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公園存在哪些問題
❶ 目前我國5A景區主要存在哪些問題:
1、沒個性,5A景區的復目的是塑造制一批有國際競爭力的景點,使其在國內成為真正標桿的旅遊精品「絕品」景區。
2、缺內涵,5A景區最本質的特徵應該體現在文化性和特色性的內涵上。
3、差服務,5A景區創建的初衷是要求更注重景區的人性化和細節化,「以人為本」的服務宗旨貫穿於始終。
您可以去美 景 創 意 了解更多
❷ 景區管理存在哪些問題
1多頭管理,體制不清根據我國現行的行政體制,各類風景名勝資源和文物資源仍分別歸建設、林業、環保、文化、文物、宗教、海洋、地質、旅遊等部門行使管理權,並按其科學價值、歷史文化價值、美學價值和地域范圍等劃分為國家級、省級、縣級,分別由各級相關行政主管部門管理。必要時成立相應的行政管理機構,如風景名勝區、國家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管理委員會(或管理局)、文物管理委員會(或文管所)等。
2機制落後,觀念保守當前多數A級旅遊景區屬事業單位編制,景區資金主要靠政府財政撥款,景區產品創新乏力,服務質量低下。
3秩序混亂,服務較差我國部分景區旅遊秩序混亂、服務功能不全,旅遊者的權益得不到切實保證。究其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有的景區實行承包經營甚至層層轉包,業主之間各行其是、缺乏統籌。二是部分景區經營者急功近利,只注重新項目的開發而忽視內部服務設施建設。三是一些景區開發商為了開發地產項目而進行景區開發,忽視了景區的後續建設和管理。
4資源破壞,環境污染我國旅遊景區資源與環境問題主要表現在建設性破壞嚴重,生態資源退化,環境衛生壓力過大等方面。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部分景區管理者和投資企業素質不高,導致景區建設品級較低,造成資源浪費;二是部分投資商過度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在景區內大修搭建,導致景區資源的建設性破壞;三是景區管理存在漏洞,客流量較大造成資源破壞;四是景區多頭管理造成管理主體不明確,多個部門為了「圈地」而建設療養院、培訓中心等機構,造成景區景觀破壞;五是景區垃圾管理和處理方式粗放,造成景區衛生環境差。
5條塊分割,政企不分在許多風景名勝區及文物景區中,由於條塊分割和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政府機關與舊國營企業的各種弊端紛紛體現出來。在經營接待上,基本上是等客上門,很少主動宣傳促銷;在經濟收支上,財政撥款加單位創收,有的稍有盈餘,多數入不敷出;在勞動人事制度上,機構臃腫,冗員眾多;在分配製度上,死工資,「大鍋飯」,平均主義盛行,不能有效的激發員工的積極性和景區的發展。
6旅遊開發不尊重居民利益當地居民既是旅遊目的地的主人,也是一種特殊的旅遊資源和旅遊業中的主要人力資源。近年來,景區開發商與當地居民利益沖突現象時有發生,主要表現在當地居民的政治權利表達空間窄、經濟利益分配不均衡、旅遊外部不經濟性凸顯。富瑞泰景區管理
❸ 世界地質公園如何走出「輕科普」怪圈
世界地質公園如何走出「輕科普」怪圈
張家界、廬山、五大連池面臨摘牌危機
新華社記者沈洋、謝櫻、王建威
來源:《 人民日報 》( 2013年01月13日 04 版)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9日給予中國三大著名景區湖南張家界、江西廬山和黑龍江五大連池黃牌警告,督促三者在「向公眾科普地球科學知識」等方面整改。黃牌警告的背後蘊含著哪些問題?記者在涉事三地進行了調查。
認賬認錯,三地制定整改措施
在受到黃牌警告後,張家界、廬山和五大連池相關方面作出了回應,一方面認賬認錯,一方面開始制定相關整改措施。
張家界市國土資源局局長高建國表示,張家界世界地質公園這塊金字招牌來之不易,作為世界地質公園網路成員,加強世界地質公園的建設管理與維護利用是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此次黃牌警告表明了張家界在宣傳科普知識方面仍然存在差距,亟待進一步完善。張家界將積極整改,針對在設立標識標牌、建立博物館等方面工作存在的不足,把工作落實到位。
目前,張家界國土資源局已經從世界地質公園的Logo更新、科普教材的通俗化編印、環境教育項目開展、溶洞環境保護、加大導游培訓等十個方面提出了初步的整改規劃,著手擬定《張家界世界地質公園兩年改進實施工作方案》,將組織全面實施。
廬山管理局回應稱,將在三個方面進行整改:一是構建一個專業的地質公園隊伍;二是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對各個地質遺跡進行解說,更新全部解說牌;三是強化世界地質公園標識系統,製作地質導游圖。
黑龍江五大連池風景區管理委員會向記者表示,將從三個方面完善提高。一是加強對外交流合作。管委會正著手組建世界地質公園專業管理隊伍,加強與其他國內外世界地質公園的交流與合作,積極加強與世界地質公園國際組織的溝通與聯系。二是普及地質知識。在以往工作基礎上已開始編制進一步促進地質知識進社區、學校、旅行社的規劃,編印通俗易懂的科普讀物向廣大居民、學生和遊人介紹地質知識。三是建設科普設施。對已設立的專業性強的解說牌、標識牌,全部更換為通俗易懂的解說牌、標識牌。在重點地質遺跡、火山植物和動物出沒地增設圖文並茂的解說牌、標識牌。在公園入口處增設地質遺跡導游圖和電子觸摸屏,全面介紹地質知識。加快五大連池世界地質公園火山地質博物館建設。
檢查評估如果未通過,將從世界地質公園網路中除名
張家界、廬山、五大連池為何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警告?
2004年,我國的張家界、廬山和五大連池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首批世界地質公園。而每隔四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都會對各國獲得世界地質公園網路成員資格的景區進行評估,這是衡量和檢驗各個世界地質公園在地質遺跡保護、宣傳地球知識成就等方面的重要工作。而評估檢查結果將作為保留、警告或取消世界地質公園網路成員資格的基本依據。
2012年7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家對五大連池世界地質公園進行了現場考察評估,專家認為五大連池在地質科普宣傳和對外交流等方面還存在差距。
同樣,201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家對廬山地質公園、張家界世界地質公園進行現場考評時,也認為兩家公園在「向公眾科普地球知識」等方面有所不足。
那麼,這三家公園是否會面臨除名的危險呢?
據悉,在2014年前,世界地質公園網路評估局將再次對這三家世界地質公園的狀況進行檢查評估,屆時的評估工作不僅僅只限於檢查這些地質公園是否對世界地質公園網路評估局提出的十項問題和建議進行有效改進,而是一次正式的、全面的檢查評估。如果沒通過,這三家地質公園將會從世界地質公園網路中除名。
須走出重評選與創收,輕科普與保護的怪圈
針對「黃牌警告」事件,有受訪業內人士表示,縱觀目前國內不少景區,身上都背負著地質公園、文化遺產的牌匾,然而卻普遍呈現出一種「重評選、創收,輕保護、科普」的現象。眾所周知,地質公園名號是景點招攬遊客的金字招牌,也是景點門票、旅遊市場的保障,但名號並非只是一紙證書,它清楚列明了應盡的責任和義務。然而部分景區卻片面注重其帶來的經濟效益,把創收放在第一位,在申報後忽視了自己應當承擔的宣教義務,違背了申報的初衷,無異於本末倒置。
「重評選輕內涵建設在中國世界地質公園單位或多或少存在。」一名江西省世界地質公園初評專家認為,中國世界地質公園一般都開辟為風景名勝區,景區為吸引遊客都熱衷於參評世界地質公園、世界遺產,但一旦成功入選後,往往不重視內涵建設,不重視或忽略其向公眾科普地球知識的功能建設,背離了參評世界地質公園的本義。
這名專家認為,廬山地質公園在向普通遊客科普地質地貌知識方面確實做得不夠,缺乏地質公園標識和內容介紹,對於其突出的第四季冰川地質遺跡展示和介紹不夠。
江西師范大學地理與環境學院副教授李曉峰每年都要帶學生到廬山開展地質地貌專業實習,他告訴記者,每年國內都有多所學校的地理專業學生在廬山地質公園開展專業實習,但廬山方面對此工作缺乏足夠支持。他認為,作為世界地質公園,應該主動開展針對大中專學生的地質地貌科普活動。
❹ 黃山景區存在哪些問題
這個要看你從什麼角度去看了,目前來說黃山風景區在國內還是比較正規的企事業單位的
❺ 問題:目前廣西有哪些國家級地質公園主要地質特徵地質遺跡保護對象分別是什麼
據我所知吧,抄國家級的有廣西桂平國家地質公園,廣西大化七百弄國家地質公園,廣西鹿寨香橋喀斯特國家地質公園,廣西北海潿洲島火山國家地質公園,廣西鳳山國家地質公園(也叫樂業-鳳山世界地質公園,據說樂業縣和鳳山縣是一起申報的,也可以叫廣西樂業大石圍天坑群國家地質公園,其實都是一個公園),廣西資源國家地質公園。具體的什麼特徵什麼的你網路一下就好了
❻ 觀光型景區存在哪些問題
由於歷史和現實的原因,傳統的觀光型景區已無法滿足現今旅遊產業系統升級及遊客需求,主要表現在: (1)缺少統一規劃,布局不合理。由於傳統觀光型景區憑借優美的自然環境和良好的區位優勢迅速發展起來,缺少統一的規劃和設計,缺乏統一的建設標准,隨著景區的進一步發展,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也顯現出來,如接待能力超負荷、可開發的旅遊項目少等,這就需要對傳統觀光景區進行規劃的升級。如海拉爾壩後景區是一處沿海拉爾河兩岸自然風光而開辟的景區,離海拉爾市區約一公里,有山有水有樹有草而深得遊客特別是本地人的青睞。但是在景區約4平方公里的范圍內,建了大小不等十幾家蒙古包或旅遊點,由於自行選址,低水平建設,缺乏規劃,使景點布局顯得非常混亂。 (2)發展滯後。有些傳統觀光景區發展滯後,無法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遊客熱衷於四處觀光旅遊,「上車睡覺,下車撒尿,到了景區就拍照,回家啥也不知道」,在經歷了數次疲勞之旅後,人們開始冷靜下來,開始選擇休閑度假游。據專家分析,21世紀觀光旅遊將讓位休閑度假旅遊。在目前的世界旅遊市場構成中,休閑旅遊佔了62%,雖然中國正處於休閑度假游的起步階段,但將很快進入「黃金時代」。目前,景區簡陋的服務和局促的接待設施與火爆的市場之間的矛盾彰顯。有些觀光型景區,只有少量的簡易的餐館和旅店,並且千篇一律、缺少地方特色,衛生條件較差,價錢較高。小商小販隨意擺攤,所售商品檔次低。幾乎沒有什麼休閑娛樂設施,難以留住客人。配套設施缺乏將阻礙其向休閑度假景區轉變。 (3)旅遊產品單一,項目設置匱乏。傳統觀光景區旅遊產品單一,缺少高檔次具備國際水準的旅遊產品,沒有形成國際性的品牌,同時,旅遊項目設置匱乏,缺乏互動性和遊客的情景體驗和參與。觀光型景區對旅遊產品的深度開發和挖掘嚴重不足,產品和服務單一,開發建設水平低,品位不高,缺乏深度和廣度,旅遊設施陳舊落後,旅遊項目單一乏味,缺乏一批科技含量高、參與性、娛樂性強的旅遊產品。在投資建設旅遊項目的同時,缺乏科學的論證,沒有突出文化特色,沒有把人文景觀和當地的歷史、自然地理、風俗有機的結合,使之協調配合。主要景區很多都是運用常規的思維而產生出來的平庸產品,沒有旅遊感召力,形成不了一種標志性的旅遊品牌,顯示不出獨有特色和強烈的個性魅力,致使整個景區形象蒼白模糊。其實旅遊資源只有與文化相聯,才能有活力,才能有根。以迪斯尼樂園為例,迪斯尼公園是風行全球的人造主題公園,它取得成功的最重要原因是立足美國文化,美國文化本身是強勢文化,並且還在不斷強化中。中國文化更為博大精深,但是我們對文化的發掘卻還遠遠不夠,大多數只停留在外形渲染的層面上。旅遊收入主要靠門票和場地租賃,綜合效益較低。 (4)缺乏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在傳統觀光景區中,只是注重「觀光」,而忽略人本化服務理念,難與我國旅遊發展相適應。我院院長林峰博士提出,旅遊設計規劃,必需以人為本。
❼ 國外世界地質公園的發展概況及對我國的啟示
侯華麗王素萍
(中國國土資源經濟研究院,北京,101149)
一、地質遺跡與地質公園
地質遺跡(Geological Remains)是指在地球演化的漫長地質歷史時期,由於內外動力地質作用形成、發展並遺留下來的不可再生的地質自然遺產。主要包括:有重大觀賞和重要科學研究價值的地質地貌景觀;有重要價值的地質剖面和構造形跡;有重要價值的古人類遺址、古生物化石遺跡;有特殊價值的礦物、岩石及其典型產地;有特殊意義的水體資源;典型的地質災害遺跡等。人類的歷史與地球的歷史緊密相連,地質遺跡是人類的共同遺產,保護好這些遺跡是人類的責任,而建立地質公園則是保護地質遺跡的最好方式。
地質公園(Geopark)是21世紀涌現出來的新生事物,是地質遺跡保護工作的一項創舉。地質公園是以具有特殊地質科學意義、稀有的自然屬性、較高的美學觀賞價值,以及具有一定規模和分布范圍的地質遺跡景觀為主體,並融合其他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而構成的一種獨特的自然區域。
可以說,地質公園是一種新的地質資源利用方式,也是新世紀地質工作最耀眼的亮點。地質公園的建立,對於加強地質遺跡保護,恢復地質生態,普及地球科學知識,支持地方經濟建設,創造新的就業機會,促進區域可持續發展都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二、世界地質公園的發展階段
縱觀世界地質公園的發展歷程,可大致分為3個階段。
第一階段:國家公園的建立階段。自美國1972年率先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個國家公園——黃石國家公園後,世界上100多個國家先後建立起1500多個國家地質公園。但這時並沒有形成有計劃的地質公園的建設,地質公園融合於國家公園建設之中,保護工作零散不系統,其中的科學內涵也未能充分展示。
第二階段:重視地質遺跡的保護階段。從20世紀中期到90年代,國際上一些組織開始致力於對地質遺跡的保護工作,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開始發揮重要作用。各國政府也紛紛開始重視和參與地質遺跡的保護。
第三階段:地質公園的建立階段。1999年2月9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在巴黎召開的會議上首次提出了Geopark(意為geological park)這一名詞,明確了地質遺跡保護與地質公園建設的重要性,提出地質公園計劃和建立世界地質公園網路,以彌補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在地質景觀保護方面的不足;建議通過推動地質公園項目,把地質遺跡保護與支持地方經濟發展結合,形成地學旅遊的網路。目前,全世界共建立了33個世界地質公園。
三、國外典型世界地質公園的開發與建設
1.美國
美國國家公園的開發與建設,充分體現了地質旅遊的特色,發揮了地質景觀的特殊旅遊價值,深受遊客喜愛。公園系統以冰川、峽谷、丹霞地貌、火山地貌、重要古生物化石產地、地層構造、地質災害遺跡等,以漫長地質歷史形成的地質遺跡為主體,把旅遊地質景觀醒目標識,並配有導游員進行解說,極大豐富了公園的科學內涵。同時,公園內設有專門的地質旅遊路線,避免旅遊者對地質景觀如化石等的踐踏和破壞。在權屬與管理定位上,美國國家公園統一在美國國內事務局的領導協調之下,管理機構完備,極具權威性,不以贏利為目標,最基本的目標是保護自然風景、野生生物和歷史遺址,並提供不對自然造成損害的公共休閑活動。
2.英國
英國的地質公園建設,採用了統一地質遺跡登錄辦法,包括地質遺跡的位置、遺跡描述、相關的資源及管理資料、環境與保護狀況、遺跡鑒評等,在此基礎上建立了信息庫,並面向社會大眾和政府管理部門開放使用。英國地質遺跡實行分級管理,目前國家自然環境署管理2200處,其餘由地方機構管理,可得到國家的有關資助。另外,對其中有特殊意義的地質遺址,國家作全面調查評級,並廣泛開展以民間為主、政府獎勵的地質遺跡保護活動。出版定期刊物交流信息和保護技術,介紹遺跡,推動科普與國際合作。
3.歐洲
歐洲是第一個從洲際范圍內推進世界地質公園計劃的大洲。2000年11月在西班牙召開了第一屆歐洲地質公園大會,會議提議建立歐洲地質公園網路。目前,已有10個歐洲國家地質公園(Euogeoparks),法國、希臘、德國和西班牙各兩處,愛爾蘭和北愛爾蘭各一處。目前,這10個歐洲地質公園都制定了章程,設立了常設協調機構,並參與共同活動,進行定期交流和出版刊物,為地質公園走向國際積累了經驗和模式。以德國的地質公園建設為例,它將具有特殊地質意義的動植物化石、岩石礦物露頭、地形景觀等都列入保護對象,並且開展調查與評估,有法律依據並由專門機構負責這一工作,決定保護技術。而瑞士要求每個州對地質遺跡進行登錄,取得詳細資料,經描述登錄選擇和研究評分,確定每一個地質遺跡的重要性和價值,決定保護措施,而且向社會公眾提供信息。
四、啟示與借鑒
中國政府積極響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實施地質公園網路計劃,先後建立了85個國家地質公園。但我國地質公園缺乏系統全面的調查評價,法制建設還不完善,存在多部門分割管理、地質遺跡保護力度不夠等問題。為加快我國地質公園的建設,縮短與國外的差別,還須從公眾認識、建設理念、設計規劃、管理體制、組織形式等方面進一步提高完善。
1.提高公眾對地質公園的認識
與國外相比,我國公眾對於地質遺跡和地質公園的認知不多,地質遺跡和地質公園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還是一個新生名詞。因此,通過建立完善的信息宣傳網路,包括期刊和網站,向公眾普及地球歷史知識和環境知識,不僅可以提高公眾保護地質遺跡的自覺性,而且可以使各級主管部門認識到建設國家地質公園不僅是保護地質遺跡的重要手段,更是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增加就業機會的需要。
2.強調地質遺跡以保護為前提
美國與歐洲的一些地質公園在開發建設中非常注重對地質遺跡資源的保護,將保護地質遺跡、維護生態系統作為建立公園的根本目的。美國在對其國家公園開發時就嚴格規定,除了必要的風景資源保護設施和必要的旅遊設施外,嚴禁在國家公園內搞開發性項目,而且只允許少量的、小型的、分散的旅遊基本生活服務設施;另外,設施的風格色調等要力求與周圍的自然環境相協調,不得破壞自然環境和資源,同時,還嚴格控制公園內的遊客量和野營地的設施數量等。
我國地質公園的建設與發展應當借鑒這些思路與做法,將公園的主要任務定位在保護珍稀的地質遺跡上。對公園實行限制性低密度利用,限制公園遊人及其服務設施的數量和分布范圍,並劃定出只對專業研究人員開放的核心部位,實現「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
3.做好基礎信息錄入與標准制定工作
借鑒英國做法,對地質遺跡進行統一登錄,建立國家地質遺跡資料庫,內容包括編號、位置、名稱、規模、環境特徵、形成、演化、年代、交通情況、自然環境條件、氣候條件、植物、動物等。研究建立地質遺跡科學的分類、分級標准和評估標准。
4.做好地質公園規劃
我國地質公園現存的突出問題是重視授牌,不重視規劃建設,開發主體不明。這一點應很好借鑒國外的經驗,如美國國家公園的規劃由國家公園管理局下設的「丹佛規劃設計服務中心」全權負責,獨家設計規劃。中心的工作人員包括園林、生態、地質、水文、氣象、生物等各方面的專家。我國地質公園的規劃也可以建立一個由各學科、多領域專家組成的規劃中心,統一負責對國家地質公園的規劃工作。我國已在2002年7月1日成立了「國家地質公園研究規劃中心」(掛靠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所),地方上也建立了一些地質公園調查評價機構如「四川省地質公園與地質遺跡調查評價中心」等,這些機構成立時間較短,在規劃組織、規劃水平等方面距離先進國家還有一定的差距。
我國地質公園規劃設計工作剛剛起步,國土資源部提出的《國家地質公園規劃工作指南(試行)》大部分是借鑒建設部《風景名勝區規劃規范》,並沒有形成一套地質公園規劃體系。因此,有必要學習美國國家公園規劃設計的經驗,以保護地質遺跡為前提,強調並突出地質旅遊特色,做到遺跡出露點和展示點的統一和諧,科學標示牌的設立與自然環境的統一和諧,並且能夠充分體現公園的科學內涵,使其成為天然博物館與科普陣地,滿足旅遊需求層次的提高和遊客的求知慾望。
5.完善地質公園的管理機制
世界上國家公園建設較好的國家一般都設國家公園管理局,代表國家全權管理全國的國家公園,有管理機構和相應的人員,同時還有公園警察,有的還有武裝警察巡邏,保護公園資源免受損害。比如在美國,企業沒有景區的規劃管理權力,國家公園的經費基本上是1/2國家支出,1/2靠門票和社會捐助,不會出現由於企業經營而追求短期經濟效益的現象。
目前,我國的地質公園屬國土資源部負責管轄,而具體工作則由地方政府負責管理,在許多地方存在著體制不健全、關系未理順、責任不明確等問題。因此,確立地質公園的國家所有權及其實現途徑,對全國的地質公園實行統一管理,理順所有權與經營權、管理權、監督權的關系,是解決我國地質公園開發與保護關系的根本所在。
6.重視地質科學研究
國外不少地質公園十分重視地質科研工作。通過與大學和科研單位合作,共同開展地質科學研究,提高地質公園的科技含量,甚至成為某些重大地學問題的研究基地或中心。如德國Vulkaneifel地質公園對Maar湖的研究,Crete島推復和拆離構造的研究等,每年都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地質學家到此考察研究,組織專題討論會,在地質界已成為相關學科的理論生長點。在科研項目的投入上,一般有4種方式:其一,由國際相關組織出資,如有的歐洲國家的地質公園是由歐盟出資;其二,所屬國家的政府出資;其三,政府和公司聯合出資;其四,公司獨資,實行市場化運作。目前,我國地質公園一方面對科學研究的重視程度還不夠,另一方面,科研投入主要還是依靠政府支持。今後在科學研究上要加強與大學及科研單位的合作,在科研投入上要積極引入市場機制,吸引社會資金,並且爭取國際有關資金的援助,把地質公園建設成為面向公眾的地球科學教育普及基地。
參考文獻
[1]趙汀,趙遜.歐洲地質公園建設和意義.地球學報,2002,23(5):463~470.
[2]鄭敏,張家義.美國國家公園的管理對我國地質遺跡保護區管理體制建設的啟示.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3,13(1):35~38.
[3]後立勝.國家地質公園的發展及其階段性.當代經濟管理,2005,45(6):63~58.
[4]陳從喜.國內外地質遺跡保護和地質公園建設的進展與對策建議.國土資源情報,2004(5):8~11.
作者簡介
[1]侯華麗,中國國土資源經濟研究院,實習研究員。
[2]王素萍,中國國土資源經濟研究院,實習研究員。
❽ 黃山現今存在的保護問題有哪些
著名的地理學家徐霞客曾經說過這樣一句流傳千古的名言: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他所稱贊的就是位於安徽省境內的黃山,可以說自古以來,黃山就是一座被賦予了深刻文化內涵的名山,現如今,黃山也是我國少數幾個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為文化、自然雙重遺產的世界遺產。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也開始了解它,它也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外國遊人。
黃山是中國著名風景區之一,世界游覽勝地,黃山風景區位於安徽省南部黃山市主要位於黃山區。主峰是蓮花峰。黃山處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內,由於山高谷深,氣候呈垂直變化。同時由於北坡和南坡受陽光的輻射差大,局部地形對其氣候起主導作用,形成雲霧多、濕度大、降水多的氣候特點。黃山擁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稱,眾所周知,黃山的自然景觀無比秀美,並以 奇松、怪石、雲海、溫泉 黃山四絕著稱於世。黃山氣候宜人,是得天獨厚的避暑勝地,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和療養避暑勝地,並於1985年入選了全國十大風景名勝。更重要的是,1990年12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名錄》,是中國第一個同時作為文化、自然雙重遺產列入名錄的。2004年2月入選世界地質公園。
一、黃山的主要生態問題。
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去黃山遊玩,去欣賞黃山的美景,但是問題也隨之來。隨著當地旅遊事業的不斷發展,遊客逐年增加,對當地環境的壓力越來越大,也給黃山風景區帶來了一定程度的生態環境破壞和污染。
1、 森林植被遭到極大破壞,動植物資源資源減少。
森林植被是一座山的生態主體,也是生態物種的屏障。從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由於黃山風景的不斷被開發,大量的工程建設以及自然災害,使黃山的森林植被遭到極大的破壞,動植物資源不斷減少。遊人的不多增加,也極大的破壞當地的森林植被,人們生活所產生的大量垃圾也嚴重威脅著當地的動植物資源。
2、 一些景區存在著超負荷旅遊。
隨著黃山國際知名度的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外國遊客開始走進秀美的黃山。並且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每逢節假日期間,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走出家門去欣賞別處的風景,顯然,黃山是個很好的選擇。特別是黃金周期間,黃山的遊客可以說是人山人海,當然這在經濟上能極大地推動當地經濟的快速發展,但是我們也應該意識到它對生態的影響,因為生態環境是有其承載量的。
3、 黃山的一些地區存在城市化的不良傾向。
由於黃山風景區的不斷開發與建設,黃山的不少景觀遭到了破壞。並且在一些地區,由於房屋的大量建設以及不合理的開墾種植等活動,促使一些地區出現了城市化的傾向。但是我們知道,每一處世界文化遺產都是基於它的文化內涵或是自然的風景,而不是高樓林立的城市景觀。
4、 黃山的自然水平衡被打破。
我們知道人類的活動離不開水資源,人們的生產生活時時刻刻都離不開水資源。旅遊也一樣,畢竟是人去旅遊,人們在那裡需要吃喝住行,方方面面也都要水,而在山裡的水資源是極其寶貴的。由於黃山是大量遊人的聚集地,因此對水資源的要求也非常的巨大。由於不節制地對水資源的胡亂開采,對黃山的地下水的影響非常的巨大,影響了當地自然的水平衡。
5、 黃山的污染日益嚴重。
黃山上每天的生活垃圾是極其龐大的,光靠清潔工是無法做到垃圾的完全清理的。人們生活的廢水廢棄物很多都會被直接排放到自然環境中的。同時大量的汽車尾氣以及噪音污染也無不在時時刻刻侵蝕在這座美麗的一代名山。
美麗的黃山是我們的驕傲,面對著這么多的問題,我們有責任去好好地保護它的美麗。這其中當地的政府更應該起到帶頭的作用。
二、黃山生態問題的治理與保護。
1、堅持保護為主,開發為輔的總的指導思想。
黃山不僅僅是中華民族的寶貴遺產,它更是世界人民的共同財富。因此,對於黃山我們應該更加註重它自身的保護,為子孫後代留下這寶貴的遺產。眾所周知,黃山是獨特的山嶽風景區,其有很高的歷史價值、觀賞價值和科學文化研究的價值,而我們知道有些寶貴的資源一旦遭到破壞是很難再恢復的。因此保護黃山的自然文化資源是黃山風景區的一項重要的戰略任務,必須嚴格執行。轉變觀念樹立「保護第一」的思想,做到合理開發、利用.並根據黃山風景區環境容量,有節制地發展旅遊和建設相應的服務設施。如果僅僅以增加經濟收入為目的不注重保護,以至於犧牲旅遊資源來發展旅遊事業,這種開發利用方針是不取的. 因此,為促進旅遊事業的發展,必須進行生態環境的綜合保護,制定長遠規劃和近期保護計劃,進行目標責任制管理,建立風景區生態指標體系,實行生態環境質量考核制度,逐步納入環境綜合整治的軌道。
2、加強黃山風景區的整體規劃。
在過去編制的黃山風景區總體規劃中,僅作了景區建設規劃,但是對於風景區的環境保護規劃卻涉及很少。在實施總體規劃中,由於遊客的逐年增加,對環境的壓力越來越大,因此應在總體規劃中應補充完善風景區環境保護規劃.對景區內已建立的保護區及外圍保護帶的森林植被,古樹名術和野生動物等,納入保護規劃認真保護。 對於山上景區內的風景資源和動植物等同於自然保護區,進行保護,並設立一,二、三級保護區,對一級保護區的名松,古樹、奇橙、怪石、名溪、泉潭等及其周圍地區,制定嚴格的管理措施,並設立保護檔案,實行定人定樹管理。只有加強對黃山風景區的整體規劃和管理才能更好地保護它。
3、根據不同風景區的環境承受力合理安排限制旅遊人數。
每一個地方的自然環境的承載力是有限的,黃山也是如此。根據近年來黃山遊客逐年增加所帶來的食、宿、行的問題,為了更好地解決黃山住宿難、吃飯難、用水難等矛盾,實行分區計劃旅遊顯得十分重要.所謂分區計劃旅遊就是有計劃地使遊客先後進入6個景區,各景區的容量,由山下總調度進行計劃管理,以均衡山上景區的客流.對旅辯團體主要是通過預約登記,按照分期分批的原則台理安排登山。只有合理安排黃山的旅遊人數,才能更好地對它就行保護,才能實現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和諧統一。
4、加強黃山風景區的水資源管理和嚴格控制建築物的建設。
黃山水資源不足,制約著旅遊業的發展。旅遊旺季,供水十分緊張。因此,急需開展深入的調查研究,摸清水資源的數量和時空分布狀況,及其變化規律,分析各景區的供需情況,研究供需矛盾和解決的途徑。並制訂水資源的管理和保護措施,必須節約用水,防止污染。而黃山的開發建設,要嚴格按照規劃,合理布局,認真執行國家有關基本建設項目環境管理的規定。由於建設工程破壞的地段和景觀要進行整治恢復。對景區內存在的大氣、水等污染源要積極治理或限期治理。
6、 建立黃山風景區生態環境監測站。
建立黃山生態環境監測站,對准確掌握黃山生態環境的變化,合理開發黃山旅遊資源,對發展旅遊事業是非常重要的。通過定點定位監察黃山風景區生態環境的變化及演變規律,是准確掌握黃山生態變化的重要手段,並能為黃山風景區的管理提供科學依據。
❾ 研究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地貌研究是以地貌演化為線索展開的(Chorley et al.,1964)。以地貌的演化模式而言,可分為兩派:一是以Davis,Penck和King為代表的學者認為,地貌演化按一定的演化序列進行,按地貌組合變化可以劃分不同的發育演化階段,代表著作有《河流發育循環》和《地貌循環》,提出了著名的「侵蝕循環」理論,成為近代地貌學的理論核心;二是以Hack為代表的另一些學者則認為整個陸地表面是自我調整和自我適應的過程,當一個因素改變,其他因素通過自我調整實現動態平衡,物質和能量的變化不會導致總體地貌形態的改變,即「穩定平衡」理論。
以地貌學的研究手段而言,研究初期受到客觀條件和認識水平的限制,研究多停留在描述性的感知認識上,但這些通過地貌考察得到的結論可為定量方法提供理論指導。近年來,地球科學的新思維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地貌研究中引入了遙感技術和定量計算方法,通過山體隆升剝蝕幅度和速率的計算,將動力的侵蝕、搬運和堆積數量化(李瓊,2008;傅建利,2009;琚存勇,2009;姜勇彪,2010;崔之久等,2007;袁萬明等,2011)。這是地貌學的發展方向之一,也是一門學科走向成熟的標志。
以地貌學的研究對象而言,主要集中在三大的地貌類型:丹霞地貌、喀斯特地貌和花崗岩地貌。丹霞地貌是中國走向世界的「民族品牌」,我國以丹霞地貌為主體的地質公園數量眾多。2010年8月江西龍虎山、廣東丹霞山、湖南崀山、浙江江郎山、福建泰寧、貴州赤水等六處地質公園共同捆綁,用「中國丹霞」的名稱成功申報為中國第八個世界自然遺產。由於得天獨厚的因素,中國學者對丹霞地貌的研究居於世界領先地位。花崗岩地貌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地學旅遊資源,中國是世界上花崗岩景區最多的國家,具有類型多、美學價值高、特徵突出等特點。在全球七個花崗岩類地貌世界地質公園中,中國獨佔六處。2006年7月,在江西三清山召開了第一屆國際花崗岩地質和地貌景觀會議,國內外100多名花崗岩地質地貌專家參加,並出版了論文專輯,成立了花崗岩景觀研究中心。可以說,中國是全球花崗岩地貌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員。
花崗岩地貌的分類是地貌學家經常討論但難以達成共識的熱點之一。在眾多花崗岩地質地貌景區中,具有景觀各異、成因多樣、分類眾多等突出特點。
早在20世紀60年代,我國著名地貌學家曾昭璇先生在《岩石地形學》一書中,劃分了高山花崗岩地形、熱帶花崗岩地形、乾燥區花崗岩地形、石蛋地形和沖溝地形等五種類型(注:此處地形等同於地貌)。
有的學者按成因的主導因素將花崗岩山體劃分為五類:濕潤區中高山花崗岩水蝕型地貌、濕潤區低山丘陵花崗岩侵蝕-堆積型地貌、乾旱區花崗岩風蝕型地貌、高寒區花崗岩冰雪剝蝕型地貌、海岸區花崗岩海蝕地貌(盧雲亭,2007)。在這一方案中,三清山屬於濕潤區中高山花崗岩水蝕型地貌類型。
有的學者從旅遊服務的角度提出了花崗岩旅遊地貌的分類方案,共11 類:(高山)尖峰花崗岩地貌,(高山)斷壁懸崖花崗岩地貌,(低山)圓丘(巨丘)花崗岩地貌,石蛋花崗岩地貌,(低丘)花崗岩石柱群地貌,(低山)塔峰花崗岩地貌,崩塌疊石花崗岩地貌,海蝕崖、柱、穴花崗岩地貌,風蝕蜂窩花崗岩地貌,犬齒狀嶺脊花崗岩地貌,圓頂峰長嶺脊花崗岩地貌(陳安澤,2007)。在這一方案中,三清山屬於(高山)尖峰花崗岩地貌類型。
有的學者從風化剝蝕作用的角度把花崗岩地貌分為四大類:化學風化殼類、化學風化殼剝露類、化學風化+抬升下切類、物理風化剝蝕類;又進一步分成八個亞類:侵蝕丘陵溝谷型、露突岩型、中小露突岩型、中小凹地型、殘留石蛋-獨立巨峰型、抬升下切巨峰型、寒凍剝蝕型、風化-風蝕型(崔之久等,2007)。崔之久先生把三清山劃入化學風化+抬升下切類。
《Granite Landscapes of the World》(Migon,2006)提出了與世界花崗岩景觀可對應的8種主要地貌成因類型的分類方案,包括節理谷、多重凹陷、平原和低山、平原、多重凹陷、陡坡、切割高原,各種類型之間相互演化,見圖1.1。Migon認為,有些花崗岩地形可以兼有不同地貌成因類型的因素,因此雖然不能將三清山完全對應於某種地形,但三清山山體形態確實代表了「陡坡」(all-slopes)地形,同時還具有「切割高原」和「節理谷」地形的特點。
根據Twidale(1982)和Campbell(1997)的劃分方案,將花崗岩地貌劃分為大型地貌和小型地貌:①大型地貌可劃分為四類:巨石(boulder)、島山(inselberg)、尖頂山(all-slopes topography)、花崗岩平原(granite plains)。巨石有核岩、碎礫、搖擺石和坡棲漂礫四個亞類;島山包括殘山、基岩殘丘、城堡島山三個亞類;尖頂山含四周傾斜山、峰林兩個亞類;花崗岩平原含掩埋和剝露平原、刻蝕平原、山前侵蝕平原、準平原、階梯狀平原等五個亞類。②小型地貌可劃分為四類:緩傾斜地貌(gentle slopes)、陡傾斜地貌(steep slopes)、洞穴和蜂窩穴(caves and tafoni)、碎裂石(cracked blocks)。緩傾斜地貌含岩盆、蘑菇石、岩環、淺溝四個亞類,陡傾斜地貌分喇叭型傾斜、底部侵蝕傾斜、浪蝕台地、崖麓凹陷、山麓角、槽溝六個亞類,洞穴和蜂窩穴分為洞穴和蜂窩穴兩個亞類,碎裂岩包含分裂岩、片狀岩、多邊型碎裂岩、位移塊四個亞類。
圖1.1 花崗岩景觀演化路線圖
(據Migon,2006)
還有學者建議依照一定的標准進行分類,通過對比研究建立花崗岩景觀系列中的標准型式(楊明桂等,2009;尹國勝等,2007),類似地層學標准剖面的金釘子。
花崗岩地貌的發育機制是花崗岩地貌的研究重點。地貌的經典定義是「地貌系地球內外營力共同作用於地表的結果」。基於此形成了氣候地貌學和構造地貌學兩大分支,很多教科書也是沿這個思路編寫的(楊景春等,2005;張根壽,2005;高抒等,2006)。但值得注意的是,這個定義中忽視了地貌的物質組成——岩石應有的地位。曾昭璇(1960)認為「地貌是岩性、動力相互作用的發育階段表現」。綜上所述,花崗岩地貌主要受構造、岩石、氣候等因素的影響,這與其他類型的岩石地貌成因控制因素並無太大差異,花崗岩地貌發育的三大控制因素也得到多數地貌學者的認同(Campbell,1997;尹國勝,2007;浦慶余,2007;魏罕蓉等,2007;董傳萬等,2007)。到具體的地貌景觀區,只不過是再加上時間和空間的維度,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既然花崗岩是形成花崗岩地貌的基礎,這里不得不提一下花崗岩(類)的研究進展。這也是花崗岩地質地貌相互交叉的具體體現。
花崗岩類一直是地質工作者的重要研究對象之一,對其認識也取得了重要的進展,主要可以劃分為以下幾個主要階段。
第一階段是Chappell &White(1974)按物質來源,將花崗岩劃分為I型和S型,中國學者徐克勤則把花崗岩劃分為陸殼改造型、同熔型和幔源型三種類型,揭開了花崗岩源岩研究的序幕;
第二階段是Pitcher(1979,1983,1997)把花崗岩類的成因類型和構造環境相結合,提出了A型花崗岩的劃分,花崗岩的研究深入到岩體形成構造環境的探討階段;
第三階段是美國大陸動力學計劃(NSF,1993)提出花崗岩實際上是大陸生長過程的產物,是殼幔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國學者也認為殼-幔相互作用,特別是下地殼、岩石圈地幔/軟流圈系統相互作用對花崗岩的成因有重要的控製作用(洪大衛,1994,2000;莫宣學,2002;王德滋等,1999;王濤,2000;鄧晉福等,1996;吳福元,1997;肖慶輝等,2002),從而開啟了從軟流圈地幔物質向地殼輸送的新視角研究花崗岩形成與大陸生長關系的新階段。
中國學者通過大量的工作,基本查清了我國花崗岩類的時序和空間分布規律,具有如下的一些特點。
第一,時代上,花崗質岩漿活動時代漫長,從太古宙到新生代呈多幕式旋迴侵入,以中生代為最高潮。前寒武紀出露的花崗岩面積佔11%,古生代佔37%,中生代佔40%,新生代佔12%(張德全,2002)。每個花崗岩帶都由多個時代的花崗岩組成。如南嶺花崗岩帶,從元古宙開始活動,歷經古生代、中生代的三疊紀,到侏羅紀、白堊紀達到高潮。北方的天山—內蒙古—大興安嶺花崗岩帶,從元古宙開始活動,早古生代到晚古生代達到高潮,至白堊紀還有微弱岩漿活動。甚至在這一個大型的岩基內也出現多旋迴演化的特點,萬洋山—諸廣山花崗岩基就是一個多時代復式岩體(洪大衛,2007)。
第二,空間上,中國是世界上花崗岩類分布最廣泛的國家之一,面積達86×104km2,占陸地國土面積的9%。以秦嶺-昆侖山以北,主要出露太古宙至晚古生代的花崗岩;以大興安嶺—太行山—武陵山一線以東和西南三江地區主要發育中生代的花崗岩;西藏和滇西地區發育有新生代花崗岩;以賀蘭山—龍門山一線為界,東、西部花崗岩的空間展布具有明顯差異。西部的花崗岩呈明顯的帶狀分布,受板塊俯沖、碰撞作用的控制,發育於剛性地塊之間的結合帶。東部以面狀分布為主,受伸展構造控制,發育於板內構造環境(洪大衛,2007)。廣東、福建、廣西、江西、湖南5 省區的出露面積最大,前兩者花崗岩面積佔全國的30%~40%,後三者佔10%~20%(崔之久,2007)。所謂「世界的花崗岩看中國,中國的花崗岩看東部」。
第三,岩性上,中國花崗岩類岩石的成分從太古宙到新生代由偏基性向偏酸性、偏鹼性的方向演化。根據對750個較大面積花崗岩體6080 件樣品768 件組合樣的加權統計,SiO2、K2O含量有增高的趨勢,Al2O3、MgO、CaO、TFeO含量有降低的趨勢(史長義等,2007),同地殼在垂向上由硅鎂質逐漸向硅鋁質轉化的趨勢一致(程裕淇,1994),這可能代表了地殼物質組成的演化規律。
第四,從與構造環境關系的角度看,不同的構造環境常常有不同花崗岩類的組合。有的花崗岩是同板塊俯沖碰撞作用有關,有的花崗岩是形成於碰撞之後的板內環境,相應地,花崗岩類的組合也不同。如南嶺中生代花崗岩是二長花崗岩—鉀長花崗岩—二雲母花崗岩—花崗閃長岩組合,華北地台的中生代花崗岩是閃長岩—石英閃長岩—花崗閃長岩花崗岩—石英二長岩組合,喜馬拉雅帶是白雲母花崗岩—電氣石花崗岩組合,岡底斯帶是花崗岩—花崗閃長岩組合。岩石組合不同決定了它們的岩石化學、地球化學性質也有顯著差異(史長義等,2007)。同時,由於同一地區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構造環境,往往出現不同類型花崗岩的重疊、交錯和轉換的現象。如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白堊紀時由於太平洋板塊的俯沖,形成閩浙沿海一帶的I型花崗岩。之後構造環境從擠壓轉化為拉張環境,形成A型花崗岩,兩種花崗岩在空間上緊密共生在一起(洪大衛等,2007)。
贛東北地區的地質調查和地質研究工作始於20世紀30年代。這里回顧一下贛東北地區地質和三清山地貌的研究歷史。
1939年,老一輩地質學家劉輝泗在玉山縣—貴溪市一帶開展1∶25萬地質調查工作,首次在本區建立了地層系統,並對岩漿岩、火山岩作了初步研究。自1954年以來,地質、冶金、建材系統所屬地質隊以及科研、院校等單位對本區開展了較為系統的地質礦產調查和科學研究工作。
1954—1959年,地礦部中南地質局409隊對德興銅廠、硃砂紅等地進了踏勘和勘探,發現並探明了德興超大型斑岩銅礦。
1975—1978年,江西省地質局組織了德興銅礦大會戰,新增銅儲量350×104t,並對斑岩銅礦進行了系統的總結和研究,1983年,朱訓等出版了《德興銅礦》專著。
1959—1980年,北京地質學院、浙江區測隊、江西省區測隊開展了上饒市幅1∶20萬區域地質調查,基本建立了測區的地層層序、岩漿岩活動順序和區域構造格架,積累了豐富的基礎地質資料。
1976—1981年,江西省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大隊開展了上饒市幅1∶20萬水文地質普查工作,初步查明工作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條件和地下水資源狀況。
1983—1988年,贛東北地質大隊開展了紫湖口幅、玉山縣幅、古城幅1∶5萬地質礦產調查,對三清山花崗岩侵位機制、形成時代進行研究。
1993年,江西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編制了《三清山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00年,三清山管理委員會邀請同濟大學風景科學研究所,進行了《三清山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的修編工作;2003年1月—2004年3月,江西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對《三清山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進行了再次修編,為三清山的開發與保護提供了科學的依據。
2000—2002年,江西省地質調查研究院進行了上饒市幅1∶25萬區域地質調查,根據同源岩漿演化序列,將三清山花崗岩劃歸為懷玉山構造岩漿小區,建立了岩石譜系單位系統,進一步提高了三清山的地質科學研究程度。
1985年7月—1986年8月,江西省地質調查研究院對三清山開展了專項旅遊地質調查。
1999—2003年,江西省地質調查研究院在進行江西省地質遺跡調查工作期間,對三清山花崗岩峰林地貌進行了概略調查和評價。
2002—2004年,南昌大學與江西師范大學的學者與三清山管委會合作完成了《三清山志》的編篡,系統研究了跨越1921個年度,從西晉太康四年(即公元283年)至2004年上半年有關三清山的歷史資料。重點突出了旅遊資源、自然地理及歷史文化遺產等方面的研究。
2005—2006年,江西省人民政府組織不同專業學科的專家和聘請了國內外地質科學顧問,對三清山自然遺產進行研究,側重於生物學和生態學的研究,並開展了三清山自然遺產科學價值的國際對比研究,著名生態學家林英(1986)曾指出,江西是東亞-北美植物區系中中國植物區系的一個重要發源中心,是這些植物在中國的核心分布區。
2005—2006年,中國地質科學院、江西省地質調查研究院等單位對三清山地質公園內的地質遺跡景觀進行了比較全面的調查和初步研究,並提出了「三清山式」花崗岩景觀的概念。
應該說三清山所在區域的地質研究程度很高,成果也很多(陳思本等,1986;鄧國輝等,2005;李獻華等,1994,李獻華,2000;陸松年,1998;馬長信,1991;王一先等,1999;邢鳳鳴等,1992;徐備,1990;徐備等,1989,1992;趙建新等,1995;趙崇賀等,1997;曾勇等,2002;周國慶,1991),歸納起來,最重要的成果有三個:德興銅礦的發現;贛東北深大斷裂帶規模、延伸和成因的研究;贛東北中新元古代蛇綠混雜岩帶的發現。可以看出,對贛東北的研究多集中在該地區前寒武紀的古造山帶及其構造格架、古老變質岩及其年代學、元古宙蛇綠岩混雜岩帶及其地質意義。贛東北與成礦作用相關的花崗岩也是研究熱點之一(朱訓,1983;楊明桂等,2004;金章東等,2007;芮宗瑤等,1984;王強等,2007;袁忠信,1988)。但對三清山景區花崗岩進行的科學定量研究不多,相關文獻也多為三清山地學旅遊資源的介紹或花崗岩景觀的描述(劉細元等,2005,2006;楊明桂等,2007)。三清山是花崗岩微地貌的天然博物館,記錄了地球中生代以來地殼的演化歷史,在成山成景機理上,傳統上都解釋為內動力使地殼不斷隆升,外動力沿節理裂隙不斷風化剝蝕塑造成各種惟妙惟肖的微型景觀。但與作為物質基礎的花崗岩本身有何關系?在中國東部岩石圈減薄作為一個被公認科學認識的前提下,中國東部眾多花崗岩山體的形成與中國東部岩石圈減薄有何關系?是形成於擠壓環境還是拉張環境?三清山山體隆升與剝蝕過程的有哪些特點?與處於同一造山帶,具有相同岩石類型和地貌類型的黃山相比,三清山是否具有相同的隆升和剝蝕過程?
陳安澤先生曾指出:花崗岩專家不研究花崗岩地貌,而地貌學家則對花崗岩岩石學知之甚少,對花崗岩地貌與地質的關系也無法解釋,這種把地質地貌分成兩張皮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地貌學家要懂得地質學的基礎知識和前沿研究領域,地質公園的研究者也應明白地質公園只是研究的載體,研究的內容可以是岩石學、地貌學、地球化學、地球物理和構造學,等等。花崗岩地貌是研究地質演化過程的重要證據(陳安澤,2007),因為地貌包含著過去地質歷史時期里環境變化的相關信息,有助於了解地球環境變化的歷史,更重要的是還可以為預測未來變化的方向和趨勢提供科學依據(李瓊,2008)。前蘇聯地貌學家馬爾科夫(1948)就研究了地貌過程中的岩漿運動。在第一屆國際花崗岩地質地貌研討會論文專輯(《地質論評》,第53卷,增刊)中就有洪大衛、肖慶輝、張招崇、羅照華等岩石學家發表的論文,這是一個好的開端,有助於地貌和岩石工作者的討論交流。但總體而言,花崗岩地貌在研究地質演化歷史上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正是基於這樣的考慮,本專著將研究三清山的岩石地球化學,三清山山體隆升剝蝕的低溫年代學約束,三清山的地貌特徵和成因機制等幾個方面的內容。
❿ 地質公園具備哪些功能區
如果你是要回答《華商報上的問題》,那麼就是:
1;地質遺跡景觀區
2;地質科學研版究與普及權基地
如果不是,那就是: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了六條定義:
(1)有明確邊界,有足夠大的面積使其可為當地經濟發展服務,由一系列具特殊科學意義、稀有性和美學價值的地質遺址組成,還可能具有考古、生態學、歷史或文化價值;
(2)這些遺址彼此聯系並受公園式的正式管理及保護,制定了官方的保證區域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規劃;
(3)支持文化、環境可持續發展的的社會經濟發展,可以改善當地居民的生活條件和環境,能加強居民對居住區的認同感和促進當地的文化復興;
(4)可探索和驗證對各種地質遺跡的保護方法;
(5)可用來作為教育的工具,進行與地學各學科有關的可持續發展教育、環境教育、培訓和研究;
(6)始終處於所在國獨立司法權的管轄之下。所在國政府必須依照本國法律、法規對公園進行有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