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公園大全 » 奧陶紀地質公園

奧陶紀地質公園

發布時間: 2020-11-26 23:20:12

A. 泰山為什麼被稱為世界地質公園

泰山為什麼被稱為世界地質公園?
泰山世界地質公園地貌分界明顯,地貌類型繁多,而且侵蝕地貌十分發育。泰山地貌可分為侵蝕構造中山、侵蝕構造低山、侵蝕丘陵和山前沖洪積台地等四種類型,在空間形象上不僅造成層巒疊嶂、凌空高拔的勢態,而且總體上的雄偉形象與群體組合上多種地形相結合,成為豐富多彩的景觀形象。

B. 地質公園——地學內蘊的科學性

一、概述

地質公園是可以觀賞豐富的、有重要科學價值和典型意義的地質遺跡的風景區。地質遺跡是指地球發展演化過程中所遺留下來的一切跡象,例如有的地方過去是海洋,便有在海洋中沉積的石灰岩等岩石,岩石中還會有在海洋中生活的生物化石;某個地方曾經有火山噴發,便會有火山岩、火山口、火山頸等與火山有關的岩石和構造;發生過泥石流的地方,會有泥石流的堆積物,可以看到轉化為泥石流的鬆散體所處的地貌和構造位置……所有這些可以據之推斷出地球上曾經發生過的歷史事件的物質現象,都叫地質遺跡。地質遺跡是地球歷史的記錄,地學就是根據地質遺跡研究地球發展演化規律的科學,地質公園是欣賞風景區的地質科學性的部分。

建設地質公園的目的,首先是開展地學科普活動,在旅遊中學到地學知識,有利於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科學水平;其次是滿足廣大旅遊者求新、求知、解惑的需要,提高旅遊的科學品位,提高風景區的美學深度,了解山水形成的本質和地球運動的規律,吸引更多的旅遊者以提高風景區的經濟收入;第三,是對人民群眾進行生態環境教育的需要;第四,有利於保護地質遺跡,因為批准為地質公園後,將禁止采礦等一切破壞環境的活動。

目前許多風景名勝區都掛有多塊牌子,有各式各樣的名稱,這些不同名稱的公園,都是風景區在不同方面的表現。自然風光強調觀賞性,給人以美的享受;森林著重於景區的植被以及植被形成及其所代表的生長環境與特徵,從中得到植物和生態環境的知識;地質公園除了強調美學特徵、植被環境以外,更著重於山水的成因及其與地質環境的關系。

根據國土資源部的規定及部分學者的意見,本書分6類地質公園進行介紹。

二、剖面地質公園

1.天津薊縣國家地質公園

天津薊縣國家地質公園於2001年12月10日經國土資源部批准,2003年11月8日正式揭牌開園。公園位於薊縣之北,燕山山脈南坡,總面積342km2 ,公園核心地帶面積9km2 ,地質遺跡為中、新元古界標准層型地層剖面及古生物化石,可以作為全國和全球地層對比的依據,這就是它的巨大科學價值。

公園中、新元古界剖面地層齊全,出露連續,保存完好,頂底清楚,構造簡單,變質輕微,疊層石等古生物化石豐富,地層厚度近萬米,真實地記錄了地球距今18 億~8 億年的地質歷史,被國內外地質學家推崇為世界上同一地質時期的「標准層型剖面」。

2.浙江常山國家地質公園

浙江常山地區奧陶系剖面研究比較詳細,建立了我國第一個「金釘子」地質剖面,作為全球該地層對比的標准剖面。這個「金釘子」位於常山黃泥塘,其底界以一種特殊的筆石的首先出現為標志,是距今4.6億年左右的地層剖面。

3.陝西洛川黃土國家地質公園

位於陝西省中北部洛川縣城南的黑木溝,兩岸邊坡出露的黃土剖面是250萬年來地質歷史的產物,含有豐富的歷史信息。公園面積約9km2 ,黃土垂直節理發育,直立性好,在大氣降水及地表、地下水的作用下,形成了獨特奇異的黃土地貌景觀。在南北長3~5 km的范圍內,有圓形、方形、大小不一、高低錯落的黃土柱,有長約數丈、寬約數尺的黃土橋,有小如井口、大如巨盆、深不見底的黃土洞,有坐若金字塔、跌若孔雀下山、造型豐富的黃土雕塑,有橫立的黃土牆和垂直的黃土裂隙……

公園內有世界上保存最完整、內容最豐富的黃土剖面,是研究中國大陸乃至歐亞大陸古氣候變化及其他地質事件的重要資料。劉東生院士認為:「洛川黃土古土壤系列是北半球最為完整的大陸地質記錄之一,它記錄了距今240萬年以來所發生的地質事件,有助於重建中國北方乃至北半球第四紀地質事件的歷史,並有可能以此認識現代地質過程在地球史中扮演的角色及其未來的發展趨勢。」「我國黃土磁性地層學的研究,以洛川剖面最詳,可以劃分出幾個十分重要的極性變化和年代標定點,這是目前所知的全球黃土記錄中最為連續、完整的剖面。」張宗祜院士指出:「黃土高原整個全新世的氣候變化,存在著千年尺度的准周期性波動,這種變化在中國許多地方的序列載體中都有表現,但以洛川剖面全氧化鐵氣候序列表現得最為完整、清晰。」「中國黃土地層中發現的脊椎動物化石,具有時代特殊價值的屬種還是很少的……像陝西洛川黑木溝剖面的黃土地層中集中出現的化石產地是不多見的,也是十分典型的。」

三、生物遺跡地質公園

1.雲南澄江國家地質公園

生物演化的歷史,是地球演化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距今25 億~5.4 億年的元古宙已發現了很多菌藻植物化石,因而將元古宙稱為菌藻植物時代。元古宙末期,除藻類大量繁育外,還出現了著名的伊迪卡拉動物群,其中有腔腸動物、環節動物、節肢動物和介殼動物。由於這些動物缺乏堅硬骨骼,保存下來的多為動物軀體的印痕化石和遺跡化石。原先植物繁茂的時代突然出現大量動物化石,地質界稱其為生物大爆發。我國雲南澄江國家地質公園就記錄了一次生物大爆發事件。

雲南下寒武統自下而上分為4階:梅樹村階、筇竹寺階、滄浪鋪階、龍王廟階,寒武紀生物大爆發事件就記錄在梅樹村階地層內。梅樹村階以雲南晉寧以北7km的梅樹村剖面為層型剖面,其中保存了早寒武世(距今5.3 億年) 40 多個門類、100 余種動物的化石,其中有海綿動物、腔腸動物、軟體動物、節肢動物和疑難動物化石等。由於埋藏地質條件特殊,不但保存了生物硬體化石,而且保存了十分罕見精美的生物軟體印痕化石,為研究寒武紀早期生物大爆發及這個時期的動物生理結構、生活習性、系統演化、生態環境提供了實物資料,是極為寶貴的地質遺跡。這些化石稱為「澄江動物化石群」,與澳大利亞「伊迪卡拉動物化石群」(距今5.8億年)、加拿大「布爾吉斯頁岩動物化石群」(距今5.15億年)並列為「地球歷史早期生物演化實例的三大奇跡」,被稱為「20世紀最令人驚奇的發現之一」。

澄江動物化石群國家地質公園位於雲南省澄江縣帽天山地區,總佔地面積18km2 ,山勢順地層走向延展,中心區帽天山海拔2026m。化石埋藏帶長20km,寬4.5km,核心保護區面積1.2km2 ,共發現化石點30餘處,已採集化石3萬余塊。

19世紀30年代,達爾文在其著名的《物種起源》中預言:今後如果有人對我的理論提出挑戰,那很可能來自對寒武紀動物突然大量出現的解釋。1991年4 月23 日,美國《紐約時報》頭版頭條並附配精美圖片介紹了中國帽天山動物群的發現。2001年1月出版的美國《科學》雜志認為雲南澄江動物化石群使脊椎動物出現的時間提前了6000 萬年。英國牛津大學的古生物學家感嘆:「澄江古生物化石將是科研永遠的大廈」。此處經科學鑒定的40個門類、100多個種的古生物化石,涵蓋了現代生物的各個門類,還發現了多種過去曾大量存在、現已滅絕的動物種,已超出現有動物分類體系,只能冠之以發掘地名來命名,如撫仙湖蟲、帽天山蟲、雲南蟲、昆明蟲和跨馬蟲等。

2.四川自貢恐龍國家地質公園

恐龍是已經滅絕的古代脊椎動物,它們生活在2.25億~0.65億年前的中生代,包括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在地球上生活了1.6億年之久。恐龍是一個巨大的家族,既有「巨大的」、「恐怖的」,也有「小巧的」、「溫順的」。世界上已發現的恐龍化石有900~1200個屬。在自貢恐龍國家地質公園的陳列廳中展出的完好恐龍骨架達18 具,這18 具恐龍中有3具屬於雜食性,個體長1.4~2.8m;有5具屬肉食性,個體長4~8.9m;有10具為植食性,其中3具個體長4.3~7m,另7具個體巨大,長9~20m。所有這18具恐龍化石在時代上都屬侏羅紀。

自貢恐龍博物館建築在恐龍化石群的發掘現場——大山鋪,距自貢市11km,建築面積6000m2 ,有兩個發掘現場,在這兩個現場可以看到從砂岩中剝離出來的恐龍骨骼化石,堆積重疊,縱橫交錯,十分壯觀。

我國國家地質公園中的恐龍地質公園還有甘肅劉家峽恐龍國家地質公園、黑龍江嘉蔭恐龍國家地質公園、雲南祿豐恐龍國家地質公園、新疆奇台硅化木恐龍國家地質公園。

3.硅化木地質公園

(1)遼西木化石群

遼西木化石群集中在北票市和義縣一些山區,它們大都保持原始樹樁形態,大的直徑達1m以上,表層樹皮裂痕依稀可見。最長的石樹樁,出露部分長3m有餘,樹樁上年輪清晰,其年代屬侏羅紀,與北票含煤層的時代相當,原來這里曾是浩瀚的林海。

(2)延慶木化石群

在北京延慶縣城東北白河北岸長500m的谷坡上,分布了40~50個木化石群。這些木化石高低參差、密密麻麻,堪稱奇觀。木化石較堅硬,有的出露地表幾十厘米,有的達1m多,直徑約1~2m。多呈短樹樁狀,表面為褐黃色和灰白色,樹皮紋路和斷面年輪清晰。延慶木化石群世所罕見,這里原是湖泊,樹木被埋入地下,經硅化形成。

(3)自貢硅化木

四川自貢市涼高山附近的長山嶺,有一株舉世無雙的硅化木,主幹長23m,直徑1.3m。此硅化木堅實晶瑩,樹紋纖維清晰,在陽光照射下,像寶石般閃閃發光。它埋藏於侏羅紀砂岩中。

(4)亞利桑那州化石林

美國亞利桑那州阿達馬那鎮的化石林,數以千計的石化樹干(硅化木)倒卧地面,直徑平均1m左右,長15~25m之間,最長達40m,其周圍還有零散的化石木塊。這些石化樹木年輪清晰,宛如大塊的碧玉瑪瑙,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密集的石化樹干區有6處,最美的叫彩虹森林。推測此處原有的森林被洪水沖刷,木質發生礦化作用,又被鐵錳氧化物染色,才形成今天五彩斑斕的化石樹。

4.山東山旺國家地質公園

山東山旺國家地質公園,位於山東臨朐縣上林鄉。富含化石的岩層出現在一個采礦坑內,最上層是風化的土壤,第二層是第四紀火山噴發形成的玄武岩,第三層是富含化石的硅藻土層,最下面是砂礫岩。硅藻土層由硅藻的遺體經黏土膠結而成,其形成時代為距今1800萬年的中新世。硅藻土成層極薄,像書頁,其中賦存的化石像動植物畫冊一樣,又被稱為「萬卷書」。硅藻土曾作為一種非金屬礦床開采,1980年此處成為我國第一個古生物化石重點保護區後才停采。

哺乳類動物化石包括鹿、犀牛、豬、馬、熊、鼠、蝙蝠等17個屬18個種,其中以柄杯鹿數量最多,呈現出各種各樣的奔跑姿態。鳥類骨壁很薄,很難保存為化石。1976年在此發現了一具完整的鳥類化石,轟動了中國古生物學界,也引起世界同行的關注,迄今已發現6種鳥類化石。蛇化石的研究在我國始於20世紀60年代,第一塊蛇化石即發現於此,在其骨骼的兩側還可看到鱗片壓在岩石上的痕跡。兩棲類有6個以上的種,可以看到蛙的幼體——蝌蚪和長著尾巴的青蛙,還見到青蛙和魚一起保存的化石,以及魚、水草、樹葉保存在一起的化石。昆蟲化石的保存有三大特點:數量龐大,保存完美,形態生動。昆蟲身上最易腐爛、最不易保存的翅膀,居然能在這里保存下來,並呈現展翅高飛的姿態。山旺的蜘蛛化石也很多,位居世界前列。山旺的植物化石同樣門類齊全,數量豐富,保存完好,不少葉子能見到清晰的葉脈。花最容易凋謝,但卻能保存為化石,甚至可以看到雄蕊和雌蕊,實屬舉世罕見。

在1800萬年前山旺地區是一片水草肥美的大湖,有各種動物在此生活,後來火山噴發,湖泊不復存在,生活在湖中的生物也遭到毀滅。

四、構造遺跡地質公園

1.河南王屋山世界地質公園

王屋山世界地質公園珍奇的構造地質遺跡包括以下5個方面:

1)兩期褶皺的疊加。早期發生過走向南北的緊密褶皺,以後又發生了東西向的褶皺,這兩期褶皺疊加在一起。

2)背斜與地壘的疊加。古老的王屋山背斜在南、北兩翼各形成一條正斷層,於是這個古老的背斜成為地壘。

3)清晰、奇特的不整合組合。王屋山背斜在天台山處倒轉,使太古宇與元古宇間的不整合面直立,並成為壁立的懸崖;元古宇頂部石英砂岩水平產出,不整合於直立的石英岩上,形成角度不整合。兩個不整合相交成T字形,是世界上最奇特的不整合之一。元古宇頂部石英砂岩沉積時,古地貌應為向西傾斜的陡坡,因而在天壇山峰頂這個小范圍內,東邊的岩層薄、層數少,西邊的岩層厚、層數多。

4)活躍的新構造運動。王屋山地區地面上升的構造運動活躍,其依據主要有:①河流在平面上呈蜿蜒曲折的老年期河道,而剖面上則是兩岸陡峭的V字形青年河谷;②鐵山河有表明地面上升的隘谷;③景區內至少有4期階地;④以寒武系為對比依據,可以計算出天台山相對於太行山的上升高度,以三疊系為對比依據可以大體計算出相對於南面丘陵區的上升高度,以丘陵區為對比依據可以計算出相對於華北平原上升的高度;⑤山前丘陵區山頂高度一致,保持上升前平原的原貌,但已有大量溝谷切割;⑥景區南緣斷層,可見太古宙地層與第四系黃土的斷層接觸,說明第四紀時山體仍在上升,斷層仍在活動。

5)土地生命周期的展現。土地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資源,由於王屋山地區有活躍的新構造運動,使得土地生命中的各個周期均展現於小范圍內,是研究土地發展及保護的珍貴的科學資源:①公園主景區裸露岩石上,由於風化作用有極薄的黏土礦物生成,是為土地的萌生期;②景區河谷階地上有小片土地生成,是為土地的幼年期;③景區以東為華北平原的邊緣,沃野千里,是土地的青年期;④景區以南的丘陵處於平原上升後遭侵蝕的階段,山頂是良田,谷底則出露岩石,是土地的老年期;⑤公園主景區土地已被全部剝蝕,岩石裸露,是為土地的消亡期,但它卻與土地萌生期重合。

2.河南嵩山世界地質公園構造遺跡

嵩山世界地質公園內可以看到的構造遺跡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在嵩山地質公園內及其附近可以看到36 億年以來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5個地質時期的地層。

2)能見到華北地區幾乎所有的構造運動遺跡:距今25 億年前發生於元古宙和太古宙之間的嵩陽運動,距今18 億年前發生於中元古代和古元古代之間的中嶽運動,距今5.43億年前發生於古生代和元古宙之間的少林運動,以及石炭紀和奧陶紀間的不整合面。嵩山以眾多不整合面匯聚一堂為特徵。

3)堅硬的石英岩褶皺成各種復雜的形態,倒轉、平卧褶皺到處可見。在三皇寨景區還可見到因褶皺石英岩岩層直立的壯觀景象,一片片石英岩層筆直聳立,直逼蒼穹,布滿整個峽谷,如萬卷「倚天巨冊」,氣勢恢宏雄偉。

五、礦物礦床地質公園

礦床地質公園對人類的吸引力是巨大的,一般旅遊者總是感覺礦床很神秘,巨大的礦床對地質專業人員更是有著非凡的吸引力。但是現在似乎還沒有建設礦床地質公園,因為公園的建設可能會對礦山生產帶來影響,而未開採的礦床因各種原因更不會建為公園。那些已經采完閉坑的大型礦床,可以在露天采礦場或地下采場建設地質公園。這既是對采礦破壞環境的整治,又能有經濟上的收入,還能開展全面系統的科普教育。

六、地貌地質公園

本書所介紹的各個風景區都可以稱為地貌地質公園。

七、地質災害地質公園

1.龍門山構造地質公園

世界上每年發生地震約500萬次,其中有感地震5萬多次,7級以上破壞性地震平均每年有十幾次,8級以上特大地震平均每年一次。我國唐山地震死亡人數在30 萬左右。1556年陝西華縣地震死亡83萬人,可見地震是對人類威脅最大的地質災害。

四川龍門山已建成國家構造地質公園,鑒於這里是大地震的頻發區,2008年5月12日發生的大地震的遺跡又多,應以此構造地質公園作為宣傳地震防險避災的地質公園。

龍門山延展於四川盆地西側,長約500km,是一個中生代以來的疊瓦逆沖斷裂帶,大地震就是其運動的結果。其逆沖斷層面傾向北西,龍門山體向四川盆地推移。1929年地質學家趙亞曾在川西平原彭州市境內發現了白鹿頂、小魚洞一帶的飛來峰,確定了這一推覆構造。我們認為,由於太平洋板塊和華北裂谷都將地殼向西推擠,四川盆地向西北插入龍門山之下時,龍門山的塊體便被擠出,向四川盆地推覆,每擠壓推覆一次便發生一次地震。地塊的移動下插不是一個點,而是有一定長度和寬度的地段。因此2008年5月12日地震的餘震都在都江堰和秦嶺地區之間發生,直到能量全部釋放,推覆塊體的位置取得平衡後,餘震才停止。本地段發生過以下大地震:1933年疊溪地震(7.5級) ,1941年黑水地震(6級),1958年北川地震(6.2級),1960年松潘地震(6.75 級),1973年松潘平武地震(7.2級),2008年汶川地震(8 級)。在75年內發生了6 次大地震,約12年一次,足見頻度之高。從上述數據同時還可看出,間隔時間愈長地震的強度愈高,破壞性愈大。

2.重慶黔江小南海國家地質公園

重慶黔江小南海國家地質公園位於重慶東南黔江的北部,南連酉陽,西接彭水,北界湖北利川,北東部包括湖北咸豐縣一角。中心區為小南海,是一個美麗的高山湖泊,成因為地震堰塞湖,距黔江30餘千米。據《黔江縣志》記載,清咸豐六年發生大地震,山崩岩塌,形成一道長1170m、寬1040m、高67.5m的大壩,截斷溪流,漫淹20餘里,形成湖泊,並在其附近湖北咸豐境內形成4個較小的堰塞湖。小南海湖面長5km,最寬處1km,最深50餘米,有板夾溪等5條溪流注入,水質良好。小南海是目前國內歷史最長、保存最為完好的地震堰塞湖,而且在世界上也「極為鮮見」。據中國科學院專家考察,當時地震震級為6.3級,地震的破壞烈度為Ⅷ度。地震時山體滑塌10餘千米,4500×104m3的崩滑體向西推移2km,以近100m的落差阻塞山谷。地震遺跡區還保存了崩塌崖面、崩滑體、堆石壩、淹沒森林等多種地震破壞形跡。當年因地震崩塌形成的斷崖絕壁——大跨岩、小跨岩之下,滾石密布,巨石林立,其直徑一般1~5m,大者在10m以上。這些為地震災害研究提供了極為珍貴的自然實體,有很高的科研科考價值。國家地震局於2001年為小南海頒發了「黔江小南海國家級地震遺址保護區」和「全國防震減災科普宣傳教育基地」兩塊牌子,使小南海的科技價值得到了社會公認。

3.東寨港

東寨港位於海南島瓊山區,被列入《世界重要濕地名錄》。據歷史記載,東寨港原是一片陸地,1605年大地震沉沒了72個村莊,隨之成為海港,港灣中生長有大量紅樹。7~10m深的海水裡,村莊廢墟、斷垣殘壁、農田道路清晰可見。

4.西藏易貢國家地質公園

西藏易貢國家地質公園位於西藏自治區波密縣與林芝縣交界處,主體位於波密縣易貢鄉,呈北西-南東向帶狀展布,總面積為2160km2。地質公園以易貢巨型山體崩塌地質遺跡為特色。

易貢巨型山體崩塌體的體積達3000×104m3 ,崩塌的最大落差達2580m,滑坡的最大垂直運距達640m,最大水平位移為6700~7000m,堆積體達到3×108m3 ,其他遺跡包括高速滑擦痕、高速滑坡特有的噴水冒沙坑、土丘群以及易貢堰塞湖區遺跡、易貢藏布-帕隆藏布斷裂帶與易貢-魯朗走滑斷裂構造遺跡、易貢堰塞湖決口遺跡、易貢堰塞湖潰決形成的次生崩塌-滑坡遺跡、古冰川活動遺跡及相應的地質生態環境等。

本區降水量豐富,斷裂作用加上冰川凍融對岩石裂隙的楔劈以及河流流量增加導致的侵蝕切割能力,進一步加劇了河谷邊坡的掏蝕、失穩,促進了崩塌、滑坡的發生。然而易貢巨大的泥石流形成的根本原因卻是地殼的快速上升與陡峭河谷的形成。15 萬年來大峽谷地區地殼抬升速度達到30mm/a,是世界上抬升最快的地區之一。故易貢扎木弄溝巨型崩塌、滑坡是這些獨特的內外動力地質作用長期綜合作用的結果,所形成的崩塌—滑坡—堰塞湖—湖水潰決—河谷地形改造—河谷次生崩塌、滑坡地質災害鏈是在別的地區極難見到的。沿易貢藏布而上,被泥石流堵塞的長條形堰塞湖中雲霧縹緲;湖灘平原、湖濱台地,果林茂密,茶園壠壠,此處為西藏第一處茶園,所產珠峰聖茶聞名遐邇。

5.翠華山山崩國家地質公園

翠華山位於陝西西安市長安區,其主峰終南山海拔2604m,山崩分布面積5.2km2 ,主要由殘峰斷崖、崩塌石海、堰塞湖3部分組成。

殘峰斷崖主要指玉案峰、甘湫峰、翠華峰及山崩臨空面。三峰鼎立,突兀險峻,直沖雲霄。玉案峰海拔 1688m,半峰劈裂,崩面平齊峻峭,如玉案倒豎。甘湫峰,海拔2045m,是一條長1500多米、寬260~900m、高差約300多米的山,近南北就地崩塌,形成石海波濤的壯景。翠華峰,海拔1414m,似一巨大的銅牆鐵壁橫亘翠華山中,兩端被高達200餘米的峭壁截切,形成一條長近千米、高200 多米、寬300 多米的石坎,堵塞太乙谷。

崩塌石海,總量3×108m3 ,石塊巨大,集中分布在翠華峰-甘湫峰和大坪。巨石堆砌,相互疊置,宛如石頭的海洋,波瀾起伏。崩塌過程中石塊相互欹嵌,形成了上百個洞穴。其中冰、風二洞最奇。冰洞夏季結冰,炎炎酷暑,洞中冰柱倒立。風洞由兩塊巨石頂端相撐形成,洞中冷風嗖嗖,盛夏六月,涼風習習。還有小風洞、蝙蝠洞等許多奇洞。

堰塞湖共有3處。甘湫池為乾涸之湖;另一處由於泥沙堆積填平,故名大坪;水湫池,因山體崩塌堵塞太乙河形成,湖面長600m,寬100~300m,水深5~12m,可劃船、垂釣等。

C. 國家和省級地質公園內的古生物地質遺跡保護

5.3.2.1 河南關山國家地質公園

河南關山國家地質公園是在河南關山省級地質公園和河南萬仙山省級地質公園基礎上整合而申報成功的。她是一座以峰林、峽谷、多階斷崖、方山等景觀和新構造崩塌地貌為核心,泉、瀑、溪、潭、人工湖水體景觀映襯,以「回龍精神」等人文景觀為重要補充的綜合性地質公園。公園內主要保護的古生物地質遺跡有:三葉蟲、頭足類、牙形石、腹足類、海百合、角石類、腕足類、植物化石等。公園建設工程中,對分布在參觀路線上的化石點進行了保護。

5.3.2.2 鄭州黃河國家地質公園

鄭州黃河國家地質公園位於鄭州市北郊的黃河之濱,公園以典型黃土地層古生物剖面、河流地質作用景觀為主線,集黃土地貌、水體景觀、古生物與人文遺跡於一體。公園內保護的古生物地質遺跡主要以新生代哺乳類動物化石為主。公園建設工程中,對分布在參觀路線上的化石點進行了保護。

5.3.2.3 其他地質公園

在河南信陽金剛台國家地質公園、河南紅旗渠-林慮山國家地質公園、河南跑馬嶺省級地質公園、汝州大紅寨省級地質公園、盧氏玉皇山省級地質公園、鄧州杏山省級地質公園、桐柏山省級地質公園園區內,都多多少少地分布著一些不同門類、不同屬種的古生物化石資源,如金剛台國家地質公園園區內的硅化木、林慮山國家地質公園內的無脊椎動物化石、跑馬嶺地質公園內的寒武系層型剖面中的三葉蟲和奧陶紀的動物化石、大紅寨地質公園內的脊椎動物化石、玉皇山地質公園內的脊椎動物化石、杏山地質公園內的古生代動植物化石、桐柏山地質公園園區內的無脊椎動物化石、新鄉鳳凰山省級礦山公園內的三趾馬動物群等。在公園建設工程中,這些珍貴的古生物化石資源都得到了重視和適度地保護,不少還在實施重點保護工程後作為科普參觀點。

D. 世界地質公園內的古生物地質遺跡保護

河南省被批準的4個世界地質公園內,均有相對比較豐富的古生物地質遺跡資源分布,有些還是園區內主體景觀或主要觀光與科學考察點,多數已按照有關規定對古生物地質遺跡劃定了保護范圍和等級,實施了護欄、標志牌、解說牌等保護工程措施。

5.3.1.1 伏牛山世界地質公園(河南南陽恐龍蛋化石群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伏牛山世界地質公園范圍包含原劃定的河南寶天曼國家地質公園、西峽伏牛山國家地質公園以及欒川省級地質公園、嵩縣白雲山省級地質公園,相當部分范圍是以恐龍蛋和恐龍化石遺跡為主的「河南南陽恐龍蛋化石群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古生物地質遺跡也是其最重要的地質遺跡。

位於西峽縣丹水鎮的「西峽恐龍遺跡園」,是一座大型恐龍主題公園,為研究地球演化、天體演變、災變事件和恐龍的生活習性、生態環境與物種滅絕等提供了理想的科研基地,也為科普和旅遊活動開辟了一處嶄新的園區。西峽恐龍遺跡園採取「政府引導、企業主導、市場運作、社會配合」建設模式,建成了地質廣場、恐龍蛋化石博物館、恐龍蛋遺址和模擬恐龍園,是南陽伏牛山世界地質公園和南陽恐龍蛋化石群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核心景區,國家4A級景區。自建成開放後,獲得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中央電視台「焦點訪談」專題做了一期節目,評述西峽恐龍遺跡園把一個白堊紀恐龍蛋化石地質遺跡變成現代一流的恐龍蛋化石博物館,對全國自然遺產開發利用保護工作都具有很大的借鑒意義和啟示作用。

5.3.1.2 中國王屋山-黛眉山世界地質公園

中國王屋山-黛眉山世界地質公園是在河南王屋山國家地質公園、河南洛陽黛眉山國家地質公園的基礎上,合並申報並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的。該公園內保護的主要古生物化石有寒武紀—奧陶紀的三葉蟲、頭足類、腹足類、牙形石、疊層石;石炭紀—二疊紀的腕足類、珊瑚、 類、植物化石群落和硅化木以及晚二疊世低等四足類運動群等;三疊紀—侏羅紀的淡水雙殼類、延長植物化石群落、義馬植物化石群落、鐵化木及遺跡化石和似哺乳爬行類化石等。特別是二疊紀的硅化木,分布面積較大,局部分布密集,保存完好,已實施了系統的保護工程。另外,濟源承留一帶中生代遺跡化石與環境的研究,達到了世界水平,是國際會議參觀路線之一。

5.3.1.3 中國雲台山世界地質公園

中國雲台山世界地質公園是在河南雲台山國家地質公園和焦作神農山省級地質公園的基礎上申報並獲得批準的。她以山體雄偉、長崖險峻、峽谷幽深、水體秀美為特色,其古生物化石種類多樣,有較高的科學價值和美學觀賞價值。公園內主要保護的古生物地質遺跡有:三葉蟲、頭足類、牙形石、腹足類、海百合、藻類、角石類、 類、腕足類、珊瑚、植物等。公園建設工程中,對分布在參觀路線上的化石點進行了保護。其中,元古代地層中的痕跡化石研究,也取得有重要影響的成果。

5.3.1.4 中國嵩山世界地質公園

中國嵩山世界地質公園是在河南嵩山國家地質公園的基礎上申報並獲得批準的。她是集珍稀地質遺跡、文物古跡、風景名勝三位一體的景觀資源,構成了立體、多層次旅遊環境。公園內主要保護的古生物地質遺跡有:河南最早的疊層石、三葉蟲、頭足類、腹足類、海百合、藻類、角石類、腕足類,特別是華夏植物群的植物化石和三疊紀似哺乳爬行類動物化石都有重要的意義和影響。公園建設工程中,對登封群、嵩山群和關口—涉村的寒武系—二疊系的含豐富古生物化石的層型剖面開展了較多的古生物學研究工作,對分布在參觀路線上的化石點進行了保護。

E. 2014年被列為世界地質公園的有哪些

1. 奧地利阿爾卑斯礦石地質公園 (Ore of the Alps Global Geopark of Austria)
這個地質公園坐落於薩爾茨堡以南50公里所謂「內山」(Inner Mountains)之中,佔地211平方公里,屬霍克康尼(Hochkönig)的聖維特(St. Veit),胡塔(Hüttau)和米爾巴赫(Mühlbach),轄地。這個地區的人類歷史可以追溯到青銅時代,與該地的礦產資源,尤其是鐵礦和金礦息息相關。阿爾卑斯山礦石公園主要地處於砂岩區(the Graywacke Zone),由5.41億年到2.52億年歷史的富礦碎屑岩構成。其北緣屬於鈣質北部阿爾卑斯山,南至阿爾卑斯中央山脈。它的特色在於碳酸岩懸崖、瀑布、峽谷、山泉、落石梯田、冰斗湖和山岩。 地質公園制高點的高地霍克康尼(Hochkönig ,海拔2941 米)終年被冰川覆蓋。
2. 加拿大滕布勒嶺地質公園(Tumbler Ridge Global Geopark of Canada)
滕布勒嶺世界地質公園以及路途遙遠、位置荒涼而聞名。它是北美西部第一個世界地質公園,也第一次呈現了形成落基山脈的板塊構造。這里的山脈和丘陵時間跨度從前寒武紀到白堊紀(4600至6600萬年前)。它包含更新世的沉積物,並保存有一部分三疊紀的泛大陸海岸線(約2.5到2億年前)和波動的西部內陸海道的海陸地面間隔變遷。地質公園還輔有豐富的古生物資源,這為進行中的科學研究形成了基礎。白堊紀的恐龍遺跡(其中許多有全球性意義)-一個有著非比尋常的特徵的白堊紀恐龍骨架,三疊紀的魚類和海洋動物意義尤其重大。在滕布勒嶺,恐龍探索走廊是一個主要景點,而其中的越野行道網則通向眾多的地質奇觀,包括無與倫比的瀑布、恐龍遺跡、山峰、沉積岩層、洞穴和峽谷。
3. 中國昆侖山地質公園(Mount Kunlun Global Geopark of China)
昆侖山世界地質公園距青海省格爾木90公里。它佔地1403平方公里,海拔3504米到6178.6米,由三個風景區構成:納赤台、西大灘、瑤池。這個地質公園擁有豐富的地質遺跡,它們為復雜的地殼運動和海陸變遷提供了證據。2001年的昆侖山8.1級地震,也是中國六十年來最強的一次地震,形成了一條長達426公里的斷裂帶,被研究者們稱為「大自然的課堂」。地質公園有著壯觀的冰川和凍土地貌,是地理研究的絕佳場所。這里是人們研究青藏高原的起點地區之一。世界最高、也是凍土上建築最長的鐵路——青藏鐵路橫跨昆侖山世界地質公園。被譽為「萬山之祖」的昆侖山在中國的神話與文化中佔有特殊的地位。
4. 中國大理蒼山地質公園(Dali Mount Cangshan Global Geopark of China)
蒼山位於雲南省西部,青藏高原最南端的高地上,是一座年前形成的年輕山脈。但是組成蒼山的岩石已經超過20億歲了。蒼山主要由變質岩構成,包括以美麗的紋理和結構聞名的大理石。它是最新的冰川期在亞洲最南端形成的山脈,許多冰川地貌被完好地留存並展現出來。蒼山肅穆神聖,自然風光獨樹一幟。白族獨特且豐富多彩的傳統使得蒼山成為倍受青睞的旅遊景點。
5. 丹麥奧舍德地質公園(Odsherred Global Geopark of Denmark)
奧舍德半島景觀坐落於哥本哈根約100公里開外的地區,在17000年前,第四紀晚期才形成。奧舍德拱門是理解這一時期冰川活動規律的關鍵景觀。它們也是冰川衰退、終磧壟和融水洪水平原的典型地貌例證。形態各異的奧舍德冰川東部、北部和西部被海水環繞。這個地質公園還以活躍且持續的冰河期海岸形成活動為特色,例如環礁湖的形成、沼澤和流沙。如今這個地區是丹麥假日旅遊的首選之地。
6. 法國阿德榭山地質公園(Monts d』Ardeche Global Geopark of France)
阿德榭山是法國的第五個世界地質公園,也是第一個在阿爾卑斯山以外的世界地質公園。它位於中央高原的東緣,羅納河谷與高原山地之間的交界地帶。它包括200平方公里帶有陡峭斜坡的低山地帶,地面景觀特點在於石頭梯田和人工種植的栗子樹。阿德榭山展現了法國東南部漫長的地質與地貌史。這個地質公園里可見的地球歷史可以追溯到華力西褶皺帶的形成時期,約5億年前,還包括海洋和礁石的時代。但是,這里最主要的特徵是火山活動,而且地質公園包括兩種獨特的火山形成的主要景觀:火山頂(Sucs)和所謂的「阿爾代什年輕火山」(Ardèche young volcanoes,更新世126000到11000年前)。
7. 日本阿蘇地質公園(Aso Global Geopark of Japan)
阿蘇世界地質公園地處日本東南的小島——九州的中心。地質公園擁有一個27萬年前到9萬年前由四次超級火山爆發形成的巨大的破火山口(東西距離18公里,南北距離25公里),火山錐和一個活火山口。阿蘇火山是一個古時候與火山有關的宗教的中心,一些民俗延續至今。大約無完人住在這個破火山口內。穩定的基礎設置和人工控制的火山活動監測系統使得遊客可以前往探險,輕輕鬆鬆觀察火山地形。這個地質公園的主要部分位於阿蘇久住國立公園內,阿蘇久住國立公園是日本第一個國家公園,於1934年被指定。破火山口周圍的山頂上發現了約30000年前石器時代的人居遺址。
8. 摩洛哥姆古恩地質公園(M』Goun Global Geopark of Morocco)
姆古恩世界地質公園坐落在摩洛哥中央高阿特拉斯山脈的中部。中央高阿特拉斯山脈是摩洛哥最高、最大的山系。這個地質公園的地址遺產包括絕妙的礦物學和古生物學特徵兩方面,例如豐富的獸腳亞目食肉恐龍和蜥腳類恐龍的足跡,侏羅紀時期的石灰岩橋Pont d』Imin Ifri,瀑布和引人注目的礫岩峭壁。
這里也有人類自史前時代以來活動的證據,包括岩畫和工件。以典型的傳統建築和糧倉為代表的豐富文化遺產,見證著阿馬奇格人(柏柏爾人)數百年的存在。
9. 葡萄牙騎士領地地質公園(Lands of Knights Global Geopark of Portugal)
位於葡萄牙北部的後山(Trás-os-Montes)地區,佔地700平方公里。它擁有記錄了地球歷史一個重要階段的地質景觀,包括一列與海洋地殼交疊的古老大陸的岩石(可追溯到超過5億年前)。此外,這里還發現了沉積物,證明這里存在過一個曾引入伊比利亞半島內部的古老水系以及活躍的斷層,例如橫跨整個地質公園領地的維拉利卡斷層。這里的文化特色是狂歡節期間的假面宗教儀式。這種習俗可以追溯到史前時代,以惡魔和神秘的人物形象為特色。
10. 西班牙耶羅島地質公園(加那利群島自治區)(El Hierro Global Geopark of Canary Islands Autonomous Region, Spain)
這個地質公園涵蓋了整個耶羅島,加那利群島最西邊、最小、最年輕一個島,形成時間不早於112萬年前。它是單個火山島最好的代表之一,擁有三種具有重要地質意義的真是景觀。這個小島到處分布著供科學研究、觀光和教育用的火山活動特徵,包括斷層、凝灰岩環、低平火山口、熔岩管、堤壩、樹化石、礦泉、新的火山坑、最年輕的熔岩流以及滑坡景觀,有的呈現以拱形的壯麗結構。火山地質清晰可見,便於研究和觀光。
11. 西班牙莫利納和阿爾托塔霍地質公園(Molina and Alto Tajo Global Geopark of Spain)
這個地質公園位於瓜達拉哈拉省的卡斯提爾拉曼查地區,在馬德里東北約200公里處。在地理學意義上,莫利納地區是南伊比利亞高原的一部分,在北向的埃布羅河和南向的塔霍河之間。這些河流對這個地質公園的景觀、植物、動物和人類活動影響深遠。莫利納和阿爾托塔霍地質公園的地質遺產以大型的持續沉積物為基礎,范圍從奧陶紀一直到今天。它們構成了近4億年來地球歷史的大事記。這些典型的地質構造里,超過20個部分被科學家視為事關國際利益的地質層型和邊界。這個地區從古至今都是人類居住地,還包括重要的舊石器時代岩畫樣本和 Celtebarian堡壘,為Celtebarian文化的研究提供了無價的信息。

F. 北京十渡國家地質公園的景點景區

「天塹」一線天
一線天是地質上的斷層裂隙,這條巨縫長達65米,高35米-米,寬1米-1.5米 ,最窄處僅0.6-0.7米,一人通過兩壁擦肩,進入巨縫涼爽宜人,抬頭仰望只見一線藍天,是華北地區最大的一線天,堪稱地質奇觀。兩側山岩奇異,岩石表面有輕微溶蝕,略有凹凸不平,在細小縫隙中有類似石鍾乳的沉澱形態,因為雨水的滲入和溶蝕,在兩壁岩石面上出現斑駁的沉積和侵蝕痕跡,如壁畫,似崖刻,有的形如飛禽走獸,有的如樹木花草,也有的似雲霞如波濤,千姿百態,美不勝收,更增加了這一奇觀的神秘感。
仙峰谷「飛來石」
該石長5米,高3米,寬3米,其所在的河床和兩側山坡、山峰的出露基岩皆為中元古界薊縣霧迷山組遂石條帶白雲岩,而該石同則與之不同,它是由很多稜角狀石塊膠結而成,且火遂石成分含量較高,稱為同生角礫石。在地質上,把遠地而來與所在地基岩性質不同的岩石稱為飛來石。這塊飛來石的形成在中生代以前距今2.5億年之前,至此處安家落落至少也有200萬年的歷史了,它的形成和來歷是一部復雜的地質歷史紀錄,是開展科普教育重要的實物標本。
「同圓藻」化石
這塊巨石是中元古界薊縣系時代的古海洋中藻類繁生,在碳酸鹽沉積過程中形成的化石。在這種疊層石化中,因藻類種屬繁多,常見的平面形態常具有同心圓的構造,故又叫同圓藻化石,眼前這塊化石是在大約距今11-13億年前形成的,高7米,寬6米,厚約2米,形態完整,化石連片,結構清楚,層面構造在眾多同圓藻化石中非常典型,是罕見的地質奇觀。
石中石
在距今14-10億年前,這里為淺海環境,當時氣候潮濕炎熱,際地上的大量碳酸鈣、碳酸鎂被水溶解帶到海洋中沉澱,形成石灰岩或白雲岩,同時陸地上的二氧化硅也以膠體的形式被一團一團的帶到海洋中,並隨海洋里正在沉積的石灰岩和白雲岩一起沉積,就形成了這種在岩石中包裹著的一個一個圓形、橢圓形的似爪狀的石塊。這石塊比包圍它的基岩硬度大,顏色也略暗些,故稱這一景觀為石中石。這種海洋中兩種不同物質同時沉積形成的岩石,具有很高的觀賞和科普價值。
龍山佛字
十渡有座龍山,在它上邊一塊直上直下的崖壁上,有一個蒼勁有力的「佛」字,高3米多,寬約2米,遠看則清,近看則蒙;雨後則真,平日則虛。
這個「佛」字完全是自然形成的,是水沿岩石的節理裂隙面溶蝕風化後形成的痕跡。龍山的岩石屬白雲岩,白雲岩可被含有二氧化碳的水溶蝕,所以在有裂隙的地方,當有雨水滲入時就發生表面溶蝕。由於裂隙面的不平整、不均勻,有的地方溶蝕較重,在同一岩層面上也有顏色深淺的變化,往往形成各種花斑、不規則的圖案,致於它能形成「佛」字形態,那完全是偶然、巧合,被稱為世界自然奇觀。
天然石佛
平峪村一位羊倌,在跌下數十丈深的山澗後,發現崖壁腳下有一個形象逼真的石佛,雙手腹前交叉自然而立,五官俱全,眉須分明。經專家鑒定,這是一大自然奇石,它是由上水石挾雜鍾乳石碎塊堆積而成的像形石。石人身上長滿了青苔,且在「嘴」下、眉上等凹陷部位生長少許青草,頗似胡須和長眉,身上的青苔像衣服,頭部五官部位是沒長青草的裸露部分,是不上水的鍾乳石碎塊被膠結,兩臂和手也是鍾乳石碎塊。石人原位於峭壁下面,從石灰岩縫隙中滲出的含碳酸鈣水溶液,因水壓減低和溫度降低,使溶液中碳酸鈣發生沉澱,在上水石堆積過程中也摻進崩落下來的鍾乳石碎塊,因其形成在陰暗潮濕的地方,故上面長滿青苔,它能形成直立人形,完全是各種因素共同作用下的自然巧合,是一個罕見的自然奇觀。
七渡「太陽升」
在河岸的懸崖壁上,岩層呈清楚的半圓形隆起,一層一層的石灰岩以同心狀疊置,在垂直於半圓方向上發生一系列裂隙,如發自圓心的輻射線,從七渡橋西面隔河遠望,好像剛剛升起的太陽,放射著光芒,故稱這一景觀為「太陽升」。此景觀是岩層褶曲現象,在地質學科上稱為背斜構造,它是地殼上升隆起產生的地層褶曲,岩石向上凸起的部分形態稱為背斜,向下凹曲的岩層形態稱為向斜。背斜、向斜構造在野外是常見的現象,但是像這樣完整圓滑,又有如此形象的放射性裂隙,實在是典型、罕見,堪稱地質奇觀。
三清洞
從六渡向北,在王老鋪村西約1公里處的坡腳下有一個溶洞,當地稱為三清洞。洞穴已測部分600米長。洞內是單一的溶蝕景觀,基本沒有石鍾乳等化學堆積。但是洞體規模宏大,侵蝕、溶蝕形態十分奇特,多為成排分布的窩穴狀、鍾罩狀溶蝕圓坑。洞穴景觀與石花洞、銀狐洞、雲水洞等截然不同,它是一種奇特的溶洞景觀類型,不僅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而且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它的發現和開發將為首都人民提供一處新型的溶洞旅遊景點,為岩溶科研、科普開辟一處理想園地。
仙棲洞
在十渡屏幕山旅遊區西南約兩公里的山腰上有一股清泉,名叫黑牛水。泉水出口直徑約50厘米,常年流淌不止,水量很大。當地人曾用六寸抽水泵抽水2個月,未曾抽干過。70年代當地村民挖了一個容量5000立方米的蓄水池,用它澆灌山下百餘畝梯田、果樹。在歷史上少有的大旱之年,水量也不見減少。經過有關專家多次勘察,認為地下可能為一大型充水溶洞,為開發旅遊,當地人於1998年投資開鑿岩洞,這座被塵封了億萬年的藝術殿堂,於1999年終於展現在人們面前,命名為「仙棲洞」。本溶洞發育在奧陶紀厚層灰岩地層中,已探深度超過3000米,仍未盡頭。已命名的景觀如仙棲神堂、白塔流蘇、仙棲飛瀑、仙塔尋根、百納神針、龜壽延年、五彩玉簾、仙棲來客、瓊漿玉液釀瑤池等近百處。特別是該洞入口為水洞,劃船400米水路,再登陸觀景,這在華北地區是少見的,其水路長度(在北方)僅次於本溪水洞。這是北京地區繼石花洞穴後又一大型溶洞。
東湖港
東湖港自然風景區,位於十渡國家地質公園(十五渡),與野三坡毗鄰,距北京市區106公里,是綠色旅遊和度假的勝地,享有「北方小華山」的美譽。
經鐵索橋進入景區,翠綠的檀林,蜿蜒的千年古藤遍布整個峽谷,古老而神秘。奇特的「三疊瀑布」水流分三疊落差,直流急下,瀑水入潭擊石飛濺。「華北第一梯」倚峭而建,工程險峻,有「登雲梯,而覽群山」之勢。迴音壁瀑布是東湖港著名的景觀之一。這里自然資源豐富動植物種類繁多,生機盎然妙趣橫生。
西湖港
風景秀麗的十渡瀏覽勝地,是北京新十六景之一。它位於首都的西南房山區境內。這里河谷寬闊,流水潺潺,谷壁峭立,碧溪清清,不是灕江,勝似灕江,拒馬河兩岸青山不老,綠水常流,因此被譽為「北方小桂林」。十渡以靈山秀水飲譽京華,傾倒無數中外遊客。
西湖港不但風景獨秀,而且是在抗日戰爭年代「無數雄魂盡碧血」的歷史紀念地。這里曾是平西抗日民主政權所在地。聶榮臻元帥、肖克等老將軍曾在這里指揮作戰。著名的平西戰役,天花板阻擊戰,無數英雄兒女血灑山崗。距西湖港一公里處,巍然屹立著「無名英雄紀念碑」。
孤山寒
它位於十渡風景名勝區得七渡村村南,因三座孤立的山峰而得名,峽谷長約10 公里,峽谷蜿蜒,山石奇異,瀑布飛鳴,以「野、奇、幽、奧「而著稱。漫遊孤山寨,兩側山峰林立,怪石嶙峋,越是向里走,山勢越險峻,峽谷越窄,植被越豐茂,景緻越優美,峽谷最窄處僅有5米寬。
孤山寨景點很多,其中千古河床、小孤山、、一線天、石中石被稱為孤山寨「四大」奇觀。另外有「仙女浴潭」、「九龍抱石」、「五老峰」、「洗心潭水」、 「歌泉涌流」、「犬守天門」等景觀,這里的植被也特別的豐富,有黃檀、青檀等珍貴樹種,還有沙參、柴胡、黃芩、地龍、枸杞、丹參、穿山姜等名貴葯材。
拒馬樂園
拒馬樂園是十渡自然風景區景色最好、娛樂項目最集中、遊客最多、品位最高的景區,也是被譽為「十渡蹦極、神州第一」中國第一座蹦極所在地。它橫跨八渡的麒麟山於拒馬河之間,山水環抱,現已形成集山上、山下、水上、空中於一體的大型綜合游樂園,主要有碧瑩水上游樂場、石佛館、索道、甭急、峽谷飛人、滑翔飛翼等景區景點。
人文景觀——平西抗日戰爭紀念館
1985年,曾長期在平西戰斗過的蕭克、楊成武、肖文玖等老將軍和李德仲、陸平等老同志倡議,在十渡建立平西抗日烈士陵園,以永遠緬懷抗日戰爭期間在平西犧牲的先烈。1985年10月2日在十渡拒馬河畔卧龍山之上,建立了「平西抗日烈士紀念碑」。在黨和政府的親切關懷下和社會各界人士的真情關愛下,經過20年的辛勤建設,平西抗日烈士陵園已經發展成為擁有平西抗日烈士紀念碑、無名烈士紀念地、烈士碑林、平西抗日戰爭紀念館等佔地近50000平方米的著名烈士紀念性建築。
在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之際,投資近20000萬元、總建築面積4350平方米的平西抗日戰爭紀念館新館落成。紀念館里陳列著實物、照片、文字等珍貴的史料,集中反映了抗戰時期平西軍民在黨的領導下不屈不撓、英勇斗爭的偉大精神和眾志成城、前赴後繼的革命氣概,向世人展示著一幅幅血與火的歷史畫卷。
人文景觀——平西抗日烈士陵園
平西抗日烈士陵園位於北京西南約百公里的房山區十渡地區。在抗日戰爭時期,曾是北平西部地區著名的抗日根據地——平西抗日根據地,是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連接敵占區與晉察冀邊區的一條重要通道,許多青年學生、愛國志士和國際友人從這里奔向根據地和延安,奔向各個抗日戰場。有多少短缺的軍需民用物資,秘密地從敵占區經這里運往邊區,有多少我黨的幹部從這里深入敵占區開辟了地下工作的陣地,它是晉察冀邊區的北部屏障,抵禦著敵人的瘋狂「掃盪」,也是我軍挺進冀東,開辟平北的前進陣地,游擊戰爭提供了堅持和發展的有利條件。為平北地區的開辟先後派出幹部、武工隊和挺進軍主力;鄰近的冀中十分區也曾以這里的崇山峻嶺為它的後方基地。在八年的艱苦抗戰的歲月里,平西與兄弟地區血肉相連,互相幫助,互相支援,頑強不屈地巍然屹立在華北大地。 一渡
在歷史上,從一渡(張坊)至十渡由於須經過10個渡口,故這里被稱為十渡風景區,而今,拒馬河一上座座石橋代替了昔日的渡口,過一橋即為一渡,從一渡開始到與野三坡接鄰的套港村共有十七個渡口,17渡是十渡的最後一渡,因為這里第一年開發,所以依然保持著十渡最本色的山水風光。
「青山野渡,百里畫廊-十渡」的真正開始處,是從二渡。
二渡
過了二渡渡橋,能看見千河口的五指山,此山因形如如來佛的五指而得名,在這一帶的山坡上,遍地都是山石盆景原料「上水石」。為了保護十渡旅遊資源,保存十渡的特有地貌,本站提示您請勿隨意採集「上水石」。十渡還有一處五指山位於17渡。
三渡
過了三渡橋,映入眼簾的是南方大峽谷,峽谷中有古樸典雅的古代城樓、千奇百怪的山峰,構成了一派江南風光,因此稱為江南大峽谷。《戲說乾隆》、《武則天》、《寇老西兒》等幾十部影片都是在這里拍攝。 三渡的另一個著名景點是穆柯寨。穆柯寨位於南方大峽谷西部拒馬河南岸的一條峽谷中,這里曾是遼宋古戰場。傳說是女英雄穆桂英當年佔山為王時的山寨遺址,也是穆家的後人世代繁衍生息的地方,沿山路,進入層層寨門,可想見當年雄姿。這里有聚義廳、練武場、點將台、射箭場、迷魂陣、天門鎮圖等建築可供觀賞。
四渡
四渡的清江九龍潭風景區以沙灘浴場和千尺窗一線天峽谷為依託,峰林秀麗,河水碧清。這里的沙灘浴場除了可以游泳外,還有遊船可供遊玩,山上建有速降項目可供遊人娛樂。
五渡
五渡最著名的景點是仙峰谷,這是由拒馬河水在山間沖刷出來的一條小裂縫。山下建有娛樂城,可供午餐和娛樂。水中有遊船,岸邊有馬隊,是一處比較清幽的地方。
六渡
六渡主要是沙灘浴場,這里河灘平緩,水清沙細,是十渡風景畫廊上一處極好的休閑場所,特別適合兒童嬉戲,附近景區有石人嶂峽谷。
七渡
孤山寨為七渡村南的一條風景溝谷,溝中的一線天長300米,高百米,是北京地區迄今為止發現的「一線天」之最。溝谷中的河床為完整的岩石基底,大都不見碎石和裂隙,沿河床可見到書頁狀頁岩、疊層石、同源包裹體等多種地址奇觀,被地質學家選定為地址科普旅遊的示範基地。七渡中還有風動石景區,並建有飛降娛樂項目。
八渡
八渡以奇峰、秀水著稱,有濱河公園、石筍峰、望佛堂等景點。
九渡
九渡是十渡的旅遊中心,這里不僅有整個十渡地區最大的水面,更有十渡地區最多的賓館、最多的娛樂項目:北京市最早的笨豬跳台建在水面的小山上,水中各種遊船(包括香蕉船、水上自行車、電動船等)應有盡有。九渡以游樂場作為旅遊的中心,拒馬河樂園是最主要的游樂中心。
十渡
十渡是遊人乘京原線火車進入風景區的出入口,附近景點有羅圈湖、洞中天、塔山仙池、石門、牛影洞、覽勝峰狐狸臉,龍山,虎山等。

G. 奧陶紀地質公園需要遊玩多少時間

重慶奧陶紀地質公園,位於萬盛區石林鎮的重慶滸(古稱崇慶滸)自然風景區,東起石林鎮百花村的尖山子腳下南天變電站,西至朱行村的岩口石壁長城,南至南峰山的天轎頂,北至廟壩村的貓頭岩,整個景區規劃面積為12.57平方公里,核心區開發面積為4.2平方公里,距萬盛城區26公里。
重慶奧陶紀地質公園,五億年前奧陶紀時期形成的奇石、溶洞、飛瀑、平湖;景區最高海拔南風山1666米,最低海拔石林迷宮1100米,山高林密,鬱郁蔥蔥的原始森林,年平均氣溫僅12.5攝氏度,是天然氧巴,極為適宜人類居住的高度和避暑勝地;眼鏡塘背後海拔1300米的奧陶紀度假酒店是度假休閑好地方。
景區原始植被森林覆蓋率達90%,景區內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有維管植物1800餘種,屬國家一、二級保護植物有紅豆杉、銀杏、武凌玉蘭、珙桐、潤楠、黑殼楠、三尖杉、燈台樹、高山杜鵑和西南大頭茶王等。動物有250餘種,屬國家一、二級有雲豹、黃猴、黑葉猴、黑鹿、果子狸、黑山黃羊、野豬、紅腹錦雞、雉雞、貓頭鷹、老鷹、三喳、畫眉等。景區內石林迷宮內的千年岩邑藤,被專家譽稱為「活化石」。石藤共生,每塊石峰上布滿了岩邑古藤,被稱為「石林中有森林,森林中有石林」。景色瑰麗壯觀,引人入勝,令人心曠神怡,流戀往返。景區首期開發有200個景點,眼鏡塘地質遺址奇觀,三迭湖;3個豎井(問天井、驚天井、望天井)奇觀、石林迷宮、迷亭、海星石、四道石門通幽;6個觀景平台、九曲橋、迎賓石、天坑地逢、古城堡、將軍石、石神鍾、地鍾、懸鍾、石壁長城、兩棵松、八面來風亭、老龍洞沿穴療、人間仙境、月老岩、金牛瀑布、風雨橋、古棧道、一線天、望天洞、送客松,具有5-6億年古生物化石等;旅遊便道有7公里,主要景點多達408處;站在南峰山山頂一覽眾小山,開發者匠心獨運的休閑設施,按照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標准規劃、建設,其功能定位,以奧陶紀地質地貌和自然生態為主體景觀,以科普知識和巴渝民俗為文化內涵,以「健康地成長,詩意地棲居」為生命主題,融游覽觀光、休閑度假、文化娛樂、科考修學為一體。

H. 雲台山世界地質公園中地質遺跡學科分類

雲台山世界地質公園主要地質遺跡有如下類型。

古生物學與古人類學地質遺產類(表5-9):三葉蟲、角石、螺類、腕足類、海百合、牙形刺、層孔蟲、藻類和蟲跡。

沉積學與沉積岩石學地質遺產類(表5-10,表5-11):意義重大的接觸界面,25億~14億年的角度不整合面,10~5億年和4.5~3.5億年的平行不整合面。層理構造:如水平微層理、波狀層理、斜層理、交錯層理、漸變層理、壓扁層理;層面構造:如波痕、泥裂、雨痕;槽模、溝模、沖刷現象和其他特殊沉積構造:如內碎屑、結核、團塊、鮞粒、豆石、核形石、鳥眼構造、硬底構造、縫合線構造、竹葉狀構造、豹斑狀構造。

除少許太古宙片岩、片麻岩等變質岩露頭外,主要是沉積岩,如中、新元古代的石英砂岩,寒武紀和奧陶紀的灰岩、白雲質灰岩、白雲岩,這是主要成景岩石。其間有呈夾層狀產出的泥岩、頁岩,也是斷崖形成的重要因素。另有兩類特殊岩類,膏鹽沉積和中奧陶統與中石炭統間的古風化殼含鋁鐵質堆積。

構造地質學與大地構造學地質遺產類(表5-12):自中元古代以來,形成中朝克拉通,地殼穩定,僅有幾次升降運動。新生代的,強烈構造運動表現為垂直升降,隨華北裂谷(東亞大裂谷的中段)在南部東部形成深達6000~7000m的斷陷,西北側太行山上升,形成秦晉高原,成為我國地質地理上的第二階梯,表現出一條地球物理、地質、地形、地貌、生態環境的急變帶,保存了豐富的地質遺產,如長期構造穩定的中朝克拉通的地史演化代表性剖面,華北裂谷帶的西北翼,太行山南山前斷裂系,此外東西向、南北向和北西、北東向4組斷層及規模不等的同樣幾組節理裂隙。以及由其控制的深切河谷、曲流、谷中谷、五級階地和溶洞,河流錯動、襲奪、沖積扇側移,一系列斷層三角面等。

第四紀地質學地質遺產類(表5-13):主要代表有兩個夷平面和六級河谷階地。

華北普遍存在的北台夷平面在本區未能很好保存。

太行期夷平面800~1200m高程一系列的山頂面和溶洞,殘余峰林、峰叢。

唐縣期夷平面300~600m高程的一系列山頂面和台階面構成。見古溶洞和河流礫石層。

新生代以來形成了高出河床面80~90m、60m、36m、27m、10m和3~4m的六級階地,三級以上均有膠結較好的礫石層,黃土和紅色土,下部有姜結人(鈣質結核),有時成層。

水文地質學地質遺產類(表5-14):水是本區地貌形成的主要雕塑師。分為地表徑流水、地下水和湖泊。

表5-8 中國138個國家地質公園中主要代表地質遺跡類型分類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表5-9 古生物學與古人類學地質遺跡類簡表

表5-10 沉積學與沉積岩石學地質遺跡類簡表

表5-11 岩石學地質遺跡類簡表

表5-12 構造地質學與大地構造學地質遺跡類簡表

續表

表5-13 第四紀地質學地質遺跡簡表

表5-14 水文地質學與流水地貌地質遺跡簡表

地表流水形成深切河流、古老曲流、河流遷移和襲奪、瀑布、跌水、急流和懸泉。地下水形成地下河入口和出口、泉、伏流、干河谷。湖泊多為人工水庫

地貌學地質遺產類(表5-15):在本區地貌學地質遺產類型多,可進一步劃分為構造地貌、崩塌地貌、流水地貌、堆積地貌和岩溶地貌。

急變地形高差,強烈的新構造活動,豐沛的水流和多變的岩性,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雲台地貌,主要包括:由流水和崩塌作用共同形成的懸崖、長牆斷壁、魚脊嶺、平頂山或方山、圍谷或瓮谷、巷谷、嶂谷、隘谷、寬谷、套谷、懸溝等。

由流水沖刷作用形成的峽谷、裂隙溝、壺穴、深潭、離堆山、半島狀岬角、階梯狀台階面、侵蝕階地。

由流水沉積作用形成的河谷階地、河漫灘、洞穴堆積物、鈣華砂、鈣華錐和扇、灘、壩、台階、階地等。

岩溶地貌地質遺產也是地貌地質遺跡的一類(表5-16),可溶性岩石有灰岩、白雲岩和膏鹽沉積,在水、大氣、生物共同作用下,形成各種岩溶地質遺跡。

碳酸鹽表面溶蝕作用代表岩溶作用之始,如,石牙、溶坑、溶溝、溶痕,後有溶洞暗河與天生橋。

喀斯特的中年期形成峰叢,老年期成孤峰或峰林窪地(或河谷平原),當地殼再次抬升,即可返老還童形成谷中峰林、峰叢和山頂殘余峰、柱。但本區的峰林、峰牆和谷中峰柱並非岩溶作用產物面是水平碳酸鹽岩地層,節理發育,垂直面成緊密的組系,地殼快速上升,暴雨形成山洪或冬季凍融,造成重力崩塌而成。

岩溶景觀中以溶洞最為神奇,溶洞、溶孔、落水洞、天井、邊石壩、石花、石鍾乳、穴珠、石筍、石柱、石幔、溶洞角礫岩、洞穴堆積和洞中流水沉積、鈣華板。

此外本區還有環境地質學和自然災害學地質遺產(表5-17),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墜石、地裂、塌陷。人造的工程地質遺產也極具旅遊價值,如茱萸峰上的18個首尾相接且洞內180°大轉彎的隧道工程和紅石峽上的子房湖水壩工程,都是匠心獨運的例子。

地質遺跡學科分類系統是在地質公園的綜合調查、規劃設計、科學保護和開發利用的工作中。在前人工作的基礎上總結出來的,通過對我國138家國家地質公園中主要地質遺跡的類型研究和劃分。特別是對雲台山世界地質公園中主要地質遺跡類型的深入研究和科學劃分,證實了地質遺跡學科分類系統是一種全面系統的分類方案,對於指導地質遺跡調查、研究、規劃、保護和開發利用,統一地質遺跡和地質公園有關材料的編寫,科學普及的開展都會有所裨益。

I. 萬盛玻璃棧道在哪門票好多錢

地址:重慶萬盛黑山奧陶紀景區(黑山谷南門上行5公里) 180元一位。
參考路線:成都—重啟—綦萬高速—萬盛下高速—萬盛山區—萬盛奧陶紀地質公園

拓展資料:

玻璃棧道是由鋼化玻璃凌空高架在懸崖峭壁上形成旅遊觀光懸空透明玻璃棧道,玻璃棧道的鋼化玻璃載重安全系數已經堪比傳統的鋼筋混泥土,遊客再也不用擔心安全問題,也是玻璃棧道商業化的基礎。

J. 重慶奧陶紀主題公園與黑山谷是靠在一起的嗎

重慶奧陶紀地質公園,位於重慶最南郊的萬盛區崇慶滸自然風景區,景區己開發游覽面積約4.2平方公里,距萬盛黑山谷景區南大門6公里。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