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公園建設的意義
1. 地質公園概述
本節主要概述了地質公園的產生、發展現狀,明確了地質公園的基本定義,並探討了建立地質公園的意義。讓人們對地質公園的產生、現狀以及地質公園的未來發展,產生一個清晰的輪廓,從而系統地了解地質公園。
我國關於地質旅遊的研究最早開始於南京大學的夏樹芳(1988),在其著作《地質旅行》中對地質旅遊的目的概括出8個方面:了解沿途地貌特徵;了解沿途地層年代;了解山川的來龍去脈;了解沿途礦產資源情況;注意生物和人類的活動與礦床的關系;了解沿途經濟地理與地質的關系;了解風景名勝與地質的關系以及文物考古資料;了解地質事件。
地質遺跡是地質旅遊的根本,沒有地質遺跡,地質旅遊也無從談起,國際上對地質遺跡保護十分重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設立了地質遺產工作組,專門負責全球地質遺跡保護工作。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對地質遺跡保護工作也十分重視,其中以美國、加拿大、英國等經濟發達國家的地質遺產的保護管理工作領先,他們制定了嚴格的法規體系,採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保護措施。國際上對地質遺跡保護的通行作法是建立自然保護區和國家地質公園。本文主要就地質公園展開討論。
地質公園(Geoparks)是自然公園的一種,它是指具有特殊地質意義的珍奇或秀麗景觀特徵的自然保護區(王永生,2005)。
一、地質公園產生、發展及現狀
地質公園是保護地質遺跡的載體,人類對地質遺跡保護和利用的歷史由來已久,但是真正將保護落到實處,形成一系列的規章制度則是從近些年才開始的。1871年,時任美國地質調查局局長的海登率領一個34人的考察隊到黃石高原考察火山、地熱和溫泉,並將考察報告和照片、繪畫等提交國會,提出保護本區自然資源和地質景觀的建議(趙汀和趙遜,2005)。於是,1872年,美國國會通過黃石法案(Yellowstone Act),在懷俄明州和蒙大拿州的黃石河源頭地區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國家公園——美國黃石國家公園。美國國家公園的概念是由喬治·凱瑟琳(George Catherine)提出。當時在阿肯色州開辟了熱泉保留地(Hot Spring National Reservation),其歷史背景是美國大開發中對自然環境、野生動物和印第安文化產生的破壞和不良影響,引起了社會的關注。但是國家公園的建立對地質遺跡的保護只能產生局部影響和效果,它是把人類保護地球遺產由自發行動上升為自覺的行動,由分散的社會努力上升為國家行為,雖然未能形成全面科學系統的規劃,但是建立國家公園保護了部分地球遺產(趙遜和趙汀,2003)。
自20世紀中葉以來,地質遺跡的保護已由各國分散行動變為國際組織發起和推動的全球性行動。但發展十分不平衡,保護工作與合理開發利用彼此脫節,難以成為各地政府參與且居民支持的、影響廣泛的行動。從20世紀中葉到90年代前半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開始發揮重要作用。194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在巴黎創立了世界保護聯盟(IUCN),設立了「國家公園與自然保護專業委員會」(CNPPA/IUCN),在這里制訂的國家公園標准中,正式將優美的地學景觀保護和促進納入科學發展的內容(趙遜和趙汀,2009)。
因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地學部又提出建立世界地質公園計劃,以彌補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在地質景觀保護方面的不足,以及地質遺跡工作難以引起地方政府的重視和當地居民的積極參與之不足,建議推動地質公園項目,把地質遺跡保護與支撐地方經濟發展和擴大當地居民就業緊密結合起來。1996年在北京召開的第30屆國際地質大會上設置了地質遺跡保護專題並組織了討論(趙遜等,2002)。
中國地質學家早在1985年就提出在地質意義重要、地質景觀優美的地區建立地質公園的想法,以加強保護和開展科學研究、科學考察。
在我國地學界的努力推動下,地質公園作為一種保護地質遺跡的有效途徑被提上了議事日程。1999年12月,國土資源部在「全國地質地貌景觀保護工作會議」上,審議了「全國2000~2010年地質遺跡保護規劃」,最終確定要在我國建設國家和地方兩種不同層次地質公園形式。
國外「Geopark」的概念是20世紀末,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地學部為了創建世界地質公園網路而提出的。由該部原部長伊德博士(Wolfgang Eder)在1999年正式發表在地質學文獻里(陳安澤,2007)。
200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啟動建立世界地質公園網路的項目。同年11月,在歐洲,第一屆歐洲地質公園大會(1stEuropean Geoparks Conference)也成功在西班牙召開,會議在建立歐洲地質公園網路保護歐洲地質遺跡的議題上達成了共識,並批准了法國豪梯省地質保護區(Reserve Geologiqedr Hayte-prance)等10處為歐洲首批地質公園網路成員。2001年3月,中國國土資源部作為主管地質公園建設的國家機關,批准建立包括雲南石林國家地質公園在內的首批11處中國國家地質公園。因此我們可以說,世界上首批地質公園是在中國和歐洲幾乎同時建起來的。
2004年,鑒於中國在國家地質公園建設方面所取得的良好成績及在世界地質遺跡保護中做出的貢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決定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網路辦公室」設立在中國北京。該辦公室的主要任務是開通世界地質公園網站(www.globalgeopark.org),搜集全球地質公園信息並對全球開放,建立世界地質公園管理資料庫,為各個國家或地區提供服務。
200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了首批「世界地質公園」25處,其中歐洲17處,中國8處。截至2009年8月,全球已經建立了70個世界地質公園,其中中國22處。
近年來,由於人口的快速增長和人類工業活動的影響,導致自然環境不斷惡化,接二連三的破壞環境事件不斷給人們敲響了警鍾,保護自然環境,保護地球已經刻不容緩。與此同時,世界上的地質遺跡也面臨著不同程度的威脅,保護地質遺跡需要全人類共同努力,建立地質公園作為保護地質遺跡的一種最有效的手段和途徑,已經被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所接受和採納,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地質公園將會以星火燎原之勢,帶動全人類保護地質遺跡,進而保護我們整個地球的生態環境。
二、地質公園的定義
2001年,地質公園作為一個新興概念被提出,引起了包括中國在內的各國政府組織和民眾的熱烈歡迎,隨後即掀起了一股各國各地建立地質公園的熱潮。
地質公園(Geopark)是以具有特殊的科學意義、稀有性和美學觀賞價值的地質遺跡為主體,並融合其他自然景觀或人文景觀組合而成的一個特定地區。以保護地質遺跡、開展旅遊、普及地球科學知識、促進地方經濟、文化和自然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為宗旨而建立的一種自然公園(陳安澤,2002)。
地質公園具有特殊地質科學意義,稀有的自然屬性、較高的美學觀賞價值,以具有一定規模和分布范圍的地質遺跡景觀為主體,並融合其他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而構成的一種獨特的自然區域。地質公園既是為人們提供具有較高科學品位的觀光旅遊、度假休閑、保健療養、文化娛樂的場所,又是地質遺跡景觀和生態環境的重點保護區,地質科學研究與普及的基地。
在中國,以具有國家級地質科學意義,較高的美學觀賞價值的地質遺跡為主體,並融合其他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而構成的一種獨特的自然區域,由國家政府行政管理部門組織專家審定,由國土資源部正式批准授牌的地質公園,稱中國國家地質公園(National Geopark of China)(姜建軍,2006)。
《世界地質公園網路指南和標准》規定了世界地質公園的內涵、申報程序、遴選標准和准則,其中規定世界地質公園必須符合下列要求:
(1)地質公園必須要有明確的范圍界定,並具有足夠大的面積以便促進地方經濟和文化發展(主要是通過旅遊)。地質公園應當包含若干各種規模、具有國際意義的地質遺跡,或者其中包含了具有特殊科學意義、稀有或美麗的地質體的一部分。這些特徵以及形成這些特徵的事件和過程在區域地質歷史中具有代表性。
「地質公園」是一個地理區域,在這里地質遺跡是保護、教育和可持續發展整體概念的一部分。地質公園應當考慮這個地區的整體地理概況,不應當僅僅包含具有地質意義的遺址點。非地質主題是其完整的一部分,尤其是當它們與景觀有關時,非地質內容可以展示給遊客。由於這個原因,其中包括一些生態的、考古的、歷史的或者文化價值的遺址也是必要的。在許多地方,自然、文化以及社會歷史都密切聯系在一起,因此不能被分開。
(2)地質公園申報的前提條件是要建立一個管理機構,並有規劃。僅有給人印象深刻和具有國際意義的地質遺跡是不夠的。地質公園區域內的地質特徵必須讓遊客易於到達,且互相連接,並具有正規公園式管理的安全性。地質公園應該由指定的地方機構或者一些擁有足夠的管理設施、有資質的管理人員和足夠財政支持的機構來管理。特別要注意旅遊活動必須與當地狀況以及自然和文化特徵相匹配,必須充分尊重當地居民的傳統習慣。尊重、加強並保護當地文化價值是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在許多地區和國家,當建立地質公園時,還要考慮土著居民的習慣。
(3)地質公園的主要目標之一就是促進經濟活動和可持續發展。改善當地居民的生活條件和地區環境,這對地質公園所在地區具有直接影響。同時也將增強當地居民的認同,促進文化繁榮,從而使地質遺跡得到直接保護。
在保護地質公園中的地質資源時,會創造新的稅收來源(如地質公園旅遊、地質產品等)。這也為當地居民帶來了附加收入,將吸引私人資本的加入。「地質公園旅遊」是一種與經濟有關的、力求成功的、快速發展的學科,是一個旅遊業中的新領域,其中涉及密切的多學科合作。
(4)地質公園必須提供和組織各種工具和活動來向公眾傳播地學知識和環境保護的理念(如通過博物館、解說、教育中心、地質路線、旅遊指南、通俗文學和圖件、現代傳播媒體等)。應當允許開展科學研究,與大學開展合作,促進地質學家與當地居民之間開展交流,所有教育活動應該圍繞整體的環境保護反映出倫理導向。
(5)地質公園並非一定就是一塊全新的保護區域或景觀地(它可能存在於已有的國家公園或自然公園中),但與總體上實行全面保護和管理的國家公園或自然公園有很大差異。按照國家立法規定,地質公園應該保護的重要地質特徵包括:有代表意義的岩石、礦產資源、礦物、化石、地形和景觀。地質公園管理機構要確保其地質遺跡的保護應與地方傳統和立法機關的義務協調一致,由地質公園所在地國家政府決定特定地質遺跡或地質公園的保護力度和措施。
三、建立地質公園的意義
從2004年第一批世界地質公園誕生以來,地質公園就擔負著保護地質遺跡及其自然環境,傳播自然科學知識,促進地方經濟可持續發展等重大使命。同時建設地質公園對於保護地質遺跡,開展生態旅遊具有重大的意義,對此盧雲亭(2006)及姜建軍等(2006)有過詳細的研究闡述。
(一)建立地質公園能更有效地保護地質遺跡和自然環境
地質遺跡,是指在地球演化的漫長地質歷史時期,由於各種內外動力地質作用,形成、發展並遺留下來的珍貴、不可再生的地質自然遺產。正因為地質遺跡的這種不可再生性和珍貴性,才使得我們需要採取各種方法來對其進行有效的保護,建立地質公園無疑是其中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手段。在《地質遺跡保護管理規定》中明確指出:「對具有國際、國內和區域性典型意義的地質遺跡,可建立國家級、省級、縣級地質遺跡保護區、地質遺跡保護段、地質遺跡保護點或地質公園」。由此可見,建立地質公園保護地質遺跡和自然環境已經作為一項基本規定列入我國的政策法規體系。該規定中還明確列出了需要給予保護的地質遺跡類型:
(1)對追溯地質歷史具有重大科學研究價值的典型層型剖面(含副層型剖面)、生物化石組合帶地層剖面、岩性岩相建造剖面及典型地質構造剖面和構造形跡;
(2)對地球演化和生物進化具有重要科學文化價值的古人類與古脊椎動物、無脊椎動物、微體古生物、古植物等化石與產地以及重要古生物活動遺跡;
(3)具有重大科學研究和觀賞價值的岩溶、丹霞、黃土、雅丹、花崗岩奇峰、石英砂岩峰林、火山、冰川、隕石、鳴沙、海岸等奇特地質景觀;
(4)具有特殊學科研究和觀賞價值的岩石、礦物、寶玉石及其典型產地;
(5)有獨特醫療、保健作用或科學研究價值的溫泉、礦泉、礦泥、地下水活動痕跡以及有特殊地質意義的瀑布、湖泊、奇泉;
(6)具有科學研究意義的典型地震、地裂、塌陷、沉降、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遺跡;
(7)需要保護的其他地質遺跡。
(二)建立地質公園可以更廣泛地傳播地球科學和環境保護知識
地質遺跡實際上更像是一部無字的歷史教科書,它把地球46億年的歷史靜靜地雕刻在地球的每一寸土地上,展示在人們的眼中。他們或激情澎湃(如火山、瀑布)或沉默靜謐(如典型地層剖面、構造行跡)或絢爛奪目(如丹霞、雅丹、礦物寶石產地)或悲涼滄桑(如地質災害遺跡)……而所有的這些地質遺跡都靜靜地等在原地,待我們人類去認識和了解,地質公園的建立無疑為普通公眾打開了一扇認識地質學、了解地球科學的窗口,人們可以在參觀游覽山水勝景的同時學習地球科學知識,增強自己環境保護意識。
地質公園不僅有雄奇秀麗的山水,有些還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人們身在其中,不僅精神愉悅,心靈也能得到陶冶和沉澱。
從全社會的角度來看,地質公園是面向公眾的科普基地,是培養未來地球科學家的搖籃,也是人們豐富知識層面開拓視野的戶外課堂,是高校教師和學生進行地質科學探索、研究的基地。
(三)建立地質公園可以促進地方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的概念是由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於1987年在《我們共同的未來》中提出的,即:「既能滿足我們這一代人的需要又不損害子孫後代需要的發展」。
20世紀80年代,人們還沒有意識到地質遺跡對於旅遊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人們更多地把發展經濟的目光放在對傳統資源(如煤、石油、金屬)的發掘上,這極大地限制了經濟發展的速度。地質公園的建立,使寶貴的地質遺跡資源不需要改變原有面貌和性質而得到永續利用,這是對地質遺跡資源利用的最好方式。
旅遊業是一種綠色產業,通過建立地質公園,在地質遺跡和自然生態環境都得到合理的保護的前提下,發展旅遊業,進而帶動當地的經濟發展。地質公園的建立吸引著大量的遊客前去參觀游覽,改變了當地傳統的生產方式和資源利用方式,同時帶動當地旅遊經濟的發展,增加居民就業,提高當地居民的生活水平。隨著旅遊活動的開展,地質公園所在地區的旅遊知名度也會顯著提升,這就會大大激發當地群眾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激發地方文化的復興,更加註重保護當地地質遺跡和自然環境,從而形成一種良性循環,使地質遺跡資源成為地方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
2. 國家地質公園的建立意義
第一批國家地質公園資格名單(11家,2001年4月公布)
(主要地質特徵地質遺跡保護對象;主要人文景觀) 1雲南石林國家地質公園碳酸鹽岩溶峰叢地貌,溶洞;哈尼族民族風情,歌舞2雲南澄江動物群古生物國家地質公園寒武紀早期(5.3億年)生物大爆發,數十個生物種群同時出現;撫仙湖旅遊區3湖南張家界砂岩峰林國家地質公園砂岩峰林地貌,柱、峰、塔錐上植物奇秀,附近有溶洞和脊椎動物化石產地;土家族民族風情4河南嵩山國家地質公園完整的華北地台地層剖面,三個前寒武紀的角度不整合;七千年華夏文化,文物,寺廟集中,少林寺,嵩陽書院5江西廬山世界地質公園斷塊山體,江南古老地層剖面,第四紀冰川遺跡;白鹿洞書院,世界不同風格建築,中國近代史重大歷史事件發生地6江西龍虎山國家地質公園丹霞地貌景觀;古代道教活動中心之一,並有懸棺群和古崖葬遺址7黑龍江五大連池國家地質公園火山岩地貌景觀、溫泉,中國最近的火山噴發(1719-1712)8四川自貢恐龍國家地質公園恐龍發掘地多種恐龍化石密集埋藏,世界最早的超千米鹽井9四川龍門山國家地質公園四川盆地的西緣巨大推復構造;飛來峰,寺廟10陝西翠華山國家地質公園地震引起的山體崩塌堆積,古代名人碑刻11福建漳州國家地質公園濱海火山岩,玄武柱狀節理群火山噴氣口,海蝕地貌,沙灘,海濱休閑區,古炮台,寺廟 第二批國家地質公園資格名單(33家,2002年3月公布)
(主要地質特徵地質遺跡保護對象;主要人文景觀) 1安徽黃山國家地質公園花崗岩峰叢地貌;歷代名人蹤跡2安徽齊雲山國家地質公園丹霞地貌,崖谷寨柱峰洞;方臘寨3安徽淮南八公山國家地質公園7-8億年的淮南生物群,晚前寒武——寒武紀地層,岩溶;淝水之戰古戰場,古壽州城,劉安墓4安徽浮山國家地質公園火山岩風化作用形成特有洞崖;古寺廟5甘肅敦煌雅丹國家地質公園雅丹地貌,黑色戈壁灘;千佛洞石窟,月牙泉6甘肅劉家峽恐龍國家地質公園恐龍化石和足印;劉家峽電站及水庫7內蒙克什克騰國家地質公園在花崗岩峰林地貌,沙漠與大興安嶺林區接壤地,草原,達里湖,雲杉林;金邊堡,岩畫,蒙族風情8雲南騰沖國家地質公園近代火山地貌,溫泉,生物多樣性;古邊城,少數民族風情9廣東丹霞山國家地質公園丹霞地貌命名地10四川海螺溝國家地質公園現代低海拔冰川;藏族風情11四川大渡河峽谷國家地質公園雄奇險峻的大渡河峽谷及支流形成的障古,大瓦山及第四紀冰川遺址;藏族風情12四川安縣國家地質公園成片硅質海綿形成生物礁;廟宇13福建大金湖國家地質公園湖上丹霞地貌14河南焦作雲台山國家地質公園丹崖赤壁,懸崖瀑布,水利工程,岩溶;竹林七賢居地,寺,塔,古樹15河南內鄉寶天幔國家地質公園變質岩結構,構造;生物多樣性16黑龍江嘉蔭恐龍國家地質公園恐龍發掘地;中國最北部的自然景觀17北京石花洞國家地質公園石灰岩岩溶洞穴,各類石筍,石鍾乳,房山北京人遺址;北京西郊大量人文遺址18北京延慶硅化木國家地質公園原地埋藏的硅化木化石;延慶具有大量人文遺跡,如:古崖居19浙江常山國家地質公園奧陶系達瑞威爾階層型界線(GSSP)礁灰岩岩溶;太湖風景名勝20浙江臨海國家地質公園白堊紀火山岩及風化成的洞穴;東海海濱地球風情21河北淶源白石山國家地質公園白雲岩,大理岩形成的石柱,峰林地貌,泉,拒馬河源頭;古寺,古塔,長城,關隘22河北秦皇島柳江國家地質公園華北北部完成的地層剖面,海濱沙灘,花崗岩峰丘,洞穴;長城,度假區23河北阜平天生橋國家地質公園阜平群(28-25億年)地層產地;二戰和國內革命戰爭遺址24黃河壺口瀑布國家地質公園壺口瀑布25山東棗庄熊耳山國家地質公園灰岩岩溶地貌,洞穴,峽;古文化遺址,古戰場26山東山旺國家地質公園第三紀湖相沉積,脊椎、昆蟲、魚等多種化石27陝西洛川黃土國家地質公園中國黃土標准剖面,黃土地貌;洛川會議,黃土風情,風情文化28西藏易貢國家地質公園現代冰川,巨型滑坡,堰塞湖;藏族風情,青藏高原南部風情29湖南郴州飛天山國家地質公園丹霞地貌,崖,天生瞧,洞,峽;寺廟,碑刻,懸棺30湖南崀山國家地質公園丹霞地貌;古代名人和戰爭遺址31廣西資源國家地質公園丹霞地貌,瑤族風情32天津薊縣國家地質公園中國北方中晚元古界標准剖面;長城黃崖關,古塔,廟宇33廣東湛江湖光岩國家地質公園火山地貌,馬爾湖;古代人文,名人碑刻 第三批國家地質公園資格名單(41家,2004年2月公布)
(主要地質特徵地質遺跡保護對象;主要人文景觀) 1河南王屋山國家地質公園地質構造和地層遺跡;小浪底水利工程2四川九寨溝國家地質公園「層湖疊瀑」景觀;扎如寺,達吉寺3浙江雁盪山國家地質公園火山地質遺跡;寺廟4四川黃龍國家地質公園以露天鈣化景觀為主的高寒岩溶地貌,冰川;宗教寺廟,藏族風情,革命遺址5遼寧朝陽古生物化石國家地質公園古生物化石,鳳凰山地質構造;槐樹洞,熱水湯,古人類遺址6廣西百色樂業大石圍天坑群國家地質公園岩溶地貌,天坑群,溶洞,地下暗河,少數民族風情7河南西峽伏牛山國家地質公園恐龍蛋集中產地8貴州關嶺化石群國家地質公園關嶺古生物群,小凹地質走廊,布依族,苗族風情9廣西北海潿洲島火山國家地質公園火山,海岸,古地震遺跡,古海洋風暴遺跡;天主教堂,聖母堂,三婆廟10河南嵖岈山國家地質公園花崗岩地貌;歷史名人(施耐庵等)11浙江新昌硅化木國家地質公園硅化木12雲南祿豐恐龍國家地質公園古生物遺跡;古人類文化遺址,少數民族風情13新疆布爾津喀納斯湖國家地質公園冰川遺跡,流水地貌;蒙古族人圖瓦文化,圖魯克岩畫14福建晉江深滬灣國家地質公園海底森林,海蝕地貌15雲南玉龍黎明——老君山國家地質公園高山丹霞地貌,冰川遺跡;民俗文化16安徽祁門牯牛降國家地質公園花崗岩峰叢,怪石,岩洞及水文地質遺跡;千年古村,根據地遺址17甘肅景泰黃河石石林國家地質公園黃河石林,融合峰林,雅丹和丹霞等地貌特徵;明長城,五佛寺18北京十渡國家地質公園峽谷,河流地貌19貴州興義國家地質公園貴州龍動物群化石,岩溶地貌;古人類文化遺址,布依族、苗族風情20四川興文石海國家地質公園岩溶地貌,古生物化石;苗族風情21重慶武隆岩溶國家地質公園岩溶地貌,天生橋群,洞穴,天坑,地縫,峽谷;古崖新棧,吊腳樓,清代古墓22內蒙古阿爾山國家地質公園火山,溫泉,地質地貌;戰爭遺址,蒙族風情23福建福鼎太姥山國家地質公園火山,海蝕地貌;客家文化24青海尖扎坎布拉國家地質公園丹霞地貌;宗教,藏族風情25河北贊皇嶂石岩國家地質公園構造地貌26河北淶水野三坡國家地質公園構造——沖蝕嶂谷地貌,明、清長城摩崖石刻27甘肅平涼崆峒山國家地質公園丹霞地貌,斑馬山;道教發源地,佛教勝地28新疆奇台硅化木——恐龍國家地質公園硅化木,恐龍化石,雅丹地貌;古遺址,古地貌29長江三峽湖北宜昌、巴東,重慶)國家地質公園(河流、岩溶、地層;長江文明30海南海口石山火山群國家地質公園火山、岩溶隧道;火山文化,田園風光31江蘇蘇州太湖西山國家地質公園花崗岩、湖泊地貌;江南刺綉32寧夏西吉火石寨國家地質公園丹霞地貌,地史遺跡,水文景觀;石窟33吉林靖宇火山礦泉群國家地質公園火山,溫泉;近代人文景觀34福建寧化天鵝洞群國家地質公園岩溶洞穴35山東東營黃河三角洲國家地質公園河流三角洲地貌;勝利油田36貴州織金洞國家地質公園岩溶地貌,織金洞,峽谷;苗族風情37廣東佛山西樵山國家地質公園粗面質火山遺跡,明代採食遺跡,古文化遺址;佛家文化遺址38貴州綏陽雙河洞國家地質公園喀斯特洞穴,公館橋,金鍾山寺39黑龍江伊春花崗岩石林國家地質公園花崗岩地貌40重慶黔江小南海國家地質公園地震災害遺跡,岩溶地貌,革命歷史遺址41廣東陽春凌宵岩國家地質公園岩溶地貌,地層及構造遺跡,古人類洞穴遺址;摩崖石刻,碑帖,民族風情 第七批國家地質公園資格名單(2014年1月15日公示)(22處) 1湖北恩施騰龍洞大峽谷地質公園 2廣西都安地下河地質公園 3湖南通道萬佛山地質公園 4湖北長陽清江地質公園 5山東昌樂火山地質公園 6遼寧錦州古生物化石和花崗岩地質公園 7內蒙古清水河老牛灣地質公園 8湖南安化雪峰湖地質公園 9山西榆社古生物化石地質公園 10安徽靈璧磬雲山地質公園 11吉林四平地質公園 12福建清流溫泉地質公園 13福建三明郊野地質公園 14廣西羅城地質公園 15江西石城地質公園 16甘肅宕昌官鵝溝地質公園 17內蒙古四子王地質公園 18安徽繁昌馬仁山地質公園 19甘肅臨潭冶力關地質公園 20江蘇連雲港花果山地質公園 21黑龍江山口地質公園 22遼寧葫蘆島龍潭大峽谷地質公園 備註:信息來源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官方文件:《國土資源部辦公廳關於批准湖北恩施騰龍洞大峽谷等22處國家地質公園資格的通知》(國土資廳函〔2014〕24號)
3. 地質公園的發展前景展望
自20世紀末,地質公園這一概念的正式提出以來,在短短十多年時間里已在全球歐亞、大洋洲和南美洲建立了56家世界地質公園,在20多個國家建立了200餘家國家地質公園,在不少國家還發展了一批地區級(如省市級)地質公園,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系統。UNESCO世界地質公園網路已初具規模,同時還設立了世界地質公園局(Global Geopark Bureau),每年都適時召開會議對新的申請進行評議審查;對已滿4年的公園進行再評估並下發決議文件;對原定的世界地質公園條件、標准作適當修改,並頒發評估表和再評估表,對世界地質公園評委和顧問專家發布新的工作指南,這就使世界地質公園的評審和再評估,建設和管理有章可循,並日漸正規化,而且對各國國家地質公園的發展也有重要指導意義。
中國和歐洲在地質公園發展方面起到了開拓、引導和示範的作用,在國際地質公園研討會上,中國代表的發言、中國地質公園的展示和中國地質公園積極推動的合作和雙邊或多邊的交流,都是引人注目的,很多國家的地質學家專程到中國考查地質公園的發展、建設情況,從中國取經以推動本國和本區地質公園的發展,可以預見,在不久的將來,隨著地質遺產保護呼聲的日益高漲,各地政府和民眾對地質公園的三大理念的深入理解,地質公園必將成為保護地質遺產、開展科學普及,促進地方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平台,在全球保護自然環境,建立和諧社會,形成人和自然的協調的活動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4. 地質公園建設
Construction of Geoparks
中國國土資源統計年鑒.2008
5. 香港國家地質公園的設立目的
香港地質公園計劃中的大部分的地方已由現有的郊野公園及海岸公園所覆蓋。未被覆蓋的主要為東南部的島嶼,包括橫洲、火石洲、沙塘口山和果洲群島。漁農自然護理署將會把這些地方列入特別地區,以作保護。行政長官曾蔭權於2009年10月14日的施政報告中指中國國土資源部已經批准香港地質公園成為國家級地質公園。其後公園於2009年11月3日開幕。
由於設立地質公園的目的是教育,提高普羅大眾對於地質的認知,所以景點都設於比較容易到達的地點。地質公園不是另一個主題公園,所以不會有大型建設。但現有位於北潭涌的遊客中心將於2010年初翻新以介紹西貢區火山形成的歷史及區內的六方柱石群,而蕉坑的遊客中心亦將會在2010年初完成擴建為以介紹香港地質公園為主。
6. 地質公園特點和建立地質公園的意義
具有考古、生態學、歷史或文化價值;可以支持文化、環境可持續發展;可以改版善當地居民的生活條件和環境權,能加強居民對居住區的認同感和促進當地的文化復興;可用來作為教育的工具,進行與地學各學科有關的可持續發展教育、環境教育、培訓和研究。
有關我國地質公園的詳細信息見鏈接。
希望能幫到你。
7. 崇明島國家地質公園的重要意義
1、適應上海未來城市定位及其內在需求
崇明國家地質公園的建立,明確將崇明獨特的淤泥質潮灘地貌、植被、鳥類等地質遺跡、生態景觀以及崇明島著名的人文歷史景觀作為國家品牌的地質遺跡和景觀進行規劃、保護和宣傳開發,大大提高了崇明天然資源環境的資本價值。無疑對發展上海生態旅遊度假、會議會展生態觀光、研發創新,運動休閑、教育科普等提供了更多的實質性的內涵和機遇。
2、適應崇明生態島建設目標要求
黨中央、國務院、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崇明發展,2005年,上海市政府通過了《崇明島域總體規劃》,明確提出到2020年將崇明建設成為集森林花園島、旅遊度假島、生態住區島、科技研發島於一體的面向西太平洋沿岸的國際性「海上花園」,成為國際一流、國內領先的具有人文生態活動和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示範作用的「生態島區」,成為上海國際大都市輻射長江三角洲和中國沿海大通道新增加的「北翼紐帶」。
2005年3月上海市科委正式啟動崇明生態島建設科技重大專項。促進崇明島社會、經濟與生態和諧持續發展。現該重大專項已形成《崇明島生態島建設科技支撐方案(2005~2007)》,啟動了崇明生態科技創新基地一期工程—上海市生態研究中心,生態六大實驗室,10個優先生態項目等具體工作。國家科技部高度重視「崇明島生態建設」專項,將其作為「部市合作」重要工作予以推進。市科委還邀請本市科技、經濟、社科界專家,成立了「崇明生態島建設」科技咨詢專家委員會,翁史烈院士、陳吉余院士等32位資深專家首批獲聘。
盡管《崇明島域總體發展規劃》描繪了生態島的發展前景,解決了做什麼的問題。盡管市政府已經啟動了崇明生態島建設科技重大專項,在諸多方面進行有成效的建設。但是,崇明島真正實現集森林花園島、旅遊度假島、生態住區島、科技研發島於一體的「海上花園」尚缺乏骨幹依託產品或景觀,生態保護范圍內容單一,旅遊缺少博物文化場館,科普缺少基地和內涵,景觀缺少旅遊吸引力,資源缺少研發內涵力,形象缺少國際知名度產品。另外崇明的發展還面臨污染加重、生態退化(濕地面積減少)、產業落後(第一產業比重大)、基礎設施滯後、經濟薄弱(人均GDP水平僅為全市平均水平的1/4),人口文化程度較低(農村人口接近50萬)等現實狀況。在上述薄弱的基礎上,如何做到生態保護與社會、經濟發展協調發展,真正把崇明建設成生態島,是急需考慮和規劃的大事。
8. 地質公園的建設和管理
地質公園作為一類特殊的旅遊區,更強調科學性,嚴格要求,為達成標准,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辦法。有關管理部門為了加強對國家地質公園的管理,有效保護、合理利用地質遺跡資源,普及地球科學知識,促進地質公園所在地經濟和社會發展,特製定了行之有效的辦法。
地質公園是由具有特殊地質科學意義、一定規模和分布范圍的地質遺跡景觀區構成。地質公園管理工作按行政隸屬關系,由當地人民政府具體負責申報、審批、規劃等工作,並對其進行監督管理。
地質公園建設應當編制總體規劃,報批後,由地質公園所在地人民政府公布並實施。規劃的修改應報原批准單位批准。
規劃內容應包括:地質公園概況、規劃原則與目標、資源保護和管理、科學研究與普及、宣傳推廣、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基礎設施建設、行政管理、投資概算、效益評價等。應與土地利用規劃、城鄉建設規劃、交通規劃、環境保護規劃等相協調。
應該按照地質遺跡的價值與重要性劃分為不同功能區域,並按照不同區域的特點,制定相應的管理措施。並按照建設規劃進行建設,達到相應要求,在被批准後2年內舉行揭碑開園儀式。
對於不能按期舉行揭碑開園儀式的,可以給予警告,限其在3到6個月內完成。警告期結束後仍然不能舉行揭碑開園儀式的,經審議,批准,取消其資格。
地質公園應當設立專門的管理機構,有一定比例的地質專業人員,在公園規劃編制、園區建設、科學普及與研究、宣傳等工作發揮作用。
國家地質公園每季度第一個月5日前應將上一季度情況列表上報國土資源部,季度報告內容包括:遊客數量,經濟收入,管理人員情況,博物館、說明牌建立情況,導游員培訓情況及其他需要說明的問題。每年元月5日前把上年度情況作出詳細的年終報告,除以上要求的統計數據外,還要有相關的文字說明。世界地質公園每年元月5日前應把相關情況用英文向UNESCO GGN Bureau報送。
地質公園范圍內,禁止可能損害地質地貌、破壞地質遺跡完整性的行為。禁止與國家地質公園保護和建設方向與要求不協調的工程建設活動,確實不能避開地質公園園區的國家重點建設項目,項目建設單位需提交地質遺跡保護可行性論證報告,經國土資源部批准後方可動工。
地質公園應編制科學研究計劃,開展科學研究工作。可以從地質公園門票收入、社會各界捐款以及政府部門劃撥的保護經費中,提取一定比例資金,設立科學研究基金,鼓勵支持科學研究。
地質公園須建立地質博物館和室外標示系統,開展科學普及工作。地質公園的導遊人員,應經過地學知識的專門培訓。
國家地質公園管理實行督察員制度。國土資源部定期或不定期向國家地質公園派出督察員,對國家地質公園的各項工作進行檢查與監督。世界地質公園由UNESCO派國際有關專家進行檢查。
國土資源部根據各國家地質公園的年度報告、督察員報告以及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的核查結果,每3年對國家地質公園進行一次評估。評估結果分為優秀、達標、不達標3個等級。對評估結果為「優秀」的國家地質公園,予以獎勵。對評估結果為「不達標」的國家地質公園,予以警告,並限期整改;有嚴重問題的國家地質公園閉園整頓,直至達標。對於整改不力、已經不能滿足有效保護、合理利用地質遺跡要求的國家地質公園,經國家地質公園評審委員會審議,報國家地質公園領導小組批准,取消其「國家地質公園」稱號。
世界地質公園再評估專家組根據UNESCOGGN Bureau所頒布的再評估表的要求進行考核評估,其中特別強調了對世界地質公園網路的貢獻,參加或組織國際性的地質公園會議,會上的活動和論文發表情況,與其他公園的聯系和合作關系的建立;管理機構和財務情況,各類人員結構的合理性,財政狀況的穩定性(Komoo,2003)。新的政策的制定;地質遺跡保護措施、辦法、成績,各種遺產地(含地質和文化、生物等)保護地的變化路線的開發等;地學旅遊市場營銷中應用平面媒體、出版物和電子傳媒、會議展覽及文化藝術活動等豐富多彩的形式對公園進行推介宣傳,增加其知名度,完善接待設施,擴大科普范圍,提高質量,特別是要廣泛徵求遊客意見,不斷改進公園服務工作;對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以地學旅遊帶動農林畜牧業、手工業、餐飲服務業、商業等全面發展。拓展市場,增加居民就業機會,提高收入水平,改善生活,優化其生活質量和環境(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司,2002,2003)。
9. 地質公園是什麼意思具體的含義是什麼
地質公園(GeoPark)是以具有特殊地質科學意義,稀有的自然屬性、較高的美學觀賞價值,具有一定規模和分布范圍的地質遺跡景觀為主體,並融合其它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而構成的一種獨特的自然區域。
既為人們提供具有較高科學品位的觀光旅遊、度假休閑、保健療養、文化娛樂的場所,又是地質遺跡景觀和生態環境的重點保護區,地質科學研究與普及的基地。
10. 加強地質遺跡保護規范地質公園建設促進地方旅遊事業發展
黑龍江省國土資源廳
地質遺跡保護是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在地質環境管理方面的一項重要職責。多年來,省國土資源廳根據黑龍江省地質遺跡的特點,認真履行職責,堅持「保護與合理利用」並重的方針,積極推進地質公園建設,並取得顯著成效。實踐證明,地質公園建設是保護地質遺跡和促進地方旅遊事業發展的有效途徑。
一、加強地質遺跡保護,推進地質公園建設
經過多年的努力,黑龍江省地質公園建設已取得長足發展,目前,全省已建世界地質公園2處,國家地質公園5處,省級地質公園17處,形成了較為完善的世界、國家、省三級地質公園管理體系,為黑龍江省旅遊事業發展開拓了新的景點。同時將地學科普知識、融於觀光游樂之中,使過去傳統的旅遊解說賦予了新的科學內涵。多年來,省國土資源廳加強溝通,積極爭取國家、省資金支持,強化對地質公園保護設施、科普設施及基礎設施建設,至目前,已累計投入資金8億多元開展地質公園能力建設,使黑龍江省各地質公園的基礎設施日臻完善、保護能力逐步加強,地質遺跡得到很好保護。同時,為加強全省地質公園建設和管理,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各項管理制度,並積極開展立法工作,先後頒布實施《五大連池世界地質公園保護條例》,《興凱湖國家地質公園管理辦法》及《嘉蔭恐龍化石保護管理暫行辦法》,使全省地質公園建設、管理逐步走向法制化管理軌道,有效地規范和推進了地質公園的建設和發展。
二、加強地質公園規劃編制,強化地質公園能力建設
為保證地質公園建設得到規范發展,省國土資源廳在編制完成「全省地質遺跡保護和合理利用規劃」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了對各地質公園總體規劃和專項規劃的編制,並將其作為地質公園建設發展的依據和項目立項的前提,「規劃」的編制和執行,有效地推進了地質公園規范化建設和發展,極大地提高了各地質公園的旅遊接待能力和服務水平,從2002年至今,全省各地質公園先後建設保護棧道30餘千米,保護圍欄20千米,修建道路40千米,設立說明牌、警示牌1000餘塊,完成災害護坡15千米,建造石階路30千米,建設和改造博物館6處,退耕還林還草10萬畝,並進一步開展了對園區環境整治,治理和美化環境6平方千米,這些措施有效地促進了地質公園的建設和發展,增強了地質公園的服務功能,對推進黑龍江省地質遺跡保護和旅遊事業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三、加強宣傳,推進區域旅遊經濟發展
地質遺跡保護和地質公園建設,有效地促進了地方旅遊事業的飛速發展,提高了當地就業能力和經濟的繁榮,目前,黑龍江省的大部分地質公園分布在省旅遊規劃的黃金線路上,已成為黑龍江省旅遊的重要景區。五大連池經過幾年建設,發展迅速,已成我國重要的地學科普基地和國家旅遊觀光勝地40佳,「5A」級旅遊景區。地質公園建設不僅使地質遺跡得到了有效保護,而且有效地促進了旅遊事業的發展。目前,園區旅遊總收入已實現2.3億元,比國家地質公園建設初期提高了10倍。伊春小興安嶺石林地質公園已成為伊春林區振興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資源保護與合理利用得到了很好發展,旅遊發展潛力巨大。目前,園區景點已達200餘處,開辟旅遊線路1.2萬米,形成了點線結合,遙相呼應的東、南、西、北、中五大景區。湯旺河區人民政府按照「依託石林、保護生態、發展旅遊、形成規模產業」的思路,在保護地質遺跡的前提下,積極推進旅遊業的發展,現年接待遊客能力已突破20萬人次,實現產值2億多元,拉動就業人數達1000餘人,造福了當地的百姓,促進了地方經濟的發展和繁榮。
地質公園的建設,使生態環境和地質遺跡得到了有效保護,並有力地推動了黑龍江省旅遊事業的發展,促進了區域經濟的繁榮,在黑龍江省旅遊經濟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