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公園大全 » 登封市嵩山地質公園博物館

登封市嵩山地質公園博物館

發布時間: 2021-02-07 22:28:54

Ⅰ 100分!!!懸賞!!了解地質的進.關於"嵩山世界地質公園"

嵩山世界地質公園位於河南省登封市,總面積450平方公里,東依省會鄭州,西臨古都洛陽,北臨黃河,南靠潁水。由太室山和少室山組成,最高峰(峻極峰)1491.7米。東西綿延約60餘千米。古名為外方、嵩高、崇高。五代後稱中嶽嵩山,與泰山、華山、恆山、衡山共稱五嶽。這里山巒起伏,峻峰奇異。歷史上根據山峰坐落方位,形狀外貌和名人遺跡等,分成太陽、少陽、明月、玉柱、萬歲、鳳凰、懸練、卧龍、玉鏡、青童、黃蓋、獅子、雞鳴、松濤、石幔、太白、羅漢、白鹿等72峰。嵩山頂又名峻極峰,是嵩山的最高峰,古有「峻極於天」之說。
嵩山屬伏牛山系,是中國五嶽之一,通稱為中嶽。它東西橫卧,雄峙中原,海拔最低為350米,最高處為1512米,環山地跨新密、登封、鞏義、偃師、伊川等市縣。嵩山地區古代文化積淀甚厚,據《中國文物地圖集•河南分冊》介紹,各類文物古跡共956處。其中,有重9處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8處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899處屬於縣(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嵩山先後經歷了「嵩陽運動」、「中嶽運動」、「少林運動」等幾次大的地殼運動,逐漸形成了山脈。在嵩山范圍內,地質史上的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地層和岩石均有出露,被地質學界稱為「五世同堂」。
嵩山古老的岩石系形成於23億年前,此前,嵩山是一望無際的大海,據中外地質學家考察,嵩山岩石發育完整,在地球發展歷史上,歷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五代,習稱為「五世同堂」。嵩山地區的岩漿岩、沉積岩、變質岩的出露,構成了中國最古老的岩系,登封群的「登封朵岩」。據中國地質界測定,這里是世界上稀有的自然地質寶庫。據地質學家考察,經過23億年的「 嵩陽運動」,8億年前的「中嶽運動」,5、6億年前「少林運動」,才結束了地質史上的元古代,進入了古生代的寒武紀和奧陶紀。又經過約兩億年,此處地殼上升至海平面以上,因其受風化和剝蝕作用,形成了嵩山地區的含煤地層。兩億三千年前後,中國的版土上,又發生了一次延續很長時間的地殼運動,南北廣大地區的「燕山運動」,嵩山地區受到南北方向的推擠,形成了今天的山勢地貌。
嵩山古生物化石十分豐富,在嵩山既有海象生物化石,也有陸象生物化石,還有古脊椎動物化石。這些古生物化石是地質和古生物演化的寶貴資料,嵩山奇特的地質構造,使它蘊藏了豐富的煤、鋁、鐵、麥飯石等礦產資源。
中嶽嵩山,群峰挺拔,氣勢磅礴,景象萬千。由峰、谷、澗、瀑、泉、林等自然景素構成的「八景」「十二勝」。八景是:嵩門待月、軒轅早行、潁水春耕、箕陰避暑、石淙會飲、玉溪垂釣、少室晴雪、盧崖瀑布。唐代光啟年間(885年~887年)進士鄭谷游中嶽時,為登封八景同賦詩以贊:
月滿嵩門正仲秋,軒轅早行霧中游。
潁水春耕田歌起,夏避箕險溽暑收。
石淙河邊堪會飲,玉溪台上垂釣鉤。
余雨少室觀晴雪,瀑布崖前墨浪流。
嵩山除「八大景」以外,還有「十二勝景」即:
龍潭貫珠瓊將流,嵩陽洞天景色幽。
少室夕照垂金錢,御寨日落蒼谷口。
石池高聳雲崖畔,石僧迎實站山頭。
石筍鬧林柏濤滾,珠廉飛瀑震山吼。
高峰虎踞雲天嘯,猴子觀天盼解咒。
熊山積雪稍奇觀,峻極遠眺天地悠。
這些自然景觀或雄壯魁偉、秀逸誘人,或飛瀑騰空、層巒疊嶂、多彩多姿。嵩山林木蔥郁,一年四季迎送風雪雨霜,生機昂然。峻極峰上松林蒼翠,山風吹來,呼嘯作響,輕如流水潺潺,猛似波濤怒吼,韻味無窮。嵩山秋色,少室紅葉更是迷人。少室山山勢陡峭險峻,奇峰異觀,比比皆是。登上山頂環顧四周,群山碧綠,林海盪漾,雪霧飄渺如臨仙景。靈霄峽、大仙峽、響潭溝、掛冰崖、水簾洞、迴音樓,景物天成,引人入勝。
嵩山中部以少林河為界,東為太室山,西為少室山,有太陽、少陽、明月、玉柱等72峰。
太室山,位於河南省登封市北,為嵩山之東峰,海拔1440米。據傳,禹王的第一個妻子塗山氏生啟於此,山下建有啟母廟,故稱之為「太室」(室:妻也。)。太室山共有三十六峰,岩幛蒼翠相間,峰壁環向攢聳,恍若芙蓉之姿。主峰「峻極峰」,則以《詩經•嵩高》「峻極於天」為名,後因清高宗乾隆游嵩山時,曾在此賦詩立碑,所以又稱「御碑峰」。登上峻極峰遠眺,西有少室侍立,南有箕山面拱,前有潁水奔流,北望黃河如帶。倚石俯瞰,腳下峰壑開綻,凌嶒參差,大有「一覽眾山小」之氣勢。山峰間雲嵐瞬息萬變,美不勝收。古人呂守曾(字待孫,河南新安人。雍正甲辰進士,授完縣知縣,歷官山西布政使)有詩曰:「三十六峰如髻鬟,行人來往舒心顏。白雲蓬蓬忽然合,都在虛無縹緲間。」道出了嵩山之奇美和遊人心境的愉悅與寧謐。
少室山,東距太室山約10千米。據說,夏禹王的第二個妻子,塗山氏之妹棲於此,人於山下建少姨廟敬之,故山名謂「少室」。少室山山勢陡峭峻拔,也含有三十六峰。諸峰簇擁起伏,如旌旗環圍,似劍戟羅列,頗為壯觀。主峰御寨山,海拔1512米,為嵩山最高峰,山北五乳峰下有聲威赫赫的少林寺。少室山頂寬平如寨,分有上下兩層,有四天門之險。據《河南府志》載,金宣宗完顏列與元太祖成吉思汗交戰時,宣宗被逼出京,曾退入少室山,在山頂屯兵,故稱「御寨山」。御寨山西有水櫃一處,人稱「小飲馬池」,水量能供萬人食用,傳說明末李際遇起義即在此處駐兵。
太室山和少室山,兩座高山層巒疊嶂,綿延起伏於黃河南岸。自古以來,它們引起了許多詩人的遐想,吸引了無數遊客的關注,於是歷代的墨客騷人、僧道隱士以及帝王將相,根據這些山峰的形態和面貌。差不多給每一座山峰都起了美麗的名稱,遂有七十二峰之說。在這些群峰的環抱里以至峰頂之上,逐步蓋起了無數的梵宇琳宮、道院僧房。
嵩山世界地質公園區內居住有漢族、回族、普米族、白族、彝族、苗族、維吾爾族、蒙古族八個民族,形成了多民族的大家庭,在各少數民族節慶之日,地方政府與漢族同胞共同慶賀,充分展示其民習、民風等民族文化,享受少數民族的習俗樂趣。
嵩山除優美的自然風光外,更以星羅棋布的名勝古跡、亭台樓閣著稱。著名的有北魏嵩岳寺塔、漢代嵩山三闕、元代觀星台、少林寺、中嶽廟、會善寺、法王寺塔、初祖庵、嵩陽書院、劉碑寺題刻等。少林寺位於嵩山少室山北麓五乳峰下。建於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唐貞觀年間(627年~649年)重修,唐代以後僧徒在此習武,禪宗和少林寺名揚天下。現存建築有山門、方丈室、達摩亭、白衣殿、千佛殿等,已毀的天王殿、大雄寶殿等已修復。千佛殿中有著名的明代「五百羅漢朝毗盧」壁畫。壁畫約300多平方米。塔林在少林寺西,為歷代和尚墓地,自唐到清1000餘年間的磚石……
嵩山屬伏牛山系,史書對伏羲和黃帝在伏牛山作為活動的中心,有許多記載。《孟子》中說:「禹避舜之子於陽城」;「益避禹之子於箕山之陰。」箕陰即陽城,在嵩山南麓,《大記》雲:「伯益舊政,就國於箕山之陰,是箕山為益封國也」。今舜墓嵩山之馬峪川,啟母墓在嵩陽書院之左,許由、巢父墓均在箕山之顛。「堯舜遺風」,「堯天舜日」之語流傳至今。《莊子》雲:「堯讓天下,許由遂逃箕山,洗耳於穎水」。現在還有「掛瓢崖」「洗耳泉」,據說許由在山泉之下正在為牛飲水之際,大堯與之商談禪天下,許由聽說此事,馬上把飲牛喝水的瓢掛在山崖上,把自己的耳朵用此水洗了洗,以示去其污穢之言,逃入深山林去了。這個事情,嵩山腳下童叟皆知。
據古書《竹書紀年》和《世本》記載舜十五年命禹主祭嵩山,舜禪位禹後,「禹居陽城」。歷代歷史學家都認為陽城即今嵩山附近的陽城(在今告成鎮西三里)。夏代自禹至桀,共傳十七王、十四世,歷四百三十二年,王都自陽城數遷,但均在嵩山周圍。大禹治水三過其門而不入的故事至今在嵩山廣為流傳。
「嵩山天下奧」。嵩山是歷代帝王將相封禪祭祀、文人學士游宴講學、高僧名道及騷人墨客等游歷、著書講學或悟禪、隱居之地,山上名勝古跡眾多,居五嶽之冠,被譽為文物薈萃寶地。在嵩山可以領略中華八千年歷史進程。仰韶文化、龍山文化、三皇五帝、夏都陽城在這里都有遺址。全山有72峰,峰多寺也多,有「上有七十二峰,下有七十二寺」之說。嵩山儒、釋、道三教薈集,擁有眾多的歷史遺跡。其中有中國六最:禪宗祖庭——少林寺;現存規模最大的塔林——少林寺塔林;現存最古老的塔——北魏嵩岳寺塔;現存最古老的闕——漢三闕;樹齡最高的柏樹——漢封「將軍柏」;現存最古老的觀星台——告城元代觀星台。此外,太室山黃峰蓋下的中嶽廟始建於秦,唐宋時極盛,是河南現存規模最大的寺廟建築群;嵩陽書院氣宇恢宏 、古樸高雅,宋時與睢陽、嶽麓和白鹿洞書院稱四大書院;加上蒼翠清幽的法王寺,回環險絕的軒轅關、慧可斷臂求法的立雪亭等等,皆為中國人文風物的瑰寶。登立嵩頂峻極峰極目遠眺,黃河明滅一線;鳥瞰山麓名勝古跡星羅棋布。
「日出嵩山坳,晨鍾驚飛鳥,林間小溪水潺潺,坡上青青草……」。一曲悠揚的《牧羊曲》依然讓人心如潮水。少林寺的秀麗景色早已從這首優美的歌里栩栩如生地縈繞心懷。
嵩山被譽為我國歷史發展的博物館,儒、釋、道三教薈集,擁有眾多的歷史遺跡。其中有中國六最:禪宗祖庭——少林寺;現存規模最大的塔林——少林寺塔林;現存最古老的塔——北魏嵩岳寺塔;現存最古老的闕——漢三闕;樹齡最高的柏樹——漢封「將軍柏」;現存最古老的觀星台——告城元代觀星台。此外,太室山黃峰蓋下的中嶽廟始建於秦,唐宋時極盛,是河南現存規模最大的寺廟建築群;嵩陽書院氣宇恢宏 、古樸高雅,宋時與睢陽、嶽麓和白鹿洞書院稱四大書院;加上蒼翠清幽的法王寺,回環險絕的軒轅關、慧可斷臂求法的立雪亭等等,皆為中國人文風物的瑰寶。
嵩山上道、儒、釋三教皆有,道教興起較早;相傳周靈王太子王子晉在此升仙;西晉道士鮑靚曾於此山石室得古《三皇文》;北魏寇謙之曾從成公興入此山學道,自稱遇見太上老君,要其清整道教;唐代茅山宗十一代宗師潘師正曾居山中逍遙谷修道二十餘年,唐高宗和武則天均曾向其參訪道要,高宗曾為其詔建崇唐觀,又別立精思院於嶺上;唐道士李筌曾隱於此山之少室山上,研究道教經典,相傳於山中虎口岩得《黃帝陰符經》。山中著名的道教宮觀為中嶽廟,此廟現為道教全國、重點開放宮觀之一,屬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嵩山是佛教勝地,少林寺便是它最引人的地域了,在去少林寺的路上(當然,這條路線是早上從洛陽出發直達登封的),可以順便先去六個地方去轉一轉的。觀星台院落幽靜,周公測景,郭守敬觀星,從此奠定中國天文學之基業。台東壁日軍炮擊留下的彈坑,又讓我想起蘆溝橋畔宛平城上同樣的傷痕。中嶽廟峻極嵩高,林木蔭森,鎮庫鐵人威武雄壯,兩廊彩塑中,包拯、海瑞、關羽、岳飛均是仙班有名。嵩陽書院內,「大將軍」得意忘形笑歪了身體,「二將軍」憤憤不平氣炸了肺腑。嵩岳寺塔挺拔雄偉,法王寺彩繪陰曹氣氛恐怖。一切給人留下了終生的印記!
古時,嵩山名為「外方」,夏商時稱「崇高」。《國語•周語》稱禹之父鯀為「祟伯鯀」,「崇高」之名緣結於此。據東漢班固《白虎通》曰:「中央之岳,加嵩高宗者何?中嶽居四方之中而高,故曰嵩高也。」西周時稱「岳山」,周平王遷都洛陽後,定嵩山為「中嶽」,五代以後稱「中嶽嵩山」。
大禹,名文命,是夏朝的始祖。夏未建立前,禹是帝舜臣下的一個部落酋長,居住在嵩山與箕山之間。《史記•封禪書》稱:「昔三代之君,皆在河、洛之間。」因此,對於大禹治水的神話傳說是以嵩山為基礎的。據《史記》記載:「禹之父名鯀,鯨之父名曰顓項,顓項之父名曰昌意,昌意之父名曰黃帝。」可見禹是黃帝的後裔。而今人們以「炎黃子孫」來贊譽中華民族的後代。從黃帝到大禹都生活在嵩山一帶,他們常游於嵩山之巔。
據傳說,上古時炎帝族從西北遷入黃河中游後,曾長期居住在嵩山附近的伊水洛水流域。其中一支舉伯益為部落首領,以崇拜山嶽為特徵,號稱四岳。相傳黃帝於嵩山之上,大合鬼神,作清角樂。殷周時,崇拜嵩山的有申、呂諸國,即四岳的後裔齊、呂、申、許四個姜姓國。《詩經•大雅•菘高》有雲:「菘高維岳,峻極於天。維岳降神,生甫及申。維申及甫,維周之翰」。按「申」「甫」即申氏、呂氏。據《史記•周本紀》和《逸周書•作雒篇》記載:周武王初滅商,曾計劃建城邑於伊、洛,以近「天室」,定保天命。「天室」即古人認為能夠溝通人與天神的嵩山太室。後來周公在嵩山附近建造了洛邑,作為周朝的統治中心,西周滅亡後,洛邑遂成為東周都城。是時,嵩山如同關中終南山一樣,是人們心目中的神山。如《左傳》昭公四年雲:「陽城、太室、荊山、終南,九州之險也。」
秦漢以降,嵩山中嶽大帝的雛形逐漸形成,並不斷趨向人格化,雖然其在宗教方面的特殊地位讓於五嶽之首的岱宗,但仍是國家祀典的五嶽之一。據史稱,秦始皇篤信神仙,曾在嵩山上立伺祭祀岳神。漢武帝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方士公孫卿利用大鼎的被發現,向武帝授成仙之道,遂被拜為印官,去嵩山太室事供神仙。三年後,漢武帝親臨太室山,禮祭太室神祠,封太室山為篙高山。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三月,漢武帝再至中嶽太室山,親率群臣,禮登嵩頂。據傳,當武帝登山時,隨從官員聽到山間有呼「萬歲」之聲,「問上,上不言;問下,下不言。」「以為有神,令祠官加增太室祠,禁無伐其木,以山下三百戶為嵩高縣,作為奉邑」。又在山上建為萬歲亭,山下建萬歲觀,名此峰為萬歲峰,以應山呼之奇。漢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頒布詔書,正式確定嵩山為中嶽,要求歷代祭祀。又據《史記•孝武本紀》稱:「今上封禪,其後十二歲而還,遍於五嶽、四瀆矣。」漢代有方土入嵩山尋仙采葯,或存思誦神以治病驅邪。《後漢書•劉根傳》雲:「劉根者,穎川人也,隱居嵩山中。諸好事者自遠而至,就根學道。」因此隨著神仙家和方士在嵩山的開拓,中嶽大帝的人格化更為明顯了。
嵩山也是道教名山,《白虎通》謂「岳居四方之中而高,故曰嵩高山」。道教稱第六小洞天,名其岳神為中天王。山有七十二峰,嵩頂名為峻極峰。相傳西晉道士鮑靚於元康二年 (292年)曾登此山入石室得古《三皇文》。北魏寇謙之早年曾從成公興入此山修道。唐道士潘師正居此山之逍遙谷,高宗詔建崇唐觀,又別立精思院於嶺上,修道二十餘年。唐道教學者李筌曾隱於此山之少室,研究道教經典,傳於虎口岩得《陰符經》。
《道藏輯要•岳瀆名山記》謂中嶽嵩山嶽神中天王,領仙官玉女幾萬人,治理其地。漢末魏晉,道教的形成進一步擴大了中嶽神的信仰。北魏太武帝於大延元年(435年)在嵩山立廟,凡遇水旱,即命官員來山祈禱。太平真君三年(442年),太武帝還親至山道場,受符錄,備法駕,旗幟皆青,以從道家之色。自後諸帝,每即位皆至。
唐宋時期,道教十分興盛,神仙信仰體系已經趨於完備。中嶽大帝作為道教的崇拜神之一,在帝王的奉祀下正式定型。唐武後垂拱四年(688年),武則天祭把嵩山,改為神岳,封其神為天中王,封天中王之妻為天靈妃。萬歲通天元年(696年),又尊天中王為帝,天靈為天中皇後。改嵩高縣為「登封縣」,陽城縣為「告成縣」,以寓其登嵩山、封岳神、大功告成。自此中嶽神正式成為神帝而被後世崇拜。道經稱,中嶽神君服黃袍,戴黃玉太乙冠,佩神宗陽和印,乘黃龍,領仙官玉女三萬人,主治山川陵谷、山林樹木之屬。唐開元十八年(730年),玄宗李隆基依據漢武帝加增太室祠的故事,仍封岳神為天中王,將廟遷建於黃蓋峰下,擴大規模,重新整飾。當時,登封縣令李方郁奉河南府銀十萬,將廟宇、台閣大加擴修(《升中述志碑》、李方郁《修中嶽廟記》)。
宋乾德元年(963年),宋太祖趙匡胤下令為中嶽大帝製作衣冠劍履,以與道經之稱相吻合。從此中嶽大帝衣著冠戴一直沿襲至今。次年又「重修中嶽廟行廊一百餘間,飾以丹青,繪以壁畫,遍栽松柏百株。」據《宋史》記載,宋太宗太平興國八年(公元983年),贈五嶽封號,中嶽大帝為「中天崇聖帝」,帝後號「正明」,並命翰林、禮官詳定儀注及冕服制度,祟飾神像之禮,至時派遣禮官祭之。乾德二年((964年),河南留守侍中,曾差軍將孫和登封鎮將郭武等,監修中嶽廟。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增修殿宇,並創造碑樓百五十間,塑神像及裝修新舊功德畫壁等四百七十所,這可謂中嶽廟史的鼎盛時期(陳知微《增修中嶽中天祟聖帝廟》)。靖康年間(公元1126—1127年),廟觀殿宇多為塌廢。金大定十四年(1174年)至十八年(1178年),花錢一萬四千九百六十四兩,用工四萬八千三百六十二個,重修殿宇二百三十八間,逐漸恢復了廟院狀貌。元初尚存殿宇七百五十餘間,元末多毀於兵火,僅余殿宇百餘間。
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進行了重修。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清順治十年(年)、十三年(1656年)、乾隆十五年(1750年)、十五年(1760年)、四十四年(1779年)、五十一年(1780年)、五十四年(1789年),都曾規模不同地進行過重修。今日中嶽廟基本上保留了當時的宏偉規模,具有明清官式建築規模格局和風格特點。
世人稱嵩山處處有聖跡,世代隱機。據《嵩高志》載,漢武帝曾於「遇聖峰」會九嶷仙子,於「會仙峰」會八洞散仙。又據《嵩山志》載,唐高宗游於鳳凰峰,乾隆帝開辟登嵩御道。嵩岳的「鬼谷宅」、「白鶴觀」、「仙游門」、「尋真門」、「祟福宮」都留有仙跡。據《說嵩》稱,戰國時期有王栩,號曰鬼穀子,自幼入雲夢山采葯得道,鶴發童顏,相貌怪麗,久慕嵩山之名勝,欣然前往,後就地傳道。位於觀星台東北的鬼穀子住過的山洞,後稱之為「鬼谷宅」。
據《雲笈七簽》曰,蜀人李仙曾在太室山三鶴峰煉丹,莫知其名,歷世見之,時人計之已八百歲,因之名李八百。其仙去後建觀曰「白鶴觀」。《雲笈七簽》卷五《中嶽體玄潘先生》曰:「中嶽道士,前有天師,次稱潘先生,先生名師正,趙州贊皇人。少喪母,廬於墓側,以至孝聞」。「隋大業中入道,王仙伯盡以隱訣及得以符相授,棲於太室逍遙谷,積二十年,但嚼松葉飲水而已」。「高宗皇帝每降鑾輦,親請精廬,先生身不下堂,接手而已。及問所須,答言松樹清泉山中不乏。帝與武後敬之,流連信宿而返。尋敕所居,造崇唐觀,嶺上別起精思院以處之。敕置奉天官,令於遙谷口,特開一門號曰仙游門,復於苑北面置尋真門。」
據《嵩山志》記載:北魏寇謙之,唐朝李道合,宋朝董道坤,金代丘長春均在嵩山「崇福宮」主持過道場。另外,魏成公興,晉鮑靚,唐司馬承幀、吳筠、李筌等都曾在嵩山修道,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北魏寇謙之、唐李筌。寇謙之(365一448年),字輔真。祖籍上谷昌平(今屬北京),後行居馮翊萬年(今陝西潼北)。早年傾心幕道,研習張魯之術,後隨成公興入山,修道七載,聲名漸著。其時,北方天師道組織渙散,科律廢弛,民間道教起義不斷;佛教逐漸在中國紮根、興盛,佛道斗爭日趨激烈。為了維護道教的社會地位,並與佛教抗衡,革除一些被攻擊的弊端已迫在眉睫。寇謙之首當其任,決心改革天師道,其在《雲中音誦新科之戒》一書中,宣布新科,清整道教;在《錄圖真經》一書中,則召鬼神,傳授弟子。在北魏太武帝的支持下,其對道教的改革取得成功。
除此以外,嵩山還是《三皇經》、《五嶽真形圖》和《陰符經》的發祥地,而這三部經在道教經籍史上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據《雲笈七簽》卷四《三皇經說》記載:上古三皇所授之經分為天皇、地皇、人皇共合三卷。關於《三皇經》的行世,《三皇經》說:「晉武帝時,有晉陵鮑靚,官至南海太守,少好仙道,以晉元康二年(292年)二月二日登嵩山,入石室清齋,忽見古《三皇文》,皆刻石為字,爾時未有師,靚乃依法以四百尺絹為信。自盟而受,後傳葛稚川,枝孕相傳,至於今日。」鮑靚,字太玄,東海人,為葛洪岳父。據《廣弘明集•二教論》曰:「晉元康年間,鮑靚造《三皇經》被誅。」可見《三皇經》實為鮑靚所著。《三皇經》的主要內容是「劾召鬼神」的符圖及存思神化的「真形」之術。
關於《五嶽真形圖》的由來,據《漢武帝內傳》記載:漢末方士魯女生采葯於嵩山,遇一神女,自稱為三天太上侍官,以《五嶽真形圖》授之,並告以施用節度,據稱其圖「可以威制五嶽,役使眾靈。」其實,此圖系方士實地考察山嶽的鳥瞰圖,為入山之指南,後經配以老君符文,而被神話化,認為具有護符保身之功能。
《陰符經》又稱《黃帝陰符經》,據《驪母傳陰符玄義》一卷注雲:李筌,號少室山達觀子,於嵩山虎口岩壁得《黃帝陰符經》本,題雲:「魏道士寇謙之傳之名山」。「陰符」的含義為暗合天道,天人合一。全書分為三篇,上篇《神仙抱一演章》以陰陽五行學說闡明「天人合發,萬變定基」之理;中篇《富國安民演法章》指出天地盜取萬物,人人盜取萬物的三者「更相為盜」的關系,強調必須天機,足時而動,固躬養命;下篇《強兵戰勝演術章》說明學道須戒目收心,合乎天道,「自然之道不可違」,如此方可長生久視。李筌遂著《陰符經注》,他在注中用陰陽五行闡述道教的教理教義,含有樸素的辯證思想,不僅在道教思想史上,而且在中國哲學史上都有一定地位。
另有三教文化典型代表的嵩陽書院,位於太室山南麓,它那集儒、集釋、集道於一體的典型建築掩映於茂林修竹之中,素有「山環水抱之區,無地不染梵塵」之美稱。陽書院前身為佛教寺院,曰嵩陽寺,創建於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484年),擁有僧徒數百人。公元七世紀初,隋帝改梵剎為道觀,名叫嵩陽觀。道教在融合佛教的基礎上不斷發展。唐天寶初年(742年),唐玄宗又在此建天封觀。後來因道教活動場所的轉移,儒教又在此安家落戶。五代周時,將嵩陽、天封二觀合建成書院,稱為「太乙書院」。宋太宗時稱「太室書院」。宋仁宗景佑二年(1035年)易名為「嵩陽書院」,並設院長在此掌管事務,撥給學田一百畝,以充學費。自此,嵩陽書院成了亦佛、亦道、亦儒的典型代表,是文人相互影響,彼此融合的歷史見證。

後續(字數太多)

Ⅱ 登封嵩山地質博物館的館藏文物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礦產部令第21號《地質遺跡保護管理規定》(1995年5月4日發布施行),「嵩山地質遺跡」應屬於第二章地質遺跡的保護內容第七條第一款「對追溯地質歷史具有重大科學研究價值的典型層型剖面(含副層型剖面)、生物化石組合帶地層剖面、岩性岩相建造剖面及典型地質構造剖面和構造形跡」中的「典型層型剖而和典型地質構造和構造形跡」類地質遺跡。
依據嵩山地區助質遺跡的分布特點,確定對構造遺跡點採用點保護,對「五代同堂」典型層型剖面採用線保護,確立了8個保護點,9條保護線。17個保護對象分布在嵩山地區東經112°45ˊ至113°18ˊ,北緯34°18ˊ,至34°40ˊ,至34°40ˊ的2000多平方公里范圍內。遺跡保護點的范圍確定,以出露最佳部位為基準點,通過不整合接觸界面走向畫軸線,劃定保護范圍。
剖面保護線的確定,依據出露最佳部位及地理狀況自起點到終點劃定剖面線長度,平行剖面線向兩側各延伸50米為保護范圍,具體保護地點(段)及范圍如下:
(1)「嵩陽運動」(代號SGl)、「中嶽運動」(代號SG2)、「少林運動」(代號SG3)構造遺跡點保護面積
SGl-1登封市龍山頭不整合遺跡保護區面積l00000㎡
SG1-2登封市北玄天廟不整合遺跡保護區面積229400 ㎡
SG1-3登封市石船北不整合遺跡保護區面積480㎡
SG2-1少林水庫水壩西山坡不整合遺跡保護區面積180000 ㎡
SG2-2少林水庫尖哨不整合遺跡保護區面積750000 ㎡
SG2-3少林水庫大嶺不整合遺跡保護區面積500000 ㎡
SG3-1少林寺西山不整合遺跡保護區面積500000 ㎡
SG3-2少林寺塔水磨不整合遺跡保護區面積400000 ㎡
(2)「五代同堂」典型層型地層剖面遺跡保護區(代號SD)保護面積
SDl登封君召北石牌河—老羊溝太古界登封群地層剖面遺跡保護區長期2800m,面積280000 ㎡。
SD2登封羅漢洞—峻極峰下元古界嵩山群羅漢洞組地層剖面遺跡保護區長2100,寬l00m,面積210000 ㎡
SD3登封獵漁溝—張庄下元古界嵩山群五指嶺組地層剖面遺跡保護區長2650m,寬100m,面積265000 ㎡
SD4登封廟坡山下元古界嵩山群廟坡組地層剖面遺跡保護區長100m,100m,面積1l0000 ㎡
SD5登封小花峪下元古界嵩山群花峪組地層剖面遺跡保護區長1550m,寬100m,面積155000 ㎡
SD6登封君召北峽口—偃師佛光峪鄉何瑤中元古界馬鞍山群、五佛山群地層剖面遺跡保護區長3000m,寬100m,面積300000 ㎡
SD7登封關口—鞏義涉村古生界寒武系、奧陶系、石炭系地質剖面遺跡保護區長6100m,寬100m,面積610000 ㎡
SD8登封新新煤礦—陳樓古生界二疊系、中生界三疊系地層剖面遺跡保護區長3600m,寬l00,面積360000 ㎡
SD9登封告成賈溝中生界三疊系、新生界第三系、第四系地層剖面遺跡保護區長4800m,寬100m,面積480000 ㎡
地質遺跡保護區總面積5429880 ㎡ 嵩山地區地層區劃屬華北區豫西分區嵩箕小區,地層出路齊全,幾乎出露了華北各時代的地層,層序清楚。出露有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五個地質時代的地層,太古界、下元古界構成該區基底,岩層走向近南北,晚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地層構成蓋層,岩層近東西向展布,其蓋層、基底格局非常顯著,接觸關系一目瞭然。
登封群(Ar)分布於登封城至鞍坡山以西,總體呈東西向展布,構成登封大背斜的核部,同時呈現許多向北伸展的分支,一條深入嵩山腹地,一條分布於登封城至十里鋪一帶,往西在蓮花寺,如風庵及擋陽山、鞍坡山以西都有向北伸出的登封群分布,它們構成一系列向北北東傾伏的主要由嵩山群復背斜的核部。
登封群的研究始於解放初期,張伯聲發表的《嵩陽運動和嵩山區的五台系》一文把不整合於嵩山石英岩下的片麻岩稱為「泰山雜岩」(張伯聲,1951)。後來,馬否垣(1957)命名「登封雜岩」,登封群始得名。1964年1:20萬臨汝幅區測在登封市西部君召老羊溝—石牌河一帶建立嵩箕小區太古界標准剖面。
中嶽運動使嵩山群諧調產生緊密走向近南北,軸面向西傾斜、向東倒轉的復式背斜和復式向斜,其內部構造極其復雜,不同等級或尺度的構造形跡在一起,不同世代、不同成因的形變和地質事件疊置,構造形跡極其復雜,為構造解析及研究提供了從手標本到大型構造范圍的實驗場。
嵩山群各組剖面保護區段選在出露齊全的四個地段 SD2羅漢洞一峻極峰下元古界嵩山群羅漢洞組地層剖面;SD3獵漁溝—漲庄下元古界嵩山群無指嶺組地層剖面;SD4廟坡山下元古界嵩山群廟坡組地層剖面;SD5小花峪下元古界嵩山群花峪組地層剖面。 元古界馬鞍山群、五佛山群剖面
馬鞍山群Pt2mn分布在本區廣大地區,岩層近東西向延伸(見地形地質圖),劃分為上、下亞群兩部分,為一套濱海—淺海相陸源碎屑沉積,底部砂礫岩,局部見巨礫,岩性較單一,層位穩定,為紫紅色中厚—巨厚層狀中—粗粒石英岩狀砂岩。(見圖6-1-9)與下伏嵩山群呈角度不整合。
五佛山群分布在木區嵩山西坡到偃師佛光峪一帶,為淺海相陸源碎屑沉積,岩性主要為灰色、背色中厚—薄層石英砂岩、粉砂岩及泥頁岩建造,自下而上劃分為葡萄峪組、駱駝畔組、何家寨組。與上覆地層寒武系辛集組呈角度不整合關系,此為少林運動的不整合面。
對於少林運動在五佛山區所形成的構造形態,馬杏垣教授等建立了「重力滑動構造系統」。下伏系統是登封群、嵩山群和馬鞍山群;葡萄峪組為主潤滑層,底面為主滑面;駱駝畔組、何家寨組屬於滑動系統。重力滑動構造使本區產生了特有的「飛來峰」和「構造窗」及許多滑動構造景觀。選取露頭好,層序完整的峽口—何瑤剖面做為馬鞍山群、無佛山群保護段。
本區由於晚元古時期葉舞運動使嵩箕地區隆起,處於受剝蝕狀態,大部分地段缺失震旦紀沉積,僅南部有羅圈組的出露。 區內第三系分布零星,多為第四系覆蓋,少量溝谷中可見露頭,多分布在山前丘陵崗坡地帶,根據岩性特徵和岩層上下接觸關系,分為下第三系陳宅溝組(Ec)和上第三系洛陽組(NI)。陳家溝組在告城李家外、肖家溝一帶出露較好,發育完整,為一套碎屑沉積建造,洛陽組主要分部於西部登封周家溝、北旨村、大龍屋等溝山前壟崗帶,為一套碎屑岩沉積建造,為山麓洪積—湖泊沉積環境。
第四系分布廣泛,出露面積廣,約占本區的40%,主要分布於穎河兩岸和嵩山南北兩側的山麓地帶,由鬆散的碎屑沉積物組成,局部呈半膠結狀態。各統地層發育較好。出露齊全,成因類型復雜。以沖積、洪積、冰磧為主,次風積、殘積、坡積、沼澤及牛軛湖沉積等,多為復合成因類型,是研究第四紀地質的良好區域。區內黃土、砂、礫層發育,其中賦存豐富的粘土礦和砂礦。根據古生物組合,成因類型、岩性岩相、地貌特徵、層位關系和考古資料等,第四系劃分為下更新統(Qlgl),中更新統(Q2al-pl),上更新統(Q3al),全新統(Q4),各地層剖面。
第三系、第四系剖面保護地選在出露、發育良好的登封告成李溝唐庄一帶。 岩石(含沉積岩、火山岩、變質岩及特有成分結構、構造)區內岩漿岩主要為中基性岩脈或岩牆及花崗岩體,主要為嵩陽期、中嶽期構造運動伴隨的岩漿侵入。
太古代侵入岩為閃長岩、斜長花崗岩、輝綠玢岩,呈小岩株或脈岩產出 侵人各類片麻岩或者老岩體內,一般數米至數十米,大者300-400米,岩石深受變質,片理發育。
早元古代末伴隨中嶽運動的岩漿活動,根據侵入時間的前後,可分兩個序列。基性岩體—偉晶岩脈—石英脈系列,以及花崗岩—輝綠岩—石英斑岩系列。形成兩個較大的岩體——石稱花崗岩體、向家寨花崗岩體。其它均沿裂隙貫入,形成岩脈或岩牆。石稱花崗岩體出露面積約70km2,侵入到嵩山群中;白家寨花崗岩體出露約4km2,被馬鞍山群不整合覆蓋。兩個岩體代表了中嶽運動晚期的異地花崗岩。 嵩山地區近三十億年的地殼發展歷史,可分成太古宙(登封群Ar)、早元古界(嵩山群Pt1)、中元古界(馬鞍山群、五佛山群)及顯生宙四大階段或巨旋迴。每個階段都有其獨特的地質事件組合,特別是地殼運動的多幕性,留下多期變形的構造特徵,構成各自的形變歷史序列。
根據嵩山地區不同時期的沉積建造及各建造之間發生的構造運動,將區內沉積劃分為四個構造巨旋迴,八個構造旋迴和四個構造亞旋迴。
重要礦床
古采礦遺址
冰川地質
地質災害
工程地質
水文地質 地貌景觀(岩熔地貌、凍融地貌、冰川地貌、(現丹霞) 地貌、風成地貌(雅丹、風積)、火山地貌、海岸地貌、黃崗岩地貌、砂岩峰林地貌、變質峰林地貌、土石林地貌、峽谷地貌、構造地貌)
嵩山有七十二峰。峰峰有名,峰峰有典,峰蜂峻撥,峰峰誘人。山中湧泉、天溪、飛瀑、龍潭,細流滾涌、珠霧飛濺。青山綠水構繪了嵩山既雄偉又秀麗的景色。嵩山素有二十景,以詩為證:「月滿嵩門正中秋,軒轅早行霧中游。穎水春耕田歌起,夏避箕陰溽暑收。石淙河邊堪會飲,玉溪台上垂釣鉤。余雨少室觀晴雪,瀑布崖前墨浪流。龍潭貫珠瓊漿飛,嵩陽洞天景色幽。少室夕照垂金線,御寨落日蒼谷口。石池高聳雲崖畔,石僧迎賓座山頭。石筍鬧林柏濤滾,珠簾飛瀑震山吼。高峰虎踞雲天嘯,猴王觀天盼解咒。熊山積雪稱奇觀,峻極遠眺大池悠。」 嵩山景色驚險處讓人魂飛魄散,迷人處使人逗留忘返。奇觀令你盤桓,佳致命你留連。而此,自古以來吸引了眾名帝王將相、文人學士、高僧名道、騷人墨客等來嵩山禪祭、隱居、傳道、講學、習武、游覽,成為世人嚮往的游覽勝地。 組合情況(景系、景群、景點、景物) 分布情況
特徵性(與國內、外比較)
保護狀態
形成史
嵩山國家地質公園范圍內,主要保護清晰、完整保存下來的嵩山地區近三十億年地殼歷史發展重要轉折時期的三次前寒武紀造陸和造山運動——嵩陽運動「(23億年±), 「中嶽運動」(18.5億年±),「少林運動」(5.7億年±),所形成的角度不整合接觸界面及典型構造形態遺跡;嵩山地區小范圍內連續、完整出露的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五個記錄著地質構造演變歷史的變質岩、沉積岩地層層序,即地學界稱之的「五代同堂」,以及各期構造運動形成的地質地貌景觀。

Ⅲ 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的建築群介紹

中嶽廟,位於河南嵩山南麓的太室山腳下,距河南省登封市城東4千米。在漢武帝時(公元前156-87 年)已經存在,現存建築格局可上溯至金代,現存建築多復建於明清,為官式建築的代表,也是國內現存規模最大、規格最高、保存最完整的一組道教古建築群。
它背倚黃蓋峰,北依黃蓋峰,面對玉案山,西有望朝嶺,東有牧子崗,群山環抱,布局謹嚴,規模宏偉,紅牆黃瓦,金碧輝煌,總面積11萬平方米,為中州祠宇之冠,也是五嶽中現存規模最大、保存較完整的古建築群,也是河南省規模最巨、最完整的古代建築群。如此宏大而又幽雅庄嚴的廟宇在全國也是罕見的。 嵩岳寺塔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鄭州登封市城西北5公里處嵩山南麓峻極峰下嵩岳寺內,初建 於北魏正光四年(公元523年),塔頂重修於唐。該塔歷經1400多年風雨侵蝕,仍巍然屹立,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磚塔,也是全國古塔中的孤例。嵩岳寺塔為磚築密檐式塔,也是唯一的一座十二邊形塔,其近於圓形的平面,分為上下兩段的塔身,都與印度「stupa」相當接近,是密檐塔的早期形態。
嵩岳寺始建於北魏永平二年(公元509年),原是宣武帝的離宮,後改為佛教寺院,正光元年(公元520年)改名閑居寺。隋仁壽二年(公元602年)改名嵩岳寺。唐武則天和高宗游嵩山時,曾把嵩岳寺改作行宮。現在塔前的山門和塔後的大雄殿及兩側的伽藍殿、白衣殿均為近代改建。 嵩陽書院在河南省鄭州登封市嵩山南麓。創建於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公元484年)時,時稱嵩陽 寺,至唐代改為嵩陽觀,到五代時周代改建為太室書院。宋代理學的「洛學」創世人程顥、程頤兄弟都曾在嵩陽書院講學,此後,嵩陽書院成為宋代理學的發源地之一。明末書院毀於兵燹,清代康熙時重建。嵩陽書院經歷代多次增建修補,規模逐漸形成,布局日趨嚴整。書院的建制,古樸雅緻,大方不俗。嵩陽書院與河南睢陽書院(又名應天書院)、湖南嶽麓書院、江西白麓洞書院並稱我國四大書院。
嵩陽書院環境幽美,為讀書勝地。書院內建築布局保持著清代前的風格,現存殿堂廊房五百餘間,共有五進院落組成。首為先師祠,供奉與書院有關的先師先賢,其後為講堂,講堂後為道統祠,最後是藏書樓。兩側配房原為「程朱祠」、書舍、學齋等。院內廊房牆壁上鑲嵌有歷代文人、墨客題字留言,其內容書法各具特色,西偏院有清代嵩陽書院教學考場部分建築。嵩陽書院歷朝並置有學田,以充書院費用。
嵩陽書院是我國古代高等學府,它與河南商丘的應天書院、湖南的嶽麓書院、江西的白鹿洞書院,並稱為我國古代四大書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嵩陽書院位於河南省鄭州登封市嵩山南麓,太室山腳下,因坐落在嵩山之陽故而得名。這里山巒環拱,溪水長流,松柏參天,清雅靜謐,乾隆皇帝游歷嵩山時,曾留下「書院嵩陽景最清,石幢猶記故宮銘」的詩句。在我國歷史上,嵩陽書院以理學著稱於世,以文化贍富,文物奇特名揚古今。 少林寺,位於中國河南省鄭州市登封的嵩山,是少林武術的發源地,禪宗祖庭,由於其坐落嵩山的腹地少
室山下的茂密叢林中,所以取名「少林寺」。少林寺在唐朝時期,享有盛名,以禪宗和武術並稱於世。民國時期被軍閥石友三幾乎焚毀殆盡。現任少林寺方丈是釋永信。除了河南鄭州嵩山少林寺之外,經考據後證明在歷史上曾出現過位於福建的少林寺,被稱為「南少林」。關於南少林所處地點,共有莆田少林寺、泉州南少林寺、福清少林寺三種說法。另有1976年版電影;特別是1982年版李連傑主演的電影《少林寺》而享譽海內外。
北周建德三年(574)武帝禁佛,寺宇被毀。大象年間重建,易名陟岵寺,召惠遠、洪遵等120人住寺內,名「菩薩僧」。隋代大興佛教,敕令復少林之名,賜柏谷塢良田百頃,成為北方一大禪寺。唐初秦王李世民消滅王世充割據勢力時,曾得寺僧援助,少林武僧遂名聞遐邇。高宗及武則天亦常駕臨該寺,封賞優厚。唐會昌年間,武宗禁佛,寺大半被毀,迄唐末五代,寺漸衰頹。宋代略有修葺。元皇慶元年(1312),世祖命福裕和尚住持少林,封贈為大司空開府儀同三司,統領嵩山所有寺院。一時中外僧眾雲集,演武禮佛,僧眾常有兩千人左右。 位於河南省 登封縣 少林寺西約250米,為歷代和尚的墓地,佔地約21000多平方米。有唐以來歷代古塔
230餘座,是國內最大的塔林,有磚、石和磚石混合結構的各類墓塔。其中,唐塔2座、宋塔2座。金塔10 座、元塔46座、明塔148座,余為清塔或時代不詳者。有單層單檐塔、單層密檐塔、印度窣堵坡塔和各式喇嘛塔等。有正方形、長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圓形等,式樣繁多,造型各異,是綜合研究我國古代磚石建築和雕刻藝術的寶庫。
少林寺塔林保存了公元689年至1803年間的古塔241座和現代塔2座,是中國現存古塔數量最多的塔群,被譽為「中國古塔藝術博物館」。 少林寺初祖庵位於嵩山少室山五乳峰下小土丘上,據少林寺1.3公里。此庵是宋代人為紀念禪宗初祖菩 提達摩而營造的紀念建築。因達摩常游化於嵩洛之間,修禪的主要方式是面壁靜坐,所以此庵又稱作「達摩面壁之庵」。
置身初祖庵山門前時,你會有置身世外、心曠神怡的感覺。這里三面臨壑,背依五乳峰,建築群雖不算大,卻給人以深刻印象。除了這深藏群山之間的神奇環境外,那古老而精美的寶剎更是令人留連忘返。
宋代,初祖庵曾建有「面壁之塔」,塔毀額存。蔡京所書「面壁之塔」石額今存於寺內。另有古碑四十餘通。1983至1986年初祖庵全面整修時,建圍牆二百餘米,恢復了完整的院落。現在初祖庵庵中建築有山門、大殿、面壁亭、千佛閣等。

Ⅳ 河南登封嵩山少林寺旅遊攻略,門票和防騙,注意事項

河南登封嵩山少林寺旅遊攻略
河南嵩山少林寺旅遊流程:進入景區步行5分鍾,到少林寺武術館看武術表演,看完向西步行5分鍾參觀少林寺寺院,寺院參觀結束後向西步行10分鍾游覽塔林。塔林游覽結束:登山的遊客向西步行3分鍾右轉乘索道登山,不登山的遊客在塔林門口乘觀光車返回景區出口。建議進入景區時步行,游覽結束後乘觀光車返回。
進入嵩山少林寺旅遊景區,看到是世界上最大的武術學校塔溝武校,連續多年在春晚表演,路邊有很多學習武術的學生,很多遊客會停留觀看,有的學生看起來只有5歲左右,感覺學習武術是那麼的辛苦。
向前走幾分鍾就到了少林寺武術館門口,這里每天都有精彩的少林功夫表演,門票包括看武術表演,不需要再買票。表演時間上午9:30、10:30、11:30 下午2點、3點、4點、5點,共7場。
從武術館向西走,來到了少林寺山門前,它坐落於少室山的密林之中,所以叫少林寺。 「深山藏古寺,碧溪鎖少林」少林寺建於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孝文帝遷都洛陽後為安頓印度高僧沙門跋陀而建,是我國佛教禪宗祖庭,少林武術發源地,被稱為「天下第一名剎」。創自北魏,興於隋唐。

河南嵩山少林寺旅遊門票:

少林寺門票:100元(包括武術表演、少林寺、塔林、三皇寨),軍官證、導游證、皈依證、70歲以上老人、1.4米以下兒童免票。
嵩山少林寺學生票:學生證半價,在校全日制大學生、研究生半價。
少林寺旅遊門票優惠票在景區購票處7號窗口,買半價票和免費票在此窗口,工作人員審核證件後換票。

更詳細行程,注意事項,完美旅遊路線登陸 我名字

Ⅳ 河南嵩山地質公園的嵩山介紹

嵩山在大地構造上處於華北古陸南緣,在公園范圍內,連續完整地出露35億年以來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五個地質歷史時期的地層,地層層序清楚,構造形跡典型,被地質界稱為「五代同堂」,實際上是一部完整的地球歷史石頭書。
嵩山主峰地區的玉寨山、峻極峰、五指嶺、尖山等,多為石英岩組成,加之構造運動所致,使諸峰在400m標高上拔地而起,立壁千仞,險峻清秀,奇峰異谷遍布全區,形成獨特的地形、地貌。
區內清晰地保存著發生在距今23億年(命名為嵩陽運動)、18.5億年(中嶽運動)和5.7億年(少林運動)三次前寒武紀全球性地殼運動形成的沉積間斷和地層角度不整合界面遺跡,中嶽運動塑造了嵩山構造地質體的雛形,為風化剝蝕作用提供了原始條件;燕山運動所產生的構造格局為現今嵩山面貌提供原形。喜馬拉雅運動使嵩山在不斷隆升中經受剝蝕,斷層碎裂帶成為隘口;破碎的節理、裂隙形成形狀大小、深淺不同的峽谷;產狀直立的石英岩被剝蝕為簇林地貌或壁立千仞的懸崖。形成隆、陷、褶、斷等地殼表面構造類型與環、線、塊相間排列的構造格局,是地殼構造演化的一個縮影,是研究前寒武系沉積建造受運動影響擠壓變質、褶皺造山、剝蝕夷平等過程乃至地殼演化規律的天然實驗場,是對遊人普及地球科學知識的寶庫。
公園區內居住有漢、回、普米、白、彝、苗、維吾爾、蒙古八個民族,形成了多民族的大家庭,在各少數民族節慶之日,地方政府與漢族同胞共同慶賀,充分展示其民習、民風等民族文化,享受少數民族的習俗樂趣 。

Ⅵ 嵩山是國家地質公園

嵩山在國內外地質學家中更是耳熟能詳。五代同堂、前寒武紀三大地殼運動、「重力滑動構造」理論和實踐……都使嵩山能夠在國土資源部組織的專家評審會上,以極高的評價被列為首批國家地質公園之一(全國共11處)。

嵩山國家地質公園位於河南省中部以嵩山為主體並包括箕山北部的一小部分,面積共近450.12km2,地質公園的輪廓略似一個寬緩的橫卧不規則「T」字形。東西長36.24km;南北寬度略小,平均為12.42km,東端寬23.5km,西端寬6.5km。嵩山國家地質公園的大部分在登封市轄境內,僅東北角進入鞏義市涉村鎮境內,西北角進入偃師市佛光鄉境內。現在地質公園范圍內人口約2萬餘人(不包括登封市城區、告城鎮、蘆店鎮、唐庄鄉的城鎮居民)。在嵩山國家地質公園范圍以外也還有著眾多的地質遺跡,因此本書敘述中也略有涉及(圖1-1及嵩山地質略圖)。嵩山國家地質公園內共劃定地質遺跡保護區四類17處:①「嵩陽運動」地質遺跡保護區3處(龍頭山、玄天廟、石船北);②「中嶽運動」地質遺跡保護區3處(少林水庫壩西山坡、尖哨、大嶺);③「少林運動」遺跡保護區2處(少林寺西山、塔水磨);④「五(七)代同堂」典型地層剖面類地質遺跡保護區9處[①石牌河—老羊溝太古宇登峰群地層剖面保護區(以上為第一世代);②羅漢洞—峻極峰古元古界嵩山群羅漢洞組地層剖面保護區;③獵漁溝—張庄古元古界嵩山群五指組地層剖面保護區;④廟坡山古元古界嵩山群廟坡組地層剖面保護區;⑤小花峪古元古界嵩山群花峪組地層剖面保護區(以上為第二世代);⑥峽口—何瑤中至新元古界馬鞍山群、五佛山群地層剖面保護區(第三、四世代);⑦關口—涉村古生界寒武系、奧陶系、石炭系地層剖面保護區(第五世代);⑧新新煤礦—陳樓古生界(第五世代)二疊系和中生界(第六世代)三疊系地層剖面保護區;⑨告城賈溝中生界(第六世代)三疊系和新生界(第七世代)老第三系、新第三系和第四系地層剖面保護區]。在各個保護區內共劃定有:①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進入區,即依法經批准進入的人員也不能從事科學研究活動的核心區0.6km2;②只准進入從事科學研究和觀察的緩沖區1.22km2和允許實習、考察、參觀、旅遊等的實驗區3.59km2

在嵩山國家地質公園范圍內,清晰地保存著發生於距今25億年、18億年、8億年三次前寒武紀地殼運動所形成的不整合遺跡,構造形態極其典型。在其周圍近400km2的范圍內,連續完整地出露著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五個地質歷史時期所形成的岩石地層,地學界長期以來曾稱其為「五代同堂」,地質工作者譽其為「天然地質博物館」、「地學網路全書」。在嵩山還留下了豐富可靠的冰川遺跡。在嵩山地區命名的前寒武紀三大地殼運動、發育齊全的地層系統以及在嵩山研究建立的「重力滑動構造」理論……使嵩山在我國乃至世界地學界享有盛名。

隨著嵩山國家地質公園的建設,寶貴的地質遺跡將得到更好的保護,嵩山將成為中外地質學家理想的科研、教學和科普基地,同時也是一處美好的休閑旅遊勝地。

Ⅶ 嵩山世界地質公園是a級景區嗎

求助中國A級旅遊名勝名錄! 2001年第一批國家AAAA級旅遊區(點)名單(北海海底世界 柳州龍潭景區 柳侯公園 柳州立魚峰風景區 桂林冠岩景區 海南(1

Ⅷ 鄭州市內是否有地質公園這個地方

河南省地質博物館建築面積5800平方米,布展面積4100平方米。內設有地球廳、恐龍廳、生物演化廳、古象廳、礦產資源廳、地質環境廳、礦物廳、4D動感影院(多功能廳)和地震海嘯感受劇場等,館外有礦石林、科普廣場、恐龍雕塑等,是現代化的省級一流地質專業博物館。
亞洲體腔最大的恐龍、世界上最小的竊蛋龍、中國唯一的結節龍、世界上最大的一窩恐龍蛋化石……展館還有世界上最早的銀杏果化石、最早的被子植物中華古果等大批動植物化石標本,幾乎展示了河南所有種類的礦石、岩石以及來自國內和部分國家精美絕倫的礦物晶體和觀賞石標本,其中有多件國寶級和數百件珍稀實體精品標本。

博物館每天將循環播放針對河南地域特色原創的《地質·河南》、《西峽恐龍蛋富集之謎》等16部三維動畫影視;《大陸漂移》、《地球的生命進化》、《恐龍世界》等18部多媒體查詢系統,內容豐富,引人入勝;《與恐龍賽跑》、《與恐龍比體重》等項目寓教於樂,大家可互動參與。此外,館內還建有喀斯特地貌、冰川、碧水丹霞、溶洞、露天采礦等30餘處模擬度很高的景觀模型。

館長張興遼介紹說,作為河南省政府重點投資項目,省地質博物館歷時3年建成,共耗資4000萬元。目前該館展出的展品共計1000多件,另外庫藏標本展品5萬件。該館屬科普型自然類博物館,以社會公眾為主體,兼顧科學研究需要。

該館開放時間為每周二~周日9:00~16:30,每周一閉館,節假日照常開放。參觀者可憑身份證、工作證、軍人證等排隊領取參觀券。每天接受入館人數限制為上午1000人、下午1000人,個人和團體參觀均可預約。預約電話:0371-68108359。

省地質博物館地址在鄭州市金水東路18號(鄭東新區,金水東路與民生路交叉口東),市民可乘坐公交車26路、916路、43路、K115路、47路至黃河東路或農業東路可到。

Ⅸ 河南登封嵩山少林寺旅遊攻略,門票和注意事項

河南登封嵩山少林寺旅遊攻略 河南嵩山少林寺旅遊流程:進入景區步行5分鍾,到少林寺武術館看武術表演,看完向西步行5分鍾參觀少林寺寺院,寺院參觀結束後向西步行10分鍾游覽塔林。塔林游覽結束:登山的遊客向西步行3分鍾右轉乘索道登山,不登山的遊客在塔林門口乘觀光車返回景區出口。建議進入景區時步行,游覽結束後乘觀光車返回。 進入嵩山少林寺旅遊景區,看到是世界上最大的武術學校塔溝武校,連續多年在春晚表演,路邊有很多學習武術的學生,很多遊客會停留觀看,有的學生看起來只有5歲左右,感覺學習武術是那麼的辛苦。 向前走幾分鍾就到了少林寺武術館門口,這里每天都有精彩的少林功夫表演,門票包括看武術表演,不需要再買票。表演時間上午9:30、10:30、11:30 下午2點、3點、4點、5點,共7場。 從武術館向西走,來到了少林寺山門前,它坐落於少室山的密林之中,所以叫少林寺。 「深山藏古寺,碧溪鎖少林」少林寺建於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孝文帝遷都洛陽後為安頓印度高僧沙門跋陀而建,是我國佛教禪宗祖庭,少林武術發源地,被稱為「天下第一名剎」。創自北魏,興於隋唐。 河南嵩山少林寺旅遊門票: 少林寺門票:100元(包括武術表演、少林寺、塔林、三皇寨),軍官證、導游證、皈依證、70歲以上老人、1.4米以下兒童免票。 嵩山少林寺學生票:學生證半價,在校全日制大學生、研究生半價。 少林寺旅遊門票優惠票在景區購票處7號窗口,買半價票和免費票在此窗口,工作人員審核證件後換票。 更詳細行程,注意事項,完美旅遊路線登陸 我名字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