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雞渭河濕地公園
『壹』 渭河源頭在哪裡
發源於甘肅省定西市渭源縣鳥鼠山,主要流經今甘肅天水、陝西省關中平原的寶雞、咸陽、西安、渭南等地,至渭南市潼關縣匯入黃河。
渭河南有東西走向的秦嶺橫亘,北有六盤山屏障。渭河流域可分為東西二部:西為黃土丘陵溝壑區,東為關中平原區。
渭河多年平均徑流量75.7億立方米,陝西境內為53.8億立方米。徑流地區分布不均,總的趨勢是自南而北減小,秦嶺、關山區高,原區、谷地區低;西部大於東部,中游比下游徑流豐富。
(1)寶雞渭河濕地公園擴展閱讀:
渭河的水文特徵:
1、徑流變化
渭河中下游徑流的年際變化,表現為南部小,北部大,即渭河南岸秦嶺山地年徑流量豐富而年際變化小;北岸黃土區年徑流小而年際變化大。年徑流的變差系數,秦嶺北坡一般為0.30~0.40,其中石頭河、清姜河等僅為0.30,黑河、澇河及灃河等為0.40,再往東的大峪河、石砭峪河等又減少到0.35。
2、泥沙
渭河華縣站平均每年向黃河輸送49200萬噸泥沙,泥沙主要來自北岸的黃土區,以涇河及渭河上游最甚。涇河平均每年向渭河輸送30900萬噸泥沙(張家山站),占華縣站輸沙總量的62.8%,而流域面積只佔華縣站的40.6%。來自渭河上游的泥沙,林家村站每年20000萬噸,占華縣站年輸沙量的40.6%,而流域面積只佔華縣站的28.8%。
3、洪水
渭河中下游降雨集中於7、8、9三個月,而且多大暴雨,洪水災害較多。從實測資料看,渭河幹流以1954年洪水最大,林家村水文站的最大洪峰流量為5030立方米/秒(1954年8月17日),咸陽站為7220立方米/秒(1954年8月18日),華縣站為7660立方米/秒(1954年8月19日)。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渭河
『貳』 寶雞市10月2日晚上渭河公園殺人案
搜一下:寶雞市10月2日晚上渭河公園殺人案
『叄』 寶雞渭河有多寬
河床大約600米左右,有些地方寬達到1000,有的地方窄,只有100多米。要說河水的寬度就不好說了,版雨季權的時候最寬的大概有個200米,旱季的時候幾十米,甚至十幾米都有可能。市區里有河壩,寬度就有了不確定性。金渭湖那裡寬,有個500米左右吧~~
『肆』 寶雞咸陽段渭河綠化詳細情況
咸陽市渭河近堤綠化工程分為8個項目段、9個實施單位,分別是:武功段、興平段、高新區段、秦都段、咸陽湖段、城區段、市城建局和渭城區段、涇渭新區段。工程從2008年12上旬開始實施,2009年4月基本完成,2010年春季進行了補植補栽。截至目前,共完成投資1534.09萬元,建成渭河近堤綠化林帶74.63公里,摺合綠化面積7450.9畝,栽植各類樹木56.39萬株。其中:堤外防護林帶74.63公里,綠化面積 4371.1 畝;堤防內防浪林帶27.1公里,綠化面積2738.3畝;堤頂行道林 40.5公里,摺合綠化面積341.6 畝。如果不計涇渭新區段15.4公里、1155畝的建設任務,全市共超額完成綠化面積739.9畝,超額完成了計劃任務的9.4%。
渭河(咸陽段)景觀規劃場地位於渭河水系的中下游,咸陽市區的西南部,是聯通寶雞市、西安市的自然紐帶。
規劃的概念主題為「仙島龍脈﹒陽城綠道」。「仙島龍脈」意在點名渭河景觀的所在地,是中國最為著名的帝王都城,是炎黃子孫龍脈的所在地;同時,渭河的河流形態絲一條伸展的長龍,與咸陽城市的文化形象相統一。「仙島」意旨渭河景觀的生態人文特點,水中央的座座島嶼在水汽的襯托下,好似雲霧繚繞的仙境一般。
為實現渭河的規劃願景,首先要解決其面臨的問題。通過對渭河的分析,其面臨著城市與水、水與人、水與生態之間的三大問題。第一大問題:洪澇隱患,水體污染。渭河是咸陽的母親河,但卻同樣遭受這水質污染的考驗。渭河常年水質為「V」類,河道采沙、工業污水及生活污水直接排入現象仍然存在,造成了河道駁岸的不穩固性河水體污染的加劇。因此如何治理渭河的生態環境,還咸陽城一條清澈的河流是規劃的首要問題。
第二大問題:河與城離、文明缺失。咸陽因渭河而興,但城市的發展與渭河相脫離,城市居民的生活與渭河沒有過多的聯系。同時,渭河流域所擁有的文明不曾延續,造成了文化的缺失。如何重塑渭河在歷史上的輝煌,並成為咸陽城市發展的一部分,是規劃的重要內容。
第三大問題:人與水隔。渭河現存一條起防洪作用的道路,並局部設置了擋牆,並形成了較大的豎向高差,造成了人視覺景觀的遮擋。如何將人於水的距離更加的親近,為人提供親水空間,拉近二者之間的距離是規劃的重要內容。
針對上述幾大問題,規劃對渭河的景觀規劃提出四大發展策略。
第一大策略:梳理岸線肌理,恢復生境,構建生態景觀廊道;
尊重場地肌理及生態格局。對濕地及農田進行保護,確定大地的生態基底。維護渭河自然的水系形態。分析渭河的生物保護格局及遊憩環境,確定渭河雨洪利用、生物保護、鄉土景觀及遊憩安全格局,利用植物的濕地凈化功能,恢復渭河水質,營造自然生態的綠色廊道景觀。
雨洪利用將保留與溝通現狀河道,解決場地內的水系的循環與水質問題;通過人工濕地,解決水質問題,並在汛期蓄滯洪水;通過雨水收集系統,解決水源不足與內澇防災問題。
生物保護安全格局要充分保留中心區外圍的農田、魚塘及荒草地,為生物提供棲息地;
利用水系、林帶等線性元素建立鄉土景觀體驗廊道。結合水系建立連續的非機動車廊道,保證公園綠地的可達性,同時滿足居民遊憩與休閑的體驗。
利用植物的凈化功能,恢復渭河天然水質,營造綠色廊道景觀。
利用濕生和水生植物,在現有的河道水線的基礎上,在灘塗、濕地及水岸邊緣,大面積種植植物,隱性地增加河道的蓄水空間及提升水域空間環境。並利用植物的天然凈化功能,有層序地治理水污染。建設人工濕地及城市雨水收集系統,利用濕地水泡、水資源下滲到綠地系統及城市雨水管網收集道路積水等排入渭河。並按照雨、污分流的排水體制,截留一切排向渭河的污水管道及廠房廢水管道,對渭河沿岸的工業廠房進行搬遷,建設獨立的污水處理系統,嚴謹向渭河河道中排污。污水進過污水處理廠達標後方可排入渭河河道內。
規劃在渭河(咸陽段)根據場地周邊環境及發展定位,確定了不同的駁岸設計手法,主要以自然駁岸、生物工程駁岸及人工硬質駁岸三種類型為主,提供觀賞、親水等多樣化的水系體驗空間。
第二大策略:依託渭河線性骨架,聯通區域,結合地方歷史文化,延續城市文化脈絡。
在生態環境保護的基礎上,將咸陽的弦板腔、三彩佣、剪紙等豐富的歷史民俗文化資源融入到景觀設計中,使渭河成為一條底蘊深厚的文化之河。
在這一規劃策略的指導下,將渭河的定位為 「一帶、兩岸、三線、五段、多園」的空間結構。規劃以渭河貫通的水帶為整個河流的基調,結合渭河「動靜」特色相區分的功能水岸充分利用渭河的濱水環境。三道遊憩線路充分滿足渭河的可進入性,提供多樣化的游覽需求。五個特色的功能區段,賦予渭河特色鮮明的景觀主題。多個景觀園區,兼顧景觀美化及產業發展,有效提升渭河生態產業的建設。
生態濕地凈化區。本區西起渭河上游武功與楊凌交界處,東至渭河與黑河的交界點,全長共31.37 km。本區是渭河進入咸陽的第一的區段,受城市工業發展的影響,渭河水質受到較大的負面影響。因此,該段的功能主要以生態水質凈化為主,設置四大景觀組團,分別包括漫灘之舞組團、飛鳥齊鳴組團、棧橋雲霧組團、鄉野庄園組團。
民俗文化展示區。該區位於黑河與渭河交界處至渭河與澇河交界處,全長18km,藉助河道內已有的濕地島嶼等生態資源,布置遊客喜聞樂見、參與性較強的生態體驗性活動。該區包括餘音繞耳及故鄉尋夢兩個組團,分別以咸陽的曲藝及物質文化為主題,打造文化氛圍濃郁的景觀。
歷史文化體驗區。本區段位於渭河與澇河交接處至西寶高速公路段,全長共7.2km。該區以咸陽市歷史文化、現代藝術等為主題,將焚書坑儒、商鞅變法等著名的歷史文化典故運用景觀設計的手法進行表達,在河道兩岸布置參與性和體驗性的活動。該功能區段包括秦風組團及漢韻組團,分別展示了秦漢兩個歷史朝代的文化景觀。
城市濱水觀光區。城市濱水觀光區位於西寶高速公路至福銀高速公路區段,全長共12.8km。該區段的景觀設計結合咸陽湖公園及河道兩岸現有的規劃設計內容,在綜合分析咸陽主城區城市發展戰略後,將該區段向東西兩個方向進行延伸,以服務於城市人群的日常生活休閑為宗旨,增加渭河岸線的土地利用價值,為市民及遊客提供日常休閑、夜晚娛樂的活動場所。
新區濱水休閑區。新區濱水休閑區位於福銀高速公路至包茂高速公路與先交接處,依託現狀已建設的蘭池大道,全長約16.55km。該區段以服務涇渭新區的城市人群,展現咸陽新城面貌,樹立城市形象為目標,結合已建成的蘭池大道,在河道內以現代、藝術、城市為主題,在渭河兩岸增加的景觀小品、休閑服務設施及公共開放空間,成為咸陽與西安城市聯通與發展的主要銜接點。
第三大策略:設置休憩空間及道路,創造完善的遊憩網路。
規劃在渭河沿岸設置了三級道路系統,分別為堤岸遊憩道路、外圍聯通道路及內部游覽道路,以此保證渭河景觀游覽及觀賞的可進入性。
規劃共設置了濱河機動車道動態觀景視線、景點靜態視線及橋梁景觀視線三大視覺景觀體系。
根據規劃綠地系統結構,將渭河景觀帶劃分為七個綠化功能分區:道路綠化區、停車場綠化區、防護綠化區、基礎綠化區、特色景點綠化區、濕地植物綠化區、濱水綠化區。
第四大策略:以項目建設促經濟發展,推動西咸一體化
規劃以旅遊產業為主導,打造沿河休閑產業經濟帶,並與渭河(咸陽段)的上下游城市進行銜接,利用渭河水域串聯城市之間的產業連接,促進西咸一體化的開發建設。在渭河沿岸設置了濕地觀光、民俗度假、歷史體驗、濱水娛樂及新區展示類建設性項目,以休閑度假產品盤活渭河的旅遊產業。
規劃在渭河沿岸設置了9個重要的景觀園區。
濕地博覽園是一條濱水的帶狀開放性公園。公園佔地約5km,依託現有水環境,以濕生和水生植物資源環境為依託,在生態環境恢復的基礎上,在公園內點狀設置濕地博覽公園,作為點綴在渭河上的一顆珍珠。
鄉野庄園依託現狀周邊的魚塘、農田、果林等資源,打造集田園觀光、濱水休閑、生態採摘、特色餐飲及農家住宿為特色的綜合性度假旅遊區。
曲藝文化園以咸陽市的民俗文化為資源依託而開發建設的大型度假園區。園區主要開展戲樓、弦板腔、蛟龍轉鼓、特色民俗餐廳、曲藝文化體驗舍為主題的綜合性藝術度假園區。
民俗度假村以咸陽市的物質民俗與非物質民俗為依託,拋開咸陽的帝網及遺址文化,以服務於咸陽及周邊城市人群追溯古老城池人的生活為主要目的所開發的體驗型項目。
歷史長卷公園是城市帶狀開放公園,長約4km,主要涉及了景觀雕塑小品、開放空間及體驗型景觀,點綴在濱水河岸上。每個開放空間不超過200平方米,將秦朝的商鞅變法、焚書坑儒等文化典故用景觀的形式進行表達,以新中式的設計風格為主要基調,弘揚秦朝的歷史文化,樹立咸陽城市形象。
規劃依託現有的咸陽湖公園,進行整體的景觀改造與提升,對現有濱水駁岸及景觀種植進行有機的整理,在城市旅遊集散功能的基礎上,使公園與蘭池大道景觀及其西側的歷史文化主題公園更有條理的銜接。
水上兒童樂園依託咸陽湖公園的湖面資源,為咸陽城市的青少年提供休閑娛樂的好去處,依託南岸的現狀環境,在保證湖區遊船不受影響的情況下,建設水上兒童樂園,開展水上氣球、水上飛彈、水上自行車等旅遊活動,這一活動具有高效的聚集人氣的作用,以此促進咸陽市南岸的開發建設,帶動南部新規劃開發地塊的建設,豐富湖區的旅遊內容。
濱水步行商業街位於咸陽湖的東側,與蘭池大道的交匯處,通過商業這一聚集人氣與活力的項目,作為涇渭新區與咸陽城區在渭河沿岸的主要景觀焦點。該項目主要在商業業態上進行創新,在建築、景觀風格上進行創新,打造奧特萊斯等工廠店鋪,以濱水街區的形式進行展示,作為咸陽與西安兩個城市商業的重要補充。
規劃以蘭池大道為新城濱河區段的帶狀公園為城市新的形象展示內容,並與咸陽湖區進行有機的連接,構成東西向連續的景觀綠帶。
渭河景觀帶即是一條紐帶,系著城市之間的友情,又是一條拉鏈,將城市與生態充分的融合,成為區域內重要的生態長河、景觀之河、活力之河。
『伍』 描寫寶雞 渭河白天景色句子
渭河之水向東流」好一派詩情畫意。在我眼裡渭河的春夏秋冬各具風韻。春天河水解凍百花爭艷、夏天河水清涼優雅爽快、冬天渭河「含苞怒放,展示自我」。至於秋天,更是宛如人間仙境,自由的天堂,使人流連忘返,目不暇接。說它是詩篇又勝似詩篇,說它象徵精神,彷彿又有幾點憂慮,所以無法形容,無以倫比。
秋天,渭河之水暖洋洋,使人看上去很愜意,置身其中是一種美的享受。河水是那樣的清澈,略帶一點微黃。河邊的野草笑彎了腰,花兒笑艷了臉,樹木在溫和的氣候里,顯得格外挺拔。混著渭河之水,好一幅壯麗的花草秋水圖,置身其中,怡然自得。河水緩緩地向遠方流去沒有盡頭,宛似仙人指路。
秋天,渭河的花草有點枯黃,黃中帶綠宛如玉女穿梭。遠處的河中間排著一叢叢蒼綠的蘆葦,遠遠看去好似青龍出水,偶爾掠過幾只南去的大雁,蘆葦叢中不時傳來野鴨的叫聲。夜晚,燈光射在河面映在天上,使渭河的流水、樹木草叢倒相輝映,好似飛龍在天,有恰似三環套月。只聽河水「嘩嘩」的流著,好似「白駒過隙,忽然而已」。又好似萬馬奔騰,揮然即逝。那弘壯的氣勢,振的兩岸的花草樹木也隨之擺動。
秋天,在渭河邊嬉戲的人更是多,在河邊歡聲笑語,快樂的玩鬧著。晚上人們坐在兩岸,仰頭看月亮,也許會像犀牛望月。在微風下,天上的星星,好似流星趕月,天外飛仙,不一會兒天就大黑了時間快的出奇,就結束了這一天。
『陸』 寶雞渭河大橋的故事
我的家鄉在寶雞,一條渭河從城市中間穿過,河上有好多的橋梁方便人們的出行。有勝利大橋,有步行橋,有吊橋,有廊橋,但我最喜歡的是渭河彩虹橋。
渭河彩虹橋又稱新世紀大橋,修建於2002年,那時候我還沒出生呢!主橋長650米,寬26米,中承式結構,橋身為拱形。彩虹橋北接經二路南連廣元路,橋兩邊各有五道紅色拱形造型,彩虹橋就像一道道彩虹橫跨渭河。尤其到了晚上,橋上的霓虹燈閃閃爍爍,彩虹橋不僅美麗而且非常壯觀。遠遠望去像天空中的七彩虹,站在橋上,美麗的彩虹橋倒映在渭河水裡,像一幅水墨圖畫。
彩虹橋下是清清的渭河水。水裡有小魚小草,還有些人在那裡釣魚。河水真是清澈透底,像一面鏡子。橋上環衛工人不但把橋面打掃得乾乾凈凈,而且將護欄擦得一塵不染,像給大橋穿了一件新衣裳。橋上的護欄上,隔一段都有盆栽花,一朵朵,一簇簇,開的十分鮮艷,將彩虹橋打扮的花枝招展。
早晨,橋上的行人很多,人們行色匆匆,急著上班的人臉上的表情很嚴肅,好像上班要遲到了一樣。而一些老爺爺卻在橋上悠閑地打太極拳,老奶奶在橋上散步。中午,橋上人來人往,車水馬龍,有公交車、有計程車、有私家車、還有拉貨的三輪車和摩托車從橋上駛過,因為橋面寬,摩托車像脫韁的野馬從橋上飛快的駛過。在夏天的傍晚,人們散步在橋上,橋上涼風習習,有的爺爺奶奶乾脆搬個凳子坐在橋上,享受大自然的涼風。
彩虹橋,寶雞的翅膀,帶著家鄉的人民飛向美好的明天!
『柒』 渭河對寶雞的影響
最佳答案渭河污染與治理調查之一 渭河作為黃河最大的支流,歷史上曾經以水草豐美而著稱並被譽為關中平原的「母親河」,如今已被嚴重污染,多數流域幾乎喪失了使用功能,成了一條「廢河」。據省環保部門提供的數據,2004年渭河流域廢水排放總量已經超過6億噸,其中COD(即化學耗氧量,可以反映水體受還原性物質污染的程度)、氨氮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近27萬噸,若不採取切實可行的措施進行治理,渭河將成為陝西關中最大的「納污水道」和黃河最大的污染源之一。 渭河發源於甘肅渭源縣,流經甘肅、寧夏、陝西三省,全長818公里,幹流在陝502公里,流經寶雞、楊凌、咸陽、西安、渭南5市(區)。我省境內渭河流域面積6.71萬平方公里,佔全省總面積的三分之一,聚集了全省64%的人口、56%的耕地、72%的灌溉面積和80%的生產總值。 歷史上傳說的「涇渭分明」,指的是渭河清,涇河濁,兩河匯流後「清者自清,濁者自濁」的場景長達數里。如今兩條河流都被污染,實際上清濁早已不分明了。由於渭河污染非常嚴重,成了實際上的「黑河」,渭河入黃河口處形成了「黑黃分明」的新景觀。 據渭河邊的群眾講,上世紀70至80年代,渭河水還很清澈,可以洗衣服、游泳,當地百姓還直接從河流中取水生活,渭河邊有不少人以打魚為生。可如今,河面上不時泛起泡沫,黑漆漆一片。走下河灘,濃烈的惡臭味刺得人幾乎睜不開眼睛,沿河的老百姓痛心地說:渭河水越來越臭了! 據有關資料介紹,渭河污染的三大主要來源是:城鎮生活污水和垃圾,工業廢水,過量使用化肥造成的水污染。2004年統計顯示,入渭廢水排放總量為6億噸,其中工業廢水3.2億噸,生活污水2.8億噸。從工業行業統計看,造紙業為第一污染大戶。目前,沿渭各市共有造紙企業104家。造紙業所創造的產值約關中整個工業產值的6%左右,所產生的利潤也微不足道,污染負荷卻佔了工業污染的60%以上。此外,還有其他污水排放量較大的果汁、化工、化肥、印染等類企業200餘家。渭河每年要接納陝西省92.2%的工業廢水,其中COD排放量約11.3萬噸,接受全省73.2%的生活污水,其中COD排放量約15.7萬噸。 渭河污染接近使其喪失基本的生態功能,而且給我省尤其是關中的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嚴重影響。由於缺乏生態水,枯水期的渭河水基本是工業廢水和城市生活廢水,水質黑臭,污染濃度高,百姓不敢用作農業灌溉,兩岸群眾的飲用水源也受到了污染,嚴重影響了人民群眾的身心健康
『捌』 老師今天講陝西省怕渭河水倒流沖了渭河平原,所以對於渭南的投資小於寶雞,是怎樣嘛
渭河流域概況渭河發源於甘肅省渭源縣的鳥鼠山,流經隴東高原、天水盆地、關中平原(寶雞、咸陽、西安、渭南等重要城市和楊凌區),至潼關港口入黃河,共經甘肅、寧夏、陝西三省(區)26 個縣(市、區),幹流全長818km,流域面積13.48 萬km2,其中陝西境內河長502.2km,西起寶雞,東到潼關,南依秦嶺,北至黃龍山,流域面積6.76 萬km2。渭河流域地處陝西中部,包括寶雞、咸陽、西安、楊凌、銅川、渭南等6個市(區),工業集中,人口密集,農業發達,旅遊資源豐富,科技、教育實力雄厚,是陝西省政治、經濟、文化、金融及信息中心。2007 年區內總人口2340萬人,集中了陝西省62.7%的人口,85%的工業,81%的國民生產總值,是陝西省經濟最發達的地區。1.污水排放現狀渭河橫貫關中地區,已經成為關中地區的排污河,大量未經處理的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的直接排入,使渭河深受其害。從2007 年監測資料來看,渭河水不僅作為飲用水源己經不可能,作為農業灌溉用水也受到嚴重的威脅,而且幹流水體魚類等水生生物已經基本絕跡。渭河不僅基本喪失了它原有的功能,還影響到黃河的水質。關中地區入渭排污口及排污狀況統計結果見表1。表1 渭河流域關中地區排污口及排污狀況統計表2.面源污染區域面源污染主要與降雨徑流過程、土地利用、植被及人類活動等因素有關。渭河水系水質污染主要來自點源污染,即城鎮工業及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所致。由於沒有對河流面源污染狀況做詳細調查監測,在此僅對能夠產生面源污染的主要影響因素作出分析。(1)與該區的水土流失密切相關,經多年治理後,年產沙量5529 萬t,佔全省7.4%,多年平均侵蝕模數為998t/km2。(2)與土壤背景值有關,渭河流域耕層土壤的有機質、全氮、速效氮、速效磷及速效鉀的平均含量分別為1.11%、0.08%、49PPM、7.4PPM、155PPM,含量都稍高於全省的平均值,西安市耕層土壤的有機質含量為最高,依次是寶雞、銅川、咸陽、渭南等市。(3)與農葯化肥的使用狀況有關,據統計,渭河流域農葯年總使用量為4728t,畝均使用量0.279kg,高於全省畝均使用量的81.2%;化肥年總使用量341.5 萬t,畝均使用量128kg,高於全省畝均使用量70.2%。農葯畝均使用量西安市為最高0.348kg,依次是渭南、咸陽、寶雞、銅川。(4)與大氣污染和酸雨有關,據監測,1995 年渭河流域7 個市縣SO2 年均值為0.085mg/m3,日均值范圍為0.003~1.130,超標率14.1%。超過國家二級標準的只有銅川市,出現在冬季;1995 年關中地區降水pH 值范圍為4.35~9.35,全年採集酸雨總量占采水總量的2.75%,酸雨樣品占總雨量的2.0%。關中僅在西安和渭南兩市出現酸雨。(5)與土地資源的利用狀況有關。土地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如陡坡地的開墾,森林覆蓋率的降低,人類活動的加劇等,都會使面源污染負荷量增大。目前渭河流域土地資源利用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有:林地和草地的總面積呈銳減的趨勢,由於耕地的減少,坡地開墾增加,關中地區大於25°陡坡耕地有124.94hm2,佔到耕地面積5.8%,其中寶雞地區陡坡耕地佔到17.1%,陡坡地開墾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渭河水系水質的惡化,導致渭河流域土壤性能下降等。渭河流域水質現狀1.河流水質現狀(1)斷面選擇選擇了渭河幹流陝西段的6 個監測斷面(拓石、林家村、咸陽、耿鎮、華縣、潼關吊橋)、支流8 個監測斷面(黑河黑峪口、灃河入渭口、灞河馬渡王、涇河張家山、景村、北洛河吳起、交口、狀頭)作為評價斷面,控制河長493km。(2)評價指標、評價標准、評價方法依據地面水環境質量標准GB3838- 2002 表1 中的24 個指標。(3)評價結果北洛河水系:評價河長541.4km。全年平均Ⅳ類水質河長占評價河長的58.8%,劣Ⅴ類水質河長占評價河長的41.2%。主要超標項目氨氮、生化需氧量、化學需氧量等。涇河水系:評價河長為222.5km,全年平均Ⅴ類水質河長占評價河長的72.6%,劣Ⅴ類水質河長占評價河長的27.4%。主要超標項目生化需氧量、化學需氧量等。渭河水系:干、支流評價河長總計524.7km。全年平均Ⅰ~Ⅲ類的水質河長占評價河長的35.0%;Ⅳ~Ⅴ類的水質河長占評價河長的29.4%;劣Ⅴ類水質河長占評價河長的35.6%;主要超標項目為氨氮、化學需氧量、生化需氧量。2.功能區達標評價渭河流域:2007 年參加評價的水功能區22 段,評價河長1288.6 km。按個數評價達標率全年平均31.8%;累計河長達標率全年平均14.3%。見表2。表2 渭河流域按功能區評價統計表在評價的22 段水功能區中一級區6 段,河長527.6km。按個數評價達標率全年平均16.7%;累計河長達標率全年平均13.6%。超標項目為氨氮、化學需氧量、生化需氧量。在評價的22 段水功能區中二級區16 段,河長761.0km。按個數評價達標率全年平均25.0%;累計河長達標率全年平均14.7%;超標項目為氨氮、化學需氧量、生化需氧量。污染原因分析1.河道生態水量不足渭河流域降水多集中在夏秋兩季,年內6-10 月集中了全年60%的降水和70%的徑流。渭河流域關中地區自產徑流約70 億m3/a,扣除汛期水量,僅餘20億~30 億m3/a 水量,從渭河年取地表水約20 億~25 億m3,其中,渭河寶雞峽林家村引渭工程近10 年平均年取水量4.83 億m3,占河道水量的49.07%(見表3)。因此平時河道生態水量甚少,河流稀釋凈化能力較低。表3 渭河林家村引渭工程近10 年引水量註:年引水量=年徑流量-斷面下游實測年徑流量.從表3 看出:1995 年以後,盡管年徑流量逐年減少,但年引水量並沒有減少,且有增加的趨勢,造成河道的生態水量大幅下降,致使水體中的污染物濃度得不到稀釋和降解,從而說明河道生態水量的不足是1995 年以後污染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2.化肥農葯使用不合理據資料分析,渭河流域寶雞市土壤養分失衡的問題一直比較突出,有機肥施用量偏低,而超高量使用氮磷肥料,使土壤結構遭到破壞,土壤板結、耕層變淺、保水保肥性能差等現象日趨嚴重;且由於大量使用廉價低質的氮肥和農葯,以及氮、磷、鉀肥施用不成比例,因而使氮肥溶解而被沖入水體造成污染。3. 用水量加大造成污染型缺水由於用水量加大而污水處理能力嚴重不足,造成水質型缺水。隨著經濟的發展以及用水量的增大,排入江河的廢污水量不斷增加。據《陝西省黃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普查登記報告》資料,渭河廢污水年排放量達7.71 億t,是水體的主要污染源。渭河水資源嚴重不足,污徑比不斷增大,自凈能力下降,城市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排入渭河,大於渭河本身的環境容量,使得渭河幾乎失去了自然稀釋凈化的功能。4.水土流失問題渭河流域多年平均輸沙量達4.58 億t,嚴重的水土流失造成面污染加劇。日趨嚴重的水污染不僅降低了水體的使用功能,進一步加劇了水資源短缺的矛盾,還嚴重地威脅到城鄉居民的飲水安全和人民群眾的健康。保護對策1.保證河道生態需水量從分析可知,渭河寶雞林家村斷面以上引水量與下游斷面河流徑流量之比不斷上升,致使渭河徑流量銳減,環境容量喪失,污染加劇。因此通過農業節水灌溉減少引水量,提高河流徑流量,在近期內使河流徑流量提高,以改善渭河水質,減輕治污壓力。同時,關中平原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水資源,主要來源於南北山地森林、丘陵的補給。因此加強生態環境建設,營造水源涵養林以增加渭河流域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資源量,從而保證河道生態需水量。2.加強面源污染控制(1) 推廣、採用各種類型的「持續農業」耕作法,減少土壤侵蝕,使排入渭河的泥沙沉積物減少,從而減少化肥中N、P 流入水體的量,防止渭河水體富營養化。(2) 完善農田灌溉方式,採用噴灌、滴灌、滲灌等新技術以及肥料與水混合的灌溉技術,節約灌溉用水,節省肥料,防止水體污染。(3) 改善施肥方式,減少肥料流失。(4) 加強土壤和化肥的化驗和檢測,科學定量施肥。(5) 調整化肥品種結構,加強開發生態肥料與農葯,開發和推廣土壤及作物的固氮、固磷技術,鼓勵使用有機肥,減少常規化肥、農葯的使用量。(6) 加強植樹造林,退耕還林,增加地表覆蓋,實施濕地恢復工程,保護生態環境,避免水土流失及肥料流入水體。3. 大力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及其污染控制渭河流域造紙企業數量多,規模小,分布廣,是造成COD 污染的一個主要原因。因此:(1)通過工業布局、產業結構及產品結構的調整,淘汰排污量大的重點污染企業和產品。(2)對重大工業污染戶嚴格實行限期治理。對機械、電力和造紙工業等,其污水必須治理達標後方可允許排放。4.實施生物生態治理渭河沿岸的中小城鎮和農村排放的城鎮生活污水,也是渭河污染的一個重要方面。因此根據中小城鎮和農村的基本現狀,首先考慮採用荒地、廢地、劣地以及坑、塘、窪,建一廢水土地處理系統和廢水穩定塘系統等多種形式的處理系統,以低成本、有效的控制水質。這種經濟、簡易、節能的處理技術,如果與當地的生態農業相結合,形成污水回收與再用的生態農業就可以實現污水的無害化和資源化,達到生態治理的目的。5.以防為主,防治結合保護水環境應貫徹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綜合治理,綜合利用的方針。對於將來可能產生新污染的新工業,首先要嚴格控制興建,污染不重的要從預防為主,是工業污染物要在生產過程中解決;其次對污染物進行綜合利用;再次就是進行污水處理,根據河段和行政區域情況把污水處理到一定程度後排放。6.總量控制採取綜合防治措施,既污水處理設施、生物措施和水利措施等有機的結合起來,並合理利用各種水環境的稀釋自凈能力,將過去的排放濃度控制改為總量控制。結合各水功能區、各行政區,及時對流域內的各種水體進行監測,逐漸做到從根本上解決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