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公園大全 » 三峽庫區萬州建成古紅桔主題公園

三峽庫區萬州建成古紅桔主題公園

發布時間: 2021-01-15 13:49:37

⑴ 萬州八景的八景由來

景觀位置位於現在萬州長江以北,竺溪河(天仙湖)以南的北山。 「都歷摩天」,指的是都歷山高插入雲。
明;沈巨儒詩《都歷摩天》是這樣描寫的:
天際孤峰一柱擎,諸巒羅列仙潮尊。
大江倒影虹跨澗,明月當空玉滿昆。
何用仙人九節鞭,直探素女洗頭盆。
巫峰十二參差立,共仰此山公領孫。
薴溪河東岸的北山腳下,是唐宋故城,明清時縣城也只限於環城路一帶,都歷山在縣城後面,被認為是縣城的主山,因位置在原縣城之北,故之名北山。從縣城仰望都歷山,山勢陡峻,高插入雲,稱作「都歷摩天」,以形容其高。實際上都歷山只是比太白岩、天城山略高一些,由於地處縣城背面,一向為人所看重。都歷山山頂地勢平坦,居高臨下,俯瞰縣城,是縣城之屏障,在古代戰爭中,雙方都要先佔此山,以控制縣城。
北山的半山,曾建道觀,故名「北山觀」。北山踞縣城之頂,俯壓縣城,先踞為勝。明代萬曆六年(公元1578年)就在北山山半建了石城,是軍事性的防禦建築。清嘉慶四年(公元1799年)至咸豐十一年(公元1861午)進行了擴建,石城高6公尺左右,城上有兩公尺高的石碟146個,周圍通長400公尺,石城前後均有炮台。清嘉慶年間白蓮教起義,政府為保護縣城,曾屯兵石城。同治年間,李永和、藍朝鼎起義,縣里又屯兵結營於此。清末民初,石城建了廟宇「昭明宮」。現已改建為「彌陀院」。
從長江下行在江上遠望萬州,都歷山浮若圓珠,這種景觀平時不見,而常出現於雨中。由於煙雨,都歷山腰雲霧繚繞,都歷山頂圓珠似的浮於雲霧之中,呈現出「渾若圓珠」的景象。
清李鼎元有詩雲:「路入巴東好處好,萬州廓外最清奇。南山雲接北山雨,正是寒江欲暮時。」這後兩句的景色,就是都歷山「渾若圓珠」的時候。三峽工程二期蓄水後,舊城環城路一帶已經拆遷,都歷山雖然仍在,失去了下面舊縣城的襯托,隨移民遷建原縣城之上的枇杷坪又形成新區,但摩天的感覺就不如原來了。
註:竺溪河為三峽庫區蓄水前的叫法,如今三峽庫區蓄水後,竺溪河水面寬廣,萬州政府在竺溪河口內側狹窄處修建了一處堤壩,這樣,竺溪河變成了現今的天仙湖了。 景觀位於長江以南的南山。
秋屏列畫是指對江的翠屏山,古時綠化很好,鬱郁蔥蔥,疊翠如屏,極目遠眺,恰如屏障,直如一幅圖畫。如孫本卓《南浦八景 秋屏列畫》寫道:
爽挹西山景,屏開玉器浮。茂林迷古詩,小港雜漁舟。
翠列千岩曉,紅深萬樹秋。天然圖畫好,清宓與營丘。
南山正對著舊縣城的南門,縣衙門座北朝南,翠屏山恰似一面綠色屏牆對著縣署,長江河段到了這里轉流向東北。根據這一地形,宋 范成大有詩:
前山如屏牆,得得正當戶。西江朝宗來,循屏復東去。
此景隨著舊縣城城址的消失,而南山已農耕開發殆盡,秋屏列畫就名不符實了。
峨眉磧月在南山腳下,水落時出現一彎大磧壩,形如娥眉,細石斑斑,極為可愛,峨眉磧成為八景之一,與當地民俗有關。據記載,萬州人每年在正月初七日(人日):「鄉市土女渡江南峨眉磧上,作雞子卜擊小鼓唱竹枝歌。」所以人們對峨眉磧十分鍾愛。
清李鼎元詩《峨眉磧》:
仲春暖似夏初時,萬縣桐花開滿枝。
夜半山岈殘月吐,一痕沙磧畫娥眉。
三峽工程二期蓄水水位上升後,峨眉磧已在水下了,
岑洞水簾在南山江邊一個岩嵌,是一個溶洞,《方輿勝覽》記載:「洞廣六十餘丈,深四十餘丈,石岩盤結如華蓋,左右方池泉湧出岩際,松竹藤蘿,真神仙窟也。」隋末時有名岑道願者因避亂由江陵溯江而上至南浦,愛石龕幽靜,遂隱居此洞,遂名岑公洞。岑道願「愛石龕幽靜,遂居其下,片衣粒食,悉無所營,時已百餘歲,肌膚若冰霜,宴坐二十年兀然化去。」活了120多歲。《四川省志》記:「唐(隋末)岑公曾居於此,有石狀如芝,名石芝。又有泉曰:灌芝泉。」宋熙寧十年(公元1077年)南浦大早,地方官員到岑公洞里求雨後即得了雨。地方衙門稟報朝廷,朝廷封岑道願為沖妙大師虛鑒真人,並遷妙庭觀於洞旁,一時香火鼎盛,岑公洞遂成名區。宋黃庭堅、陸游,清王漁洋均有游岑公洞之詩。現洞內尚存宋以來石刻多幅。
清代丁鳳皋萬縣八景濤《岑洞水簾》:
石室藏真地,丹還不計年。層岩仙瀑瀉,半壁水簾懸。
鉤轉蟾光老,珠跳鶴淚圓。勝游消永日,回首白雲眠。
三峽工程二期蓄水後,岑公洞口略高於水,洞門尚存,三期水位蓄水後亦將沒於水下。 景觀位於長江以北的西山。有「西山夕照」和「曲水流觴」兩景,如西山列為西山夕照」和「白岩仙跡」兩景,則共為三景。
「西山夕照」有的稱為「白岩仙跡」前者按自然景觀命名,後者指詩仙李白曾在此讀書一事。
清丁風皋萬縣八景詩《西山夕照》:
西山迎爽氣,霽景夕陽殷。散綺收前壑,餘霞浸一灣。
腳垂新雨歇,舍返片雲閑。明月招邀上,詩仙映醉顏。
清萬縣知縣陸璣登太白岩有詩刻壁,文如下:
丙辰既望獨游太白岩題壁
樹梢高處露瑤宮,梯石層岩曲折通。一道紅闌新補景,春遊宛在畫屏中。
岩谷雲多石氣涼,在山養性出山忙。問誰不愛煙霞痼,隨處安心別有鄉。
咸豐六年仲春陸璣題子承繩侍
曲水指高筍塘邊的流杯池,「曲水流觴」指古代一種風俗,稱「修禊事」,即每年三月上巳日,到流水邊洗足飲酒,以求消災祈福。此處流杯池也是建造於宋代,是當年太守束庄所鑿,備邦人歲修禊事之用。有的人又將魯池與曲池合稱為「魯池流觴」,清同治《萬縣志》題名為「魯池流杯」。古代稱高筍塘為西山北麓,西山公園為西山南麓,故歸於西山。
清劉高培萬縣八景詩《曲水流觴》:
學士重相知,怡情及滸濞。浮杯捉月來,飛羽乘槎至。
酣興峽浪回,傾斗灧澦漬。願與蘇黃偕,臨流載舉觶。 位於北山以東的天城山。兩景,即「天城倚空」和山下薴溪河(天仙湖)上的「仙橋虹濟」。
天城倚空是指天生城。它是一座山,在薴溪河東,與都歷山、太白岩遙遙相峙。天生城奇峰突起,十分險峻雄偉。四周都是絕壁,無路可登,只有前、中、後三座寨門可通,在古代是一個天然的軍事要塞。天生城前寨門上有清咸豐三年(1853年)重建時的門額,題為「天生城」。據《華陽國志》載,劉備曾在此屯兵,因此又名為「天子城」,亦名「天城」。天生城在南宋末年,是南宋守將上宮夔抗元軍的據點。天生城和合川釣魚城、忠縣黃(皇)華城等都是宋軍最後陷落的抗元據點。明代,山上有紀念上官夔的「上官夔祠」。現在天生城石壁上有多幅摩崖石刻,其中楊文安紀功碑,記載了楊文安克萬州的過程,很有歷史價值。在明末清初,天生城上是抗清據點,由三譚駐兵於此。
清丁風皋萬縣八景濤《天城倚空》雲:
萬仞奇峰沒,凌虛氣象雄。如墉憑地險,累卵自天工。
鳥道余丹壁,松關款碧空。星辰梯接步,引覽極巴東。 在市中心的薴溪河上,萬安橋(即大橋)與原萬州橋之間,一塊天然巨百橫跨東西兩岸,駐足萬安橋上清晰可見。巨石天生,宋時稱「天生橋」(並有摩岩石刻「天仙橋」三字)內側瀑布飛懸,如霧似雪,故名「響雪」(清雍正年間,楊本源在橋東西頭題名「響雪」、「石琴」)有「有風因噴雨,無日不聞雷」之句,橋下銀流淙淙,似琴聲不斷,加之「天生橋」象一把平放的古琴,因而得名「石琴」。「仙橋虹濟」亦指此景觀。清劉高培詩:「夾岸影桃浪,凌空結采霧」。相傳李白曾渡此橋,故又名「天仙橋」。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魯班的徒弟趙巧兒一天到薴溪河,把岩石的下部鑿通,使溪水從鑿道流過露出橋身,不到一夜把橋造成,贏得了師傅的贊譽。三十年代美國柯達公司將「仙橋虹濟」照片搜入《世界風景集》,八十年代初,此處風景照片曾在美國舊金山展出。三峽工程蓄水後,它就長埋於水下。
天城下面的薴溪河上的一景稱「仙橋虹濟」,亦名「石琴響雪」,即薴溪上的自然天橋————天生橋,那是一塊橫亘在薴溪上的自然巨石。傳說李白在西山讀書時曾到天生橋漫步,故天生橋又名天仙橋。橋內側有清雍正年間夔州府楊本源題刻「響雪」二字,和摩岩刻「石琴」及「天倦橋」等。薴溪河是一條季節性山溪水,春夏之間,漲水時橋上瀑布飛懸,漬流如霧似雪,枯水時刻,流水叮咚有聲,酷似琴音,故名其為「石琴響雪」。三峽水利工程二期蓄水後,已淹於水下。
明杜應芳《天生橋》詩這樣寫道:
靈根穿地起,神斧畫天通。龍卧雷奔壑,鯨天雪漬空。
平能舒險仄,堅不受磨礲。應與銀河接,還期黃石逢。 大江中一景。即江中一巨石,長數百公尺,寬數十公尺,夏沒冬出,巨石上的積沙可淘金,過去曾有人在此採石,因名千金石,景觀名為「金島印浮」,三峽水利工程二期蓄水後,已淹於水下。
劉高培詩《玉印中浮》
天雯飛寶篆,地脈矗靈蚪。嵌水儼新佩,掖雲如系肘。
唇樓星欲就,虯璧鬣還紐。千載淘金鑒,真文終不朽。
以上景觀共九項,如西山將「西山夕照」及「白岩仙跡」均列入,則為十景了。如寫成八景,西山選列一項,而天城、都歷和翠屏的三項中只選列兩項。
萬州八景是歷史產物,但隨著時代發展,景物變遷和三峽工程修建,城市面貌已經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舊時的萬州八景已經很難再如今的萬州尋覓到了。它們中間的大多數,已經被三峽庫區蓄水所淹沒,沉默於長江之中。只有少數還可以見到。例如「曲水流觴」,即為現在的「流杯池」,坐落萬州商業中心高筍塘。與它同時保留下來的,還有北宋著名書法家黃庭堅在「曲水流觴」里修完修禊事留下的書法被刻成碑的西山碑,位於流杯池的旁邊。
滾滾的長江水吞沒了一些萬州八景,是一些萬州文人的隱隱之痛。為了發揚萬州的文化底蘊,萬州政府在如今的城市建設中可以融入了「萬州八景」。例如組織了百餘名藝人在北濱大道的石欄上刻上「萬州八景」的畫面。除此之外,萬州政府還在江南新區南濱公園的修建上還原了「萬州八景」,將「萬州八景」的內涵融入南濱公園的建築物,體現了悠久的萬州歷史文化底蘊。

⑵ 重慶的特產水果有哪些

白羊檸檬、璧山葡萄、分水李子、安溪葡萄、茅山貢桃、慶隆梨、玫瑰香橙、潼南黃桃、萬州獼猴桃、潼南檸檬、萬州紅桔、梁平柚、溪口楊梅、城口磨盤柿、金溪紅心獼猴桃、保合梨橙、涪陵龍眼、豐都錦橙、統景梨橙、彭水水蜜桃等。

一、璧山葡萄

2009年璧山縣被中國果品流通協會授予 「中國優質葡萄之鄉」的稱號。璧山葡萄種植歷史悠久,起步較早,早在19世紀末期法國傳教士到璧山傳教,引進了葡萄。全縣葡萄種植面積達3萬多畝,年產葡萄40000多噸,產值3億多元。

近年來,璧山縣在葡萄品種選育上狠下功夫,不斷引進葡萄良種進行對比篩選,先後共引進鮮食和加工品種200多個,從中篩選出了適宜本地推廣種植的「蜜麗」葡萄。該品種果粒大,顏色鮮紅,適應性強,管理簡單,公認為高檔水果。

二、潼南黃桃

潼南黃桃可與美國的王牌品種——「台爾蒙」媲美。潼南罐頭廠生產的糖水黃桃罐頭,其數量和質量均居全國桃類罐頭前茅。它保持了鮮桃的風味和營養,固形物含量高,顏色金黃,質韌肉細,味道芳香,不易渾湯,而且耐貯運。

三、萬州紅桔

萬州紅桔,古稱丹桔,是三峽庫區人培育出的、世界栽培歷史最悠久的古農作物良種之一。之所以稱這些桔樹為『古紅桔』,是因為它們的基因傳承有唯一性,而且比雜交基因有更強的競爭力,所以後代的樣子、特性,都和數千年前的祖先是一個樣子。

四、梁平柚

梁平屬於四川盆地東部暖濕亞熱帶氣候區域。適宜種植梁平柚。梁平柚果高肩平頂,高扁圓形,果形美觀,色澤橙黃,皮溥光滑,油胞較細,果皮芳香濃郁。單果重800-1500克。梁平柚果肉淡黃色,純甜嫩脆,營養豐富。

五、奉節臍橙

奉節臍橙,艷麗橙紅而果大,圓滑細膩的肌膚透露著金色的光澤,脆嫩的肉質入口而化渣。奉節擁有三峽河谷長日照,受益於天然獨特的氣候條件,奉節臍橙以其「果形端正、顏色橙紅」的形態和「營養豐富、酸甜適度、脆嫩化渣、橙香味濃」的獨特風味。

⑶ 重慶都有些什麼可以帶走送人的特產啊

1、城口蜂蜜

城口蜂蜜,重慶市城口縣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志。源於崇山峻嶺中的野生花蜜,花蜜含多種珍稀植物和名貴中葯材花粉,富含葡萄糖、蛋白質、礦物質、有機酸酶、芳香物質和維生素。

2、奉節臍橙

奉節臍橙,重慶市奉節縣特產,中國地理標志產品。奉節縣柑桔栽培始於漢代,歷史悠久,產區位於三峽庫區,具有「無台風、無凍害、無檢疫性病蟲害」的三大柑桔種植生態優勢。

3、合川桃片

合川桃片,重慶市合川區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合川桃片,重慶市合川區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

4、巴山核桃

巴山核桃指重慶巴山所產核桃,核桃仁滋味好,營養豐富,含油量大,富含蛋白質,除此之外,還含有鈣、磷、鐵、鉀及多種維生素等,是營養價值很高的乾果

5、武隆豬腰棗

武隆豬腰棗,重慶市武隆區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志。因其果子獨特的形狀和皮溥、肉脆、核小、甜度高、棗香濃郁、VC含量高等特點而聞名。

⑷ 萬州紅桔產地在哪裡'現在價錢如何

萬州區分水鎮有!g318往梁平走!

⑸ 現在那裡能買到一公分以上的萬州紅桔苗

全國聯網

⑹ 三峽庫區萬州—巫山段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研究

歐陽祖熙張宗潤陳明金師潔珊陳征韓文心

(中國地震局地殼應力研究所,北京,100085)

【摘要】為了較好地解決滑坡監測中高度的不確定性問題,需要配合使用多種類型的監測系統。本文系統介紹了三峽庫區萬州、奉節、巫山等地開展的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研究工作,包括基於3S技術和地面變形監測台網建立的研究區典型地段滑坡監測網、研製的新型滑坡無線遙測台網,以及流動傾斜儀、激光測距儀等專用設備。通過近年來獲得的一些典型監測結果剖析了不同技術和方法在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相關方面應用的有效性。

【關鍵詞】三峽庫區滑坡監測預警系統3S技術

1引言

自1998年以來,中國地震局地殼應力研究所(以下簡稱地殼所)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項目組依託國務院三峽建設委員會移民局「三峽工程萬州庫區GPS滑坡監測示範研究」,科技部「十五」攻關項目「示範區新型、高效地質災害遙測台網技術系統研究」,重慶市政府和移民局下達的「奉節、巫山高邊坡與高擋牆穩定性監測」,以及地殼所與德國地球科學研究中心和英國倫敦大學學院關於「應用PSInSAR遙感技術監測三峽庫區滑坡及庫岸變形」等項目的支持,在萬州、巫山、奉節三地移民局和國土局的配合下,廣泛深入地開展了庫區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的研究。監測的對象由滑坡、危岩與庫岸變形,擴展到高擋牆、高邊坡和移民樓房基礎的穩定性,監測技術體現了多學科的融合。

幾年來,在進行地質調查的基礎上,項目組運用3S技術,建立地質災害地理信息系統(GIS);開展全球衛星定位(GPS)滑坡變形監測及多手段儀器監測;並整合現今成熟的、先進的感測器與測量技術、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與通訊技術,以 GSM/GPRS為通訊平台的無線遙測台網,可以選擇連接不同的感測器來監測崩、滑體地表變形、深部位移、地下水動態、聲發射、裂縫變化、雨量,以及庫岸及抗滑樁等工程構築物內部應力及所受的推力等;在遙感(RS)技術應用方面,將國際上新近提出的角反射器技術用以輔助進行InSAR信號處理,建立了試驗台網。迄今,項目組在庫區庫岸與滑坡變形監測及災害預警系統的工作中已獲得了多項階段性成果,一些典型地區的監測成果為政府減災決策提供了重要依據。

2庫區地質災害監測網設計的指導思想

庫區崩塌、滑坡監測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和掌握崩、滑體的演變過程,及時捕捉崩、滑體災變的特徵信息,為崩塌、滑坡災害的正確評價分析、預測預報及治理工程等提供可靠的資料和科學依據。同時,監測結果也是檢驗崩塌、滑坡分析評價及滑坡工程治理效果的尺度。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庫區地質災害監測系統總體設計思想為:

(1)針對不同崩、滑體的地質構造與變形階段特徵,應採用不同的方案、手段進行監測;

(2)鑒於崩、滑體變形破壞過程的高度不確定性,同一崩滑體上宜採用多種手段監測,形成點、線、面、地表與地下相結合的立體監測網,使其互相補充、檢核;

(3)在群測群防工作的基礎上,發展常規人工儀器觀測與無線自動遙測的技術、建立靜態和動態監測相結合的監測預警網路,分別服務於地質災害的長期、中期預測和短期預警。

3地質災害監測方法與技術

依據崩、滑體變形監測的物理量,兼顧變形測量對精度的要求和監測工作的效率,結合當前國內外監測技術和方法的發展水平,在實際應用中採用GPS、InSAR、激光測距、流動傾斜、裂縫監測技術測量地表形變,一些地段也採用了傳統方法如全站儀和水準測量;鑽孔測斜儀監測深部位移;孔隙水壓力計監測地下水動態變化;鋼筋應力計與錨索(桿)應力計,分別用於監測抗滑樁內部鋼筋和錨索、錨桿的受力變化;同時,採用遙測台網技術採集包括地表變形、深部位移、地下水、鋼筋計、危岩聲發射等在內的各種動態監測數據。下面簡要評述這些方法的特點與適用領域。

3.1GPS(全球衛星定位系統)大地測量網

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是美國國防部研製的導航定位授時系統,由24顆等間隔分布在6個軌道面上、大約20000km高度的衛星組成。在地球上任何地點、任何時刻,在高度角15。以上天空至少能同時觀測到4顆以上的衛星。用戶在地面用接收機接收這些衛星發射來的信號,測定接收機天線到衛星的距離,就可以計算出接收點的三維坐標。近年來,我國開發和應用GPS定位技術的發展速度很快,如在長江三峽工程壩區已建立了GPS監測網,實踐證實,高性能配置的GPS水平定位精度可達毫米級,完全可用於崩塌、滑坡的位移監測。

相對於傳統的大地測量方法,GPS測量技術應用於滑坡監測有以下優點:①觀測點之間無需通視,選點方便;②不受天氣條件限制,可以進行全天候的觀測;③觀測點的三維坐標可以同時測定;④新一代 GPS接收機具有操作簡便、體積小,耗電少的特點。所以,這種方法已廣泛運用於滑坡變形監測、施工安全監測以及滑坡工程治理效果監測之中。但是,由於監測站建設和獲取數據周期較長,在災害的短期預警中該方法用得較少。

3.2專用儀器監測網

在此類測量方法中,有多種傳統的測量儀器目前仍在廣泛使用,如經緯儀、全站儀、水準儀和鑽孔測斜儀等,它們主要用於各種工程治理項目的施工安全監測中。除了前述的儀器外,我們還從三峽庫區的具體環境條件出發,結合地質災害其他方面監測工作的需要,開發了攜帶型傾斜儀、流動激光測距儀等設備,彌補GPS觀測受房屋、山坡遮擋而不便施測的不足,以便對位於河谷斜坡地形上的庫區移民新城鎮的滑坡地表變形、房屋及地基基礎變形進行全面監測。在一些經過工程治理的重點滑坡、變形體上,結合治理效果監測,還大量運用了鋼筋計和錨桿(索)計以監測抗滑樁內部應力及滑坡的推力。

在地表開展各種流動儀器觀測具有監測參量多,靈敏度高,測量范圍較大,效率高,成本低,操作簡單等特點,因此這類測量方法適用於滑坡治理施工安全監測和效果監測,與前一種GPS流動站觀測法相同,也大量應用於多種地質災害的中、長期監測預報中。

3.3地質災害無線遙測台網

目前,國外崩塌、滑坡監測預警技術已發展到一個較高的水平。首先是較普遍採用了全自動、多參數監測的遙測台網;其次,在地質災害模型預報和預警系統方面,已運用3S(GPS、GIS和RS)技術進行地質災害空間分析、模型預報和預警系統研究。國內在上述方面盡管還存在較大的差距,但近年來,鐵道部、交通部等個別研究所及少數礦區已嘗試採用小型遙測台網進行滑坡災害的監測預報;2002年,中國地震局地殼所在三峽庫區又率先建立了用於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的多參數無線遙測台網。

「RDA型地質災害無線遙測台網」系地殼所開發的基於GSM/GPRS技術的新型無線遙測台網。該系統主要由監測子站群、監測預警數據中心和GPRS數據通訊公網等三部分組成(系統構成見圖1)。GPRS是在GSM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無線分組交換的數據承載業務。相對於GSM/SMS的電路交換數據傳送方式,GSM/GPRS採用分組交換數據傳送方式,提高了傳輸速率,有效利用無線網路信道資源,全面實現了移動Internet功能,對於每個用戶永遠在線等方面具有非常明顯的優勢。

圖1GPRS滑坡無線遙測系統構成

根據單體滑坡監測的需要,可以確定所需遙測子站的個數,各遙測子站可以選擇連接不同的感測器來監測滑坡地表位移、深部位移,或者地表傾斜、裂縫變化、雨量,以及監測護岸、抗滑樁等工程構築物內部應力和所受的推力等。監測預警數據中心系統軟體功能包括接收各地質災害點遙測子站的數據、數據入庫、顯示變形趨勢曲線和超限自動報警等功能。同時,數據中心站可對各遙測子站發出指令,改變其工作參數,如數據采樣間隔(5分鍾、1小時、24小時等)。系統可接入地區監測預警中心微機區域網,支持運行基於GIS的減災決策支持系統。市、縣級地質災害監測指揮中心的計算機屏幕上可以准實時地密切監視滑坡加速變形趨勢,支持對庫岸和滑坡破壞事件進行短期及臨滑預報,也可以對發生的地質災害事件進行現場監測和救助指揮。從2002年我們在萬州WJW滑坡建成第一個遙測台網以來,在萬州和巫山運用「RDA型地質災害無線遙測台網」監測的崩、滑體已有近20處,積累了豐富的數據。該地質災害無線遙測系統主要具有以下特點:

(1)監測參量多,精度高

系統集成了包括:滑坡地表變形(位移、沉降)、傾斜變形測量儀、裂縫測量儀、崩滑體微破裂聲發射信號記錄儀、鑽內地層滑移變形測斜儀、孔隙水壓測量儀、鋼筋測力計、錨索(桿)拉力計等8種滑坡監測儀器。這些測量儀器均具有較高的測量精度和較大的動態范圍。

(2)自動遙測,無人值守

遙測儀器均內置微處理器和無線數據傳輸模塊,動態范圍大,全自動監測,無線傳輸,可用交流電源或太陽能電池供電。

(3)無障礙設計

所研製的儀器在測量、數據傳輸等方面均符合無障礙設計要求,因而有安裝方便,環境適應性好等優點。

(4)依託先進的通訊技術

本遙測台網綜合運用了最新發展的GSM/GPRS通訊技術,既適應三峽庫區的地形條件,便於安裝和維護,又具有高容量、覆蓋范圍廣以及成本較低等特點。

3.4崩塌滑坡應急監測系統

以往,無論在三峽庫區還是我國其他地方,發現有崩塌滑坡跡象時,常因缺乏應急監測手段,未能詳細積累數據,錯失研究的機會且不論,有時終因措施不力造成人民生命的損失。我們在RDA型遙測台網的基礎上,將通訊改為GSM/SMS,即簡訊息方式,目的是使系統對通信公網的適應能力更強,架設更簡便可靠。在監測環境偏遠以及應急監測的場合,這一點顯得尤為重要。

應急監測系統優選了地表傾斜、激光測距、裂縫測量儀等手段。一旦有群眾報告或者通過儀器監測發現某地滑坡有加速變形跡象,便能急速趕赴現場,及時安裝台網,實施24小時連續監測。既能有效避免不測事件的發生,還可積累研究滑坡變形破壞階段的寶貴資料。2003年,應萬州地方政府的要求對公路、橋梁開展的應急監測便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5合成孔徑干涉雷達InSAR測量技術

合成孔徑雷達干涉(InSAR

InSAR—Interferometry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的縮寫。)測量技術,是利用相鄰航線上觀測的同一地區的兩幅SAR影像的相位差來獲取地面數據的測量技術,其主要特點是利用雷達數據中的相位信息。

干涉雷達優點較多:具全天候工作能力,發射的微波對地物有一定穿透能力,能提供光學遙感所不能提供的信息,且為主動式工作方式。對於歐洲雷達衛星 ERS-1/2和加拿大雷達衛星RADRSAT-1,採用干涉技術來產生 DEM,監測地面位移變化,精度可以達到毫米量級。因此,該技術手段特別適用於大面積的滑坡、崩塌、泥石流以及地裂縫、地面沉降等地質災害的監測預報,是一項快速、經濟的空間探測高新技術。

三峽地區植被茂盛,雨水充沛,地貌差異較大,不利於干涉雷達信號的處理,曾有人在該地區做過嘗試未獲成功。為此,地殼應力研究所與德國地球科學研究中心(GFZ)合作,採用了國際上新推出的角反射器技術以輔助進行 InSAR信號處理。角反射器是用三塊角形金屬板製作的一種裝置,它對照射其內的雷達波可按原方向反射回去,反射信號相對於周圍環境有顯著的增強。通過在工作區范圍內均勻布設人工角反射器,並確定一些穩定的點作為天然反射點,便於圖像的配准和精確計算角反射器的位移。對於三峽庫區如此大的范圍,僅僅利用有限的點位進行 GPS或其他儀器設備測量滑坡體形變是有局限的,因此,探索利用InSAR技術開展三峽庫區滑坡監測,具有重要的意義。2003年,我們已經在萬州和巫山兩地安裝了14個角反射器,進行試驗監測和研究,同時還聯合進行 GPS變形監測作為對比。

4用於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的GIS系統

地質災害監測地理信息系統是一個能夠有效管理各種四維空間(含地理坐標和時間變化)數據的信息系統。它以崩滑體等監測對象為基礎,把地形、城市規劃、監測點分布等空間數據,按其空間位置存入計算機;通過資料庫模塊、曲線顯示模塊與數據分析模塊,實現監測數據的存儲、更新、查詢、趨勢分析、繪圖顯示及圖、表輸出等功能。

系統主要由四部分組成:地理信息子系統、地質基礎資料文獻管理子系統、地質災害監測資料庫子系統和監測數據分析子系統。

地殼所自1998年在重慶市萬州區開展地質災害的監測與研究工作以來,首先致力於建立基於GIS的地質災害數據和資料管理平台,在2000年研製成功「萬州庫區移民工作地理信息系統」。之後,又逐步完善相關的資料庫管理系統,充實數據分析模塊,增加自動報警功能,實現了含數據管理、分析於一體的滑坡監測預警GIS系統,並相繼推廣到巫山、奉節兩縣。

系統採用面向對象的編程語言Visual C++6.0為開發工具,以MapInfo為基本開發平台;地質災害監測資料庫利用Microsoft SQL Server 2000創建,通過ADO技術進行資料庫連接、訪問。地質災害監測預警GIS系統以大比例尺電子地圖作為工作用圖,可以任意縮放、漫遊、能夠自動查找地圖目標,並與資料庫相關聯。該系統為管理各種工程地質、水文地質資料,為管理上述幾類地質災害監測網和監測數據,為數據的分析與結果顯示,包括為群測群防工作的管理均提供了一個有效的平台,進而為滑坡穩定性的研究打下了很好的基礎(系統總體結構如圖2)。

圖2地質災害監測預警GIS系統總體結構框圖

根據前述功能的要求,該系統可以輸出多種表達數據處理及空間分析結果的圖形、圖表與三維模擬圖等可視化形式。圖3顯示了巫山縣GIS系統的一個界面,顯示出滑坡、道路及四類監測站的分布,即為一例。

圖3巫山GIS系統顯示的GPS和傾斜監測站分布圖

1.GPS靜態監測站;2.GPS動態監測站;3.流動傾斜監測站;4.GPS坐標控制點

數據分析流程基本上有如下的3個方面:

(1)整個監測系統獲得的數據,包括自動傳輸與流動觀測的,經過校核確認無誤後,即可存入當地地質環境監測站基礎資料庫。

(2)基於地理信息系統的地質災害趨勢分析及預警技術研究,包括進行監測結果的統計分析、時間序列分析、地表位移矢量圖分析、滑坡的深度—位移曲線分析、位移—降雨量分析等,並進而確定在不同的地質環境下滑坡預警的閾值。

(3)所獲得的滑坡變形時間變化曲線及其二維平面分布圖像的結果,可用於做進一步的滑坡穩定性分析研究。

5各類監測技術的應用與典型監測結果

5.1GPS技術用於滑坡變形監測

自1999年底萬州庫區建成含120餘個流動站的GPS滑坡變形監測網,到2002年底,共完成了8期測量。結果顯示,多數滑坡近期變形速率較低,在5mm/a以下;但半邊石壩與實驗小學等少數滑坡年變形速率分別達84mm和49mm;關塘口、青草背等滑坡也有明顯變形。圖4顯示了萬州城區滑坡現今變形的分區特點:變形大的地區多為陡坡,有的是古滑坡分布地區;近期的變形主要和人類工程活動以及強降雨等因素有關。

圖4萬州城區滑坡變形分布示意圖

1.GPS滑坡監測點;2.滑坡;3.滑移矢量;4.變形較小的穩定地區

上述結果對於庫區城鎮的建設規劃有指導意義。據了解,有的基礎設施項目選在上述變形區域內,自2002年初開工,場平屢屢受阻,歷時3年無法開展基本建設,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對這幾處穩定性差的滑坡體,加強了跟蹤監測和研究。例如萬州 SMB滑坡2003年繼續發生變形垮塌,其北部區域5月以來曾發生嚴重變形。圖5給出了3條有代表性的基線變化情況,縱坐標表示日降雨量以及GPS基線長度變化,單位為mm。由圖中可以看到,2003年一季度該區變形速率不高,4月18日(即圖中第108日)降大雨84mm後,滑坡變形明顯加速。G123-134是接近主滑方向的測量基線,到6月累計變形量達到400m左右。除了該區是因人類工程活動觸發滑坡變形因素外,強降雨的影響不可低估。

又如奉節新縣城地區有大小崩塌、滑坡50餘處,其中以三馬山、寶塔坪、白衣庵、南竹園等大型滑坡對新建縣城的影響最大。由於新縣城地處復雜的地質構造部位,岩層較為破碎,沖溝發育,高階地較窄,且連續性差。新建移民區大多分布在地勢較陡的溝、谷坡上,人工開挖的高陡邊坡隨處可見,並以高度大、連續分布長為特點,邊坡高度可達30~40m,長度數百米。高邊坡的穩定性問題是奉節縣城最大的潛在地質災害問題之一。

2002年我們在奉節建立了含290個監測樁的GPS和地表傾斜變形監測網。到2003年中,整個縣城近8km2范圍的變形分布如圖6所示,發生最大變形的地區是西部朱衣河谷坡一帶的高邊坡。這些地帶大多是高階地、陡坡,表現的主要地質災害問題是建築載荷導致的自然高、陡邊坡、古滑坡失穩;因平整建築場地而切削邊坡,填平坡腳、溝谷,產生的高邊坡與回填邊坡的失穩等。

圖5SMB滑坡地表變形 GPS測量成果

圖62003年奉節新縣城變形等值線圖

5.2在滑坡工程治理安全施工階段運用的監測技術

本階段的監測工作主要用於評價滑坡(危岩)治理施工過程中滑坡的穩定程度,及時反饋、跟蹤和控制施工進程,對原有的設計與施工組織的改進提供最直接的依據,對可能出現的險情及時發出報警信號,以便調整有關施工工藝和步驟,避免惡性事故的發生。做到信息化施工,以期取得最佳的經濟效益。目前,在安全監測中使用了大量的專用儀器布設監測網,這已為廣大工程技術人員所熟悉,這里僅舉一例說明「RDA型地質災害無線遙測台網」的應用成果。從2002年5月起在萬州 WJW滑坡建立了無線遙測台網。該滑坡為三峽庫區二期地質災害工程治理計劃項目,從2002年11月開始施工,2003年2月完成。圖7所示為沿滑坡主滑方向激光測距遙測儀獲得的結果。盡管施工包括59個抗滑樁的開挖與澆注,但由於設計與施工合理,整個施工期間滑坡體位移僅幾個毫米,可見通過遙測台網連續監測,可以及時准確掌握滑坡變形動態,確保施工安全。

5.3 工程治理效果監測

仍以萬州WJW滑坡為例。該滑坡治理工程採取以預應力錨拉抗滑樁為主,地表排水及生物工程為輔的綜合治理方案。治理效果監測網採用了GPS、深部位移、孔隙水壓力測量和鋼筋應力計等儀器監測方法,在關鍵部位還設置了遙測台網進行連續監測。

圖7萬州 WJW滑坡工程治理施工安全監測位移曲線

圖8 為A2號抗滑樁上3002遙測子站2003年8月到12月觀測結果的日變化曲線。由圖可見:錨拉抗滑樁內力(鋼筋計、錨桿計觀測)和滑坡深部位移的變化與地下水孔隙壓力(滲壓計觀測)的變化呈明顯的相關關系;根據氣象資料,滑坡孔隙水壓力的變化與降雨亦有直接關系。但是從總趨勢看,抗滑樁內力、深部位移變化不大,說明 WJW滑坡經過治理後基本上處於穩定狀態,這與其他監測點儀器巡測的結果基本一致。

圖83002遙測子站觀測結果曲線顯示

圖9 為巫山GIS系統上分析、顯示的WZB邊坡傾斜變形矢量圖,是使用儀器監測網進行工程治理效果監測的實例。如矢量圖所示,4個測點的傾向均與坡向大體一致,2003年累計角變數≤0.02°,說明經過治理後的邊坡穩定性良好。

5.4滑坡變形應急監測

巫山縣殘聯滑坡位於巫山新縣城中心地帶,滑坡區內高程在278~492m之間,為河流谷坡地形,坡角在10°~30°之間。滑坡體為第四紀坡積物,含碎石、粉質粘土,厚度0~12m,總體積約15萬m3。由於本區域為斜坡區,公路及房屋等建設須對原始邊坡不同程度的開挖、切坡,2001年已發現有變形發生。地勘資料表明殘聯滑坡周界明顯,滑面漸趨形成,屬推移式滑坡。2002年雖經兩度治理,其西區在2003年仍有明顯變形,危及其下的公路和移民樓房的安全。

圖9巫山縣 WZB邊坡傾斜變形矢量圖

圖10巫山殘聯滑坡激光測距曲線(2003年9月~2004年2月)

應巫山縣國土局要求,2003年9月安裝了遙測台網。殘聯滑坡遙測台網安裝在最能反映滑體變形特徵的部位,四台遙測子站沿主滑方向形成一條測線。

激光測距的監測數據隨時間的變化如圖10所示。上條曲線為測距結果,測線長51.3m,滑坡向下滑移對應測線縮短,單位為mm;下條為環境溫度曲線,單位為℃,橫坐標為測量時間,按-年-月-日時:分格式顯示。

從2003年9月12日至2004年2月3日,可大體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9月12日到9月27日為滑坡體中部抗滑樁完工之前,由於開挖引起邊坡內部應力調整。受滑坡體上部載荷的影響,土體向前擠壓。滑坡體中、下部向臨空面的蠕滑變形明顯,下滑速率大致均勻,約2mm/d,16天總計變化量達30mm。

第二階段:在滑體中部的部分抗滑樁竣工後,位移速率變緩,降至0.5~1mm/d;到2004年2月上旬,變化量僅0.1mm/d。這說明抗滑治理工程對滑體變形起到了遏製作用,達到了搶險治理的目的。

6結論

(1)基於3S技術和地面變形監測台網,基本建立了研究區典型地段滑坡監測系統。運用GPS等空間技術可以獲得滑坡變形區域分布狀況,不但有利於確定需要重點監測的滑坡,而且對庫區城鎮改造規劃有指導意義。遙測台網可快速測定變形速率,是掌握滑坡動態變形趨勢與開展應急監測的有效工具。

(2)為了較好地解決滑坡監測中高度的不確定性問題,需要配合使用多種類型的儀器。作者等為此研製的新型滑坡無線遙測台網和流動傾斜儀、激光測距儀,精度高,性能穩定,有較大的推廣價值。

(3)由於滑坡、高邊坡所處地質環境差異以及影響因素的不同,其破壞機理和危險性程度也不盡相同。正確認識、區分滑坡與高邊坡的地質環景,合理布置穩定性監測點位,對其穩定性監測、分析及評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在此,對參加過此項工作的楊旭東、陳誠、范國勝、李濤等同志表示感謝。

參考文獻

[1]卓寶熙.「三 S」地質災害信息立體防治系統的建立及其實用意義[J].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1998,9(4):252~257

[2]崔政權,李寧.邊坡工程——理論與實踐最新發展[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1999

[3]歐陽祖熙,張宗潤,張路等.重慶市萬州區三峽工程移民地理信息系統.見:地殼構造與地殼應力文集(12).北京:地震出版社,1999:140~146

[4]歐陽祖熙,張勇,張宗潤等.全球衛星定位技術在三峽庫區滑坡監測中的應用.見:地殼構造與地殼應力文集(13).北京:地震出版社,2000:185~191

[5]歐陽祖熙,丁凱,師潔珊等.一種新型地質災害無線遙測台網.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2003,14(1):90~94

[6]歐陽祖熙,王明全,張宗潤等.用 GPS技術研究三峽工程萬州庫區滑坡的穩定性.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2003,14(2):76~81

[7]歐陽祖熙,師潔珊,王明全等.RDA型滑坡變形無線遙測台網.見:中國土木工程學會第九屆全國土力學及岩土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1261~1266

[8]陳明金,歐陽祖熙,師潔珊等.基於GPRS技術的地質災害無線遙測系統.自然災害學報,2004,13(3):65~69

[9]陳明金,歐陽祖熙.預應力錨索抗滑樁內力反演計算.見:地殼構造與地殼應力文集(17).北京:地震出版社,2004:139~145

[10]歐陽祖熙,張宗潤,丁凱等.基於3S技術和地面變形觀測的三峽庫區典型地段滑坡監測系統.岩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5(待刊)

⑺ 萬州特產有哪些

萬縣紅桔
萬州古紅桔原名萬縣紅桔,古稱丹桔,是三峽庫區人培育出的、世界栽培歷史最悠久的古農作物良種之一。之所以稱這些桔樹為「古紅桔」,是因為它們的基因傳承有唯一性,而且比雜交基因有更強的競爭力,所以後代的樣子、特性,都和數千年前的祖先是一個樣子。

萬州羅田大米
萬州羅田大米栽培歷史悠久,西漢即有大規模種植。據清朝乾隆年《萬縣志》記載:」萬州羅田古鎮出好米,其米粒青如玉、晶瑩剔透、味濃米香」等特點。

萬州獼猴桃

萬縣老土雞

萬州青脆李
萬州青脆李重慶市萬州區青脆李專業技術協會重慶萬州青脆李果實正圓形或近圓球形,果個較小,平均單果重20~30克,最大單果重52克。脆紅李果皮紫紅色,果肉黃色或偶帶片狀紅色。縫合線正,縫溝淺,果點黃色,較密,大小均勻。脆紅李果粉厚,灰白色,肉質脆,味甜,可溶性固形物12.7~13.27%,可溶性總糖10%,總酸0.56%,維C2.6毫克/100克,核小離核,可食率96.8%,晚熟7月中旬)。

萬州檸檬
檸檬的經濟價值及用途在加工業上可用檸檬作原料提取芳香油、檸檬酸和榨取檸檬汁。檸檬果實的主要經濟價值在於皮精油的質量和含量,果汁的含量,果汁中檸檬酸和維生素c的含量。而1含量的高低決定了檸檬皮精油的質量和商品價值。

萬州山胡椒
山胡椒是我國優良的香料經濟樹種,其花葉果可蒸餾提取山胡椒油,其產品廣泛應用於食品、醫葯、日化等眾多領域。

萬州玫瑰香橙
「玫瑰香橙」( 源自義大利西西里島塔羅科血橙)是重慶萬州晚熟柑桔發展的主推品種之一,現有種植規模2.5萬畝,年產量2萬噸。萬州是全國柑桔最適宜地區,因得天獨侯的自然生態條件,種植的晚熟塔羅科血橙,其果皮、果肉都具玫瑰色彩和玫瑰芳香的特點,被稱為萬州「玫瑰香橙」。

萬縣胭脂魚
2011年,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發布證明商標注冊公告,萬州區申報的「萬縣胭脂魚」成功注冊為全國地理標志證明商標。

⑻ 重慶萬州有哪些景點

新馬太! 冬天,一農婦看到一條蛇凍僵了,她立即把蛇帶回家,並且放入自己火熱的身體里。過了一會蛇就不凍僵了,身體也變軟了,農婦很傷心,於是就把蛇扔到門外,讓蛇繼續凍僵。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