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共產主義主題公園
1. 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歷史發展的四個時期
四個時期是:社會主義青年團的創建時期,共產主義青年團時期,新民主主義青年團時期,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時期。
一、社會主義青年團的創建時期:
922年5月5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隆重開幕,這一天是卡爾·馬克思誕辰104周年紀念日,這次大會討論通過了團的綱領、章程及各項決議案。
並推選了施存統為團中央書記。一大召開以後,中國青年在團的帶領下,英勇的參加各種革命活動,成為反帝反封建斗爭的一支堅強力量。
二、共產主義青年團時期:
1927年4月,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大批共青團員和革命青年慘遭殺害,團組織也受到嚴重破壞。中國共產黨於1927年4月27日至5月9日在武漢召開了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
批評了陳獨秀的右傾投降主義,黨的大會結束第二天,即1927年5月10日,共青團也在武漢召開了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
根據新形勢,大會確定了未來集團的工作原則和任務,進一步明確共青團的性質是「無產階級青年的革命組織」。在此期間,該團於1928年7月在莫斯科舉行了第五次全國代表。在大會上,大會中心的任務是努力團結並為更多的工作青年工作,積極參與土地革命。
三、新民主主義青年團時期:
共青團在1935年實行改造以後,團組織中斷了10年之久。為了適應新時期需要,1946年10月,黨中央發生建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的提議,1949年4月11日,中國新民主義青年團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平召開。
此次大會宣告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正式建立,提出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為徹底實現新民主主義而斗爭的先進的群眾組織。
同時還規定團的任務是用馬克思、列寧主義教育青年,把廣大青年團結在黨的周圍,為徹底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主義在中國的統治。
四、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時期:
1964年6月11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全國國民經濟出現好轉的形勢下於北京隆重舉行,這是共青團建立以來空前盛大的一次代表大會,出席大會正式代表2396名,列席代表927人。
進一步明確了改革開放時期團的工作指導思想是:「貫徹黨的基本路線,改革和活躍團的工作,代表和維護青年利益,努力培養『四有』新人,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英勇奮斗」。
(1)武漢共產主義主題公園擴展閱讀:
2012年5月4日,胡錦濤在紀念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90周年大會上發表了重要講話。《講話》思想深刻、內涵豐富、語重心長、情真意切,寄託著黨對青年一代的殷切囑托,體現著黨對共青團事業的高度重視,為當代青年健康成長、為共青團事業不斷開創新局面進一步指明了方向。
各級團組織要把組織引導廣大團員青年和團幹部認真學習貫徹胡錦濤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作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重要政治任務,切實抓緊抓好。
(1)武漢共產主義主題公園擴展閱讀來源:網路-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
人民網-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光輝歷程
2. 武漢的歷史
武漢的考古可上溯到距今六千年的新石器時代。漢口古有夏汭、鄂渚之名。黃陂區境內的盤龍城遺址是距今約3500年前的商朝方國宮城,是現今發現且保存最完整的商代古城。古語雲「水北為陽,山南為陽」,古時漢陽在漢水之北,龜山之南,故名漢陽。漢陽及武昌皆有1800年歷史,而漢口在明代以前,不過是緊連漢陽的荒洲。
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年)武昌成為湖廣行省的省治,武漢首次成為省級行政單位的治所。元代詩人余闕在詩中曾把武昌、漢陽稱為「雙城」。元末時紅巾軍領袖徐壽輝曾將其天完政權國都遷至漢陽。
朱元璋攻克武昌時,第六子朱楨出生,後朱楨被明太祖分封到武昌做楚王,使龍泉山形成了有「三龜九寢十二景」之稱的古建築群。明成化十年(1474年)漢江改道從龜山北麓入江,漢口方才脫離漢陽獨立發展,嘉靖年間在漢江新河道北岸形成漢口鎮,來自各地的商賈紛紛前來經營,當時漢口貨物山積,居民填溢,商賈輻輳,成為全國性水陸交通樞紐和中國內河最大的港口。明末漢口與朱仙鎮、景德鎮、佛山鎮同稱天下「四大名鎮」,故有「貨到漢口活」一說,漢口與北京、蘇州和佛山並列,稱為「天下四聚」,有「十里帆檣依市立,萬家燈火徹夜明」(吳琪詩)狀其景,享有「楚中第一繁盛處」美譽。明崇偵八年(1635年)漢陽府通判袁瑁在漢口修築了一條長堤。
1852年,太平軍相繼佔領漢陽和漢口。次年攻克武昌城,為太平軍攻佔的首座省城。 1858年,《天津條約》增闢11個通商口岸,包括漢口。1861年3月,漢口正式開埠。在老漢口鎮的下游沿岸先後開辟了英、德、俄、法、日五國租界,漢口由傳統商業市鎮向近代都會轉型。成為長江沿岸最早的三個通商口岸(鎮江、九江、漢口)之一。漢口的對外貿易幾乎可以與上海並駕齊驅。
1864年,為防捻軍南下,修築漢口城堡,上起硚口,下到一元路,稱作後城。 1889年,張之洞擔任湖廣總督。在其主政期間,大力推行洋務運動,特別是興建漢陽鐵廠、湖北槍炮廠,刺激了武漢近代工業興起和城市商品經濟的發展。張之洞在鄂期間,主持修建了盧漢鐵路,興辦教育,創建了兩湖書院等新式學堂。
中華民國時期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於武昌,打響辛亥革命的首役。10月11日,起義軍宣布建立湖北軍政府,脫離清朝,定國號中華民國,武漢此時成為中國的革命中心。10月18日,革命軍和清軍在漢口、漢陽爆發陽夏戰爭。11月30日,清軍敗退,火焚漢口街市四天。 1912年,改江夏縣為武昌縣,廢漢陽府留漢陽縣,改夏口廳為夏口縣。以武昌為湖北省省會,同年孫中山來漢,給予「武漢一呼,天下響應」和「民國開創,武漢實為首功」的評價。 1918年,美國《豎琴》雜志刊載了魏爾·瓦爾特的文章《中國的芝加哥》。該文贊道:「漢口在全國商品市場上所處的地位,可與芝加哥在美國的地位媲美」。 1922年,江岸火車站為京漢鐵路大罷工總指揮部,2月7日二七大罷工遭殘酷鎮壓,全國工人運動轉入低潮。 1926年10月,北伐軍攻佔武漢三鎮,劃武昌縣城區為武昌市作為湖北省會,改夏口縣為『漢口特別市,直屬於國民政府,並轄漢陽縣城。 1927年元旦,國民政府自廣州遷都武漢。1月5日,數十萬群眾沖擊了漢口英租界,2月19日,國民政府正式收回該租界。4月18日,武漢市政府成立,武昌市與漢口特別市(含漢陽縣城)合並為『京兆區』作為首都,成立武漢特別市。故武漢建市歷史僅80餘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發生後,中國共產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於武漢召開。7月15日,汪精衛在武漢發動七一五反革命政變,8月7日中國共產黨八七會議在漢口召開,決定中國共產黨今後將採取武裝暴動的方式來反對國民黨反動派統治。 1931年夏,長江中游發生特大洪水,武漢市區被淹達百日之久,僅市區就死亡3619人。 1938年6月至10月間,中日雙方投入百萬兵力,進行長達數月的武漢會戰。10月25日,武漢淪陷。
1949年5月15日,國民黨華中軍政長官公署長官白崇禧乘飛機逃離武漢。16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進入漢口市區,次日進入武昌市區和漢陽縣,武漢三鎮解放。22日中共成立武漢市軍事管制委員會。24日武漢市人民政府成立,次日中共武漢市委員會成立,暫由中央直轄,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上設立的首個直 武漢人民抗洪紀念碑
轄市。
3. 武漢的歷史
武漢歷史悠久,據考古發掘和古籍記載,遠在5000年前,已有先民在此回生息繁衍。黃陂答區境內的張西灣城址為武漢市迄今發現最早的城址,市北黃陂區的盤龍城遺址,是距今3500年前的商代方國都邑,也是迄今為止在長江流域發現的唯一一座商代古城。自春秋戰國時期以來,武漢地區一直是中國南方的軍事和商業重鎮。在清末、中華民國時期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初期,武漢經濟繁榮,位居亞洲前列。清初,「中俄茶葉之路」開辟,作為起點的漢口開始逐步成為世界茶葉貿易之都,被歐洲人譽為「茶葉港」。漢口開埠後,對外貿易更與上海並駕齊驅,成為「駕乎津門,直追滬上」的全國第二大城市,被譽為東方芝加哥。
4. 武漢市青聯幾年一屆
武漢市青聯五年一屆。
武漢市青聯,全稱武漢市青年聯合會。是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為核心力量的各青年團體的聯合組織,是武漢地區各族各界青年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組織,是湖北省青聯的團體委員。
武漢市青年聯合會的基本任務是:高舉愛國主義、社會主義的旗幟,鼓勵青年學習黨的先進思想、"三個代表"和科學發展觀,學習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知識、學習現代科學技術和文化知識,最廣泛地代表和維護各族各界青年的合法權益,引導青年積極參與社會生活,努力為各族各界青年健康成長、奮發成才服務;積極發展同台灣青年、港澳青年及國外僑胞青年的聯系和友誼;為鞏固發展我國社會安定團結的局面,推進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建設,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健全社會主義法制、促進祖國統一和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而奮斗。武漢市青年聯合會的宗旨是:服務社會、服務青年、服務委員、履行團結、教育、服務、協調、聯絡的職能。開展的主要工作有:武漢地區十大傑出青年評選、為青少年成長導航、"眷愛陽光"愛心助學、青聯論壇、海外學人回國創業以及對內對外青聯組織間交流等。
武漢市青年聯合會的最高權力機關是全委會。每屆任期五年。目前有委員571人,設主席1人(由團市委書記擔任),副主席28人(其中一位是香港人士)。分公共管理、政法、經濟一、經濟二、經濟三、海外聯絡、民族宗教、文體藝、新聞出版、教育、醫院衛生、科學技術等12個界別。有武漢青年企業家協會、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學生聯合會、青年志願者協會、武漢基督教青年會、武漢基督教女青年會、武漢青聯火炬行動(TA)同學會及各區青聯等團體會員。全委會閉會期間、由常務委員主持會務,常務委員會下設秘書長一人,副秘書長18人。武漢市青聯秘書處作為常委會的工作機構承辦日常工作。
5. 1920到1921年,董必武和陳潭秋等在武漢發生了什麼
1920年,董必武與陳潭秋等人在武漢建立共產主義小組。
【武漢共產主義小組】1920年10月在武漢正式成立,是中國共產黨成立前的共產黨武漢黨組織的通稱。上海共產主義小組成立之後, 組織委託湖北省籍組員李漢俊、劉伯垂先後回漢,他們分別與董必武,張國恩,陳潭秋、鄭凱卿、包惠僧、趙子健等商議建黨 。1920年10月的一天, 由劉伯垂召集,他們齊聚武昌撫院街董必武 張國恩寓所,成立了武漢共產主義小組。小組成立之初,即把學習馬克思主義作為一項重要活動,組建了馬克思主義研究會,作為公開活動的團體,小組成員在武漢中學,武昌高師,省立一師,省立女師組織進步學生參加研究會,宣傳馬克思主義。 為擴大組織力量,小組先後發展失業工人趙子俊,進步教員劉子通,黃負生入黨。同時,小組積極從事工人運動,包惠僧提出了「通過勞工教育,勞工組合,勞工俱樂部來提高工人的覺悟」的主張。董必武等把平民夜校 識字班辦進了紗廠、煙廠、兵工廠,哪裡有工人,哪裡就有共產主義小組活動的身影。 至1921年,全國已有6個共產主義小組。正式成立中國共產黨的條件成熟了。7月,董必武 陳潭秋代表武漢赴上海參加中共一大,包惠僧以陳獨秀私人代表的身份從廣州到上海參加會議,中國共產黨誕生了。8月,董、陳返回武漢,建立了武漢地方委員會,武漢從此有了黨的正式組織。
6. 武漢的歷史是什麼
武漢歷史悠久,據考古發掘和古籍記載,遠在5000年前,已有先民在此生息繁衍。市郊黃陂區的盤龍城遺址,是距今3500年前的商代方國都邑,保存完整,也是迄今為止在長江流域發現的唯一一座商代古城。周初屬鄂國,秦屬南郡,西漢屬江夏郡。東漢以後,江北先後置沌陽縣(公元25年)、石陽縣(三國時期)、曲陽縣(公元280年)、曲陵縣(公元305年)、漢津縣(公元597年)、漢陽縣(公元606年)。江南先後置沙羨縣(公元25年)、汝南縣(公元378年)、江夏縣(公元589年)。
武昌之名,源於孫權以鄂城為都時,改其名為武昌,寓"因武而昌"之意。晉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改江夏郡為武昌郡,治所在江夏縣,即今武昌城區。江北有漢陽,故有"雙城"之稱(元代詩人余闕詩)。"武漢"一詞,在明代《重修晴川閣記》中,即有出現。至清代,曾國藩、胡林翼等在信札中,更是經常使用。由於明代以後,漢陽縣所屬之夏口鎮商業發達,成為全國四大名鎮之首,又有"楚中第一繁盛處"之稱。故雙城演變為三鎮,亦有"武陽夏"的說法。1898年,張之洞奏請將陽夏分治獲准,1899年,夏口從漢陽縣治下劃出,成立夏口廳。而夏口開始有縣的建制,是在民國元年(1912年)。然市民習慣稱夏口為漢口,故"武漢"之名順理成章成為三鎮的統稱,因武昌、漢陽、漢口皆有一字在其中。
1926年10月,國民革命軍攻克武漢後,先後建立漢口市政委員會、武昌市政廳和漢陽市政委員會,12月,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國民政府委員臨時聯席會議宣布"確立國都,以武昌、漢口、漢陽三城為一大區域作為'京兆區',定名為武漢", 1949年5月24日,武漢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
三國時期,武漢是魏、蜀、吳三方鏖戰地。清咸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漢口正式開埠對外通商,至1889年英、德、俄、法、日5國先後在漢口開辟租界。清光緒十五年(公元1889年),張之洞任湖廣總督,創辦近代工廠,興建新式學堂,修築鐵路。1911年10月10日,武昌辛亥革命首義,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年的封建帝制。1921年夏,董必武、陳潭秋作為武漢共產主義小組的代表,參加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1923年2月4日,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武漢江岸車站成為罷工總指揮部所在地,2月7日罷工失敗後,林祥謙、施洋等工人運動領袖在漢就義。1926年12月,國民政府由廣州遷至武漢。1927年2月7日,武昌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開辦,由毛澤東主持,惲代英、瞿秋白、李立三等都曾來校執教。1927年2月19日,武漢國民政府收回漢口、九江英租界。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12月南京淪陷後,武漢曾一度成為全面抗戰的指揮中心,國民政府在武漢周圍組織了規模巨大的武漢保衛戰。1938年10月武漢淪陷,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1945年8月,日本投降,武漢光復,1949年5月16日,武漢解放。
7. 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歷史
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歷史:
1920年8月22日,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由俞秀松、施存統等8人正式發起建立。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成立後,派出了許多黨員去加強對各地團的早期組織的領導工作。
1922年5月5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市東園開幕,中國共青團正式成立。
1925年1月26日至30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在上海召開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會議發表了《大會宣言》,並將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正式更名為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
(7)武漢共產主義主題公園擴展閱讀:
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先進青年的群眾組織,是廣大青年在實踐中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學校,是中國共產黨的助手和後備軍。
中國共青團是在中國共產黨及其三代領導集體的關懷下發展的。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堅決擁護中國共產黨的綱領。
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行動指南,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團結全國各族青年。
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為最終實現共產主義而奮斗。 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發展壯大,始終站在革命斗爭的前列。
有著光輝的歷史。在建立新中國,確立和鞏固社會主義制度,發展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文化的進程中發揮了生力軍和突擊隊的作用,為黨培養、輸送了大批新生力量和工作骨幹。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共青團根據黨的工作重心的轉移,緊密圍繞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開展工作,為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促進了新一代青年的健康成長。
8. 武漢歷史!!!
歷史沿革
據近年考古工作發現,一萬多年前,武漢地區已有先民生息繁衍。市郊黃陂的盤龍城遺址,考證為距今3500年前的商代方國宮城,也是迄今為止在長江流域發現的唯一商代古城。武漢在夏代屬荊州,殷末屬南國,周初屬周南,秦屬南郡,漢屬江夏郡。東漢後,江北先後置沌陽縣(公元25年)、石陽縣(三國時期)、曲陽縣(280年)、曲陵縣(305年)、漢津縣(597年)、漢陽縣(606年);江南先後置沙羨縣(25年)、汝南縣(378年)、江夏縣(589年)。明成化年間,龜山以北的漢水支流逐漸成為漢水入江主流形成武昌、漢陽、漢口的三鎮格局。武昌這名始於孫權以鄂城為都時,寓「因武而昌」之意。與江北漢陽有「雙城」之稱。明代以後,漢陽所屬之夏口鎮商業勃興,成為全國「四大名鎮」之首。武陽夏三鎮的統稱棗「武漢」開始被使用。1926年12月,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國民**委員臨時聯席會議確定「確立國都,以武昌、漢口、漢陽三城為一大區域作為『京兆區』,定名武漢」。1927年4月16*,成立武漢市政委員會,這是統一建市的開始。隨後分分合合,至1949年5月24*,武漢市人民**正式成立,武漢市的名稱至今保持不變。1986年12月,國務院公布武漢市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重大事件
武漢歷史上曾是魏、蜀、吳三方鏖戰之地,千餘年中發生過許多戰事和重大事件。進入近現代更是波瀾壯闊。1837年,林則徐任湖廣總督期間,在武漢嚴禁鴉片,開中國禁煙之先河。1861年,根據中英《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有關條款,漢口對外開埠,英、德、俄、法、*相繼建立租界,成為國中之國。1889年,總督張之洞推行「新政」,開工廠、辦學堂、練新軍……,為武漢的近代化打下堅實基礎。1911年,辛亥武昌首義,一舉推翻清王朝,結束了中國兩千年的封建帝制。辛亥武昌首義,一舉推翻清王朝,結束了中國兩千年的封建帝制。1921年,武漢共產主義小組成立,領導工人農民進行革命斗爭。1922年,江岸車站為京漢鐵路全線罷工總指揮部,2月7*反動派殘酷鎮壓,全國工人運動轉入低潮。1926年,北伐勝利,國民**由廣州遷都武漢。1927年,汪精衛為首的武漢**策劃了「七·一五」反共事件,大革命遭到失敗。同年,中共中央在漢召開「八七」會議,結束了投降主義在中央的統治,確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針。1938年10月25*-1945年8月15*,武漢被*軍強占。1949年5月16*,人民解放軍解放武漢。新中國成立後,武漢被定為冶金、機械為中心的工業城市,建立一批大型、重點工廠。1954年,武漢出現百年罕見的特大洪水,8月18*15時,武漢關水位達到29.73米,舵落口水位達到29.89米,經過全市歷時百天的防汛斗爭,武漢人民戰勝了特大洪災,確保了武漢的安全;1957年10月,武漢長江大橋建成通車,這是第一座橫跨長江的鐵路公路雙層橋。1984年,黨中央和國務院批准武漢實行經濟體制改革試點與計劃單列。1987年,以武漢為中心由長江沿岸17個地區組成「武漢經濟協作區」。
9. 武漢歷史
武漢歷史概述
武漢歷史悠久,據考古發掘和古籍記載,遠在5000年前,已有先民在此生息繁衍。市郊黃陂區的盤龍城遺址,是距今3500年前的商代方國都邑,保存完整,也是迄今為止在長江流域發現的唯一一座商代古城。周初屬鄂國,秦屬南郡,西漢屬江夏郡。東漢以後,江北先後置沌陽縣(公元25年)、石陽縣(三國時期)、曲陽縣(公元280年)、曲陵縣(公元305年)、漢津縣(公元597年)、漢陽縣(公元606年)。江南先後置沙羨縣(公元25年)、汝南縣(公元378年)、江夏縣(公元589年)。
武昌之名,源於孫權以鄂城為都時,改其名為武昌,寓"因武而昌"之意。晉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改江夏郡為武昌郡,治所在江夏縣,即今武昌城區。江北有漢陽,故有"雙城"之稱(元代詩人余闕詩)。"武漢"一詞,在明代《重修晴川閣記》中,即有出現。至清代,曾國藩、胡林翼等在信札中,更是經常使用。由於明代以後,漢陽縣所屬之夏口鎮商業發達,成為全國四大名鎮之首,又有"楚中第一繁盛處"之稱。故雙城演變為三鎮,亦有"武陽夏"的說法。1898年,張之洞奏請將陽夏分治獲准,1899年,夏口從漢陽縣治下劃出,成立夏口廳。而夏口開始有縣的建制,是在民國元年(1912年)。然市民習慣稱夏口為漢口,故"武漢"之名順理成章成為三鎮的統稱,因武昌、漢陽、漢口皆有一字在其中。
1926年10月,國民革命軍攻克武漢後,先後建立漢口市政委員會、武昌市政廳和漢陽市政委員會,12月,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國民政府委員臨時聯席會議宣布"確立國都,以武昌、漢口、漢陽三城為一大區域作為'京兆區',定名為武漢", 1949年5月24日,武漢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
三國時期,武漢是魏、蜀、吳三方鏖戰地。清咸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漢口正式開埠對外通商,至1889年英、德、俄、法、日5國先後在漢口開辟租界。清光緒十五年(公元1889年),張之洞任湖廣總督,創辦近代工廠,興建新式學堂,修築鐵路。1911年10月10日,武昌辛亥革命首義,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年的封建帝制。1921年夏,董必武、陳潭秋作為武漢共產主義小組的代表,參加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1923年2月4日,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武漢江岸車站成為罷工總指揮部所在地,2月7日罷工失敗後,林祥謙、施洋等工人運動領袖在漢就義。1926年12月,國民政府由廣州遷至武漢。1927年2月7日,武昌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開辦,由毛澤東主持,惲代英、瞿秋白、李立三等都曾來校執教。1927年2月19日,武漢國民政府收回漢口、九江英租界。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12月南京淪陷後,武漢曾一度成為全面抗戰的指揮中心,國民政府在武漢周圍組織了規模巨大的武漢保衛戰。1938年10月武漢淪陷,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1945年8月,日本投降,武漢光復,1949年5月16日,武漢解放。
歷史沿革
武漢歷史悠久,據考古發掘和古籍記載,遠在5000年前,已有先民在此生息繁衍。市郊黃陂區的盤龍城遺址,是距今3500年前的商代方國都邑,保存完整,也是迄今為止在長江流域發現的唯一一座商代古城。周初屬鄂國,秦屬南郡,西漢屬江夏郡。東漢以後,江北先後置沌陽縣(公元25年)、石陽縣(三國時期)、曲陽縣(公元280年)、曲陵縣(公元305年)、漢津縣(公元597年)、漢陽縣(公元606年)。江南先後置沙羨縣(公元25年)、汝南縣(公元378年)、江夏縣(公元589年)。
「武漢」的由來
武昌之名,源於孫權以鄂城為都時,改其名為武昌,寓"因武而昌"之意。晉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改江夏郡為武昌郡,治所在江夏縣,即今武昌城區。江北有漢陽,故有"雙城"之稱(元代詩人余闕詩)。"武漢"一詞,在明代《重修晴川閣記》中,即有出現。至清代,曾國藩、胡林翼等在信札中,更是經常使用。由於明代以後,漢陽縣所屬之夏口鎮商業發達,成為全國四大名鎮之首,又有"楚中第一繁盛處"之稱。故雙城演變為三鎮,亦有"武陽夏"的說法。1898年,張之洞奏請將陽夏分治獲准,1899年,夏口從漢陽縣治下劃出,成立夏口廳。而夏口開始有縣的建制,是在民國元年(1912年)。然市民習慣稱夏口為漢口,故"武漢"之名順理成章成為三鎮的統稱,因武昌、漢陽、漢口皆有一字在其中。
近代史上的武漢
1926年10月,國民革命軍攻克武漢後,先後建立漢口市政委員會、武昌市政廳和漢陽市政委員會,12月,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國民政府委員臨時聯席會議宣布"確立國都,以武昌、漢口、漢陽三城為一大區域作為'京兆區',定名為武漢", 1949年5月24日,武漢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
重大事件概要
三國時期,武漢是魏、蜀、吳三方鏖戰地。清咸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漢口正式開埠對外通商,至1889年英、德、俄、法、日5國先後在漢口開辟租界。清光緒十五年(公元1889年),張之洞任湖廣總督,創辦近代工廠,興建新式學堂,修築鐵路。1911年10月10日,武昌辛亥革命首義,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年的封建帝制。1921年夏,董必武、陳潭秋作為武漢共產主義小組的代表,參加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1923年2月4日,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武漢江岸車站成為罷工總指揮部所在地,2月7日罷工失敗後,林祥謙、施洋等工人運動領袖在漢就義。1926年12月,國民政府由廣州遷至武漢。1927年2月7日,武昌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開辦,由毛澤東主持,惲代英、瞿秋白、李立三等都曾來校執教。1927年2月19日,武漢國民政府收回漢口、九江英租界。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12月南京淪陷後,武漢曾一度成為全面抗戰的指揮中心,國民政府在武漢周圍組織了規模巨大的武漢保衛戰。1938年10月武漢淪陷,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1945年8月,日本投降,武漢光復,1949年5月16日,武漢解放。
歷史人物
作為"九省總匯之通衢"的武漢,可謂群賢畢至、才俊薈萃。
先古以來,孫權江夏築城、岳飛屯兵武昌、崔顥黃鶴樓題詩等先賢足跡至今千古傳誦。明末抗擊後金統帥熊廷弼修江堤,造福人民。特別是進入近代史後,辛亥首義地武漢,產生了劉靜庵、黃興、孫武、蔣翊武等一批革命志士;張之洞治鄂興辦工廠,開創了中國乃至東亞領先的現代工業先河;特定的土壤,培育了大批文化名人,如:歷史地理學家楊守敬、地質學家李四光、文學家聞一多、哲學家熊十力等等數不勝數。
本世紀三大偉人:孫中山、毛澤東、鄧小平都不止一次到過武漢,在史書上留下光輝篇章。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先驅孫中山先生1894年、1912年兩度來漢,對辛亥首義的武漢給予了"武漢一呼,天下響應","民國開創,武漢實為首功"的高度評價。在他編制的《建國方略》等巨著中,曾為武漢專門作出建設規劃。偉大領袖毛澤東曾在武昌農講所、"八七"會址、東湖梅園等留下歷史性腳印;"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等詩詞手跡,炳蔚江城;17次在漢暢游長江的實踐更深深地激勵著武漢人民奮勇前進。無產階級革命家鄧小平為推動中國改革開放巨輪加速前進,1992年初南巡首站抵達武漢,發表了"發展是硬道理"著名論斷,迎來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又一個春天。
經過新中國成立後多年的社會主義建設,伴隨著改革開放的豪邁步伐,武漢已經成為我國中部地區重要的綜合性工業重鎮、商品貿易中心、交通樞鈕和教育、科研基地。城市面貌日新月異,文化名城更添活力。
在這跨世紀的交替中,武漢人正以改革者的魄力和創新者的勇氣,銳意進取,再創輝煌。為把武漢建設成為中國鋼鐵、汽車、高新技術三大產業基地和金融、流通、運輸、信息、科教五大聚散中心,塑造並充分展示開放式、多功能、現代化國際性城市的奕奕風采而團結奮斗。
武漢的城市文明可追溯到3500年前的盤龍城。
盤龍城位於現在黃陂縣境內,是在長江流域發現的第一座商代古城。在春秋戰國時期,武漢地區長期隸屬楚國,楚文化也因此成為今日武漢文化的淵藪。武漢因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四通八達的水運,歷來就是商貿中心和兵家必爭之地。十八世紀的漢口,是中國四大名鎮之一。1861年開埠後,漢口成為當時中國內陸最大的通商口岸。1911年,武昌城上空響起辛亥革命第一槍,由此結束了中國長達2000多年的封建帝王統治,翻開了中國歷史嶄新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