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公園的特點
1. 福建漳州國家地質公園的特點
公園為西太平洋新生代火山岩帶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地質構造上屬歐亞板塊東緣裂陷帶內,由2600萬年容至700萬年間火山噴發的玄武岩構成了典型的火山地質地貌景觀。其噴發序次清楚,火山口典型且保存完好,有罕見的無根噴氣口群、氣孔柱群及由140萬根巨型六邊形玄武岩柱組成的柱狀節理群,有各種海蝕地貌和多處優質沙灘,還有8000年前的古森林炭化木層等,是一處極為寶貴的火山地質遺跡,對研究西太平洋火山岩帶發育歷史上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同時是旅遊觀光、度假和科學普及的重要基地。
2. 地質公園特點和建立地質公園的意義
具有考古、生態學、歷史或文化價值;可以支持文化、環境可持續發展;可以改版善當地居民的生活條件和環境權,能加強居民對居住區的認同感和促進當地的文化復興;可用來作為教育的工具,進行與地學各學科有關的可持續發展教育、環境教育、培訓和研究。
有關我國地質公園的詳細信息見鏈接。
希望能幫到你。
3. 黃河石林國家地質公園的景區特點
景區總面積約50平方千米,為甘肅省地質遺跡自然保護區、國家地質公園、國家AAAA級景區 。園內包括飲馬溝(含老龍溝、豹子溝)、蟠龍洞——觀音崖、地灣三個主要景區。是一座集地貌地質、地質構造、自然景觀和人文歷史於一體的綜合型地質公園,它巧妙的將古石林群、黃河、沙漠、綠洲、戈壁、農庄結合在一起,完美的呈現了一派世外桃源的景觀。景區核心景觀——古石林群形成於210萬年前的積砂礫岩層,由於新構造運動,雨洪侵蝕及重力崩塌,形成許多高80-200米的峭壁、岩柱組成的峰林和峰叢。十里長峽,如同畫廊。奇峰絕壁,崖壑裂隙,千姿百態,神妙無窮。或亭亭玉立,婀娜秀麗;或粗獷古樸,壯觀恢宏。 景區集中展現了純天然、大構造、多層次的地質構造,浸透著雄、奇、險、古、野、幽的原始風韻,充分體現了粗獷、雄渾、樸拙、厚重的西部特色,令人嘆為觀止,留連忘返。
4. 陝西翠華山國家地質公園的地質特徵
橫貫於中國大陸中央的秦嶺等造山帶對我國南北地理、氣候、生態、乃至文化分野,無疑起了重要作用。秦嶺造山帶岩漿活動和隆升成山作用的時空分布、強度、活動方式、隆升速率、演化趨勢及其對環境、氣候、災害、生態的控制影響,對全球變化或區域性環境的影響,顯然是至關重要的,將為全球化研究提供重要基礎與依據。
翠華山地處秦嶺北麓,北側距秦嶺北麓大斷層直線距離僅4km,斷裂南盤為北秦嶺厚皮疊瓦逆沖構造帶,簡稱北秦嶺,斷裂北側為第四紀山前洪積傾斜平原,斷面傾角50~70° ,傾向北,走向近東西,為南升北降的高角度正斷層。在太乙峪口斷層地貌清楚,可見清晰的斷層三角面,河西的洪積扇頂部具有走向近東西長約400m的斷層陡坎,北側斷落,實測地形垂直斷距7m,推測斷層在最近5000年來有過活動。
翠華山地質地貌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秦嶺地質發展演化的歷史,並具有構造地質學、地層學、岩相學等多尺度、多層次的已知的和未知的科學意義。
造山帶地質特徵
秦嶺造山帶是經歷長期多次不同造山作用而形成的復合型大陸造山帶,在中國大陸的形成與演化中佔有重要地位。地質、地球物理、地球化學等多學科綜合研究表明,其形成與演化可以概括主要經歷了3個不同構造演化階段:
(1) 晚太古代~古元古代造山帶前寒武紀基底的形成演化(3.01.6Ga)。早期寒武紀結晶基底(Ar—Pt1)的形成包含了現今秦嶺造山帶中分散殘存和包容的各不同成因與來源的非均一拼合結晶岩塊(地塊),這些結晶岩塊(地塊)的構造單位、形成體制及原始歸屬部位、形成與演化等尚不十分清楚。張國偉等(2000)認為,前寒武紀結晶基底的演化應是中國早期地殼的形成演化問題,秦嶺造山帶的演化應從中新元古代開始。
(2)新古代至中三疊世,以現代板塊構造體制為基本特徵的板塊構造演化
(0.8~0.2Ga)。秦嶺是在早前寒武紀先期構造演化基礎上,從新元古晚期到中生代早期作為原古東特提斯洋域的北翼分支逐漸發展,先後於震旦紀和泥盆紀分別開始演化出兩個有限洋盆,即古秦嶺商丹洋盆和勉略洋盆,因而劃出三個板塊:華北、揚子板塊及其之間的秦嶺微盆,它們分別沿商丹和勉略兩主縫合帶俯沖碰撞造山,於晚海西-印支期最後拼合封閉,形成統一板塊大陸。總體概括,秦嶺主造山期板塊構造的一級單元即是三個板塊:華北、揚子和秦嶺板塊和兩個縫合帶:商丹和勉略帶。
秦嶺造山帶主造山期是通過揚子、秦嶺、華北三板塊和兩個洋盆於新元古代至中三疊世依次向北自東而西斜向俯沖碰撞而形成的,主造山期板塊體制的物質建造結構與後主造山期的上疊蓋層組合等形成秦嶺現今地殼的三大構造層的結構基本格架。它們分別構成秦嶺造山帶長期形成發展的各主要一級構造演化階段的組成、結構、主導標志性構造界面與時間序列記錄,成為秦嶺大地構造演化階段劃分的最主要依據之一。其中新元古代~中三疊世是秦嶺造山帶形成與演化的主造山作用時期,秦嶺帶內各主要板塊、地塊間的關系和秦嶺的基本物質組成及其構造骨架是由它所奠定。
(3) 中新生代陸內造山作用與構造演化。中新生代陸內造山作用主要包括:①主造山期後的伸展塌陷構造(T3—J1);②燕山中晚期的陸內造山的逆沖推覆和花崗岩漿活動(J—K1);燕山晚期至喜馬拉雅期的擠壓與伸展構造共存的急劇隆升成山演化(K2—R)。
秦嶺造山帶在中新生代陸內造山作用下發生的板塊間或板內(陸內)多個塊體間、多期次、多層次相互俯沖、碰撞、拼貼、疊覆的復雜過程和發散型的廣泛構造變形,具有多樣性、區域性和復雜性。秦嶺在其長期地質演化歷史中,經歷不同構造發展階段,以不同構造體制的演化和多期不同構造體制下的擠壓收縮與伸展擴張和剪切走滑旋轉構造的反復交替復合深化過程,造成其現今復雜綜合的構造格局、組合與基本形態。
張國偉等(2000)將秦嶺造山帶上部地殼構造幾何學模型與運動學特徵概括為:總體呈現為近東西向狹長展布的不對稱扇狀反向多層次逆沖推覆疊置構造,並疊加廣泛的剪切走滑與擴張伸展構造與東西向趨於三塊裂解的復合型構造幾何學模型,簡稱為東西向不對稱扇狀反向多層次推覆構造疊置為主的復合型造山帶構造模式。
北秦嶺組成特徵
秦嶺造山帶現今基本構造單元劃分為:Ⅰ華北地塊(原華北板塊)南部:Ⅰ1秦嶺造山帶後陸逆沖斷裂褶皺帶,或稱華北地塊南緣帶,Ⅰ2北秦嶺厚皮疊瓦逆沖構造帶;Ⅱ揚子地塊(原揚子板塊)北緣:Ⅱ1秦嶺造山帶前陸逆沖斷裂褶皺帶,Ⅱ2巴山—大別山南緣巨型推覆前鋒逆沖帶;Ⅲ秦嶺地塊(原秦嶺微板塊):Ⅲ1南秦嶺北部晚古生代裂陷帶,或稱南秦嶺北部逆沖推覆構造帶,Ⅲ2南秦嶺南部晚古生代隆升帶,或稱南秦嶺巴山弧形逆沖推覆系;SF1商丹斷裂系(原商丹板塊主縫合帶);SF2勉略斷裂系(原勉略板塊主縫合帶)等。
北秦嶺東西延伸千餘公里狹長一帶,南北最寬約150Km,一般僅80Km,是秦嶺造山帶中從組成到構造最為復雜的地帶,現今地表成大小不一的透鏡狀岩塊以不同級別規模和性質、類型的斷裂為骨架,總體構成指向南的高角度逆沖疊瓦推覆堆置拼合構造,是在原秦嶺板塊構造的華北板塊南緣溝、弧、盆活動大陸邊緣基礎上,發生華北與揚子、秦嶺板塊的先後俯沖碰撞拼合,又疊加中新生代陸內造山構造而形成的一個復雜拼合結合帶和多期疊加的復合構造帶。北秦嶺逆沖推覆構造系主要由秦嶺雜岩推覆構造、二郎坪推覆構造和寬坪推覆構造組成。翠華山地質公園就位於北秦嶺寬坪推覆構造帶上。
寬坪群分布於北秦嶺北半部,呈寬窄變化很長的狹長一帶斷續延伸,東西向千餘公里,從陝甘交界的天水—寶雞—河南的桐柏毛集,向東則成斷裂構造混雜岩塊混入北淮陽帶中。
寬坪群自上而下有三套變質岩石組合構成。下部主要為綠簾納長陽起片岩、斜長角閃岩、石榴斜長角閃岩等。中部為雲母石英片,二雲石英片岩、石榴二雲斜長片麻岩等。上部為石英大理岩、黑雲大理岩和角閃大理岩等。原岩主要由基性火山岩、碎屑岩和碳酸鹽岩組成。其中碎屑岩研究證明其物質來自南側秦嶺雜岩和北側太華雜岩而具雙源性。
寬坪群變形強烈。多期構造疊加置換,新生面理發育,可恢復其有四期構造變形:第一期以順層片理及片內無根褶皺及側層韌性剪切固態流變為主要特點,判別主要為晉寧期產物;第二期為大中型平卧褶皺及倒轉重褶及韌性剪切作用。區域對比與同位素年代學研究證明該期構造是古生代海西期弧—陸碰撞產物(C2-3),以上兩期也被稱為寬坪先期逆沖推覆構造;第三期為中新生代晚期—印支晚期的逆沖推覆構造,主要表現為小寬坪和北寬坪等先期逆沖斷層構造,重新成為新的脆性推覆斷層,自北向南逆沖推覆在南側雲架山群(相當二郎坪群,Pt3—P2)和T3—J1之上;第四期在印支期構造基礎上,發生伸展抬升,沿斷裂形成了J—K沉積盆地,但又於燕山中晚期再次發生多級向南的逆沖推覆構造,使寬坪岩群、欒川岩群等先期構造岩片又逆沖疊覆於J-K岩層之上,無疑是新生代構造用所致。
從北秦嶺整體分析,其厚皮疊瓦逆沖推覆構造系具有以下特點:
(1) 它是在先期多次逆沖推覆構造基礎上復合疊加,以晚期中新生代為主體的復合型逆沖推覆結構。
(2) 北秦嶺推覆構造系剖面組合顯示,上部以主幹推覆斷層和三大推覆構造岩片呈高角度北傾南倒指向南的依次逆沖疊瓦堆置為其基本構造格局,總體構成北秦嶺現今中上地殼向南的疊瓦狀堆置結構。
翠華山地區
翠華山地質公園大部分是處在寬坪群變質岩系中,出露的寬坪群變質岩有黑雲母石英片岩、黑雲母角閃片岩等,構成圍岩的主體,其中貫入大量古生代與中生代多期花崗岩,並引起混合岩化,形成混合交代型岩體。混合交代型與交代、熔融程度有關,當交代徹底、熔融程度高時,岩石類型較為簡單,反之復雜。翠華山岩體屬交代熔融程度低的岩體,受多期多次岩漿,岩石類型較為復雜。
翠華山混合岩的類型從注入式混合岩—眼球狀混合岩—腸狀混合岩—條帶狀混合岩—片麻狀混合岩—混合花崗岩,清楚地展示了混合演化作用由弱到強的發展過程。
在翠華山原山門東側,圍岩與岩脈形成侵入接觸,界限明顯,中間為花崗質岩脈,兩側為中元古界寬坪的黑雲母片岩。
在白水泥廠前公路旁,圍岩與岩漿形成底辟構造,岩漿上涌是原岩地層被拱起,形成寬緩的背斜構造。
混合片麻岩,岩石中的暗色礦物定向排列,具有清楚的片麻狀構造,岩性均一,已不能區分基體與脈體,成分與花崗岩相似。混合岩化作用的最後階段是花崗岩化作用,基本與脈體之間的界限完全消失,形成一種不同於岩漿侵入形成的花崗岩,岩性均一,塊狀節理發育,有時可見到原變質岩的殘留體。
翠華山的混合岩在古構造—熱基礎上,又經歷中新生代晚期推覆構造,又由於秦嶺的晚近急劇隆升,遭受強烈侵蝕,終使公園屬地形成現今地質內外動力作用下,山峰岩層發育近似垂直的不同類型的構造剖面、斷層、片理、節理等,構成後來山體易於發生高空崩塌的地質基礎。
翠華山岩石節理以剪切節理為主,節理面產狀基本穩定,延伸較遠,節理面平直光滑,礦物質充填較少,並以共軛X型節理系產出,將翠華山岩體切成菱形及棋盤格式形狀。根據野外實地觀察,翠華山岩體發育六組節理構造,其中以近東西向及近南北向兩組節理最為發育,而該兩組節理又以高傾角(65~80°)傾向分別以向北及向東為特徵。
翠華山斷裂面是具有明顯位移的斷層構造面,疊加於節理構造之上,使岩體進一步破碎。斷裂構造屬於非透入性構造,在水湫池景區內僅發現三條,產狀與秦嶺山前斷裂相似,走向近東西,傾向向北,傾角為65~70°。斷層性質以脆性正斷層為主,斷面發育擦痕及階步構造遺跡,斷面光滑如鏡,發育硅質動力結晶擦痕。
變質層理面構造是破壞翠華山岩體整體性的另一重要因素。該地區的背景地層為寬坪群中—深變質地層。在岩漿侵入就位過程中發生混合岩化作用,捕虜圍岩包體,形成混合岩化片麻理不連續結構面,在該結構面上發育雲母片狀礦物,使得岩石更易剝離瓦解。
5. 格爾木昆侖山國家地質公園的地質特色
由於間歇性抬升和內外營力作用下,昆侖山地區有三級剝夷面,一級峰頂面海拔在5000米以高,頂部冰雪覆蓋。二級剝夷面緊接其下,融凍風化強烈。三級剝夷面在4650米-4750米之間,無堆積物,局部有薄層中更新冰磧,冰水沉積,其上發育小型融凍泥流。早更新世冰期的冰川地貌,經過強烈的構造運動和外力剝蝕作用,冰蝕地形完全遭到破壞,僅在昆侖山主脊一帶見其冰磧物。中更新世冰川地貌冰蝕、冰磧地貌分布廣泛,有明顯的谷肩,並見有冰川溢口。冰磧地貌主要有側磧堤、鼓丘、冰水扇等。晚更新世冰川鰭脊、角峰、冰斗明顯,終磧壠在西大灘呈線狀排列。
在東昆侖主脊北坡23公里寬度內有現代冰川23條,南坡有12條。冰川及積雪區面積67.4平方公里,尤以玉珠峰周圍最為集中,冰舌區冰川裂縫較發育。
玉珠峰現代冰川大多為面積1-5平方公里的冰斗冰川,少數為面積不到1平方公里的懸冰川。玉珠峰現代冰川的地貌形態詭異,造型獨特,景色壯觀。
昆侖山口屬多年凍土區荒漠地貌昆侖山的構造運動與青藏高原隆升和柴達木盆地等沉降的關系。第四紀各次冰期的冰川性質和類型及其發育條件,第四紀堆積物的時空變化和層序及層位對比,古生物群組合特徵、生態環境及其演變和變遷的歷史,以及由地貌沉積物和古生物等確定或反映的自然環境的時空變遷的規律性問題,倍受地質學界的關注。
昆侖山口位於昆侖山中段,格爾木市區南160公里處,是青藏公路穿越昆侖山脈的必經之地。昆侖山中段海拔4767米,相對高度80米-100米,屬多年凍土區荒漠地貌,寒凍風化剝蝕作用強烈。地質系變質岩構成,間有新世紀沉積物,構成丘陵低山和丘壠。
6. 金剛台國家地質公園的地質特徵
金剛台地質公園,是揚子板塊與華北板塊的拼合部位,又是秦嶺—大別造山帶的東段,賦存著豐富、系統、完整的大陸動力學研究系統,是研究秦嶺—大別山造山帶拼合、增生、噴發、侵入等演化過程的理想場所。從中,科學家揭開了一個個地質之謎——億萬年前的火山活動和岩漿侵入的場景,地球的演化過程和崇山峻嶺的形成過程,都在這里得以真實而生動地詮釋。
大別山為板塊多次碰撞而形成的豫東南的天然屏障。距今25億年前,這里是浩淼無垠的海洋,海底火山噴發頻繁,歷經數億年之久,噴發沉積形成了大別古陸核。在距今 14億~8億年的中晚元古代,又一輪地殼沉降作用,形成了原始的大別山基底。
在距今4.3億年左右的加里東晚期,華北、揚子兩大板塊發生拼貼,大別山隆起,大批逆沖斷裂形成並造成志留紀地層缺失,從而奠定了本區以北東向構造為主體的構造格局。
到了距今1.54億年左右的侏羅紀晚期,隨著太平洋板塊向中國東部大陸的俯沖,造成了本區強烈的火山噴發,堆起雄偉高峻的座座山峰,構成獨特的火山地貌景觀。火山噴發之後,這一地區又發生了大規模的岩漿侵入,形成了國內典型的同源岩漿演化商城花崗岩體。
進入距今0.65億年的喜馬拉雅運動,本區地殼運動以垂直升降為主,大別山迅速抬升,並處於強烈的剝蝕階段,受物理風化、洪水沖擊、河流侵蝕與重力崩塌等共同作用,奇特的沖刷地貌、絕壁懸崖、峰叢、峽谷、奇峰怪石等比比皆是,最終形成了今天獨特的金剛台地貌。
在漫長的地質歷史演化過程中,金剛台地區留下了豐富的地質遺跡——懸崖峭壁、「仰視為峰、俯視為嶺、平視為牆」的峰牆地貌、沖谷地貌與低山丘陵區、以花崗岩為基底的山前沖刷地貌,以及姿態萬千的象形奇石。可以說,大自然的裂山斷海,巨力萬鈞的新構造運動和曠日持久、鍥而不舍的水動力作用,是豐富多樣金剛台地貌的最好雕塑師。
金剛台地區的火山活動以中心式噴發為特徵,其復式火山機構,由多個次級的錐狀火山組成,在火山噴發的不同部位分別保存有火山流動構造、火山角礫構造。在後期不同構造作用下分別形成了陡峭象形的山峰和奇石,給人以無窮的想像空間。在這里有許多著名景點,如貓兒石、豹子岩。貓兒石因山頂形似狸貓而得名,數十里之外可見,惟妙惟肖,氣勢雄偉。豹子岩,山石高聳,其形酷似一隻豹子,威武地盤踞在山頂。此外,還有凌空飛架山端的仙人橋,長約20米,騰空2米多高,曲曲折折,沿山勢依依而下;峰牆地貌,由於構造抬升,風化剝蝕,水侵冰劈,使得早期的火山岩沖刷崩塌,形成一道牆壁般蜿蜒曲折的山峰,令人感嘆大自然和時間的力量。
由於構造的作用,使花崗岩侵入岩體、風化剝蝕,形成了形態各異的地貌景觀。侵入接觸關系遺跡、花崗斑狀結構、花崗巨斑遺跡、球狀風化遺跡,水流沖刷和風蝕遺跡、捕虜體等地質遺跡,無不體現著地球演化過程中水與火的交融。
花崗岩地貌不同的角度有著不同的風情。比如,石鼓寨,從不同角度看,有時如鼓,有時像海獅,有時似駱駝,有時似青蛙,十分有趣。在這里,無論是峻拔挺秀的山峰,還是蜿蜒曲折的山谷,處處都存在著風吹雨打的痕跡,一個個形態圓潤彎曲的空洞,一處處形態各異的凹坑,無不記載著流水和風吹的聲音,「水滴石穿」、「風如刀割」從這億萬年的岩石上得到了最好的驗證。
園區位於華北、揚子兩大板塊的接合部,在不同階段形成了一系列的區域性深大斷裂,如龜—梅斷裂、桐—商斷裂等,保存了韌性剪切和後期脆性疊加的構造活動遺跡,特別是燕山期形成的近南北向商—麻斷裂以及其派生的北東向斷裂共同造成了湯泉池溫泉的形成,使其成為聞名的療養勝地。湯泉池位於商城縣西南20公里的雷山腳下,水溫 56℃~58℃,富含硫、鎂、氫、氟、鍶、鋇、鈦、硼等多種微量元素,對各種皮膚病、風濕性疾病等有顯著療效。湯泉池溫泉出露於商城花崗岩體與變質岩的接觸帶,商(城)—麻(城)大斷裂與北東向湯泉池斷裂的交匯處。兩大斷裂為溫泉水的補給、儲存、運移、導入和湧出提供良好的空間和通道,從而造成了這一溫泉的形成。因溫泉周圍重巒疊嶂,怪石嶙峋,湖光山色,景色宜人,自古文人墨客紛至沓來,譽之為「神泉」。
金剛台,遠處是山,山遙遙聳翠,近處是水,水悠悠流銀。兩岸田畦曲曲折折,梯田層層疊疊,插秧時碧綠連天,收割前金黃鋪地。
7. 大水卜洞地質公園的特點;
「不離不棄」也就是永不放棄的意思,在文中表示阿格巴與「閃」親如父子,互相鼓勵的版品質。所謂「不離權不棄」不就是「不離」和「不棄」這兩個詞語組成的嗎?是啊,也許今年那個「卑鄙」(baby不算太小)讓我把這個詞理解的餓更加透徹一些吧! 呼呼,自從我那「....
8. 陽春凌霄岩國家地質公園的生成特點
采訪:陽來春市鐵礦公司地質工程師源鍾耀清
「它的生成特點是從洞頂往下生長,那麼地下這個,這個叫石筍,為什麼叫石筍呢?它像平常春天在竹園里地上冒出來的竹筍一樣,所以由此而得名。那麼石鍾乳生長,慢慢往下沉積,石筍是從地上往上生長,經過漫長的地質歲月以後,它們慢慢連成了石柱。」
鍾乳石、石筍和石柱,都是由石灰岩的裂縫中含有碳酸鈣的水流和水滴,緩緩地從洞頂往下滴落,在空氣中水被蒸發了,碳酸鈣慢慢地生出結晶,經過數十萬年時間,逐漸形成的。那麼,它們的生長速度又多快呢?
9. 十渡何以稱為地質公園有什麼地質特徵
喀斯特廣泛發育的十渡自然風景區有眾多地質現象,成因獨特,造型奇美,堪稱地質奇觀,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和旅遊開發價值。
景點:一線天
一線天是地質上的斷層裂隙,這條巨縫長達65米,高35米-45米,寬1米-1.5米 ,最窄處僅0.6-0.7米,一人通過兩壁擦肩,進入巨縫涼爽宜人,抬頭仰望只見一線藍天,是華北地區最大的一線天,堪稱地質奇觀。兩側山岩奇異,岩石表面有輕微溶蝕,略有凹凸不平,在細小縫隙中有類似石鍾乳的沉澱形態,因為雨水的滲入和溶蝕,在兩壁岩石面上出現斑駁的沉積和侵蝕痕跡,如壁畫,似崖刻,有的形如飛禽走獸,有的如樹木花草,也有的似雲霞如波濤,千姿百態,美不勝收,更增加了這一奇觀的神秘感。
景觀:「同圓藻」化石
這塊巨石是中元古界薊縣系時代的古海洋中藻類繁生,在碳酸鹽沉積過程中形成的化石。在這種疊層石化中,因藻類種屬繁多,常見的平面形態常具有同心圓的構造,故又叫同圓藻化石,眼前這塊化石是在大約距今11-13億年前形成的,高7米,寬6米,厚約2米,形態完整,化石連片,結構清楚,層面構造在眾多同圓藻化石中非常典型,是罕見的地質奇觀。
景觀:千古河床「石中石」
在距今14-10億年前,這里為淺海環境,當時氣候潮濕炎熱,際地上的大量碳酸鈣、碳酸鎂被水溶解帶到海洋中沉澱,形成石灰岩或白雲岩,同時陸地上的二氧化硅也以膠體的形式被一團一團的帶到海洋中,並隨海洋里正在沉積的石灰岩和白雲岩一起沉積,就形成了現在這種在岩石中包裹著的一個一個圓形、橢圓形的似爪狀的石塊。這石塊比包圍它的基岩硬度大,顏色也略暗些,故稱這一景觀為石中石。這種海洋中兩種不同物質同時沉積形成的岩石,具有很高的觀賞和科普價值。
。。。還有很多 不一一列舉了 LZ可以看一下這里的介紹:
http://org.bjfsh.gov.cn/zf-xzh/Shi/lvyouzy/index.asp
希望有幫助~
:)
10. 地質公園——地學內蘊的科學性
一、概述
地質公園是可以觀賞豐富的、有重要科學價值和典型意義的地質遺跡的風景區。地質遺跡是指地球發展演化過程中所遺留下來的一切跡象,例如有的地方過去是海洋,便有在海洋中沉積的石灰岩等岩石,岩石中還會有在海洋中生活的生物化石;某個地方曾經有火山噴發,便會有火山岩、火山口、火山頸等與火山有關的岩石和構造;發生過泥石流的地方,會有泥石流的堆積物,可以看到轉化為泥石流的鬆散體所處的地貌和構造位置……所有這些可以據之推斷出地球上曾經發生過的歷史事件的物質現象,都叫地質遺跡。地質遺跡是地球歷史的記錄,地學就是根據地質遺跡研究地球發展演化規律的科學,地質公園是欣賞風景區的地質科學性的部分。
建設地質公園的目的,首先是開展地學科普活動,在旅遊中學到地學知識,有利於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科學水平;其次是滿足廣大旅遊者求新、求知、解惑的需要,提高旅遊的科學品位,提高風景區的美學深度,了解山水形成的本質和地球運動的規律,吸引更多的旅遊者以提高風景區的經濟收入;第三,是對人民群眾進行生態環境教育的需要;第四,有利於保護地質遺跡,因為批准為地質公園後,將禁止采礦等一切破壞環境的活動。
目前許多風景名勝區都掛有多塊牌子,有各式各樣的名稱,這些不同名稱的公園,都是風景區在不同方面的表現。自然風光強調觀賞性,給人以美的享受;森林著重於景區的植被以及植被形成及其所代表的生長環境與特徵,從中得到植物和生態環境的知識;地質公園除了強調美學特徵、植被環境以外,更著重於山水的成因及其與地質環境的關系。
根據國土資源部的規定及部分學者的意見,本書分6類地質公園進行介紹。
二、剖面地質公園
1.天津薊縣國家地質公園
天津薊縣國家地質公園於2001年12月10日經國土資源部批准,2003年11月8日正式揭牌開園。公園位於薊縣之北,燕山山脈南坡,總面積342km2 ,公園核心地帶面積9km2 ,地質遺跡為中、新元古界標准層型地層剖面及古生物化石,可以作為全國和全球地層對比的依據,這就是它的巨大科學價值。
公園中、新元古界剖面地層齊全,出露連續,保存完好,頂底清楚,構造簡單,變質輕微,疊層石等古生物化石豐富,地層厚度近萬米,真實地記錄了地球距今18 億~8 億年的地質歷史,被國內外地質學家推崇為世界上同一地質時期的「標准層型剖面」。
2.浙江常山國家地質公園
浙江常山地區奧陶系剖面研究比較詳細,建立了我國第一個「金釘子」地質剖面,作為全球該地層對比的標准剖面。這個「金釘子」位於常山黃泥塘,其底界以一種特殊的筆石的首先出現為標志,是距今4.6億年左右的地層剖面。
3.陝西洛川黃土國家地質公園
位於陝西省中北部洛川縣城南的黑木溝,兩岸邊坡出露的黃土剖面是250萬年來地質歷史的產物,含有豐富的歷史信息。公園面積約9km2 ,黃土垂直節理發育,直立性好,在大氣降水及地表、地下水的作用下,形成了獨特奇異的黃土地貌景觀。在南北長3~5 km的范圍內,有圓形、方形、大小不一、高低錯落的黃土柱,有長約數丈、寬約數尺的黃土橋,有小如井口、大如巨盆、深不見底的黃土洞,有坐若金字塔、跌若孔雀下山、造型豐富的黃土雕塑,有橫立的黃土牆和垂直的黃土裂隙……
公園內有世界上保存最完整、內容最豐富的黃土剖面,是研究中國大陸乃至歐亞大陸古氣候變化及其他地質事件的重要資料。劉東生院士認為:「洛川黃土古土壤系列是北半球最為完整的大陸地質記錄之一,它記錄了距今240萬年以來所發生的地質事件,有助於重建中國北方乃至北半球第四紀地質事件的歷史,並有可能以此認識現代地質過程在地球史中扮演的角色及其未來的發展趨勢。」「我國黃土磁性地層學的研究,以洛川剖面最詳,可以劃分出幾個十分重要的極性變化和年代標定點,這是目前所知的全球黃土記錄中最為連續、完整的剖面。」張宗祜院士指出:「黃土高原整個全新世的氣候變化,存在著千年尺度的准周期性波動,這種變化在中國許多地方的序列載體中都有表現,但以洛川剖面全氧化鐵氣候序列表現得最為完整、清晰。」「中國黃土地層中發現的脊椎動物化石,具有時代特殊價值的屬種還是很少的……像陝西洛川黑木溝剖面的黃土地層中集中出現的化石產地是不多見的,也是十分典型的。」
三、生物遺跡地質公園
1.雲南澄江國家地質公園
生物演化的歷史,是地球演化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距今25 億~5.4 億年的元古宙已發現了很多菌藻植物化石,因而將元古宙稱為菌藻植物時代。元古宙末期,除藻類大量繁育外,還出現了著名的伊迪卡拉動物群,其中有腔腸動物、環節動物、節肢動物和介殼動物。由於這些動物缺乏堅硬骨骼,保存下來的多為動物軀體的印痕化石和遺跡化石。原先植物繁茂的時代突然出現大量動物化石,地質界稱其為生物大爆發。我國雲南澄江國家地質公園就記錄了一次生物大爆發事件。
雲南下寒武統自下而上分為4階:梅樹村階、筇竹寺階、滄浪鋪階、龍王廟階,寒武紀生物大爆發事件就記錄在梅樹村階地層內。梅樹村階以雲南晉寧以北7km的梅樹村剖面為層型剖面,其中保存了早寒武世(距今5.3 億年) 40 多個門類、100 余種動物的化石,其中有海綿動物、腔腸動物、軟體動物、節肢動物和疑難動物化石等。由於埋藏地質條件特殊,不但保存了生物硬體化石,而且保存了十分罕見精美的生物軟體印痕化石,為研究寒武紀早期生物大爆發及這個時期的動物生理結構、生活習性、系統演化、生態環境提供了實物資料,是極為寶貴的地質遺跡。這些化石稱為「澄江動物化石群」,與澳大利亞「伊迪卡拉動物化石群」(距今5.8億年)、加拿大「布爾吉斯頁岩動物化石群」(距今5.15億年)並列為「地球歷史早期生物演化實例的三大奇跡」,被稱為「20世紀最令人驚奇的發現之一」。
澄江動物化石群國家地質公園位於雲南省澄江縣帽天山地區,總佔地面積18km2 ,山勢順地層走向延展,中心區帽天山海拔2026m。化石埋藏帶長20km,寬4.5km,核心保護區面積1.2km2 ,共發現化石點30餘處,已採集化石3萬余塊。
19世紀30年代,達爾文在其著名的《物種起源》中預言:今後如果有人對我的理論提出挑戰,那很可能來自對寒武紀動物突然大量出現的解釋。1991年4 月23 日,美國《紐約時報》頭版頭條並附配精美圖片介紹了中國帽天山動物群的發現。2001年1月出版的美國《科學》雜志認為雲南澄江動物化石群使脊椎動物出現的時間提前了6000 萬年。英國牛津大學的古生物學家感嘆:「澄江古生物化石將是科研永遠的大廈」。此處經科學鑒定的40個門類、100多個種的古生物化石,涵蓋了現代生物的各個門類,還發現了多種過去曾大量存在、現已滅絕的動物種,已超出現有動物分類體系,只能冠之以發掘地名來命名,如撫仙湖蟲、帽天山蟲、雲南蟲、昆明蟲和跨馬蟲等。
2.四川自貢恐龍國家地質公園
恐龍是已經滅絕的古代脊椎動物,它們生活在2.25億~0.65億年前的中生代,包括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在地球上生活了1.6億年之久。恐龍是一個巨大的家族,既有「巨大的」、「恐怖的」,也有「小巧的」、「溫順的」。世界上已發現的恐龍化石有900~1200個屬。在自貢恐龍國家地質公園的陳列廳中展出的完好恐龍骨架達18 具,這18 具恐龍中有3具屬於雜食性,個體長1.4~2.8m;有5具屬肉食性,個體長4~8.9m;有10具為植食性,其中3具個體長4.3~7m,另7具個體巨大,長9~20m。所有這18具恐龍化石在時代上都屬侏羅紀。
自貢恐龍博物館建築在恐龍化石群的發掘現場——大山鋪,距自貢市11km,建築面積6000m2 ,有兩個發掘現場,在這兩個現場可以看到從砂岩中剝離出來的恐龍骨骼化石,堆積重疊,縱橫交錯,十分壯觀。
我國國家地質公園中的恐龍地質公園還有甘肅劉家峽恐龍國家地質公園、黑龍江嘉蔭恐龍國家地質公園、雲南祿豐恐龍國家地質公園、新疆奇台硅化木恐龍國家地質公園。
3.硅化木地質公園
(1)遼西木化石群
遼西木化石群集中在北票市和義縣一些山區,它們大都保持原始樹樁形態,大的直徑達1m以上,表層樹皮裂痕依稀可見。最長的石樹樁,出露部分長3m有餘,樹樁上年輪清晰,其年代屬侏羅紀,與北票含煤層的時代相當,原來這里曾是浩瀚的林海。
(2)延慶木化石群
在北京延慶縣城東北白河北岸長500m的谷坡上,分布了40~50個木化石群。這些木化石高低參差、密密麻麻,堪稱奇觀。木化石較堅硬,有的出露地表幾十厘米,有的達1m多,直徑約1~2m。多呈短樹樁狀,表面為褐黃色和灰白色,樹皮紋路和斷面年輪清晰。延慶木化石群世所罕見,這里原是湖泊,樹木被埋入地下,經硅化形成。
(3)自貢硅化木
四川自貢市涼高山附近的長山嶺,有一株舉世無雙的硅化木,主幹長23m,直徑1.3m。此硅化木堅實晶瑩,樹紋纖維清晰,在陽光照射下,像寶石般閃閃發光。它埋藏於侏羅紀砂岩中。
(4)亞利桑那州化石林
美國亞利桑那州阿達馬那鎮的化石林,數以千計的石化樹干(硅化木)倒卧地面,直徑平均1m左右,長15~25m之間,最長達40m,其周圍還有零散的化石木塊。這些石化樹木年輪清晰,宛如大塊的碧玉瑪瑙,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密集的石化樹干區有6處,最美的叫彩虹森林。推測此處原有的森林被洪水沖刷,木質發生礦化作用,又被鐵錳氧化物染色,才形成今天五彩斑斕的化石樹。
4.山東山旺國家地質公園
山東山旺國家地質公園,位於山東臨朐縣上林鄉。富含化石的岩層出現在一個采礦坑內,最上層是風化的土壤,第二層是第四紀火山噴發形成的玄武岩,第三層是富含化石的硅藻土層,最下面是砂礫岩。硅藻土層由硅藻的遺體經黏土膠結而成,其形成時代為距今1800萬年的中新世。硅藻土成層極薄,像書頁,其中賦存的化石像動植物畫冊一樣,又被稱為「萬卷書」。硅藻土曾作為一種非金屬礦床開采,1980年此處成為我國第一個古生物化石重點保護區後才停采。
哺乳類動物化石包括鹿、犀牛、豬、馬、熊、鼠、蝙蝠等17個屬18個種,其中以柄杯鹿數量最多,呈現出各種各樣的奔跑姿態。鳥類骨壁很薄,很難保存為化石。1976年在此發現了一具完整的鳥類化石,轟動了中國古生物學界,也引起世界同行的關注,迄今已發現6種鳥類化石。蛇化石的研究在我國始於20世紀60年代,第一塊蛇化石即發現於此,在其骨骼的兩側還可看到鱗片壓在岩石上的痕跡。兩棲類有6個以上的種,可以看到蛙的幼體——蝌蚪和長著尾巴的青蛙,還見到青蛙和魚一起保存的化石,以及魚、水草、樹葉保存在一起的化石。昆蟲化石的保存有三大特點:數量龐大,保存完美,形態生動。昆蟲身上最易腐爛、最不易保存的翅膀,居然能在這里保存下來,並呈現展翅高飛的姿態。山旺的蜘蛛化石也很多,位居世界前列。山旺的植物化石同樣門類齊全,數量豐富,保存完好,不少葉子能見到清晰的葉脈。花最容易凋謝,但卻能保存為化石,甚至可以看到雄蕊和雌蕊,實屬舉世罕見。
在1800萬年前山旺地區是一片水草肥美的大湖,有各種動物在此生活,後來火山噴發,湖泊不復存在,生活在湖中的生物也遭到毀滅。
四、構造遺跡地質公園
1.河南王屋山世界地質公園
王屋山世界地質公園珍奇的構造地質遺跡包括以下5個方面:
1)兩期褶皺的疊加。早期發生過走向南北的緊密褶皺,以後又發生了東西向的褶皺,這兩期褶皺疊加在一起。
2)背斜與地壘的疊加。古老的王屋山背斜在南、北兩翼各形成一條正斷層,於是這個古老的背斜成為地壘。
3)清晰、奇特的不整合組合。王屋山背斜在天台山處倒轉,使太古宇與元古宇間的不整合面直立,並成為壁立的懸崖;元古宇頂部石英砂岩水平產出,不整合於直立的石英岩上,形成角度不整合。兩個不整合相交成T字形,是世界上最奇特的不整合之一。元古宇頂部石英砂岩沉積時,古地貌應為向西傾斜的陡坡,因而在天壇山峰頂這個小范圍內,東邊的岩層薄、層數少,西邊的岩層厚、層數多。
4)活躍的新構造運動。王屋山地區地面上升的構造運動活躍,其依據主要有:①河流在平面上呈蜿蜒曲折的老年期河道,而剖面上則是兩岸陡峭的V字形青年河谷;②鐵山河有表明地面上升的隘谷;③景區內至少有4期階地;④以寒武系為對比依據,可以計算出天台山相對於太行山的上升高度,以三疊系為對比依據可以大體計算出相對於南面丘陵區的上升高度,以丘陵區為對比依據可以計算出相對於華北平原上升的高度;⑤山前丘陵區山頂高度一致,保持上升前平原的原貌,但已有大量溝谷切割;⑥景區南緣斷層,可見太古宙地層與第四系黃土的斷層接觸,說明第四紀時山體仍在上升,斷層仍在活動。
5)土地生命周期的展現。土地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資源,由於王屋山地區有活躍的新構造運動,使得土地生命中的各個周期均展現於小范圍內,是研究土地發展及保護的珍貴的科學資源:①公園主景區裸露岩石上,由於風化作用有極薄的黏土礦物生成,是為土地的萌生期;②景區河谷階地上有小片土地生成,是為土地的幼年期;③景區以東為華北平原的邊緣,沃野千里,是土地的青年期;④景區以南的丘陵處於平原上升後遭侵蝕的階段,山頂是良田,谷底則出露岩石,是土地的老年期;⑤公園主景區土地已被全部剝蝕,岩石裸露,是為土地的消亡期,但它卻與土地萌生期重合。
2.河南嵩山世界地質公園構造遺跡
嵩山世界地質公園內可以看到的構造遺跡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在嵩山地質公園內及其附近可以看到36 億年以來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5個地質時期的地層。
2)能見到華北地區幾乎所有的構造運動遺跡:距今25 億年前發生於元古宙和太古宙之間的嵩陽運動,距今18 億年前發生於中元古代和古元古代之間的中嶽運動,距今5.43億年前發生於古生代和元古宙之間的少林運動,以及石炭紀和奧陶紀間的不整合面。嵩山以眾多不整合面匯聚一堂為特徵。
3)堅硬的石英岩褶皺成各種復雜的形態,倒轉、平卧褶皺到處可見。在三皇寨景區還可見到因褶皺石英岩岩層直立的壯觀景象,一片片石英岩層筆直聳立,直逼蒼穹,布滿整個峽谷,如萬卷「倚天巨冊」,氣勢恢宏雄偉。
五、礦物礦床地質公園
礦床地質公園對人類的吸引力是巨大的,一般旅遊者總是感覺礦床很神秘,巨大的礦床對地質專業人員更是有著非凡的吸引力。但是現在似乎還沒有建設礦床地質公園,因為公園的建設可能會對礦山生產帶來影響,而未開採的礦床因各種原因更不會建為公園。那些已經采完閉坑的大型礦床,可以在露天采礦場或地下采場建設地質公園。這既是對采礦破壞環境的整治,又能有經濟上的收入,還能開展全面系統的科普教育。
六、地貌地質公園
本書所介紹的各個風景區都可以稱為地貌地質公園。
七、地質災害地質公園
1.龍門山構造地質公園
世界上每年發生地震約500萬次,其中有感地震5萬多次,7級以上破壞性地震平均每年有十幾次,8級以上特大地震平均每年一次。我國唐山地震死亡人數在30 萬左右。1556年陝西華縣地震死亡83萬人,可見地震是對人類威脅最大的地質災害。
四川龍門山已建成國家構造地質公園,鑒於這里是大地震的頻發區,2008年5月12日發生的大地震的遺跡又多,應以此構造地質公園作為宣傳地震防險避災的地質公園。
龍門山延展於四川盆地西側,長約500km,是一個中生代以來的疊瓦逆沖斷裂帶,大地震就是其運動的結果。其逆沖斷層面傾向北西,龍門山體向四川盆地推移。1929年地質學家趙亞曾在川西平原彭州市境內發現了白鹿頂、小魚洞一帶的飛來峰,確定了這一推覆構造。我們認為,由於太平洋板塊和華北裂谷都將地殼向西推擠,四川盆地向西北插入龍門山之下時,龍門山的塊體便被擠出,向四川盆地推覆,每擠壓推覆一次便發生一次地震。地塊的移動下插不是一個點,而是有一定長度和寬度的地段。因此2008年5月12日地震的餘震都在都江堰和秦嶺地區之間發生,直到能量全部釋放,推覆塊體的位置取得平衡後,餘震才停止。本地段發生過以下大地震:1933年疊溪地震(7.5級) ,1941年黑水地震(6級),1958年北川地震(6.2級),1960年松潘地震(6.75 級),1973年松潘平武地震(7.2級),2008年汶川地震(8 級)。在75年內發生了6 次大地震,約12年一次,足見頻度之高。從上述數據同時還可看出,間隔時間愈長地震的強度愈高,破壞性愈大。
2.重慶黔江小南海國家地質公園
重慶黔江小南海國家地質公園位於重慶東南黔江的北部,南連酉陽,西接彭水,北界湖北利川,北東部包括湖北咸豐縣一角。中心區為小南海,是一個美麗的高山湖泊,成因為地震堰塞湖,距黔江30餘千米。據《黔江縣志》記載,清咸豐六年發生大地震,山崩岩塌,形成一道長1170m、寬1040m、高67.5m的大壩,截斷溪流,漫淹20餘里,形成湖泊,並在其附近湖北咸豐境內形成4個較小的堰塞湖。小南海湖面長5km,最寬處1km,最深50餘米,有板夾溪等5條溪流注入,水質良好。小南海是目前國內歷史最長、保存最為完好的地震堰塞湖,而且在世界上也「極為鮮見」。據中國科學院專家考察,當時地震震級為6.3級,地震的破壞烈度為Ⅷ度。地震時山體滑塌10餘千米,4500×104m3的崩滑體向西推移2km,以近100m的落差阻塞山谷。地震遺跡區還保存了崩塌崖面、崩滑體、堆石壩、淹沒森林等多種地震破壞形跡。當年因地震崩塌形成的斷崖絕壁——大跨岩、小跨岩之下,滾石密布,巨石林立,其直徑一般1~5m,大者在10m以上。這些為地震災害研究提供了極為珍貴的自然實體,有很高的科研科考價值。國家地震局於2001年為小南海頒發了「黔江小南海國家級地震遺址保護區」和「全國防震減災科普宣傳教育基地」兩塊牌子,使小南海的科技價值得到了社會公認。
3.東寨港
東寨港位於海南島瓊山區,被列入《世界重要濕地名錄》。據歷史記載,東寨港原是一片陸地,1605年大地震沉沒了72個村莊,隨之成為海港,港灣中生長有大量紅樹。7~10m深的海水裡,村莊廢墟、斷垣殘壁、農田道路清晰可見。
4.西藏易貢國家地質公園
西藏易貢國家地質公園位於西藏自治區波密縣與林芝縣交界處,主體位於波密縣易貢鄉,呈北西-南東向帶狀展布,總面積為2160km2。地質公園以易貢巨型山體崩塌地質遺跡為特色。
易貢巨型山體崩塌體的體積達3000×104m3 ,崩塌的最大落差達2580m,滑坡的最大垂直運距達640m,最大水平位移為6700~7000m,堆積體達到3×108m3 ,其他遺跡包括高速滑擦痕、高速滑坡特有的噴水冒沙坑、土丘群以及易貢堰塞湖區遺跡、易貢藏布-帕隆藏布斷裂帶與易貢-魯朗走滑斷裂構造遺跡、易貢堰塞湖決口遺跡、易貢堰塞湖潰決形成的次生崩塌-滑坡遺跡、古冰川活動遺跡及相應的地質生態環境等。
本區降水量豐富,斷裂作用加上冰川凍融對岩石裂隙的楔劈以及河流流量增加導致的侵蝕切割能力,進一步加劇了河谷邊坡的掏蝕、失穩,促進了崩塌、滑坡的發生。然而易貢巨大的泥石流形成的根本原因卻是地殼的快速上升與陡峭河谷的形成。15 萬年來大峽谷地區地殼抬升速度達到30mm/a,是世界上抬升最快的地區之一。故易貢扎木弄溝巨型崩塌、滑坡是這些獨特的內外動力地質作用長期綜合作用的結果,所形成的崩塌—滑坡—堰塞湖—湖水潰決—河谷地形改造—河谷次生崩塌、滑坡地質災害鏈是在別的地區極難見到的。沿易貢藏布而上,被泥石流堵塞的長條形堰塞湖中雲霧縹緲;湖灘平原、湖濱台地,果林茂密,茶園壠壠,此處為西藏第一處茶園,所產珠峰聖茶聞名遐邇。
5.翠華山山崩國家地質公園
翠華山位於陝西西安市長安區,其主峰終南山海拔2604m,山崩分布面積5.2km2 ,主要由殘峰斷崖、崩塌石海、堰塞湖3部分組成。
殘峰斷崖主要指玉案峰、甘湫峰、翠華峰及山崩臨空面。三峰鼎立,突兀險峻,直沖雲霄。玉案峰海拔 1688m,半峰劈裂,崩面平齊峻峭,如玉案倒豎。甘湫峰,海拔2045m,是一條長1500多米、寬260~900m、高差約300多米的山,近南北就地崩塌,形成石海波濤的壯景。翠華峰,海拔1414m,似一巨大的銅牆鐵壁橫亘翠華山中,兩端被高達200餘米的峭壁截切,形成一條長近千米、高200 多米、寬300 多米的石坎,堵塞太乙谷。
崩塌石海,總量3×108m3 ,石塊巨大,集中分布在翠華峰-甘湫峰和大坪。巨石堆砌,相互疊置,宛如石頭的海洋,波瀾起伏。崩塌過程中石塊相互欹嵌,形成了上百個洞穴。其中冰、風二洞最奇。冰洞夏季結冰,炎炎酷暑,洞中冰柱倒立。風洞由兩塊巨石頂端相撐形成,洞中冷風嗖嗖,盛夏六月,涼風習習。還有小風洞、蝙蝠洞等許多奇洞。
堰塞湖共有3處。甘湫池為乾涸之湖;另一處由於泥沙堆積填平,故名大坪;水湫池,因山體崩塌堵塞太乙河形成,湖面長600m,寬100~300m,水深5~12m,可劃船、垂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