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船政文化主題公園
❶ 福州馬尾船政文化遺址群的發展歷程
馬尾地處福建閩江下游出海口,與台灣僅一水之隔,自古是福州母城的水上門戶,近代被辟為五口通商口岸。1985年被國務院確定為首批14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之一。早在1866年左宗棠、沈葆楨在這里創辦福建船政,這是近代中國創辦的第一家專業機器造船廠,由此展開了轟轟烈烈的建船廠、造兵艦、制飛機、辦學堂、引人才、派學童出洋留學等一系列「富國強兵」活動,培養和造就了嚴復、詹天佑、薩鎮冰、鄧世昌等為代表的一批優秀的中國近代工業技術人才和傑出的海軍將士。同時,福建船政開風氣之先河,大膽提出「冷眼向洋看世界」,引進西方先進科技、傳播中西文化、促進了中國近代化進程,被稱為中國近代歷史的「活化石」。
船政文化所涵蓋的 馬江海戰炮台、烈士墓及昭忠祠,福建船政建築分別於1996年、200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弘揚船政文化、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加強閩台文化交流、促進旅遊經濟發展,自1998年,馬尾先後投資上億元,建造了船政文化博物館,修復船政遺址,開辟船政文化旅遊線路。2005年福州馬尾船政文化遺址群被中宣部評為「第三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2010年,國家國防教育辦在全國選擇9個國防教育示範基地作為國家國防教育主題公園試點建設單位,船政文化遺址群是我省唯一入選的單位。
福州市馬尾區船政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榮獲「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馬尾是中國船政文化的發祥地和近代海軍的搖籃,在中國近代史上有著深遠的影響。馬尾船政文化遺址群包括羅星塔園、馬限山公園,公園內不但有中坡炮台、昭忠祠、馬江海戰烈士墓、聖教醫院、英國分領事館等大量船政相關古跡,還有新建成的大型船政群雕、船政精英館等。中國船政文化博物館,為中國第一個以船政為主題的博物館,位於福州市經濟技術開發區(馬尾)昭忠路馬限山東麓。該館依山而建,為五層建築,建築面積4100平方米,正面造型為兩艘乘風破浪的戰艦,氣勢磅礴,頗具現代建築風格。館內陳列分為序廳、船政概覽廳、 船政教育廳、 船政工業廳、海軍根基廳、船政名人堂。通過大量船政文物、歷史照片、圖表、壁雕等,立體地展現了中國船政的誕生、發展與以「精忠報國、自強不息」為主旨的船政文化。
❷ 福州馬尾有什麼好玩的
馬尾是福州市東南約20公里的一個小市鎮,位於閩江口北岸。相傳當地有塊石頭,形如馬,頭向羅星塔,尾向市鎮,小鎮故而得名。馬尾作為我國近代工業的搖籃和海軍發源地,曾名噪一時。
馬尾馬尾造船廠是福建省最大的造船基地;聳立江濱的千年古塔——羅星塔為閩江門戶標志;東南10公里處,有閩江七景之一的金剛腿風景區。登臨塔頂,港口碼頭、開發區盡收眼底。江岸兩旁有古炮台,可在此看到當年煙火彌漫的中法戰役戰場,還可到昭忠祠憑吊為國捐軀的先烈。
馬尾船政文化游
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爆發,倡導西學的洋務運動應運而生。1866年,中國洋務運動領袖之一左宗棠為「富國強兵」,在馬尾創辦了船政,彈丸之地就成為洋務運動的試驗區。它以建造艦船和培養人才為主體,拉開了中國引進西方先進科學技術的序幕,締造了在中國近代史上輝煌的船政文化,創造了中國歷史上五十三個第一,取得了近代中國先進科技、新式教育、工業製造、西方經典文化翻譯傳播等豐碩成果,孫中山先生評價船政「足為海軍根基」,福州馬尾也被史學家譽為中國近代史上的活化石。
船政學堂,作為近代中國新式教育的發端,是中國第一個引進西方自然科學教材和創建先進教育制度的科技專科學校,也是中國近代師資力量最雄厚的學校,孫中山先生曾計劃來船政學堂讀書,因阻於中法馬江之戰未能成行,可見這個學校影響的深遠。它以「船政根本在於學堂」為指導思想,從成立到1946年,創建了中國第一家電報學堂、第一所海軍大學、第一所飛機潛艇高等學校、第一個航空中專和第一個技工學校,它還創造了我國近代公派留學生最多的記錄。這里培養出了一代豪傑:有著名的思想家、翻譯家、教育家嚴復,有鐵路之父詹天佑,有著名的造艦專家魏瀚,有海軍名將薩鎮冰,有主持製造中國第一架飛機的福州船政局局長陳兆鏘,有中國近代著名的外交家羅豐祿,有譯界泰斗林紓、王壽昌,有東學西傳第一人陳季同……,他們都為中國近代化的進程寫下了光輝燦爛的一頁。
馬尾船政創造了近代遠東最大的造船工業基地,歷史上號稱「船政十三廠」,佔地600多畝,船廠規模之大,被列為遠東第一、亞洲第一,當時日本造船業也自嘆不如,到後來才迎頭趕上。這里是晚清造船最多的工廠,在短短的40年間共製造各式兵商輪船40餘艘,占這一時期中國造船總量的82.3%。這里有中國生產的第一艘千噸級艦船、第一艘鐵脅木殼船、第一艘鐵甲艦、第一艘鋼甲魚雷艦、第一艘折疊式水上飛艇、第一艘獵雷艦和近代遠東最大的兵艦。這里是中國產業工人的發祥地,造船工人總數占當時全國產業工人總人數的三份之一。在這片土地上留下了眾多的國家級文物,有當時遠東最大、世界第二的石砌船塢「一號船塢」;有世界上僅存的最古老的造船廠房;有保存完好的全國第一座造船設計院——繪事院……
馬尾船政堪稱中國海軍的搖籃,船政培養了中國第一代海軍人才,打造了近代中國第一支海軍艦隊-福建水師,它比北洋水師整整早了十四年,中日甲午戰爭黃海大戰中中方十二艘軍艦上的艦長都是船政學堂的畢業生,其中有十個人甚至是同級、同班的畢業生,所以著名的歷史學家唐德剛先生這樣評價道:「空前絕後的鴨綠江口黃海大戰也是馬尾船校以一校一級大戰日本一國呢!」。在這里,還發生了震驚中外的被譽為「中國的珍珠港事件」的中法馬江海戰,福建水師官兵所表現出的英雄氣概倍受後人的崇敬與謳歌。
馬尾船政還是中國航空的發源地,1918年這里創設了中國第一個飛機製造工程處,中國第一架水上飛機從這里起飛,此後13年間,馬尾共生產17架飛機……
無數個第一,讓中國船政在中國近代發展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是中國人民涵泳百年的歷史驕傲。2004年以來,福州市政府深入挖掘船政文化內涵,著力打造船政文化主題公園,主要景點有羅星塔園、馬限山園、中國船政文化博物館、中法馬江海戰紀念館、海博廣場、船政輪機車間、一號船塢、繪事院、船政精英館、梅園監獄、英領事分館等,遊人在這里可以看到船政精英們的足跡,領略中國近代史上的輝煌。同時,馬尾作為國家經濟技術開發區、保稅區、台商投資區和科技園區為一體的現代化港口新城,也是人們旅遊的極好去處.
❸ 中國船政文化博物館怎麼樣
簡介:中國復船政文化博物館位於福制州市馬尾區昭忠路馬限山東麓,北馬江海戰烈士墓地(福州昭忠祠)為鄰。該館依山而建,為五層建築,建築面積4100平方米,正面造型為兩艘乘風破浪的戰艦,氣勢磅礴,頗具現代建築風格。 該館為中國首個以船政為主題的博物館,館內有大量珍貴文物、圖片和模型,由概覽廳、 教育廳、 工業廳和海軍根基廳等展廳組成。
注冊資本:910萬人民幣
❹ 福州馬尾的船政文化博物館上午幾點開館 幾點閉館 要不要門票
船政文化博物館上午9點開館 16點閉館。要屏身份證領到門票。
❺ 福州馬尾船政文化遺址群的船政文化
蒼蒼鼓山,泱泱閩水。依山傍水的福州馬尾是中國船政文化的發祥地和近代海軍的搖籃。
1842年,西方列強炮火轟開了福州大門。一個多世紀以來,面對血與火的洗煉,福州人沉思、探索、追求、吶喊、拼搏。
1866年(清同治五年),閩浙總督左宗棠在福州馬尾創辦了福建船政,轟轟烈烈地開展了建船廠、造兵艦、制飛機、辦學堂、引人才、派學童出洋留學等一系列「富國強兵」活動,培養和造就了一批優秀的中國近代工業技術人才和傑出的海軍將士。他們曾先後活躍在近代中國的軍事、文化、科技、外交、經濟等各個領域,緊跟當時世界先進國家的步伐,推動了中國造船、電燈、電信、鐵路交通、飛機製造等近代工業的誕生與發展。他們引進西方先進科技,傳播中西文化,促進了中國近代化進程。他們直面強敵,談判桌上據理力爭,疆場上浴血奮戰,慷慨捐軀。林則徐、嚴復、詹天佑、鄧世昌等一代民族精英和愛國志士第一次讓世界了解了福州人的骨氣、智慧和力量。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雖因時代局限,福州馬尾福建船政的輝煌只延續了40多年。但在歷史的彈指揮間,卻展現了近代中國先進科技、高等教育、工業製造、西方經典文化翻譯傳播等豐碩成果,孕育了諸多仁人志士及其先進思想,折射出中華民族特有的礪志進取、虛心好學、博採眾長、勇於創新、忠心報國的傳統文化神韻,為此,我們將之稱為「船政文化」。它是福州人民涵泳百年不懈的歷史驕傲,是中華民族世代相傳的精神瑰寶。今天挖掘、整理、研究船政文化,發揚光大船政文化精華,營造再掀閩江開放潮、推動福州大發展的良好文化氛圍,有著深遠的意義。 文化通常指人民群眾在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包括社會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福建船政事業歷時近百年,成效卓著、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福建船政文化既是特定的社會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同時又給予巨大影響和作用於一定的社會政治和經濟,並隨著物質生產的發展而發展,有其豐富的內涵和鮮明的個性。
1、中國近代史上洋務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福建船政是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以富國強兵為目的,第一次引進西方科學技術的嘗試,也是中國學校以西方現代科學知識教育學生的開始。堪稱中國近代歷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2、中國官僚機構與近代工業企業、科技文化教育相結合的有機體。是中國最早最大的官辦船廠和船政學堂。
3、中國近代造船工業的先驅。福建船政是當時遠東規模最大、影響最深、設備最完整的造船基地。
4、近代中國培養科技隊伍的基地。船政學堂是中國人自己辦的第一所近代性質的高等學校,也是中國第一所科技海軍學校,培養了大批造船和航海以及其它相關人才。船政局產生了中國早期無產階級和一批熟練的技術工人。
5、中國近代海軍的搖籃。福建船政局製造出一艘艘兵商輪船,組建起中國近代第一支艦隊;船政學堂培養了許許多多海軍人才,成為北洋、南洋、福建、廣東水師各級將領的供應基地,直接推動了中國近代海軍的創建與發展。
6、中國航空業的搖籃。福建船政創建了中國第一家正規的飛機製造廠,自行設計製造出中國首批達到當時國際水平的飛機;創辦了中國第一所飛潛學校,培養了第一批航空工程人才。
7、中國先進文化的組成部分。船政文化所體現的自立自強、開放革新、學習進取等等精神,世代傳承,永放光芒。
以上僅是船政文化豐富內涵的主要體現。至於船政文化外延,更是涵蓋社會政治經濟方方面面,聯系廣泛。此次船政文化研討會已徵集海內外專家學者不少論文。還有許多問題需要不斷研究、深入探討,傳承創新,更好為現實發展服務。船政文化名稱,可根據不同場合和需要,冠以馬尾、福州、福建或中國馬尾,以區別於滬、津。
❻ 福州馬尾船政文化遺址群的名人
薩鎮冰(1859年—1952年),字鼎銘,先世為西域色目人(蒙古族),原籍山西雁門(今山西省代縣)。始祖薩拉布哈,為元世祖忽必烈所信任,使掌兵權,「元統年間,家於閩」世居榕城朱紫坊。16世傳至薩鎮冰。父薩怡臣,字懷良,號納吉,為諸生,以教書為生。
薩鎮冰經歷了前清、民國與解放初期的各個歷史時期,是中國海軍史上一位卓越的人物。同時,他一生扶貧濟困,廣造福祉,被人民大眾稱為「活菩薩」。生前享有隆聲,死後享有美譽。
早歲軒昂 報效國家
薩鎮冰幼時家境清貧,而勤奮好學。11歲考進馬尾船政學堂,學習天文、駕駛,畢業時名列第一。分配「揚武」練習艦見習,光緒二年(1876年)冬,他與葉祖珪、劉步蟾、方伯謙、嚴復等被派往英國格林威治皇帝海軍學院學習駕駛。他從英國留學歸來後,報效國家。甲午年間(1894年),他參加中日甲午戰爭的威海衛港保衛戰,率水兵堅守劉公島炮台,奮勇抗敵。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他為北洋水師幫統,兼帶「海圻」兵艦。翌年庚子(1900年)義和團事起,他率艦南下,集中江陰,協助防守東南各省,後任廣東水師提督。當時清廷要整頓海軍,故派載洵同他往英、美、德、法、日、俄等國考察,回國後,以載洵為海軍大臣,他為海軍提督。威海衛陷落薩鎮冰獻降。北洋水師管帶薩鎮冰獻降辛亥(1911年)革命,他率艦駐劉家廟及武漢、九江之間。當時革命軍雖已得武昌,而清軍與革命軍仍在對峙。由於海軍官兵皆心向革命,他便引退,所屬的海軍遂易幟,參加革命。1912年,他從教就任吳淞商船學校校長。1916年,黎元洪繼任大總統後,他又出山任海軍臨時總司令、海軍總長。1918年馮國璋為大總統,他入閣任海軍總長,次年5月14日,薩鎮冰兼代國務院總理,至8月9日才免兼職,1921年5月14日他卸了海軍總長職務,遂回閩任福建省清鄉督辦。1922年10月15日,北京政府任命他為福建省長,同年11月31日解職。1923年2月,軍閥王永泉等策動毛一豐掀起「倒林(森)擁薩」風潮,他由福州南台中洲海軍公所遷入城內省長公署,擔任了「自治」省長。1933年,十九路軍將領蔣光鼐、蔡廷鍇在榕發動「閩變」,當時他不計較個人的名位和身家性命的安危,參加這一抗日反蔣的義舉,被聘為高等顧問,任命他為福建省省長,但不久又解職。
熱愛鄉土 造福桑梓
薩鎮冰引退後,致力於慈善事業。他熱心家鄉各項建設事業,同情關心民間疾苦,他在福州倡設孤兒院、工藝傳習所、收容所等安置孤兒、殘疾者,提倡醫生義診,接受福州開元寺住持寶松和尚等聘請,為佛教醫院董事長。他函電海外閩僑募集巨資,佛教醫院建成後以濟世救人為本,施醫贈葯,僧尼、居士及貧民受惠存活者甚眾。1926年冬,漳泉鎮守使軍閥師長張毅率部竄襲福州,兵敗後,竄到閩縣,大掠南港瓜山一帶,民舍悉付一炬,鄉民流離失所,走投無路。薩鎮冰以下台省長之身,走遍南洋群島,向僑胞鄉親募集了20餘萬元巨款,重建災區,親自督辦救濟事宜。93個鄉村人民為他建起長壽亭,稱贊他為「活菩薩」。
他在福州擴建道路,以利交通,市民感戴其德,該路命名為「肅威路」。 嚴復(1854.1.8—1921.10.27)原名宗光,字又陵,後改名復,字幾道,漢族,福建侯官人,是清末很有影響的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翻譯家和教育家,是中國近代史上向西方國家尋找真理的「先進的中國人」之一。
嚴復出生在一個醫生家庭里。1866年,嚴復考入了家鄉的福州船政學堂,學習英文及近代自然科學知識,五年後以優等成績畢業。1877年到1879年,嚴復等被公派到英國留學,先入普茨茅斯大學,後轉到格林威治海軍學院。留學期間,嚴復對英國的社會政治發生興趣,涉獵了大量資產階級政治學術理論,並且尤為贊賞達爾文的進化論觀點。
1879年畢業回國,到福州船廠船政學任教習,次年調任天津北洋水師學堂總教習(教務長),後升為總辦(校長)。嚴復還曾擔任過京師大學堂譯局總辦、上海復旦公學校長、安慶高等師范學堂校長,清朝學部名辭館總編輯等職。
回國後,嚴復從海軍界轉入思想界,積極倡導西學的啟蒙教育,完成了著名的《天演論》的翻譯工作。他的譯著既區別於赫胥黎的原著,又不同於斯賓塞的普遍進化觀。在《天演論》中,嚴復以「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生物進化理論闡發其救亡圖存的觀點,提倡鼓民力、開民智、新民德、自強自立、號召救亡圖存。譯文簡練,首倡「信、達、雅」的譯文標准。主辦《國聞報》。「與天交勝」在當時的知識界廣為流傳。他的著名譯著還有亞當·斯密的《原富》、斯賓塞的《群學肄言》、孟德斯鳩的《法意》等,他第一次把西方的古典經濟學、政治學理論以及自然科學和哲學理論較為系統地引入中國,啟蒙與教育了一代國人。
辛亥革命後,京師大學堂改名為北京大學。1912年嚴復受袁世凱命擔任北大校長之職,這也說明嚴復在思想界和學術界的令人信服的顯赫地位。此時嚴復的中西文化比較觀走向成熟,開始進入自身反省階段,趨向對傳統文化的復歸。他擔憂中國喪失本民族的「國種特性」會「如魚之離水而處空,如蹩跛者之挾拐以行,如短於精神者之恃鴉片為發越,此謂之失其本性,」而「失其本性未能有久存者也。」出於這樣一種對中華民族前途與命運的更深一層的憂慮,嚴復曾經試圖將北京大學的文科與經學合而為一,完全用來治舊學,「用以保持吾國四、五千載聖聖相傳之綱紀彝倫道德文章於不墜。」
1921年10月27日去世,終年68歲。著作有《嚴幾道詩文鈔》等。著譯編為《侯官嚴氏叢刑》、《嚴譯名著叢刊》。
嚴復的故居,在天津古文化街宮南西側114-1喬香閣 福州馬尾船政文化主題公園以羅星塔公園和馬限山公園兩個公園為基礎,由「兩園兩館一船塢」組成,即羅星塔公園、馬限山公園、馬江海戰紀念館、中國近代海軍博物館和一號船塢遺址等的景點,以及船政創始人左宗棠、船政大臣沈葆楨的雕塑,造船浮雕,展現嚴復、詹天佑、鄧世昌等船政群賢的石雕等。公園佔地7.9公頃,共設景點36個。
船政文化廣場(參觀反映船政風采、海軍搖籃的大型雕塑)
中國船政文化博物館(了解中國船政文化的發展歷程)
船政文化主題公園馬限山園(參觀梅園監獄、英國領事分館以及中坡炮台、觀摩船政雕塑)
中法馬江海戰紀念館(了解馬江海戰歷史)
馬江海戰烈士墓(悼念在馬江海戰中為英勇抗敵而犧牲的福建水師官兵)
馬尾造船廠(參觀廠史陳列館、輪機車間等文物古跡,了解船政發展中造船工業的興衰) 閩江下游三水合匯處的福州馬尾港,有羅星山,舊時位在江心。山頂屹立一塔,砥柱海天。這便是馳名中外的羅星塔。羅星塔是國際公認的航標,是閩江門戶標志,有「中國塔」之譽。世界郵政地名稱為「塔錨地(PagodaAnchorage)」,過去幾百年中,從世界各地郵到馬尾的信,只要寫上「中國塔」就可寄達。
據說,一兩百年前,老外船舶到福州馬尾外海遠遠望見羅星塔,歡呼道:「china Tower」(中國塔)。 以前,國際公認的譯音(Amoy)是福州話音。——這又說明了福州與西方的接觸為時甚早。
塔下是羅星公園,公園旁有國際海員俱樂部。登臨塔頂,港口碼頭,開發區盡在眼底。江岸兩旁還有古炮台,可以看到當年煙火彌漫的中法戰役的古戰場。
羅星塔山現己開辟成公園。西側有溯江樓,南麓有望江亭。園中還有忠魂台、鳴潮閣、友誼軒等。穿過公園人口處的牌樓,園內四時花木繁茂,風景宜人。幾株參天古榕,緊緊相挨,鬱郁蔥蔥,像一座綠色的城牆,環抱著巍巍古塔。從塔內拾階而上,旋至塔頂,視野突然開闊,心曠神怡。縱目四望,遠觀閩江兩岸的風光,近看港區建設新貌,一幅幅色澤鮮明的圖畫,水天一色,山秀物新,盡收眼底。
羅星塔公園是船政文化主題公園的一個組成部分。位於馬尾羅星山,面積2.33公頃。山腳沿閩江砌駁岸,圍欄桿,堆疊假山,廣植草木。 位於福州市閩江下游三水合匯處的羅星山,山頂屹立一塔,砥柱海天。這便是馳名中外的羅星塔。
這里先有塔,再有公園。羅星塔始建於南宋。據王應山《閩都記》:廣東一豪強陰謀奪取年輕漂亮的婦女柳七娘,先誣陷其夫,把他押到福建。柳七娘堅貞不屈,隨夫來閩。不幸途中夫死,她變賣家產,替亡夫祈求冥福,建塔於此。原來木塔於明萬曆年間(1572—1620)已毀。此時福州對外貿易發達,港口需要一個標志。天啟四年(1624年)就地重建,改用石砌,樓閣式結構,七層八角,內外均設神龕,塔座直徑8.6米。塔剎石桌式,上放一燈,晚上燈光四射,引導航船。清同治五年(1866年)設船政於馬尾,船政員工為保護古塔免受雷擊,在塔剎上安一大鐵球,上插避雷針,(針尖到塔基31.5),針連鐵條,直通江底。鐵器日久銹蝕,後被台風颳走,1656年,明鄭成功率師恢復中原,進駐羅星塔,在塔下築土堡城寨,所部堅持抗清一年。清初,築城山上,稱羅星塔城;設汛,號羅星塔汛;以塔為眺望台、煙墩(烽火台)。近代,國際傳為盛世的跨越三大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飛箭(剪)船大競渡,參賽船隻11艘就在塔下水域競發。1884年,中法馬江之戰,清水師官兵在此展開英勇的抗敵斗爭。1926年重新安裝。1964年,福州市人民政府將羅星塔列為市文物保護單位,加以修繕,修補大鐵球,重裝避雷針,各層外加鐵欄桿。1985年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馬尾的馬限山東南麓有中法馬江海戰紀念館和中國近代海軍博物館。晚清時期,洋務運動在中國興起,閩浙總督左宗棠奏准在馬尾興辦船政,原江西總督沈葆楨為首任船政大臣。中國第一艘千噸級輪船(萬年清號)、中國第一艘鋼質軍艦(平遠號),中國第一架水上飛機,中國近代第一支軍艦隊均出於此。船政學堂是中國近代最早的軍事學校。船政學堂培育了嚴復、鄧世昌、詹天佑等一大批英才,中國近代海軍五分之三的軍官出自馬尾。
1884年8月23日,法國侵華艦隊突襲福建水師,挑起中法馬江海戰。由於清政府妥協求和,不敢抵抗,使福建水師倉促應戰,796名官兵陣亡,福建水師全軍覆沒。犧牲的福建水師官兵被安葬於馬限山麓,1920年,由海軍界和船政學校校友從京、滬、榕等地募捐經費,建立馬江昭忠祠,1983年成立馬江海戰紀念館。在馬尾有關福建船政的古跡遺址眾多,保存較完整的有船政輪機廠、繪事院、鍾樓、一號船塢、昭忠祠等。馬江海戰紀念館和船政輪建築群均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福州中法馬江海戰烈士墓和昭忠祠位於馬尾的馬限山東南麓。由於清政府軟弱,使得福建水師倉促應戰,官兵 796人犧牲,打撈烈士 400多具遺體,分 9冢安葬於馬限山麓。 兩年後,墓東建「昭忠神祠」,1920年重建墓園,合9冢為一丘,並成立了馬江海城紀念館。
❼ 關於福州馬尾船政的背景
馬尾地處福建閩江下游出海口,與台灣僅一水之隔,自古是福州母城的水上門戶,近代被辟為五口通商口岸。1985年被國務院確定為首批14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之一。早在1866年左宗棠、沈葆楨在這里創辦福建船政,這是近代中國創辦的第一家專業機器造船廠,由此展開了轟轟烈烈的建船廠、造兵艦、制飛機、辦學堂、引人才、派學童出洋留學等一系列「富國強兵」活動,培養和造就了嚴復、詹天佑、薩鎮冰、鄧世昌等為代表的一批優秀的中國近代工業技術人才和傑出的海軍將士。同時,福建船政開風氣之先河,大膽提出「冷眼向洋看世界」,引進西方先進科技、傳播中西文化、促進了中國近代化進程,被稱為中國近代歷史的「活化石」,船政文化所涵蓋的 「馬江海戰炮台、烈士墓及昭忠祠」、「福建船政建築」分別於1996年、200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弘揚船政文化、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加強閩台文化交流、促進旅遊經濟發展,自1998年,馬尾先後投資上億元,建造了船政文化博物館,修復船政遺址,開辟船政文化旅遊線路。2005年福州馬尾船政文化遺址群被中宣部評為「第三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福州市馬尾區船政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榮獲「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馬尾是中國船政文化的發祥地和近代海軍的搖籃,在中國近代史上有著深遠的影響。馬尾船政文化遺址群包括羅星塔園、馬限山公園,公園內不但有中坡炮台、昭忠祠、馬江海戰烈士墓、聖教醫院、英國分領事館等大量船政相關古跡,還有新建成的大型船政群雕、船政精英館等。中國船政文化博物館,為中國第一個以船政為主題的博物館,位於福州市經濟技術開發區(馬尾)昭忠路馬限山東麓。該館依山而建,為五層建築,建築面積4100平方米,正面造型為兩艘乘風破浪的戰艦,氣勢磅礴,頗具現代建築風格。館內陳列分為序廳、船政概覽廳、 船政教育廳、 船政工業廳、海軍根基廳、船政名人堂。通過大量船政文物、歷史照片、圖表、壁雕等,立體地展現了中國船政的誕生、發展與以「精忠報國、自強不息」為主旨的船政文化。
馬尾船政文化主題公園游:船政文化廣場(參觀反映船政風采、海軍搖籃的大型雕塑)—中國船政文化博物館(了解中國船政文化的發展歷程)—船政文化主題公園馬限山園(參觀梅園監獄、英國領事分館以及中坡炮台、觀摩船政雕塑)—中法馬江海戰紀念館(了解馬江海戰歷史)—馬江海戰烈士墓(悼念在馬江海戰中為英勇抗敵而犧牲的福建水師官兵)—馬尾造船廠(參觀廠史陳列館、輪機車間等文物古跡,了解船政發展中造船工業的興衰)—船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