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嶺蓮花湖濕地公園電話
❶ 遼寧鐵嶺蓮花湖濕地公園的旅遊指南
且與本省的大連旅遊圈、朝鮮族旅遊區及濱海旅遊區之間的交通便利,周邊可借旅遊資源豐富,有利於旅遊項目開展與旅遊線路的組織。
❷ 鐵嶺蓮花湖濕地公園營業時間是幾點到幾點
早晨8點到下午5點
❸ 凡河鎮的蓮花湖濕地公園
中國北方第一個國家濕地公園——【蓮花湖濕地公園】
初春的蓮花湖,宛如一幅水墨畫:黃色的蘆葦叢,靜靜的湖水,偶然有一兩只灰喜鵲從樹叢里凌空飛起,雖無成群的候鳥往來嬉戲,但依然是風光旖旎,令人陶醉。筆者曾多次走近這片幽靜的濕地,憶起初到蓮花湖時的景色:蔚藍的天空與湛藍的湖面渾然一體,水天相接,美不勝收;湖面上,東方白鸛、蒼鷺、白鴜鷺等各種候鳥嬉戲飛舞,展現在人們面前的是一幅鳥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絕妙畫卷!記者似乎理解了生活於濕地的古人為何能在《詩經》中描述出「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浪漫情懷,生命與自然的融洽和這片水域的美麗與溫柔令人刻骨銘心。
上述文字只表述了即將修建的蓮花湖國家濕地公園的一角,蓮花湖濕地位於鐵嶺新老城區之間,歷史上有「五湖八坑」之說,水面非常廣闊。主要包括得勝台水庫、五角湖、大蓮花泡和中朝友誼水庫四部分。歷史上的蓮花湖濕地三面環水,西面緊鄰遼河,北面連接柴河,南面匯入凡河,是三條河流的匯合點,屬於東北濕地的一部分,是沼澤濕地類型。總流域面積200平方公里。由於歷史上盲目進行農田開墾,以及未處理的城市污水大量排入,造成了蓮花湖濕地面積大量削減,現僅有4.3平方公里的水面面積。
從市林業局獲悉,2007年4月26日,國家林業局正式下文,批復同意鐵嶺市開展蓮花湖國家濕地公園試點工作。據悉,這是迄今為止全國第6個、我國北方第一個國家濕地公園試點。還了解到,蓮花湖修復工程是以濕地修復、邊界整修、清淤、輸水排水、濕地人口動遷、植被修復、水產養殖和旅遊觀光為主的生態建設工程。目前,這項龐大的生態修復工程正在進行,不久的將來,這里將成為國家濕地公園。
今年世界濕地日的主題是「健康的濕地,健康的人類」。這個主題內涵豐富,意義重大,深刻反映了濕地和人類的緊密關系。
濕地是「地球之腎」,同森林和海洋一樣,是地球上重要的生命支持系統之一,在維護全球生態平衡、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保障人類健康等方面都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所以說,保護濕地就是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也就是保護我們人類自己。蓮花湖位於新老城區之間,可謂是鐵嶺的「城市之腎」。
濕地是水資源的「貯存庫」和「凈化器」。濕地具有強大的水文調節和循環功能,可以有效貯存、滯留降水和地表徑流,並補充地下水。我國濕地維持著約2.7萬億噸淡水,佔全國可利用淡水資源總量的96%。濕地還具有強大的降解污染和凈化水質功能。
濕地又是「物種基因庫」。自然濕地不但是水生動物、水生植物優良的生存場所,也是多種珍稀瀕危野生動物,特別是水禽必須的棲息、遷徙、越冬和繁殖地。蓮花湖濕地生物非常豐富,孕育著237種植物和200多種野生動物,僅鳥類就達123種之多。自然濕地還為許多物種保存了基因特性,使許多野生生物在不受干擾的情況下安然生存和繁衍。
濕地也是重要的「儲碳庫」和「吸碳器」。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估算,全球陸地生態系統中約儲存了2.48萬億噸碳,其中占陸地面積不到4%的泥炭濕地就儲存了5000億噸。我國沼澤濕地碳儲量達到47億噸,僅若爾蓋高原濕地就有19億噸。
濕地還是孕育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載體。幾千年前,我們的祖先「逐水草而居」,在與濕地相互依存的漫長歷史過程中,創造了燦爛的人類文明。尼羅河孕育了古埃及文明,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孕育了古巴比倫文明,黃河孕育了華夏文明。濕地以其特有的美學、教育、文化、精神等功能,產生了宗教、民俗、音樂等獨特文化。許多湖泊是少數民族群眾的「聖湖」和重要的宗教活動場所。中國四大名樓都位於濕地或其周邊地區,成就了許多流傳千古的詩詞歌賦。
她是如此美麗,又是如此脆弱。蓮花湖沼澤濕地無疑是鐵嶺市的生態瑰寶,保護得好,將是鐵嶺市的一張靚麗名片,如果合理、科學利用,會對地方旅遊業發展發揮關鍵性作用。可是,近年來,鐵嶺市的蓮花湖沼澤濕地存在圍墾開田、水面圍堰養魚等破壞濕地的現象,種種問題引起了市領導及相關部門的重視。於是保護開發蓮花湖濕地建設成為建設新城區的又一重要舉措。采訪中了解到,蓮花湖濕地的生態系統相當完整,水面與葦盪的面積比例適中,因而生物多樣性得到了保證。
2007年,國家林業局組織了林學、地學、生態、生物、法律、規劃與管理等領域的國內專家對鐵嶺市新建鐵嶺蓮花湖濕地公園項目進行了考察評估。專家們通過實地考察、審查相關材料、聽取情況匯報和與相關部門的情況交流,一致認為,鐵嶺蓮花湖濕地公園建設將對遼寧省的濕地保護恢復、遼河水污染防治、城市尾水利用以及新農村建設起到示範作用;對遼河中下游地區,特別是對沈陽地區的水生態安全保護,以及我國東北老工業基地生態恢復戰略的實施具有重要意義;能夠顯著改善鐵嶺市區濕地生態特徵與生態功能,恢復濕地的生物多樣性,提高鐵嶺市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支撐能力,以及改善周邊地區的人居環境。同時鐵嶺蓮花湖濕地公園建設還將進一步豐富遼寧省旅遊資源類型,擴大「知性之旅」空間,形成集蓮花湖濕地、新農村建設和鐵嶺人文景觀為一體的旅遊資源組合,將提高鐵嶺和沈陽區域旅遊資源品位,豐富區域旅遊結構。專家們一致同意將鐵嶺蓮花湖作為國家濕地公園進行建設。
蓮花湖之勝,獨得於水。水是蓮花湖的靈魂,濕地內70%的面積被水面覆蓋,整個濕地景觀以蘆葦、香蒲、荷花、水禽等豐富的生物景觀為依託,以東北濃郁的人文景觀和民俗風情為特色。
蓮花湖之景,在於觀鳥。鳥是濕地的精靈,是衡量濕地自然生態平衡和環境好壞的標尺。鐵嶺八景中有一景叫做「鴛湖泛月」,指的就是蓮花湖濕地公園內的五角湖,每年春天,這里是水鳥的天堂,數十種鳥類在這里棲息繁衍,數十畝蒲葦延綿於盪漾的碧波之中,水鳥翔集、錦鱗游泳。夜晚泛舟於此,令人心曠神怡。
蓮花湖之美,盡在於花。蓮花湖除了成行的柳樹、楊樹,大片的蘆葦、香蒲,再有則是清新淡雅的蓮花,每年春夏之際,蓮花盛開,嬌艷欲滴。遇上雨季或是晨昏薄霧的天氣,煙霞飄渺,蓮花在煙霧中若隱若現,引得無數遊人流連忘返。
濕地生態系統是地球上三大生態系統之一,具有極高的生態效益,可以有效地蓄水、抵抗洪澇災害;能夠凈化污水,調節區域小氣候(如溫濕度、降雨量等),控制土壤侵蝕。濕地支撐著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能為人類提供糧食、肉類、葯材和多種工業原料。濕地蘊藏著大量的水資源,能為人類提供生產和生活用水。
恢復城市濕地,建設花園城市,是提升城市品位的有效途徑。近年來,鐵嶺市的城市建設突飛猛進,但人們也逐漸發現很多城市的特色正在消失,一些意想不到的共性形成了,如空氣、水污染等。建設蓮花湖濕地,有機地將濕地水景、濕地動植物景觀、濕地文化、濕地小氣候等與城市功能融為一體,將會大大改善城市環境,提高城市環境容量與生態安全水平。巧妙地融合濕地功能與現代城市功能,建設一個空氣清新、鳥語花香的花園城市,是全市人民的一件要事。
鐵嶺蓮花湖國家濕地公園,面積4226公頃,是以人工庫塘、稻田、河流及淺水型小型湖泊群為主的復合濕地類型,曾具有湖湖相扣、泡泡相聯的水網結構。該復合結構在東北地區具有一定代表性,園區土壤結構、生物區系及其生態過程的濕地性質明顯;濕地景觀特徵顯著,濕地生態系統結構基本完整。該濕地公園屬於遼河水系,位於遼河與其支流柴河、凡河之間的洪泛平原區,在濕地保護恢復、遼河水污染防治、城市尾水利用以及新農村建設中將起到的示範作用,對我國東北老工業基地生態恢復戰略的實施具有重要意義。該濕地公園具有多樣的濕地自然景觀,東北民俗風情、黑土地農耕文化、革命紀念地等遼北文化旅遊資源;形成集蓮花湖濕地、新農村建設和鐵嶺人文景觀為一體的旅遊資源組合,豐富了區域旅遊結構。
恢復城市濕地,珍惜歷史、文化、保護文化遺產,讓生態文明建設更上一層樓。如果說濕地生態系統是一個生命網路,那麼,城市便是這個生命網路中人類文明發展的起點。恢復城市濕地,必須充分尊重城市的歷史及其與濕地間的關系,從文化遺產的挖掘和再認識出發,增強對自然遺產重要性的認識,同時以對自然遺產的保護來促進文化遺產的傳承,使濕地這一日益減少的人類綠洲和天堂,能在自然和人文兩方面同時得到保護、利用和發展,並在這一過程中相互促進。
❹ 遼寧鐵嶺蓮花湖濕地公園的介紹
遼寧鐵嶺蓮花湖濕地公園,面積4226公頃,是以人工庫塘、稻田、河流及淺水型小型湖泊群為主的復合濕地類型。
❺ 鐵嶺蓮花湖濕地公園燈會觀後感500字
月30日 上海世博會開幕式晚會在線直播 4月30日上海世博會開幕式晚會視頻錄像 世博盛典新城閃耀(一)世界博覽會又稱國際博覽會,簡稱世博會、世博,它被譽為世界經濟、科技、文化的「奧林匹克」盛會。 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在上海舉辦的世界博覽會,是首次由中國舉辦的世界博覽會。上海世博會的主題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主辦機構預計吸引世界各地7000萬人次前往參觀,總投資達450億人民幣,超過北京奧運會,在世界博覽會史上規模最大。飛鳥在蓮花湖上翩翩起舞,波光粼粼的湖面映照著藍天白雲,各具特色的建築呼應成時代的韻致,綠色懷抱中的城市,令過往遊客眼前一亮,這就是世博盛典中鐵嶺新城展區給全世界參觀者帶來的未來城市發展的模板。鐵嶺新城進入世博從動議到展出僅用了3個月一直參與展出相關工作的新城區管委會項目局局長、市規劃局副局長、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吳亞權告訴記者,2009年鐵嶺經濟社會實現了質的飛躍,香港、北京、上海等地一大批知名和品牌企業入駐鐵嶺新城,鐵嶺開啟了與巨人同行的新時代。在這個基礎上鐵嶺新城更需要廣闊的平台去把自己推介出去。 2009年年末,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有了把鐵嶺新城拿到世博會平台上進行推介的動議。目標決定高度,高度決定影響力。從2009年年末開始,不到3個月的時間里,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多次往返於上海與鐵嶺之間,積極推介鐵嶺新城,聘請了上海復旦上科公司和德國設計公司對鐵嶺新城進行包裝和設計,規劃設計等相關部門也傾注了大量心血,在上海寶露集團的傾力幫助下,經過3個月的緊張籌備,鐵嶺新城作為未來城市發展的典範入圍上海世博會。在600多個城市中脫穎而出吳亞權介紹,鐵嶺新城入圍上海世博會後,拼的就是城市特色和與世博主題是否契合,鐵嶺新城以其環保低碳的獨有特色從全國600多個城市中脫穎而出,在經過與南方省會城市的最終激烈競爭後一舉勝出,成為唯一一個入選上海世博會主題館的中國城市,並作為未來城市發展的典範展出。展區位於世博中軸線上的主題館內上海世博會最重要的四大場館就是位於中軸線上的中國館、主題館、世博中心和演藝中心,這四大場館將被世博會永久保留。我市展區位於上海世博會永久性場館之一的主題館內,主題館在世博會期間將承擔演繹、展示主題的重任,著重反映當今世界快速城市化和城市人口加速增長的背景下,地球、城市、人3個有機系統之間的關聯和互動,揭示創造更美好的城市、更美好的生活的關鍵所在。鐵嶺新城占展區一半美、英、西班牙的城市佔一半主題館的城市地球館設置 「城市蔓延」、「危機之道」、「藍色星球」、「解決之路」、「我們只有一個地球」5個展區,分別講述城市的發展與過度發展對地球和生態造成的破壞,展現人類對城市及環境問題的認知、覺醒與努力。在主題館城市地球館的「解決之路」展區,專門給未來發展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做了一塊5米高、10米長的二維平面展示空間。在這個展示空間中共有全球的4個城市,其中鐵嶺新城佔了半壁江山,另一半是西班牙的比爾堡、美國的寶島和英國的馬自達生態城。濕地上的生態城市人類與鳥類和諧共生是展區亮點負責鐵嶺新城展區設計工作的上海復旦上科公司設計主管李冬花告訴記者,在接到鐵嶺新城在世博會上展出的案子之後,通過廣泛接觸他們一致認為鐵嶺新城可以描繪的筆墨太多了,最終決定對鐵嶺新城真正的價值所在和最能契合世博會主題的特點進行放大和突出,一座濕地上的城市、人類與鳥類和諧共生的城市是兩者結合的最佳切入點,應在整個展區中極致地展示這兩個特點。李冬花告訴記者,在二維平面展示空間上,鐵嶺展區以濕地上的生態城市為主題,通過圖片和文字展示了鐵嶺新城在規劃建設時對鳥類棲息地進行生態恢復和生境營造,成就了一座濕地上的生態之城。記者在現場看到,在「解決之路」展區有多個展球,其中2個160×120×600厘米的橢圓形雅克力透明球展出的是鐵嶺新城:一個球里設有顯示屏,利用28張圖片和精美的文字連續循環播放 「建在濕地上的城市——鐵嶺新城」專題片。另一個球里是一個電動的翻轉板,一面是鐵嶺新城以鳥的形象抽象後的城市雕塑,一面是一幅蓮花湖濕地的實景照片,展示人類與鳥類在城市中和諧共生的主題。我市將參加世博開幕式花車巡遊5月1日上海世博會正式開幕,開幕式上將舉行花車巡遊活動,我市的花車位於龍車之後作為鳳車排在浦東2號線6輛巡遊花車的第2位,花車在顯著位置突出「鐵嶺新城——建在濕地上的城市」的主題。5月3日,我市將舉行時長10分鍾的花車巡遊發車儀式表演。
❻ 鐵嶺蓮花湖收門票嗎
收門票的,門票價格80元,蓮花湖國家濕地公園是位於中國遼寧鐵嶺新老城區之間,直屬鐵內嶺經濟技術開發區,容總流域面積200平方公里。這是迄今為止中國第六個、中國北方第一個國家濕地公園試點。現為國家AAAA級景區。
蓮花湖曾經是當地一個濱河儲水池,幾經衰退,面臨嚴峻的儲水量和水體質量問題,但同時又為165種觀賞鳥類提供了自然棲息地,對當地自然環境和生態環境起著重要作用。北京清華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對該地區中央區域進行了景觀規劃和進一步開發,從生態方面著手進行強化,將這里變為面積4700公頃的國家濕地公園,其中包括位於中央區域的629公頃中心保護區。經過重建的區域水體清潔,水域遼闊,為野生動植物提供了多種棲息地,還從社會和經濟利益方面造福了當地居民。
❼ 鐵嶺經濟技術開發區的蓮花湖濕地公園
今年世界濕地日的主題是「健康的濕地,健康的人類」。這個主題內涵豐富,意義重大,深刻反映了濕地和人類的緊密關系。
濕地是「地球之腎」,同森林和海洋一樣,是地球上重要的生命支持系統之一,在維護全球生態平衡、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保障人類健康等方面都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所以說,保護濕地就是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也就是保護我們人類自己。蓮花湖位於新老城區之間,可謂是鐵嶺的「城市之腎」。
濕地是水資源的「貯存庫」和「凈化器」。濕地具有強大的水文調節和循環功能,可以有效貯存、滯留降水和地表徑流,並補充地下水。我國濕地維持著約2.7萬億噸淡水,佔全國可利用淡水資源總量的96%。濕地還具有強大的降解污染和凈化水質功能。
濕地又是「物種基因庫」。自然濕地不但是水生動物、水生植物優良的生存場所,也是多種珍稀瀕危野生動物,特別是水禽必須的棲息、遷徙、越冬和繁殖地。蓮花湖濕地生物非常豐富,孕育著237種植物和200多種野生動物,僅鳥類就達123種之多。自然濕地還為許多物種保存了基因特性,使許多野生生物在不受干擾的情況下安然生存和繁衍。
濕地也是重要的「儲碳庫」和「吸碳器」。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估算,全球陸地生態系統中約儲存了2.48萬億噸碳,其中占陸地面積不到4%的泥炭濕地就儲存了5000億噸。我國沼澤濕地碳儲量達到47億噸,僅若爾蓋高原濕地就有19億噸。
濕地還是孕育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載體。幾千年前,我們的祖先「逐水草而居」,在與濕地相互依存的漫長歷史過程中,創造了燦爛的人類文明。尼羅河孕育了古埃及文明,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孕育了古巴比倫文明,黃河孕育了華夏文明。濕地以其特有的美學、教育、文化、精神等功能,產生了宗教、民俗、音樂等獨特文化。許多湖泊是少數民族群眾的「聖湖」和重要的宗教活動場所。中國四大名樓都位於濕地或其周邊地區,成就了許多流傳千古的詩詞歌賦。
她是如此美麗,又是如此脆弱。蓮花湖沼澤濕地無疑是鐵嶺市的生態瑰寶,保護得好,將是鐵嶺市的一張靚麗名片,如果合理、科學利用,會對地方旅遊業發展發揮關鍵性作用。可是,近年來,鐵嶺市的蓮花湖沼澤濕地存在圍墾開田、水面圍堰養魚等破壞濕地的現象,種種問題引起了市領導及相關部門的重視。於是保護開發蓮花湖濕地建設成為建設新城區的又一重要舉措。采訪中了解到,蓮花湖濕地的生態系統相當完整,水面與葦盪的面積比例適中,因而生物多樣性得到了保證。
2007年,國家林業局組織了林學、地學、生態、生物、法律、規劃與管理等領域的國內專家對鐵嶺市新建鐵嶺蓮花湖濕地公園項目進行了考察評估。專家們通過實地考察、審查相關材料、聽取情況匯報和與相關部門的情況交流,一致認為,鐵嶺蓮花湖濕地公園建設將對遼寧省的濕地保護恢復、遼河水污染防治、城市尾水利用以及新農村建設起到示範作用;對遼河中下游地區,特別是對沈陽地區的水生態安全保護,以及我國東北老工業基地生態恢復戰略的實施具有重要意義;能夠顯著改善鐵嶺市區濕地生態特徵與生態功能,恢復濕地的生物多樣性,提高鐵嶺市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支撐能力,以及改善周邊地區的人居環境。同時鐵嶺蓮花湖濕地公園建設還將進一步豐富遼寧省旅遊資源類型,擴大「知性之旅」空間,形成集蓮花湖濕地、新農村建設和鐵嶺人文景觀為一體的旅遊資源組合,將提高鐵嶺和沈陽區域旅遊資源品位,豐富區域旅遊結構。專家們一致同意將鐵嶺蓮花湖作為國家濕地公園進行建設。
蓮花湖之勝,獨得於水。水是蓮花湖的靈魂,濕地內70%的面積被水面覆蓋,整個濕地景觀以蘆葦、香蒲、荷花、水禽等豐富的生物景觀為依託,以東北濃郁的人文景觀和民俗風情為特色。
蓮花湖之景,在於觀鳥。鳥是濕地的精靈,是衡量濕地自然生態平衡和環境好壞的標尺。鐵嶺八景中有一景叫做「鴛湖泛月」,指的就是蓮花湖濕地公園內的五角湖,每年春天,這里是水鳥的天堂,數十種鳥類在這里棲息繁衍,數十畝蒲葦延綿於盪漾的碧波之中,水鳥翔集、錦鱗游泳。夜晚泛舟於此,令人心曠神怡。
蓮花湖之美,盡在於花。蓮花湖除了成行的柳樹、楊樹,大片的蘆葦、香蒲,再有則是清新淡雅的蓮花,每年春夏之際,蓮花盛開,嬌艷欲滴。遇上雨季或是晨昏薄霧的天氣,煙霞飄渺,蓮花在煙霧中若隱若現,引得無數遊人流連忘返。
濕地生態系統是地球上三大生態系統之一,具有極高的生態效益,可以有效地蓄水、抵抗洪澇災害;能夠凈化污水,調節區域小氣候(如溫濕度、降雨量等),控制土壤侵蝕。濕地支撐著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能為人類提供糧食、肉類、葯材和多種工業原料。濕地蘊藏著大量的水資源,能為人類提供生產和生活用水。
恢復城市濕地,建設花園城市,是提升城市品位的有效途徑。近年來,鐵嶺市的城市建設突飛猛進,但人們也逐漸發現很多城市的特色正在消失,一些意想不到的共性形成了,如空氣、水污染等。建設蓮花湖濕地,有機地將濕地水景、濕地動植物景觀、濕地文化、濕地小氣候等與城市功能融為一體,將會大大改善城市環境,提高城市環境容量與生態安全水平。巧妙地融合濕地功能與現代城市功能,建設一個空氣清新、鳥語花香的花園城市,是全市人民的一件要事。
鐵嶺蓮花湖國家濕地公園,面積4226公頃,是以人工庫塘、稻田、河流及淺水型小型湖泊群為主的復合濕地類型,曾具有湖湖相扣、泡泡相聯的水網結構。該復合結構在東北地區具有一定代表性,園區土壤結構、生物區系及其生態過程的濕地性質明顯;濕地景觀特徵顯著,濕地生態系統結構基本完整。該濕地公園屬於遼河水系,位於遼河與其支流柴河、凡河之間的洪泛平原區,在濕地保護恢復、遼河水污染防治、城市尾水利用以及新農村建設中將起到的示範作用,對我國東北老工業基地生態恢復戰略的實施具有重要意義。該濕地公園具有多樣的濕地自然景觀,東北民俗風情、黑土地農耕文化、革命紀念地等遼北文化旅遊資源;形成集蓮花湖濕地、新農村建設和鐵嶺人文景觀為一體的旅遊資源組合,豐富了區域旅遊結構。
恢復城市濕地,珍惜歷史、文化、保護文化遺產,讓生態文明建設更上一層樓。如果說濕地生態系統是一個生命網路,那麼,城市便是這個生命網路中人類文明發展的起點。恢復城市濕地,必須充分尊重城市的歷史及其與濕地間的關系,從文化遺產的挖掘和再認識出發,增強對自然遺產重要性的認識,同時以對自然遺產的保護來促進文化遺產的傳承,使濕地這一日益減少的人類綠洲和天堂,能在自然和人文兩方面同時得到保護、利用和發展,並在這一過程中相互促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