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公園大全 » 地質公園植物

地質公園植物

發布時間: 2021-01-06 03:55:45

① 國家和省級地質公園內的古生物地質遺跡保護

5.3.2.1 河南關山國家地質公園

河南關山國家地質公園是在河南關山省級地質公園和河南萬仙山省級地質公園基礎上整合而申報成功的。她是一座以峰林、峽谷、多階斷崖、方山等景觀和新構造崩塌地貌為核心,泉、瀑、溪、潭、人工湖水體景觀映襯,以「回龍精神」等人文景觀為重要補充的綜合性地質公園。公園內主要保護的古生物地質遺跡有:三葉蟲、頭足類、牙形石、腹足類、海百合、角石類、腕足類、植物化石等。公園建設工程中,對分布在參觀路線上的化石點進行了保護。

5.3.2.2 鄭州黃河國家地質公園

鄭州黃河國家地質公園位於鄭州市北郊的黃河之濱,公園以典型黃土地層古生物剖面、河流地質作用景觀為主線,集黃土地貌、水體景觀、古生物與人文遺跡於一體。公園內保護的古生物地質遺跡主要以新生代哺乳類動物化石為主。公園建設工程中,對分布在參觀路線上的化石點進行了保護。

5.3.2.3 其他地質公園

在河南信陽金剛台國家地質公園、河南紅旗渠-林慮山國家地質公園、河南跑馬嶺省級地質公園、汝州大紅寨省級地質公園、盧氏玉皇山省級地質公園、鄧州杏山省級地質公園、桐柏山省級地質公園園區內,都多多少少地分布著一些不同門類、不同屬種的古生物化石資源,如金剛台國家地質公園園區內的硅化木、林慮山國家地質公園內的無脊椎動物化石、跑馬嶺地質公園內的寒武系層型剖面中的三葉蟲和奧陶紀的動物化石、大紅寨地質公園內的脊椎動物化石、玉皇山地質公園內的脊椎動物化石、杏山地質公園內的古生代動植物化石、桐柏山地質公園園區內的無脊椎動物化石、新鄉鳳凰山省級礦山公園內的三趾馬動物群等。在公園建設工程中,這些珍貴的古生物化石資源都得到了重視和適度地保護,不少還在實施重點保護工程後作為科普參觀點。

② 寧德世界地質公園的資源情況

公園的白雲山、白水洋、太姥山三個園區森林覆蓋率為72%~90%。全區森林原生植被為常綠闊葉林,屬中國三大植被區域中的中國東部濕潤森林區。公園主要植被類型有常綠針葉林、常綠闊葉林、常綠針闊混交林、常綠灌叢、竹林、草坡等。包含了中國中亞熱帶地區大部分的植被類型,具有中亞熱帶地區植被類型的典型性、多樣性和系統性。
白水洋園區內主要植被類型可以劃分為溫性針葉林、暖性針葉林、落葉闊葉林、常綠闊葉林、竹林、落葉闊葉灌叢、典型常綠闊葉灌叢、灌草叢等10個植被亞類型,其中包括了43個群系,212個群叢。截止2008年園區內已定名的維管束植物種類有162科、508屬、855種,珍稀瀕危植物11科18屬26種。其中,國家一、二級保護植物18種,省級重點保護植物13種,有被譽為「植物活化石」的冰川期遺留珍惜植物—水松林。園區是中國南部第三紀、第四紀孑遺植物的重要保存地。
白雲山園區內可以劃分常綠針葉林、灌木林、常綠闊葉林、混交林、竹林、草坡等6個典型植被類型。截止2008年區內有維管束植物1015種,其中蕨類植物28科41屬65種,裸子植物9科16屬23種,被子植物136科531屬927種。其中,區內有國家Ⅰ級保護植物3種;國家二級保護植物15種;珍稀瀕危12科21屬24種。首洋、馬洋、嶺下等村周邊分布有國家保護植物,如南方紅豆杉、柳杉等。白雲山的蓮峰寺前的天池中生長有「午時蓮」等珍稀植物。
太姥山園區內可以劃分為闊葉林、針葉林、竹林、灌叢等4個植被類型。截止2008年區內有維管束植物491種,其中裸子植物9科18屬29種,被子植物65科194屬462種。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樹種有5種:二級保護樹種水松、銀杏、福建柏。三級保護樹種有台灣蘇鐵、凹葉厚朴。竹類繁多,主要是麻竹,還有苦竹、黃竹、綠竹、蘆竹以及太姥山區稀有的方竹、黑竹、倒枝竹。園區內遍布杜鵑,種類繁多。園區西部楊家溪下游渡頭村邊生長有楓香林,共250多畝,計1.1萬株,為江南最大的純楓香林。渡頭村後17叢古榕樹,是全球緯度最北的一片古榕樹林,其中大者樹齡近九百年,小者也有140多年。其中一株榕樹王佔地達3.06畝。 按世界動物地理區系和中國動物地理區系劃分,區內動物多數屬於東洋界華中區屬的種類,少數屬於華南區的種類,還有一些屬於古北界的種類。截止2008年全區野生動物有2000多種。脊椎動物有700多種,其中哺乳類70多種,鳥類324種,爬行類100多種,兩棲類30多種,魚類600多種。無脊椎動物有1300多種。
公園內擁有多種珍稀瀕危保護動物。有列為國家一類保護動物的雲豹、蟒蛇、赤魟中華鱘;國際二類瀕危動物蘇門羚;被列為二類保護動物的獼猴、大靈貓(九節狸)、山羊、穿山甲、鴛鴦、紅隼、鳶、小鯢、虎紋蛙、岩燕鹿、白鷳、翠鳥、相思鳥、長尾雉、毛冠鹿等。除此之外,園區還有以下動物資源:
禽類
樹雀、白頸鴉、喜鵲、環頸雉、竹雞、山斑雞、松鴉、紅頭鴉、紅頭長尾、紅嘴蘭鵑、畫眉、麻雀、羅紋鴨、綠頭鴨、冠尾狗、黑背燕尾、海鷗等;
獸類
毫豬、野豬、野猴子、華南兔、狗灌等;
魚類
黃魚、帶魚、石斑魚、鱸魚、對蝦、梭子蟹、青蟹、烏賊等。

③ 世界地質公園

本節研究了世界國家地質公園的基本分布,並以法國普羅旺斯高地地質公園、希臘萊斯沃斯石化森林地質公園、英國大理石拱形洞世界地質公園、德國布朗斯韋爾地質公園為案例進一步介紹世界地質公園及其地質旅遊開展狀況。

一、世界地質公園網路成員分布

世界地質公園網路成員分布見圖7-3。

圖7-3世界地質公園網路成員分布圖

二、世界地質公園舉例

(一)法國普羅旺斯高地地質公園

法國普羅旺斯高地地質公園位於法國東南部上普羅旺斯阿爾卑斯山脈和瓦爾省,中心是小鎮Digne-les-Bains,位於尼斯以北約150千米、巴黎以南800千米處,該區是普羅旺斯的北部,與阿爾卑斯山脈接壤,是海拔約400~2960千米的高地,區內自然環境優美,景觀類型豐富多樣,其最低處有濃香的葡萄酒產地和橄欖樹生長帶,最高的山峰位於高高的阿爾卑斯山脈上。

普羅旺斯的地質保護區位於西阿爾卑斯山脈外部,處在南部亞高山鏈區域與南部倒轉石灰岩區交界處,南部亞高山鏈經歷過中等規模逆掩作用,而南部倒轉石灰岩區則發生了早期構造演化,阿爾卑斯造山運動本身對其影響不大。

依照1976年環境保護法,普羅旺斯自然地質保護區注冊有18處地質遺跡,佔地總面積2.69325平方千米,周圍是一條保護帶,覆蓋了總面積約2000平方千米的55個地區。在這一遼闊的野外博物館中,禁止採集任何化石。同樣,在注冊的地質遺跡范圍內,有更加嚴格的規定,甚至禁止採集天然飛禽標本。然而,為了讓科學家繼續開展研究工作,並讓業余愛好者開展業余活動,允許在保護帶內採集有限的標本,但自然地質保護區除外。

地質旅遊

普羅旺斯高地地質公園以農業活動和旅遊業為主,通過養羊等農業活動,提高景觀保護方面效率。地質公園旅遊重點是休閑、自然風景和人文景觀。礦泉水業和礦泉療養業在小鎮Degne-les-Bains發揮了重要作用,這兩大支柱支持了當地的服務業和手工業產業的發展,但是該地區並沒有發展工業活動,以便更好地保護當地的自然環境。

普羅旺斯高地地質公園有3條幽靜的小徑,它們將渾然不同的景觀連接起來。遊客既可專注於化石、構造或地質沉積現象,也可從歷史景觀和植被中享受大自然的樂趣。因此,該地區的地質遺跡絕非是孤立的,相反遊客可在輾轉途中通過所見所聞增長知識。與這3條小徑相連有3座博物館,這些博物館的使命並非取代游覽地質保護區,而是為使遊客領略奇觀而修建的,目的是使他們獲得比從大自然中更加詳細的信息,更加詳盡的了解地質科普知識,此外博物館內還定期組織其他科普展覽活動和地質知識培訓等。

(二)希臘萊斯沃斯石化森林地質公園

萊斯沃斯是希臘最大的島嶼之一,位於愛琴海東北部,佔地面積1630平方千米,狀似樹葉,該島土地肥沃,植被種類繁多,有銀白色橄欖樹、暗綠色松樹、灰綠色橡樹和島上獨有的野花等。在該島的西海岸,火山岩與碧藍的愛琴海會合在一起,重重海浪緩慢剝露出遠古植物的石化殘留物,讓我們有機會了解2000萬年前愛琴海北部火山噴發期間在一片「火海」中消失的另一個傳說中的大西洋。

希臘萊斯沃斯石化森林地質公園占面積2.86平方千米,其中的石化樹木的聚集地主要位於Sigri,Antissa和Eresos地區,這是一片本土石化森林,佔地面積1.5萬多公頃,除石化樹干外,還可看到保存完好的石化樹根、果實、樹葉和樹種等。大量根系完整、發育良好的直立石化樹木,為證明這些樹木是在其原始位置上石化的提供了證據。

萊斯沃斯石化森林為我們提供了大量有關遠古植物群的組成和特徵以及氣候條件的信息。因此,這塊土地是記錄下至少2000萬年愛琴海盆地的地質歷史的天然見證。由於意識到該區具有極其重大的環境、地質學和古生物學價值,希臘政府宣布該石化森林為自然保護區,目的是對該區進行有效保護和合理管理。

石化森林的形成是由於愛琴海北部的火山活動,導致火山碎屑物質從東向西流動。這些火山碎屑物質覆蓋了遼闊的地區,並掩埋了當時該島西部生長的茂密森林。由於火山碎屑物質移動迅速,森林中的樹干、樹枝和樹葉幾乎頃刻間被掩埋。同時由於將植物纖維與外界環境相隔絕,以及確保了黃鐵礦中強烈的熱液流體循環,植物纖維才在最佳條件下發生了完整石化。實質上,這種石化作用是由無機物逐個分子地置換掉有機植物物質。因此,植物的形態特徵和樹木的內部結構被完好地保護下來。

如今,火山岩受到了自然剝蝕,顯露出令人印象深刻的直立或是倒下的樹干,樹干長達20米,直徑達3米。萊斯沃斯的遊客在游覽不同的石化樹木聚集地時可有多種選擇,其中包括位於Sigri的萊斯沃斯石化森林的自然歷史博物館,該館具有各種各樣的展品,並以十分生動的形式顯示出愛琴海的地質演化過程,在靠近該博物館的是Sigri地質公園,遊客可觀賞到視覺獨特的石化樹根。另外,附近的Plaka地質公園還有許多直立的石化樹乾和獨特的石化樹葉。

地質旅遊

凡是到石化森林公園觀光的遊客都會有一種獨特的體驗。該公園是世界上無與倫比的石化森林區,園內有保存完整的石化樹木,這些樹木在遠古時期曾構成茂盛的森林生態系統。區內散布的許多直立的和倒下的樹干(有時高達7米、長22米)的數量和大小將給遊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英國大理石拱形洞世界地質公園

大理石拱形洞世界地質公園位於英國北愛爾蘭弗馬納郡境內,Cuilcagh山脈石灰岩斜坡下部發育著一個巨大的洞穴體系,其中的大理石拱形洞是英國和愛爾蘭最享有盛譽的洞穴之一。這些洞穴是1895年由任教於巴黎索邦神學院洞穴學專業的法國著名洞穴學家EdouardMartel首次發現的。

在Cuilcagh山脈頂部,頁岩和砂岩形成了寬廣的灘地,在那裡降雨聚集為不連續的溪流與河流,遇到石灰岩下滲後形成洞穴。大多數洞穴形成於Dartry石灰岩地層上部,該地層為不同類型石灰岩的復雜岩群,它們在厚度和特徵上都有很大的變化,反映了逐漸增強的構造活動。盡管地質公園內的泥灘石灰石干凈、大部分為層狀,有助於形成大洞穴,Dartry石灰岩地層的這些變化特點對洞穴的發育和形成卻具有重要影響。

這些岩石的岩性影響著Cuilcagh山脈的特徵。砂岩、頁岩和石灰岩之間的差異造就了Cuilcagh山脈明顯不同的植被、地形和水文。Cuilcagh山脈不高,海拔僅有668米,但它的北部地區,在溫和的大西洋海洋氣候影響下,年平均降雨量達到1500毫米。

三條河流流經不滲透的砂岩和頁岩後,匯集到石灰岩岩層,再沿石灰岩層向前流動一段距離後,河水滲透到地下形成洞穴。著名的大理石拱形洞就在這里形成,它展示了復雜的洞穴起源,擁有珍貴的典型沉積物和形態萬千的鍾乳石。

地質旅遊

大理石拱形洞1985年由弗馬納郡區的行政部門將其開發為旅遊區。目前,它已成為愛爾蘭著名的旅遊勝地之一,已經接待了100多個國家的922000萬遊客。

它被人們一致認為是世界上少有的極具觀賞價值的洞穴,並被稱贊為世界級的旅遊勝地,遊人在主溪流洞穴中可以觀賞到一條湍急的河流。

近幾年來,大理石拱形洞在保護與開發、教育和地質旅遊方面取得的成績引起了國際上的廣泛關注。2001年,大理石拱形洞和Cuilcagh山公園成為英國第一個歐洲地質公園。2004年2月,大理石拱形洞又被列入世界地質公園名錄。

(四)德國布朗斯韋爾地質公園

布朗斯韋爾地質公園位於德國北部,環繞哈爾茨山脈,其北部位於布朗斯韋爾境地,直至弗萊希廷根山脊。整個地質公園的面積為11.5平方千米,包括聯邦德國3個州的18個地區。由於該地質公園佔地面積非常大,因而它由兩個協會組成的委員會負責管理:一個是位於奎德林堡的哈爾茨區域機構(由哈爾茨山區鄉村行政管理部門成立的一個機構),另一個是被稱作FEMO的注冊協會(它是布朗斯韋爾土地/奧斯法勒管理機構分支)。

在哈爾茨山脈的基地岩塊與弗萊希廷根山脊的岩鹽構造之間,形成了一個由背斜和向斜組成的特殊地質模式。這一地區的中生代和新生代岩層序列包括了許多沉積岩相,有鐵礦石、褐煤和岩鹽沉積礦床。由於這些沉積礦床的存在催生了采礦業以及鋼鐵和汽車工業(如大眾汽車)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因此,布朗斯韋爾地質公園的座右銘是:「地球歷史是工業社會發展的基石」。

日爾曼三疊系沿岩鹽背斜有完好的露頭。地層的主要組成是早三疊世疊層石和鮞粒岩、中三疊世的含有化石的石灰岩以及晚三疊世的三角洲沉積物。侏羅紀岩層特徵包括含有化石(菊石、昆蟲和脊椎動物)的早侏羅世的黑頁岩相以及出露在哈爾茨山脈北部邊緣(最近在此挖掘出一個恐龍動物群)的晚侏羅世碳酸鹽岩。白堊紀地層的特徵是沉積型鐵礦石礦床(扎而茨吉特/派訥型)和薩博赫塞恩白堊紀向斜岩相,它是從陸地硅酸質碎屑物經三角洲向海相碳酸鹽岩沉積物的過渡地帶,沿東/西向露頭很好。

在黑爾姆施泰特—施塔斯富特岩鹽背斜邊緣的向斜上,可以觀察到含褐煤的三疊紀地層,它與海相含海綠石互層。更新世地層的典型沉積物是所有的冰川循回(冰磧物、冰水沉積物、泥炭、泥漿、黃土、鈣華)。冰川還在較老的岩石,如條紋狀的雷蒂亞砂岩(費爾普克)和冰川柱。

作為人們熟知的中歐基底綿延山脈,哈爾茨山有世界上著名的地質遺跡(巴特哈爾茨堡,哈茨布格特),它們為研究古生代山地建造和地球動力學機制提供了極佳的地質記錄。哈爾茨山脈的特徵是地理空間上小規模出露沉積岩(砂岩、板岩、燧岩、雜砂岩、礁灰岩)以及火成岩(變質玄武岩、角斑岩、凝灰岩)。哈爾茨南部地區出露有令人印象深刻的早二疊世和晚二疊世的火山-沉積序列(銅頁岩、碳酸鹽岩和石膏喀斯特)。

哈爾茨山脈具有1000多年的采礦和研究歷史。甚至J.W.vonGoethe還研究了花崗岩屋頂與布羅肯峰花崗岩的聯系。哈爾茨山脈的歷史礦床及其采礦歷史引起了國際上的廣泛關注,例如,拉默爾堡聚乙烯金屬沉積型礦床(世界文化遺產)。

地質旅遊

德國布朗斯韋爾地質公園內建有一個巴洛克式的木結構信息中心,該信息中心為地質公園提供各種服務工作,它同時還為遊客提供地質教育和參觀服務,遊客們可以從這里了解自然景觀中的地質現象與我們生活世界的關系,遊客還可以在此觀賞化石遺跡,進一步了解自然,了解地球。

在哈爾茨山脈北部邊緣,古生代基底作為正向斷層疊置在陡峭的、甚至是反轉的中生代層狀岩石的前緣上。沿著許多逆沖的絕好露頭,遊客從這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地質沉積歷史。因此,戈斯拉爾與哈爾茨堡之間的地區被稱為「典型的地質平方英里」,並將其作為整個地質公園的座右銘。

此外,哈爾茨地區還有一些早期人類歷史發現的重要場所,如史前格拉夫葡萄酒和著名的挖掘地點(扎耳茨吉特的穴居人和獨角獸洞穴)。

④ 方山地質公園有哪些葯草植物,要完整的

實地考察一下才知道

⑤ 世界地質公園內的古生物地質遺跡保護

河南省被批準的4個世界地質公園內,均有相對比較豐富的古生物地質遺跡資源分布,有些還是園區內主體景觀或主要觀光與科學考察點,多數已按照有關規定對古生物地質遺跡劃定了保護范圍和等級,實施了護欄、標志牌、解說牌等保護工程措施。

5.3.1.1 伏牛山世界地質公園(河南南陽恐龍蛋化石群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伏牛山世界地質公園范圍包含原劃定的河南寶天曼國家地質公園、西峽伏牛山國家地質公園以及欒川省級地質公園、嵩縣白雲山省級地質公園,相當部分范圍是以恐龍蛋和恐龍化石遺跡為主的「河南南陽恐龍蛋化石群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古生物地質遺跡也是其最重要的地質遺跡。

位於西峽縣丹水鎮的「西峽恐龍遺跡園」,是一座大型恐龍主題公園,為研究地球演化、天體演變、災變事件和恐龍的生活習性、生態環境與物種滅絕等提供了理想的科研基地,也為科普和旅遊活動開辟了一處嶄新的園區。西峽恐龍遺跡園採取「政府引導、企業主導、市場運作、社會配合」建設模式,建成了地質廣場、恐龍蛋化石博物館、恐龍蛋遺址和模擬恐龍園,是南陽伏牛山世界地質公園和南陽恐龍蛋化石群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核心景區,國家4A級景區。自建成開放後,獲得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中央電視台「焦點訪談」專題做了一期節目,評述西峽恐龍遺跡園把一個白堊紀恐龍蛋化石地質遺跡變成現代一流的恐龍蛋化石博物館,對全國自然遺產開發利用保護工作都具有很大的借鑒意義和啟示作用。

5.3.1.2 中國王屋山-黛眉山世界地質公園

中國王屋山-黛眉山世界地質公園是在河南王屋山國家地質公園、河南洛陽黛眉山國家地質公園的基礎上,合並申報並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的。該公園內保護的主要古生物化石有寒武紀—奧陶紀的三葉蟲、頭足類、腹足類、牙形石、疊層石;石炭紀—二疊紀的腕足類、珊瑚、 類、植物化石群落和硅化木以及晚二疊世低等四足類運動群等;三疊紀—侏羅紀的淡水雙殼類、延長植物化石群落、義馬植物化石群落、鐵化木及遺跡化石和似哺乳爬行類化石等。特別是二疊紀的硅化木,分布面積較大,局部分布密集,保存完好,已實施了系統的保護工程。另外,濟源承留一帶中生代遺跡化石與環境的研究,達到了世界水平,是國際會議參觀路線之一。

5.3.1.3 中國雲台山世界地質公園

中國雲台山世界地質公園是在河南雲台山國家地質公園和焦作神農山省級地質公園的基礎上申報並獲得批準的。她以山體雄偉、長崖險峻、峽谷幽深、水體秀美為特色,其古生物化石種類多樣,有較高的科學價值和美學觀賞價值。公園內主要保護的古生物地質遺跡有:三葉蟲、頭足類、牙形石、腹足類、海百合、藻類、角石類、 類、腕足類、珊瑚、植物等。公園建設工程中,對分布在參觀路線上的化石點進行了保護。其中,元古代地層中的痕跡化石研究,也取得有重要影響的成果。

5.3.1.4 中國嵩山世界地質公園

中國嵩山世界地質公園是在河南嵩山國家地質公園的基礎上申報並獲得批準的。她是集珍稀地質遺跡、文物古跡、風景名勝三位一體的景觀資源,構成了立體、多層次旅遊環境。公園內主要保護的古生物地質遺跡有:河南最早的疊層石、三葉蟲、頭足類、腹足類、海百合、藻類、角石類、腕足類,特別是華夏植物群的植物化石和三疊紀似哺乳爬行類動物化石都有重要的意義和影響。公園建設工程中,對登封群、嵩山群和關口—涉村的寒武系—二疊系的含豐富古生物化石的層型剖面開展了較多的古生物學研究工作,對分布在參觀路線上的化石點進行了保護。

⑥ 地質公園概述

本節主要概述了地質公園的產生、發展現狀,明確了地質公園的基本定義,並探討了建立地質公園的意義。讓人們對地質公園的產生、現狀以及地質公園的未來發展,產生一個清晰的輪廓,從而系統地了解地質公園。

我國關於地質旅遊的研究最早開始於南京大學的夏樹芳(1988),在其著作《地質旅行》中對地質旅遊的目的概括出8個方面:了解沿途地貌特徵;了解沿途地層年代;了解山川的來龍去脈;了解沿途礦產資源情況;注意生物和人類的活動與礦床的關系;了解沿途經濟地理與地質的關系;了解風景名勝與地質的關系以及文物考古資料;了解地質事件。

地質遺跡是地質旅遊的根本,沒有地質遺跡,地質旅遊也無從談起,國際上對地質遺跡保護十分重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設立了地質遺產工作組,專門負責全球地質遺跡保護工作。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對地質遺跡保護工作也十分重視,其中以美國、加拿大、英國等經濟發達國家的地質遺產的保護管理工作領先,他們制定了嚴格的法規體系,採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保護措施。國際上對地質遺跡保護的通行作法是建立自然保護區和國家地質公園。本文主要就地質公園展開討論。

地質公園(Geoparks)是自然公園的一種,它是指具有特殊地質意義的珍奇或秀麗景觀特徵的自然保護區(王永生,2005)。

一、地質公園產生、發展及現狀

地質公園是保護地質遺跡的載體,人類對地質遺跡保護和利用的歷史由來已久,但是真正將保護落到實處,形成一系列的規章制度則是從近些年才開始的。1871年,時任美國地質調查局局長的海登率領一個34人的考察隊到黃石高原考察火山、地熱和溫泉,並將考察報告和照片、繪畫等提交國會,提出保護本區自然資源和地質景觀的建議(趙汀和趙遜,2005)。於是,1872年,美國國會通過黃石法案(Yellowstone Act),在懷俄明州和蒙大拿州的黃石河源頭地區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國家公園——美國黃石國家公園。美國國家公園的概念是由喬治·凱瑟琳(George Catherine)提出。當時在阿肯色州開辟了熱泉保留地(Hot Spring National Reservation),其歷史背景是美國大開發中對自然環境、野生動物和印第安文化產生的破壞和不良影響,引起了社會的關注。但是國家公園的建立對地質遺跡的保護只能產生局部影響和效果,它是把人類保護地球遺產由自發行動上升為自覺的行動,由分散的社會努力上升為國家行為,雖然未能形成全面科學系統的規劃,但是建立國家公園保護了部分地球遺產(趙遜和趙汀,2003)。

自20世紀中葉以來,地質遺跡的保護已由各國分散行動變為國際組織發起和推動的全球性行動。但發展十分不平衡,保護工作與合理開發利用彼此脫節,難以成為各地政府參與且居民支持的、影響廣泛的行動。從20世紀中葉到90年代前半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開始發揮重要作用。194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在巴黎創立了世界保護聯盟(IUCN),設立了「國家公園與自然保護專業委員會」(CNPPA/IUCN),在這里制訂的國家公園標准中,正式將優美的地學景觀保護和促進納入科學發展的內容(趙遜和趙汀,2009)。

因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地學部又提出建立世界地質公園計劃,以彌補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在地質景觀保護方面的不足,以及地質遺跡工作難以引起地方政府的重視和當地居民的積極參與之不足,建議推動地質公園項目,把地質遺跡保護與支撐地方經濟發展和擴大當地居民就業緊密結合起來。1996年在北京召開的第30屆國際地質大會上設置了地質遺跡保護專題並組織了討論(趙遜等,2002)。

中國地質學家早在1985年就提出在地質意義重要、地質景觀優美的地區建立地質公園的想法,以加強保護和開展科學研究、科學考察。

在我國地學界的努力推動下,地質公園作為一種保護地質遺跡的有效途徑被提上了議事日程。1999年12月,國土資源部在「全國地質地貌景觀保護工作會議」上,審議了「全國2000~2010年地質遺跡保護規劃」,最終確定要在我國建設國家和地方兩種不同層次地質公園形式。

國外「Geopark」的概念是20世紀末,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地學部為了創建世界地質公園網路而提出的。由該部原部長伊德博士(Wolfgang Eder)在1999年正式發表在地質學文獻里(陳安澤,2007)。

200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啟動建立世界地質公園網路的項目。同年11月,在歐洲,第一屆歐洲地質公園大會(1stEuropean Geoparks Conference)也成功在西班牙召開,會議在建立歐洲地質公園網路保護歐洲地質遺跡的議題上達成了共識,並批准了法國豪梯省地質保護區(Reserve Geologiqedr Hayte-prance)等10處為歐洲首批地質公園網路成員。2001年3月,中國國土資源部作為主管地質公園建設的國家機關,批准建立包括雲南石林國家地質公園在內的首批11處中國國家地質公園。因此我們可以說,世界上首批地質公園是在中國和歐洲幾乎同時建起來的。

2004年,鑒於中國在國家地質公園建設方面所取得的良好成績及在世界地質遺跡保護中做出的貢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決定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網路辦公室」設立在中國北京。該辦公室的主要任務是開通世界地質公園網站(www.globalgeopark.org),搜集全球地質公園信息並對全球開放,建立世界地質公園管理資料庫,為各個國家或地區提供服務。

200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了首批「世界地質公園」25處,其中歐洲17處,中國8處。截至2009年8月,全球已經建立了70個世界地質公園,其中中國22處。

近年來,由於人口的快速增長和人類工業活動的影響,導致自然環境不斷惡化,接二連三的破壞環境事件不斷給人們敲響了警鍾,保護自然環境,保護地球已經刻不容緩。與此同時,世界上的地質遺跡也面臨著不同程度的威脅,保護地質遺跡需要全人類共同努力,建立地質公園作為保護地質遺跡的一種最有效的手段和途徑,已經被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所接受和採納,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地質公園將會以星火燎原之勢,帶動全人類保護地質遺跡,進而保護我們整個地球的生態環境。

二、地質公園的定義

2001年,地質公園作為一個新興概念被提出,引起了包括中國在內的各國政府組織和民眾的熱烈歡迎,隨後即掀起了一股各國各地建立地質公園的熱潮。

地質公園(Geopark)是以具有特殊的科學意義、稀有性和美學觀賞價值的地質遺跡為主體,並融合其他自然景觀或人文景觀組合而成的一個特定地區。以保護地質遺跡、開展旅遊、普及地球科學知識、促進地方經濟、文化和自然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為宗旨而建立的一種自然公園(陳安澤,2002)。

地質公園具有特殊地質科學意義,稀有的自然屬性、較高的美學觀賞價值,以具有一定規模和分布范圍的地質遺跡景觀為主體,並融合其他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而構成的一種獨特的自然區域。地質公園既是為人們提供具有較高科學品位的觀光旅遊、度假休閑、保健療養、文化娛樂的場所,又是地質遺跡景觀和生態環境的重點保護區,地質科學研究與普及的基地。

在中國,以具有國家級地質科學意義,較高的美學觀賞價值的地質遺跡為主體,並融合其他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而構成的一種獨特的自然區域,由國家政府行政管理部門組織專家審定,由國土資源部正式批准授牌的地質公園,稱中國國家地質公園(National Geopark of China)(姜建軍,2006)。

《世界地質公園網路指南和標准》規定了世界地質公園的內涵、申報程序、遴選標准和准則,其中規定世界地質公園必須符合下列要求:

(1)地質公園必須要有明確的范圍界定,並具有足夠大的面積以便促進地方經濟和文化發展(主要是通過旅遊)。地質公園應當包含若干各種規模、具有國際意義的地質遺跡,或者其中包含了具有特殊科學意義、稀有或美麗的地質體的一部分。這些特徵以及形成這些特徵的事件和過程在區域地質歷史中具有代表性。

「地質公園」是一個地理區域,在這里地質遺跡是保護、教育和可持續發展整體概念的一部分。地質公園應當考慮這個地區的整體地理概況,不應當僅僅包含具有地質意義的遺址點。非地質主題是其完整的一部分,尤其是當它們與景觀有關時,非地質內容可以展示給遊客。由於這個原因,其中包括一些生態的、考古的、歷史的或者文化價值的遺址也是必要的。在許多地方,自然、文化以及社會歷史都密切聯系在一起,因此不能被分開。

(2)地質公園申報的前提條件是要建立一個管理機構,並有規劃。僅有給人印象深刻和具有國際意義的地質遺跡是不夠的。地質公園區域內的地質特徵必須讓遊客易於到達,且互相連接,並具有正規公園式管理的安全性。地質公園應該由指定的地方機構或者一些擁有足夠的管理設施、有資質的管理人員和足夠財政支持的機構來管理。特別要注意旅遊活動必須與當地狀況以及自然和文化特徵相匹配,必須充分尊重當地居民的傳統習慣。尊重、加強並保護當地文化價值是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在許多地區和國家,當建立地質公園時,還要考慮土著居民的習慣。

(3)地質公園的主要目標之一就是促進經濟活動和可持續發展。改善當地居民的生活條件和地區環境,這對地質公園所在地區具有直接影響。同時也將增強當地居民的認同,促進文化繁榮,從而使地質遺跡得到直接保護。

在保護地質公園中的地質資源時,會創造新的稅收來源(如地質公園旅遊、地質產品等)。這也為當地居民帶來了附加收入,將吸引私人資本的加入。「地質公園旅遊」是一種與經濟有關的、力求成功的、快速發展的學科,是一個旅遊業中的新領域,其中涉及密切的多學科合作。

(4)地質公園必須提供和組織各種工具和活動來向公眾傳播地學知識和環境保護的理念(如通過博物館、解說、教育中心、地質路線、旅遊指南、通俗文學和圖件、現代傳播媒體等)。應當允許開展科學研究,與大學開展合作,促進地質學家與當地居民之間開展交流,所有教育活動應該圍繞整體的環境保護反映出倫理導向。

(5)地質公園並非一定就是一塊全新的保護區域或景觀地(它可能存在於已有的國家公園或自然公園中),但與總體上實行全面保護和管理的國家公園或自然公園有很大差異。按照國家立法規定,地質公園應該保護的重要地質特徵包括:有代表意義的岩石、礦產資源、礦物、化石、地形和景觀。地質公園管理機構要確保其地質遺跡的保護應與地方傳統和立法機關的義務協調一致,由地質公園所在地國家政府決定特定地質遺跡或地質公園的保護力度和措施。

三、建立地質公園的意義

從2004年第一批世界地質公園誕生以來,地質公園就擔負著保護地質遺跡及其自然環境,傳播自然科學知識,促進地方經濟可持續發展等重大使命。同時建設地質公園對於保護地質遺跡,開展生態旅遊具有重大的意義,對此盧雲亭(2006)及姜建軍等(2006)有過詳細的研究闡述。

(一)建立地質公園能更有效地保護地質遺跡和自然環境

地質遺跡,是指在地球演化的漫長地質歷史時期,由於各種內外動力地質作用,形成、發展並遺留下來的珍貴、不可再生的地質自然遺產。正因為地質遺跡的這種不可再生性和珍貴性,才使得我們需要採取各種方法來對其進行有效的保護,建立地質公園無疑是其中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手段。在《地質遺跡保護管理規定》中明確指出:「對具有國際、國內和區域性典型意義的地質遺跡,可建立國家級、省級、縣級地質遺跡保護區、地質遺跡保護段、地質遺跡保護點或地質公園」。由此可見,建立地質公園保護地質遺跡和自然環境已經作為一項基本規定列入我國的政策法規體系。該規定中還明確列出了需要給予保護的地質遺跡類型:

(1)對追溯地質歷史具有重大科學研究價值的典型層型剖面(含副層型剖面)、生物化石組合帶地層剖面、岩性岩相建造剖面及典型地質構造剖面和構造形跡;

(2)對地球演化和生物進化具有重要科學文化價值的古人類與古脊椎動物、無脊椎動物、微體古生物、古植物等化石與產地以及重要古生物活動遺跡;

(3)具有重大科學研究和觀賞價值的岩溶、丹霞、黃土、雅丹、花崗岩奇峰、石英砂岩峰林、火山、冰川、隕石、鳴沙、海岸等奇特地質景觀;

(4)具有特殊學科研究和觀賞價值的岩石、礦物、寶玉石及其典型產地;

(5)有獨特醫療、保健作用或科學研究價值的溫泉、礦泉、礦泥、地下水活動痕跡以及有特殊地質意義的瀑布、湖泊、奇泉;

(6)具有科學研究意義的典型地震、地裂、塌陷、沉降、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遺跡;

(7)需要保護的其他地質遺跡。

(二)建立地質公園可以更廣泛地傳播地球科學和環境保護知識

地質遺跡實際上更像是一部無字的歷史教科書,它把地球46億年的歷史靜靜地雕刻在地球的每一寸土地上,展示在人們的眼中。他們或激情澎湃(如火山、瀑布)或沉默靜謐(如典型地層剖面、構造行跡)或絢爛奪目(如丹霞、雅丹、礦物寶石產地)或悲涼滄桑(如地質災害遺跡)……而所有的這些地質遺跡都靜靜地等在原地,待我們人類去認識和了解,地質公園的建立無疑為普通公眾打開了一扇認識地質學、了解地球科學的窗口,人們可以在參觀游覽山水勝景的同時學習地球科學知識,增強自己環境保護意識。

地質公園不僅有雄奇秀麗的山水,有些還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人們身在其中,不僅精神愉悅,心靈也能得到陶冶和沉澱。

從全社會的角度來看,地質公園是面向公眾的科普基地,是培養未來地球科學家的搖籃,也是人們豐富知識層面開拓視野的戶外課堂,是高校教師和學生進行地質科學探索、研究的基地。

(三)建立地質公園可以促進地方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的概念是由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於1987年在《我們共同的未來》中提出的,即:「既能滿足我們這一代人的需要又不損害子孫後代需要的發展」。

20世紀80年代,人們還沒有意識到地質遺跡對於旅遊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人們更多地把發展經濟的目光放在對傳統資源(如煤、石油、金屬)的發掘上,這極大地限制了經濟發展的速度。地質公園的建立,使寶貴的地質遺跡資源不需要改變原有面貌和性質而得到永續利用,這是對地質遺跡資源利用的最好方式。

旅遊業是一種綠色產業,通過建立地質公園,在地質遺跡和自然生態環境都得到合理的保護的前提下,發展旅遊業,進而帶動當地的經濟發展。地質公園的建立吸引著大量的遊客前去參觀游覽,改變了當地傳統的生產方式和資源利用方式,同時帶動當地旅遊經濟的發展,增加居民就業,提高當地居民的生活水平。隨著旅遊活動的開展,地質公園所在地區的旅遊知名度也會顯著提升,這就會大大激發當地群眾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激發地方文化的復興,更加註重保護當地地質遺跡和自然環境,從而形成一種良性循環,使地質遺跡資源成為地方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

⑦ 昌樂火山地質公園的植被

昌樂火山地質公園位於山東省昌樂縣城南22公里的喬官鎮版陶家莊村團山子,海拔191米,權相對高差30米,面積0.3平方公里。系郯廬斷裂帶上的新生代第三紀玄武岩火山口,距今1800萬年。火山口呈圓錐形,深20多米,直徑60米,主要岩性是鹼性橄欖玄武岩石頭呈深灰色,紅褐色,風化面呈土黃紅色,氣勢極為壯觀,數萬根六棱石柱,由山底到山頂,直插雲天。

2014年1月被國土資源部授予第七批國家地質公園資格。該公園是以火山地貌特徵為主題,涵蓋火山柱狀節理景觀、生物化石、典型地層剖面、新構造運動遺跡。

昌樂火山地質公園的植被比較多,有人工種植的樹木和自然生長的野生灌木雜草等。

⑧ 地質公園——地學內蘊的科學性

一、概述

地質公園是可以觀賞豐富的、有重要科學價值和典型意義的地質遺跡的風景區。地質遺跡是指地球發展演化過程中所遺留下來的一切跡象,例如有的地方過去是海洋,便有在海洋中沉積的石灰岩等岩石,岩石中還會有在海洋中生活的生物化石;某個地方曾經有火山噴發,便會有火山岩、火山口、火山頸等與火山有關的岩石和構造;發生過泥石流的地方,會有泥石流的堆積物,可以看到轉化為泥石流的鬆散體所處的地貌和構造位置……所有這些可以據之推斷出地球上曾經發生過的歷史事件的物質現象,都叫地質遺跡。地質遺跡是地球歷史的記錄,地學就是根據地質遺跡研究地球發展演化規律的科學,地質公園是欣賞風景區的地質科學性的部分。

建設地質公園的目的,首先是開展地學科普活動,在旅遊中學到地學知識,有利於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科學水平;其次是滿足廣大旅遊者求新、求知、解惑的需要,提高旅遊的科學品位,提高風景區的美學深度,了解山水形成的本質和地球運動的規律,吸引更多的旅遊者以提高風景區的經濟收入;第三,是對人民群眾進行生態環境教育的需要;第四,有利於保護地質遺跡,因為批准為地質公園後,將禁止采礦等一切破壞環境的活動。

目前許多風景名勝區都掛有多塊牌子,有各式各樣的名稱,這些不同名稱的公園,都是風景區在不同方面的表現。自然風光強調觀賞性,給人以美的享受;森林著重於景區的植被以及植被形成及其所代表的生長環境與特徵,從中得到植物和生態環境的知識;地質公園除了強調美學特徵、植被環境以外,更著重於山水的成因及其與地質環境的關系。

根據國土資源部的規定及部分學者的意見,本書分6類地質公園進行介紹。

二、剖面地質公園

1.天津薊縣國家地質公園

天津薊縣國家地質公園於2001年12月10日經國土資源部批准,2003年11月8日正式揭牌開園。公園位於薊縣之北,燕山山脈南坡,總面積342km2 ,公園核心地帶面積9km2 ,地質遺跡為中、新元古界標准層型地層剖面及古生物化石,可以作為全國和全球地層對比的依據,這就是它的巨大科學價值。

公園中、新元古界剖面地層齊全,出露連續,保存完好,頂底清楚,構造簡單,變質輕微,疊層石等古生物化石豐富,地層厚度近萬米,真實地記錄了地球距今18 億~8 億年的地質歷史,被國內外地質學家推崇為世界上同一地質時期的「標准層型剖面」。

2.浙江常山國家地質公園

浙江常山地區奧陶系剖面研究比較詳細,建立了我國第一個「金釘子」地質剖面,作為全球該地層對比的標准剖面。這個「金釘子」位於常山黃泥塘,其底界以一種特殊的筆石的首先出現為標志,是距今4.6億年左右的地層剖面。

3.陝西洛川黃土國家地質公園

位於陝西省中北部洛川縣城南的黑木溝,兩岸邊坡出露的黃土剖面是250萬年來地質歷史的產物,含有豐富的歷史信息。公園面積約9km2 ,黃土垂直節理發育,直立性好,在大氣降水及地表、地下水的作用下,形成了獨特奇異的黃土地貌景觀。在南北長3~5 km的范圍內,有圓形、方形、大小不一、高低錯落的黃土柱,有長約數丈、寬約數尺的黃土橋,有小如井口、大如巨盆、深不見底的黃土洞,有坐若金字塔、跌若孔雀下山、造型豐富的黃土雕塑,有橫立的黃土牆和垂直的黃土裂隙……

公園內有世界上保存最完整、內容最豐富的黃土剖面,是研究中國大陸乃至歐亞大陸古氣候變化及其他地質事件的重要資料。劉東生院士認為:「洛川黃土古土壤系列是北半球最為完整的大陸地質記錄之一,它記錄了距今240萬年以來所發生的地質事件,有助於重建中國北方乃至北半球第四紀地質事件的歷史,並有可能以此認識現代地質過程在地球史中扮演的角色及其未來的發展趨勢。」「我國黃土磁性地層學的研究,以洛川剖面最詳,可以劃分出幾個十分重要的極性變化和年代標定點,這是目前所知的全球黃土記錄中最為連續、完整的剖面。」張宗祜院士指出:「黃土高原整個全新世的氣候變化,存在著千年尺度的准周期性波動,這種變化在中國許多地方的序列載體中都有表現,但以洛川剖面全氧化鐵氣候序列表現得最為完整、清晰。」「中國黃土地層中發現的脊椎動物化石,具有時代特殊價值的屬種還是很少的……像陝西洛川黑木溝剖面的黃土地層中集中出現的化石產地是不多見的,也是十分典型的。」

三、生物遺跡地質公園

1.雲南澄江國家地質公園

生物演化的歷史,是地球演化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距今25 億~5.4 億年的元古宙已發現了很多菌藻植物化石,因而將元古宙稱為菌藻植物時代。元古宙末期,除藻類大量繁育外,還出現了著名的伊迪卡拉動物群,其中有腔腸動物、環節動物、節肢動物和介殼動物。由於這些動物缺乏堅硬骨骼,保存下來的多為動物軀體的印痕化石和遺跡化石。原先植物繁茂的時代突然出現大量動物化石,地質界稱其為生物大爆發。我國雲南澄江國家地質公園就記錄了一次生物大爆發事件。

雲南下寒武統自下而上分為4階:梅樹村階、筇竹寺階、滄浪鋪階、龍王廟階,寒武紀生物大爆發事件就記錄在梅樹村階地層內。梅樹村階以雲南晉寧以北7km的梅樹村剖面為層型剖面,其中保存了早寒武世(距今5.3 億年) 40 多個門類、100 余種動物的化石,其中有海綿動物、腔腸動物、軟體動物、節肢動物和疑難動物化石等。由於埋藏地質條件特殊,不但保存了生物硬體化石,而且保存了十分罕見精美的生物軟體印痕化石,為研究寒武紀早期生物大爆發及這個時期的動物生理結構、生活習性、系統演化、生態環境提供了實物資料,是極為寶貴的地質遺跡。這些化石稱為「澄江動物化石群」,與澳大利亞「伊迪卡拉動物化石群」(距今5.8億年)、加拿大「布爾吉斯頁岩動物化石群」(距今5.15億年)並列為「地球歷史早期生物演化實例的三大奇跡」,被稱為「20世紀最令人驚奇的發現之一」。

澄江動物化石群國家地質公園位於雲南省澄江縣帽天山地區,總佔地面積18km2 ,山勢順地層走向延展,中心區帽天山海拔2026m。化石埋藏帶長20km,寬4.5km,核心保護區面積1.2km2 ,共發現化石點30餘處,已採集化石3萬余塊。

19世紀30年代,達爾文在其著名的《物種起源》中預言:今後如果有人對我的理論提出挑戰,那很可能來自對寒武紀動物突然大量出現的解釋。1991年4 月23 日,美國《紐約時報》頭版頭條並附配精美圖片介紹了中國帽天山動物群的發現。2001年1月出版的美國《科學》雜志認為雲南澄江動物化石群使脊椎動物出現的時間提前了6000 萬年。英國牛津大學的古生物學家感嘆:「澄江古生物化石將是科研永遠的大廈」。此處經科學鑒定的40個門類、100多個種的古生物化石,涵蓋了現代生物的各個門類,還發現了多種過去曾大量存在、現已滅絕的動物種,已超出現有動物分類體系,只能冠之以發掘地名來命名,如撫仙湖蟲、帽天山蟲、雲南蟲、昆明蟲和跨馬蟲等。

2.四川自貢恐龍國家地質公園

恐龍是已經滅絕的古代脊椎動物,它們生活在2.25億~0.65億年前的中生代,包括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在地球上生活了1.6億年之久。恐龍是一個巨大的家族,既有「巨大的」、「恐怖的」,也有「小巧的」、「溫順的」。世界上已發現的恐龍化石有900~1200個屬。在自貢恐龍國家地質公園的陳列廳中展出的完好恐龍骨架達18 具,這18 具恐龍中有3具屬於雜食性,個體長1.4~2.8m;有5具屬肉食性,個體長4~8.9m;有10具為植食性,其中3具個體長4.3~7m,另7具個體巨大,長9~20m。所有這18具恐龍化石在時代上都屬侏羅紀。

自貢恐龍博物館建築在恐龍化石群的發掘現場——大山鋪,距自貢市11km,建築面積6000m2 ,有兩個發掘現場,在這兩個現場可以看到從砂岩中剝離出來的恐龍骨骼化石,堆積重疊,縱橫交錯,十分壯觀。

我國國家地質公園中的恐龍地質公園還有甘肅劉家峽恐龍國家地質公園、黑龍江嘉蔭恐龍國家地質公園、雲南祿豐恐龍國家地質公園、新疆奇台硅化木恐龍國家地質公園。

3.硅化木地質公園

(1)遼西木化石群

遼西木化石群集中在北票市和義縣一些山區,它們大都保持原始樹樁形態,大的直徑達1m以上,表層樹皮裂痕依稀可見。最長的石樹樁,出露部分長3m有餘,樹樁上年輪清晰,其年代屬侏羅紀,與北票含煤層的時代相當,原來這里曾是浩瀚的林海。

(2)延慶木化石群

在北京延慶縣城東北白河北岸長500m的谷坡上,分布了40~50個木化石群。這些木化石高低參差、密密麻麻,堪稱奇觀。木化石較堅硬,有的出露地表幾十厘米,有的達1m多,直徑約1~2m。多呈短樹樁狀,表面為褐黃色和灰白色,樹皮紋路和斷面年輪清晰。延慶木化石群世所罕見,這里原是湖泊,樹木被埋入地下,經硅化形成。

(3)自貢硅化木

四川自貢市涼高山附近的長山嶺,有一株舉世無雙的硅化木,主幹長23m,直徑1.3m。此硅化木堅實晶瑩,樹紋纖維清晰,在陽光照射下,像寶石般閃閃發光。它埋藏於侏羅紀砂岩中。

(4)亞利桑那州化石林

美國亞利桑那州阿達馬那鎮的化石林,數以千計的石化樹干(硅化木)倒卧地面,直徑平均1m左右,長15~25m之間,最長達40m,其周圍還有零散的化石木塊。這些石化樹木年輪清晰,宛如大塊的碧玉瑪瑙,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密集的石化樹干區有6處,最美的叫彩虹森林。推測此處原有的森林被洪水沖刷,木質發生礦化作用,又被鐵錳氧化物染色,才形成今天五彩斑斕的化石樹。

4.山東山旺國家地質公園

山東山旺國家地質公園,位於山東臨朐縣上林鄉。富含化石的岩層出現在一個采礦坑內,最上層是風化的土壤,第二層是第四紀火山噴發形成的玄武岩,第三層是富含化石的硅藻土層,最下面是砂礫岩。硅藻土層由硅藻的遺體經黏土膠結而成,其形成時代為距今1800萬年的中新世。硅藻土成層極薄,像書頁,其中賦存的化石像動植物畫冊一樣,又被稱為「萬卷書」。硅藻土曾作為一種非金屬礦床開采,1980年此處成為我國第一個古生物化石重點保護區後才停采。

哺乳類動物化石包括鹿、犀牛、豬、馬、熊、鼠、蝙蝠等17個屬18個種,其中以柄杯鹿數量最多,呈現出各種各樣的奔跑姿態。鳥類骨壁很薄,很難保存為化石。1976年在此發現了一具完整的鳥類化石,轟動了中國古生物學界,也引起世界同行的關注,迄今已發現6種鳥類化石。蛇化石的研究在我國始於20世紀60年代,第一塊蛇化石即發現於此,在其骨骼的兩側還可看到鱗片壓在岩石上的痕跡。兩棲類有6個以上的種,可以看到蛙的幼體——蝌蚪和長著尾巴的青蛙,還見到青蛙和魚一起保存的化石,以及魚、水草、樹葉保存在一起的化石。昆蟲化石的保存有三大特點:數量龐大,保存完美,形態生動。昆蟲身上最易腐爛、最不易保存的翅膀,居然能在這里保存下來,並呈現展翅高飛的姿態。山旺的蜘蛛化石也很多,位居世界前列。山旺的植物化石同樣門類齊全,數量豐富,保存完好,不少葉子能見到清晰的葉脈。花最容易凋謝,但卻能保存為化石,甚至可以看到雄蕊和雌蕊,實屬舉世罕見。

在1800萬年前山旺地區是一片水草肥美的大湖,有各種動物在此生活,後來火山噴發,湖泊不復存在,生活在湖中的生物也遭到毀滅。

四、構造遺跡地質公園

1.河南王屋山世界地質公園

王屋山世界地質公園珍奇的構造地質遺跡包括以下5個方面:

1)兩期褶皺的疊加。早期發生過走向南北的緊密褶皺,以後又發生了東西向的褶皺,這兩期褶皺疊加在一起。

2)背斜與地壘的疊加。古老的王屋山背斜在南、北兩翼各形成一條正斷層,於是這個古老的背斜成為地壘。

3)清晰、奇特的不整合組合。王屋山背斜在天台山處倒轉,使太古宇與元古宇間的不整合面直立,並成為壁立的懸崖;元古宇頂部石英砂岩水平產出,不整合於直立的石英岩上,形成角度不整合。兩個不整合相交成T字形,是世界上最奇特的不整合之一。元古宇頂部石英砂岩沉積時,古地貌應為向西傾斜的陡坡,因而在天壇山峰頂這個小范圍內,東邊的岩層薄、層數少,西邊的岩層厚、層數多。

4)活躍的新構造運動。王屋山地區地面上升的構造運動活躍,其依據主要有:①河流在平面上呈蜿蜒曲折的老年期河道,而剖面上則是兩岸陡峭的V字形青年河谷;②鐵山河有表明地面上升的隘谷;③景區內至少有4期階地;④以寒武系為對比依據,可以計算出天台山相對於太行山的上升高度,以三疊系為對比依據可以大體計算出相對於南面丘陵區的上升高度,以丘陵區為對比依據可以計算出相對於華北平原上升的高度;⑤山前丘陵區山頂高度一致,保持上升前平原的原貌,但已有大量溝谷切割;⑥景區南緣斷層,可見太古宙地層與第四系黃土的斷層接觸,說明第四紀時山體仍在上升,斷層仍在活動。

5)土地生命周期的展現。土地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資源,由於王屋山地區有活躍的新構造運動,使得土地生命中的各個周期均展現於小范圍內,是研究土地發展及保護的珍貴的科學資源:①公園主景區裸露岩石上,由於風化作用有極薄的黏土礦物生成,是為土地的萌生期;②景區河谷階地上有小片土地生成,是為土地的幼年期;③景區以東為華北平原的邊緣,沃野千里,是土地的青年期;④景區以南的丘陵處於平原上升後遭侵蝕的階段,山頂是良田,谷底則出露岩石,是土地的老年期;⑤公園主景區土地已被全部剝蝕,岩石裸露,是為土地的消亡期,但它卻與土地萌生期重合。

2.河南嵩山世界地質公園構造遺跡

嵩山世界地質公園內可以看到的構造遺跡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在嵩山地質公園內及其附近可以看到36 億年以來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5個地質時期的地層。

2)能見到華北地區幾乎所有的構造運動遺跡:距今25 億年前發生於元古宙和太古宙之間的嵩陽運動,距今18 億年前發生於中元古代和古元古代之間的中嶽運動,距今5.43億年前發生於古生代和元古宙之間的少林運動,以及石炭紀和奧陶紀間的不整合面。嵩山以眾多不整合面匯聚一堂為特徵。

3)堅硬的石英岩褶皺成各種復雜的形態,倒轉、平卧褶皺到處可見。在三皇寨景區還可見到因褶皺石英岩岩層直立的壯觀景象,一片片石英岩層筆直聳立,直逼蒼穹,布滿整個峽谷,如萬卷「倚天巨冊」,氣勢恢宏雄偉。

五、礦物礦床地質公園

礦床地質公園對人類的吸引力是巨大的,一般旅遊者總是感覺礦床很神秘,巨大的礦床對地質專業人員更是有著非凡的吸引力。但是現在似乎還沒有建設礦床地質公園,因為公園的建設可能會對礦山生產帶來影響,而未開採的礦床因各種原因更不會建為公園。那些已經采完閉坑的大型礦床,可以在露天采礦場或地下采場建設地質公園。這既是對采礦破壞環境的整治,又能有經濟上的收入,還能開展全面系統的科普教育。

六、地貌地質公園

本書所介紹的各個風景區都可以稱為地貌地質公園。

七、地質災害地質公園

1.龍門山構造地質公園

世界上每年發生地震約500萬次,其中有感地震5萬多次,7級以上破壞性地震平均每年有十幾次,8級以上特大地震平均每年一次。我國唐山地震死亡人數在30 萬左右。1556年陝西華縣地震死亡83萬人,可見地震是對人類威脅最大的地質災害。

四川龍門山已建成國家構造地質公園,鑒於這里是大地震的頻發區,2008年5月12日發生的大地震的遺跡又多,應以此構造地質公園作為宣傳地震防險避災的地質公園。

龍門山延展於四川盆地西側,長約500km,是一個中生代以來的疊瓦逆沖斷裂帶,大地震就是其運動的結果。其逆沖斷層面傾向北西,龍門山體向四川盆地推移。1929年地質學家趙亞曾在川西平原彭州市境內發現了白鹿頂、小魚洞一帶的飛來峰,確定了這一推覆構造。我們認為,由於太平洋板塊和華北裂谷都將地殼向西推擠,四川盆地向西北插入龍門山之下時,龍門山的塊體便被擠出,向四川盆地推覆,每擠壓推覆一次便發生一次地震。地塊的移動下插不是一個點,而是有一定長度和寬度的地段。因此2008年5月12日地震的餘震都在都江堰和秦嶺地區之間發生,直到能量全部釋放,推覆塊體的位置取得平衡後,餘震才停止。本地段發生過以下大地震:1933年疊溪地震(7.5級) ,1941年黑水地震(6級),1958年北川地震(6.2級),1960年松潘地震(6.75 級),1973年松潘平武地震(7.2級),2008年汶川地震(8 級)。在75年內發生了6 次大地震,約12年一次,足見頻度之高。從上述數據同時還可看出,間隔時間愈長地震的強度愈高,破壞性愈大。

2.重慶黔江小南海國家地質公園

重慶黔江小南海國家地質公園位於重慶東南黔江的北部,南連酉陽,西接彭水,北界湖北利川,北東部包括湖北咸豐縣一角。中心區為小南海,是一個美麗的高山湖泊,成因為地震堰塞湖,距黔江30餘千米。據《黔江縣志》記載,清咸豐六年發生大地震,山崩岩塌,形成一道長1170m、寬1040m、高67.5m的大壩,截斷溪流,漫淹20餘里,形成湖泊,並在其附近湖北咸豐境內形成4個較小的堰塞湖。小南海湖面長5km,最寬處1km,最深50餘米,有板夾溪等5條溪流注入,水質良好。小南海是目前國內歷史最長、保存最為完好的地震堰塞湖,而且在世界上也「極為鮮見」。據中國科學院專家考察,當時地震震級為6.3級,地震的破壞烈度為Ⅷ度。地震時山體滑塌10餘千米,4500×104m3的崩滑體向西推移2km,以近100m的落差阻塞山谷。地震遺跡區還保存了崩塌崖面、崩滑體、堆石壩、淹沒森林等多種地震破壞形跡。當年因地震崩塌形成的斷崖絕壁——大跨岩、小跨岩之下,滾石密布,巨石林立,其直徑一般1~5m,大者在10m以上。這些為地震災害研究提供了極為珍貴的自然實體,有很高的科研科考價值。國家地震局於2001年為小南海頒發了「黔江小南海國家級地震遺址保護區」和「全國防震減災科普宣傳教育基地」兩塊牌子,使小南海的科技價值得到了社會公認。

3.東寨港

東寨港位於海南島瓊山區,被列入《世界重要濕地名錄》。據歷史記載,東寨港原是一片陸地,1605年大地震沉沒了72個村莊,隨之成為海港,港灣中生長有大量紅樹。7~10m深的海水裡,村莊廢墟、斷垣殘壁、農田道路清晰可見。

4.西藏易貢國家地質公園

西藏易貢國家地質公園位於西藏自治區波密縣與林芝縣交界處,主體位於波密縣易貢鄉,呈北西-南東向帶狀展布,總面積為2160km2。地質公園以易貢巨型山體崩塌地質遺跡為特色。

易貢巨型山體崩塌體的體積達3000×104m3 ,崩塌的最大落差達2580m,滑坡的最大垂直運距達640m,最大水平位移為6700~7000m,堆積體達到3×108m3 ,其他遺跡包括高速滑擦痕、高速滑坡特有的噴水冒沙坑、土丘群以及易貢堰塞湖區遺跡、易貢藏布-帕隆藏布斷裂帶與易貢-魯朗走滑斷裂構造遺跡、易貢堰塞湖決口遺跡、易貢堰塞湖潰決形成的次生崩塌-滑坡遺跡、古冰川活動遺跡及相應的地質生態環境等。

本區降水量豐富,斷裂作用加上冰川凍融對岩石裂隙的楔劈以及河流流量增加導致的侵蝕切割能力,進一步加劇了河谷邊坡的掏蝕、失穩,促進了崩塌、滑坡的發生。然而易貢巨大的泥石流形成的根本原因卻是地殼的快速上升與陡峭河谷的形成。15 萬年來大峽谷地區地殼抬升速度達到30mm/a,是世界上抬升最快的地區之一。故易貢扎木弄溝巨型崩塌、滑坡是這些獨特的內外動力地質作用長期綜合作用的結果,所形成的崩塌—滑坡—堰塞湖—湖水潰決—河谷地形改造—河谷次生崩塌、滑坡地質災害鏈是在別的地區極難見到的。沿易貢藏布而上,被泥石流堵塞的長條形堰塞湖中雲霧縹緲;湖灘平原、湖濱台地,果林茂密,茶園壠壠,此處為西藏第一處茶園,所產珠峰聖茶聞名遐邇。

5.翠華山山崩國家地質公園

翠華山位於陝西西安市長安區,其主峰終南山海拔2604m,山崩分布面積5.2km2 ,主要由殘峰斷崖、崩塌石海、堰塞湖3部分組成。

殘峰斷崖主要指玉案峰、甘湫峰、翠華峰及山崩臨空面。三峰鼎立,突兀險峻,直沖雲霄。玉案峰海拔 1688m,半峰劈裂,崩面平齊峻峭,如玉案倒豎。甘湫峰,海拔2045m,是一條長1500多米、寬260~900m、高差約300多米的山,近南北就地崩塌,形成石海波濤的壯景。翠華峰,海拔1414m,似一巨大的銅牆鐵壁橫亘翠華山中,兩端被高達200餘米的峭壁截切,形成一條長近千米、高200 多米、寬300 多米的石坎,堵塞太乙谷。

崩塌石海,總量3×108m3 ,石塊巨大,集中分布在翠華峰-甘湫峰和大坪。巨石堆砌,相互疊置,宛如石頭的海洋,波瀾起伏。崩塌過程中石塊相互欹嵌,形成了上百個洞穴。其中冰、風二洞最奇。冰洞夏季結冰,炎炎酷暑,洞中冰柱倒立。風洞由兩塊巨石頂端相撐形成,洞中冷風嗖嗖,盛夏六月,涼風習習。還有小風洞、蝙蝠洞等許多奇洞。

堰塞湖共有3處。甘湫池為乾涸之湖;另一處由於泥沙堆積填平,故名大坪;水湫池,因山體崩塌堵塞太乙河形成,湖面長600m,寬100~300m,水深5~12m,可劃船、垂釣等。

⑨ 連雲港有哪些公園植物園博物館地質公園具體路線是什麼

連雲港有個博物館,是市政府附近,美術館都在那裡。公交路線是到猴嘴,坐B12到行政審批中心下就可以了。
還有青年公園。做16路可以到。
還有新浦公園,就在原來的黃海影劇院東邊的街上

⑩ 昆明石林裡面的動物和植物有哪些啊需詳細一點!

石林屬於昆明市石林縣,是世界唯一位於亞熱帶高原地區的喀斯特地貌風景區,素有內「天下容第一奇觀」「石林博物館」的美譽,是首批中國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中國國家地質公園、世界地質公園,與北京故宮、西安兵馬俑、桂林山水齊名,成為中國四大旅遊勝地之一。石林裡面的動物和植物,品種不多,基本上是些普通的,沒聽說有什麼珍希動植物。謝謝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