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油武都鎮雁山湖森林公園
㈠ 誰知道四川武都鎮是個什麼樣的地方
武都鎮是四川省江油市的老縣城,是四川馬列主義先驅、四川黨團組織創始人王右木的故鄉,距江油城區 15公里。總人口 6.5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 3.5萬人,建成區面積 3.5平方公里。
先後被評為「全國小城鎮建設試點鎮」、「全國鄉鎮企業示範區」、「全國重點鎮」2005年 1月被國家發改委批准為「全國發展改革試點鎮」。區內資源豐 富,有石灰石礦、白雲礦、鐵礦、鉛鋅礦、沙金等多種優質礦產資源,其中尤以石灰石品位高、易開采,儲量達20多億噸。有年產30萬噸特鋼、普鋼的國有大中 型企業川投長特四廠,為武都地方經濟提供了強有力的市場、技術、人才支持。
武都鎮旅遊資源十分豐富,北有聞名國內外的天下奇山竇圌山、森林地質公園觀霧山、佛教聖地極樂寺、武都引水取水樞紐、金龍村萬畝觀光果園。南有雁山湖森林公園、南塔山莊;東有道教聖地青竹觀;西有佛教聖地苦竹寺;中有休閑娛樂中心桃花島、革命先驅王右木紀念館,還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一處,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城內和城郊還有眾多的休閑娛樂場所,年接待遊客達100萬人次以上。
觀霧山地質公園
觀霧山地質公園位於四川省江油市西北部,距市區約20公里,主要由觀霧山吳家後山組成,面積約50平方公里。園區內地質遺跡種類豐富,主要有峰叢溶洞岩溶窪池龍門山標准地質剖面及古生物化石足跡前龍門山推覆構造遺跡等景觀。觀霧山竇團山吳家後山蓋天山等此起彼伏,相對高差均在300米~400米左右,最高峰蓋天山海拔2175米。在眾多山景中,以奇`險`峻`幽而著稱的竇團山,已成為成都—九寨溝旅遊大環線上著名的風景區。在景區的邊源地帶,發育有大量溶洞,知名者有佛爺洞白龍宮白鶴洞金光洞。
竇圌山
又名圌山,位於四川江油城北20公里的涪江東岸。又名圌山。相傳唐代彰明(今屬江油縣)主簿竇圌(即竇子明)隱居於此,故名。自麓至頂約5公里許,行道迂迴盤旋,林木蒼翠,景色秀麗。 李白少年時曾游此山,題下千古絕句「樵夫與耕者,出入畫屏中」,後國民黨元老於右任手書鐫刻於山中石碑之上。 竇圌山
竇圌山遠看呈圌,在綿陽地區的江油市北25公里,距成都180公里,國家一級公路,乘車三小時即可到達。距「九寨溝」、「黃龍」200餘公里,在寶成鐵路復線和108國道公路之上形,南北走向,長2.8公里,寬1.68公里,面積約4.7平方公里。海拔高度1140米,相對高度540米。地理坐標:東經104度49分, 北緯31度55分。 山顛三峰,拔地而起,高逾100米。峰頂各有古廟一座,名東岳、竇真、魯班。三峰之中惟西峰有險路可通,其餘兩峰由上下兩根鐵索組成懸橋相連。 峰下不遠處為雲岩寺,始建於唐,明末焚於兵火,清雍正三年(1725年)重修。寺前山門外有唐李白題贊圌山石碑一通,謂:"樵夫與耕者,出入畫屏中。"寺內珍藏有道教文物「飛天藏」;「飛天藏」又名「星辰車」,宋淳熙八年(1181)建,元代至正時重修,車高9.82米,直經7米,上下共四層,上雕塑有天宮樓閣,腰檐上裝飾有斗拱,每層雕有執笏人物,形神自如,體態瀟灑,衣紋流暢,木柱及額枋上均施瀝粉彩繪,更顯精美巧妙,具有一定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屬道教文物。1956年被四川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竇圌山山中十大旅遊區域,二十八個景點,博十幽深。雲岩寺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飛天藏具有八百多年歷史,舉世無雙;圌嶺鐵索飛渡堪稱神州一絕;高空滑翔驚險刺激;載人索道安全舒適;桃園景區清雅爽朗;中國歷代皇帝長廊223尊圓雕石刻居全國之最。 [1]
王右木紀念館
人物簡介 王右木是四川最早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宣傳者和四川黨、團組織最早的創建人和領導人之一。 王右木(1887-1924),原名王丕昌,又名王燧,江油市武都鎮人。少時讀私塾,1914年以優異成績畢 王右木塑像
業,被選拔為官費生考入日本東京明治大學經濟系。參加中國留日學生反對「二十一條」的愛國學生運動,加入留日學生組織神州學會,結識李大釗。同時受日本著名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哲學家河上肇的影響,初步接觸馬克思主義理論。1918年獲經濟學士學位,歸國回四川家鄉。 1919年夏,王右木到成都高等師范學堂任學監,並教日文。1920年底組織成立馬克思主義讀書會,1921年冬他指導成立了四川社會主義青年團,發展了一批團員。1922年2月領導建立馬克思學會和成都各校讀書會,創辦《人聲》旬報,自兼社長和主筆,大力宣傳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新思想,批判無政府主義思潮。他同校長吳玉章指導青年團員籌建平民教育社,發動學生、工人和市民舉行大會聲援開灤工人的罷工斗爭。1923年6月,經惲代英向團中央推薦,在成都團地委改選時任書記。7月被選為四川民權運動大同盟文書股主任。不久經上海赴廣州會見剛開過中共三大的中央領導人。同年秋回成都,根據黨中央指示建立了四川最早的黨組織,成立中共成都支部,任書記,直屬中共中央領導。11月兼任國民黨四川總支部宣傳科副科長。1924年春根據黨組織決定出任四川督辦署《甲子日刊》主筆,宣傳進步思想,動員群眾。1924年夏經上海再次赴廣州參加黨的會議,7月從廣東出發步行回川,沿途進行社會考察和革命宣傳,9月上旬行至貴州土城,不幸的是當他在土城進行宣傳革命時,被當地的反動派殺害,時年37歲。 1952年9月18日,毛澤東主席親筆為王右木烈士家屬簽發了「光榮紀念證」證書。 紀念館概況 王右木紀念館建於1987年11月,1991年6月開館。位於武都鎮東、涪江西岸,與竇圌山隔江相望,佔地5500多平方米。系仿古建築,館內有紀念堂、陳列室、重檐六角亭、水竹居、桂花園等。 王右木紀念館
紀念堂主要陳列有:用大理石鑄成的3米高的王右木烈士塑像;王右木親筆致惲代英的信;共青團成都地方執行委員會給團中央的報告;關於四川黨組織的活動情況;1923年5月5日、5月18日兩次致函黨中央提出「武裝工農」和武裝斗爭方案的信函;王右木創辦的《人聲》報和創《人聲》報的有關文函,跟王右木烈士工作過的老同志回憶錄;張愛萍、楊汝岱等領導給王右木烈士紀念館的題詞及楹聯和著名作家沙汀的題詞等。 陳列室存有:王右木生平大事年表;王右木青少年時代探索革命真理、開展革命活動的介紹;接觸馬克思主義學說,加深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時讀過的講義;組織「馬克思讀書會」和創辦《人聲》報活動經過;創建四川社會主義青年團組織活動的情況;創建四川中共黨組織和忠實執行黨的決議,促成四川首次國共合作的情況介紹;在四川開拓革命運動(工人運動、農民運動、婦女運動)活動的情況介紹;為革命英勇獻身的大約時間、地點等。 館內景點雅緻,有「景行」、「仰止」重檐六角亭,還有原國民黨元老於右任先生書寫對聯並題名的水竹居:「竹亭陰合偏宜夏,水稻風多不待秋」。紀念堂、陳列室周圍有月季園、桂花園,四季如春,綠樹成蔭,鳥語花香,松柏蒼翠,環境幽靜,是一個集革命傳統教育和供人們游覽觀光於一體的園中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