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公園大全 » 湖北鄖縣恐龍蛋化石群國家地質公園

湖北鄖縣恐龍蛋化石群國家地質公園

發布時間: 2021-01-05 04:41:03

A. 鄖縣恐龍化石是什麼樣的,有哪位大蝦知道的介紹下

鄖縣青龍山恐龍蛋化石群(只能插入一張圖片--!給你附一張圖看看吧)

20世紀90年代,鄖縣柳陂青龍山「石」現天驚的考古大發現——中生代白堊紀古生脊椎動物恐龍蛋化石群的出現,轟動全國乃至世界。繼之「石」現天驚的是鄖縣梅鋪鎮東南的李家溝實施平整土地施工過程中出露恐龍骨骼化石群。

自然界里的生物要形成化石,須具備幾個條件,一是需被深層掩埋,二是需要含碳酸鈣的水浸蝕,再是石化時段最低需萬年以上。柳陂鎮青龍山出露的白堊紀恐龍蛋化石即是在這種地質環境下形成的,這些蛋化石成為化石後又經過地殼內外營力的作用,出露在淺地表層里。

鄖縣柳陂鎮青龍山李家溝村、賀家溝村一帶,面積達2平方公里,涉及二座山五道梁子的區域內地層中出露極為豐富的恐龍蛋化石群。

1994年秋冬,河南西峽桔子商人到鄖縣柳陂青龍山買桔子,車行至青龍山山腰,車陷落路坑之中,在撿石頭墊車時發現路旁不遠處溝內有圓形「石蛋」,與他們西峽出土的恐龍蛋化石極相似,於是不動聲色的揀了兩個「石蛋」裝入車中。回去後不久,桔子商人便託人在青龍山以幾角錢的價格進行「石蛋」收購。這一收購便引起青龍山居民的好奇與疑問,自然把眼光亦放到了自己的房前屋後以及周圍山坡裸露的「石蛋」上。

青龍山「石蛋」能賣錢的消息不脛迅速傳開。1995年4月,引起縣領導的重視,且由從中國地質大學下派到的科技副縣長將「石蛋」標本帶回地質大學鑒定。並責成縣文化局和縣博物館進行現場調查,並將信息傳遞匯報到十堰市文化主管部門。

市文化局領導、畢業於廈門大學考古專業的陳河清和時任十堰市博物館長的我亦隨即來到青龍山現場踏勘調查,並在淺地表層上採集到整體或半整體的「石蛋」標本20餘件,有的標本上附著的蛋殼明晰可見,且具有出露地層淺、層位多、面積廣、化石群埋藏豐富等特點。認定屬恐龍蛋無疑。

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對送鑒的蛋化石標本進行鑒定後,認為是白堊紀恐龍蛋化石,並來到青龍山實地察勘並確認。

市委、市政府於1995年5月18日召開了新聞發布會,正式透露了這一重大發現。之後,媒體相繼廣泛報道。

我國發現恐龍蛋化石的省份有十幾個。發現的究竟有多少恐龍蛋化石呢?1980年代《化石》雜志刊登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恐龍蛋專家趙資奎先生的文章說,當時我國的恐龍蛋化石完好的估計有360多枚,到1980年代後期在廣東始興出土了量多的恐龍蛋化石,保存完好的有200多枚。到1990年代河南三縣(內鄉、西峽、淅川)發現了大量恐龍蛋,僅西峽一號坑就挖出5000枚。而鄖縣青龍山一帶恐龍蛋化石群,僅裸露在地表的恐龍蛋即有數千枚。

隨著對青龍山恐龍蛋化石群產地保護工作的進展,已顯露出的蛋化石埋藏多,層位豐富、窩狀堆積迭壓富聚,每窩數量由數枚十幾枚、乃至最多的達六十一枚。如此富聚的恐龍蛋化石群可謂舉世罕見,堪稱世界之最,被古生物學家稱作奇跡。

地質專家稱:「這一罕見的地質遺跡,是地球漫長地質歷史時期由於各種內外動力地質作用形成、發展並遺留下來的珍貴的,不可再生的地質自然遺產」。海外報刊驚嘆青龍山恐龍蛋化石群「全球最完好,規模超西峽」。

當前對恐龍蛋蛋科的研究是通過切片排列規則分為圓形蛋、樹枝蛋、蜂窩蛋等……國際上共發現8種,中國發現7種蛋科,而鄖縣青龍山蛋殼的切片研究,即發現有5種。青龍山恐龍蛋化石群產地以其獨特之處,為國內外地質和古生物學界研究恐龍生活習性、繁殖及當時的生態環境提供了十分珍貴的實物資料與地質資料。對研究古地理、古氣候、地球的演變、生物的進化以及探討恐龍蛋化石的系列分類與演化,對探索地球上恐龍大批死亡滅絕的原因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學價值。

恐龍,這支龐大的古生脊椎動物群曾稱霸地球。自1822年英國青年鄉村醫生曼特爾發現首枚恐龍牙齒化石以來,這類動物的化石愈來愈多地被發掘出來。

這類古生動物很不一般,它們身上有些特徵是爬行動物所共有的,而另外一些特徵卻完全是它們獨有的。它們是蜥蜴型爬行動物但又決不是大型的蜥蜴類。為恐龍命名的查理德歐文亦是英國人,同曼特爾一樣也是位醫生,他後來放棄醫學成為一位專業的解剖學家。恐龍的命名是用拉丁文寫的,意思是「恐怖的蜥蜴」,後來被日本學者在翻譯時筆下生花被譯為「恐龍」。恐龍的稱謂就這樣叫響了。但這種稱謂與叫法只是在中國、日本等東亞國家,歐洲國家仍稱為「恐怖的蜥蜴」。

1992年7月,鄖縣梅鋪鎮東南李家溝實施炸山平整土地,在施工過程中幾位農民挖出了一根動物腿骨形狀的「石頭」,長約45厘米,一端直徑有10厘米,另一端有15厘米。緊接著在毗鄰的15米遠的兩處,又挖出兩根腿骨和幾件脊椎狀「石頭」,這些「石頭」都比骨頭要重許多。

這幾位農民誰也沒想到這些「石頭」的出現,引發了「石」現天驚的「龍、蛋」共生地的考古大發現。

7月底,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的兩位教授聞訊後來到梅鋪,經過兩天的調查試掘和標本取樣,除獲取有動物化石外,還採集到恐龍活動地質時期的沼澤湖相泥沉積化石。他們認為出土的動物化石系恐龍骨骼化石,地質時代為6500萬年至1億4千萬年的白堊紀。且認為梅鋪化石分布范圍達3平方公里左右。

8月,中科院趙喜進教授(恐龍研究專家)和黃萬波教授(古人類學專家)來到梅鋪鎮,對化石產出地進行實地踏勘以及對地層堆積狀況進行調查,並對集中的化石進行分類鑒定,確認梅鋪鎮化石產出地的化石里有至少一大兩小的恐龍的部分骨骸化石,並確認為是鳥腳類恐龍骨骸化石。

而後,受鄖縣博物館的邀請,中科院古脊椎與古人類研究所、十堰市博物館、鄖縣博物館三家考古單位對李家溝恐龍化石產地進行了為時一個多星期的科學發掘,又獲取肢骨、肋骨、腳骨、脊椎骨、脛骨、肩胛骨等化石60餘件。後因縣里依據地礦部門意見,認為該化石產地屬地質遺跡,應移交給地質部門來進行發掘工作。

三家聯合發掘工作終止後,將化石標本留在鎮政府集中以利匯集整理。此後,發掘匯集的化石,經整理、研究、歸類,梅鋪鎮恐龍化石產地的化石修復了三個個體的恐龍骨架,李家溝西坡1號采坑出有兩個個體:一個是以鄖縣命名的「鄖縣龍」,以示對鄖縣恐龍化石產地的紀念。

這是出土的第一具較完好的恐龍骨骼化石,屬於蜥臀類恐龍中的蜥腳亞目巨龍科,是一種植食性恐龍;另一個個體是單棘龍,長6m,寬1m,高3.5m,屬於鳥臀類禽龍亞目肉食類恐龍,主要生活在侏羅紀和白堊紀。還有一個個體巴克龍,出自李家溝村東坡4號化石點,它屬於鳥臀類恐龍中的禽龍亞目鴨嘴龍科巴克龍屬。成年的巴克龍體長一般在8米左右,體重1—2噸,它們生活在白堊紀早期,是一種植食性的恐龍。

再結合20世紀70年代,中科院古脊椎與古人類研究所在鄖縣梅鋪緊毗李家溝化石產地的草廟嶺一帶調查發現恐龍蛋3枚,鄖縣博物館存留有一枚。即鄖縣梅鋪鎮成為恐龍與恐龍蛋集於一地的化石產地。這一龍、蛋共存的地質遺跡是極其罕見的,如在我國盛產恐龍骨骼化石和足跡化石的四川自貢市大山鋪,埋藏有大量的侏羅紀中期的恐龍化石,已發掘面積數千平方米,據不完全統計,已發掘出大小恐龍個體200餘具,被譽為「世界奇觀」的恐龍公墓里卻一直沒發現恐龍蛋化石。鄖縣梅鋪龍蛋化石共存的現象可謂湖北省首見,國內罕見,國外少見。

恐龍的研究內容很多,他們的形態和構造特徵、生活習性和生活方式,地史分布和地理分布、起源和演化及滅絕原因要研究;它們的生活環境和屍骨的埋藏環境也要研究,此外還要弄清楚他們在動物學中的位置等。恐龍是一種古生物,科學家研究古生物有兩大目的;一是為生物學服務;一是為地質服務。從古生物學角度看,研究古生物可以使人們了解生物進化的歷程,從而深入地了解地球歷史的真面貌;從為地質服務角度看,古生物可以幫助人們正確地劃分地層,進行地層對比和確定地層時代且為找礦提供重要線索。同時古生物還是地質學家研究古地理、氣象學家研究古氣候的重要依據。毋庸置疑,鄖縣梅鋪龍、蛋共存化石產地提供了見證古地理古地史以及古生物實物資料依據,具有重要的科研作用與價值。擴展閱讀:www.dkpart.com

B. 湖北省鄖縣出土的恐龍蛋化石距今有多少萬年

文物專家鑒定鄖縣出土的恐龍蛋化石恐龍蛋化石屬白堊紀,距今13500萬年到6500萬年。
鄖縣內青龍山容恐龍蛋化石屬於中生代白堊紀,白堊紀是繼大家熟知的侏羅紀恐龍之後的一個時期,距離現在1.35億年到6500萬年。白堊紀是恐龍時代的頂峰時期,恐龍的種類在這一時期比以往任何時期都要多。6700萬年前,恐龍及其它動物和植物遭到大規模滅絕,白堊紀時代也隨之結束。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