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世界地質公園主要地質遺跡類型
㈠ 中國有八處世界地質公園是哪八個
中國的八處世界地質公園 地質公園是以其地質科學意義、珍奇秀麗和獨特的地質景觀為主,融合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自然公園。我國地質公園建設工作已進行了3年多,在有效保護、合理開發和利用地質遺跡資源、推動地方經濟發展、普及地質科學知識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2004年2月,中國黃山等8處地質公園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專家評審會評選為首批世界地質公園。首批入選世界地質公園的8家國家地質公園是我國已經評審的3批、85個國家地質公園中的佼佼者。 1. 湖南張家界地質公園 聞名中外的張家界風景區位於湘西北山區,距長沙398公里。張家界原名湖南省大庸市,1994年4月更名為張家界市。張家界主峰天子山海拔1262米,在方圓3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擁有3000多座石峰,一柱柱,一根根,拔地而起,倚天而立。張家界有「擴大的盆景,縮小的仙境,巨大的園林」之美譽,景區擁有天子山、袁家界、天下第一橋等300多個景點,許多是因為山形酷肖人間風物故事傳說而得名。張家界地處北中緯度,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陽光充足,雨量豐沛。岩層以石灰岩和石英砂岩為主。石灰岩中的鈣遇水溶解、滲漏,又經千百萬年的沉落堆積,才有了今天的喀斯特地貌奇觀和千姿百態的浩瀚石峰。 2. 江西廬山地質公園 歷史、文化、森林、宗教,作為一個世界地質公園應該擁有的,江西廬山地質公園都擁有了。古樹參天、流水潺潺、曲徑通幽,千年學府白鹿洞書院遺址融合了大自然與文化的結合,令人陶醉。王家坡U型谷、蘆林冰窖、含鄱嶺冰川刃脊、廬山植物園、三迭泉、五老峰和白鹿洞書院等是廬山的主要景點。廬山地質博物館陳列了中庵寺冰川條痕石等大量地質實物和圖片,反映了廬山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 3. 廣東丹霞地質公園 廣東丹霞山地貌位於廣東省韶關市北面50公里處,上個世紀30年代被命名為「丹霞地貌」,這里以「赤壁丹崖」為主要特徵,景觀奇特,風景優美。睡美人峰、錦石岩是丹霞地貌發育比較有特色的地方,也是丹霞山最早有人類活動的地方,既有地質特色,又有文化特色。「丹霞地貌」出現以來,世界各地相繼發現了多處丹霞地貌,僅在中國內地就有650多處。丹霞地貌學已成為地貌學的一個分支學科,丹霞山也就成了中國丹霞地貌的典型代表和研究基地。 4.安徽黃山地質公園 安徽省黃山風景區於2001年底被評審為國家地質公園,2003年被我國政府列入向聯合國推薦的首批世界地質公園參評名單。以奇松、怪石、雲海、溫泉「四絕」著稱於世的黃山,無處不景,無景不奇。當年,徐霞客詩贊:「薄海內外無如徽之黃山,登黃山而後天下無山,觀止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家在考察了黃山地質地貌狀況後,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發出感嘆:「我今天到了黃山蓮花峰,發現了地球上的天堂。」、「黃山的美只有用心來感受,沒有語言可以表達。」黃山風景區已成為全球為數不多的同時擁有世界文化、自然雙遺產和世界地質公園三頂桂冠的地方。 5.河南雲台山地質公園 雲台山國家地質公園位於河南省焦作市修武縣境內,這里擁有氣勢恢弘的長崖峰谷、千變萬化的飛瀑流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家伊德爾博士稱,「雲台山國家地質公園是一個不可比擬的地質公園。它給人的印像是一部樂章,是一首美妙的山水交響樂。」 6. 黑龍江五大連池地質公園 黑龍江省五大連池國家地質公園以其神奇的火山地貌稱絕於世,14座謎團般的新老期火山狀貌典型、品類齊全,5個火山堰塞湖和遍布1060平方公里地質公園區域內的多分類的冷礦泉,使五大連池在海內外久負盛名。五大連池不僅景觀奇佳,而且具有重大的地質科考及礦泉醫學價值,被國際地質專家贊譽為「一本打開的火山教科書」。五大連池先後榮獲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自然保護區、中國國家地質公園、中國旅遊勝地四十佳、中國礦泉水之鄉、中國人與生物圈保護區成員單位等桂冠,還是「世界三大冷泉之一」,被世界旅遊組織專家譽為「世界頂級旅遊資源」。 7. 雲南石林地質公園 以「天下第一奇觀」著稱的雲南石林公園,1982年被列為中國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2001年成為中國首批國家地質公園。目前,石林是雲南旅遊的知名品牌和主要旅遊目的地,十多年來已接待遊客150多萬人次。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考察專家組在對雲南石林進行了野外考察後稱,雲南石林反映了世界喀斯特地貌全景,其獨特的地貌、豐富的類型體現了地質遺產的顯著價值。雲南石林把當地文化、地質形成、生態保護和完善管理有機融為一體,這在世界上是唯一的。 8.河南嵩山地質公園 河南嵩山地區在不足20平方公里的范圍內清晰地保存著發生在前寒武紀、三次影響范圍廣泛的地殼運動所形成的角度不整合接觸面及典型的構造形態遺跡,在不足400平方公里的范圍內,連續出露著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五個地質歷史時期所形成的岩石地層。地質工作者譽其為「天然地質博物館」、「 地學網路全書」。對嵩山地質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現代意義的地質調查開始於20世紀初,許多知名學者為其傾注了畢生精力,留下文章多達數百篇。
㈡ 中國首批世界地質公園
地質公園是以其地質科學意義、珍奇秀麗和獨特的地質景觀為主,融合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自然公園。2004年2月13日,在法國巴黎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會議上,中國的8家國家地質公園被列入世界地質公園網路名錄,成為首批世界地質公園。2005年2月11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專家評審會在巴黎宣布,我國浙江雁盪山、福建泰寧、內蒙古克什克騰、四川興文四家國家地質公園被評為第二批世界地質公園。2006年9月,中國泰山等6處國家地質公園被評為世界地質公園。2008年1月,江西龍虎山和四川自貢地質公園被評為世界地質公園。2009年8月,陝西秦嶺地質公園和內蒙古阿拉善沙漠地質公園入選世界地質公園。2010年10月,廣西樂業-鳳山地質公園和福建的寧德地質公園入選世界地質公園。至此,我國世界地質公園數量已達24處。
第一批:
◎ 湖南張家界世界地質公園
張家界世界地質公園位於湖南張家界市,佔地總面積3,600平方公里,主要地質遺跡類型為砂岩峰林地貌、岩溶洞穴。
地質公園分布區內出露泥盆紀(距今3.5億~4億年)厚層石英砂岩,由於岩層產狀平緩,垂直節理發育,受後期地殼運動抬升,重力崩塌及雨水沖刷等內外地質動力作用的影響,形成了奇特的砂岩峰林地貌景觀.在園區內有3,000多座拔地而起的石涯,其中高度超過200米的有1,000多座,金鞭岩竟高達350米,石峰形態各異,優美壯觀,是世界上極為罕見的砂岩峰林地貌,有重大科學價值。其它尚有方山、岩牆、天生橋、峽谷等造型地貌以及發育在三疊紀石灰岩中的溶洞景觀。
園內森林茂密,並有銀杏、珙桐、紅豆杉、鵝掌揪等珍稀植物,為研究生物演化提供了實物例證。
◎ 江西廬山世界地質公園
佔地總面積500平方公里,主要地質遺跡類型為地質地貌、地質剖面。地質公園內發育有地壘式斷塊山及第四紀冰川遺跡,以及第四紀冰川地層剖面和早元古代星子岩群地層剖面,保存系統而完整,豐富多樣,具有極高的美學價值及科學價值。廬山環境幽雅,文化歷史悠久,人文景觀豐富。
◎ 廣東丹霞山世界地質公園
廣東丹霞山世界地質公園位於廣東省韶關市東北的仁化、曲江兩縣交界地帶。地質公園東西寬17.5公里;南北長22.9公里,總面積290平方公里,其中丹霞地貌集中分布范圍180平方公里。世界上由紅色陸相砂礫岩構成的以赤壁丹崖為特色的一類地貌均被稱為丹霞地貌,丹霞山便是這類特殊地貌的命名地。
丹霞山位於南嶺山脈南側的一個山間盆地中,整體為紅層峰林式結構,有大小石峰、石堡、石牆、石柱380多座,主峰巴寨海拔618米,大多山峰在300~400米之間,高低參差、錯落有致、形態各異、氣象萬千。
丹霞山由紅色砂礫岩構成,以赤壁丹崖為特色,看去似赤城層層,雲霞片片,古人取「色如渥丹,燦若明霞」之意,稱之為丹霞山。丹霞山又稱「中國紅石公園」,自古為嶺南第一奇山。
構成丹霞地貌的物質基礎是形成於距今約7至9千萬年前的晚白堊世的紅色河湖相砂礫岩。在距今約6,500萬年前,本區受構造運動的影響,產生許多斷層和節理,同時也使整個丹霞盆地變為剝蝕地區。在距今約2,300萬年開始的喜馬拉雅運動使得本區迅速抬升。在漫長的歲月中,間歇性的抬升作用使得本區的地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地質作用將本地區塑造的秀麗多姿。
整個山區保存著較好的亞熱帶常綠林,四季鬱郁蔥蔥,蒼翠欲滴。丹霞山世界公園除了美不勝收的自然風貌外,尚有保存完好的生態環境和片狀分布的山頂、山谷原始生態群落及古樹名木和野生動物,以及歷史上人類利用丹霞地貌的各種古遺存等,這一切都吸引著無數海內外遊客紛至沓來。
◎ 安徽黃山世界地質公園
安徽省黃山風景區於2001年底被評審為國家地質公園,2003年被我國政府列入向聯合國推薦的首批世界地質公園參評名單。面積約1200平方公里,屬花崗岩峰林景觀。以雄峻瑰奇而著稱,峰高峭拔、怪石遍布。山體峰頂尖陡,峰腳直落谷底,形成群峰峭拔的中高山地形。區內奇峰聳立,巍峨雄奇;青松蒼翠,挺拔多姿;巧石嶙峋,如雕如塑;雲海浩瀚,氣勢磅礴;溫泉水暖,噴涌不歇。黃山以「奇松、怪石、雲海」三奇和豐富的水景顯示了天然的完美和諧。黃山風景區已成為全球為數不多的同時擁有世界文化、自然雙遺產和世界地質公園三頂桂冠的地方。
◎ 河南雲台山世界地質公園
雲台山世界地質公園位於河南省焦作市修武縣境內,因山勢高峻,群峰似刀,常見白雲繚繞而得名。園區內地貌復雜,地勢起伏大,多具深溝峽谷、懸崖峭壁,連綿起伏,為典型的構造剝蝕地貌。已開發各類自然景觀7種170餘處,較為重要的有系統獨特的地層、岩石、礦物旅遊資源,典型特徵的地質構造旅遊資源、險峻秀麗的構造剝蝕地旅遊資源、奇異多樣的洞府旅遊資源、得天獨厚的生態旅遊資源及歷史悠久的人文旅遊資源。
◎ 黑龍江五大連池世界地質公園
五大連池世界地質公園位於黑龍江省五大連池市,佔地總面積720平方公里,主要地質遺跡類型為火山地質地貌類。
五大連池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最典型、時代最新的火山群,被譽為「中國火山博物館」。因這里有豐富的具有醫療價值的礦泉,又被稱為「中國礦泉水之鄉」。園區內有規律地分布著14座火山,其中12座形成於1200萬年~100萬年的地質時期,2座火山噴發於1719年~1721年,是中國最新的火山之一。區內火山錐體拔地而起,錐體中的火山保存完整,從火山口流出的熔岩流長達10餘公里,阻塞河流形成五個串珠狀湖泊--五大連池。這里的熔岩地貌類型多樣,有世界稀有的火山噴氣錐、噴氣碟,有典型的繩狀熔岩、翻花狀熔岩及各種具有極高美學價值的象形熔岩、火山彈、浮石、熔岩隧道等。園區空氣清新,環境幽雅,湖光山色,是難得的科學旅遊,休假康療勝地。
◎ 雲南石林世界地質公園
以「天下第一奇觀」著稱的雲南石林公園,佔地總面積400平方公里,主要地質遺跡類型為岩溶地質地貌,是以石林地貌景觀為主的岩溶地質公園。石林形態類型主要有劍狀、塔狀、蘑菇狀及不規則柱狀等。特別是這里連片出現的石柱群,遠望如樹林,人們望物生意稱之為「石林」,石林術語即源於此地。石林地貌造型優美,似人似物,在美學上達到極高的境界,具有很高的旅遊價值。園區內彝族風情濃厚,環境宜人,與石林地貌相配合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和諧美景。雲南石林把當地文化、地質形成、生態保護和完善管理有機融為一體,這在世界上是唯一的。
◎ 河南嵩山世界地質公園
河南嵩山世界地質公園位於河南省登封市,總面積450平方公里,主要地質遺跡類型為地質(含構造)剖面。
嵩山在大地構造上處於華北古陸南緣,在公園范圍內,連續完整地出露35億年以來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五個地質歷史時期的地層,地層層序清楚,構造形跡典型,被地質界稱為「五代同堂」,實際上是一部完整的地球歷史石頭書。
嵩山是中國著名的「五嶽」之一——「中嶽」,人文景觀眾多,計有十寺、五廟、五宮、三觀、四庵、四洞、三壇及寶塔270餘座,是歷史上佛、儒、道三教薈萃之地,它們和珍稀的地質遺跡相配合構成了立體的、多層次的、多功能的世界地質公園景觀。
㈢ 地質遺跡分類的發展
地質遺跡是地球內力地質作用和外力地質作用或這些地質作用的綜合過程而形成的地質現象。因地質作用類型的多樣性,地質作用過程的復雜性,地質作用時間的長期性,也就造成了地質遺跡的多樣性。
美國內政部國土局把地質遺跡劃分為15類,強調各類地質現象的典型性和其發現研究歷史。
1)地質特徵、岩石類型、標准化石首次發現描述和命名地;
2)重要地質過程或原理首次發現和研究地區;
3)地學教科書範例依據的野外實例地區;
4)古生物演化階段的重要化石記錄區域;
5)由風、水、冰、風化大規模毀壞性作用產生的典型特徵;
6)洞穴和岩溶地形;
7)熱泉、自流泉水和含水層;
8)能提供經典性研究和教育機會的地質特徵;
9)地球演化史中的重要階段的突出範例;
10)有眾多各類重要地質特徵的集中分布,即使其中某些單個不十分重要,但其集合卻具有不一般的重要意義;
11)具有重要地質或歷史意義的礦山或礦區;
12)奇異地景,如漂礫、隕石、火山口(非火山成因的類似地貌或火山成因)、峰林等;
13)奇特的岩石或礦物產地;
14)地質特徵及組合,地質景觀具有自然美學性並具休閑價值;
15)具休閑和教育價值的岩礦標本採集地。
20世紀80年代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把地質遺跡劃分為8個大類:古生物類、地層和標准剖面類、古環境類、岩石類、地質構造類、地貌景觀類、經濟地質類,其他類型重要地質現象。
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地質遺產工作組(IUGSGeosite)於1993年對地質遺產類型提出了一個景點類型的分類方案。這個方案把地質遺產分為13大類。每一大類又分為若干類型,總的稱為景點類型(表5-1)。
表5-1 地質古生物遺產類型
地質景觀的分類方法
中國地質旅遊學會陳安澤先生先後兩次對我國地質景觀資源作了較詳細的分類:共分為4大類,19類,52亞類,在具體應用中還可結合實際需要劃分出更多的「種」(表5-2,表5-3)。其分類中著重考慮了地質成因(陳安澤等,1991)。
表5-2 地質景觀類型劃分表
續表
續表
(據陳安澤等,1991)
表5-3 地質旅遊景觀資源類型表
續表
(據陳安澤等,1991)
其後鄧靄松又提出了一個分類方案(表5-4):
表5-4 地質遺跡分類表
續表
(據鄧靄松)
為了開展旅遊資源調查和規劃,建設部相關部門也在有關文件中涉及了地質遺跡分類(表5-5):
表5-5 地區旅遊資源綜合調查與評價、需要調查的旅遊資源內容表
(據建設部)
隨著我國旅遊業的發展,對於風景名勝區中地質遺跡的研究和分類日漸提上議事日程,地礦部和建設部的一批專家主要結合其觀賞價值,對地質遺跡劃分為以滿足遊客要求的地質景觀類,景觀點或景觀區(李烈榮等,2002)。
根據國土資源部在《地質遺跡保護規定》中明確規定的地質遺跡保護六個方面的內容,再結合以上各家對地質遺跡類型的劃分方法的借鑒,我們提出一個建議性的分類方案(表5-6),將地質遺跡分為5大類、29亞類、若干類型。
2003年5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地學部公布了世界地質公園網路工作指南對地質遺跡分類有如下劃分:經濟地質與采礦、工程地質、地球歷史、地貌、冰川地質、水文地質、礦物、古生物、岩相學、沉積學、土壤科學、地層學、構造地質學和火山學,同時還列出了地理學、考古學、人類學及教學基地等。2006年11月,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評審專家組會議上通過的世界地質公園網路標准和指南中再次強調了在地質特徵:如代表性岩石、礦物、礦產、化石和地形等幾方面能反映的固體地球科學,經濟地質與采礦、工程地質學、地貌學、冰川地質學、自然地理學、水文學、礦物學、古生物學、岩石學、沉積學、土壤科學、洞穴學、地層學、構造地質學和火山學等學科分支相關的地質遺跡。
表5-6 中國主要地質遺跡類型劃分方案
從上述地質遺跡分類沿革,可以清楚地看出,隨著地質遺跡調查工作的展開和擴大,對地質遺跡研究工作的深入和拓展,為適應地質公園建立、建設和發展,其分類越來越完善。與地球科學的學科的關聯越來越明確,越來越貼近描述中的應用。所以分類表就越來越細,分量越來越重。這當然更利於地質遺產調查的使用和分析對比,更利於地質遺跡的保護和展示,有利於地質公園的規劃和建設,有利於科學普及的組織和開展。
地質遺跡分類學的研究目的在於指導調查、研究、規劃、保護和開發地質公園則是地質遺跡保護和開發工作的重要平台。從上述分類演進過程可以看出幾個變化趨勢:由簡單到復雜,由粗略到系統,由描述到實用,由形式到學科,最後UNESCO提出的最新分類中已基本上進到學科分類的層次了。
㈣ 秦嶺終南山世界地質公園的地質遺跡
造山帶地質遺跡
中國秦嶺終南山世界地質公園是秦嶺造山帶地質特徵得天獨厚的展現,主要造山帶地質遺跡包括由板塊俯沖碰撞造山與陸內造山多期構造作用形成的各類多樣地層、岩石、地質構造遺跡等,集中分布在玉山、冰晶頂、南太白園區。 地層遺跡
丹鳳岩群保留有早古生代-印支期的洋殼殘片和島弧混雜蛇綠岩套及其弧前沉積楔形體。保存完好島谷盆地岩層及上迭山間斷陸盆地沉積地層。保留著秦嶺造山帶溝弧盆板塊構造的地層岩石記錄。
岩石遺跡
主要有多期不同類型不同構造體制下形成的岩漿岩、火山(次火山)岩、變質火山岩和兩類不同性質的混合岩遺跡。
地質構造遺跡
多期多種多類多樣俯沖碰撞造山構造和陸內構造,包括深層流變構造,中深——中淺層次韌性——脆性構造,諸如各類擠壓伸張剪切走滑斷裂構造和褶皺構造。豐富多樣的宏觀到微觀的復合迭加構造。盆山裂陷、裂谷、地壘地塹構造等。
第四紀山崩地質遺跡
翠華山發育有全新世以來形成的規模屬於世界第3位的山崩遺跡,山崩總體量達3億立方米,總面積5.2平方千米,最大山崩石塊單體體積為89,640立方米屬國內最大。山崩臨空面、崩塌堆積、堰塞壩、堰塞湖、崩塌洞穴等山崩地貌類型齊全,形態完整。
第四紀古冰川遺跡
太白山是中國大陸東部最高的山峰(3767米),發育有距今1萬年、被命名為太白冰期的第四紀冰川遺跡,其冰蝕地貌、冰磧地貌、冰緣地貌等冰川景觀、地貌保存完好,對研究中國乃至東亞第四紀古氣候演變和古冰川作用具有重要意義。
新生代斷裂構造遺跡
秦嶺北緣新生代山前大斷裂為渭河裂谷斷壁,它起始於新生代之初,一直活動至今,斷面近於直立,南盤(終南山)持續上升、北盤(渭河盆地)持續下降,其斷距據太白山頂夷平面及相應於渭河盆地斷陷底面,依地質和鑽探,1億年以來(自白堊紀中晚期),高差升降達13千米,實為巨大奇觀。
地質工程景觀及采礦遺址
公園共有五處穿越終南山的隧道,最著名的是從石砭峪穿過秦嶺的鐵路及公路隧道,其中公路隧道是亞洲第一、建設規模世界第一的雙洞單向高速公路隧道(18.02千米)。
公園內有藍田玉、馬鞍橋金礦等采礦遺址。
㈤ 泰山世界地質公園的地質遺跡
在新構造運動的影響下,泰山的侵蝕切割作用十分強烈,廣泛發育不同類型的侵蝕地貌。由於泰山南坡年升量遠比北坡大,南坡的侵蝕強度相對比較強,侵蝕地貌也相對比較發育,形成眾多的深溝峽谷、懸崖峭壁,造就了泰山南坡陡峻險奇的地貌景觀,如捨身崖、十八盤、扇子崖等處的險峻地形。泰山世界地質公園園區內河流呈放射狀分布於泰山的周圍,大部分南流匯入大汶河,雨季常形成山區洪流,攜帶大量砂礫堆積在谷口處,組成洪積扇群,形成山前沖洪積台地。按形態和成因,可將泰山世界地質公園的區域地貌劃分出以下六種類型。
侵蝕構造中山
集中分布在泰山主峰玉皇頂周圍,以及老平台、 黃石崖、黃崖山一帶。海拔高度在800~1500米。組成山體的岩性主要是泰山雜岩中的二長花崗岩,是區域內地勢最高、抬升幅度最大、侵蝕切割最強的山地。這里峰高谷深,地形陡峻,侵蝕切割的最大深度達500~800米。「V」字形谷、谷中谷的現象廣泛發育,谷坡和谷底均很陡,跌水瀑布和大小沖溝到處可見。由於二長花崗岩柱狀節理發育,加上強烈的侵蝕切割,重力崩塌作用顯著,崩塌後常形成絕壁陡崖,如瞻魯台下的百丈崖、開燭峰等處的懸崖峭壁,以及後石塢重力崩塌作用所形成的石河、石海。
侵蝕構造低山
分布在傲徠峰、中天門及尖頂山、歪頭山、蔣山頂一帶。海拔高度在700~1000米之間,相對高度在200米以上。組成山體的主要岩性為泰山雜岩中的二長花崗岩和閃長岩。侵蝕切割強度較主峰一帶稍弱,但地形仍然十分陡峻,深溝峽谷、尖頂山頭、鋸齒狀山脊、絕壁陡峰,舉目可見,如扇子崖處的陡峭地形。
溶蝕侵蝕構造低山
這種地貌類型多分布在泰山主峰東北的雞冠山至青山一帶。海拔高度一般為500~700米,相對高度在200米以上。山體主要由泰山雜岩和古生界寒武系的石灰岩所組成。侵蝕切割強度中等,山脈綿延,如是變質雜岩區多形成圓頂緩脊的山巒,如頂部覆蓋有厚層石灰岩,則因其抗侵蝕和抗風化的能力相對較強,山坡主要靠重力崩塌作用而不斷後退,從而形成四壁陡峭、頂部平緩的「方山」或「桌狀山」,當地群眾稱之為「崮」或「坪」,諸如張夏、崮山一帶的山頭。此外,由於石灰岩中溶蝕作用比較強,往往形成各種洞穴和所謂「透明山」一類的溶蝕地貌景觀。
溶蝕侵蝕丘陵
大多數分布在泰山北部邊緣的石灰岩地區。海拔高度在300~500米之間,相對高差小於200米。侵蝕切割強度微弱,地形低矮平緩,溝谷不發育,形成一種圓頂脊緩的「豬背山」。溶溝、溶洞等溶蝕地形比較多見,如婁敬山所見的大大小小的溶洞。
侵蝕丘陵
主要分布在山南低山的邊緣,大河到虎山及黃前一帶。海拔高度在200米左右。基岩多為泰山雜岩中的片麻狀二長花崗岩。侵蝕強度比較弱,以剝蝕作用為主,多形成孤丘緩嶺。
山前沖洪積台地
主要分布在山體外圍的山麓地帶。海拔高度在100米左右。以堆積作用為主。南部山前谷口的沖洪積扇發育良好, 並且彼此連結成片。沖洪積物厚度大,砂礫石一般比較粗大,分選性差,有一定磨圓度。台地微向四周傾斜,坡度在3°~5°之間,一些村鎮和果園多建在這種台地上。
㈥ 寧德世界地質公園的地質遺跡
晶洞鹼長花崗岩
晶洞鹼長花崗岩,這是在特殊地質環境下形成的特殊地質體。晶洞花崗岩山嶽地貌是由晶洞鹼長花崗岩經風化、流水侵蝕、崩塌形成的山嶽地貌。
晶洞鹼長花崗岩嶂線谷
蟾溪龍爪洞為晶洞鹼長花崗岩嶂線谷,沿晶洞花崗岩NE70°節理風化及垂直流水侵蝕而形成。洞內局部富含碳酸鈣裂隙水滲滴或沿崖壁流淌,在洞壁上形成淺黃色鱗片狀鈣華沉積和桃狀石鍾乳。該類型遺跡對岩石學、外動力地質學、岩溶學等學科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和科普價值。
白雲山破火山
白雲山破火山位於著名的浙、閩、粵火山岩帶之閩東火山活動亞帶的白雲山白雲山破火山構造主火口清楚,衛星式火口呈環狀圍繞主火口分布。火山岩相發育齊全,環狀放射狀水系發育,火山機構完整,形成眾多與火山作用有關的自然風景。白雲山破火山構造代表東南沿海中生代火山衰亡階段的火山噴發過程,其類型、規模、內容等方面均具有典型代表性。它是亞洲大陸邊緣巨型火山帶中的代表,對研究中生代火山岩岩石學、岩相學、火山構造學,西太平洋大陸邊緣活動帶地質歷史及構造演化有科研和科普價值。
平底基岩河床
首洋溪平底基岩河床長逾2千米,河床寬5米~10米,局部略寬。構成首洋溪河床的是晶洞鹼長花崗岩體,岩石完整性好、結構均一,由於水平節理密集,在流水的侵蝕下,沿近水平節理緩慢剝落。長期以來首洋溪一帶處於構造活動相對穩定時期,流水長期的底蝕和側蝕,將河谷侵蝕拓展成平展的平底基岩河床。
㈦ 我國已建立的世界地質公園有哪些(要快)
中國的世界地質公園
黃山世界地質公園(安徽) 廬山世界地質公回園答(江西) 龍虎山世界地質公園(江西) 雲台山世界地質公園(河南) 石林世界地質公園(雲南) 丹霞山世界地質公園(廣東) 武陵源世界地質公園(湖南) 五大連池世界地質公園(黑龍江) 鏡泊湖世界地質公園(黑龍江) 嵩山世界地質公園(河南) 雁盪山世界地質公園
雁盪山世界地質公園(浙江)* 泰寧世界地質公園(福建)* 克什克騰世界地質公園(內蒙古)* 興文世界地質公園(四川)* 自貢世界地質公園(四川)* 伏牛山世界地質公園(河南)* 泰山世界地質公園(山東) 馬山 世界地質公園(山東)* 王屋山-黛眉山世界地質公園(河南)* 雷瓊世界地質公園(廣東) 房山世界地質公園(北京,河北)* 鏡泊湖世界地質公園(黑龍江) 秦嶺終南山世界地質公園(陝西) 阿拉善世界地質公園(內蒙古) 廣西樂業—鳳山世界地質公園(廣西)(2010) 寧德世界地質公園(福建)(
㈧ 中國的有幾個世界地質公園都哪些
地質公園是以其地質科學意義、珍奇秀麗和獨特的地質景觀為主,融合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自然公園。2004年2月13日,在法國巴黎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會議上,中國的8家國家地質公園被列入世界地質公園網路名錄,成為首批世界地質公園。2005年2月11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專家評審會在巴黎宣布,我國浙江雁盪山、福建泰寧、內蒙古克什克騰、四川興文四家國家地質公園被評為第二批世界地質公園。2006年9月,中國泰山等6處國家地質公園被評為世界地質公園。2008年1月,江西龍虎山和四川自貢地質公園被評為世界地質公園。2009年8月,陝西秦嶺地質公園和內蒙古阿拉善沙漠地質公園入選世界地質公園。至此,我國世界地質公園數量已達22處。截至2009年8月,全球共有64處世界地質公園。
第一批:
◎ 湖南張家界世界地質公園
張家界世界地質公園位於湖南張家界市,佔地總面積3,600平方公里,主要地質遺跡類型為砂岩峰林地貌、岩溶洞穴。
地質公園分布區內出露泥盆紀(距今3.5億~4億年)厚層石英砂岩,由於岩層產狀平緩,垂直節理發育,受後期地殼運動抬升,重力崩塌及雨水沖刷等內外地質動力作用的影響,形成了奇特的砂岩峰林地貌景觀.在園區內有3,000多座拔地而起的石涯,其中高度超過200米的有1,000多座,金鞭岩竟高達350米,石峰形態各異,優美壯觀,是世界上極為罕見的砂岩峰林地貌,有重大科學價值。其它尚有方山、岩牆、天生橋、峽谷等造型地貌以及發育在三疊紀石灰岩中的溶洞景觀。
園內森林茂密,並有銀杏、珙桐、紅豆杉、鵝掌揪等珍稀植物,為研究生物演化提供了實物例證。
◎ 江西廬山世界地質公園
佔地總面積500平方公里,主要地質遺跡類型為地質地貌、地質剖面。地質公園內發育有地壘式斷塊山及第四紀冰川遺跡,以及第四紀冰川地層剖面和早元古代星子岩群地層剖面,保存系統而完整,豐富多樣,具有極高的美學價值及科學價值。廬山環境幽雅,文化歷史悠久,人文景觀豐富。
◎ 廣東丹霞山世界地質公園
廣東丹霞山世界地質公園位於廣東省韶關市東北的仁化、曲江兩縣交界地帶。地質公園東西寬17.5公里;南北長22.9公里,總面積290平方公里,其中丹霞地貌集中分布范圍180平方公里。世界上由紅色陸相砂礫岩構成的以赤壁丹崖為特色的一類地貌均被稱為丹霞地貌,丹霞山便是這類特殊地貌的命名地。
丹霞山位於南嶺山脈南側的一個山間盆地中,整體為紅層峰林式結構,有大小石峰、石堡、石牆、石柱380多座,主峰巴寨海拔618米,大多山峰在300~400米之間,高低參差、錯落有致、形態各異、氣象萬千。
丹霞山由紅色砂礫岩構成,以赤壁丹崖為特色,看去似赤城層層,雲霞片片,古人取「色如渥丹,燦若明霞」之意,稱之為丹霞山。丹霞山又稱「中國紅石公園」,自古為嶺南第一奇山。
構成丹霞地貌的物質基礎是形成於距今約7至9千萬年前的晚白堊世的紅色河湖相砂礫岩。在距今約6,500萬年前,本區受構造運動的影響,產生許多斷層和節理,同時也使整個丹霞盆地變為剝蝕地區。在距今約2,300萬年開始的喜馬拉雅運動使得本區迅速抬升。在漫長的歲月中,間歇性的抬升作用使得本區的地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地質作用將本地區塑造的秀麗多姿。
整個山區保存著較好的亞熱帶常綠林,四季鬱郁蔥蔥,蒼翠欲滴。丹霞山世界公園除了美不勝收的自然風貌外,尚有保存完好的生態環境和片狀分布的山頂、山谷原始生態群落及古樹名木和野生動物,以及歷史上人類利用丹霞地貌的各種古遺存等,這一切都吸引著無數海內外遊客紛至沓來。
◎ 安徽黃山世界地質公園
安徽省黃山風景區於2001年底被評審為國家地質公園,2003年被我國政府列入向聯合國推薦的首批世界地質公園參評名單。面積約1200平方公里,屬花崗岩峰林景觀。以雄峻瑰奇而著稱,峰高峭拔、怪石遍布。山體峰頂尖陡,峰腳直落谷底,形成群峰峭拔的中高山地形。區內奇峰聳立,巍峨雄奇;青松蒼翠,挺拔多姿;巧石嶙峋,如雕如塑;雲海浩瀚,氣勢磅礴;溫泉水暖,噴涌不歇。黃山以「奇松、怪石、雲海」三奇和豐富的水景顯示了天然的完美和諧。黃山風景區已成為全球為數不多的同時擁有世界文化、自然雙遺產和世界地質公園三頂桂冠的地方。
◎ 河南雲台山世界地質公園
雲台山世界地質公園位於河南省焦作市修武縣境內,因山勢高峻,群峰似刀,常見白雲繚繞而得名。園區內地貌復雜,地勢起伏大,多具深溝峽谷、懸崖峭壁,連綿起伏,為典型的構造剝蝕地貌。已開發各類自然景觀7種170餘處,較為重要的有系統獨特的地層、岩石、礦物旅遊資源,典型特徵的地質構造旅遊資源、險峻秀麗的構造剝蝕地旅遊資源、奇異多樣的洞府旅遊資源、得天獨厚的生態旅遊資源及歷史悠久的人文旅遊資源。
◎ 黑龍江五大連池世界地質公園
五大連池世界地質公園位於黑龍江省五大連池市,佔地總面積720平方公里,主要地質遺跡類型為火山地質地貌類。
五大連池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最典型、時代最新的火山群,被譽為「中國火山博物館」。因這里有豐富的具有醫療價值的礦泉,又被稱為「中國礦泉水之鄉」。園區內有規律地分布著14座火山,其中12座形成於1200萬年~100萬年的地質時期,2座火山噴發於1719年~1721年,是中國最新的火山之一。區內火山錐體拔地而起,錐體中的火山保存完整,從火山口流出的熔岩流長達10餘公里,阻塞河流形成五個串珠狀湖泊--五大連池。這里的熔岩地貌類型多樣,有世界稀有的火山噴氣錐、噴氣碟,有典型的繩狀熔岩、翻花狀熔岩及各種具有極高美學價值的象形熔岩、火山彈、浮石、熔岩隧道等。園區空氣清新,環境幽雅,湖光山色,是難得的科學旅遊,休假康療勝地。
◎ 雲南石林世界地質公園
以「天下第一奇觀」著稱的雲南石林公園,佔地總面積400平方公里,主要地質遺跡類型為岩溶地質地貌,是以石林地貌景觀為主的岩溶地質公園。石林形態類型主要有劍狀、塔狀、蘑菇狀及不規則柱狀等。特別是這里連片出現的石柱群,遠望如樹林,人們望物生意稱之為「石林」,石林術語即源於此地。石林地貌造型優美,似人似物,在美學上達到極高的境界,具有很高的旅遊價值。園區內彝族風情濃厚,環境宜人,與石林地貌相配合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和諧美景。雲南石林把當地文化、地質形成、生態保護和完善管理有機融為一體,這在世界上是唯一的。
◎ 河南嵩山世界地質公園
河南嵩山世界地質公園位於河南省登封市,總面積450平方公里,主要地質遺跡類型為地質(含構造)剖面。
嵩山在大地構造上處於華北古陸南緣,在公園范圍內,連續完整地出露35億年以來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五個地質歷史時期的地層,地層層序清楚,構造形跡典型,被地質界稱為「五代同堂」,實際上是一部完整的地球歷史石頭書。
嵩山是中國著名的「五嶽」之一——「中嶽」,人文景觀眾多,計有十寺、五廟、五宮、三觀、四庵、四洞、三壇及寶塔270餘座,是歷史上佛、儒、道三教薈萃之地,它們和珍稀的地質遺跡相配合構成了立體的、多層次的、多功能的世界地質公園景觀。
第二批 第三批 第四批 第五批
[1] [2] [3] [4] [5]
㈨ 中國個國家地質公園中主要代表地質遺跡類型
2000年以來中國分4批建立了138個國家地質公園,各地質公園因其地質背景和地質歷史和構造演化的差異,其主要遺跡類型各有不同,這也就直接影響了地質公園的規劃、保護和開發工作,如上所述因地質公園有較大范圍,其中地質遺跡類型也就很難以一種學科類型來概括,表5-8中所反映的只能是其地學意義最大的地質遺跡類型。
值得注意的是,因地質遺跡的科學系統分類劃分依據國際地學界通用的科學分類原則,有利於地質成因、形成演化過程的研究,統一科學描述,便於不同區域的對比,特別是國際合作研究和對比分析,避免各地區和不同國度使用其地方性名稱而產生互相難以溝通的情況。但對於一些局部地區或地質公園,劃分過細,又顯得繁雜冗長,為了更有利於社會大眾的了解方便,更有利於地球科學普及,在對我國138個地質公園中地質遺跡概略劃分的基礎上,作了適當的合並,以簡化分類表格項目和內容。
我國現已建立的138個國家級地質公園的主要地質遺跡,可歸納如下:
1)地層學、地史學和古地理學地質遺跡,8個;
2)古生物學和古人類地質遺跡,18個;
3)火山學和火成岩石學地質遺跡,15個;
4)大地構造和構造地質學,7個;
5)地貌學地質遺跡,又可因其地質作用不同而劃分為9類:
·丹霞地貌,14個;
·雅丹地貌,2個;
·土林地貌,1個;
·喀斯特地貌,27個;
·雲台地貌,7個;
·張家界地貌,3個;
·黃山地貌,12個;
·冰川地貌,6個;
·海蝕(積)地貌,3個;
6)水文地質學地質遺跡,11個;
7)環境地質學和地質災害地質遺跡,3個;
8)工程地質學地質遺跡,1個。
特別需要強調的是,在這138個國家地質公園中,有不少是有兩種或兩種以上地質遺跡的,但在本文中僅以其最重要的作為劃分依據。
㈩ 雲台山世界地質公園中地質遺跡學科分類
雲台山世界地質公園主要地質遺跡有如下類型。
古生物學與古人類學地質遺產類(表5-9):三葉蟲、角石、螺類、腕足類、海百合、牙形刺、層孔蟲、藻類和蟲跡。
沉積學與沉積岩石學地質遺產類(表5-10,表5-11):意義重大的接觸界面,25億~14億年的角度不整合面,10~5億年和4.5~3.5億年的平行不整合面。層理構造:如水平微層理、波狀層理、斜層理、交錯層理、漸變層理、壓扁層理;層面構造:如波痕、泥裂、雨痕;槽模、溝模、沖刷現象和其他特殊沉積構造:如內碎屑、結核、團塊、鮞粒、豆石、核形石、鳥眼構造、硬底構造、縫合線構造、竹葉狀構造、豹斑狀構造。
除少許太古宙片岩、片麻岩等變質岩露頭外,主要是沉積岩,如中、新元古代的石英砂岩,寒武紀和奧陶紀的灰岩、白雲質灰岩、白雲岩,這是主要成景岩石。其間有呈夾層狀產出的泥岩、頁岩,也是斷崖形成的重要因素。另有兩類特殊岩類,膏鹽沉積和中奧陶統與中石炭統間的古風化殼含鋁鐵質堆積。
構造地質學與大地構造學地質遺產類(表5-12):自中元古代以來,形成中朝克拉通,地殼穩定,僅有幾次升降運動。新生代的,強烈構造運動表現為垂直升降,隨華北裂谷(東亞大裂谷的中段)在南部東部形成深達6000~7000m的斷陷,西北側太行山上升,形成秦晉高原,成為我國地質地理上的第二階梯,表現出一條地球物理、地質、地形、地貌、生態環境的急變帶,保存了豐富的地質遺產,如長期構造穩定的中朝克拉通的地史演化代表性剖面,華北裂谷帶的西北翼,太行山南山前斷裂系,此外東西向、南北向和北西、北東向4組斷層及規模不等的同樣幾組節理裂隙。以及由其控制的深切河谷、曲流、谷中谷、五級階地和溶洞,河流錯動、襲奪、沖積扇側移,一系列斷層三角面等。
第四紀地質學地質遺產類(表5-13):主要代表有兩個夷平面和六級河谷階地。
華北普遍存在的北台夷平面在本區未能很好保存。
太行期夷平面800~1200m高程一系列的山頂面和溶洞,殘余峰林、峰叢。
唐縣期夷平面300~600m高程的一系列山頂面和台階面構成。見古溶洞和河流礫石層。
新生代以來形成了高出河床面80~90m、60m、36m、27m、10m和3~4m的六級階地,三級以上均有膠結較好的礫石層,黃土和紅色土,下部有姜結人(鈣質結核),有時成層。
水文地質學地質遺產類(表5-14):水是本區地貌形成的主要雕塑師。分為地表徑流水、地下水和湖泊。
表5-8 中國138個國家地質公園中主要代表地質遺跡類型分類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表5-9 古生物學與古人類學地質遺跡類簡表
表5-10 沉積學與沉積岩石學地質遺跡類簡表
表5-11 岩石學地質遺跡類簡表
表5-12 構造地質學與大地構造學地質遺跡類簡表
續表
表5-13 第四紀地質學地質遺跡簡表
表5-14 水文地質學與流水地貌地質遺跡簡表
地表流水形成深切河流、古老曲流、河流遷移和襲奪、瀑布、跌水、急流和懸泉。地下水形成地下河入口和出口、泉、伏流、干河谷。湖泊多為人工水庫。
地貌學地質遺產類(表5-15):在本區地貌學地質遺產類型多,可進一步劃分為構造地貌、崩塌地貌、流水地貌、堆積地貌和岩溶地貌。
急變地形高差,強烈的新構造活動,豐沛的水流和多變的岩性,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雲台地貌,主要包括:由流水和崩塌作用共同形成的懸崖、長牆斷壁、魚脊嶺、平頂山或方山、圍谷或瓮谷、巷谷、嶂谷、隘谷、寬谷、套谷、懸溝等。
由流水沖刷作用形成的峽谷、裂隙溝、壺穴、深潭、離堆山、半島狀岬角、階梯狀台階面、侵蝕階地。
由流水沉積作用形成的河谷階地、河漫灘、洞穴堆積物、鈣華砂、鈣華錐和扇、灘、壩、台階、階地等。
岩溶地貌地質遺產也是地貌地質遺跡的一類(表5-16),可溶性岩石有灰岩、白雲岩和膏鹽沉積,在水、大氣、生物共同作用下,形成各種岩溶地質遺跡。
碳酸鹽表面溶蝕作用代表岩溶作用之始,如,石牙、溶坑、溶溝、溶痕,後有溶洞暗河與天生橋。
喀斯特的中年期形成峰叢,老年期成孤峰或峰林窪地(或河谷平原),當地殼再次抬升,即可返老還童形成谷中峰林、峰叢和山頂殘余峰、柱。但本區的峰林、峰牆和谷中峰柱並非岩溶作用產物面是水平碳酸鹽岩地層,節理發育,垂直面成緊密的組系,地殼快速上升,暴雨形成山洪或冬季凍融,造成重力崩塌而成。
岩溶景觀中以溶洞最為神奇,溶洞、溶孔、落水洞、天井、邊石壩、石花、石鍾乳、穴珠、石筍、石柱、石幔、溶洞角礫岩、洞穴堆積和洞中流水沉積、鈣華板。
此外本區還有環境地質學和自然災害學地質遺產(表5-17),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墜石、地裂、塌陷。人造的工程地質遺產也極具旅遊價值,如茱萸峰上的18個首尾相接且洞內180°大轉彎的隧道工程和紅石峽上的子房湖水壩工程,都是匠心獨運的例子。
地質遺跡學科分類系統是在地質公園的綜合調查、規劃設計、科學保護和開發利用的工作中。在前人工作的基礎上總結出來的,通過對我國138家國家地質公園中主要地質遺跡的類型研究和劃分。特別是對雲台山世界地質公園中主要地質遺跡類型的深入研究和科學劃分,證實了地質遺跡學科分類系統是一種全面系統的分類方案,對於指導地質遺跡調查、研究、規劃、保護和開發利用,統一地質遺跡和地質公園有關材料的編寫,科學普及的開展都會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