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地質公園接待遊客情況
⑴ 某景區統計去年接待遊客的情況是:上半年與下半年接灼待人數比是5:7,第三季度
繼續
⑵ 國家地質公園增加至214家,廣東有哪些地質公園值得去
截止到目前全國各地有214家公園,入選為國家地質公園。國家地質公園具有特殊的科學研究意義和美學觀賞價值。全國各地多處國家地質公園具有著獨特的自然魅力。
肇慶封開國家地質公園以巨大圓丘地貌為主要特徵。而恩平地址國家公園又包含有獨特的溫泉景觀。所以廣東所有的地質公園無法進行對比因為他們所具有的自然景觀和人文特色,並非雷同而是獨一無二。我們來到這些地質公園能夠感受到完全不一樣的身心體驗。隨著各地對地質公園建設的重視程度的提高,人們在遊玩的時候能夠更好的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⑶ 您認為廣東省應從主要在哪些方面進一步改善投資營商環境
審核力度
⑷ 下面一周接待遊客的統計情況。
(1)根據統計圖的走勢得出:這是折線統計圖;
(2)通過分析:得出的信息為
①周一接待的專遊客人數最少;屬是145人;
②周日接待遊客的人數最多;是388人;
③一周接待遊客的數量呈上升趨勢.
故答案為:折線.
⑸ 下面是某旅遊景點去年接待遊客情況統計圖.(1)根據圖中的數據,把統計表填寫完整. 季度 合計 第
(1)2.5+5+6+4.5=18(萬人);
答:平均每月接待遊客1.5萬人. (3)(6-2.5)÷2.5, =3.5÷2.5, =140%. 答:最多時一個季度接待遊客的人數比最少時多140%. |
⑹ 國慶假期26省份累計接待遊客匯總具體是何情況
國慶假期26省份累計接待遊客匯總具體是何情況?今年國慶中秋上幾假期被稱為史上最強的黃金周,很多人在國慶中秋期間都紛紛出門旅行。因為出行的時間比較充足,所以遊客去到旅遊景點的打卡人數也增多,旅遊業經過半年的蕭條期之後終於迎來了一個旅遊高峰期。國慶假期26省份累計接待遊客匯總具體是何情況?
可以說假期是一個旅行出遊的好時機,因此陸陸續續有很多人都外出旅行。很多旅遊景點的開放也吸引了大量的遊客前往去看美景 ,同時享受當地的飲食文化,明確文化同時呢,各地的一個旅遊景點的開放也吸引了大量的遊客前往,所以說,因為已經進入常態化階段,各地的旅遊業也應該逐漸的開放。而且旅遊也將繼續增加。外出旅行的時候也需要注意個人防疫哦!
⑺ 國家地質公園增加至214家,哪些景點最受人歡迎
國家地質公園經過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等相關部門組織驗收之後,又新增添了7處國家地質公園,並且正式命名。經過數據統計現在我國正式命名的國家地質公園已經達到了214家。
你認為非常不錯的地質公園,他人可能並沒有太多新奇的感覺。但是所有你沒有去過的,一直比較嚮往的地質公園通常還是非常吸引人的,因為人們總喜歡探索未知的世界,尋求更多的意外驚喜。因為地域的不同,並且中國國家地質資源如此的豐富,相信會有更多的地質公園,帶給我們獨特的身心感受。
⑻ 源陽人多嗎
陽江來源於「漠陽江」,而漠陽江起名又源陽「莫陽」,陽江最早叫「莫陽」,為什麼呢?因為陽江古時候屬於古越,居住的多是越人。古越語中,「牛」為「莫」,(陽江現在稱「牛」還叫「牛么」);「羊」越語為「陽」,和太陽的「陽」。「莫陽」就是牛羊的意思,這說明古代的陽江曾是牛羊聚居的地方,或者是牛羊集市。江邊現有一村,叫牛場村。這條江在莫陽,故此叫漠陽江。中國古代地理立位,山北水南曰陰,山南水北曰陽,我們陽江在江之北,所以叫陽江。古代「青」、「春」謂之東,陽春在江東邊,所以名叫陽春。 陽江是廣東沿海對外開放城市之一,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刀剪之都」、「中國風箏之鄉」、「中國公益明星城市」、「中國詩詞之市」、「中國楹聯文化城市」、「中國春砂仁之鄉」、「中國溫泉之鄉」「中國菠蘿蜜之鄉」「中國馬水桔之鄉」「全國雙擁模範城市」「全國無償獻血先進城市」「中國豬苗之鄉」「中國孔雀石之鄉」等國家級殊榮,還有「廣東衛生城市」「廣東漁業大市」「廣東文明城市」「廣東音樂之鄉」等省級殊榮稱號,享有國家 賦予的沿海開放區、工業衛星鎮、山區和對台小額貿易等優惠政策。八是漁港風貌。 陽江是廣東舉足輕重的重要「魚倉」:閘坡漁港是全國十大漁港之一,陽東東平漁港、陽西沙扒和溪頭漁港都是省重點漁港。漁港本身就是獨特的旅遊資源,漁船出海、歸航、拋錨、漁業生產和經營等一系列場景都是十分誘人的作物景觀。閘坡漁港旁的舊澳灣漁民風情村正在策劃籌建。 06、崆峒岩風景區 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屬於陽春「國家地質公園」的范圍,位於陽春市春城鎮城西崆峒岩,距陽春市區3公里。距陽春火車站1.5公里,沿三茂鐵路或新高線公路可直達景區,是南國第一崆峒山宗教旅遊景區。崆峒岩始建於明代萬曆丁丑年(公元1577年),與甘肅臨洮、山東安定、河南汝川諸崆峒山相並列,被稱為第四崆峒道教名山。佛、道兩教於一體。 2005年接待遊客2.9萬人次。總面積二萬多平方米,高六十多米,分三層。清代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陽春縣令姜山再開發東岩。 在億萬年前地殼變動,形成山岩交錯。景區岩中有寺,寺內有峰,古雅清幽,雕梁畫棟。洞內古建築是重檐歇山頂式建造,登岩門,入洞府,佛、道神像碑碣景物萬千。洞中有名儒顯宦壁上留題摩崖石刻、碑碣一百多幅,建有「東西廂房」、「禪房」、「金剛塔」、「三寶殿」、「玉皇殿」等十幾座廟宇。出洞府,沿山設登山石級3888級,通往五座山峰,山峰巍峨陡峭,石、洞、花、草、樹木妙趣橫生於峰林。最著名的景點:有瑞獅迎賓、汶(冒)米石、石鍾、童子拜觀音、定海神針,金錢龜,瀑布泉、青白雙蛇盜靈芝,以及明、清兩朝的古建築及神像。 07、 龍宮岩 國家地質公園、省級旅遊度假區。位於陽江市北部,距廣州市196公里。屬亞熱帶岩溶地貌景區,1979年向社會開放,有石林景區、通天蠟燭、通真岩、登山道、七座涼亭蝴蝶生態園、餐廳、電動車、停車場、小賣部等景點和設施 2005年接待遊客4萬人次。龍宮岩距今3.2~2.95億年,沉積了白雲質灰岩,當地下水沿著灰岩中的裂隙進行滲透,不斷沖刷,對灰岩溶蝕,形成了地下空洞。由於地下河侵蝕和重力作用產生崩塌,洞穴不斷擴大而形成。岩洞因洞身蛇蜒曲折,形如一條巨龍而得名。全長1公里,寬5米至20米,岩壁頂高15米左右。主要景觀有迎賓廳、壁流石、龍王殿、宮壁綉錦、龍宮浮雕、鎮宮寶塔、龍王羅傘、龍母羅帳、龍女浴池、龍女寶鏡、火樹銀花。石林有岩溶窪地、百頁劍門、雙猴觀景、劍指蒼穹等景觀。 08、大澳漁家文化村 位於陽東縣東平鎮國家中心漁港東南3公里處。距陽江市區為40公里。325國道、西部沿海高速公路、廣湛高速公路均可直達漁港。2003年修建成集旅遊觀光、教育培訓、商貿休閑多功能於一體的旅遊景區。佔地648公頃,是展示漁家民俗風情的古漁村景區。2005年接待遊客5萬人次。 景區原是中國古代南海「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港口,與廣州「十三行」相列,民間稱「十三行尾」,保存著680多米清末時期前店後坊式的舊街。現有300多戶古漁民船型民居。有「全國首家漁家民俗風情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古漁民民居群」、「大澳萬人墳」、「明清一條街」、「疍家棚居」、「古商會舊址」、「古炮樓」、「海岸月湖」等人文景觀以及 「海上日出」、「葛洲帆影」、「海角瓊樓」、「海灣椰韻」等自然風光景觀。核心景點是「大澳漁家民俗風情館」。該館佔地12600平方米,建築面積860平方米,高12.8米,外觀如桃子形。館內分四大部分:近代漁家實物展品;珍珠貝殼、魚類製品、大型海洋哺乳動物骨架展品;風帆木漁船;漁獲圖和漁民婚嫁全景雕塑像組圖。館內收集500多件歷代漁民生產、生活、禮嫁的物品,展示漁家民俗古風。 陽江新八景
1987年,原陽江縣政協組織評選「陽江新八景」,江城區「紅陵古塔」(北山公園內)和「瑤池泛月」(鴛鴦湖公園)入選。2003年,市政府組織評選「陽江十景」,江城區「鴛水飛箏」(鴛鴦湖公園)、「北塔迎曦」和「石覺禪林」入選。 鴛鴦湖公園位於城區鴛鴦湖畔。現建成景區面積16.7萬平方米,綠化面積10.8萬平方米,有鴛鴦湖、南國風箏場、風箏博覽館、海鷗觀禮台和廣場雕塑「放飛之夢」等景點。還有風格古樸漠陽樓、陽江市博物館、李萁烈士墓等景點以及游泳池、溜冰場、游樂園、健康中心、動物園等設施。 鴛鴦湖水面積為47公頃,是市區最大人工湖,為天然的氣溫調節湖。鴛鴦湖湖水清澈,湖岸楊柳垂堤,山清水秀,花繁葉茂,樓台閣榭點綴其間,與綠樹相映成趣,別具南國湖光韻味。 南國風箏場1991年建成,佔地12萬平方米,由原廣東省省長葉選平題字。風箏場可容數萬群眾同時進行放飛風箏娛樂活動,是我國極負盛名的風箏放飛場,每年在這里舉行放風箏比賽。近年進行了改造,鋪設花崗岩地面和草坪,種植風景樹,點綴一些人文景觀,安裝了燈飾。每當華燈初上,流光溢彩,美麗璀璨。 編輯本段行政區劃陽江市轄1個市轄區、2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 陽江市面積7822平方千米,人口259萬(2003年)。 江城區面積 453平方千米,人口 63萬。郵政編碼529500。 陽春市面積4055平方千米,人口105萬。郵政編碼529611。市人民政府駐春城街道。 陽西縣面積1271平方千米,人口 47萬。郵政編碼529800。縣人民政府駐織篢鎮。 陽東縣面積2043平方千米,人口 44萬。郵政編碼529900。縣人民政府駐東城鎮。 此處區劃地名資料截至2005年12月;面積、人口數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簡冊(2005)》,人口截至2003年底。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據"陽春獨石仔古人類文化遺址"考古發現,距今萬年以前,兩陽人的祖先就已出現。 秦始皇統一全國後,推行郡縣制度。公元前214年派軍隊攻打珠江流域的越族,秦統一了嶺南越族地方後,設置了桂林郡、南海郡、象郡,兩陽初屬其中的南海郡,開始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 漢武帝派兵打敗了匈奴後,於公元前111年(武帝元鼎六年)新設了合浦郡高涼縣,政治中心在今陽東縣大八鎮古城(另一說在麻汕上塘村)。高涼縣包括今陽江市、恩平市西部、茂名、高州、電白、化州、吳川和羅定的部分地方。高涼縣是粵西地區最古的縣。 東漢末,兩陽屬東吳統治范圍。公元220年(東漢建安二十五年)孫權將高涼縣從漢時的合浦郡分出,設為高涼郡,轉由廣州管轄,下統三個縣:安寧縣(今陽江市區及其東部)、高涼縣(今陽東縣北部地方)、西平縣(今陽東縣白沙鎮、江城區埠場鄉、平崗鎮、陽西縣程村鎮鄰近部分地區)。兩陽由縣升郡。 南北朝時,兩陽的地位顯得更為重要了。公元527年(梁大通元年)高涼郡從廣州分出,連同杜陵郡、寧康郡、陽春郡等合設為高州。高州州治中心在今江城(從公元527年至649年),管轄今陽江市及茂名市的大部分地方(包括良德)。陽江由郡升格為州,下管郡,郡管縣,歷時122年,是祖國南疆的交通要沖、軍事重鎮。 公元606年(隋煬帝大業二年)隋政權把安寧縣、高涼縣分出部分地方合成一個新縣--陽江縣。在陽春郡中設陽春縣。陽江縣、陽春縣從此得名。 公元649年(唐太宗貞觀二十三年)陽江縣、西平縣、陽春縣、杜陵縣等從高州分出,建為恩州,屬廣州都督府管轄。恩州州治在陽江,從貞觀年間唐太宗時建恩州起至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撤除恩州,陽江、陽春各自為縣止,兩陽被稱呼為恩州達719年。此後。江、春兩縣歸肇慶府管轄。 公元1867年(清朝同治六年)陽江縣兩次升格為直隸州,下轄陽春、開平、恩平等縣。公元1870年(同治九年)陽江直隸州改為直隸廳。公元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陽江直隸廳再改為直隸州。公元1912年(民國元年)撤除州府,復設陽江縣、陽春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陽江、陽春屬江門粵中專區;1953年改屬粵西行署;1956年改屬湛江專區;1958年冬,合陽江縣、陽春縣為兩陽縣;1961年復分為陽江縣、陽春縣。1983年9月為江門市屬縣。1988年2月10日,原陽江、陽春兩縣從江門市分出,新建為陽江市,屬地級市建制。下轄現在的陽春市、陽西縣、陽東縣和江城區。1992年增設海陵島經濟開發試驗區,1998年又增設崗僑管理區。 。 1988年1月7日,國務院批准設立陽江市(地級)。撤銷陽江縣,分別設立陽西縣(駐織篢鎮)、江城區、陽東區。陽江市轄陽西縣、江城區、陽東區及江門市的陽春縣。 1991年6月22日,民政部批復(民行批[1991]19號)同意撤銷陽江市陽東區,設立陽東縣,縣人民政府駐東城鎮。1994年5月5日,民政部批復(民行批[1994]67號)同意撤銷陽春縣,設立陽春市。 2000年,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陽江市總人口2168904人;江城區 538069人、陽西縣 380272人、陽東縣 409982人、陽春市 840581人。 截至2002年12月31日,陽江市轄1個市轄區、2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共7個街道、48個鎮,704個村委會、100個居委會。 截至2005年12月31日,陽江市轄1個市轄區、2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共11個街道、39個鎮。 編輯本段陽江方言:陽江話一、概要與文化淵源陽江市位於廣東西南,東與江門市的恩平、台山市交界,北同雲浮市的羅定市、新興縣及茂名市的信宜市接壤,西接茂名市的高州市、電白縣,南臨南海。地勢由北向南傾斜,依山傍海,東北有天露山屏障,西北有雲霧山環繞。在地形上帶有一點與世隔絕的意味,尤其在交通不便的古代,與外界的交流更是少之又少。因此陽江形成了其獨特的民俗文化以及獨特的語言。 陽江方言屬粵方言的一個分支,有人將之劃分為高陽片。也有人將粵方言分為六個次方言區:西江——珠江流域、潯江——鬱江流域、北流江——南流江流域、南江——鑒江流域、漠陽江流域,潭江流域。其中陽江方言屬漠陽江流域,高州方言屬南江——鑒江流域。陽江方言以高州方言為基準,因此在聲韻母系統有相通之處,但在聲韻調組合上則有明顯差異。 陽江方言主要受到四種文化的影響:俚僚文化、中原漢文化、閩客文化、海外文化。 陽江自漢以來屬高涼郡(今高州)管轄,為俚人居地。隋唐時俚人發展為大規模部落聯盟,馮冼家族為當時的實際統治者。即使後來俚人被漢化或遷徙,俚僚文化依然作為一種底層文化積淀下來,成為漠陽文化的的一個深層組成部分。亦因此,陽江方言內包含大量高州方言因素。直到今天的陽江方言中依然可以看到許多古越文化痕跡。 中原漢文化從秦漢開始南下,在宋代取得主流文化地位。在陽江話與廣州話的比較中,可以發現許多較為接近普通話的因素,如廣州話的「食飯」在陽江話與普通話中均為「吃飯」,廣州話中的「睇」在陽江話與普通話中也同樣為「看」。 陽江依山傍海,明清以來,先後有善耕山的客家人與善耕海的閩南人入居,成為陽江人的一部人。而他們的客家話與閩南話亦融為陽江話的一部分,如米湯稱「飲」,花生稱「地豆」繩子稱「索」等,都是閩南語詞彙。而陽江話在語音上也與客家話有一點點相似。 二、語音陽江方言的音調有十一個之多,是與廣州話在語音上區別最大的地方,它比廣州話的音調要高昂與尖銳。有很多字如「罷」、「伴」、「鼻」、「卜」等,其在陽江話里的聲母和韻母與其在廣州話里的一模一樣,聲調卻不一樣。因此不懂陽江話的人聽起來像聽到一群人在吵架一樣。 聲母上陽江話既與廣州話的情況差異不大,又有普通話的影子。像廣州話中的「n」「l」不分,但在陽江話中卻涇渭分明。同時陽江話同廣州話一樣里沒有「z」、「zh」、「j」這一類聲母的區別。陽江話里還有一類特別的聲母,即是「四」、「」、「三」、「私」等字的在陽江話里的聲母。這個特殊的聲母在高州話里也有。會念這個聲母的字通常出現在普通話中「s」與「i」、「u」、「an」、「ang」、「uan」、「ui」、「uo」、「ao」、「ai」等結合的字中。 三、詞彙陽江話的詞彙保留了許多古代詞彙,如在陽江話里「走」是「跑」的意思,「行」是「走」的意思,「其」是指「他」。同是陽江話還保留了許多古越語詞彙,如稻田或水田在古越語中稱「那」,「那」字起首的地名即為水稻分布區。而陽江「那」字的地名很多,像「那龍」、「那洛」、「那棟」等;「洞」也屬古越語地名,陽江有「隨洞」、「儒洞」等;還有,豬圈稱「豬六」,柚子稱「仆子」,青蛙稱「蛤」等。 部分陽江話與廣州話及普通話的詞彙對比: 陽江話 廣州話 普通話 落水 —— 落雨 —— 下雨 間(廣州話第二聲)—— 凍 —— 涼 撞日 —— 尋日 —— 昨天 來日 —— 聽日 —— 明天 古排 —— 呢排 —— 近來 古陣 —— 宜家 —— 現在 窗欞 —— 窗 —— 窗戶 騰(普通話第二聲)衫—— 除衫 —— 脫衣服 蚊蟲 —— 蚊 —— 蚊子 蚊子 —— 烏蠅 —— 蒼蠅 手馬頭 —— 手趾公 —— 大拇指 無 —— 唔 —— 不 黑——食——吃 花廉(普通話第一聲)子——石榴)——石榴 都 —— 左 —— 了 豬祿——豬圈——豬圈 紙碎——手紙——紙巾 細仔——細路——小孩 四、語法陽江話的語法與廣州話的語法雖然有點相近。但發音完全不同。廣州話差不多全部都可以在電腦上打出,但陽江話很多的字都不能在電腦上打出的。因為陽江話是世上獨一無二的語言。和廣州話普通話有著明顯的區別。因為電腦上的輸入法全是以廣州話普通話為標準的。 五、保存看陽江的地形:東北西三面是大山,南面是大海。這天然的屏障,把陽江緊密封閉住,古代交通不發達,這里幾乎成了世外桃源。因而外來人員不會象其他地方那麼多,來往也沒那麼頻繁。特別是,在這塊土地上,由於地理和氣候的關系,礦產資源豐富,農林漁牧發達,盡可自給自足。(在這里特別要指出,鹽在決定一個地方能否獨立,是有重要地位的)在當時,完全可以在無求外援的情況下生存。因此,這就形成了兩個人文要素:其一,因為交通不便,外來人少,縱有來者,亦非是達官貴人,多為戰亂逃難的群民,或者是發配流放,路經這里的小官員。他們之於陽江,成不了氣候,更未能造成同化語言的威脅。其二,由於陽江自給自足的經濟環境,自古就有「陽江貴地永無憂」的說法,造成了陽江人強烈的優越感和自尊心。他們自信只有他們才是這塊土地的當然主人,外來人只能聽我的。故此在語言上也「為我獨尊」,對外來說,也只是「為我所用」,或者在上流社會交流時偶爾用一下。更多的時間還是使用本地土語陽江話。外來話在這里沒有實用價值,沒有實用市場,因此陽江話在這塊封閉的土地上能夠頑固地保留下來。 編輯本段六、常用工具書《陽江方言注音字匯》——第一本以陽江話音和普通話音對照的字典。 謝紹禎編注的《陽江方言注音字匯》是一本學習陽江方言的實用性工具書。作者是陽江市中華詩詞學會、楹聯學會原會長、書法家協會原會長、中國語言文學高級講師。該書發行前廣泛徵求社會各界意見,曾傳榮、林賢道、姚維幸等同志提示尤多;著名語言學家山東省青島大學黃伯榮教授(陽江籍),亦於審閱後給予肯定。該書得到當年陽江縣教育局專題組織審正。 《陽江方言注音字匯》 經過20多年傳播,該書得到廣大陽江群眾普遍認同的中小學語文教學工具書,已經多次發行,在陽江基本上已家喻戶曉。 此書實用性強,是以《新華字典》為基本內容,以陽江方音同普通話音對照。為了配合全國教育界「詩詞進校園」,又增編了以古詩詞平水韻為根據的常用詩韻,更全面地適合於地方中小學教與學和全體機關幹部、社會群眾的文化需要,比單純用普通話注音的《新華字典》充實得多。它更方便、更有效地根據方音推廣普通話,進一步加強了配合《新華字典》的作用。 此書具有以下的特點: 1、准確保留我國少數方言地區豐富多彩的民族語音。這有著世界性民族語言意義。我國教育部規定各大學語言學系要教授一種少數地區方言的原因即在於此。 2、以正確的方言推廣普通話。此書將普通話讀音和陽江話讀音對照比較,易於辨別,可減少方言對普通話的影響,使普通話講得更准,易於掌握。 3、更難得的是「常用詩韻」。此書附有全部常用詩韻平水韻。分上平聲十五韻,下平聲十五韻,上聲二十九韻,去聲三十韻,入聲三直韻。這就便於詩詞進校園,便於詩詞教學,便於學生閱讀和學寫詩詞。在高考中提高語文成績,不懂詩詞的只有「望詩興嘆」。因此,此書對幫助詩詞進校園,培養千百萬繼往開來的詩詞事業接班人,十分有利,對一般詩詞愛好者同樣有利。 說明:同音字注音、反切注音是曾經普遍採用過的注音方法。但是,同音字注音、反切注音用字十分繁復,而且還會出現這種情況:注音字、反切字比所注音字更難認、更生僻,甚至有的字找不到同音字或貼切的反切上下字。因此,同音字注音、反切注音有它的局限性。為了克服這種局限性,出現過注音字母注音。後來,又發展到用漢語拼音字母注音。漢語拼音注音,給我們有了表音準確,易學易用的注音工具。 陽江方言和現代漢語(普通話)都淵源古代漢語,它們之間有差異,但也有共同的地方。能不能運用拼音字母給陽江方言拼音注音呢?這是個值得研究的題目。陽江方言與普通話有它的共同的地方,而且多年推廣普通話,許多人學會了漢語拼音,這些都為陽江方言拼音注音打下了基礎。 陽江方言拼音注音,是用拼音字母,參考漢語拼音的原則和方法,根據陽江方言規律進行拼讀的一種注音方法。 反切字注音是我國傳統的注音方法。反切的方法是用兩個字合起來註明另一個字的讀音。構成反切的兩個字,上邊的稱為反切上字,下邊的稱為反切下字。上字的聲母和所注音字(反切字)的聲母相同;下邊的韻母(包括聲調)和所注音字的韻母、聲調相同。也就是「上字定聲,下字定韻」。在反切字時,取上字的聲母和下字的韻母拼合,就能讀出被反切字的讀音來。
陽江建市以來,基礎設施建設超前發展,水陸交通日新月異,成為鏈接粵中與粵西的交通走廊。陽江地處廣州和湛江兩城市之間,毗鄰港澳,距廣州247公里,距湛江230公里,距珠海160公里,距香港143海里,距澳門129海里,是連接粵中與粵西的交通走廊。325國道、廣湛高速公里、廣東西部沿海高速公路、三茂鐵路橫貫市境。陽江港是國家一類對外開放口岸。
公路:已經竣工的325國道(廣湛公路)與站港(陽春火車站──陽江港)一級公路形成了陽江市陸路交通的「十」字架構,陸路交通四通八達。廣東西部沿海高速公路(陽江段)和國家重點工程開陽(開平──陽江)高速公路,陽茂高速公路已經投入使用,陽江的交通將更加完善。
鐵路:三茂(三水──茂名)鐵路東西貫穿全市,陽陽(陽春火車站──陽江港)鐵路已經投入使用。
海運:陽江港是我國對外開放一類口岸,擁有六個萬噸級泊位碼頭,可通航廣州、香港、澳門等地。
航空:陽江在合山建有民航機場,已開通陽江──廣州、陽江──珠海等直升機航線。交通已形成立體網路。
風俗民情
風箏節 陽江風箏己有1300多年的歷史,最初用於古代傳遞軍情,後流行於民間的一種活動,延續至今。1990年,在第七屆國際風箏會上,陽江市代表隊取材於民間傳說《白蛇傳》扎制而成的「靈芝」風箏被評為「世界十絕」風箏之一。在國內,陽江鳳箏與山東濰坊風箏形成「南江北坊」兩大流派,被譽為中國南派風箏傑出代表。
1991年,廣東省體委授予陽江「風箏之鄉」的光榮稱號。現陽江己建成14萬平方米、可容納30萬名觀眾的「南國風箏競賽場」(由原廣東省省長葉選平題)。每年農歷九月九口重陽節,這里都舉行盛大的放飛表演(比賽)。
陽江市龍舟節 每年農歷初一至初五,陽江都舉行龍舟競賽,內地在江河(漠陽江、鴛鴦湖)劃龍船,沿海地區在海上扒艇仔,不近江河的地區則舞旱龍慶祝。 陽江龍舟一般長30多米,坐撓手50人,船上另有鑼鼓手各一人,以壯船威。龍舟扒完後,被埋在河(湖)邊,至第二年四月才又挖出來,初一至初四為小扒(分賽),初五為大扒(決賽)。獲獎者可得金豬一隻和龍包(肉包子)無數。特別的是,陽江每年龍舟節舉行的都是逆水賽龍舟。
山歌節 自1987年起,陽江每年舉行山歌節。它的淵源可追溯到明末清初的一種民間節目「跳禾樓」。「跳禾樓」是一種古老的民間山歌演唱形式,流行於陽江農村各地,意在祈求農家豐收。類似「跳禾樓」這種斗歌形式的還有後來婦人祈子的「跳花枝」,新婚鬧洞房時的「打堂梅」以及海邊滄家的鹹水歌「對嘆」等等。以上所列的盡管在演唱方式方面有所不同,但其核心活動都是駁歌仔(斗歌),山歌擂台除有組織地進行外,許多都是群眾自發的,具有濃郁的地方文化色彩。
高流圩 陽春的「高流圩」歷史悠久。「高流圩」每年一度,農歷五月初一這天,各式各樣的木器、竹器、藤編織品雲集高流河灘,人們從四面八方蜂擁而至,搶購各種編織品、工藝品,據說這些經過高流水浸使過的工藝品,永不蝕食。隨著旅遊業的發展,「高流圩」吸引了無數遊人。
瑤族風情 陽春縣有瑤族同胞約一萬人,居住在雲霧山區之中,語言、服飾、節日、生活習俗與漢族不同。瑤胞在屬於自己的節日里載歌載舞,別有一番風情。
漁民風情 陽江市有閘坡、東平、沙扒、溪頭、河北、對岸六個全國重點漁港,漁民的生活習慣,穿戴打扮,風俗習慣、烹調技巧,漁歌曲調
⑼ 廣東有國家地質公園嗎
有的
9月29日,國家公布了最新的第四批53個國家地質公園名單,廣東省又有內3個地質公園「榜上容有名」,它們分別是:
廣東深圳大鵬半島地質公園、
廣東封開地質公園、
廣東恩平地熱地質公園。
至此,廣東省已有7個國家級地質公園。
前4個分別是:廣東丹霞山(亦為世界地質公園)、
廣東南海西樵山、
廣東湛江湖光岩和廣東陽春凌霄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