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公園大全 » 地質公園的形成原因

地質公園的形成原因

發布時間: 2021-01-06 23:03:07

① 雲南石林世界地質公園的地質成因

石林是地球演化的傑作,經歷了近三億年滄桑巨變。最初的石灰岩形成於大海之中,後因地殼變動,海洋變陸地,平地變高山,石灰岩也匪夷所思的被塑造成了石林地貌。這期間石林還被熾熱的火山熔岩烘烤過,也被廣闊的湖水淹沒過,石林的形成是一部真正的地質傳奇。 石林的形成是在有利的地質、氣候和水文條件下,可溶性岩石——碳酸鹽岩被兩組以上垂直裂隙切割,又經水、生物等沿裂隙溶蝕,隨著溶溝的加深加寬,石柱被分隔出來而成為形態萬千的石林奇觀。
石林的形成經歷了漫長而復雜的地質演化過程。在2.7億年前的早二疊紀時代,石林地區為海洋環境,海底沉積形成了數百米厚的石灰岩,後經地殼抬升,石林地區處於濕熱古海岸邊緣,溶蝕形成了最早期的石林。緊隨其後的火山熔岩噴溢,使石林被厚厚的玄武岩覆蓋。漫長的中生代至新生代早期,石林地區一直處於剝蝕夷平狀態。約六千萬年前的早喜馬拉雅運動,使石林地區掀斜抬升,轉為內陸山間湖泊環境(路南古湖)。晚第三世紀以來,石林地區繼續抬升,向現代高原河谷環境演進。在持續的抬升過程和不同的地理、氣候條件下,石林地貌也處在繼承、更替和疊置的演變中,老的石林逐漸消失,新的石林不斷形成。
石林喀斯特是一種林狀喀斯特景觀,公園是「石林」術語的發源地。石林喀斯特是在地殼運動、構造裂隙、生物作用和土壤侵蝕作用配合下,碳酸鹽岩被地表水和地下水溶蝕形成的各種石柱組合體。石林喀斯特發育演化過程經歷了漫長的地質歷史、復雜的古地理變遷、被玄武岩覆蓋烘烤、湖盆沉積物埋藏,地殼抬升等共同影響。

② 甘肅敦煌雅丹國家地質公園的地貌成因

雅丹地貌的形成有兩個重要的因素。一是發育這種地貌的地質基礎,也就是必須有湖泊沉積地層;二是外力侵蝕,就是沙漠中強大的定向風的吹蝕和流水的侵蝕。在長期風的磨蝕作用下,小山包的下部往往遭受較強的剝蝕作用,並逐漸形成向里凹的形態。如果小山包上部的岩層比較鬆散,在重力作用下就容易垮塌形成陡壁,形成雅丹地貌, 雅丹地貌在世界上許多的乾旱地區都可以找到,包括突厥斯坦荒漠和莫哈韋荒漠。據記載,中國的雅丹地貌面積約2萬多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青海柴達木盆地西北部,疏勒河中下游和羅布泊周圍。
敦煌魔鬼城屬於古羅布泊的一部分。為沙漠平原區,光照充足,降雨量少,蒸發量大,四季多風,最大風力可達12級以上。在地質上位於新生代(距今約6500萬年以來)敦煌——疏勒河斷陷盆地的中心部位。雅丹地貌的岩石形成於距今約70萬年的中更新世,為一套河湖相的砂泥質沉積物。顏色呈灰色、灰綠色和土黃色。古老的盆地中心層理水平,邊緣的層理交錯,局部還保存著很多蟲跡化石,顯示著古代河流和湖泊的特徵。由於岩層產狀水平,垂直節理發育,較松軟岩層在大自然疾風暴雨的漫長風化中,導致了各種雅丹風蝕地貌的形成。
雅丹地貌的形成和發育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早更新世,敦煌盆地以寒濕性氣候為主,盆地邊緣地帶多為沖洪積層和沖積相砂礫石層沉積。中更新世,氣候演變為溫潤多雨,水量劇增,形成東起安西、西至羅布泊以西的浩瀚的淡水湖,沉積了一套灰褐色、灰綠色、土黃色泥砂和黏性土層的典型淡水湖相沉積。晚更新世,盆地緩慢抬升,氣候日趨乾旱。中更新世,湖泊相地層經抬升出露於地表後,在暫時性水流的作用下,沿著岩石的斷層和柱狀節理方向,岩石被切割沖刷成壟崗狀地形。由於風長期的猛烈吹蝕,松軟的沙土石被捲走,地表被侵蝕成頗具規則的溝谷,而堅硬的土石層則成為高矮不等的土崗,強風又刀刻斧鑿般地把土崗雕成一個個似人非人、似禽非禽的造型,「石人」、「石佛」、「石蘑菇」、「孔雀」、「寶塔」、「蒙古包」等,千姿百態,維妙維肖,無奇不有。夜幕降臨之後,強勁地風發出恐怖的嘯叫,猶如千萬只野獸在怒吼,令人毛骨悚然,「魔鬼城」也因此而得名。

③ 台灣野柳地質公園石景怎麼樣形成的

野柳的地抄層主要由傾斜的層狀沉積岩所組成,海岬與海灣的形成是因軟弱的岩層被海浪侵蝕後凹入形成海灣,堅硬、抗蝕力強的岩石便相對突出形成海岬。

④ 宜賓興文地質公園是怎麼形成的

岩溶地貌的發育過程和侵蝕成因的地貌一樣,有其發生、發展和演變的過程。國內外很多學者將這一演變過程劃分為幼年期、壯年期及老年期三個階段。
幼年期:在原始的可溶性岩石表面,地表流水開始對可溶性岩石進行溶蝕作用,地面發育成石芽、溶溝、漏斗和落水洞等岩溶初期形態。並有部分地表水流轉入地下,循裂隙進行溶蝕,此時對裂隙擴大不多,地面河流仍居優勢,隨著裂隙不斷擴大,岩體內形成許多獨立的洞穴系統,地下水面的位置較高,無統一的地下水面。
壯年期:隨著地下洞穴充分發育,獨立的洞穴逐漸歸並,成為一個完整的系統,並形成一個統一的地下水面,地下水面以上的溶洞乾涸,地下水面附近的洞穴成為地下河,此時,地下水的垂直分帶十分明顯,地面河已大部分轉入地下,形成非常乾旱的蜂窩狀地面,這是一種壯年早期的地貌。繼之,由於長期的溶蝕和侵蝕,地面逐漸被蝕低,離地面較淺的溶洞,因洞頂崩塌而出露地表;地下河的某些河段,也因地下河不斷擴大和頂板的崩塌出露地表,呈明流與暗流交替出現,最後地下河就逐漸轉為地面河。地下河的頂板崩塌愈多;破壞產物及搬運.作用也愈劇烈,地面破碎,形成大型的岩溶盆地,即坡立谷,進入壯年晚期。
老年期:由於地下河道及溶洞的大量崩塌形成了地表水系,岩溶窪地不斷加深擴大,這時地面降低,窪地內部堆積了厚層石灰岩殘余堆積——紅土,岩溶平原和大型窪地的底部殘留有石灰岩殘丘及孤峰,地面起伏已很小,接近於準平原。
塌陷型天坑,如四川興文的小岩灣天坑,其發育過程經歷了四個階段,即地下河階段、地下大廳發育階段、天窗階段和天坑形成出露地表階段。
地下河階段:有一條流水終年不竭的地下水流是天坑的形成的首要條件。因為地下水道既是天坑形成的動力之源,又是天坑容積內物質輸出的唯一途徑。
地下大廳發育階段:在地下河道水流的強烈溶蝕、侵蝕與物質輸出作用下,在岩層產狀平緩、構造裂隙發育、岩石破碎或地下古河道重疊交叉特別有利部位,地下水道頂板發生坍塌,其物質由地下水道的水流持續輸出,崩塌空間不斷擴大,最終形成倒置漏斗狀或穹廬狀的地下大廳。地下大廳規模的大小,基本上決定著可能進一步發展成為天坑的規模。所以地下大廳的形成是天坑發育過程中一個極其重要的階段。
天窗階段:地下大廳的頂板在地表水的溶蝕和重力等作用下,地下大廳穹廬式的頂板會慢慢接近地表,並最終地面出現天窗,如四川興文天泉洞和天獅洞等洞穴的頂部的天窗,其是天坑形成前的一個重要階段。
天坑形成階段:這一階段的主要發展和表現是,地下大廳穹廬形頂板逐步崩塌,並使大廳的腔體露出地表。原屬於地下頂板的部分崩塌平行後退,形成周邊的懸崖峭壁或崩塌三角面。如四川興文的小岩灣天坑即是天坑的最終形態。

石灰岩既容易被溶蝕,又容易被侵蝕。當有流水作用時,往往發生溯源侵蝕,一方面使加大流水的落差,一方面使河床向上游後退。落差越大,下蝕能力強,瀑布逐漸形成。河水從上傾瀉而下,震耳欲聾,水霧漫天,彩虹道道。
在四川興文石海地質公園的僰王山園區,以春雪瀑、三泉疊瀑和婚紗瀑等為代表的典型河流向源侵蝕型瀑布靈秀飄逸。
表流水在岩石裂隙發育交會處向下侵蝕,隨著水流長時間的強烈侵蝕,裂隙發育的地方形成落水洞。地表流水沿著落水洞的一側繼續侵蝕發育,便形成了壯觀的瀑布。

⑤ 陽春凌霄岩國家地質公園的形成原因

采訪:陽春市鐵礦公司地質工程師鍾耀清
「第三個是地下水,沿著這個已經形成回的破碎帶不斷溶蝕,最答後一個是溶蝕和剝蝕作用。
地質工作者經過長期的野外考察,他們發現,陽春凌霄岩、春灣地區,主要是石灰岩形成的地層結構,由於若干億年前地殼活動異常強烈,造成陽春地區的地層隆起和抬升,形成了一系列山脈和丘陵,地表也因此出現了斷層和隙縫。陽春又處在亞熱帶地區,降水充沛,地面上的降水順著斷層和隙縫滲入地下,在水的溶解和剝蝕下,在地面形成了形體秀麗的孤峰,而在地下,就產生了溶洞和暗河。在國際地質學上,把這種地表景觀稱為喀斯特地貌。」

⑥ 張掖丹霞地質公園的形成原因是什麼

丹霞地質構造是岩石堆積形成的,它是指紅色砂岩經長期風化剝離和流水侵蝕,加之特殊的地質結構、氣候變化以及風力等自然環境的影響,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主要發育於侏羅紀至第三紀的水平或緩傾的紅色地層中,是巨厚紅色砂、礫岩層中沿垂直節理發育的各種丹霞奇峰的總稱。

張掖祁連山丹霞主要由紅色礫石、砂岩和泥岩組成,有明顯的乾旱、半乾旱氣候的印跡,以交錯層理、四壁陡峭、垂直節理、色彩斑斕而示奇,它是一個以自然風光為主的自然風景區,集廣東丹霞山的雄、險、奇、幽、美於一身,攬新疆五彩城的色彩斑斕為一體。

⑦ 黃河石林國家地質公園的石林形成

黃河石林生成於400萬年前的新生代第四紀早更新世,由於地殼運動、風化、雨蝕等地質作用,形成了以黃色砂礫岩為主,造型千姿百態的石林地貌奇觀。景區內陡崖凌空,景象萬千,峰迴路轉,步移景變,石柱石筍大多高達80-100米之間,最高可達200多米,其造型天造地設,鬼斧神工,猶如雕塑大師之夢幻傑作。狹谷蜿蜒曲折,如蛇明滅,皆以溝命名,從東南至西北,共有八溝之多。正在開發的飲馬溝大峽谷內有雄獅當關、獵鷹回首、大象吸水、千帆進發、西天取經、月下情侶、屈原問天等眾多景點,形神兼備,栩栩如生。專家考察評估認定:黃河石林堪稱中華自然奇觀,極具旅遊開發價值。石林景區有八個溝之多,是在地殼強烈的抬升之下,黃河河谷形成深切峽谷,使溝谷不斷上升。
景泰黃河石林自2004年元月被評為國家地質公園以來,經過幾年的開發建設,景區基礎設施日益完善,服務管理水平不斷提升,景區入景人數逐年增加,尤其是以此次創建AAAA級旅遊景區為契機,立足豐富的旅遊資源優勢,全力推進AAAA景區創建,加大旅遊基礎設施投入力度,加強國家地質公園管護,進一步提升黃河石林文化品牌。2007年入景遊客已達15萬人次,景區知名度、美譽不斷提高。
景區風光鬼斧神工
黃河石林生成於今400多萬年的的第三紀末期和第四紀初期的地質時代,由於地殼運動,形成以黃色的河湖相砂礫岩為主、造型千姿百態的石林地貌奇現。石林景區陡崖凌空,景象萬千,峰迴路轉,步移景變,其造型天造地設、鬼斧神工,猶如雕塑大師之夢幻傑作。「觀音打坐」、「屈原問天」、「木蘭遠征」、「月下情侶」、「十里屏風」「天橋古道」、「一線天」等高達幾十米甚至上百米的形態各異、千奇百怪的石柱石筍石林景觀隨處可見。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在這里形成S型的回水灣由南向北進入寧夏地界,河的東岸除高聳的石林外,還有背山面河,林木蔥郁的「龍灣綠洲」。專家評價:甘肅黃河石林集中國地質地貌之大成,組合優異,動靜結合,國內罕見,西北獨有,堪稱中華自然奇觀的一處極具開發價值、高品位的自然生態旅遊景區資源。 這里適合休閑度假、獵奇探險、地質考察、漂流攀岩等旅遊娛樂項目,還可作為西部影視片、科學幻想片的最佳外景基地。甘肅黃河石林是中國西部旅遊觀光的一處勝地,是黃土高原孕育而成的美麗奇葩。
黃河石林是亘古曠世的獨特地貌奇觀,是籠罩在濃郁夢幻色彩中超越時空的造物傑作,是風格迥異的高品位自然景色優越組合。在這個神奇的世界裡,挺拔偉岸、牽人心魄的峽谷石林與迤邐綿延、盪氣回腸的黃河曲流山水相依,動靜結合,剛柔互濟;古樸潤澤的龍灣綠洲與疏放干亢的壩灘戈壁隔河而望,兩種生態對比鮮明,反差強烈。景區集中展現了純天然、大構造、多層次、緊界面的優越組合,浸透著濃厚的原始古韻,令人嘆為觀止,流連忘返。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起,國內地質、旅遊專家多次考察後認定,黃河石林集中國地質地貌之大成,國內罕見,西北獨有,堪稱「中華自然奇觀」,成為全省、全國又一知名旅遊景區。
第一次看到黃河石林,便被它那氣象萬千、雄渾壯觀的景象所震撼。黃河石林與國內其它知名景區相比,以古、奇、雄、險、野、幽見長,充分體現了粗獷、雄渾、樸拙、厚重的西部特色,使遊客在回歸自然、領略奇異風光的同時,陶冶性情,修養身心。徜徉於黃河石林景區,但見長河抱日,峨峰接雲,石林聳奇,危崖橫斷,河映崇山,曲流迴旋,平疇十里,小村安卧,老屋舊椽,新灘故道,濃蔭鋪地,綠蔽河灣,繁棗滿枝,瓜果溢香,水車唱晚,浪遏皮筏,真乃世外桃源。若沒天橋古道拾級登上南山之巔,則峰林、曲流、綠洲、戈壁盡收眼底,讓人心曠神怡。而滄桑之變中不曾嬗變的原始力量,峽谷間透出的窮靈,陽光里盪溢的繁麗,又教人於感悟時慧眼頓開。至於觀音崖的凶險,老龍溝的深邃,盤龍洞的神奇,清涼寺的幽寂,還有環村十溝的撲朔迷離和峽谷內景象萬千、古韻猶存的石林峰柱的磅礴氣勢,以及整個34平方公里景區內,山的夢幻、河的靈秀,綠洲的靜謚,戈壁的逍遙,不僅令人在沉思遐想中忘卻煩憂,超脫塵俗,更能引人向上,催人奮進。
悠久歷史的時空,造化神奇的偉力,撼動山川骨架發育成千姿百態的藝術造型。自然的神工,啟迪了人們的智慧,觸發了人們的靈感。繁衍生息在這片神奇土地上的人們,用自己的智慧和純朴善良的思想感情,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歷史文化,積淀了景區深厚的文化底蘊。景區內「觀音打座」、「屈原問天」、「木蘭還鄉」、「大象吸水」、「月下情侶」、「神女望月」、「金龍一線天」等擎天拄地、形態萬千、鬼斧神工的石柱石筍石林,都有一個個美麗神奇的傳說。這些傳說,猶如當地的釀酒、果品一樣,散發著原本濃郁的醇香,能使人們普遍感受到它的甘甜。
渾然天成鬼斧神工
黃河石林,山峰林立,座座相連,峰林之中有一仙洞名日:「盤龍洞」。盤龍洞原名興龍寺,位於盤龍溝內,其溝中有洞五窟,洞頂有天然形成的太極圖,圖內龍鳳呈祥。五洞與黃河石林一同形成於第三紀末第四紀初的地質年代,由於地殼運動、風化、雨蝕,形成了以黃色砂礫岩為主的天然洞穴。盤龍洞深16米,寬13米,高3-4米,最高處達8米,洞內常年恆溫在17O左右。清朝嘉慶元年(1796年),龍灣村村民塑造佛像數尊供奉洞內,自此時起,盤龍洞成為附近村民的宗教之地。文革年間洞內受到破壞,1984年龍灣村民又自發修復。現正洞為大佛洞,洞內塑有「豎三世佛」及「十大護法」(增長天、廣目天、摩醯首羅天、韋陀天、帝釋天、大梵天、吉祥天、摩利支天、持國天、毗沙門天)。西洞為百子宮,其內塑有「送子觀音」。東洞為本村方神洞,其內供有十三頂神龕。西洞旁的石窟中造有鍾樓,鼓樓未建,洞之上六十米處有一洞現空。山洞對面的右崖上有佛之右手,為「絕無畏印」。盤龍洞中,內外溫差較大,在春末或初秋時節,山洞之中,早晚有霧氣飄出,相傳為龍仙居,「有龍必有雲,雲為龍口之氣」,故取名盤龍洞。據傳此洞還具有天氣預報的功能,每當天氣有驟變前3-5日,洞內便有沙粒落下,大自然的種種恩賜更增添了「盤龍洞」的神秘色彩。二十年來,盤龍洞本著「發揚佛教優良傳統,提倡人間佛教,啟迪智慧,凈化人心」的宗旨,學習佛教,宣傳佛教,願盤龍洞香火旺盛!
依託黃河靈動永恆
石林則依著黃河的彎轉,藐著黃河的水流,這個場面保持著一種驚心動魄的興奮,一看就是飛逝而去的千萬年啊,千萬年。老龍灣像一條長長的、波光粼粼的跑道,黃河拍打著細浪,從聳立的石林中,陡峭的岩石旁流過去,固執地向乾涸遙遠的北方挺進。風吹過,水涮過,千萬年的歲月,靈動和冥想,一路歌舞狂歡。突然一剎那就是永恆。停在那裡回轉的頭型,飄飛的發絲,閃逸的裙裾一下子被動結了,面目間的笑意還沒有來及抹去。假如有一天,您也來到石林,是否會為這一片晴朗而遼闊的天空下毫無造作、天然凝就的靈魂而感動和震撼?大自然的神筆飛揚,你縱然放開想像,馳騁神思。望尖銳或圓錐狀的山峰,基部相連的簇狀,是石林發育地貌形態。只要能夠聯想到的物象,毫無例外活生生矗立在你的眼前,仰觀景慕,活靈神現;你沒有想到的也一幕幕向你襲來,目不暇接。山峰如聚,峰嶺沸騰了一般,黃河石林以它非石非岩的特質,在這塊土地上托起一個立體的神話。雅丹、丹霞、峰林為一體的地貌奇觀寫意了恢弘的場景,刀鋒擁擠,千軍涌動,萬馬奔騰,這儼如一個拼殺的戰場,風行走其間鼓動著金屬碰撞的鏗鏘,它不再是一個誇張的舞台,場面不再是一個宏大的舞池。穿越石林,我們不自主地感知黃土高原的陽剛的軀身,緘默的神態,堅毅的面容,它在風雨中矗立,日復一日,從不願放棄對大地的眷戀,對太陽的嚮往。
究竟是風剔刻了,還是水涮鑄了這樣的景觀?凌起的那樣剛強凌厲,飄散的又這般呼擁靜美,剛柔相濟。連綴的危峰多麼像板梳的齒,背負厚重的黃土,聲張出要梳理高遠藍天白雲的夢想。風在梳齒間流走,摩挲著發出一種沉悶渾厚的音響,頓感激凌勵志,可是這感覺卻被踩在腳下河道里的砂子全部吸收,人們無疑感受在鋼棉、利鈍、峰川的互為矛盾里。林峰百丈,直須仰視。不停歇的風在峰隙間迂迴,把峰林打磨的光滑圓滿奇特。風還可以在岩體上鑽出諸多洞穴,方圓各異,風姿萬方,引人遐思聯翩,浮想聯翩。還有一些峰林如在水中一樣流淌的那樣柔軟,那樣多彩多姿。
氣勢磅礴天下奇觀
其實是風與水的傑作,它們聯手繪制了嘆為觀止的崢嶸,奇妙磅礴的景觀,把人文的思考滲透近來就是:望秋月、月下情侶、西天取經、飛來石、五指山、聖誕老人、木蘭遠征、雄獅當關、獵鷹回首、大象吸水、千帆競發、西天取經、屈原問天等景點,形神兼備,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我慚愧不能以准確豐厚的地理知識來理性描述,只是發現土質砂岩如此剛毅,戳起了幾十丈,上百米的聳立。形成圓柱狀、圓錐狀、筍狀、蘑菇狀、城堡狀的峰林還兼紅黃黑橙不同色澤。最為稱奇和遺憾的是我們用文字表達不了的奇崛、喧囂和靜穆的成份,是那樣深沉沉,厚重重,大片大片地鋪展漫流高聳……在景點(飲馬溝)的埠,恭候著一個畜力車團隊,迎接著八方遊客。有騾車、驢車、馬車,還有負鞍的馬隊。畜力車裝飾的既鮮艷華麗又不失古樸原貌,人們坐上車子,時代的激進趨於平緩,心裡反映了久違的自如與舒緩,愜意啊!現代與原始的角逐,人性向著自然的回歸。走進石林主溝——飲馬大峽谷,古黃河沖刷過的古石林群帶你跨越時空暇思。但見長河抱日,峨峰接雲,石林聳奇,危崖橫斷,陡岩凌空,造型千姿百態,步移景變;黃河石林一尊尊站立起來,站成一排排,一簇簇的精神,那應該是不朽吧?夕陽西下,沿著崎嶇的山路,盤旋而上,也就是從溝谷爬上了峰端,我們登上了觀景台,放眼一望,目測的方圓百里竟是一個春筍的海洋,眼看著這些筍子節節拔高瞬間長成林子的壯觀,直刺青天,山水相依,動靜結合,氣勢磅礴。再看地處龍灣肘部的龍灣村,河映崇山、曲流迴旋、山村安卧、老屋舊椽、新灘故道、濃蔭鋪地、綠蔽河灣、繁棗滿枝、瓜果溢香、水車唱晚、浪遏皮筏,真乃世外桃源。黃河石林是天地濃郁夢幻色彩中超越時空的傑作,在這個神奇的世界裡,挺拔偉岸、牽人心魄的峽谷石林與迤邐綿延、盪氣回腸的黃河曲流山水相依,動靜結合,剛柔並濟;迎著夕陽諸峰的間隙瀉出金燦燦的光箭,整個黃河石林就是一道橫陳的陽光瀑布,風撩起一些塵埃給瀑布遮上一層蟬翼般朦朧的紗幔,靜動有序,緩緩地浮動著一些金紫的浪漫,心頭陡升一線柔軟,柔和。殘陽不見,人們百般留戀地,萬般不舍地挪動著下山的腳步。這時,天邊有數道紫紅沿著石林的縫隙射向遠山,遠山也由紫逐漸轉暗,休眠於整個夜色。黃河呀九曲,石林呀萬丈!黃河石林天下奇觀,人間壯景!
西部風情深邃幽遠
甘肅省景泰縣中泉鄉龍灣村,黃河在這里拐了一個S型大彎。黃河九曲,龍灣多嬌,新列為「國家地質公園」的黃河石林就高聳在這黃河兩岸。 從石林觀景台俯瞰:周圍峽谷絕壁凌空,自然造型多姿傳神。龍灣村莊與壩灘戈壁一河之隔,屋舍錯落有致,炊煙裊裊,還有綿延沙丘與河心洲遙遙相望,構成了一幅幽遠、蒼茫的西部風情畫。
自觀景台迂曲而下,轉過二十二道彎,再穿過一片棗林和莊稼地,抵達黃河。立足河邊,轉身仰目,峰林聳立,座座相連,氣勢磅礴,頗具天然大園林神韻。沿黃河左行、右行,或過河前行,均可游覽石林。景區內峽谷蜿蜒曲折,皆以溝命名:七口溝、盤龍溝、喜望溝等,另外還有千米洞、盤龍洞等幾十處洞穴。
這里的石柱石筍大多高達八十至一百米之間,最高達二百多米,均由橘黃色砂礫岩構成,鬼斧神工,猶如雕塑大師之夢幻傑作。我們左行至飲馬溝入口,換乘當地農民裝扮得極富民俗風情的驢車前行。進入峽谷,兩邊布滿了巨大的石筍、石人、石鍾、石崖、石窟,峰迴路轉,步移景變,人們將石景命名為:大象吸水、千帆競發、伴侶駝、「黃河母親」等等,其形神兼備,栩栩如生。
沿黃河右行可到達盤龍洞,此處因洞外、洞內各有一處石景酷似傳說中的「龍、鳳」而得名。在春末或秋初時節,山洞之中早晚有霧氣飄出,相傳為龍仙居,大自然的恩賜,更增添了盤龍洞的神秘色彩。 這里的村民說,他們的祖先得益有盤龍洞躲避土匪追擊幸而避難,這個村莊才延續至今天。現在這里也是當地人宗教信仰之地,故又名「興龍寺」。乘坐借水力擺渡的船隻來到對岸,黃河自然走勢造就了這塊空曠壩灘,中央處新建了一座「聖境會館」,可供遊人餐飲和住宿。據悉,這里正在規劃建設四星級旅遊度假村。

⑧ 金剛台國家地質公園的地質特徵

金剛台地質公園,是揚子板塊與華北板塊的拼合部位,又是秦嶺—大別造山帶的東段,賦存著豐富、系統、完整的大陸動力學研究系統,是研究秦嶺—大別山造山帶拼合、增生、噴發、侵入等演化過程的理想場所。從中,科學家揭開了一個個地質之謎——億萬年前的火山活動和岩漿侵入的場景,地球的演化過程和崇山峻嶺的形成過程,都在這里得以真實而生動地詮釋。
大別山為板塊多次碰撞而形成的豫東南的天然屏障。距今25億年前,這里是浩淼無垠的海洋,海底火山噴發頻繁,歷經數億年之久,噴發沉積形成了大別古陸核。在距今 14億~8億年的中晚元古代,又一輪地殼沉降作用,形成了原始的大別山基底。
在距今4.3億年左右的加里東晚期,華北、揚子兩大板塊發生拼貼,大別山隆起,大批逆沖斷裂形成並造成志留紀地層缺失,從而奠定了本區以北東向構造為主體的構造格局。
到了距今1.54億年左右的侏羅紀晚期,隨著太平洋板塊向中國東部大陸的俯沖,造成了本區強烈的火山噴發,堆起雄偉高峻的座座山峰,構成獨特的火山地貌景觀。火山噴發之後,這一地區又發生了大規模的岩漿侵入,形成了國內典型的同源岩漿演化商城花崗岩體。
進入距今0.65億年的喜馬拉雅運動,本區地殼運動以垂直升降為主,大別山迅速抬升,並處於強烈的剝蝕階段,受物理風化、洪水沖擊、河流侵蝕與重力崩塌等共同作用,奇特的沖刷地貌、絕壁懸崖、峰叢、峽谷、奇峰怪石等比比皆是,最終形成了今天獨特的金剛台地貌。
在漫長的地質歷史演化過程中,金剛台地區留下了豐富的地質遺跡——懸崖峭壁、「仰視為峰、俯視為嶺、平視為牆」的峰牆地貌、沖谷地貌與低山丘陵區、以花崗岩為基底的山前沖刷地貌,以及姿態萬千的象形奇石。可以說,大自然的裂山斷海,巨力萬鈞的新構造運動和曠日持久、鍥而不舍的水動力作用,是豐富多樣金剛台地貌的最好雕塑師。
金剛台地區的火山活動以中心式噴發為特徵,其復式火山機構,由多個次級的錐狀火山組成,在火山噴發的不同部位分別保存有火山流動構造、火山角礫構造。在後期不同構造作用下分別形成了陡峭象形的山峰和奇石,給人以無窮的想像空間。在這里有許多著名景點,如貓兒石、豹子岩。貓兒石因山頂形似狸貓而得名,數十里之外可見,惟妙惟肖,氣勢雄偉。豹子岩,山石高聳,其形酷似一隻豹子,威武地盤踞在山頂。此外,還有凌空飛架山端的仙人橋,長約20米,騰空2米多高,曲曲折折,沿山勢依依而下;峰牆地貌,由於構造抬升,風化剝蝕,水侵冰劈,使得早期的火山岩沖刷崩塌,形成一道牆壁般蜿蜒曲折的山峰,令人感嘆大自然和時間的力量。
由於構造的作用,使花崗岩侵入岩體、風化剝蝕,形成了形態各異的地貌景觀。侵入接觸關系遺跡、花崗斑狀結構、花崗巨斑遺跡、球狀風化遺跡,水流沖刷和風蝕遺跡、捕虜體等地質遺跡,無不體現著地球演化過程中水與火的交融。
花崗岩地貌不同的角度有著不同的風情。比如,石鼓寨,從不同角度看,有時如鼓,有時像海獅,有時似駱駝,有時似青蛙,十分有趣。在這里,無論是峻拔挺秀的山峰,還是蜿蜒曲折的山谷,處處都存在著風吹雨打的痕跡,一個個形態圓潤彎曲的空洞,一處處形態各異的凹坑,無不記載著流水和風吹的聲音,「水滴石穿」、「風如刀割」從這億萬年的岩石上得到了最好的驗證。
園區位於華北、揚子兩大板塊的接合部,在不同階段形成了一系列的區域性深大斷裂,如龜—梅斷裂、桐—商斷裂等,保存了韌性剪切和後期脆性疊加的構造活動遺跡,特別是燕山期形成的近南北向商—麻斷裂以及其派生的北東向斷裂共同造成了湯泉池溫泉的形成,使其成為聞名的療養勝地。湯泉池位於商城縣西南20公里的雷山腳下,水溫 56℃~58℃,富含硫、鎂、氫、氟、鍶、鋇、鈦、硼等多種微量元素,對各種皮膚病、風濕性疾病等有顯著療效。湯泉池溫泉出露於商城花崗岩體與變質岩的接觸帶,商(城)—麻(城)大斷裂與北東向湯泉池斷裂的交匯處。兩大斷裂為溫泉水的補給、儲存、運移、導入和湧出提供良好的空間和通道,從而造成了這一溫泉的形成。因溫泉周圍重巒疊嶂,怪石嶙峋,湖光山色,景色宜人,自古文人墨客紛至沓來,譽之為「神泉」。
金剛台,遠處是山,山遙遙聳翠,近處是水,水悠悠流銀。兩岸田畦曲曲折折,梯田層層疊疊,插秧時碧綠連天,收割前金黃鋪地。

⑨ 福建省泰寧世界地質公園丹霞地貌的形成過程是什麼

紅層地貌中所謂「紅層」是指在中生代侏羅紀至新生代第四紀沉積形成的紅色岩系版,一般稱為「紅色權砂礫岩」。水平構造地貌指由產狀水平或近於水平的第三紀厚層紅色砂礫岩為主組成的平坦高地,受強烈侵蝕分割、溶蝕和重力崩塌等綜合作用而造成平頂、陡崖、孤立突出的塔狀地形。

⑩ 簡述湘西國家地質公園園內奧陶系紅色碳酸鹽岩的形成原因

無錫國家地質公園內的紅色的顏色岩形成的屬於什麼時期,這主要都是白堊紀時期遺留存下來的,這個是一些地質類的一些博物館。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