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鎮龍門山地質公園
『壹』 白鹿鎮的地理環境
白鹿鎮全境抄屬山地和林區,白鹿襲河如一條白練,由北向南迤邐全境;白鹿山宛若一口古鍾,傾覆突兀於群山環抱之間。年平均氣溫12℃,年降水量1300毫米,氣溫偏低,雨量豐富。糧食生產以玉米、土豆為主,盛產葯材、茶葉、棕片、生漆,林木、礦產資源豐富。白鹿境內有罕見的地質奇觀--巨型灰岩冰川漂礫,這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世界級地質科學遺產」,受到國際國內有識之士的高度重視;塘壩子集峰叢、溶洞、深谷、峭壁景觀於一體,是龍門山國家地質公園的核心區。白鹿鎮森林風景優美,生態環境別致,動植物資源豐富;人文景觀獨特,全鎮共有寺廟宮觀遺址17所,均為佛、道兩家所建,道教二十四治之漓沅治也位於境內。清代末民初,法國天主教傳教士在此創建教會活動場所多處,以上書院(領報修院)和下書院(無玷書院)最為知名,其中上書院為培養高級神哲人員的高級修院,至今保存完好。
『貳』 龍門山的旅遊景區
龍門山國家地質公園的特色就是「飛來峰」,園區「飛來峰」集中分布在彭州市境內。「飛來峰」為地質術語,意即外來岩塊,最早於19世紀80年代發現於歐洲的阿爾卑斯山。我國地質學家於上世紀20年代末首次在彭州發現「飛來峰」,經眾多中外地質學家研究確認,並錄入地質教科書中。國內部分專家在研究西藏大冰蓋的同時,發現彭州境內的葛仙山--大埡口一帶的石灰岩具有冰川漂礫的特徵,認為該區石灰岩為罕見的特大型冰川漂礫,系西藏大冰蓋時期的產物,提出了冰川漂礫說,使「飛來峰」更為神秘。但無論是構造說還是冰川漂礫說,彭州「飛來峰」是外來岩塊,是獨特的地質景觀,比阿爾卑斯山「飛來峰」更具規模和特色,具有極高的科研教學和觀賞價值,是龍門山國家地質公園的亮點和看點。 龍門山國家地質公園位於龍門山構造帶中段,彭州--綿竹之間,直線距離約60km的地段,由於所處構造位置的特殊性,形成了獨特的地質奇觀,具有較高的科研和觀賞價值。龍門山國家地質公園的面積約1900平方公里,包括了彭州及什邡、綿竹三個縣市的部份地區。其中彭州段為葛仙山--關口--蓮花洞一線以上730平方公里的低山和高山區,含銀廠溝、丹景山、回龍溝、葛仙山--塘壩子等主要景區。綿竹段主要是漢旺--清平--金花---九龍---天池,含九頂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九龍國家4A級旅遊區、中國最大的銀杏林,綿竹段的國家自然保護區的森林裡有大熊貓、小熊貓、川金絲猴、珙桐、銀杏等國家保護動物和稀有植物。
『叄』 地質公園——地學內蘊的科學性
一、概述
地質公園是可以觀賞豐富的、有重要科學價值和典型意義的地質遺跡的風景區。地質遺跡是指地球發展演化過程中所遺留下來的一切跡象,例如有的地方過去是海洋,便有在海洋中沉積的石灰岩等岩石,岩石中還會有在海洋中生活的生物化石;某個地方曾經有火山噴發,便會有火山岩、火山口、火山頸等與火山有關的岩石和構造;發生過泥石流的地方,會有泥石流的堆積物,可以看到轉化為泥石流的鬆散體所處的地貌和構造位置……所有這些可以據之推斷出地球上曾經發生過的歷史事件的物質現象,都叫地質遺跡。地質遺跡是地球歷史的記錄,地學就是根據地質遺跡研究地球發展演化規律的科學,地質公園是欣賞風景區的地質科學性的部分。
建設地質公園的目的,首先是開展地學科普活動,在旅遊中學到地學知識,有利於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科學水平;其次是滿足廣大旅遊者求新、求知、解惑的需要,提高旅遊的科學品位,提高風景區的美學深度,了解山水形成的本質和地球運動的規律,吸引更多的旅遊者以提高風景區的經濟收入;第三,是對人民群眾進行生態環境教育的需要;第四,有利於保護地質遺跡,因為批准為地質公園後,將禁止采礦等一切破壞環境的活動。
目前許多風景名勝區都掛有多塊牌子,有各式各樣的名稱,這些不同名稱的公園,都是風景區在不同方面的表現。自然風光強調觀賞性,給人以美的享受;森林著重於景區的植被以及植被形成及其所代表的生長環境與特徵,從中得到植物和生態環境的知識;地質公園除了強調美學特徵、植被環境以外,更著重於山水的成因及其與地質環境的關系。
根據國土資源部的規定及部分學者的意見,本書分6類地質公園進行介紹。
二、剖面地質公園
1.天津薊縣國家地質公園
天津薊縣國家地質公園於2001年12月10日經國土資源部批准,2003年11月8日正式揭牌開園。公園位於薊縣之北,燕山山脈南坡,總面積342km2 ,公園核心地帶面積9km2 ,地質遺跡為中、新元古界標准層型地層剖面及古生物化石,可以作為全國和全球地層對比的依據,這就是它的巨大科學價值。
公園中、新元古界剖面地層齊全,出露連續,保存完好,頂底清楚,構造簡單,變質輕微,疊層石等古生物化石豐富,地層厚度近萬米,真實地記錄了地球距今18 億~8 億年的地質歷史,被國內外地質學家推崇為世界上同一地質時期的「標准層型剖面」。
2.浙江常山國家地質公園
浙江常山地區奧陶系剖面研究比較詳細,建立了我國第一個「金釘子」地質剖面,作為全球該地層對比的標准剖面。這個「金釘子」位於常山黃泥塘,其底界以一種特殊的筆石的首先出現為標志,是距今4.6億年左右的地層剖面。
3.陝西洛川黃土國家地質公園
位於陝西省中北部洛川縣城南的黑木溝,兩岸邊坡出露的黃土剖面是250萬年來地質歷史的產物,含有豐富的歷史信息。公園面積約9km2 ,黃土垂直節理發育,直立性好,在大氣降水及地表、地下水的作用下,形成了獨特奇異的黃土地貌景觀。在南北長3~5 km的范圍內,有圓形、方形、大小不一、高低錯落的黃土柱,有長約數丈、寬約數尺的黃土橋,有小如井口、大如巨盆、深不見底的黃土洞,有坐若金字塔、跌若孔雀下山、造型豐富的黃土雕塑,有橫立的黃土牆和垂直的黃土裂隙……
公園內有世界上保存最完整、內容最豐富的黃土剖面,是研究中國大陸乃至歐亞大陸古氣候變化及其他地質事件的重要資料。劉東生院士認為:「洛川黃土古土壤系列是北半球最為完整的大陸地質記錄之一,它記錄了距今240萬年以來所發生的地質事件,有助於重建中國北方乃至北半球第四紀地質事件的歷史,並有可能以此認識現代地質過程在地球史中扮演的角色及其未來的發展趨勢。」「我國黃土磁性地層學的研究,以洛川剖面最詳,可以劃分出幾個十分重要的極性變化和年代標定點,這是目前所知的全球黃土記錄中最為連續、完整的剖面。」張宗祜院士指出:「黃土高原整個全新世的氣候變化,存在著千年尺度的准周期性波動,這種變化在中國許多地方的序列載體中都有表現,但以洛川剖面全氧化鐵氣候序列表現得最為完整、清晰。」「中國黃土地層中發現的脊椎動物化石,具有時代特殊價值的屬種還是很少的……像陝西洛川黑木溝剖面的黃土地層中集中出現的化石產地是不多見的,也是十分典型的。」
三、生物遺跡地質公園
1.雲南澄江國家地質公園
生物演化的歷史,是地球演化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距今25 億~5.4 億年的元古宙已發現了很多菌藻植物化石,因而將元古宙稱為菌藻植物時代。元古宙末期,除藻類大量繁育外,還出現了著名的伊迪卡拉動物群,其中有腔腸動物、環節動物、節肢動物和介殼動物。由於這些動物缺乏堅硬骨骼,保存下來的多為動物軀體的印痕化石和遺跡化石。原先植物繁茂的時代突然出現大量動物化石,地質界稱其為生物大爆發。我國雲南澄江國家地質公園就記錄了一次生物大爆發事件。
雲南下寒武統自下而上分為4階:梅樹村階、筇竹寺階、滄浪鋪階、龍王廟階,寒武紀生物大爆發事件就記錄在梅樹村階地層內。梅樹村階以雲南晉寧以北7km的梅樹村剖面為層型剖面,其中保存了早寒武世(距今5.3 億年) 40 多個門類、100 余種動物的化石,其中有海綿動物、腔腸動物、軟體動物、節肢動物和疑難動物化石等。由於埋藏地質條件特殊,不但保存了生物硬體化石,而且保存了十分罕見精美的生物軟體印痕化石,為研究寒武紀早期生物大爆發及這個時期的動物生理結構、生活習性、系統演化、生態環境提供了實物資料,是極為寶貴的地質遺跡。這些化石稱為「澄江動物化石群」,與澳大利亞「伊迪卡拉動物化石群」(距今5.8億年)、加拿大「布爾吉斯頁岩動物化石群」(距今5.15億年)並列為「地球歷史早期生物演化實例的三大奇跡」,被稱為「20世紀最令人驚奇的發現之一」。
澄江動物化石群國家地質公園位於雲南省澄江縣帽天山地區,總佔地面積18km2 ,山勢順地層走向延展,中心區帽天山海拔2026m。化石埋藏帶長20km,寬4.5km,核心保護區面積1.2km2 ,共發現化石點30餘處,已採集化石3萬余塊。
19世紀30年代,達爾文在其著名的《物種起源》中預言:今後如果有人對我的理論提出挑戰,那很可能來自對寒武紀動物突然大量出現的解釋。1991年4 月23 日,美國《紐約時報》頭版頭條並附配精美圖片介紹了中國帽天山動物群的發現。2001年1月出版的美國《科學》雜志認為雲南澄江動物化石群使脊椎動物出現的時間提前了6000 萬年。英國牛津大學的古生物學家感嘆:「澄江古生物化石將是科研永遠的大廈」。此處經科學鑒定的40個門類、100多個種的古生物化石,涵蓋了現代生物的各個門類,還發現了多種過去曾大量存在、現已滅絕的動物種,已超出現有動物分類體系,只能冠之以發掘地名來命名,如撫仙湖蟲、帽天山蟲、雲南蟲、昆明蟲和跨馬蟲等。
2.四川自貢恐龍國家地質公園
恐龍是已經滅絕的古代脊椎動物,它們生活在2.25億~0.65億年前的中生代,包括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在地球上生活了1.6億年之久。恐龍是一個巨大的家族,既有「巨大的」、「恐怖的」,也有「小巧的」、「溫順的」。世界上已發現的恐龍化石有900~1200個屬。在自貢恐龍國家地質公園的陳列廳中展出的完好恐龍骨架達18 具,這18 具恐龍中有3具屬於雜食性,個體長1.4~2.8m;有5具屬肉食性,個體長4~8.9m;有10具為植食性,其中3具個體長4.3~7m,另7具個體巨大,長9~20m。所有這18具恐龍化石在時代上都屬侏羅紀。
自貢恐龍博物館建築在恐龍化石群的發掘現場——大山鋪,距自貢市11km,建築面積6000m2 ,有兩個發掘現場,在這兩個現場可以看到從砂岩中剝離出來的恐龍骨骼化石,堆積重疊,縱橫交錯,十分壯觀。
我國國家地質公園中的恐龍地質公園還有甘肅劉家峽恐龍國家地質公園、黑龍江嘉蔭恐龍國家地質公園、雲南祿豐恐龍國家地質公園、新疆奇台硅化木恐龍國家地質公園。
3.硅化木地質公園
(1)遼西木化石群
遼西木化石群集中在北票市和義縣一些山區,它們大都保持原始樹樁形態,大的直徑達1m以上,表層樹皮裂痕依稀可見。最長的石樹樁,出露部分長3m有餘,樹樁上年輪清晰,其年代屬侏羅紀,與北票含煤層的時代相當,原來這里曾是浩瀚的林海。
(2)延慶木化石群
在北京延慶縣城東北白河北岸長500m的谷坡上,分布了40~50個木化石群。這些木化石高低參差、密密麻麻,堪稱奇觀。木化石較堅硬,有的出露地表幾十厘米,有的達1m多,直徑約1~2m。多呈短樹樁狀,表面為褐黃色和灰白色,樹皮紋路和斷面年輪清晰。延慶木化石群世所罕見,這里原是湖泊,樹木被埋入地下,經硅化形成。
(3)自貢硅化木
四川自貢市涼高山附近的長山嶺,有一株舉世無雙的硅化木,主幹長23m,直徑1.3m。此硅化木堅實晶瑩,樹紋纖維清晰,在陽光照射下,像寶石般閃閃發光。它埋藏於侏羅紀砂岩中。
(4)亞利桑那州化石林
美國亞利桑那州阿達馬那鎮的化石林,數以千計的石化樹干(硅化木)倒卧地面,直徑平均1m左右,長15~25m之間,最長達40m,其周圍還有零散的化石木塊。這些石化樹木年輪清晰,宛如大塊的碧玉瑪瑙,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密集的石化樹干區有6處,最美的叫彩虹森林。推測此處原有的森林被洪水沖刷,木質發生礦化作用,又被鐵錳氧化物染色,才形成今天五彩斑斕的化石樹。
4.山東山旺國家地質公園
山東山旺國家地質公園,位於山東臨朐縣上林鄉。富含化石的岩層出現在一個采礦坑內,最上層是風化的土壤,第二層是第四紀火山噴發形成的玄武岩,第三層是富含化石的硅藻土層,最下面是砂礫岩。硅藻土層由硅藻的遺體經黏土膠結而成,其形成時代為距今1800萬年的中新世。硅藻土成層極薄,像書頁,其中賦存的化石像動植物畫冊一樣,又被稱為「萬卷書」。硅藻土曾作為一種非金屬礦床開采,1980年此處成為我國第一個古生物化石重點保護區後才停采。
哺乳類動物化石包括鹿、犀牛、豬、馬、熊、鼠、蝙蝠等17個屬18個種,其中以柄杯鹿數量最多,呈現出各種各樣的奔跑姿態。鳥類骨壁很薄,很難保存為化石。1976年在此發現了一具完整的鳥類化石,轟動了中國古生物學界,也引起世界同行的關注,迄今已發現6種鳥類化石。蛇化石的研究在我國始於20世紀60年代,第一塊蛇化石即發現於此,在其骨骼的兩側還可看到鱗片壓在岩石上的痕跡。兩棲類有6個以上的種,可以看到蛙的幼體——蝌蚪和長著尾巴的青蛙,還見到青蛙和魚一起保存的化石,以及魚、水草、樹葉保存在一起的化石。昆蟲化石的保存有三大特點:數量龐大,保存完美,形態生動。昆蟲身上最易腐爛、最不易保存的翅膀,居然能在這里保存下來,並呈現展翅高飛的姿態。山旺的蜘蛛化石也很多,位居世界前列。山旺的植物化石同樣門類齊全,數量豐富,保存完好,不少葉子能見到清晰的葉脈。花最容易凋謝,但卻能保存為化石,甚至可以看到雄蕊和雌蕊,實屬舉世罕見。
在1800萬年前山旺地區是一片水草肥美的大湖,有各種動物在此生活,後來火山噴發,湖泊不復存在,生活在湖中的生物也遭到毀滅。
四、構造遺跡地質公園
1.河南王屋山世界地質公園
王屋山世界地質公園珍奇的構造地質遺跡包括以下5個方面:
1)兩期褶皺的疊加。早期發生過走向南北的緊密褶皺,以後又發生了東西向的褶皺,這兩期褶皺疊加在一起。
2)背斜與地壘的疊加。古老的王屋山背斜在南、北兩翼各形成一條正斷層,於是這個古老的背斜成為地壘。
3)清晰、奇特的不整合組合。王屋山背斜在天台山處倒轉,使太古宇與元古宇間的不整合面直立,並成為壁立的懸崖;元古宇頂部石英砂岩水平產出,不整合於直立的石英岩上,形成角度不整合。兩個不整合相交成T字形,是世界上最奇特的不整合之一。元古宇頂部石英砂岩沉積時,古地貌應為向西傾斜的陡坡,因而在天壇山峰頂這個小范圍內,東邊的岩層薄、層數少,西邊的岩層厚、層數多。
4)活躍的新構造運動。王屋山地區地面上升的構造運動活躍,其依據主要有:①河流在平面上呈蜿蜒曲折的老年期河道,而剖面上則是兩岸陡峭的V字形青年河谷;②鐵山河有表明地面上升的隘谷;③景區內至少有4期階地;④以寒武系為對比依據,可以計算出天台山相對於太行山的上升高度,以三疊系為對比依據可以大體計算出相對於南面丘陵區的上升高度,以丘陵區為對比依據可以計算出相對於華北平原上升的高度;⑤山前丘陵區山頂高度一致,保持上升前平原的原貌,但已有大量溝谷切割;⑥景區南緣斷層,可見太古宙地層與第四系黃土的斷層接觸,說明第四紀時山體仍在上升,斷層仍在活動。
5)土地生命周期的展現。土地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資源,由於王屋山地區有活躍的新構造運動,使得土地生命中的各個周期均展現於小范圍內,是研究土地發展及保護的珍貴的科學資源:①公園主景區裸露岩石上,由於風化作用有極薄的黏土礦物生成,是為土地的萌生期;②景區河谷階地上有小片土地生成,是為土地的幼年期;③景區以東為華北平原的邊緣,沃野千里,是土地的青年期;④景區以南的丘陵處於平原上升後遭侵蝕的階段,山頂是良田,谷底則出露岩石,是土地的老年期;⑤公園主景區土地已被全部剝蝕,岩石裸露,是為土地的消亡期,但它卻與土地萌生期重合。
2.河南嵩山世界地質公園構造遺跡
嵩山世界地質公園內可以看到的構造遺跡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在嵩山地質公園內及其附近可以看到36 億年以來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5個地質時期的地層。
2)能見到華北地區幾乎所有的構造運動遺跡:距今25 億年前發生於元古宙和太古宙之間的嵩陽運動,距今18 億年前發生於中元古代和古元古代之間的中嶽運動,距今5.43億年前發生於古生代和元古宙之間的少林運動,以及石炭紀和奧陶紀間的不整合面。嵩山以眾多不整合面匯聚一堂為特徵。
3)堅硬的石英岩褶皺成各種復雜的形態,倒轉、平卧褶皺到處可見。在三皇寨景區還可見到因褶皺石英岩岩層直立的壯觀景象,一片片石英岩層筆直聳立,直逼蒼穹,布滿整個峽谷,如萬卷「倚天巨冊」,氣勢恢宏雄偉。
五、礦物礦床地質公園
礦床地質公園對人類的吸引力是巨大的,一般旅遊者總是感覺礦床很神秘,巨大的礦床對地質專業人員更是有著非凡的吸引力。但是現在似乎還沒有建設礦床地質公園,因為公園的建設可能會對礦山生產帶來影響,而未開採的礦床因各種原因更不會建為公園。那些已經采完閉坑的大型礦床,可以在露天采礦場或地下采場建設地質公園。這既是對采礦破壞環境的整治,又能有經濟上的收入,還能開展全面系統的科普教育。
六、地貌地質公園
本書所介紹的各個風景區都可以稱為地貌地質公園。
七、地質災害地質公園
1.龍門山構造地質公園
世界上每年發生地震約500萬次,其中有感地震5萬多次,7級以上破壞性地震平均每年有十幾次,8級以上特大地震平均每年一次。我國唐山地震死亡人數在30 萬左右。1556年陝西華縣地震死亡83萬人,可見地震是對人類威脅最大的地質災害。
四川龍門山已建成國家構造地質公園,鑒於這里是大地震的頻發區,2008年5月12日發生的大地震的遺跡又多,應以此構造地質公園作為宣傳地震防險避災的地質公園。
龍門山延展於四川盆地西側,長約500km,是一個中生代以來的疊瓦逆沖斷裂帶,大地震就是其運動的結果。其逆沖斷層面傾向北西,龍門山體向四川盆地推移。1929年地質學家趙亞曾在川西平原彭州市境內發現了白鹿頂、小魚洞一帶的飛來峰,確定了這一推覆構造。我們認為,由於太平洋板塊和華北裂谷都將地殼向西推擠,四川盆地向西北插入龍門山之下時,龍門山的塊體便被擠出,向四川盆地推覆,每擠壓推覆一次便發生一次地震。地塊的移動下插不是一個點,而是有一定長度和寬度的地段。因此2008年5月12日地震的餘震都在都江堰和秦嶺地區之間發生,直到能量全部釋放,推覆塊體的位置取得平衡後,餘震才停止。本地段發生過以下大地震:1933年疊溪地震(7.5級) ,1941年黑水地震(6級),1958年北川地震(6.2級),1960年松潘地震(6.75 級),1973年松潘平武地震(7.2級),2008年汶川地震(8 級)。在75年內發生了6 次大地震,約12年一次,足見頻度之高。從上述數據同時還可看出,間隔時間愈長地震的強度愈高,破壞性愈大。
2.重慶黔江小南海國家地質公園
重慶黔江小南海國家地質公園位於重慶東南黔江的北部,南連酉陽,西接彭水,北界湖北利川,北東部包括湖北咸豐縣一角。中心區為小南海,是一個美麗的高山湖泊,成因為地震堰塞湖,距黔江30餘千米。據《黔江縣志》記載,清咸豐六年發生大地震,山崩岩塌,形成一道長1170m、寬1040m、高67.5m的大壩,截斷溪流,漫淹20餘里,形成湖泊,並在其附近湖北咸豐境內形成4個較小的堰塞湖。小南海湖面長5km,最寬處1km,最深50餘米,有板夾溪等5條溪流注入,水質良好。小南海是目前國內歷史最長、保存最為完好的地震堰塞湖,而且在世界上也「極為鮮見」。據中國科學院專家考察,當時地震震級為6.3級,地震的破壞烈度為Ⅷ度。地震時山體滑塌10餘千米,4500×104m3的崩滑體向西推移2km,以近100m的落差阻塞山谷。地震遺跡區還保存了崩塌崖面、崩滑體、堆石壩、淹沒森林等多種地震破壞形跡。當年因地震崩塌形成的斷崖絕壁——大跨岩、小跨岩之下,滾石密布,巨石林立,其直徑一般1~5m,大者在10m以上。這些為地震災害研究提供了極為珍貴的自然實體,有很高的科研科考價值。國家地震局於2001年為小南海頒發了「黔江小南海國家級地震遺址保護區」和「全國防震減災科普宣傳教育基地」兩塊牌子,使小南海的科技價值得到了社會公認。
3.東寨港
東寨港位於海南島瓊山區,被列入《世界重要濕地名錄》。據歷史記載,東寨港原是一片陸地,1605年大地震沉沒了72個村莊,隨之成為海港,港灣中生長有大量紅樹。7~10m深的海水裡,村莊廢墟、斷垣殘壁、農田道路清晰可見。
4.西藏易貢國家地質公園
西藏易貢國家地質公園位於西藏自治區波密縣與林芝縣交界處,主體位於波密縣易貢鄉,呈北西-南東向帶狀展布,總面積為2160km2。地質公園以易貢巨型山體崩塌地質遺跡為特色。
易貢巨型山體崩塌體的體積達3000×104m3 ,崩塌的最大落差達2580m,滑坡的最大垂直運距達640m,最大水平位移為6700~7000m,堆積體達到3×108m3 ,其他遺跡包括高速滑擦痕、高速滑坡特有的噴水冒沙坑、土丘群以及易貢堰塞湖區遺跡、易貢藏布-帕隆藏布斷裂帶與易貢-魯朗走滑斷裂構造遺跡、易貢堰塞湖決口遺跡、易貢堰塞湖潰決形成的次生崩塌-滑坡遺跡、古冰川活動遺跡及相應的地質生態環境等。
本區降水量豐富,斷裂作用加上冰川凍融對岩石裂隙的楔劈以及河流流量增加導致的侵蝕切割能力,進一步加劇了河谷邊坡的掏蝕、失穩,促進了崩塌、滑坡的發生。然而易貢巨大的泥石流形成的根本原因卻是地殼的快速上升與陡峭河谷的形成。15 萬年來大峽谷地區地殼抬升速度達到30mm/a,是世界上抬升最快的地區之一。故易貢扎木弄溝巨型崩塌、滑坡是這些獨特的內外動力地質作用長期綜合作用的結果,所形成的崩塌—滑坡—堰塞湖—湖水潰決—河谷地形改造—河谷次生崩塌、滑坡地質災害鏈是在別的地區極難見到的。沿易貢藏布而上,被泥石流堵塞的長條形堰塞湖中雲霧縹緲;湖灘平原、湖濱台地,果林茂密,茶園壠壠,此處為西藏第一處茶園,所產珠峰聖茶聞名遐邇。
5.翠華山山崩國家地質公園
翠華山位於陝西西安市長安區,其主峰終南山海拔2604m,山崩分布面積5.2km2 ,主要由殘峰斷崖、崩塌石海、堰塞湖3部分組成。
殘峰斷崖主要指玉案峰、甘湫峰、翠華峰及山崩臨空面。三峰鼎立,突兀險峻,直沖雲霄。玉案峰海拔 1688m,半峰劈裂,崩面平齊峻峭,如玉案倒豎。甘湫峰,海拔2045m,是一條長1500多米、寬260~900m、高差約300多米的山,近南北就地崩塌,形成石海波濤的壯景。翠華峰,海拔1414m,似一巨大的銅牆鐵壁橫亘翠華山中,兩端被高達200餘米的峭壁截切,形成一條長近千米、高200 多米、寬300 多米的石坎,堵塞太乙谷。
崩塌石海,總量3×108m3 ,石塊巨大,集中分布在翠華峰-甘湫峰和大坪。巨石堆砌,相互疊置,宛如石頭的海洋,波瀾起伏。崩塌過程中石塊相互欹嵌,形成了上百個洞穴。其中冰、風二洞最奇。冰洞夏季結冰,炎炎酷暑,洞中冰柱倒立。風洞由兩塊巨石頂端相撐形成,洞中冷風嗖嗖,盛夏六月,涼風習習。還有小風洞、蝙蝠洞等許多奇洞。
堰塞湖共有3處。甘湫池為乾涸之湖;另一處由於泥沙堆積填平,故名大坪;水湫池,因山體崩塌堵塞太乙河形成,湖面長600m,寬100~300m,水深5~12m,可劃船、垂釣等。
『肆』 安徽省的白鹿鎮,在安徽省的什麼位置
安徽省滑白鹿鎮,白鹿鎮在四川省、江西省、重慶市分別楨的名字。
白鹿鎮(四川省彭州市白鹿鎮)
神奇、浪漫的白鹿鎮位於成都平原西北部,距離成都市區60公里,從成都市區驅車80分鍾即可到達,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白鹿鎮具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宗教人文資源。白鹿場老街,始建於清朝乾隆十九年,是成都市的十大古鎮之一。1860年,法國傳教士洪廣化帶著聖經和他法國式的浪漫來到了白鹿鎮,依山傍水選址建造修道院,其上書院為培養高級神哲人員的高級修院,今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白鹿鎮旅遊資源豐富,氣候宜人,森林覆蓋率達90%,有「天然氧吧」之美譽。其秀麗獨特的景觀,尤以「青藏高原冰川漂礫」地質奇觀蜚聲中外,作為國家級龍門山地質公園核心景區的塘壩村,大小百餘溶洞奇特各異,有石筍、石鍾乳、石幔、石柱、石瀑等各種造型景觀。
「白鹿渺渺隨仙惟古鎮鵑啼依稀蜀韻,丹花盈盈語客有教堂詩唱彷彿歐風。」著名詩人流沙河的題詩,描繪出一幅如仙境般的水墨畫。
歷經「5.12」大地震洗禮的白鹿,舊貌換新顏,鱗次櫛比的法式建築,點綴於青山綠水之間,色彩斑斕。法式風情街、中世紀城堡、遺址公園、中法橋、溶洞飛來峰、白鹿民宿鄉村酒店……形成了今天獨特的風景線。
『伍』 龍門山國家地質公園的相關景點
簡介
銀廠溝屬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地處白水河國家森林公園、白水河國家自然保護區、距成都89公里的彭州市龍門山鎮。因明朝崇禎皇帝的天宮劉宇亮在此開銀礦而得名。銀廠溝的海拔高度在2000米左右,氣溫比成都低4℃左右,夏季最高氣溫不超過24℃,晚間更覺體涼心靜,是距成都最近而海拔相對最高的避暑休閑、清心養身的天然勝地。
特點
銀廠溝內奇峰疊峙,雲蒸霞蔚。峽谷低處,古木蔽天。湍急的河流,在密林山崖中忽隱忽現,為峽谷增添了一種莫名的神秘與肅穆。景區四季景色各異,春日杜鵑似海,冬日素裹銀裝,盛夏金秋則林森蔥郁,清流急湍,飛漱其間。是蜀山蜀水的經典代表。
銀廠溝是龍門山大峽谷景區的精華,高峻的峰巒峭立雲天,幽深的峽谷縱橫交錯。激流奔騰,峭壁如削,以懸橋棧道,峽谷怪石、飛瀑彩虹著稱。磅礴的飛瀑龍潭,蒼翠的山間植被,清澈的山澗流水,形成了大龍潭、小龍譚、蒼峽閣、滿天星、幻影瀑布、百丈瀑布等獨具特色的蜀水景點。蜿蜒曲折的銀蒼峽棧道是龍門山大峽谷最具特色的主景,全長8公里,百丈瀑布以上用木樁和條石砌成,是古代戍邊的將士修建,該棧道是我國風景區棧道之最。
交通
成都至彭州31公里,彭州到景區58公里。成都北站中心站、新都、廣漢、郫縣、都江堰等地都有直達彭州市的汽車。成都、彭州每天都有到達銀廠溝的旅遊車,交通十分方便。成都火車北站乘直達丹景山、銀廠溝的旅遊專車,上下午均有數班。此外,西門車站和新南門旅遊客運中心也有多次班車前往。
住宿
景區內有度假村和農家樂旅店,一般都具有為旅遊者提供住宿的能力。
溫馨提示
由於5·12汶川地震,銀廠溝蓋坪周圍的居民聚居點已被夷為平地,幾乎所有的房屋都已垮塌;小龍潭已被垮塌的砂石掩埋;銀廠溝接引寺的建築除塔子以外全部垮塌;大龍潭兩邊的山體都出現滑坡現象,大龍潭已被掩埋,整個大龍潭不復存在。 簡介
丹景山位於四川省彭州市丹景山鎮(古九隴),距成都西北50公里,海拔1147米,境內山川形勢奇異,文物、古跡眾多。素有「丹岳岱宗」,「古唐勝跡」,「丹景第一」之稱。為中國天彭牡丹的發源地,宋代尤其南宋時期,花特盛,與洛陽、菏澤齊名。
特點
以牡丹文化、宗教文化和古彭蜀文化著稱於世。自唐代開始大規模種植牡丹,宋代特別是南宋時期花特盛,與洛陽齊名。南宋大詩人陸游在《天彭牡丹譜》中有「牡丹在中州,洛陽為第一;在蜀天彭為第一」的贊譽。天彭牡丹以其株高葉茂、花大頸長、滋潤豐腴、艷麗多姿著稱天下,尤以懸崖斷壁皆生之野趣享譽中外。花開時節,滿山遍野的牡丹令人陶醉,猶如進入了花的海洋。每年四月舉辦天彭牡丹花會,遊人如潮,現彭州已成為中國西部最大的牡丹觀賞中心。
丹景山為省級風景旅遊區,是中國西部最大的牡丹觀賞基地,主要以牡丹文化、佛教、道教文化,休閑娛樂為主。著名景點有金華寺、凈水寺、審魂殿、聖跡寺、牡丹園、杜鵑園、丹霞園等18處。每年春節廟會和4月中旬牡丹花會期間,遊人如潮,各種歌會、舞會、擂台賽更吸引人,遊客達數十萬人次。境內宗教文化旅遊資源十分豐富。比較著名的有佛教勝跡有金華寺、凈水寺,佛山古寺、法藏寺、天池寺、聖跡寺、白衣庵(尼)、上三昧、中三昧、下三昧;道教審魂殿、真武宮;天主教馬桑經堂。特別是新建的佛山古寺,佔地40餘畝,大雄寶殿尺寸較一般的大殿大,所供菩薩上百尊,皆為漢白玉所雕刻,最重的達10餘噸重,堪稱中華一絕。
在天彭門1公里處,漢代始建金華宮於此,唐代高僧金頭陀重修時,盛植牡丹,號稱「丹景第一」,故名丹景山。宋代天彭牡丹與洛陽牡丹並著於天下,名冠蜀中,其發祥之地即在此山永寧院。南宋陸游有《天彭牡丹譜》專記其事。
交通
彭州市區有公交車直達丹景山鎮(九隴鎮),但需坐火三輪或走路沿彭(州)白(水河)路白水河方向至景區。或乘坐至龍門山(白水河),白鹿,磁峰的客車在丹景山山門下車。 簡介
位於四川省彭州市北部、白鹿頂東南、白鹿河上游,距彭州市區36公里,東部與什邡市接壤。白鹿鎮幅員面積78.8平方公里,屬山區和林地。白鹿鎮動植物資源豐富,分布有多種珍稀動植物品種;氣候涼爽宜人,年平均氣溫12攝氏度。白鹿鎮旅遊資源豐富,森林植被良好,景觀秀麗獨特,尤其以「青藏高原冰川漂礫」地質奇觀蜚聲中外,省級白鹿森林公園位於境內,塘壩子風景區更是國家級龍門山地質公園核心景區。
特點
清代末民初,法國天主教傳教士在此創建教會活動場所多處,以上書院(領報修院)和下書院(無玷書院)最為知名,其中上書院為培養高級神哲人員的高級修院,至今保存完好。
在經歷5.12汶川大地震洗禮後的今天,從廢墟上崛起,精心規劃、科學重建,在原白鹿場全新規劃打造法式風情小鎮,原汁原味構建浪漫愛情。法式風情小鎮以法國香檳命名,設計與規劃以普羅旺斯區的法國小鎮為原型,注重原汁原味法式主義的體現,同時結合白鹿鎮地形地貌,以坡地、草地、廣場、街道、屋頂等多項細節表現出法蘭西民族獨有的浪漫情懷。在這里,你可以看到厚重的城牆,彩色的尖屋頂,童話般的小屋,精緻繁復的裝飾花紋,鮮花、小品、咖啡、畫廊、葡萄酒,還有浪漫的法國香頌,原汁原味的法式風情,撲面而來……
交通
彭州至白鹿公交車直達
停車
遊客接待中心停車場、水觀停車場、刀子壩停車場 簡介
九峰山位於成都,彭州市西北部的龍門山鎮(白水河鎮)境內,山脈自川西北綿延200餘里,至此拔地而起,九峰矗立,海拔1200-4500米,主峰太子城海拔4812米。乃彭州諸山之冠,神聖奧妙之區,道佛共享之地。古之朝山者言,凡心不誠者,往往遇風雨雷電,不得生還或不得善終。九峰雲霧繚繞,高入雲天。古蜀人在尚未認識日地關系的時候,還以為高峻挺拔的九峰擋住了日月運行的去路,稱九峰之間的峽谷為日所入的蒙谷(太陽休眠之所)。有研究(山海經)的人說,九峰山就《大荒西經》中所指的靈山。
特點
山間有嫘祖寺、清涼寺、海會堂和祖師殿等寺廟, 峰頂有明代天啟年間始建的雷音寺。晴天可觀日出、雲海、佛光,陰天可見「瀑布雲」 奇觀。明代大將軍張定邊棄戎出家,法名「無暇」,於天啟年建雷音寺於山頂。到了清代,與鎣華、天台合稱三山佛教名區。山麓的海匯堂,位於二仙橋以上1公里處,大雄寶殿內的如來佛、觀音菩薩、十八羅漢等20餘尊聖像、形態各異,栩栩如生。從羅漢洞至頂,黃褐色和紅色花崗石奇峰屹立,怪石崢嶸,高者10餘米,矮者5米多。有的狀若大型山水盆景,有的似人似獸,形態各異,熊貓石、羊子石、公雞石、望夫石、仙人指、千佛岩等無不形象逼真。每逢薄霧飄逸或濃雲漫卷之時,奇峰怪石時隱時現,時濃時淡,宛若幅幅絕佳水墨畫屏。
距峰頂1華里的南天門,是上雷音寺的唯一通道,道口地勢險要,仰望高峰插天,雲遮霧障,下瞰懸岩陡峭,絕壁千仞,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登上九峰山頂雷音寺,奇妙壯觀的勝景令人神往。可觀絢麗的日出,可覽翻騰的雲海,每當紅日麗空,雲霧遮山的上午十點至下午三點,可觀賞神奇的佛光。晚上則可見飄忽的神燈。雷音寺東南約300米處的觀光台是觀賞日出、雲海、佛光、神燈的最佳位置。
海拔2650米左右的九峰後山,蜿蜒的山道兩側,箭竹蒼翠,清香撲鼻,神奇幽靜,是大熊貓棲身遊憩之地。
溫馨提示
景區在5.12汶川地震後,山體塌方比較嚴重。祖師殿至觀音岩道路損毀較重,需穿越5處較大塌方,每處塌方有驢友留下指路標記(紅色布帶或塑料袋等)且道路與道路間塌方不長(出祖師殿第一處塌方最長),一般不會迷路。觀音岩還比較完好,裡面各種生活用品齊全,夏秋季節有大師常住。觀音岩至雷音寺道路損毀最輕,幾乎是原路,只有2處塌方(很短,有路標)。金頂雷音寺已經倒塌,倒塌屋檐下有床鋪一張、被子若干可夜晚禦寒。 海窩子(既現在彭州市新興鎮)地處湔江河谷小盆地中心,距彭州市區20公里,始建制於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總面積為2.3平方公里。
此地為古蜀王國開國中心之一,具有悠久的歷史。蜀蠶叢後遠古時代黃河上游羌族的一個支派,後來,一部份人從高原地區向南遷徙,自岷山進入岷江居這一支就是蜀族祖先。蜀王柏氏建國於「瞿上」,即今「海窩子」。瞿上古國歷史悠久;龍懷寺、金城寺、花廟坪吸引了大量文人墨客「前唐四傑」之一,王勃曾留碑文於龍懷寺,清代蜀中才子李調元游古龍懷寺時盛贊王勃「碧山丹岑煙樹攢,龍懷山本似龍蟠。蜀中寺碣多石跡,只數初唐王子安」。 陽平觀位於新興鎮光輝村,始建於東漢未年,是張天師弘道的第一個治所,屬中國道教二十四治之首,在道教文化發展、傳播過程中佔有重要地位。「治」就是各教區中心,而陽賓士為二十四治之首,就是「中央教區」,地位顯赫,其都功就是道教領袖,為子孫承傳的世襲制。傳至三代,其孫張魯就建立起一個政教漢合一的政權以至朝廷力不能征……雄據巴漢三十年,這在世界歷史上僅穆罕默德創伊斯蘭教相比,只晚四百來年,所以被海外學者譽為「東方耶路撒冷」。
1994年,由原中國道教協會會長傅元天倡導恢復的陽平觀已初見規模,特別是近年來由香港飛雁洞主持劉松飛出資5000多萬元,新建的八卦亭, 氣勢磅礴、金碧輝煌,被唐代大詩人王勃譽為「蓬萊仙居、香城寶地」。 座落於四川省彭州市九隴鎮雙松村茶隴山上(出彭州西門往丹景山方向),所謂「三昧」,乃佛教用語、梵文音譯,是指排除一切雜念、使人心神平靜的意思。始建於唐懿宗咸通13年(公元872年),佔地約3平方公里,迄今已有1130多年的歷史,它是「上三昧」(水亭寺)、「中三昧」(至德寺)、「下三昧」(安國寺)的統稱。由至德山自下而上,有張松暮,千佛岩,石牌樓城闕。安國寺、國師暮、至德寺、水亭寺,千年古今組成八大景觀。「迦若顯化,悟達冤解」,三昧禪林因唐代悟達國師洗愈「人面瘡」的泉水而得名,如今三昧泉水仍渭流不息,恩澤後世。
2007年10月,早已是佛門俗家弟子的巴蜀笑星李伯清於三昧禪林正式剃度出家。
『陸』 白鹿鎮旅遊日誌
神奇、浪漫的白鹿鎮位於成都平原西北部,距離成都市區60公里,從成都市區驅車80分鍾即可到達。白鹿鎮具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宗教人文資源。白鹿
場老街,始建於清朝乾隆十九年,是成都市的十大古鎮之一。1860年,法國傳教士洪廣化帶著聖經和他法國式的浪漫來到了白鹿鎮,依山傍水選址建造修道院,
其上書院為培養高級神哲人員的高級修院,今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白鹿鎮旅遊資源豐富,氣候宜人,森林覆蓋率達90%,有「天然氧吧」之美譽。其秀麗獨特的景觀,尤以「青藏高原冰川漂礫」地質奇觀蜚聲中外,作為國家級龍門山地質公園核心景區的塘壩村,大小百餘溶洞奇特各異,有石筍、石鍾乳、石幔、石柱、石瀑等各種造型景觀。
「白鹿渺渺隨仙惟古鎮鵑啼依稀蜀韻,丹花盈盈語客有教堂詩唱彷彿歐風。」著名詩人流沙河的題詩,描繪出一幅如仙境般的水墨畫。
歷經「5.12」大地震洗禮的白鹿,舊貌換新顏,鱗次櫛比的法式建築,點綴於青山綠水之間,色彩斑斕。法式風情街、中世紀城堡、遺址公園、中法橋、溶洞飛來峰、白鹿民宿鄉村酒店……形成了今天獨特的風景線。
周末火了兩天的大太陽,把白天的氣溫抬高到接近30度,讓經歷了初春長時間低溫的人們,不僅讓人們嘗試了一下夏天微汗加身的味道,還導致墨鏡超短裙長絲襪紛紛出籠。昨天凌晨的陣雨和昨天的陰天,使氣溫又退回到20度以下。於是超短裙變長了,長絲襪不在了,毛背心厚外套又派上了用場。春夏之交氣候的變化就是這樣無常。早上五點過,似乎窗外又傳來春雨滴答的響聲,於是馬上就感覺到今天又太涼快了些樣。
節假日到古鎮遊玩是很多人的最愛,我也就是這很多人中的一員。現在國內很多地方學著國外,把有一定歷史或文化積淀的小鎮,作為旅遊資源開發,使很多地方的交通狀況明顯改善,服務設施配套齊全,飯店旅館一應俱有。使得到這些地方的人們,住得下留得住。節假日到古鎮去走走,不僅可以開闊眼界放鬆休閑娛樂心情,還可以了解各地的奇風異俗人文典故。真是現代職場人士緩解繁忙緊張生活的一種絕佳方式。
這次清明小長假到成都彭州的白鹿鎮,雖然沒有拍到我原來在網上看到過的心儀的照片,但對他們那裡的經營理念很欣賞,遊玩過後的感受很深。回來發的照片和日記,也得到不少網友的肯定和好評。其實我知道,彭州的白鹿鎮在一百多年前,能夠被法國的傳教士看中,在那裡修建教堂,這本身就說明白鹿鎮是一本自然資源和民俗文化都十分厚重的書,不是去一次就可以看完讀透弄懂的。正由於這意猶未盡牽掛再三,所以我說過還要再去若干次!
我之所以在清明小長假結束一周以後,還來說小長假期間耍過的白鹿鎮的事情,是因為前幾天向我打聽白鹿鎮情況的朋友比較多。有問路線怎麼走的、有向我要我們入住的那家「鵬宇酒家」老闆的電話的,還有人問我好不好耍可以耍好久?朋友們提出的這些問題,讓我的思緒又回到十天前的清明小長假,回到讓人難以平靜的白鹿小鎮。上書院「領報修院」的淳樸,中法小鎮的妖嬈,中法友誼橋的留痕,千年銀杏的挺拔,以及若干支離破碎的記憶,再次浮現於我的腦海。。。
『柒』 成都白鹿鎮門票多少錢,門票
彭州市白鹿鎮是一個鄉鎮,不需要任何門票的。
神奇、浪漫的白鹿鎮位於成都平原西北部,內距離容成都市區60公里,從成都市區驅車80分鍾即可到達,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白鹿鎮具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宗教人文資源。白鹿場老街,始建於清朝乾隆十九年,是成都市的十大古鎮之一。1860年,法國傳教士洪廣化帶著聖經和他法國式的浪漫來到了白鹿鎮,依山傍水選址建造修道院,其上書院為培養高級神哲人員的高級修院,今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白鹿鎮旅遊資源豐富,氣候宜人,森林覆蓋率達90%,有「天然氧吧」之美譽。其秀麗獨特的景觀,尤以「青藏高原冰川漂礫」地質奇觀蜚聲中外,作為國家級龍門山地質公園核心景區的塘壩村,大小百餘溶洞奇特各異,有石筍、石鍾乳、石幔、石柱、石瀑等各種造型景觀。
『捌』 龍門山國家地質公園地震過後怎麼樣了
由四川龍門山斷裂帶引發的汶川「5.12」特大地震,不但震動了全國,而且震驚了世界。因為這次大地震的震中與鎮區都主要集中在四川龍門山斷裂帶,實際上可以稱為「龍門山大地震」。因此原有的「龍門山國家地質公園」所覆蓋的、包括彭州、綿竹、什邡、汶川、茂縣等所有區域內的著名旅遊勝地大都遭到破壞性打擊。此前正在規劃中的「龍門山山地旅遊帶」也因「龍門山地震帶」所造成的慘重悲劇而蒙上沉重的陰影! 但在全國人民萬眾一心、抗震救災以及隨之進行的災後重建的過程中,各級政府、旅遊主管部門,以及各個領域的專家,都對「龍門山國家地質公園」的受災情況與重建方向,進行了認真的調查評估,提出了很多積極的意見,也產生了一些不同的爭議。主要分為兩大類:一是認為經過特大地震災害以後,龍門山區域出現了許多地震災害遺址,可以因勢利導,將「龍門山國家地質公園」更名為「龍門山國家地震災害公園」以便迅速推出以「地震災害遺址」為主題的旅遊項目。二是認為龍門山重災區受災非常嚴重,短期內難以有效啟動大規模的旅遊市場。應該經過一定時間恢復重建以後,再重新開始「龍門山山地旅遊帶」的開發建設與項目經營。專家認為:上述兩類意見各有長處,也各有弱點。第一類意見可因勢利導,迅速啟動災區旅遊項目。但過分強調「地震災害」主題,會帶來極為不利的負面影響。讓人們長期產生「龍門山」就是「地震災害」之地的潛在恐懼心理。第二類意見能較好地避免「地震災害」主題。但恢復重建的時間太長,不利受災地區盡快啟動旅遊產業的自救與發展需求。而且簡單重復原有的「龍門山山地旅遊帶」的概念,也不能完全消除「龍門山斷裂帶」、「龍門山地震帶」已經給廣大遊客造成的心裡陰影。因此,能否將兩類意見取長補短,進行有機地整合與科學地提煉,從而形成一種既有利於近期迅速啟動,更有利於長期健康發展的重建方案?中國四川龍門山是繼歐洲阿爾卑斯和北美洲科迪勒拉典型地質構造之後,又一世界范圍內具有獨特類型的地質構造帶。是世界級的三大地質運動代表地之一。其原有的龍門山飛來峰群,無論是「推覆構造」還是「冰川漂礫」或是其他原因形成的,都是世所罕有的地質奇觀。加上本次印度洋板塊向北運動,擠壓歐亞板塊、造成青藏高原的隆升而形成的特大地震,更是在全球范圍內都屈指可數的特大規模的地質運動。幾乎在全世界的人們都知道了中國汶川「5.12特大地震」的同時,也都知道了中國四川「龍門山地質斷裂帶」這一形象概念。因此,如果說以前的「龍門山國家地質公園」還僅僅只是眾多「國家地質公園」中的一個較為專業、少為人知的普通名詞,現在則已經是一個名副其實、舉世矚目的世界級形象品牌。綜上所述,專家建議:從地質科普的角度,可盡快將原「龍門山國家地質公園」申報為「龍門山世界地質公園」。但從旅遊市場開發營銷的角度,則更傾向於將原「龍門山國家地質公園」塑造和重建為「龍門山世界地質運動公園」。主要理由如下:1、「龍門山世界地質運動公園」首先將原「國家級」品牌形象升華為「世界級」品牌形象,強調中國四川龍門山的地質資源與旅遊品位不但沒有因特大地震被減弱,反而在特大地震後得到了更高層次的強化與提升,成為世界范圍內屈指可數的超級地質現象與旅遊景觀。2、「龍門山世界地質運動公園」既強調了世界級的地質科普價值,又包含了由世界級的造山運動所產生的飛來峰奇觀,以及本次特大地震所造成的巨大地質演變現象,同時又巧妙地弱化了地震災害的心理陰影。3、「龍門山世界地質運動公園」既可以理解為地質科普性的「地質運動遺址公園」,從而將地質奇觀、地震遺址等眾多資源與景觀包含在內,予以展現。同時又可以理解為特種性質的「地質運動旅遊公園」。從而將「地質科普旅遊」、「山地旅遊」、「探險旅遊」、「生態旅遊」、「休閑度假旅遊」等眾多高端、大眾、時尚旅遊整合聚集,形成內容豐富、獨具特色的世界級「地質運動公園」旅遊項目,開拓全球性「地質運動公園」旅遊市場。4、用「龍門山世界地質運動公園」的總體品牌形象,可以將原「龍門山國家地質公園」所覆蓋的彭州、綿竹、什邡、汶川、茂縣等區域內的所有地震遺址與旅遊景觀有機統一和整合起來,包裝打造成為一條全新的「龍門山世界地質運動公園」旅遊環線。從而有效拉動與促進整個龍門山沿線受災地區的旅遊產業自救與發展。5、從地質科普的角度申報「龍門山世界地質公園」需要復雜的程序與較長的時間。但從旅遊市場開發營銷的角度塑造和重建「龍門山世界地質運動公園」,則更為快捷與實效。因此可先全力塑造和重建「龍門山世界地質運動公園」旅遊品牌形象,待條件成熟時,再順勢申報正式的「世界地質公園」稱號。6、有關「龍門山世界地質運動公園」的具體項目內容與運作方式,另擬專題策劃與規劃。</SPAN>
『玖』 白鹿風情小鎮來歷,是什麼的過程
白鹿歐式風情街區
通過嘔心瀝血傾情打造的場鎮核心景區,是體現白鹿風情小鎮的標志。如今,重建後的白鹿法式小鎮鳳凰涅槃,採用中世紀法式建築風格,自然而然的延續了原味法式風情。全鎮設計與規劃以普羅旺斯區的法國小鎮為原型,注重原汁原味的體現,同時結合白鹿鎮地形地貌,以坡地、草地、廣場、街道等多項細節表現出法蘭西民族的浪漫情懷。一戶一景的精心設計,各不相同的牆面石材配以圓拱形花窗,更顯溫婉細膩,白色的立柱和彩色的屋瓦,映射出浪漫情懷。整個法式風情小鎮,將為遊客提供純正法式體驗。紅酒屋、麵包房、咖啡館、法國手工藝品等,讓每一位遊客不用出國,就能感受到法國生活的趣味所在。街區雖小,但雕塑、廣場、噴泉卻無一不透露出溫馨與浪漫。
來歷:白鹿鎮全境屬山地和林區,白鹿河如一條白練,由北向南迤邐全境;白鹿山宛若一口古鍾,傾覆突兀於群山環抱之間。年平均氣溫12℃,年降水量1300毫米,氣溫偏低,雨量豐富。糧食生產以玉米、土豆為主,盛產葯材、茶葉、棕片、生漆,林木、礦產資源豐富。白鹿境內有罕見的地質奇觀--巨型灰岩冰川漂礫,這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世界級地質科學遺產」,受到國際國內有識之士的高度重視;塘壩子集峰叢、溶洞、深谷、峭壁景觀於一體,是龍門山國家地質公園的核心區。白鹿鎮森林風景優美,生態環境別致,動植物資源豐富;人文景觀獨特,全鎮共有寺廟宮觀遺址17所,均為佛、道兩家所建,道教二十四治之漓沅治也位於境內。清代末民初,法國天主教傳教士在此創建教會活動場所多處,以上書院(領報修院)和下書院(無玷書院)最為知名,其中上書院為培養高級神哲人員的高級修院,至今保存完好。
神奇、浪漫的白鹿鎮位於成都平原西北部,距離成都市區60公里,從成都市區驅車80分鍾即可到達,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白鹿鎮具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宗教人文資源。白鹿場老街,始建於清朝乾隆十九年,是成都市的十大古鎮之一。1860年,法國傳教士洪廣化帶著聖經和他法國式的浪漫來到了白鹿鎮,依山傍水選址建造修道院,其上書院為培養高級神哲人員的高級修院,今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拾』 白鹿鎮的介紹
神奇、浪漫的白鹿鎮位於成都平原西北部,距離成都市區60公里,從成都市區驅車80分鍾即可到達,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白鹿鎮具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宗教人文資源。白鹿場老街,始建於清朝乾隆十九年,是成都市的十大古鎮之一。1860年,法國傳教士洪廣化帶著聖經和他法國式的浪漫來到了白鹿鎮,依山傍水選址建造修道院,其上書院為培養高級神哲人員的高級修院,今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白鹿鎮旅遊資源豐富,氣候宜人,森林覆蓋率達90%,有「天然氧吧」之美譽。其秀麗獨特的景觀,尤以「青藏高原冰川漂礫」地質奇觀蜚聲中外,作為國家級龍門山地質公園核心景區的塘壩村,大小百餘溶洞奇特各異,有石筍、石鍾乳、石幔、石柱、石瀑等各種造型景觀。「白鹿渺渺隨仙惟古鎮鵑啼依稀蜀韻,丹花盈盈語客有教堂詩唱彷彿歐風。」著名詩人流沙河的題詩,描繪出一幅如仙境般的水墨畫。歷經「5.12」大地震洗禮的白鹿,舊貌換新顏,鱗次櫛比的法式建築,點綴於青山綠水之間,色彩斑斕。法式風情街、中世紀城堡、遺址公園、中法橋、溶洞飛來峰、白鹿民宿鄉村酒店……形成了今天獨特的風景線。收拾好您的心情,打理好您的行裝,准備展開一場夢幻浪漫之旅吧。浪漫白鹿歡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