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公園大全 » 森林公園發展

森林公園發展

發布時間: 2021-01-18 11:54:19

Ⅰ 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句是 ( )(2) A.把北山建設成省級森林公園,是當地政府實施可持續發展的

A B中「發電量不能輸送」;C中「應先引導後發展」;D句不合事理。

Ⅱ 七仙嶺國家森林公園的未來發展

七仙嶺國家森林公園由海南安環倫(加拿大)規劃設計有限公司編制總體規劃,並通過了省旅遊局組織的評審,公園規劃總面積22平方公里。按照規劃,該公園分為保護區、發展區和過渡區三大區塊,其中發展區設有登山服務區、七仙湖觀光區、生態博物館、山頂生態小公園、登山觀賞區、溫泉度假區、黎苗風情寨和商業服務中心等設施。 為了加快七仙嶺國家溫泉森林公園的開發,在省委、省政府大力支持下,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加大公園的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目前,陵水至保亭、保亭至五指山、保亭縣城至溫泉區已建成高等級的水泥路面;溫泉區至森林區的公路業已開通,生態登山路即將完工。園內的通訊、供電和供水等設施基本滿足發展需求。

Ⅲ 徐家山國家森林公園的發展歷程

1942年夏蔣介石視察蘭州,下令綠化城區南北兩山,當局即將北山一段命名為中正山,並選徐家山為試驗點,整地植樹,並於此山中峰立碑題記,碑今尚存。1944年秋,美國副總統華萊士參觀徐家山,並贈送90多種牧草草種。1946年10月英國援華會會長克利浦斯和夫人一行參觀考察徐家山。1965年徐家山林場建成黃河上水工程,開始提灌引水造林,在黨、政、軍、民的共同努力下,在母親河水的哺育下,徐家山開始茁壯成長。80年代是全民植樹造林的時代,宋平、肖化等同志就在徐家山參加過植樹活動。 1983年在胡耀邦同志「種草種樹發展畜牧,改造山河治窮致富」的號召下,全國各地支援甘肅綠化造林,同時也是徐家山綠化造林的新紀元。國家領導人對西部生態環境的建設非常重視。1999年10月,朱鎔基總理率各部委領導在徐家山視察蘭州南北兩山的生態建設。
2000年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彭佩雲同志前來參觀徐家山公園紀念林。2004年5月,國家副主席曾慶紅在徐家山視察蘭州生態發展。此外,還有許多國家部委領導和各省市相關領導及外國友人曾多次參觀考察徐家山。2003年6月,徐家山國家森林公園被評定為「國家AA級旅遊景點」。如今,公園正在以它特有的熱情迎接著八方來客。

Ⅳ 塘沽森林公園以後的交通發展規劃誰能詳細講解一下

地鐵是緩解城市交通擁堵,提高出行速度的最有效方式之一,地鐵建造難度大,投資額很高,因此總體費用偏大。
濱海新區成立後,規劃了多條地鐵線路,但規劃不等於實施。客觀的說,塘沽目前並不具備地鐵建設或運營的條件,首先人口密度不大,道路擁擠度不高,出行可依靠公交車、私家車完全能夠解決。不像人口密度大的城市,高峰期寸步難行。其次,客流量低,因為地鐵主要建在客流量大的區域,每天有足夠的客流量才能保證基本運營費用,這一點還做不到。第三出行並不方便,塘沽公交車四通八達,私家車也很順暢,如果乘坐地鐵,從家裡到地鐵站,再從地鐵站到目的地,不一定有公交車方便快捷。
由於濱海新區是開發區的窗口,不排除有批復地鐵的可能,但有無地鐵對居民生活的影響真的有限。估計率先批復的是塘沽中心城區(繁華地段),開發區(經濟發展),中新生態城(國家重點項目)等。對於森林公園,短期內不應該有地鐵項目,客流少,投資費用大,運行成本高,且沒有強勢的支撐點,個人認為,短期內不要想了,具體今後什麼時間能上,估計很難預計准確。計劃也沒有變化快。
一家之言,當不得真,如果買房高投資,建議就免了吧。如果居住或剛需,就等他落下價再說,那兒的價格絕對偏高。

Ⅳ 黎坪國家森林公園的發展

經過公園開拓者的不懈努力,該森林公園於2009年7月1日正式開園運營,回並舉行隆重的開園答慶典儀式。開園後,將會吸引越來越多的遊客到公園觀光游覽。預計到2009年接待遊客人數可達到12.54萬人次,2010年達23.85萬人次,到2015年可達到101.75萬人次,2020年可達到158.35萬人次。黎坪國家森林公園的開發,將為元壩、南鄭乃至漢中經濟飛速發展起到不可估量的推動作用。

Ⅵ 森林公園發展競爭力的概念是什麼有沒有一個體系來說明競爭力

具體可鏈接到以下網點查看:http://..com/question/22104027.html?si=1森林生態旅遊是一種正在迅速發展的新興的旅遊形式,也是當前旅遊界的一個熱門話題。森林提供木材的功能逐步消退,改善環境及為公眾提供休憩功能正在逐步被加強。森林生態旅遊越來越為人們所關注,已成為世界旅遊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現代林業必不可少的重要內容[1]。世界人士預測,以走向保護區,親近大自然為主題的「生態旅遊熱」將在全球興起。現在人們為我國旅遊業面臨難得的機遇而欣喜時,必須高度重視的問題是旅遊業對環境造成的近期和遠期的危害。因此,必須對森林生態旅遊的真正內涵加以研究,結合我國的實際制訂森林生態旅遊的法製法規和管理措施,並使森林生態旅遊成為對旅遊者進行生態教育的一所大學校。森林生態旅遊是指在被保護的森林生態系統內,以自然景觀為主體,融合區域內人文、社會景觀為對象的郊野性旅遊,旅遊者通過與自然的接近,達到了解自然、享受自然生態功能的好處,產生回歸自然的意境,從而自覺保護自然、保護環境的一種科學、高雅、文明的旅遊方式[2]。森林生態旅遊的內涵更強調的是對自然景觀的保護,其發展應與自然和諧,並且必須使當代人享受旅遊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機會與後代人相平等,並且森林生態旅遊的全過程中,必須使旅遊者受到生動具體的生態教育。森林生態旅遊必須強調以生態效益為前提,以經濟效益為依據,以社會效益為目的,力求達到三者結合的綜合效益最大化,實現旅遊目的和旅遊的持續發展。

1 我國森林生態旅遊資源的現狀

我國幅員遼闊,自然條件復雜,生物種類豐富,群落類型繁多。從80年代開始,以森林公園建設為主體的森林旅遊業在我國悄然興起並獲得長足發展。據了解,目前全國各級森林公園有800餘處,其中國家級270處,總經營面積達720萬公頃,年接待遊客達5000萬人次,基本上形成了吃、住、行、游、娛、購的一條龍服務體系。此外,1995年在全國4萬多個國有林場,99個自然保護區,119個風景名勝區中,也有大部分已開辦了森林旅遊項目。從黑龍江的北極村到海南的尖峰嶺,我國森林公園跨越了寒溫帶、溫帶、暖溫帶、亞熱帶、熱帶等5個氣候帶,幾乎囊括了中國所有類型的森林景觀資源,為人們進行觀光、避暑、野營、度假、科考、探險等活動提供了適合場所,吸引著越來越多的遊客。1995年,全國森林公園共接待遊客3000多萬人次,森林旅遊綜合收入達4億多元[3]。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00年底,我國各種類型自然保護區的數量已發展到1276處,約佔全國總面積的12.44%,還擁有1億hm2的森林公園,並已建成了近1100個森林公園[4]。另外,目前全國森林公園擁有賓館、飯店、商店等旅遊服務設施約40萬m2,接待床位10萬多張,游車、遊船4000餘台(艘),主要游路15萬km,水電交通等基礎設施基本滿足需要。森林旅行社和森林旅遊公司約100家,其中國際旅行社的森林旅遊直接從業人員8萬多人,年接待森林旅遊人員6000萬人次[5]。這為開辟我國森林特色旅遊,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同時我國廣袤的林區內,分布的高等植物達32萬種,還鳥類、獸類、爬行類和兩棲動物近2千種[6]。還有千姿百態的自然景觀,豐富多彩的歷史遺跡和出土文物,再加上瀑布、溫泉、林草、花卉、珍禽、異獸,輔以沙漠、草原、江河、湖泊等,對遊人充滿了神奇的魅力。登山野營、騎馬打獵、採集標本、游泳釣魚、繪畫攝影、休息療養等,這些陶冶情操,增進身心健康的旅遊內容是其他大眾旅遊所不能替代的。

2 我國森林生態旅遊所面臨的問題

生態旅遊的開展,不僅提高了人們走進自然的興致,也提高了自然旅遊在旅遊業中的地位和賺取外匯的份額。目前國內生態旅遊已近2500萬人次,每年旅遊收入近1.2億元,獲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但由於我國的旅遊業開發時間較短,人們對旅遊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尚缺乏科學理解,那種「旅遊業是無煙工業」的觀念還較流行,森林生態旅遊的發展大多還停留在初級階段,強調對旅遊資源的開發而忽視了旅遊本身對環境的影響和資源的破壞,使我國森林生態旅遊業面臨一系列問題。

2.1旅遊資源的粗放開發和盲目利用

生態旅遊熱的興起和不計成本或少計成本而引發的森林旅遊利潤虛增,促使許多地方紛紛把森林生態旅遊確定為新的林業經濟增長點,但許多地區在開發旅遊資源時,缺乏深入的調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學論證,盲目投入後遊人甚少,收不抵支,難以維持經營,也無法保護資源,造成許多不可再生旅遊資源的損害[7]。某些景區不研究旅遊生態容量,在特定的節假日遊客大量進入後,由於無合理安排,遊人四處踐踏,破壞了資源的原始性和自然狀態,一些資源因遊人過量而失去原有特質而逐漸喪失欣賞價值。

2.2旅遊交通和服務設施建設帶來的生態環境問題

在某種意義上說,一個旅遊者就是一個污染源,旅遊設施密度越大,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和污染的可能性越大。有的自然風景區出於經濟目的,熱衷於旅店、餐館的建設,盲目擴大旅遊區、修建旅遊設施, 使遊客空間分布不均,導致景觀和生態的破壞,違反了生態旅遊最大限度保護自然狀態的開發原則,導致旅遊資源退化[8]。隨著自然保護區生態旅遊熱的掀起,保護區內脆弱的生態系統也遭到致命的打擊。以長江為例,上游大量興建旅遊設施,致使原始森林和天然生態林遭受濫砍濫伐,覆蓋面積減少,造成山體滑坡、水土流失、江河污染嚴重,影響下游的水質,遊客很難看到「山清水秀」、「碧波盪漾」的美麗景色[9]。

2.3遊客時空分布不均所引發的生態環境問題

由於受氣候,節假日等原因的影響,遊客具有季節性波動的特點。如黃山1992~1997年客流量中,旺季(4~10)中89.92%,淡季(1~3月和11、12月)僅佔10.08%;極旺月(5月)客流量(17.73%)是極淡月(1月)客流量(0.38%)的46.66倍[10]。由於遊客時空分布不均和遊人不良行為所帶來的生態環境問題,突出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遊客增多,旅遊活動的頻繁和分布的過於集中必然引起一些物質和生態資源的變化,特別是由於遊客的不良行為會影響樹木的更新能力甚至致死;

第二、旅遊旺季遊人遺棄在風景區的食物改善了動物的生存環境,促其取食無慮,繁殖加快,而到了旅遊淡季,因遊人減少,靠遊人遺棄食物難以為繼的動物只好啃食樹皮度日,對植物產生危害;

第三、由於游覽步道寬度難以滿足超載時段遊人的需要,大批遊人踐踏步道兩側地面,不僅影響土壤結構和土壤發育,降低土壤水分滲透力,進而加劇了土壤的侵蝕速率。

2.4 景區環境污染嚴重

由於我國人口眾多,旅遊業發展迅速,而又缺乏規劃和管理,國民的生態意識較差,可以說旅遊到哪裡,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也就到哪裡,景區內生活污水增多,垃圾廢渣、廢物劇增。如千島湖國家森林公園內,每年接納的生活污水達304. 56萬t;作為「五嶽獨秀」的南嶽衡山,景區內每年約有6000t經營垃圾、2000t旅遊垃圾、25萬t污水,生活區內水體大腸桿菌超標15倍,細菌總數超標22倍,而景區內每年燃放的鞭炮則多達2億多響[11]。甚至喜瑪拉雅山上也有各類垃圾,旅遊部門不得不花巨資處理這些廢棄物[12]。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2.5 專業旅遊人才缺乏,服務質量不高

旅遊人才培養不受重視,培養機制不健全,人才匱乏。而缺乏管理與經營的人才,缺乏科學知識與技能,真正的生態旅遊則難以開展[13]。由於從事森林旅遊業的人主要是過去林業局、場、站的人而過渡的,加之起步較晚,導致專業旅遊人才缺乏,2000年11月份,甘肅省林業廳組織了首屆森林公園導游培訓班,參加的49名學員中僅有5人有導游證,還不足10%,整體素質不高。部分森林公園至今無一名專職導游,遊客來了只是簡單象徵性的介紹,致使旅遊景點不能引起遊客的興趣,有乘興而來,敗興而歸的感覺,其餘從業人員整體服務意識不濃,服務質量不高,違約經營,坑蒙欺騙遊客的現象時有發生[14]。

由此可見,在發展旅遊與保護環境之間存在著相互矛盾的關系。那種把生態消費擺在首位,不惜以生態資源的消耗為代價來獲取利潤的作法,必須引起高度重視,走出生態旅遊的認識誤區已經成為我國旅遊業開展生態旅遊首先應解決的問題。

3 森林生態旅遊可持續發展對策

1998年5月23日《光明日報》發表了題為《生態旅遊豈能破壞生態》的署名文章,文中引用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提供的一份調查顯示「中國已有22%的自然保護區由於開展生態旅遊而造成保護對象的破壞,11%出現環境資源退化」[15]。森林生態旅遊要持續發展,應是一種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與自然環境相和諧的旅遊模式,必須把握適度的開發速度,控制接待人數,增強環境意識,否則,太多的遊客會對目的地的環境造成過大的壓力,破壞了生態旅遊賴以生存的環境,生態旅遊也就不可能持續發展[16]。

3.1 樹立可持續利用資源的新思維,強化生態文化建設和生態教育

可持續利用是一種全新的自然觀和世界觀,它主張人與自然的和諧,主張資源的公平分配,主張在保護自然生態系統基礎上的經濟持增長。開發和保護是融為一體的,保護是開發的前提,開發是保護的進一步發展。資源環境是開發的基礎和物質的載體,社會文化是資源的精神內涵,而經濟是保護的動力,三者是個相輔相成的統一體[17]。必須樹立這種新思維,堅持對資源的開發利用與保護增值並重,將環境和資源的開發、利用、增值、保護目標納入森林生態旅遊事業的發展計劃,並進行統一核算。通過綜合開發,促進產業發展,改善生態環境,使綠色企事業三大效益同步增長[18]。同時,發展森林生態旅遊必須與宣傳教育相結合。充分利用旅遊這一生動活潑的大學校,使生態旅遊的全過程成為生態教育和生態道德教育的全過程,使旅遊者在大自然中喚起綠色的激情,綠色的愉悅,綠色的思考,體驗大自然的和諧,有序,體會「天人合一」的傳統文化,達到熱愛自然、師法自然,啟迪人生的目的[19]。生態教育也要使旅遊「利益相關者」,如開發商、景區居民等都認識到環境對旅遊業的重要性,使它們明白生態旅遊資源和環境是他們獲得經濟效益的基礎。

3.2 制定法律、法規、強化法制觀念

鑒於旅遊作為一種產業對環境的特殊影響和累計性的破壞,生態旅遊必須有切實可行的法規作保障,「以法興游」、「以法治游」是旅遊業長期健康發展的必由之路。因此,政府及各級主管部門要制定合理的政策,強化行業管理,盡快出台相應的法律法規,完善森林生態旅遊這一產業的相關系統[20]。政府必須用立法來加強對森林資源的保護,加強對森林生態系統的保護,加強對森林生態旅遊資源開發的指導和管理,做到依法管理,依法保護,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21]。同時,充分發揮執法機構(如質檢所)對旅遊業實行法制化管理和必要的監督。並通過法律杠桿來整頓市場秩序,逐步建立統一規范的服務標准、完善的旅遊市場競爭規則,通過這些管理條例使旅遊各方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從而達到規范旅遊市場的目的[22]。

3.3 加強森林生態旅遊管理,保護景區環境

首先,對森林生態旅遊區進行有效地保護生態環境、加強森林生態旅遊管理是保證生態旅遊持續發展的一項重要措施。應把我國自然保護區劃分為非旅遊區和旅遊區兩部分,少數具有重要影響的國家及世界級自然保護區應劃分為非旅遊區,禁止任何商業性旅遊,以保護其自然景觀及生物多樣性。在允許旅遊的自然保護區內,應採用同心圓式的利用模式,將保護區從里到外分成核心保護區、遊憩緩沖區和密集遊憩區。針對不同的旅遊區,確定環境容納量,並以此控制客流量,可通過提高門票價格來平衡環保與經濟收入之間地矛盾[23]。其次,要控制污染,森林生態旅遊區應普及太陽能、沼氣、冷能等非化石能源的利用,日常生活用品以可降解材料為主,在滿足旅客基本的食宿需求外,應盡量減少對空調、汽車、飯店等奢侈消費的需求,對生活污水及垃圾的處理應採用生態工程技術,做到物質的循環利用[24]。

3.4 統一規劃、有序開發

我國已加入WTO,旅遊業也將全面融入到世界旅遊業發展之中,公平參與競爭。要想使森林生態旅遊真正服務於森林生態旅遊區及其周邊社區,必須進行生態旅遊認證[25]。森林生態旅遊開發的特殊性需要各方面專家學者(包括旅遊地理專家、經濟學者、市場分析人員、法律顧問等)組成的評估機構進行客觀、公正、全面的調查評估,在此基礎上完成可行性論證,提交給政府。政府再從全局考慮是否進行生態旅遊開發。堅決制止一哄而上和無規則開發。貫徹資源和環境保護的思想,做好旅遊開發規劃。森林生態旅遊規劃是開展森林生態旅遊重要的基礎工作,科學的規劃應把旅遊區和旅遊項目的規劃納入社會經濟發展總體規劃,統一部署,科學行事。規劃設計應以森林生態為主線,多業並舉,拓展和深化森林生態旅遊的內涵,同時規劃設計要有創意,實現旅遊產品的差異化,旅遊項目要有新意和吸引力。在規劃設計時,應反映人們返璞歸真、回歸自然的追求和願望,並加強配套建設,配備相應的食、住、行、游、購、娛等服務設施,積極開發森林生態旅遊項目和產品。在自然生態環境好的地方,要充分利用得天獨厚的條件,統籌規劃,重點安排,精心設計和打造,將其建成森林生態旅遊的典型區、精品區,為發展森林生態旅遊探索出一種切實可行的經營和發展模式。

3.5 培養和引進人才

森林生態旅遊健康發展的關鍵是人才,是旅遊行業的隊伍素質。因此,人才的引進、培養和提高至關重要。森林生態旅遊涉及林業、旅遊、環保、生物、地理、歷史等眾多學科,要進行科學的規劃和經營管理以及開發高品位、高檔次的森林生態旅遊項目和產品,需要有一批環保、管理、旅遊、服務等方面的人才[26]。要實現優質服務與國際接軌,提高綜合效益就必須有一大批專業技術人員與之相配套,所以在培養專業人才方面應加大力度,在服務配套設施方面提升檔次[27]。 為此要加快人才的培養和引進,一方面可吸收綜合素質高的專業技術人才壯大隊伍;另一方面可採取「請進來,走出去」、「內外結合,長短結合」的辦法,加強對在崗人員的培訓、輪訓,實行高素質的規范化管理,提高從業人員的素質和服務質量[28]。

3.6 推出生態旅遊產品,加強遊客教育

生態旅遊是高層次的旅遊,要求旅遊者有較高的欣賞層次和較強的環境意識。為此,必須加強自然資源和環境保護的宣傳教育,並規定旅遊途中的允許操作行為,使其旅遊行為與資源、環境相協調,以有利於環境優化和生物多樣性的發展及文化保護。要貫徹生態意識,開發生態旅遊產品。如餐飲結合本地物產,以地域產品特別是當地的綠色食品為主。住宿設施與周圍環境相協調,具有地方特色,有條件的地方,可就地取材,如建造「樹上旅館」。景區內盡可能限制現代化的交通工具,而以較原始的交通工具為主,如步行,馬車,自行車及利用自然能(風力、水力等)的交通工具,既體現生態旅遊活動的自然特色,又可以避免對生態環境的污染[29]。購物方面提倡購買不影響當地自然的土特產品。按照市場導向原則,開發森林景觀資源,制定森林生態旅遊產品開發戰略,調整森林生態旅遊產品結構,改變觀光旅遊單一產品結構的局面,使森林生態旅遊活動內容多樣化[30]。

綜上所述,有政府的參與扶持,有社會公眾的廣泛支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法制保證,森林生態旅遊業一定會朝著健康的方面持續發展,也一定會受到世界越來越多國家的關注和重視。

參考文獻:

[1]張逸. 森林生態旅遊的開發與可持繼發展策略的研究[J]. 林業經濟問題,2002,(1):57-59.

[2]池麗月.生態旅遊市場營銷策略[J].林業經濟問題,1999,(1):37-40.

[3]鍾新民. 森林生態旅遊開發建設與可持續發展[J]. 桂林旅遊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9,(3):74-76.

[4]可 亭.國森林旅遊資源[J].中國林業(森林旅遊專刊),2001,(4):8-10.

[5]陳秋華.試析我國森林旅遊產業發展對策[J].生態經濟,2000,(4):58-61.

[6]劉紫青. 試論森林生態旅遊的可持續發展[J] .林業經濟問題,2002,(2):122-124.

[7]李肇榮. 廣西生態旅遊的現狀、問題和對策[J]. 廣西經濟管理幹部學院學報,1999,(2):35-36.

[8]陳逢珍. 試論旅遊業持續發展的若干問題[M]. 林業經濟問題,1998,(2):22-24.

[9]田世政.西部大開發與三峽庫區旅遊業發展研究[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0,(5):101-107.

[10]黃成林.黃山九華山客流季節分布和國內客源市場比較研究[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9,22(4):351-354.

[11]伊少華,何 平,童顯德.林旅遊資源開發要走可持續利用之路[J].森林旅遊,1998,(試刊號):12-13.

[12]羅美安,向風行. 生態旅遊的發展與管理淺析[J].旅遊科學,1999,(1):5-7.

[13]傅岳瑛,劉 琴. 我國西部生態旅遊的現狀和開發建議[J]. 地理學與國土研究,2002,(2):103-106.

[14]王曉春,蘆維忠. 甘肅省森林生態旅遊現狀及發展對策[J].開發研究,2001,(3):63-64.

[15]羅美安,向風行.生態旅遊的發展與管理淺析[J].旅遊科學,1999,(1):5-7.

[16]趙新民 楊松茂 馬 蘭. 陝西生態旅遊發展的現狀分析[J]. 陝西經貿學院學報,2000,(1):40-43.

[17]汪華武,等.生態旅遊開發[M] 昆明:科學出版社,2000,38-45.

[18]馬澤斌. 淺談國有林場開發森林生態旅遊中的問題及其對策[J]. 經濟林研究,2001,(3):63-64.

[19]王爾康.生態旅遊與環境保護[J].旅遊學刊,1998,(2):14-16.

[20]楊桂華.生態旅遊的綠色實踐[M].昆明:科學出版社,2000,28-32.

[21]葛漢棟. 湖南實現森林生態旅遊可持續發展的幾個問題[M].湖南林業科技,1999(4),1-7.

[22]張濟民.生態旅遊與湖南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J].旅遊調研,1998,

(10): 16-18.

[23]包國章,李向林,謝忠雷,等.淺談生態旅遊德利弊與政策導向[J].中國環境管理,2001,(1):71-75.

[24]賈振虎,吳應建,劉永紅. 中條山國家森林公園發展生態旅遊的前景與對策[J]. 山西林業科技,2002,(1):39-42.

[25]於法穩,尚傑 實施生態旅遊認證的緊迫性[J]. 生態經濟,2002(5):48-50

[26]張秋根,萬承永,熊冬平 南昌市森林生態旅遊現狀及其發展對策[J]. 林業資源管理,2003(3):20-23.

[27]汪華武,等.生態旅遊開發[M]. 昆明:科學出版社,2000,148-150.

[28]吳楚材 論生態旅遊資源的開發與建設[J] 中國地理,2000(11):43-45.

[29]徐嵩齡.西藏旅遊業建設面臨的14個問題[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1,(1):87-91.

[30]李晴 發展重慶的森林旅遊[J].生態經濟,2002(6):48-49.

Ⅶ 發展森林旅遊應該注意的幾個問題

發展森林旅遊應該注意的幾個問題主要如下:
一重視森林的生態保護
生態是森林旅遊的第一賣點,破壞了森林的生態環境,其旅遊資源的價值就無從談起,而且對經濟價值和人類的生存都會產生嚴重的影響。因此,在森林旅遊的開發中,應該努力做到不損林木,不毀林地,不改地貌,不影響野生動植物的生存和繁衍。要統籌安排森林資源的保護和利用,以和諧的生態旅遊切入到美妙的大森林中來。
二不同類型的森林要有不同的思考
森林有不同的類型,有山地森林、平原森林;有高寒地帶的森林、也有茂密的熱帶雨林;有天然森林、原始森林,也有很多的人造林。條件不同,特點不同,因此,森林旅遊的策劃設計不可能採用同一個模式,必須仔細考察,發現特色,抓住關鍵,打造亮點。
三注重林相分析
在森林旅遊資源的調研中,對於林相的考察和分析最為重要。毫無疑問,森林旅遊中最主要的看點和玩點在於林木,因此,森林的狀況是旅遊資源優劣的根本。如樹種的組成,樹形和色彩的分布,樹齡結構,喬木灌木的搭配,常綠樹和落葉樹的交替,以及林地的疏密層次等等,關繫到森林大景觀的秀美和森林中局部小景觀的雅趣。所以,一定要以多樣化的森林景色,形成多個森林旅遊的靚麗景點。
四區分觀光、度假、探險等不同的森林旅遊功能
觀光旅遊為主的森林公園,應該具有豐富多彩的森林景觀資源,並且要努力營造更多森林中的局部景觀,增加觀光點,提升森林景觀的美感;以度假旅遊為主的森林公園,應該充分利用森林氧吧的康體養生環境,在森林中建立度假營地,假日山莊,讓遊客來森林休閑游樂,沐浴於綠色的生態大自然中;以探險旅遊為主的森林公園,應該開辟幾條精彩的林中探險路線,設置探險的目標、障礙和野外生存的環境,在增添森林探險樂趣的同時,務必要注意森林探險旅遊的安全措施和救援方案。
五選定打造的點和線
森林的面積都是十分遼闊的,森林旅遊的策劃設計不應該、也不可能「全面開花」,只能選擇若干個條件比較好的點進行重點打造。可以在森林中,建成一個個度假的山莊、遊憩的營地、品牌的景點和林中的樂園,並且用趣味的游線把這些點串在一起,形成森林公園旅遊的完整格局。其中,對於森林景觀的欣賞,既要有大尺度的秀美遠景,又必須有近距離的精緻小景,讓遊客從大森林的不同視角,獲得美麗壯觀的視覺享受。
來源於網路

Ⅷ 森林公園景觀的發展趨勢是什麼

我們針對於森林公園景觀總結出了以下的趨勢

  1. 從人工硬質景觀向生態景觀發展

現有景觀設計理論大都以人工景觀為主,以人為核心,以人工建築為重點,自然景觀只是作為背景。生態景觀設計則運用生態倫理學的觀點,把人、動植物、自然環境— — — 有生命和無生命的所有自然物視為大自然中相互平等的組成成員;景觀設計以尊重自然、保護自然資源、維護自然生態為必備前提,關注生物多樣性問題;設計以滿足當代人的景觀需求而不損害未來人類的景觀需求為目標。具體措施有建立生態旅遊村、設計生態建築,恢復地帶性植被景觀而不隨意引種異地植物,控制狩獵和投食等將干擾生態平衡的景點項目和行為,設計和提倡能減少污染的生態型旅遊消費方式等。

2.從單一景觀向整體景觀設計發展.

現有景觀開發大都是孤立地對某一個景觀元素進行設計,忽略了其它因素。整體設計則是對公園景觀進行全面分析和設計 ,是多目標設計。既為區域內的風光進行設計,也為公園內影響景觀的保護手段、管理措施、服務方式、廣告宣傳等進行設計。

3.從盲目求大求全向主題特色發展

森林公園在早期的景觀開發中,對景觀資源不分重點平等對待的現象。自然山水、人工亭台、 宗教建築、樹木園、盆景園、動物園、狩措場、民俗風情等各類景點不分主次,應有盡有,甚至把人們能想像的任何景觀與旅遊項目都列入規劃設計之中。求大求全, 形成主題分散、毫無特色、雜亂無章的景觀組合。經過10多年的摸索總結,景觀設計已逐步走出大而全的誤區。設計中更注重對森林公園資源特色和客源特點的分析,以此確定公園的主題目標和個性特色。在設計中全面圍繞主題,從風景建設、道路、植被、風土民情等景觀建設的各個方面和公園保護、管理、服務等各個環節都緊扣主題展開,使公園景觀主題在任何一處都得以充分體現 ,形成不與其它森林公園雷同的獨具個性的景觀特色。

以上是由我們「遠景設計研究院「(四零零-零二三-二二零六)所總結出來的趨勢,望採納!

Ⅸ 奧林匹克森林公園的發展歷史

2003年11月,奧林匹克森林公園與中心區景觀規劃設計方案徵集活動評選出3個優秀方案。第二號方案為北京清華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與美國SASAKI景觀設計公司合作的方案,主題為「通向自然的軸線」 。
2005年4月14日,北京市規劃委員會發[2005]400號《關於奧林匹克森林公園規劃設計方案審查意見的批復》批示,原則上通過奧林匹克森林公園規劃設計方案,以政府文件形式確定「通向自然的軸線」為設計主題 。
2005年6月30日,奧林匹克森林公園工程開始建設奠基 。
2006年2月,奧林匹克森林公園全園交通系統規劃通過了交通影響評價 。
2006年4月29日,經過120天的施工,主山填築工程達到設計高程,主峰順利封頂。山體結構經一個雨季考驗後觀測,除整體山基沉降2cm左右外(預測范圍30cm內),沒有出現山體失穩滑坡現象。主山填築工程的竣工驗收,標志著森林公園大型土石方工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
2007年8月奧林匹克森林公園射箭場竣工,並於該月舉辦北京國際射箭邀請賽(測試賽) 。
奧林匹克森林公園水系及水質維護系統於2007年完成竣工,2008年投入運行 。
2008年6月20日奧林匹克森林公園全部竣工 。
2010年8月21日,北京奧運城市發展促進會和朝陽區人民政府共同在奧林匹克森林公園舉行了「奧運雕塑園」落成剪綵儀式,在2400餘件「北京奧運景觀雕塑方案徵集大賽」參賽作品中有63尊精品雕塑將落戶於奧林匹克森林公園。「和平柱」、「同一個夢想」和「探求勇氣——入中國之道」三件大型雕塑,與園內已有的比利時巨型雕塑「運動員之路」共同構成了奧運雕塑園的核心區域。其餘精品雕塑分散安放在整個園區內,與公園原有的13座奧運雕塑共同營造出奧運文化氛圍 。
2012年6月23日,奧林匹克森林公園南園舉行奧林匹克宣言廣場落成典禮 。

Ⅹ 旗山國家森林公園的發展歷程

福州自古就有「西旗(山)東鼓(山)」,「一旗二鼓」之說。自古道:「天下名山僧佔多」,名山古剎,相得益彰。在旗山峰迴水曲,洞天福地之中,唐代以後,寺觀鼎盛時期,九庵十八寺錯落其間,曾經是「鍾聲佛號聞十里,路上行人半是僧」的勝地。在旗山東麓太平山上有鄭善夫所書「旗山第一峰」石刻,字徑一尺,遒勁雄渾。山的西北有石松寺,建於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原名靈鳳寺。後有宋紹興十年(1114年)寺僧天石樣師栽松於石,改名為石松寺。山上寺廟的木結構建築是為明萬曆年間興建,沿寺右側直通棋盤峰的蜿蜒山路上,有玉卵石、仙桃凌空、佛帽高放等崖石景點,形象惟肖。崖下有勾漏洞,裡面大小縱橫交錯,循環不已,水深見底。清朝年間,這些寺廟大多毀於兵匪和火災。福州市實施城市「東擴南進西拓」的戰略,橫跨閩江的金山大橋和橘園洲大橋的建成通車,昔日的東西天塹,已成咫尺坦途。旗山石松寺正在擴建成為總佔地1310畝的東南第一剎―「旗山萬佛寺」,不但要達到「西旗東鼓,旗鼓相當」,還將「以特立足,以特取勝,以特揚名」。
旗山國家森林公園前身為南嶼國有林場,由留美碩士李先才先生於1933年創辦,解放後由黨和政府接管,1958年正式成立省辦閩侯南嶼國營林場,1989年由閩侯縣移交福州市林業局直轄,1996年改名為福建省閩侯南嶼國有林場。2000年,國家林業局林場發「2000」698號文件批准成立福州旗山國家森林公園。林場與森林公園實行兩塊牌子、一套班子管理體制。
著名寺廟
石松寺
石松寺位於福建省閩侯縣南嶼鎮中溪村西,一名石嵩,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建。初名靈鳳,紹興間,因僧人天石於石上植松而易今名。寺坐北朝南,僅存大雄寶殿、西配殿和東堂,佔地面積約800平方米。大雄寶殿為明代重建,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歇山頂,抬梁穿斗式木結構,仿宋風格,是閩侯縣最古老的大雄寶殿建築。寺內有宋紹興四年(1134年)鑿造並浮雕松鶴圖案的石槽和紹興十年的植松碑。寺側有墓塔,寺後有一石室,壁上鐫刻五段宋代摩崖詩刻。1989年,列為第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旗山萬佛寺:
萬佛寺前身是石松寺,始建於宋大中祥符三年(公元1010年),初名靈鳳寺。紹興十年(公元1140年)寺僧天石於寺旁種植龍爪松長成,易名為石松寺。1999年,雪峰寺方丈釋廣霖構思提議將該寺建為全國最大的寺院,藏萬尊白瓷佛、立寺名曰「旗山萬佛寺」。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