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古黃河濕地公園
A. 游覽黃河濕地公園的作文
黃河濕地公園春遊
今天的天氣格外晴朗,白雲姐姐朝我微微笑,太陽公公向內我招招手,無論什麼容都顯得格外的和諧。在這個美好的日子中,我們去濕地公園春遊啦!
我們來到了濕地公園,一從從的鬱金香撲入了我的眼簾,它們真是千姿百態:有的正在「幼年期」,它象個害羞的小姑娘一樣躲藏在花苞里不肯出來,但又想看看外面的世界,就將花苞撥開一點兒往外面看。有的正在「成長期」,它貪婪地吮吸著春日的陽光使自己一點兒一點兒慢慢地長大。還有的正在「成年期」,它努力地將自己的身體張開,想讓遊客給它拍照,注意它……這些姿態不一,五彩繽紛的鬱金香給濕地公園增談了幾分美麗。
接著,我們走過了小橋,繞過了綠茵茵的草坪,來到了櫻花林。瞧!櫻花林多美啊!潔白如雪的花瓣包裹著金黃色的花蕊,美麗極了。一陣風吹來,櫻花隨風舞動,灑在綠茵茵的草坪上,灑在大樹下,灑在小河裡。美麗的櫻花點綴著濕地公園,使這個花香四溢的濕地公園更加美麗!
我們游覽完了這些景點後,挑了個地方野餐,然後又戀戀不舍的逛了一圈,在夜的帷幕下,我們背著濕地公園漸行漸遠。我不禁看了看被我拋棄在身後的濕地公園,心想:濕地公園這塊風水寶地我以後一定還來!
B. 淮安生態園是怎麼建設啊
淮安生態新城被列為創建省級建築節能與綠色建築示範區,漣水縣獲批創建國家級可再生能源建築應用示範縣,在國家和省對淮安市節能減排工作考核中,建築節能工作均名列前茅。 事實上,良好的生態和環境保護,已經頻頻為淮安加分。已經在淮安投資5億美元的台灣明基友達集團董事長再次前來考察,盛贊淮安生態說:「這樹,這花、這草、這河裡的水鳥、這河邊的釣魚人,打著燈籠也難找,」並欣然表達了與淮安進一步加強合作、打造全球最大的鍵盤生產基地的願望。而在剛剛結束的第五屆台灣江蘇周期間,台玻集團與淮安再簽協議,在已投資7億美元搞鹽化工新材料的基礎上,再投資2億美元搞天然氣開發項目,投資14億元人民幣上馬服務業項目。 5條高速公路形成的「耳」形高速環生態廊道為中心城區壘起一座綠色屏障,由寧連一級公路和新長鐵路相交形成的Χ形生態廊道與之首尾相接;京杭大運河、里運河、古黃河、鹽河四水穿城如玉帶鑲嵌,「活水工程」將水系相連、綠帶相接,顯水透綠;淮安森林公園、古黃河濕地公園、古淮河生態景區、東方母愛公園、陽光湖公園等十多個已風姿初顯的大型生態公園將城市的各個組團有機相連;淮漣一級公路、機場路等一條條景觀大道將中心城市的生態理念放射延伸……短短幾年間,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等金字招牌向淮安紛至沓來。它們銘刻著淮安人為打造生態宜居花園城市付出的汗水,書寫了淮安人在「尋綠」、「追綠」征程中艱苦跋涉的恢宏篇章。一個點上成景、線上成蔭、面上成林、環上成帶的園林綠化科學新體系,將一座受人尊敬、令人嚮往的美麗富庶之地,以其「組團相間、生態相聯、文脈相融」的綠水生態景象,呈現在世人面前。 針對以上現狀,此次規劃提出打造文化之城、科技之城、活力之城、宜居之城、生態之城的目標,規劃大運河濱河生態區、天津路現代商業區和枚皋路綜合服務區三處特色意圖區,使之成為展示大學城地區城市形象的標識性區域。
C. 淮安古黃河濕地公園燒烤點在哪環境怎麼樣
理論上來說是不允許的, 但是還是有很多人會過去燒烤,一般也沒人管。
過去燒烤一定要注意防火問題;
D. 淮安古黃河濕地公園可不可以野炊
不能。
野外生火,以燒烤這種最原始的烹飪方式為首選。條件是選好袋裝炭、燒烤架內和食物種類。容這些東西完全可以在家樂福等大超市一次買全。可以烤的內容很多,切好的肉類、雞翅、火腿腸以及海鮮等等,但凡吃韓國燒烤時能點的東西都可照樣准備一份。重要的是前一天就將原料用油和作料腌制起來,方便入味。
既然要生火,最好別去山區,也別在林子里,河邊或者全是沙土的河灘地比較合適。萬一不慎燒著什麼,就近用桶取水就可撲救。
E. 缽池山公園的景點簡介
缽池山公園位於淮安市中心區東南,東連火車南站,西傍翔宇大道,南臨經濟開發區,北靠古黃河風光帶。佔地1800餘畝,是淮安市區第六大公園,次於淮安森林公園,古淮河文化生態景區,古黃河濕地公園,古鹽河生態公園以及日月洲生態樂園,為淮安市區已建(或者在建)八大1500畝及以上公園之一.
唐代杜光庭的《洞天福地記》最早記載缽池山被列為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
周公子喬是周靈王的太子,賦性閑靜,喜好吹笙,常被鳳凰和鳴之樂聲環繞。他才智過人,15歲就把晉平公使者叔謄問得瞠目結舌,無言以對。後因政見與他的父親不同出走,浪跡於伊、洛二水之間,拜浮邱公為師,在嵩山學道三十餘年。道成擇地煉丹,到淮水下游,發現了這個「幽遠閑曠」的缽池山。公子喬便築起煉丹台,在台下挖了丹井,井水清冽甘甜。金丹煉成後,飼雞犬,雞犬化成鳳和麟,公子喬便駕鳳攜麟升天而去
。
缽池山公園因山而得名,因水而生靈。缽池山 「盤紓凹曲,形若缽盂」,所以,人們稱其為缽池山。唐代杜光庭的《洞天福地記》最早記載缽池山被列為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
李白《淮陰書懷》詩曰:「飛鳧從西來,適與佳興並。眷言王喬舄,婉孌故人情」,說的就是公子喬在缽池山煉丹飛升的故事。 大家腳下是缽池山千年古寺景惠寺,位於山的北麓,建於宋太祖洪德年間,原稱洪福寺,毀於兵燹。到了明代正統年間重修,規模宏大,氣勢巍峨。大雄寶殿、大王殿兩側各有24楹迴廊,鍾樓、鼓樓分列兩端。這是毗盧閣,塑有千尊佛像,並有「峨然獨聳」的藏經樓,有詩曰:「古寺嵯峨古道通,經樓高矗半天中」。景惠寺曾經很為煊赫,明英宗曾親筆御賜「敕封景惠寺」5個大字。
缽池山北側的招隱寺建於明隆慶初,系自號「五遊子」的蘇州人郭第所建。郭第,字次甫,曾因反對權相嚴嵩幾乎遭到暗害,於是遁跡缽池山修煉。當時淮安知府陳文燭有一幅米芾畫的佛像並所書「如來髓、釋迦骨、人不識、彌勒佛。米芾書」墨跡。郭促其尋人勒石,這尊「米元章畫佛石刻」就安放在招隱寺中。
登山遠望,映入眼簾的是山子湖,湖水清淺,蓮葉飄飄,紅蕖裊裊,白鷗時高時下,漁帆乍隱乍現。湖畔蘆荻蕭蕭,垂楊曳曳,有板橋可通漁村人家,好似一派典型的水鄉風光。湖心有愛蓮亭,始建於康熙五十三年。亭內供奉著傳說僧人從雲台山背來的觀音像。亭周圍廣植蓮花,菱蓮爭香,相映成趣。乾隆初,黃達《游愛蓮亭記》說:「距淮陰城北十五里,水流瀠洄,樹木相蔚,有亭翼然,參差掩映,厥名愛蓮,蓋取周茂敘詩意而顏之也。」
後來發生了一場巨大的變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八月,黃河大水從淮陰老壩口沖刷而下,山子湖因而淤平,水中的愛蓮亭、山上的景惠寺全被沖毀。大水過後,人們看到的是:崗阜依然,丹台和丹井的遺址俱在,但已是「枯井塵沙掩,荒台瓦礫余」,只有閱年老松和蔓蔓荒草守護著丹灶遺跡。
景惠寺的千尊佛像只剩下一尊「趺坐黃土中」。一個老僧尋到了這尊佛像,並且辛苦經營成三間「丈室樓」,將佛供奉樓上。光緒年間,重修景惠寺,但規模已大不如往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