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公園大全 » 海鹽海洋公園

海鹽海洋公園

發布時間: 2021-01-20 22:59:04

⑴ 莎士比亞小鎮是哪裡啊,好玩嗎

鹽城市區那邊有水街,海鹽博物館,這兩個靠在一起的;還有新四軍紀念館。鹽城的地級市大豐,有中華麋鹿園,莎士比亞小鎮,海洋公園

⑵ 從海洋館買的海星,請問這個是什麼品種,好養嗎自來水的水質怎麼養

海水配法:600毫升困過的自來水配1.5瓶蓋海鹽(5-10元一袋基本) 餵食方法買豐年蝦卵,最好是內可孵化(容棕色)的。一次一小拈,用你兌的海水倒出來一點孵化,浮出來之後一天三滴喂給水母。注意少孵化多次喂、 買不到棕色的買到的是橙色的,悲催的....

⑶ ISOMAR的鼻噴霧據說挺好用的,和其他品牌的有什麼不同嗎

ISOMAR用的是天然海鹽水,不是合成的生理鹽水。取水地是義大利Cinique Terre 海洋公園*,位於世界遺產-五漁村,是受保護的水域,沒有被商用過。純凈度被Legambiente所認證(義大利環保組織)。而且含有92種微量元素和礦物質,這樣的成分在其他海域還沒有被發現過,所以說也是很少見和珍貴的。另外一點就是ISOMAR擁有360°專利技術的噴頭,倒著噴也可以的,很方便。以上是我的回答,希望能幫到你。

⑷ 我從海洋館買的水母兩只為什麼一直在水底不動有什麼辦法讓它們恢復正常了謝謝

我的就動了啊我是在新開的那個海洋館買的挺好的。一直在游。他有呼吸嗎如果沒有呼吸的話那就死了。我給你發個視頻吧。

⑸ 內陸海洋館的海水是怎麼來的

人工制備。根據海水成份,用各種鹽合成。

⑹ 海洋館里邊飼養海豚的水池裡的水是淡水還是鹹水

海水
淡水的話,是不行的,體內外滲透壓不同,容易導致水平衡失調。

⑺ 海洋館買的水母怎麼養

海水配法:600毫升困過的自來水配1.5瓶蓋海鹽(5-10元一袋基本)
餵食方法買豐年蝦回卵,最好是可孵化(棕色答)的。一次一小拈,用你兌的海水倒出來一點孵化,浮出來之後一天三滴喂給水母。注意少孵化多次喂、
買不到棕色的買到的是橙色的,悲催的是脫殼蝦卵。沒關系,2天一丁點基本夠一個水母吃了。喂完搖晃一下,傘體布滿蝦卵就是吃了。

⑻ 人們是怎樣利用 海洋

海洋中有豐富的資源。在當今全球糧食、資源、能源供應緊張與人口迅速增長的矛盾日益突出的情況下,開發利用海洋中豐富的資源,已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目前,人類開發利用的海洋資源,主要有海洋化學資源、海洋生物資源、海底礦產資源和海洋能源四類。
海水可以直接作為工業冷卻水源,也是取之不盡的淡化水源。發展海水淡化技術,向海洋要淡水,是解決世界淡水不足問題的重要途徑之一。
海水中已發現的化學元素有80多種。目前,海洋化學資源開發達到工業規模的有食鹽、鎂、溴、淡水等。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豐富的海洋化學資源,將廣泛地造福於人類。
海洋中有20多萬種生物,其中動物18萬種,包括16000多種魚類。在遠古時代,人類就已開始捕撈和採集海產品。現在,人類的海洋捕撈活動已從近海擴展到世界各個海域。漁具、漁船、探魚技術的改進,大大提高了人類的海洋捕撈能力。海洋中由魚、蝦、貝、藻等組成的海洋生物資源,除了直接捕撈供食用和葯用外,通過養殖、增殖等途徑還可實現可持續利用。
在大陸架淺海海底,埋藏著豐富的石油、天然氣以及煤、硫、磷等礦產資源。在近岸帶的濱海砂礦中,富集著砂、貝殼等建築材料和金屬礦產。在多數海盆中,廣泛分布著深海錳結核,它們是未來可利用的潛力最大的金屬礦產資源(圖3.14《深海錳結核》)。
海水運動中蘊藏著巨大的能量,它們屬於可再生能源,而且沒有污染。但是,這些能量密度很小,要開發利用它們,必須採用特殊的能量轉換裝置。現在,具有商業開發價值的是潮汐發電和波浪發電,但是工程投資較大,效益也不高。

海洋漁業生產

海洋漁業資源主要集中在沿海大陸架海域,也就是從海岸延伸到水下大約200米深的大陸海底部分。這里陽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強,入海河流帶來豐富的營養鹽類,因而浮游生物繁盛(圖3.15《大陸架剖面示意》)。這些浮游生物是魚類的餌料,它們在海洋中分布很不均勻,一般在溫帶海區比較多。
溫帶地區季節變化顯著,冬季表層海水和底部海水發生交換時,上泛的底部海水含有豐富的營養鹽類,這些營養鹽類來自海洋中腐爛的生物遺體。暖流和寒流交匯處或有冷海水上泛的地方,餌料比較豐富。這些地方通常是漁場所在地(圖3.16《世界主要漁業地區的分布》)。因此,盡管大陸架水域只佔海洋總面積的7.5%,漁獲量卻佔世界海洋總漁獲量的90%以上。
世界主要漁業國都分布在溫帶地區,這些溫帶國家魚產品消費量高,市場需求大。中國和日本是世界海洋漁獲量較多的國家。中國在充分利用近海漁場(圖3.17《舟山漁場的沈家門漁港》)和淺海灘塗大力發展海洋捕撈和海水增養殖業的同時,遠洋捕撈也獲得了較大的發展。日本可耕地有限,人口密度高,因此海洋水產品在食品結構中比重較大。

海洋油、氣開發

海底油氣的開發,開始於20世紀初。它的發展經歷了從近海到遠海、從淺海到深海的過程。受技術條件的限制,最初只能開采從海岸直接向淺海延伸的油氣礦藏。80年代以來,在能源危機和技術進步的刺激下,近海石油勘探與開發飛速發展,海洋石油開發迅速向大陸架挺進,逐漸形成了嶄新的近海石油工業部門。
地質學家和地球物理學家通常利用地震波方法來尋找海底油氣礦藏,然後通過海上鑽井來估計礦藏類型與分布,分析是否具有商業開發價值。
海上鑽井平台(圖3.18《海上鑽井平台》)是實施海底油氣勘探和開採的工作基地,它標志著海底油氣開發技術的水平。工作人員和物資在平台和陸地間的運輸一般通過直升機完成。油氣田離煉油廠一般都較遠,油氣要經過裝油站通過船舶運到目的地,或直接由海底管道輸送至海岸。
海底石油和天然氣的勘探、開采是一項高投資、高技術難度、高風險的工程,國際合作和工程招標是可行方式之一。

海洋空間利用

世界人口迅速增長,使陸地空間顯得越來越擁擠,海洋空間的開發利用問題越來越令人關注。海洋可利用空間包括海上、海中、海底三個部分,隨著人類逐步向海洋挺進,海洋將成為人類活動的廣闊空間(圖3.19未來海洋空間利用示意)。

海洋環境不同於陸地,它的環境和生態條件有其復雜性和特殊性。人類活動在近海和海洋表面,要抗禦多變的海洋氣象狀況和海水的運動;深海活動要能適應黑暗、高壓、低溫、缺氧的環境;海水的腐蝕性強,海冰的破壞性大,對工程設備材料和結構有嚴格的要求。因此,海洋空間資源開發對科學技術和資金投入的依賴性大、技術難度高、風險大。

海洋空間利用已從傳統的交通運輸,擴大到生產、通信、電力輸送、儲藏、文化娛樂等諸多領域。交通運輸方麵包括海港碼頭、海上船舶、航海運河、海底隧道、海上橋梁、海上機場、海底管道等。生產空間有海上電站、工業人工島、海上石油城、圍海造地、海洋牧場等。通信和電力輸送空間主要是海底電纜。儲藏空間方面,有海底貨場、海底倉庫、海上油庫、海洋廢物處理場等。文化娛樂設施空間包括海洋公園、海濱浴場和海上運動區等。

海洋運輸和港口建設

海洋曾經是人類從事交通運輸的天然屏障。長期以來,人類一直在努力將海洋屏障變為海上坦途。最初,人們利用人力、風力或洋流作為動力,駕駛木船在近海活動。隨著歐洲人到達美洲大陸,世界海洋航運由近海轉向遠洋。之後,世界大洋重要的航道陸續開辟。20世紀初,開辟了通往南極和北極的航道,巴拿馬運河和蘇伊士運河相繼開通。現在,人類已經能夠將船舶駛人世界任何海域(圖3.20世界主要海運路線)。

20世紀60年代,世界石油生產和運輸增長,大型油輪得到發展。集裝箱船的興起,帶來了海洋貨物運輸的革命。今天,穿梭在遼闊海洋上的是百萬噸級的大型集裝箱貨輪和巨型油輪。這些船舶不僅擁有無線電導航和全球定位技術等現代化儀器設備,還可以選擇最佳航線服務,以節省能源和航時,減少危險。

沿海港口是海洋運輸船舶停泊、中轉和裝卸貨物的場所,也是人們開發利用海洋空間的主要場所。港口一般有一個服務區域,即腹地,該區域的商品和貨物通過這個港口向外擴散。為了完成運輸任務,港口要有配套的設施,如碼頭、裝卸設備等,還要有高效率的運作服務。在港口發展過程中,受內外因素的影響,港口的規模、服務功能和范圍可能有所變化。例如,某些國家的政府為吸引船舶來本國港口中轉,對港口實行特殊政策,將港口辟為自由貿易區、自由港等,不需或很少繳納費用。

圍海造陸

沿海地區人地矛盾激化,使人們將眼光投向大海。荷蘭人從13世紀就開始圍海造陸,目前,荷蘭有 1/5的國土是從海中圍起來的。圍海造陸是緩解人多地少矛盾的重要途徑,但是它需要經過充分的科學論證,特別是做好以水利工程為中心的配套建設。

在近岸淺海水域用砂石、泥土和廢料建造陸地,通過海堤、棧橋或者海底隧道與海岸連接,這種新建陸地稱為人工島。世界上一些沿海發達國家如日本、美國、法國、荷蘭等都已建造了人工島。其中以海上城市(圖3.22日本神戶人工島)的規模最大、功能最齊全。興建海上城市,工程和費用巨大,需要以強大的國力作基礎。
澳門人多地少,有限的土地不足以滿足發展居住、綠化、交通、工業、商業等的建設需要。澳門沿岸有許多淤積成的淺灘,有的在落潮時能露出水面,澳門人將它們視為良好的後備土地資源。 100多年來,澳門人利用填海造陸的辦法使土地面積擴大了1倍(表3.2澳門歷年土地面積的變化和圖3.23澳門歷年填海范圍)。

海洋環境保護

海洋環境問題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海洋污染,即污染物進入海洋,超過海洋的自凈能力;二是海洋生態破壞,即在各種人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響下,海洋生態環境遭到破壞。

(一)海洋污染

海洋污染物絕大部分於陸地上的生產過程。海岸活動,例如傾倒廢物和港口工程建設等,也向沿岸海域排入污染物。污染物進入海洋,污染海洋環境,危害海洋生物,甚至危及人類的健康。

工業生產過程中排出的廢棄物是海洋污染物的主要來源,它們集中在大型港口和工業城市附近。1953-1970年,日本九州島水俁灣發生的汞污染事件,就是因為工廠在生產有機產品過程中,排出含汞廢物。這些有害物質流入海洋後,逐漸在魚和貝類體內富集。最後導致100多人嚴重中毒,並先後死亡。

核電站和工廠排出的冷卻水,水溫較高,流入河口或海中時,往往給海洋生物帶來影響。施入農田的殺蟲劑隨雨水流進河流,或者隨土壤顆粒在河口附近淤積,最終進入海洋。偶發性的海上石油平台和油輪事故,引起石油滲漏和溢出,造成海洋污染。

(二)海洋生態破壞

除海洋污染外,人類的生產活動,例如工程建設和漁業生(圍墾和濫捕等),以及自然環境的變化,例如全球變暖和海平面上升,都會使海洋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和改變。人類對某些海洋生物的過度捕撈,導致海洋生物資源數量減少,質量降低,也使部分物種瀕臨滅絕。有些海岸工程建設和圍海造田缺乏科學論證,破壞了海岸環境和海岸帶生態系統。目前,海洋開發活動還缺乏綜合的、長遠的規劃、綜合效益比較差。

石油污染和監測防治

沿海工業生產和海運航線上的船舶,是石油污染的主要來源。因此,石油污染區域集中於沿海水域和海上航道沿線。由意外事故造成的石油泄漏,因為污染跡象明顯,污染物集中,危害嚴重,因而倍受公眾的關注,也是目前治理污染的重點。

為減少意外事故的發生,很多國家在試驗新的原油裝載方法。有些國家配備了除污船,用來清除港口水面垃圾和污油。

海洋權益和《聯合國海洋法公約》

20世紀60年代以來,出現了世界性的開發海洋熱潮。海洋科學和技術迅猛發展,成為當代新技術革命的重要領域之一。為適應國際海洋開發、保護和管理的新形勢,國際社會經過20多年的努力,通過了《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並於1994年11月16日正式生效。海洋法公約的誕生,使國際海洋法律制度發生了重大變革。例如,長期爭執不休的領海寬度問題得到了解決;國際海底及其資源確立為人類的共同繼承財產。

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全球144個沿海國家除擁有12海里領海權外,其管轄海域面積可外延到200海里,作為該國的專屬經濟區,享有勘探、開發、利用、保護、管理海床上覆水域及底土自然資源的主權。我國管轄海域面積為473萬平方千米,約相當於我國陸地面積的二分之一,因此,加強海洋綜合管理顯得日益重要。

《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誕生,為建立國際法律新秩序邁出了重要一步。但是,因為《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要兼顧各個國家的利益和要求,還有許多不完善和不明確之處。因此,在實施過程中,必然會產生一些新的矛盾和問題。例如,在封閉和半封閉的海域,周邊國家主張的200海里專屬經濟區就有可能存在著重疊,還有一些島嶼主權爭議和漁業資源分配等問題,這些都有可能成為相鄰國家關系緊張,甚至引發國際沖突的新的因素。因此,相鄰國家間管轄海域劃界和海洋權益,要求有關國家本著友好協商的精神,予以公平合理的解決。
海洋資源開發

海洋石油和天然氣開發

石油和天然氣資源 據1995年的估計世界近海已探明的石油資源儲量為379億噸,天然氣的儲量為39萬億立方米。據不完全統計,海底蘊藏的油氣資源儲量約佔全球油氣儲量的1/3。預計在本世紀,海底油氣開發將從淺海大陸架延伸到千米水深的海區。

世界海洋石油的絕大部分存在與大陸架上。據測算,全世界大陸架面積約為3000萬平方公里,佔世界海洋面積的8%。關於海洋石油的儲藏量,由於勘探資料和計算方法的限制,得出的結論也各不相同。法國石油研究機構的一項估計是:全球石油資源的極限儲量為10000億噸,可采儲量為3000億噸。其中海洋石油儲量約佔45%,即可采儲量為1350億噸。

半坐底式平台(用於深水開采)

波斯灣大陸架石油產量較早進入大規模開采,連同附近陸地上的海洋石油產量,供應了戰後世界石油需求的一半以上。歐洲西北部的北海是僅次於波斯灣的第二大海洋石油產區。美國、墨西哥之間的墨西哥灣,中國近海,包括南沙群島海底,都是世界公認的海洋石油最豐富的區域。

在海洋進行石油和天然氣的勘探開采工作要比陸地上困難多。必須具備一些與陸地不同的特殊技術,如平台技術、鑽井技術和油氣輸送技術等。

工作平台有固定式平台和移動式鑽井平台,移動式鑽井平台克服了固定式平台建、柴禾不能重復使用的缺點,並大大增加了工作深度。移動式海洋石油鑽井設備擁有自己的浮力結構,可以有拖船拖著移動。有的還擁有自己的動力設備,可以自航。移動式海洋鑽井設備包括:座底式平台、自升式平台、半潛式平台和鑽井船。其中半潛式平台是目前適合於較深水域作業的先進平台,它既能克服鑽井船的不穩定性又能在較深水域中作業。

為向深水石油開發進軍,研究穩定有廉價的深水平台和深水重力平台。張力推平台用綳緊的鋼索系留,工作水深刻達600--900米。後兩種平台都是從海底直立到海面的固定平台,其特點主要是採用縮小橫斷面等技術,降低造價,其工作深度可達500--600米。

海洋生物資源開發

中國海域的生物種類豐富多樣,已有描述記錄的物種達2萬多種。海產魚類1500種以上,產量較大的有200多種。漁場面積280萬平方公里,水產品年產量達2800多萬噸,居世界首位。

我國海洋生物的物種較淡水多得多,有記錄的3802種魚類,海洋就佔3014種。此外,我國還擁有紅樹林、珊瑚礁、上升流、河口海灣、海島等各種海洋高生產力的生態系統,對各類海洋生物的繁殖和生長極為有利。

經濟學家預言:21世紀將是海洋的世紀。「海洋水產生產農牧化」、「藍色革命計劃」和「海水農業」構成未來海洋農業發展的主要方向。

海洋水產生產農牧化

就是通過人為干涉,改造海洋環境,以創造經濟生物生長發育所需的良好環境條件,同時也對生物本身進行必要的改造,以提高它們的質量和產量。具體就是建立育苗廠、養殖場、增殖站,進行人工育苗、養殖、增殖和放流,使海洋成為魚、蝦、貝、藻的農牧場。中國目前已是世界第一海水養殖大國。隨著海洋生物技術在育種、育苗、病害防治和產品開發方面的進一步發展,海水養殖業在21世紀將向高技術產業轉化。

藍色革命計劃

是著眼於大洋深處海水的利用。在大洋深處,深層水溫只有8℃~9℃,氮和磷是表層海水的200倍和15倍,極富營養。將深層水抽上來,遇到充足的陽光,就會形成一個產量倍增的新的人工生態系統。溫差可以用來發電或直接用於農業生產。美國和日本已經在進行這種人工上升流試驗,認為將引發一場海水養殖的革命,所以稱為「藍色革命」。

海水農業

是指直接用海水灌溉農作物,開發沿岸帶的鹽鹼地、沙漠和荒地。「藍色革命計劃」是把海水養殖業由近海向大洋擴展。「海水農業」則是要迫使陸地植物「下海」,這是與以淡水和土壤為基礎的陸地農業的根本區別。人類為了獲得耐海水的植物正在進行艱苦的探索,除了採用篩選、雜交育種外,還採用了細胞工程和基因工程育種。這些研究仍在繼續,目前採用品種篩選和雜交等傳統方法已經獲得了可以用海水灌溉的小麥、大麥和西紅柿等。

海水資源開發

沿海工業用海水在發達國家已達90%以上,如果我國也能大力推廣海水利用,是可以大大緩解濱海城市缺水問題的。

海水直接利用

海水直接利用的方面多,用水量大,在緩解沿海城市缺水中佔有重要地位。在發達國家,海水冷卻廣泛用在沿海電力、冶金、化工、石油、煤炭、建材、紡織、船舶、食品、醫葯等工業領域。日本和歐洲每年都約3000億立方米,目前,我國僅100多億立方米。如果積極把海水在工業中作冷卻水、沖洗水、稀釋水等以及居民的沖廁用水(約占居民生活用水的35%)發展起來,對緩解沿海城市缺水問題,將起重大作用。

海水直接利用的技術包括:海水直流冷卻技術,已有80年應用史,是目前工業應用的主流;海水循環冷卻技術,我國尚處研究階段;海水沖洗等技術等。與海水直接利用的有關重要技術,還包括耐腐蝕材料,防腐塗層,陰極保護,防生物附著,防漏滲,殺菌,冷卻塔技術等。

海水淡化

海水淡化技術,經半個多世紀的發展,其技術已經成熟。主要的淡化方法有:

多級閃蒸(MSF)。單機容量可達4.5-5.7萬m3/d。運行溫度、造水比和級數分別在120℃、10和40級。多級閃蒸除了消耗一定的加熱蒸汽外,要消耗電能4~5kWh/m3淡水,用於海水的循環和流體的輸送。

低溫多效(LT-MDE)技術是在多效基礎上,於1975年發展起來的,近10年有較大發展。單台裝置每天可產淡水20000立方米。蒸發溫度低於800度,效數一般在12效左右。造水比大於10。低溫多效除了要消耗的加熱蒸汽外,要耗電能1.8kWh/m3用於流體輸送。

反滲透(SWRO)RO角膜和組件技術已相當成熟,組件脫鹽率可達99.5%,能耗在3~4kWh/m3淡水。SWRO技術設備投資少、能耗低、效益高、工藝成熟,已有30年的經驗積累,競爭力最強。

最近,日本辛德萊拉依特公司開發出一種低成本、高效率的海水淡化新裝置。其外表是一個不銹鋼制多孔圓筒,裡面裝有一個由1000枚外徑156毫米、內徑136毫米不銹鋼片摞成的管。這支管經緩慢擰曲,內外會因不銹鋼片位移而形成凸凹不平的層次,層次間出現納米級空隙。使用時,首先將海水放入結晶裝置中,再施加高頻電壓進行「加工」。幾十秒鍾後,海水中鈉離子和氯離子會發生化合而形成細微食鹽晶體,並逐漸增長為1微米左右的粒子。這些粒子凝聚後,可形成直徑為幾微米、容易被過濾掉的鹽粒。然後,把這種海水放進上述不銹鋼圓筒的容器中,施加一定壓強,鹽粒就會被擋在管外,其餘受壓而浸入擰曲管內的水便是要得到的淡水,其鹽分濃度為0.067%左右,氯化鎂等礦物質含量是正常海水的一半,成為理想的飲用水。

新型裝置效率是浸透膜方法的3倍,海水利用程度高達95%,所需電費和維修費都很低。該公司已經製造出每分鍾可生產200升淡水的大型裝置。

世界海水淡化的日產量已經達到2700萬噸,並且還在以10%~30%的速度攀升。目前海水淡化的國際市場容量已經達到20多億美元,主要由美、日等強國瓜分,未來20年有近700億美元,市場潛力巨大。在多次國際海水淡化會議上,第三世界國家的代表迫切希望中國的海水淡化技術能夠進入國際市場,打破目前的壟斷格局。

與核能等新能源結合是海水淡化降低成本走向大型化的趨勢。中國核工業總公司已經掌握了低品位核燃料的高效利用新技術。據測算如果把世界上廢棄的低品位核燃料全部利用,可建立300餘座20萬千瓦的低溫核供熱堆(中國現有廢料可建10座)。這些熱量全部用於海水淡化,每天可生產2400萬立方米的優質淡化水,供養的人口超過2億。核能技術與海水淡化的結合除了要求核技術本身是成熟的之外,還需要成熟的先進蒸餾法海水淡化技術與之配套,更能顯示其技術經濟優勢。海水淡化技術與中國的核工業捆綁進入國際市場,形成核能海水淡化產業,可實現和平利用核能為人類造福。如果中國能佔領1/5的核能淡化市場,可實現核供熱設備銷售產值150億元,海水淡化設備銷售產值480億元,形成我國有自主知識產權、國際競爭能力的優勢產業。

海水淡化在推進海水利用中地位重要。沿海工業利用淡化海水雖然量少,但是性質重要,目前全國的海水淡化,每年就能節省約400萬立方米陸地水,對保證沿海工業生產的需要和居民生活用水發揮了重大作用。目前海水淡化成本一般4至5元,如果熱電水聯產海水淡化成本可降到4元以下,如果再發展海水綜合利用,把濃縮海水用來提取化學元素,其淡化成本還要降低。目前海水淡化的成本已為島嶼用淡水和沿海發電廠用淡水和純水所接受。

海水化學物質提取利用

海水中化學物質提取是有無限前景的新興產業。溶解於海水的3.5%的礦物質是自然界給人類的巨大財富。不少發達國家已在這方面獲取了很大利益。我國對海水化學元素的提取,目前形成規模的有鉀、鎂、溴、氯、鈉、硫酸鹽等。但除氯化鈉是從海水中直接提取的以外,其他元素僅限於從地下鹵水和鹽田苦鹵的提取,而且,資源綜合利用工藝流程落後,產品質量與國際有一定差距,急需技術更新和設備改造。我國是世界海鹽第一生產大國,年產量近2000萬噸;目前,我國還處在鹽鹼工業向海洋化工工業的過渡階段,經過「八五」、「九五」技術攻關,直接從海水中提取化學物質的產業正在我國逐步形成。全球數量巨大的海水,其體積為13.7億立方公里,約137億億噸。海水本身就是一座資源寶庫,海水中溶解有80多種金屬和非金屬元素。通常把海水中的元素分為兩類:每升海水中含有1毫克以上的元素叫常量元素;含量在1毫克以下的元素稱為微量元素。海水中微量元素有60多種,如鋰(Li)有2500億噸,它是熱核反應中的重要材料之一,也是製造特種合金的原料;銣(Rb)有1800億噸,它可以製造光電池和真空管;碘(I)有800億噸,它可以用於醫葯,常用的碘酒就是用碘製成的。

綜合開發海水技術

與發達國家比,我國綜合提取利用技術差距較大,但是自90年代以來有很大發展,從傳統的苦鹵化工「老四樣」(氯化鉀、氯化鎂、硫酸鈉和溴),已經發展到現在的近百個品種。

還可以加大力度發展的項目有:發展提溴新技術,以提高現有地上鹵水資源的溴利用率,提高溴質量,減少能耗,降低成本,積極發展高效溴化劑和新型阻燃劑等;積極發展「無機離子交換法海水、鹵水提鉀技術」,這項技術的成功,可以改造老鹽化工企業,並能彌補我國陸地鉀資源的不足;積極發展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鎂新產品;加強海水提鈾技術的研究開發;加強直接從海水提取其他化學物質的研究和開發,以及水、電、熱聯產與海水綜合利用的結合。

海洋能源
海洋能包括溫度差能、波浪能、潮汐與潮流能、海流能、鹽度差能、岸外風能、海洋生物能和海洋地熱能等8種。這些能量是蘊藏於海上、海中、海底的可再生能源,屬新能源范疇。所謂「可再生」是指它們可以不斷得到補充,永不會枯竭,不像煤、石油等非再生能源,儲量有限,開采一點就少一點。人們可以把這些海洋能以各種手段轉換成電能、機械能或其他形式的能,供人類使用。海洋能絕大部分來源於太陽輻射能,較小部分來源於天體(主要是月球、太陽)與地球相對運動中的萬有引力。蘊藏於海水中的海洋能是十分巨大的,其理論儲量是目前全世界各國每年耗能量的幾百倍甚至幾千倍。

法國郎斯潮汐電站示意圖

花環式海流發電站示意圖

海洋能具有一些特點。第一,它在海洋總水體中的蘊藏量巨大,而單位體積、單位面積、單位長度所擁有的能量較小。這就是說,要想得到大能量,就得從大量的海水中獲得。第二,它具有可再生性。海洋能來源於太陽輻射能與天體間的萬有引力,只要太陽、月球等天體與地球共存,這種能源就會再生,就會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第三,海洋能有較穩定與不穩定能源之分。較穩定的為溫度差能、鹽度差能和海流能。不穩定能源分為變化有規律與變化無規律兩種。屬於不穩定但變化有規律的有潮汐能與潮流能。人們根據潮汐潮流變化規律,編制出各地逐日逐時的潮汐與潮流預報,預測未來各個時間的潮汐大小與潮流強弱。潮汐電站與潮流電站可根據預報表安排發電運行。既不穩定又無規律的是波浪能。第四,海洋能屬於清潔能源,也就是海洋能一旦開發後,其本身對環境污染影響很小。

各種海洋能的蘊藏量是巨大的,據估計有750多億千瓦,其中波浪能700億千瓦,溫度差能20億千瓦,海流能10億千瓦,鹽度差能10億千瓦。從各國的情況看,潮汐發電技術比較成熟。利用波能、鹽度差能、溫度差能等海洋能進行發電還不成熟,目前正處於研究試驗階段。這些海洋能至今沒被利用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第一,經濟效益差,成本高。第二,一些技術問題還沒有過關。

核能 能夠發生裂變反應的最佳物質是鈾,能夠發生聚變反應的最佳物質是氘。這兩種物質的絕大部分賦存在海水裡。
鈾是高能量的核燃料,1千克鈾可供利用的能量相當於2250噸優質煤。然而陸地上鈾礦的分布極不均勻,並非所有國家都擁有鈾礦,全世界的鈾礦總儲量也不過2×10 6噸左右。但是,在巨大的海水水體中,含有豐富的鈾礦資源,總量超過4×109噸,約相當於陸地總儲量的2000倍。

吸附法海水提鈾示意圖

海水提鈾的方法很多,目前最為有效的是吸附法。氫氧化鈦有吸附鈾的性能。利用這一類吸附劑做成吸附器就能夠進行海水提鈾。現在海水提鈾已從基礎研究轉向開發應用研究。日本已建成年產10千克鈾的中試工廠,一些沿海國家亦計劃建造百噸級或千噸級鈾工業規模的海水提鈾廠。如果將來海水中的鈾能全部提取出來,所含的裂變能相當於l×1016噸優質煤,比地球上目前已探明的全部煤炭儲量還多1000倍。

重水也是原子能反應堆的減速劑和傳熱介質,也是製造氫彈的原料,海水中含有2×1014噸重水,氘是氫的同位素。氘的原子核除包含一個質子外,比氫多了一個中子。氘的化學性質與氫一樣,但是一個氘原子比一個氫原子重一倍,所以叫做「重氫」。氫二氧一化合成水,重氫和氧化合成的水叫做「重水」。如果人類一直致力的受控熱核聚變的研究得以解決,從海水中大規模提取重水一旦實現,海洋就能為人類提供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源。蘊藏在海水中的氘有50億噸,足夠人類用上千萬億年。實際上就是說,人類持續發展的能源問題一勞永逸地解決了。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