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公園大全 » 河南嵩山世界地質公園

河南嵩山世界地質公園

發布時間: 2020-11-24 20:05:23

Ⅰ 河南省歷史名勝有哪些

河南文物古跡非常豐富,目前共發現各類有價值的文物點28168處,其中有51處(54項)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政府已公布第一、二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共527處(參見 河南省博物院)。1999年初,省政府同意公布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200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3614處。河南共有7座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即洛陽、開封、安陽、南陽、商丘、鄭州、浚縣。另外還有21座省級歷史文化名城(鎮),即許昌、禹州、濟源、淇縣、沁陽、淮陽、汝南、新鄭、新縣、朱仙鎮、荊紫關鎮、竹溝鎮、社旗、濮陽、殷墟 白馬寺 大相國寺 中嶽廟 關林 少林寺 嵩山 清明上河園 龍門石窟 開封鐵塔 雞公山 禹王台 浮戲山雪花洞 石窟寺 石林秋色 盧涯瀑布
湯陰、衛輝、睢縣、鄧州、陳橋、登封、鞏義。

八千年前至五、六千年前即出現了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殷商時代安陽附近出現了相當發達的文明。自周至宋又先後有10多個朝代在河南建都,因而文物古跡遍布全省,成為河南主要旅遊資源。如:上古文化遺址,太昊陵、東周王陵、北宋皇陵等古代陵墓,古陽城、夏台、姜里城遺址、龍亭等古代城池、宮庭建築遺址,蘇秦故里、玄奘故里、杜甫故里等名人故居,白馬寺、少林寺、相國寺、龍門石窟等遺存,周公測景台、觀星台等古代天文設施,洛陽太學、嵩陽書院、應天府書院等古代學府。自唐而盛的少林武術,源於明初的陳氏太極拳,影響極廣。中嶽嵩山、滾滾黃河、清涼世界雞公山、奇特的岩溶洞穴等,則是主要自然旅遊資源。

Ⅱ 嵩山是國家地質公園

嵩山在國內外地質學家中更是耳熟能詳。五代同堂、前寒武紀三大地殼運動、「重力滑動構造」理論和實踐……都使嵩山能夠在國土資源部組織的專家評審會上,以極高的評價被列為首批國家地質公園之一(全國共11處)。

嵩山國家地質公園位於河南省中部以嵩山為主體並包括箕山北部的一小部分,面積共近450.12km2,地質公園的輪廓略似一個寬緩的橫卧不規則「T」字形。東西長36.24km;南北寬度略小,平均為12.42km,東端寬23.5km,西端寬6.5km。嵩山國家地質公園的大部分在登封市轄境內,僅東北角進入鞏義市涉村鎮境內,西北角進入偃師市佛光鄉境內。現在地質公園范圍內人口約2萬餘人(不包括登封市城區、告城鎮、蘆店鎮、唐庄鄉的城鎮居民)。在嵩山國家地質公園范圍以外也還有著眾多的地質遺跡,因此本書敘述中也略有涉及(圖1-1及嵩山地質略圖)。嵩山國家地質公園內共劃定地質遺跡保護區四類17處:①「嵩陽運動」地質遺跡保護區3處(龍頭山、玄天廟、石船北);②「中嶽運動」地質遺跡保護區3處(少林水庫壩西山坡、尖哨、大嶺);③「少林運動」遺跡保護區2處(少林寺西山、塔水磨);④「五(七)代同堂」典型地層剖面類地質遺跡保護區9處[①石牌河—老羊溝太古宇登峰群地層剖面保護區(以上為第一世代);②羅漢洞—峻極峰古元古界嵩山群羅漢洞組地層剖面保護區;③獵漁溝—張庄古元古界嵩山群五指組地層剖面保護區;④廟坡山古元古界嵩山群廟坡組地層剖面保護區;⑤小花峪古元古界嵩山群花峪組地層剖面保護區(以上為第二世代);⑥峽口—何瑤中至新元古界馬鞍山群、五佛山群地層剖面保護區(第三、四世代);⑦關口—涉村古生界寒武系、奧陶系、石炭系地層剖面保護區(第五世代);⑧新新煤礦—陳樓古生界(第五世代)二疊系和中生界(第六世代)三疊系地層剖面保護區;⑨告城賈溝中生界(第六世代)三疊系和新生界(第七世代)老第三系、新第三系和第四系地層剖面保護區]。在各個保護區內共劃定有:①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進入區,即依法經批准進入的人員也不能從事科學研究活動的核心區0.6km2;②只准進入從事科學研究和觀察的緩沖區1.22km2和允許實習、考察、參觀、旅遊等的實驗區3.59km2

在嵩山國家地質公園范圍內,清晰地保存著發生於距今25億年、18億年、8億年三次前寒武紀地殼運動所形成的不整合遺跡,構造形態極其典型。在其周圍近400km2的范圍內,連續完整地出露著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五個地質歷史時期所形成的岩石地層,地學界長期以來曾稱其為「五代同堂」,地質工作者譽其為「天然地質博物館」、「地學網路全書」。在嵩山還留下了豐富可靠的冰川遺跡。在嵩山地區命名的前寒武紀三大地殼運動、發育齊全的地層系統以及在嵩山研究建立的「重力滑動構造」理論……使嵩山在我國乃至世界地學界享有盛名。

隨著嵩山國家地質公園的建設,寶貴的地質遺跡將得到更好的保護,嵩山將成為中外地質學家理想的科研、教學和科普基地,同時也是一處美好的休閑旅遊勝地。

Ⅲ 河南省內的旅遊景點有哪些

世界文化遺產3處:洛陽龍門石窟,安陽殷墟,鄭州「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
國家5A級景區3處:少林寺,龍門石窟,雲台山
世界地質公園4處:嵩山,雲台山,王屋山—黛眉山,伏牛山
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0處:雞公山風景名勝區,洛陽龍門風景名勝區,嵩山風景名勝區,王屋山—雲台山風景名勝區,堯山(石人山)風景名勝區,林慮山風景名勝區,青天河風景名勝區,神農山風景名勝區,桐柏山-淮源風景名勝區,鄭州黃河風景名勝區

Ⅳ 暑假期間鄭州周邊幾百公里好玩的地方

世界文化遺產3處:洛陽龍門石窟,安陽殷墟,鄭州「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
國家5A級景區3處:少林寺,龍門石窟,雲台山
世界地質公園4處:嵩山,雲台山,王屋山—黛眉山,伏牛山
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0處:雞公山風景名勝區,洛陽龍門風景名勝區,嵩山風景名勝區,王屋山—雲台山風景名勝區,堯山(石人山)風景名勝區,林慮山風景名勝區,青天河風景名勝區,神農山風景名勝區,桐柏山-淮源風景名勝區,鄭州黃河風景名勝區

河南不僅有悠久的歷史,更有迷人的自然風光。在全國19個世界地質公園中,佔全國面積僅1/60的河南就佔了4個,分別為嵩山、雲台山、伏牛山和王屋山-黛眉山。在河南廣闊的土地上,點綴著嵩山、雲台山、堯山(石人山)、白雲山、伏牛山、雞公山、太行山大峽谷、牛尾山(伏牛山之尾)等名山大川,綻放著洛陽牡丹和開封菊花等奇花異草,千百年來,吸引著一代又一代中外友人前來旅遊觀光。下面選幾個具有代表性的景區介紹:

1、萬山之祖-----嵩山
中嶽嵩山,「峻極於天」且「居天下之中」,自古就被認為是「萬山之宗歟」。單是一個「嵩」字就可以看出嵩山的地位,「嵩」者「高」「山」也。而實質上,嵩山海拔只有1492米。嵩山地區產生了中國最早的國家文明,且長期是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因而留下了大量極其珍貴的古代文化遺址。2009年中國唯一申報的世界文化遺產「嵩山古建築群」,共8項11處,其每一項都有資格單獨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嵩山是一部用石頭和建築書寫的中國歷史教科書。
嵩山更是舉世罕見的地質博物館。小小的嵩山,竟然橫跨了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五個地質年代,是地質學領域的「五世同堂」。據說嵩山上既能見到大象的化石,也能見到海象的化石。這就是嵩山世界地質公園。
嵩山群峰挺拔,氣勢磅礴,景象萬千。由峰、谷、澗、瀑、泉、林等自然景素構成的八景為:嵩門待月、軒轅早行、潁水春耕、箕陰避暑、石淙會飲、玉溪垂釣、少室晴雪、盧崖瀑布。

2、山水旅遊聖地-----雲台山
雲台山位於河南焦作修武縣境內,既是世界地質公園,又是國家AAAAA級景區。雲台山滿山覆蓋的原始生林,深邃幽靜的溝谷溪潭,千姿百態的飛瀑流泉,如詩如畫的奇峰異石,形成了雲台山獨特完美的自然景觀。漢獻帝的避暑台和陵基,魏晉「竹林七賢」的隱居故里,唐代葯王孫思邈的采葯煉丹遺跡,唐代大詩人王維寫出「每逢佳節倍思親」千古絕唱的茱萸峰,以及眾多名人墨客的碑刻、文物,形成了雲台山豐富深蘊的文化內涵。
「焦作山水」因雲台山而叫響全國。

3、中原獨秀-----堯山(石人山)
堯山(石人山)風景名勝區位於河南省平頂山市魯山縣西,地處伏牛山東段。因堯孫劉累為祭祖立堯祠而的名。1980年後這里成為人們嚮往的旅遊勝地,1997年經國務院批准建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002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2003年被國家旅遊局批准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目前正申報國家「AAAAA」級旅遊區和國家地質公園。
堯山山峰奇特,瀑布眾多,森林茂密,溫泉優良,人文景觀輝煌,集雄、險、秀、奇、幽於一體,分為冬凌潭、石扉玉章、三岔口、白龍潭、半仙居、石人、雞冠石、白牛城、秘洞、溫泉十大部分。專家評價具有華山之險、峨嵋之峻、張家界之美、黃山之秀。是旅遊觀光、避暑、療養、科研、探險的好地方。
大山壁立,異峰如塑,怪石紛呈,是堯山自然風光的一大特色。站立主峰玉皇頂上,千岩萬壑,飛龍走鳳,遠近高低,景色迥異,構成了一幅幅美不盡收的圖畫。新華社原社長穆青曾兩次登上堯山,並為堯山的秀色所陶醉,欣然留下了「中原獨秀」的墨寶。
王安石曾言: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寡。而天下奇偉瑰怪之觀,常在於險遠。堯山深林野蔓,即使奇葩深藏也名不世傳。然三十六處名勝,七十二個景點,處處綺麗如畫,每處都有一段動人的歷史故事和奇妙的神話傳說。

4、中國最美的地方------白雲山
白雲山位於洛陽市嵩縣境內,2006年被《中國國家地理》雜志聯合眾多旅行社評為「中國最美的地方」。白雲山位於伏牛山腹地原始林區,奇峰俊秀,白雲悠悠,瀑布飛跌,林深谷幽。整個景區融山、石、水、洞、林、草、花、鳥、獸為一體,雄、險、奇、幽、美、妙交相生輝,形成各具特色的白雲峰、玉皇頂、小黃山、九龍瀑布、原始森林五大觀光區,成為中原地區集觀光旅遊、度假避暑、科研實習、尋古探幽為一體的復合型旅遊區,被譽為「人間仙境」、「中原名山」。

5、恐龍沒落的見證者-----伏牛山
伏牛山世界地質公園地處河南省西南部,由西北向東南綿延800餘里,這古老的大山見證過恐龍的繁盛,更保留下了恐龍沒落的秘密。伏牛山南坡蘊含的恐龍蛋化石數量之大、種類之豐富,全世界無出其右。近兩年在伏牛山北坡,還發現了大量的恐龍骨骼化石,這些化石的出現也如恐龍蛋一樣在學術界內外成為爆炸性新聞。中國西峽恐龍遺跡園和恐龍蛋化石博物館是拜訪恐龍的好去處。
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人與自然保護圈」的寶天曼位於八百里伏牛山中段的南麓,這里古樹參天,鳥獸群集,奇峰競秀,滿目涌翠。西峽龍潭溝瀑布群水石相依,風景獨秀。而瑰麗神奇的桐柏山,奇峰若雕,碧水如畫,為千里淮河的發源地,登上主峰太白頂,聽百里林濤淺吟低唱,可見山景,能賞水色。

6、花中之王------開封菊花
開封的養菊歷史悠久,遠在唐代就初具規模。至北宋,開封菊花更遐邇聞名。明清時代開封養菊、賞菊之風依然盛行,清代乾隆皇帝南巡來到開封禹王台賞菊時,就留下了「楓葉梧青落,霜花菊白堆」的著名詩句,並被刻在當今禹王台公園保存的「乾隆御碑」之上,素有「國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稱。新中國成立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開封人民酷愛菊花的傳統習俗猶濃。
7、國色天香------洛陽牡丹
「洛陽地脈花最宜,牡丹尤為天下奇。」「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
城。」牡丹因千年帝都洛陽而名聞天下,洛陽因牡丹的國色天香而更加迷人。洛陽牡丹雍容華貴、富麗堂皇,素有「國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稱。洛陽牡丹的人工栽培始於隋,盛於唐,甲天下於北宋。
洛陽牡丹不僅花色迷人,而且蘊含豐富的牡丹文化。從唐宋開始出現的贊頌牡丹的詩詞、歌賦、小說、故事以及繪畫、刺綉等不僅量大,而且內容豐富。由於人們對洛陽牡丹的至愛,千百年來流傳的關於洛陽牡丹的種種神話故事和趣聞逸事更是家喻戶曉。

Ⅳ 100分!!!懸賞!!了解地質的進.關於"嵩山世界地質公園"

嵩山世界地質公園位於河南省登封市,總面積450平方公里,東依省會鄭州,西臨古都洛陽,北臨黃河,南靠潁水。由太室山和少室山組成,最高峰(峻極峰)1491.7米。東西綿延約60餘千米。古名為外方、嵩高、崇高。五代後稱中嶽嵩山,與泰山、華山、恆山、衡山共稱五嶽。這里山巒起伏,峻峰奇異。歷史上根據山峰坐落方位,形狀外貌和名人遺跡等,分成太陽、少陽、明月、玉柱、萬歲、鳳凰、懸練、卧龍、玉鏡、青童、黃蓋、獅子、雞鳴、松濤、石幔、太白、羅漢、白鹿等72峰。嵩山頂又名峻極峰,是嵩山的最高峰,古有「峻極於天」之說。
嵩山屬伏牛山系,是中國五嶽之一,通稱為中嶽。它東西橫卧,雄峙中原,海拔最低為350米,最高處為1512米,環山地跨新密、登封、鞏義、偃師、伊川等市縣。嵩山地區古代文化積淀甚厚,據《中國文物地圖集•河南分冊》介紹,各類文物古跡共956處。其中,有重9處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8處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899處屬於縣(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嵩山先後經歷了「嵩陽運動」、「中嶽運動」、「少林運動」等幾次大的地殼運動,逐漸形成了山脈。在嵩山范圍內,地質史上的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地層和岩石均有出露,被地質學界稱為「五世同堂」。
嵩山古老的岩石系形成於23億年前,此前,嵩山是一望無際的大海,據中外地質學家考察,嵩山岩石發育完整,在地球發展歷史上,歷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五代,習稱為「五世同堂」。嵩山地區的岩漿岩、沉積岩、變質岩的出露,構成了中國最古老的岩系,登封群的「登封朵岩」。據中國地質界測定,這里是世界上稀有的自然地質寶庫。據地質學家考察,經過23億年的「 嵩陽運動」,8億年前的「中嶽運動」,5、6億年前「少林運動」,才結束了地質史上的元古代,進入了古生代的寒武紀和奧陶紀。又經過約兩億年,此處地殼上升至海平面以上,因其受風化和剝蝕作用,形成了嵩山地區的含煤地層。兩億三千年前後,中國的版土上,又發生了一次延續很長時間的地殼運動,南北廣大地區的「燕山運動」,嵩山地區受到南北方向的推擠,形成了今天的山勢地貌。
嵩山古生物化石十分豐富,在嵩山既有海象生物化石,也有陸象生物化石,還有古脊椎動物化石。這些古生物化石是地質和古生物演化的寶貴資料,嵩山奇特的地質構造,使它蘊藏了豐富的煤、鋁、鐵、麥飯石等礦產資源。
中嶽嵩山,群峰挺拔,氣勢磅礴,景象萬千。由峰、谷、澗、瀑、泉、林等自然景素構成的「八景」「十二勝」。八景是:嵩門待月、軒轅早行、潁水春耕、箕陰避暑、石淙會飲、玉溪垂釣、少室晴雪、盧崖瀑布。唐代光啟年間(885年~887年)進士鄭谷游中嶽時,為登封八景同賦詩以贊:
月滿嵩門正仲秋,軒轅早行霧中游。
潁水春耕田歌起,夏避箕險溽暑收。
石淙河邊堪會飲,玉溪台上垂釣鉤。
余雨少室觀晴雪,瀑布崖前墨浪流。
嵩山除「八大景」以外,還有「十二勝景」即:
龍潭貫珠瓊將流,嵩陽洞天景色幽。
少室夕照垂金錢,御寨日落蒼谷口。
石池高聳雲崖畔,石僧迎實站山頭。
石筍鬧林柏濤滾,珠廉飛瀑震山吼。
高峰虎踞雲天嘯,猴子觀天盼解咒。
熊山積雪稍奇觀,峻極遠眺天地悠。
這些自然景觀或雄壯魁偉、秀逸誘人,或飛瀑騰空、層巒疊嶂、多彩多姿。嵩山林木蔥郁,一年四季迎送風雪雨霜,生機昂然。峻極峰上松林蒼翠,山風吹來,呼嘯作響,輕如流水潺潺,猛似波濤怒吼,韻味無窮。嵩山秋色,少室紅葉更是迷人。少室山山勢陡峭險峻,奇峰異觀,比比皆是。登上山頂環顧四周,群山碧綠,林海盪漾,雪霧飄渺如臨仙景。靈霄峽、大仙峽、響潭溝、掛冰崖、水簾洞、迴音樓,景物天成,引人入勝。
嵩山中部以少林河為界,東為太室山,西為少室山,有太陽、少陽、明月、玉柱等72峰。
太室山,位於河南省登封市北,為嵩山之東峰,海拔1440米。據傳,禹王的第一個妻子塗山氏生啟於此,山下建有啟母廟,故稱之為「太室」(室:妻也。)。太室山共有三十六峰,岩幛蒼翠相間,峰壁環向攢聳,恍若芙蓉之姿。主峰「峻極峰」,則以《詩經•嵩高》「峻極於天」為名,後因清高宗乾隆游嵩山時,曾在此賦詩立碑,所以又稱「御碑峰」。登上峻極峰遠眺,西有少室侍立,南有箕山面拱,前有潁水奔流,北望黃河如帶。倚石俯瞰,腳下峰壑開綻,凌嶒參差,大有「一覽眾山小」之氣勢。山峰間雲嵐瞬息萬變,美不勝收。古人呂守曾(字待孫,河南新安人。雍正甲辰進士,授完縣知縣,歷官山西布政使)有詩曰:「三十六峰如髻鬟,行人來往舒心顏。白雲蓬蓬忽然合,都在虛無縹緲間。」道出了嵩山之奇美和遊人心境的愉悅與寧謐。
少室山,東距太室山約10千米。據說,夏禹王的第二個妻子,塗山氏之妹棲於此,人於山下建少姨廟敬之,故山名謂「少室」。少室山山勢陡峭峻拔,也含有三十六峰。諸峰簇擁起伏,如旌旗環圍,似劍戟羅列,頗為壯觀。主峰御寨山,海拔1512米,為嵩山最高峰,山北五乳峰下有聲威赫赫的少林寺。少室山頂寬平如寨,分有上下兩層,有四天門之險。據《河南府志》載,金宣宗完顏列與元太祖成吉思汗交戰時,宣宗被逼出京,曾退入少室山,在山頂屯兵,故稱「御寨山」。御寨山西有水櫃一處,人稱「小飲馬池」,水量能供萬人食用,傳說明末李際遇起義即在此處駐兵。
太室山和少室山,兩座高山層巒疊嶂,綿延起伏於黃河南岸。自古以來,它們引起了許多詩人的遐想,吸引了無數遊客的關注,於是歷代的墨客騷人、僧道隱士以及帝王將相,根據這些山峰的形態和面貌。差不多給每一座山峰都起了美麗的名稱,遂有七十二峰之說。在這些群峰的環抱里以至峰頂之上,逐步蓋起了無數的梵宇琳宮、道院僧房。
嵩山世界地質公園區內居住有漢族、回族、普米族、白族、彝族、苗族、維吾爾族、蒙古族八個民族,形成了多民族的大家庭,在各少數民族節慶之日,地方政府與漢族同胞共同慶賀,充分展示其民習、民風等民族文化,享受少數民族的習俗樂趣。
嵩山除優美的自然風光外,更以星羅棋布的名勝古跡、亭台樓閣著稱。著名的有北魏嵩岳寺塔、漢代嵩山三闕、元代觀星台、少林寺、中嶽廟、會善寺、法王寺塔、初祖庵、嵩陽書院、劉碑寺題刻等。少林寺位於嵩山少室山北麓五乳峰下。建於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唐貞觀年間(627年~649年)重修,唐代以後僧徒在此習武,禪宗和少林寺名揚天下。現存建築有山門、方丈室、達摩亭、白衣殿、千佛殿等,已毀的天王殿、大雄寶殿等已修復。千佛殿中有著名的明代「五百羅漢朝毗盧」壁畫。壁畫約300多平方米。塔林在少林寺西,為歷代和尚墓地,自唐到清1000餘年間的磚石……
嵩山屬伏牛山系,史書對伏羲和黃帝在伏牛山作為活動的中心,有許多記載。《孟子》中說:「禹避舜之子於陽城」;「益避禹之子於箕山之陰。」箕陰即陽城,在嵩山南麓,《大記》雲:「伯益舊政,就國於箕山之陰,是箕山為益封國也」。今舜墓嵩山之馬峪川,啟母墓在嵩陽書院之左,許由、巢父墓均在箕山之顛。「堯舜遺風」,「堯天舜日」之語流傳至今。《莊子》雲:「堯讓天下,許由遂逃箕山,洗耳於穎水」。現在還有「掛瓢崖」「洗耳泉」,據說許由在山泉之下正在為牛飲水之際,大堯與之商談禪天下,許由聽說此事,馬上把飲牛喝水的瓢掛在山崖上,把自己的耳朵用此水洗了洗,以示去其污穢之言,逃入深山林去了。這個事情,嵩山腳下童叟皆知。
據古書《竹書紀年》和《世本》記載舜十五年命禹主祭嵩山,舜禪位禹後,「禹居陽城」。歷代歷史學家都認為陽城即今嵩山附近的陽城(在今告成鎮西三里)。夏代自禹至桀,共傳十七王、十四世,歷四百三十二年,王都自陽城數遷,但均在嵩山周圍。大禹治水三過其門而不入的故事至今在嵩山廣為流傳。
「嵩山天下奧」。嵩山是歷代帝王將相封禪祭祀、文人學士游宴講學、高僧名道及騷人墨客等游歷、著書講學或悟禪、隱居之地,山上名勝古跡眾多,居五嶽之冠,被譽為文物薈萃寶地。在嵩山可以領略中華八千年歷史進程。仰韶文化、龍山文化、三皇五帝、夏都陽城在這里都有遺址。全山有72峰,峰多寺也多,有「上有七十二峰,下有七十二寺」之說。嵩山儒、釋、道三教薈集,擁有眾多的歷史遺跡。其中有中國六最:禪宗祖庭——少林寺;現存規模最大的塔林——少林寺塔林;現存最古老的塔——北魏嵩岳寺塔;現存最古老的闕——漢三闕;樹齡最高的柏樹——漢封「將軍柏」;現存最古老的觀星台——告城元代觀星台。此外,太室山黃峰蓋下的中嶽廟始建於秦,唐宋時極盛,是河南現存規模最大的寺廟建築群;嵩陽書院氣宇恢宏 、古樸高雅,宋時與睢陽、嶽麓和白鹿洞書院稱四大書院;加上蒼翠清幽的法王寺,回環險絕的軒轅關、慧可斷臂求法的立雪亭等等,皆為中國人文風物的瑰寶。登立嵩頂峻極峰極目遠眺,黃河明滅一線;鳥瞰山麓名勝古跡星羅棋布。
「日出嵩山坳,晨鍾驚飛鳥,林間小溪水潺潺,坡上青青草……」。一曲悠揚的《牧羊曲》依然讓人心如潮水。少林寺的秀麗景色早已從這首優美的歌里栩栩如生地縈繞心懷。
嵩山被譽為我國歷史發展的博物館,儒、釋、道三教薈集,擁有眾多的歷史遺跡。其中有中國六最:禪宗祖庭——少林寺;現存規模最大的塔林——少林寺塔林;現存最古老的塔——北魏嵩岳寺塔;現存最古老的闕——漢三闕;樹齡最高的柏樹——漢封「將軍柏」;現存最古老的觀星台——告城元代觀星台。此外,太室山黃峰蓋下的中嶽廟始建於秦,唐宋時極盛,是河南現存規模最大的寺廟建築群;嵩陽書院氣宇恢宏 、古樸高雅,宋時與睢陽、嶽麓和白鹿洞書院稱四大書院;加上蒼翠清幽的法王寺,回環險絕的軒轅關、慧可斷臂求法的立雪亭等等,皆為中國人文風物的瑰寶。
嵩山上道、儒、釋三教皆有,道教興起較早;相傳周靈王太子王子晉在此升仙;西晉道士鮑靚曾於此山石室得古《三皇文》;北魏寇謙之曾從成公興入此山學道,自稱遇見太上老君,要其清整道教;唐代茅山宗十一代宗師潘師正曾居山中逍遙谷修道二十餘年,唐高宗和武則天均曾向其參訪道要,高宗曾為其詔建崇唐觀,又別立精思院於嶺上;唐道士李筌曾隱於此山之少室山上,研究道教經典,相傳於山中虎口岩得《黃帝陰符經》。山中著名的道教宮觀為中嶽廟,此廟現為道教全國、重點開放宮觀之一,屬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嵩山是佛教勝地,少林寺便是它最引人的地域了,在去少林寺的路上(當然,這條路線是早上從洛陽出發直達登封的),可以順便先去六個地方去轉一轉的。觀星台院落幽靜,周公測景,郭守敬觀星,從此奠定中國天文學之基業。台東壁日軍炮擊留下的彈坑,又讓我想起蘆溝橋畔宛平城上同樣的傷痕。中嶽廟峻極嵩高,林木蔭森,鎮庫鐵人威武雄壯,兩廊彩塑中,包拯、海瑞、關羽、岳飛均是仙班有名。嵩陽書院內,「大將軍」得意忘形笑歪了身體,「二將軍」憤憤不平氣炸了肺腑。嵩岳寺塔挺拔雄偉,法王寺彩繪陰曹氣氛恐怖。一切給人留下了終生的印記!
古時,嵩山名為「外方」,夏商時稱「崇高」。《國語•周語》稱禹之父鯀為「祟伯鯀」,「崇高」之名緣結於此。據東漢班固《白虎通》曰:「中央之岳,加嵩高宗者何?中嶽居四方之中而高,故曰嵩高也。」西周時稱「岳山」,周平王遷都洛陽後,定嵩山為「中嶽」,五代以後稱「中嶽嵩山」。
大禹,名文命,是夏朝的始祖。夏未建立前,禹是帝舜臣下的一個部落酋長,居住在嵩山與箕山之間。《史記•封禪書》稱:「昔三代之君,皆在河、洛之間。」因此,對於大禹治水的神話傳說是以嵩山為基礎的。據《史記》記載:「禹之父名鯀,鯨之父名曰顓項,顓項之父名曰昌意,昌意之父名曰黃帝。」可見禹是黃帝的後裔。而今人們以「炎黃子孫」來贊譽中華民族的後代。從黃帝到大禹都生活在嵩山一帶,他們常游於嵩山之巔。
據傳說,上古時炎帝族從西北遷入黃河中游後,曾長期居住在嵩山附近的伊水洛水流域。其中一支舉伯益為部落首領,以崇拜山嶽為特徵,號稱四岳。相傳黃帝於嵩山之上,大合鬼神,作清角樂。殷周時,崇拜嵩山的有申、呂諸國,即四岳的後裔齊、呂、申、許四個姜姓國。《詩經•大雅•菘高》有雲:「菘高維岳,峻極於天。維岳降神,生甫及申。維申及甫,維周之翰」。按「申」「甫」即申氏、呂氏。據《史記•周本紀》和《逸周書•作雒篇》記載:周武王初滅商,曾計劃建城邑於伊、洛,以近「天室」,定保天命。「天室」即古人認為能夠溝通人與天神的嵩山太室。後來周公在嵩山附近建造了洛邑,作為周朝的統治中心,西周滅亡後,洛邑遂成為東周都城。是時,嵩山如同關中終南山一樣,是人們心目中的神山。如《左傳》昭公四年雲:「陽城、太室、荊山、終南,九州之險也。」
秦漢以降,嵩山中嶽大帝的雛形逐漸形成,並不斷趨向人格化,雖然其在宗教方面的特殊地位讓於五嶽之首的岱宗,但仍是國家祀典的五嶽之一。據史稱,秦始皇篤信神仙,曾在嵩山上立伺祭祀岳神。漢武帝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方士公孫卿利用大鼎的被發現,向武帝授成仙之道,遂被拜為印官,去嵩山太室事供神仙。三年後,漢武帝親臨太室山,禮祭太室神祠,封太室山為篙高山。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三月,漢武帝再至中嶽太室山,親率群臣,禮登嵩頂。據傳,當武帝登山時,隨從官員聽到山間有呼「萬歲」之聲,「問上,上不言;問下,下不言。」「以為有神,令祠官加增太室祠,禁無伐其木,以山下三百戶為嵩高縣,作為奉邑」。又在山上建為萬歲亭,山下建萬歲觀,名此峰為萬歲峰,以應山呼之奇。漢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頒布詔書,正式確定嵩山為中嶽,要求歷代祭祀。又據《史記•孝武本紀》稱:「今上封禪,其後十二歲而還,遍於五嶽、四瀆矣。」漢代有方土入嵩山尋仙采葯,或存思誦神以治病驅邪。《後漢書•劉根傳》雲:「劉根者,穎川人也,隱居嵩山中。諸好事者自遠而至,就根學道。」因此隨著神仙家和方士在嵩山的開拓,中嶽大帝的人格化更為明顯了。
嵩山也是道教名山,《白虎通》謂「岳居四方之中而高,故曰嵩高山」。道教稱第六小洞天,名其岳神為中天王。山有七十二峰,嵩頂名為峻極峰。相傳西晉道士鮑靚於元康二年 (292年)曾登此山入石室得古《三皇文》。北魏寇謙之早年曾從成公興入此山修道。唐道士潘師正居此山之逍遙谷,高宗詔建崇唐觀,又別立精思院於嶺上,修道二十餘年。唐道教學者李筌曾隱於此山之少室,研究道教經典,傳於虎口岩得《陰符經》。
《道藏輯要•岳瀆名山記》謂中嶽嵩山嶽神中天王,領仙官玉女幾萬人,治理其地。漢末魏晉,道教的形成進一步擴大了中嶽神的信仰。北魏太武帝於大延元年(435年)在嵩山立廟,凡遇水旱,即命官員來山祈禱。太平真君三年(442年),太武帝還親至山道場,受符錄,備法駕,旗幟皆青,以從道家之色。自後諸帝,每即位皆至。
唐宋時期,道教十分興盛,神仙信仰體系已經趨於完備。中嶽大帝作為道教的崇拜神之一,在帝王的奉祀下正式定型。唐武後垂拱四年(688年),武則天祭把嵩山,改為神岳,封其神為天中王,封天中王之妻為天靈妃。萬歲通天元年(696年),又尊天中王為帝,天靈為天中皇後。改嵩高縣為「登封縣」,陽城縣為「告成縣」,以寓其登嵩山、封岳神、大功告成。自此中嶽神正式成為神帝而被後世崇拜。道經稱,中嶽神君服黃袍,戴黃玉太乙冠,佩神宗陽和印,乘黃龍,領仙官玉女三萬人,主治山川陵谷、山林樹木之屬。唐開元十八年(730年),玄宗李隆基依據漢武帝加增太室祠的故事,仍封岳神為天中王,將廟遷建於黃蓋峰下,擴大規模,重新整飾。當時,登封縣令李方郁奉河南府銀十萬,將廟宇、台閣大加擴修(《升中述志碑》、李方郁《修中嶽廟記》)。
宋乾德元年(963年),宋太祖趙匡胤下令為中嶽大帝製作衣冠劍履,以與道經之稱相吻合。從此中嶽大帝衣著冠戴一直沿襲至今。次年又「重修中嶽廟行廊一百餘間,飾以丹青,繪以壁畫,遍栽松柏百株。」據《宋史》記載,宋太宗太平興國八年(公元983年),贈五嶽封號,中嶽大帝為「中天崇聖帝」,帝後號「正明」,並命翰林、禮官詳定儀注及冕服制度,祟飾神像之禮,至時派遣禮官祭之。乾德二年((964年),河南留守侍中,曾差軍將孫和登封鎮將郭武等,監修中嶽廟。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增修殿宇,並創造碑樓百五十間,塑神像及裝修新舊功德畫壁等四百七十所,這可謂中嶽廟史的鼎盛時期(陳知微《增修中嶽中天祟聖帝廟》)。靖康年間(公元1126—1127年),廟觀殿宇多為塌廢。金大定十四年(1174年)至十八年(1178年),花錢一萬四千九百六十四兩,用工四萬八千三百六十二個,重修殿宇二百三十八間,逐漸恢復了廟院狀貌。元初尚存殿宇七百五十餘間,元末多毀於兵火,僅余殿宇百餘間。
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進行了重修。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清順治十年(年)、十三年(1656年)、乾隆十五年(1750年)、十五年(1760年)、四十四年(1779年)、五十一年(1780年)、五十四年(1789年),都曾規模不同地進行過重修。今日中嶽廟基本上保留了當時的宏偉規模,具有明清官式建築規模格局和風格特點。
世人稱嵩山處處有聖跡,世代隱機。據《嵩高志》載,漢武帝曾於「遇聖峰」會九嶷仙子,於「會仙峰」會八洞散仙。又據《嵩山志》載,唐高宗游於鳳凰峰,乾隆帝開辟登嵩御道。嵩岳的「鬼谷宅」、「白鶴觀」、「仙游門」、「尋真門」、「祟福宮」都留有仙跡。據《說嵩》稱,戰國時期有王栩,號曰鬼穀子,自幼入雲夢山采葯得道,鶴發童顏,相貌怪麗,久慕嵩山之名勝,欣然前往,後就地傳道。位於觀星台東北的鬼穀子住過的山洞,後稱之為「鬼谷宅」。
據《雲笈七簽》曰,蜀人李仙曾在太室山三鶴峰煉丹,莫知其名,歷世見之,時人計之已八百歲,因之名李八百。其仙去後建觀曰「白鶴觀」。《雲笈七簽》卷五《中嶽體玄潘先生》曰:「中嶽道士,前有天師,次稱潘先生,先生名師正,趙州贊皇人。少喪母,廬於墓側,以至孝聞」。「隋大業中入道,王仙伯盡以隱訣及得以符相授,棲於太室逍遙谷,積二十年,但嚼松葉飲水而已」。「高宗皇帝每降鑾輦,親請精廬,先生身不下堂,接手而已。及問所須,答言松樹清泉山中不乏。帝與武後敬之,流連信宿而返。尋敕所居,造崇唐觀,嶺上別起精思院以處之。敕置奉天官,令於遙谷口,特開一門號曰仙游門,復於苑北面置尋真門。」
據《嵩山志》記載:北魏寇謙之,唐朝李道合,宋朝董道坤,金代丘長春均在嵩山「崇福宮」主持過道場。另外,魏成公興,晉鮑靚,唐司馬承幀、吳筠、李筌等都曾在嵩山修道,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北魏寇謙之、唐李筌。寇謙之(365一448年),字輔真。祖籍上谷昌平(今屬北京),後行居馮翊萬年(今陝西潼北)。早年傾心幕道,研習張魯之術,後隨成公興入山,修道七載,聲名漸著。其時,北方天師道組織渙散,科律廢弛,民間道教起義不斷;佛教逐漸在中國紮根、興盛,佛道斗爭日趨激烈。為了維護道教的社會地位,並與佛教抗衡,革除一些被攻擊的弊端已迫在眉睫。寇謙之首當其任,決心改革天師道,其在《雲中音誦新科之戒》一書中,宣布新科,清整道教;在《錄圖真經》一書中,則召鬼神,傳授弟子。在北魏太武帝的支持下,其對道教的改革取得成功。
除此以外,嵩山還是《三皇經》、《五嶽真形圖》和《陰符經》的發祥地,而這三部經在道教經籍史上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據《雲笈七簽》卷四《三皇經說》記載:上古三皇所授之經分為天皇、地皇、人皇共合三卷。關於《三皇經》的行世,《三皇經》說:「晉武帝時,有晉陵鮑靚,官至南海太守,少好仙道,以晉元康二年(292年)二月二日登嵩山,入石室清齋,忽見古《三皇文》,皆刻石為字,爾時未有師,靚乃依法以四百尺絹為信。自盟而受,後傳葛稚川,枝孕相傳,至於今日。」鮑靚,字太玄,東海人,為葛洪岳父。據《廣弘明集•二教論》曰:「晉元康年間,鮑靚造《三皇經》被誅。」可見《三皇經》實為鮑靚所著。《三皇經》的主要內容是「劾召鬼神」的符圖及存思神化的「真形」之術。
關於《五嶽真形圖》的由來,據《漢武帝內傳》記載:漢末方士魯女生采葯於嵩山,遇一神女,自稱為三天太上侍官,以《五嶽真形圖》授之,並告以施用節度,據稱其圖「可以威制五嶽,役使眾靈。」其實,此圖系方士實地考察山嶽的鳥瞰圖,為入山之指南,後經配以老君符文,而被神話化,認為具有護符保身之功能。
《陰符經》又稱《黃帝陰符經》,據《驪母傳陰符玄義》一卷注雲:李筌,號少室山達觀子,於嵩山虎口岩壁得《黃帝陰符經》本,題雲:「魏道士寇謙之傳之名山」。「陰符」的含義為暗合天道,天人合一。全書分為三篇,上篇《神仙抱一演章》以陰陽五行學說闡明「天人合發,萬變定基」之理;中篇《富國安民演法章》指出天地盜取萬物,人人盜取萬物的三者「更相為盜」的關系,強調必須天機,足時而動,固躬養命;下篇《強兵戰勝演術章》說明學道須戒目收心,合乎天道,「自然之道不可違」,如此方可長生久視。李筌遂著《陰符經注》,他在注中用陰陽五行闡述道教的教理教義,含有樸素的辯證思想,不僅在道教思想史上,而且在中國哲學史上都有一定地位。
另有三教文化典型代表的嵩陽書院,位於太室山南麓,它那集儒、集釋、集道於一體的典型建築掩映於茂林修竹之中,素有「山環水抱之區,無地不染梵塵」之美稱。陽書院前身為佛教寺院,曰嵩陽寺,創建於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484年),擁有僧徒數百人。公元七世紀初,隋帝改梵剎為道觀,名叫嵩陽觀。道教在融合佛教的基礎上不斷發展。唐天寶初年(742年),唐玄宗又在此建天封觀。後來因道教活動場所的轉移,儒教又在此安家落戶。五代周時,將嵩陽、天封二觀合建成書院,稱為「太乙書院」。宋太宗時稱「太室書院」。宋仁宗景佑二年(1035年)易名為「嵩陽書院」,並設院長在此掌管事務,撥給學田一百畝,以充學費。自此,嵩陽書院成了亦佛、亦道、亦儒的典型代表,是文人相互影響,彼此融合的歷史見證。

後續(字數太多)

Ⅵ 介紹一下關於五嶽的知識

嵩山儒、釋、道三教薈集,擁有眾多的歷史遺跡。其中有中國六最:禪宗祖庭——少林寺;現存規模最大的塔林——少林寺塔林;現存最古老的塔——北魏嵩岳寺塔;現存最古老的闕——漢三闕;樹齡最高的柏樹——漢封「將軍柏」;現存最古老的觀星台——告城元代觀星台。此外,太室山黃峰蓋下的中嶽廟始建於秦,唐宋時極盛,是河南現存規模最大的寺廟建築群;嵩陽書院氣宇恢宏、古樸高雅,宋時與睢陽、嶽麓和白鹿洞書院稱四大書院;加上蒼翠清幽的法王寺,回環險絕的軒轅關、慧可斷臂求法的立雪亭等等,皆為中國人文風物的瑰寶。登立嵩頂峻極峰極目遠眺,黃河明滅一線;鳥瞰山麓名勝古跡星羅棋布,令人心曠神怡。

Ⅶ 中國的五嶽是哪五嶽

中國的五嶽是:東岳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恆山、中嶽嵩山。

一、東岳泰山

泰山是「五嶽」之首,有「中華國山」、「天下第一山」之美譽,又稱東岳,中華十大名山之首,位於山東泰安,有數千年精神文化的滲透和渲染以及人文景觀的烘托。

於1987年被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名錄,中國首例自然文化雙重遺產項目。文化遺產極為豐富,現存古遺址97處,古建築群22處,對研究中國古代建築史提供了實物資料。

二、西嶽華山

華山是我國著名的五嶽之一,海拔2154.9米,位於陝西省西安以東120公里歷史文化故地渭南市的華陰市境內,北臨坦盪的渭河平原和咆哮的黃河,南依秦嶺,是秦嶺支脈分水脊的北側的一座花崗岩山。

憑藉大自然風雲變換的裝扮,華山的千姿萬態被有聲有色的勾畫出來,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5A級旅遊景區。

三、南嶽衡山

衡山,又名南嶽,是我國五嶽之一,位於湖南省衡陽市南嶽區,海拔1300.2米。由於氣候條件較其他四岳為好,處處是茂林修竹,終年翠綠;奇花異草,四時飄香,自然景色十分秀麗,因而又有「南嶽獨秀」的美稱。

清人魏源《衡岳吟》中說:「恆山如行,泰山如坐,華山如立,嵩山如卧,惟有南嶽獨如飛。」這是對衡山的贊美。

四、北嶽恆山

山西恆山,原名高是山、玄武山、崞山,後附會北嶽恆山故事,明後期建北嶽廟,清順治被定為北嶽。與東岳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中嶽嵩山並稱為五嶽,揚名國內外。

1982年,恆山以山西恆山風景名勝區的名義,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位於山西省渾源縣城南10公里處,距大同市62公里。

五、中嶽嵩山

中嶽嵩山橫跨滎陽、新密、鞏義、登封、偃師、伊川、洛陽等市縣,全長60多公里。主體部分在登封境內,分東西兩部分,東為太室山,西為少室山。太室山主峰為峻極峰,海拔1494米,少室山最高峰為連天峰,海拔1512米,兩山各有36峰,合稱嵩山72峰。

五嶽各具特色:東岳泰山之雄,西嶽華山之險,南嶽衡山之秀,北嶽恆山之奇,中嶽嵩山之峻,早已聞名於世界。

中國名山首推五嶽。五嶽是遠古山神崇拜、五行觀念和帝王封禪相結合的產物,它們以象徵中華民族的高大形象而名聞天下。以中原為中心,按東、西、南、北、中方位命名。五嶽稱華夏名山之首,有景觀和文化雙重意義。

(7)河南嵩山世界地質公園擴展閱讀:

泰山是「五嶽」之首,有「中華國山」、「天下第一山」之美譽,又稱東岳,中華十大名山之首,位於山東泰安,有數千年精神文化的滲透和渲染以及人文景觀的烘托。於1987年被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名錄,中國首例自然文化雙重遺產項目。文化遺產極為豐富,現存古遺址97處,古建築群22處,對研究中國古代建築史提供了實物資料。

東岳泰山巍峨陡峻,氣勢磅礴,被尊為五嶽之首,號稱「天下第一山」,被視為崇高、神聖的象徵,故有「五嶽獨尊」之說。「天高不可及,於泰山上立封禪而祭之,冀近神靈也。」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千古流傳。「重於泰山」、「泰山北斗」,泰山其實已經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積淀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泰山東望黃海,西襟黃河,汶水環繞,前瞻聖城曲阜,背依泉城濟南,以拔地通天之勢雄峙於中國東方,以五嶽獨尊的盛名稱譽古今。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徵,華夏歷史文化的縮影。

泰山的風景名勝以主峰為中心,呈放射形分布,歷經幾千年的保護與建設,泰山拔起於齊魯丘陵之上,主峰突兀,山勢險峻,峰巒層疊,形成「一覽眾山小」和「群峰拱岱」的高曠氣勢。

泰山多松柏,更顯其庄嚴、巍峨、蔥郁;又多溪泉,故而不乏靈秀與纏綿。縹緲變幻的雲霧則使它平添了幾分神秘與深奧。

它既有秀麗的麓區、靜謐的幽區、開闊的曠區,又有虛幻的妙區、深邃的奧區;還有旭日東升、雲海玉盤、晚霞夕照、黃河金帶等十大自然奇觀及石塢松濤、對松絕奇、桃園精舍、靈岩勝景等十大自然景觀,宛若一幅天然的山水畫卷。

人文景觀,其布局重點從泰城西南祭地的社首山、蒿里山至告天的玉皇頂,形成「地府」、「人間」、「天堂」三重空間。岱廟是山下泰城中軸線上的主體建築,前連通天街,後接盤道,形成山城一體。由此步步登高,漸入佳境,而由「人間」進入「天庭仙界」。

泰山風景區內,有山峰156座,崖嶺138座,名洞72處,奇石72塊,溪谷130條,瀑潭64處,名泉72眼,古樹名木萬余株,古遺址42處,古墓葬13處,古建築58處,歷代刻石2500餘處,石窟造像14處,近現代文物12處,文物藏品萬余件。

其中城子崖遺址、現存最早的石塔-四門塔、大汶口遺址、靈岩寺、岱廟、千佛崖石窟造像、龍虎塔、九頂塔、馮玉祥墓,唐大觀峰石刻,北齊經石峪金剛經,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