性的各種用地都納入規劃范圍,特別是濕地周邊的林地、草地、溪流、水體等。城市濕地公園邊界線的確定應以保持濕地生態系統的完整性,以及與周邊環境的連通性為原則,應盡量減輕城市建築、道路等人為因素對濕地的不良影響,提倡在濕地周邊增加植被緩沖地帶,為的生物提供生息的空間。為了充分發揮濕地的綜合效益,城市濕地公園應具有一定的規模,一般不應小於20公頃。4.3基礎資料調研與分析基礎資料調研在一般性城市公園規劃設計調研內容的基礎上,應著重於地形地貌、水文地質、土壤類型、氣候條件、水資源總量、動植物資源等自然狀況,城市經濟與人口發展、土地利用、科研能力、管理水平等社會狀況,以及濕地的演替、水體水質、污染物來源等環境狀況方面。4.4規劃論證在城市濕地公園總體規劃編制過程中,應組織風景園林、生態、濕地、生物等方面的專家針對進行規劃設計成果的科學性與可行性進行評審論證工作。4.5設計程序城市濕地公園設計工作,應在城市濕地公園總體規劃的指導下進行,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4.5.1方案設計4.5.2初步設計4.5.3施工圖設計
2. 做濕地概念規劃方案需要哪些資料
以生態為主規劃城市濕地公園
城市濕地公園建設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建立濕地保護政策。城市濕地公園既不能狹隘地理解為種植濕地植物,營造「自然」濕地景觀;也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城市濕地+城市公園」;更不應利用寶貴的天然濕地資源,開辟成人工氣息濃厚的水上樂園。城市濕地公園規劃設計應基於濕地的「傳統」特性,即地表水的凈化和調節之上。同時,也要使濕地環境能夠兼具野生的和園林的自然特徵。它應以保護或恢復濕地的生態功能為前提,以充分發揮其環境效益為目標,以其充滿野趣的領土景觀為特色,吸引公眾的到來,並通過開展各種形式的科普活動,達到保護濕地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宣傳作用。
根據原有的場地狀況,城市濕地公園大致可以分為天然濕地公園和人工濕地公園兩類。前者是指利用原有的天然濕地所開辟的城市濕地公園,如榮成桑溝灣國家濕地公園;後者是指利用人工濕地或人工開挖興建的城市濕地公園,如北京的翠湖國家濕地公園。無論何種類型,都應以形成「自然」濕地生態系統、充分發揮環境效益為主要目標。
城市濕地公園的規劃方法
城市濕地公園的規劃理念
城市濕地公園規劃應以濕地的自然復興、恢復濕地的領土特徵為指導思想,以形成開敞的自然空間和濕地公園的定義與概念地帶、接納大量的動植物種類、形成新的群落生境為主要目的,同時為遊人提供生機盎然的、多樣性的遊憩空間。因此,規劃應加強整個濕地水域及其周邊用地的綜合治理。其重點內容在於恢復濕地的自然生態系統並促進濕地的生態系統發育,提高其生物多樣性水平,實現濕地景觀的自然化。規劃的核心任務在於提高濕地環境中土壤與水體的質量,協調水與植物的關系。
2.城市濕地公園的規劃目標
城市濕地公園規劃的總目標在於減少城市發展對濕地環境的干擾和破壞、提高濕地及其周圍環境的自然生產力,通過恢復濕地原有的自然能力,使其具備自我更新的能力,並使周圍用地的土壤狀況得到改善,為植被的恢復創造條件,從而使城市濕地更加富有生命力。同時,還應在城市的各種用地需求之間建立一種平衡,並尋求建立更好的新型共存方式,實現城市濕地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在此基礎上營造新的城市公園類型,滿足市民日益增長的接近自然的需求。
此外,隨著濕地自然生態環境的改善,將為周邊的城市、鄉村、農業、旅遊等行業的發展帶來新的契機;再自然化的城市濕地公園景觀,將成為市民遊憩娛樂的新熱點。
3.城市濕地公園的規劃方法
為了實現城市濕地公園的規劃目標,必須將濕地的整治與景觀規劃結合起來。首先應開展深入細致的調研工作,從不同層面、不同元素著手,如地下水位、不同層次的土壤結構、不同層面的構成材料等地下狀況,及其動植物在地面上形成的痕跡、動物的活動習性、景觀要素的變化規律等外貌特徵,達到由表及裡的規劃深度。規劃應緊緊圍繞「水」的主題,將濕地公園作為生物與能量交換的生態廊道,聯系周邊的綠地、林地、農田、城市、鄉村等各類生態系統,共同形成新的景觀整體。
因此,城市濕地公園規劃要將構成濕地整個物質循環圈中的各種要素,如水體、農田、土壤、植被、動物、自然狀況、生態系統等等,作為規劃的基本要素,融入形成整體性的領土景觀規劃要求之中。尤其是濕地環境中的各種自然元素,無論其狀態如何,自然的或經過人工處理的,都應作為規劃中的最重要元素,以構成城市濕地公園景觀類型及景觀特色的框架。
4.城市濕地公園的規劃措施
第一,城市濕地公園規劃最重要環節之一,在於實現水的自然循環。首先,要改善濕地地表水與地下水之間的聯系,使地表水與地下水能夠相互補充。其次,應採取必要的措施,改善作為濕地水源的河流的活力。
第二,城市濕地公園規劃的另一最重要環節,是採取適當的方式形成地表水對地下水的有利補充,使濕地周圍的土壤結構發生變化,土壤的孔隙度和含水量增加,從而形成多樣性的土壤類型。
第三,城市濕地公園規劃還應從整體的角度出發,對周邊地區的排水及引水系統進行調整,確保濕地水資源的合理與高效利用。在可能的情況下,應適當開挖新的水系並採取可滲透的水底處理方式,以利於整個園區地下水位的平衡。
第四,土壤作為景觀規劃的要素之一,在土層剖面上是由不同材料疊加而成的。不同的土壤類型產生了不同的地表痕跡和景觀類型。城市濕地公園規劃必須在科學的分析與評價方法基礎上,利用成熟的經驗、材料和技術,發現場地自身所具有的自然演進能力。
3. 長沙洋湖垸濕地公園的設計區域
在洋湖濕地公園的總體設計中,是集生態、文化、休閑、教育等多功能於一體的濕地公園。分濕地科教區、濕地生物多樣性展示區、濕地生態保育區、濕地休閑區以及管理服務區等五大區。
濕地科教區位於濕地公園西端與其他地塊分割。包括人工濕地、濕地植物培育、濕地植物觀賞等內容。
濕地生物多樣性展示區位於濕地公園的中部,是濕地公園的核心景觀區域。
濕地生態保育區位於濕地公園的生態核心區域,植物層次最豐富的區域以及鳥類與動物棲息的區域。
濕地休閑區位於濕地公園的東部,包括歡樂花園、絲竹動心、濕地會所、藝術天地、歡沁田園、自然展園等生態休閑景區。
管理服務區主要功能是為遊客提供休息、餐飲、購物、娛樂、商務會議、醫療、停車轉換等活動場所,為濕地公園的標志形象。
洋湖濕地生態系統作為片區最大的生態配套工程,規劃面積4.85平方公里,其中0.85平方公司為河流濕地,集中建設的濕地公園佔地4平方公里,建成後將成為中南地區最大的城市濕地景區,每年可固定CO26500噸,成為真正的城市「綠肺」和「綠腎」。預計總投資55億元,其中工程投資8億元。包括濕地休閑區(800畝)、濕地生物多樣性展示區(1450畝)、濕地科教區(550畝公頃)、濕地生態保育區(3200畝)等四個功能區,分三期實施,2013年底全部建成。
4. 西安滻灞國家濕地公園的規劃設計
滻灞國家濕地公園項目位於灞河與渭河交匯口區域,毗鄰涇渭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整個區域分布在灞河東西兩岸,具備典型的河口濕地特徵,是滻灞生態區濕地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總規劃面積約7.98平方公里,計劃投資5億元人民幣。規劃區內以河流濕地為主體,同時還包含有河漫灘、溝渠、島嶼、季節性河口洪泛地、堰壩水域和魚塘等濕地類型。區域內有植物種類48科、180種,其中蕨類植物有1科2種,被子植物有48科178種;濕地動物有27目50科約150種,其中國家一、二級保護動物13種,具有較高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價值。
園區規劃:滻灞國家濕地公園按照「全面規劃、積極保護、科學管理、永續利用」的自然保護方針,根據濕地公園資源分布狀況、保護對象和周邊經濟發展現狀,對濕地公園的建設進行全面規劃。
1、主題理念
主 題:感悟生命 品味生活——西安·滻灞國家濕地
推廣語:生命的棲息地 心靈的贊美詩
2、園區板塊
滻灞國家濕地公園以「感悟生命 品味生活---西安·滻灞國家濕地」為主題,分為「野趣、精緻、時尚」三個板塊:
(1)野趣區:
展示濕地植物、濕地動物、濕地水系,恢復並豐富濕地的原始地形、地貌。
(2)精緻區:
展示人工干預下的濕地植物群落、布局及構造,用科技還原濕地自然景觀。
(3)時尚區:
以各種體驗類活動為重點,倡導時尚體驗與生態自然的良性互動。
圍繞三個展示板塊,將園區整體展示內容分為四個系列進行展示,分別為:自然科普系列、童趣體驗系列、康體養生系列及時尚愛情系列:
(1)自然科普系列;
(2)童趣體驗系列;
(3)康體養生系列;
(4)時尚愛情系列;
3、功能劃分
根據「三大板塊」布局原則,結合各區域景觀和資源特色,在充分考慮生態保護和科學管理的前提下,滻灞國家濕地公園劃分為生態保育恢復區、濕地展示游賞區、生態農漁體驗區、管理服務區四個功能區:
(1)生態保育恢復區:
生態保育恢復區是整個濕地公園最重要的保護區域,用於開展各項濕地科學研究、保護與觀察工作,所有人工設施以確保原有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最小干擾為前提。針對珍稀物種的產地和繁殖地設置禁入區,針對候鳥及繁殖期的鳥類活動區設立臨時性禁入區,在生態保育恢復區外圍劃定適當的非人工干擾圈,用以保障生物的棲息空間及活動地域。
(2)濕地展示游賞區
濕地展示游賞區具有整個濕地公園內最為優勢的濕地景觀資源,各類池塘沿灞河大堤西側成串分布,灞河與渭河大堤圍和形成大面積水域,區域內視野豁然、水域遼闊、美景叢生,充分展現濕地獨有魅力。濕地展示游賞區將濕地特色生態景觀資源與灞河流域歷史文化內涵一體規劃,在全面展示自然景觀的同時,注重生態體驗、人文傳承與科普宣教,充分演繹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永恆命題。
(3)生態農漁體驗區
農田、村莊、小路、水渠、果園為此區的主要景觀。區域內大面積的種植農田和果園,以生態農漁體驗為主打項目。綜合考量現有景觀構成要素及今後發展方向,充分利用農田、水塘等資源基礎,設置種植、養殖等農漁項目,向遊客提供觀光、休閑、採摘、垂釣等一體式生態農漁體驗。
(4)管理服務區
管理服務區均具備最基本的管理和服務功能,以提供旅遊接待等相關服務為主要功能。
4、六大主題之旅
(1)濕地科普之旅
(2)游園觀鳥之旅
(3)植物奧秘之旅
(4)自然動物之旅
(5)陽光健康之旅
(6)體驗野趣之旅
5. 濕地公園規劃和設計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濕地公園規劃和設計-綠維創景-有非擦汗那個豐富的經驗,指出中國建設報搞好城市濕地公園規劃和建設,符合黨的十六屆五中和六中全會提出的"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大環境保護力度,切實保護好自然生態"的要求;有利實現把城市建成生態市的目標,有利提升城市人居形象和營造城市良好的人居環境,有利實現整個城市區域的自然生態風貌和人文景觀的相互協調和統一。因此,重視城市濕地公園規劃和建設,應該成為構建城市和諧社會,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舉措之一。
應從以下幾點著手加強城市濕地公園規劃和建設:首先,城市的城建規劃部門要根據整個城市區域的自然生態風貌和人文景觀深入搞好規劃和建設濕地公園規劃踏勘調研工作,力爭做出高質量濕地公園規劃的控制性詳規和修建性詳規。總的要求應是:城市的濕地公園建設應注重生態,與自然的山勢、水勢、地勢相結合,與整個市城區山水型生態風貌和人文景觀相融合,與整個城市的人文景觀相對應。
其次,城市的濕地公園規劃和建設應根據城市的自然山勢、水勢、地勢的地理現狀,切實搞好建設規劃的招投標方案、拆遷安置小區的設計,使之與整個城市區域的自然生態風貌和人文景觀相協調,並據此設計和做出高質量濕地公園規劃的控制性詳規及修建性的詳規。
再次,城市的濕地公園規劃和建設,應根據其城市的資源和環境狀況,突出其城市的資源和環境特色。在其規劃建設的目的、理念、目標、方法、措施上突出城市自身的資源和環境優勢。規劃建設的目的應體現既有利更好地執行國家關於濕地公園規劃的保護政策,又不能狹隘地把城市濕地公園規劃片面地理解為種植濕地植物,營造"自然"濕地景觀;規劃建設的理念應體現如何通過城市濕地公園規劃建設,給市民和遊人提供一個新的生機盎然、多樣性的遊憩空間;規劃建設的目標應體現,如何使城市濕地公園規劃的總體目標定位在減少城市發展對濕地環境的干擾和破壞、提高濕地及其周圍環境的自然生產力上;規劃建設的方法上應做到如何通過實現城市濕地公園的規劃目標,將城市濕地的整治與城市自然景觀規劃結合起來,從而形成城市濕地區域與整個城市的自然生態風貌和人文景觀融而為一的新的景觀整體。
6. 濕地公園設計的項目綠維創景做過哪些
漢石橋是綠維創景規劃設計院做過的比較典型的濕地公園設計。如何使濕地恢復成一個良性與完整的生態系統,是本規劃首要解決的問題。 在恢復過程中,如何解決濕地恢復所需要的大面積水源,如何衡量濕地保護與旅遊開發之間的關系,是本項目亟需解決的重大課題。
本項目位於漢石橋濕地自然保護區的實驗區內,與核心保護區緊臨,跨濕地潛在恢復區與濕地生態休閑區兩個功能區,是濕地潛在恢復區的主要部分。
鑒於項目地沒有穩定水源與充足水量的現狀,在本項目中,綠維道法自然,全程貫穿「水—植物—動物—人」四位一體的生態設計理念,引入圈層式(三圈層)保護結構,採用人工促進恢復模式,打造較合理的水系,進行合理的植物配置,通過濕地建造和改進將保育區最大程度的恢復成原生態的濕地景觀。在集中開發圈層方面,以濕地生態景觀為基礎,整合周邊旅遊資源,形成生態、景觀、休閑等多功能的復合型旅遊區。同時,還制定了濕地恢復的監測與長期管理方案,進行過程式控制制及解決一些非預期事件。
網路推薦搜索:漢石橋濕地自然保護區控制性詳細規劃》。
7. 濕地公園規劃的方法與內容
規劃
城市濕地公園的規劃理念
城市濕地公園規劃應以濕地的自然復興、恢復濕地的領土特徵為指導思想,以形成開敞的自然空間和濕地公園的定義與概念地帶、接納大量的動植物種類、形成新的群落生境為主要目的,同時為遊人提供生機盎然的、多樣性的遊憩空間。遠景設計院認為規劃應加強整個濕地水域及其周邊用地的綜合治理。其重點內容在於恢復濕地的自然生態系統並促進濕地的生態系統發育,提高其生物多樣性水平,實現濕地景觀的自然化。規劃的核心任務在於提高濕地環境中土壤與水體的質量,協調水與植物的關系。
城市濕地公園的規劃目標
城市濕地公園規劃的總目標在於減少城市發展對濕地環境的干擾和破壞、提高濕地及其周圍環境的自然生產力,通過恢復濕地原有的自然能力,使其具備自我更新的能力,並使周圍用地的土壤狀況得到改善,為植被的恢復創造條件,從而使城市濕地更加富有生命力。同時,還應在城市的各種用地需求之間建立一種平衡,並尋求建立更好的新型共存方式,實現城市濕地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在此基礎上營造新的城市公園類型,滿足市民日益增長的接近自然的需求。
此外,隨著濕地自然生態環境的改善,將為周邊的城市、鄉村、農業、旅遊等行業的發展帶來新的契機;再自然化的城市濕地公園景觀,將成為市民遊憩娛樂的新熱點。
城市濕地公園的規劃方法
為了實現城市濕地公園的規劃目標,必須將濕地的整治與景觀規劃結合起來。首先應開展深入細致的調研工作,從不同層面、不同元素著手,如地下水位、不同層次的土壤結構、不同層面的構成材料等地下狀況,及其動植物在地面上形成的痕跡、動物的活動習性、景觀要素的變化規律等外貌特徵,達到由表及裡的規劃深度。規劃應緊緊圍繞「水」的主題,將濕地公園作為生物與能量交換的生態廊道,聯系周邊的綠地、林地、農田、城市、鄉村等各類生態系統,共同形成新的景觀整體。
因此,城市濕地公園規劃要將構成濕地整個物質循環圈中的各種要素,如水體、農田、土壤、植被、動物、自然狀況、生態系統等等,作為規劃的基本要素,融入形成整體性的領土景觀規劃要求之中。尤其是濕地環境中的各種自然元素,無論其狀態如何,自然的或經過人工處理的,都應作為規劃中的最重要元素,以構成城市濕地公園景觀類型及景觀特色的框架。
城市濕地公園的規劃措施
第一,城市濕地公園規劃最重要環節之一,在於實現水的自然循環。首先,要改善濕地地表水與地下水之間的聯系,使地表水與地下水能夠相互補充。其次,應採取必要的措施,改善作為濕地水源的河流的活力。
第二,城市濕地公園規劃的另一最重要環節,是採取適當的方式形成地表水對地下水的有利補充,使濕地周圍的土壤結構發生變化,土壤的孔隙度和含水量增加,從而形成多樣性的土壤類型。
第三,城市濕地公園規劃還應從整體的角度出發,對周邊地區的排水及引水系統進行調整,確保濕地水資源的合理與高效利用。在可能的情況下,應適當開挖新的水系並採取可滲透的水底處理方式,以利於整個園區地下水位的平衡。 第四,土壤作為景觀規劃的要素之一,在土層剖面上是由不同材料疊加而成的。不同的土壤類型產生了不同的地表痕跡和景觀類型。城市濕地公園規劃必須在科學的分析與評價方法基礎上,利用成熟的經驗、材料和技術,發現場地自身所具有的自然演進能力。
8. 急需要<<濕地公園規劃設計方案》範文一篇
以生態為主規劃城市濕地公園
城市濕地公園建設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建立濕地保護政策。城市濕地公園既不能狹隘地理解為種植濕地植物,營造「自然」濕地景觀;也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城市濕地+城市公園」;更不應利用寶貴的天然濕地資源,開辟成人工氣息濃厚的水上樂園。城市濕地公園規劃設計應基於濕地的「傳統」特性,即地表水的凈化和調節之上。同時,也要使濕地環境能夠兼具野生的和園林的自然特徵。它應以保護或恢復濕地的生態功能為前提,以充分發揮其環境效益為目標,以其充滿野趣的領土景觀為特色,吸引公眾的到來,並通過開展各種形式的科普活動,達到保護濕地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宣傳作用。
根據原有的場地狀況,城市濕地公園大致可以分為天然濕地公園和人工濕地公園兩類。前者是指利用原有的天然濕地所開辟的城市濕地公園,如榮成桑溝灣國家濕地公園;後者是指利用人工濕地或人工開挖興建的城市濕地公園,如北京的翠湖國家濕地公園。無論何種類型,都應以形成「自然」濕地生態系統、充分發揮環境效益為主要目標。
城市濕地公園的規劃方法
1.城市濕地公園的規劃理念
城市濕地公園規劃應以濕地的自然復興、恢復濕地的領土特徵為指導思想,以形成開敞的自然空間和濕地公園的定義與概念地帶、接納大量的動植物種類、形成新的群落生境為主要目的,同時為遊人提供生機盎然的、多樣性的遊憩空間。因此,規劃應加強整個濕地水域及其周邊用地的綜合治理。其重點內容在於恢復濕地的自然生態系統並促進濕地的生態系統發育,提高其生物多樣性水平,實現濕地景觀的自然化。規劃的核心任務在於提高濕地環境中土壤與水體的質量,協調水與植物的關系。
2.城市濕地公園的規劃目標
城市濕地公園規劃的總目標在於減少城市發展對濕地環境的干擾和破壞、提高濕地及其周圍環境的自然生產力,通過恢復濕地原有的自然能力,使其具備自我更新的能力,並使周圍用地的土壤狀況得到改善,為植被的恢復創造條件,從而使城市濕地更加富有生命力。同時,還應在城市的各種用地需求之間建立一種平衡,並尋求建立更好的新型共存方式,實現城市濕地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在此基礎上營造新的城市公園類型,滿足市民日益增長的接近自然的需求。
此外,隨著濕地自然生態環境的改善,將為周邊的城市、鄉村、農業、旅遊等行業的發展帶來新的契機;再自然化的城市濕地公園景觀,將成為市民遊憩娛樂的新熱點。
3.城市濕地公園的規劃方法
為了實現城市濕地公園的規劃目標,必須將濕地的整治與景觀規劃結合起來。首先應開展深入細致的調研工作,從不同層面、不同元素著手,如地下水位、不同層次的土壤結構、不同層面的構成材料等地下狀況,及其動植物在地面上形成的痕跡、動物的活動習性、景觀要素的變化規律等外貌特徵,達到由表及裡的規劃深度。規劃應緊緊圍繞「水」的主題,將濕地公園作為生物與能量交換的生態廊道,聯系周邊的綠地、林地、農田、城市、鄉村等各類生態系統,共同形成新的景觀整體。
因此,城市濕地公園規劃要將構成濕地整個物質循環圈中的各種要素,如水體、農田、土壤、植被、動物、自然狀況、生態系統等等,作為規劃的基本要素,融入形成整體性的領土景觀規劃要求之中。尤其是濕地環境中的各種自然元素,無論其狀態如何,自然的或經過人工處理的,都應作為規劃中的最重要元素,以構成城市濕地公園景觀類型及景觀特色的框架。
4.城市濕地公園的規劃措施
第一,城市濕地公園規劃最重要環節之一,在於實現水的自然循環。首先,要改善濕地地表水與地下水之間的聯系,使地表水與地下水能夠相互補充。其次,應採取必要的措施,改善作為濕地水源的河流的活力。
第二,城市濕地公園規劃的另一最重要環節,是採取適當的方式形成地表水對地下水的有利補充,使濕地周圍的土壤結構發生變化,土壤的孔隙度和含水量增加,從而形成多樣性的土壤類型。
第三,城市濕地公園規劃還應從整體的角度出發,對周邊地區的排水及引水系統進行調整,確保濕地水資源的合理與高效利用。在可能的情況下,應適當開挖新的水系並採取可滲透的水底處理方式,以利於整個園區地下水位的平衡。
第四,土壤作為景觀規劃的要素之一,在土層剖面上是由不同材料疊加而成的。不同的土壤類型產生了不同的地表痕跡和景觀類型。城市濕地公園規劃必須在科學的分析與評價方法基礎上,利用成熟的經驗、材料和技術,發現場地自身所具有的自然演進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