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辛棄疾主題公園作文
『壹』 作文《辛棄疾文化公園》300字
今天,我跟媽媽、阿姨、還有一位好朋友一起去神女湖遊玩。
剛一下車,映入眼簾的就是滿地的鮮花,它們有紅的、白的、粉的……競相開放,好像在迎接我們一樣。我們在門前的空地上打鬧嬉戲,一陣微風吹來,樹上的葉子也紛紛落了下來,好像要跟我們一起玩耍一樣。有的還飄到空中,好像要跟我們捉迷藏一樣。之後,我們又在草坡上野餐。草地上有小花、有小蘑菇,還有小麻雀呢!我們高興地玩了很久,又到了一座石橋上去,那裡有很多人,還有許多美麗的鮮花。從石橋上往下看,看到的湖水就像一面鏡子,映出了飛鳥、高山、還有我們那一張張可愛的笑臉……
最後,我依依不捨地離開了美麗的神女湖。
『貳』 一片關於辛棄疾的作文
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他比陸游小十五歲,出生時北方久已淪陷於女真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贊雖在金國任職,卻一直希望有機會「投釁而起,以紓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憤」,並常常帶著辛棄疾「登高望遠,指畫山河」(《美芹十論》),同時,辛棄疾也不斷親眼目睹漢人在女真人統治下所受的屈辱與痛苦,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時代就立下了恢復中原、報國雪恥的志向。而另一方面,正由於辛棄疾是在金人統治下的北方長大的,他也較少受到使人一味循規蹈矩的傳統文化教育,在他身上,有一種燕趙奇士的俠義之氣。
紹興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顏亮大舉南侵,在其後方的漢族人民由於不堪金人嚴苛的壓榨,奮起反抗。二十二歲的辛棄疾也聚集了二千人,參加由耿京領導的一支聲勢浩大的起義軍,並擔任掌書記。當金人內部矛盾爆發,完顏亮在前線為部下所殺,金軍向北撤退時,辛棄疾於紹興三十二年(1162)奉命南下與南宋朝廷聯絡。在他完成使命歸來的途中,聽到耿京被叛徒張安國所殺、義軍潰散的消息,便率領五十多人襲擊敵營,把叛徒擒拿帶回建康,交給南宋朝廷處決。辛棄疾驚人的勇敢和果斷,使他名重一時,「壯聲英概,懦士為之興起,聖天子一見三嘆息」(洪邁《稼軒記》)。宋高宗便任命他為江陰簽判,從此開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這時他才二十三歲。
辛棄疾初來南方,對朝廷的怯懦和畏縮並不了解,加上宋高宗趙構曾贊許過他的英勇行為,不久後即位的宋孝宗也一度表現出想要恢復失地、報仇雪恥的銳氣,所以在他南宋任職的前一時期中,曾熱情洋溢地寫了不少有關抗金北伐的建議,像著名的《美芹十論》、《九議》等。盡管這些建議書在當時深受人們稱贊,廣為傳誦,但已經不願意再打仗的朝廷卻反映冷淡,只是對辛棄疾在建議書中所表現出的實際才幹很感興趣,於是先後把他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擔任轉運使、安撫使一類重要的地方官職,去治理荒政、整頓治安。這顯然與辛棄疾的理想大相徑庭,雖然他幹得很出色,但由於深感歲月流馳、人生短暫而壯志難酬,內心卻越來越感到壓抑和痛苦。
然而現實對辛棄疾是嚴酷的。他雖有出色的才幹,他的豪邁倔強的性格和執著北伐的熱情,卻使他難以在畏縮而圓滑、又嫉賢妒能的官場上立足。他也意識到自己「剛拙自信,年來不為眾人所容」(《論盜賊札子》),所以早已做好了歸隱的准備,並在江西上饒的帶湖畔修建了園榭,以便離職後定居。果然,淳熙八年(1181)冬,辛棄疾四十二歲時,因受到彈劾而被免職,歸居上饒。此後二十年間,他除了有兩年一度出任福建提點刑獄和安撫使外,大部分時間都在鄉閑居。
辛棄疾一向很羨慕嘯傲山林的隱逸高人,閑居鄉野同他的人生觀並非沒有契合之處;而且,由於過去的地位,他的生活也盡可以過得頗為奢華。但是,作為一個熱血男兒、一個風雲人物,在正是大有作為的壯年被迫離開政治舞台,這又使他難以忍受。所以,他常常一面盡情賞玩著山水田園風光和其中的恬靜之趣,一面心靈深處又不停地湧起波瀾,時而為一生的理想所激動,時而因現實的無情而憤怒和灰心,時而又強自寬慰,作曠達之想,在這種感情起伏中度過了後半生。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發生」(《破陣子》),「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鷓鴣天》),在這些詞句中,埋藏了他深深的感慨。寧宗嘉泰三年(1203),主張北伐的韓侂胄起用主戰派人士,已六十四歲的辛棄疾被任為紹興知府兼浙東安撫使,年邁的詞人精神為之一振。第二年,他晉見宋寧宗,激昂慷慨地說了一番金國「必亂必亡」(《建炎以來朝野雜記》乙集),並親自到前線鎮江任職。
但他又一次受到了沉重打擊,在一些諫官的攻擊下被迫離職,於開禧元年(1205)重回故宅閑居。雖然後兩年都曾被召任職,無奈年老多病,身體衰弱,終於在開禧三年秋天溘然長逝。
雖然,自中原失陷以來,表現對於民族恥辱的悲憤,抒發報國熱情,已經成為文學的中心主題,辛棄疾的詞在其中仍然有一種卓爾不群的光彩。這不僅因為辛棄疾生長於被異族蹂躪的北方,恢復故土的願望比一般士大夫更為強烈,而且因為他在主動承擔民族使命的同時,也在積極地尋求個人生命的輝煌,在他的詞中表現出不可抑制的英雄主義精神。
在抒發報國之志時,辛棄疾的詞常常顯示出軍人的勇毅和豪邁自信的情調,像「要挽銀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水調歌頭》),「馬革裹屍當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說」(《滿江紅》),「道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賀新郎》)
等等,無不豪情飛揚,氣沖鬥牛。對那些與自己一樣勇於報國的志士,他由衷地加以贊美,與之同聲相應,彼此勉勵,如《水龍吟·甲辰歲壽韓南澗尚書》的慷慨熱情,全然不同於一般俗濫的祝壽詞:
渡江天馬南來,幾人真是經綸手?長安父老,新亭風景,可憐依舊。夷甫諸人,神州沉陸,幾曾回首?算平戎萬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況有文章山斗,對桐陰滿庭清晝。當年墮地,而今試看,風雲奔走。
綠野風煙,平泉草木,東山歌酒。待他年,整頓乾坤事了,為先生壽。
而對於庸俗圓滑、面對民族危亡無所作為的官僚,辛棄疾有一種出於本能的厭惡,在《千年調》中他勾勒了這類人物的丑態:「卮酒向人時,和氣先傾倒。最要然然可可,萬事稱好。」
然而正是這樣的人充斥官場,把持權位,引導著一條苟且偷安的道路。他憤慨地寫道:「千古李將軍,奪得胡兒馬。李蔡為人在下中,卻是封侯者。」(《卜運算元》)
當辛棄疾帶領不多的人馬沖過戰場烽火來到南方時,懷著滿腔熱血,渴望一展宏圖,卻不料從此陷落在碌碌無為的境地,這使他感到難以忍受的苦悶和悲憤。在他南歸的第十二年重遊當年南歸的首站建康時,他寫下了著名的《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欄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
這是對山河破碎的悲哀,對壯志成空的悲哀;歲月無情地流去,因這種悲哀更顯得怵目驚心。然而即使詞人在寫他的孤獨和悲哀,寫他的痛苦和眼淚,我們仍然看到他以英雄自許、絕不甘沉沒的心靈。而直到他晚年出任鎮江知府時,所作《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仍是一面浩嘆「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一面追憶自己青年時代的戰斗生涯,表示出不甘衰老、猶有可為的壯烈情懷:
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這種永遠不能在平庸中度過人生的英雄本色,伴隨了辛棄疾的一生,也始終閃耀在他的詞中。它奏響了宋詞的最強音。
另一方面,無可奈何的處境和同樣無可奈何的心境,使辛棄疾和陸游一樣,不得不在鄉居生活中尋求排遣苦悶的途徑。他是受老莊思想影響很深的,曾自述「案上數編書,非庄即老」(《感皇恩》)。老莊哲學讓他暫時忘懷世間的煩惱,貼近自然與日常生活,感受並在詞中表現「一壑一丘」中所蘊涵的哲理與美感。而由於個性和審美趣味的不同,他的這一類詞作不像陸游詩那樣偏向於古樸淡雅,而是清新秀麗、活潑靈動。如《清平樂》寫農家生活的情調: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卧剝蓮蓬。
《西江月·遣興》寫自己放曠的生活:
醉里且貪歡笑,要愁那得功夫。近來始覺古人書,信著全無是處。昨夜松邊醉倒,問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動要來扶,以手推松曰「去」。
但這類詞作,並不意味著辛棄疾悲憤的心境隨著年歲的增長與生活的閑適而談化。這只是一時的忘情,也是悲憤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只要讀一下著名的《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就可以知道了: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正是因為他經歷了許多世事滄桑,積蓄了太多太深的苦悶,深知人生的無奈,才「欲說還休」。他只能在恬靜的田園鄉村中為自己的感情尋找寄寓,撫慰飽受創傷的心靈,這是一個英雄人物在一個平庸苟且的社會中的不得已的選擇。理解這一點,才能明白辛棄疾寫這一類詞時真正的心態。
二、辛詞的藝術創造
宋詞在蘇軾手中開創出一種豪放闊大、高曠開朗的風格,卻一直沒有得到強有力的繼承發展。直至南渡之初張元干、張孝祥、葉夢得、朱敦儒等人以抗金雪恥為主題的詞,才較多繼承了蘇軾的詞風,起到一種承前啟後的作用。但他們的這一類詞作,主要是在特殊的時代背景下為內心激情所支配的結果,而沒有成為有意識的藝術追求,也沒有更大幅度地向其他題材拓展,所以成就不是很高。到辛棄疾出現在詞壇上,他不僅沿續了蘇詞的方向,寫出許多具有雄放闊大的氣勢的作品,而且以其蔑視一切陳規的豪傑氣概,和豐富的學養、過人的才華,在詞的領域中進行極富於個人特色的創造,在推進蘇詞風格的同時也突破了蘇詞的范圍,開拓了詞的更為廣闊的天地。
辛詞和蘇詞都是以境界闊大、感情豪爽開朗著稱的,但不同的是:蘇軾常以曠達的胸襟與超越的時空觀來體驗人生,常表現出哲理式的感悟,並以這種參透人生的感悟使情感從沖動歸於深沉的平靜,而辛棄疾總是以熾熱的感情與崇高的理想來擁抱人生,更多地表現出英雄的豪情與英雄的悲憤。因此,主觀情感的濃烈、主觀理念的執著,構成了辛詞的一大特色。在他的詞中,如「將軍百戰身名裂。向河梁、回頭萬里,故人長絕。易水蕭蕭西風冷,滿座衣冠似雪。正壯士、悲歌未徹」(《賀新郎》),「夜半狂歌悲風起,聽錚錚、陣馬檐間鐵。南共北,正分裂」(《賀新郎》),乃至「恨之極,恨極銷磨不得。萇弘事、人道後來,其血三年化為碧」(《蘭陵王》),都是激憤不能自已的悲怨心聲,如「天風海雨」,以極強烈的力度震撼著讀者的心靈。辛棄疾也信奉老莊,在詞中作曠達語,但他並不能把沖動的感情由此化為平靜,而是從低沉甚至絕望的方向上宣洩內心的悲憤,如「元龍老矣,不妨高卧,冰壺涼簟。千古興亡,百年悲笑,一時登覽」(《水龍吟》),「甚矣吾衰矣。悵平生、交遊零落,只今余幾。白發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間萬事」(《賀新郎》),「身世酒杯中,萬事皆空。古來三五個英雄,雨打風吹何處是,漢殿秦宮」(《浪淘沙》),這些表面看來似曠達又似頹廢的句子,卻更使人感受到他心中極高期望破滅成為絕望時無法銷磨的痛苦。
而他的英雄的豪壯與絕望交織紐結,大起大落,反差強烈,更形成瀑布般的沖擊力量。如《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從開頭起,一路寫想像中練兵、殺敵的場景與氣氛,痛快淋漓,雄壯無比。但在「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之後,突然接上末句「可憐白發生」,點出那一切都是徒然的夢想,事實是白發無情,壯志成空,猶如一瓢冰水潑在猛火上,令人不由得驚栗震動。
在意象的使用上,辛棄疾也自有特點。他一般很少採用傳統詞作中常見的蘭柳花草及紅粉佳人為點綴;與所要表達的悲涼雄壯的情感基調相吻合,在他的筆下所描繪的自然景物,多有一種奔騰聳峙、不可一世的氣派。如「峽束蒼江對起,過危樓、欲飛還斂」(《水龍吟》),「誰信天峰飛墮地,傍湖千丈開青壁」(《滿江紅》);他所採摭的歷史人物,也多屬於奇偉英豪、宕放不羈,或慷慨悲涼的類型,如「射虎山橫一騎,裂石響驚弦」的李廣(《八聲甘州》),「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劉裕(《永遇樂》),「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的孫權(《南鄉子》)等等。這種自然和歷史素材的選用,都與詞中的感情力量成為恰好的配合,令人為之感奮。
所以,同屬於豪放雄闊的風格,蘇軾詞較偏於瀟灑疏朗、曠達超邁,而辛詞則給人以慷慨悲歌、激情飛揚之感。
不過,以上只是指辛棄疾詞中主流部分的藝術風格而言。
辛棄疾在詞史上的一個重大貢獻,就在於內容的擴大,題材的拓寬。他現存的六百多首詞作,寫政治,寫哲理,寫朋友之情、戀人之情,寫田園風光、民俗人情,寫日常生活、讀書感受,可以說,凡當時能寫入其他任何文學樣式的東西,他都寫入詞中,范圍比蘇詞還要廣泛得多。而隨著內容、題材的變化和感情基調的變化,辛詞的藝術風格也有各種變化。雖說他的詞主要以雄偉奔放、富有力度為長,但寫起傳統的婉媚風格的詞,卻也十分得心應手。如著名的《摸魚兒·淳熙己亥……》,上闋寫惜春,下闋寫宮怨,借一個女子的口吻,把一種落寞悵惘的心情一層層地寫得十分曲折委婉、回腸盪氣,用筆極為細膩。他的許多描述鄉村風光和農人生活的作品,又是那樣樸素清麗、生機盎然。如《鷓鴣天》的下闋:
「山遠近,路橫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以及《西江月》的下闋:「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於簡朴中見爽利老到,是一般人很難達到的境界。所以劉克庄《辛稼軒集序》說:「公所作,大聲鞺鞳,小聲鏗鍧,橫絕六合,掃空萬古,自有蒼生以來所無。其穠纖綿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這是比較全面也比較公允的評價。
辛棄疾和蘇軾在詞的語言技巧上都是有力的開拓者。前人說蘇軾是以詩為詞,辛棄疾是以文為詞,這當然有些簡單化,但確實也指出:到了辛棄疾手中,詞的語言更加自由解放,變化無端,不復有規矩存在。在辛詞中,有非常通俗稚拙的民間語言,如「些底事,誤人那。不成真個不思家」(《鷓鴣天》),「近來愁似天來大,誰解相憐?誰解相憐,又把愁來做個天」(《丑奴兒》),也有夾雜許多虛詞語助的文言句式,如「不知雲者為雨,雨者雲乎」(《漢宮春》),「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賀新郎》);有語氣活躍的對話、自問自答乃至呼喝,如「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南鄉子》),「杯,汝來前!」(《沁園春》)也有相當嚴整的對句,如「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破陣子》)
……。概括起來說,辛詞在語言技巧方面的一大特色,是形式鬆散,語義流動連貫,句子往往寫得比較長。文人詞較多使用的以密集的意象拼合成句、跳躍地連接句子構成整體意境的方式,在辛詞中完全被打破了。但並不是說,辛棄疾的所謂「以文為詞」不再有音樂性的節奏。在大量使用散文句式、注意保持生動的語氣的同時,他仍然能夠用各種手段造成變化的節奏。如《水龍吟》中「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欄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意義聯貫而下,在詞中是很長的句子,但卻是頓挫鮮明,鏗鏘有力,決不是把一段文章套在詞的形式中而已。
辛詞在語言技巧方面的又一大特色,是廣泛地引用經、史、子各種典籍和前人詩詞中的語匯、成句和歷史典故,融化或鑲嵌在自己的詞里。這本來很容易造成生硬艱澀的毛病,但是以辛棄疾的才力,卻大多能夠運用得恰到好處、渾成自然,或是別有妙趣,正如清人劉熙載《藝概》所說:「任古書中理語、廋語,一經運用,便得風流」。以《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一篇為例,百餘字的篇幅,敘及孫權、劉裕、劉義隆、拓跋燾、廉頗五個歷史人物的事跡,而與作者所要表達的主觀情感、意念絲絲入扣;不僅內涵極為豐厚,而且語氣飛動,神情畢露,實在是不容易的事情。
當然,辛棄疾的詞時常也有過分散文化、議論太多,以及所謂「掉書袋」即用典用古語太多的毛病,但不管怎麼說,他確實把詞大大地改造了;他的詞不僅是「無意不可入,無事不可言」,而且是任何「意」和「事」都能表達得很自由很充分。這樣,詞的創作才完全擺脫了羈絆,進入了自由的境界。望採納!O(∩_∩)O~
『叄』 以走近辛棄疾為題寫一篇600字作文
走近辛棄疾
孤村荒野外,一位已近暮年的老人,望著窗邊的夕陽,吟誦到:「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
慶幸你生在宋朝,那個文化氛圍濃郁的年代造就了宋詞,而你豪放的詞風也在南宋詞壇熠熠生輝。曾看到你投宿王氏草庵的情景,一句:「布被秋宵夢覺,眼前萬里江山」寫出你英雄失意的感慨,卻不忘收復萬里江山的壯志;聽聽你的那句「眾里尋他千網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一個「那人」與眾不同的形象體現出你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潔品格;還曾看見你於田園間揮筆寫到「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卧剝蓮蓬。」這是一幅多麼富有情趣的鄉村生活圖景呀!所有的人物都被賦予鮮明的形象,一切都是那麼得恬淡美好。
在你的詞作里,我看到了你壯志難酬,報國無門的悲憤,聽到了你對南宋統治階級屈辱投降的鞭撻,讀到了你既想歸田隱居,激流勇退又想為國立功的矛盾心情。從你的作品中我既讀到了豪放詞的雄渾,遒勁,也讀到了婉約詞的清新明麗,真是靈活灑脫,不拘一格,更讀到了一個時代的縮影。
可憐你卻生在南宋那個破落的時代,在你出生之時,北方地區已淪陷於金人之手,你從小就目睹了漢人在金人統治下所受的屈辱與痛苦,在你的心裡早已種下了為國殺敵立功,收復失地的壯志之種,在特殊環境下成長的你天生就有一種俠義之氣。
想當初,金主完顏亮大舉南侵,你義無返顧加入了由耿京領導的起義軍,當金軍不攻自破時,你奉命與南宋朝廷聯絡,但當你完命歸途時聽到的卻是首領被殺,義軍潰散的消息。於是你果斷行事,將叛徒擒拿,交給朝庭處決,你的勇敢,機智曾大快人心,名噪一時。
因為一心決議收復失地,你曾經寫下了很多抗金北伐的建議,如《九議》《美芹十論》等,你的軍事,政治才能已嶄鋒芒,然而腐敗的南宋朝廷卻已無心應戰。理想得不到實現,抱負無法達成,年輕有為的你只能發出報國無門,生不逢時的慨嘆。「道男兒到死心如鐵,著試手,補天裂」是你>
提交回答
望採納
『肆』 贊美辛棄疾的作文500字
蘇軾有「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美好祝願;李白有「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的豁達開朗;而你,有的盡是「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的愛國情懷。因此,辛棄疾,我崇敬你。
辛棄疾,你一生兢兢業業,一心想要精忠報國。你在家鄉率先起義,不隨波逐流,不趨炎附勢,不見風使舵,本著堅定的信念反金犯禁抗敵報國。後來你遇到了耿京,與他共商大計,與他奮起反抗,你盡自己所能,竭自己之力,滿腔熱血鼓舞起無數士兵的鬥志。當義端竊走你的大印投奔金兵時,耿京的斬令落地,你卻沉著冷靜地請求三天期限,殺叛徒取大印。你跨上駿馬,揮鞭向附近的金兵的營地風馳電掣般地飛奔而去。而在山道上,你英勇果斷,手起劍落,搜出軍印,將義端的頭顱掛在鞍上,催動坐騎,回營復命。
辛棄疾,你的赤子之心,讓人震撼;你的愛國情懷,令人感動。你想要「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地殺敵報國,因而你組建了「飛虎軍」,一支所向披靡的隊伍,一支令金人聞風喪膽的隊伍。可誰又曾想到,你當初可是冒著殺無赦的危險地上請呈;誰又能記得,你當初在期限二十天的時間里而做出的努力。你這么做又是為了什麼?是為民,是為家,更是為國啊!
辛棄疾,你的愛國情懷無論是在下定「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決心時,還是在「單騎闖敵營,午仞數殺敵」的豪放風采中,都是那麼的真摯。你晚年政治上很不得意,而且身體虛弱,仍心系國家。在九月十日,你憔悴的臉上忽然現出了一些神采,他此時如同又飛騎在戰場上,對著金人砍殺,馬兒不停地奔跑著,身後成千上萬的大軍跟著自己向北沖鋒,旌旗飄揚,殺聲震天……。
辛棄疾,你的愛國情懷讓世人震撼,你的以天下為己任,你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你的赤子之心完美地詮釋了什麼什才是精忠報國!因此,辛棄疾,我崇敬你。
『伍』 作文:辛棄疾啊,辛棄疾
走近辛棄疾
縱觀中國文學史,或許再也找不到第二個文人能像辛棄疾那樣。
他莊重沉痛:「啼鳥還知如許恨,料不啼清淚長啼血」;他詼諧幽默:「將止酒,戒灑杯使勿近」;他沉靜悠閑:「最喜小兒無賴,溪頭卧剝蓮蓬」;他辛辣老練:「學人言語,未會十分巧。看他們,得人憐,秦吉了」;他纏綿悱惻:「別來應是,眉峰翠減,腕玉香消」……他能文,詩詞的豪放與蘇東坡並論;他也武,曾「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他一生鬱郁卻從不言悔,認定「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他「萬字平戎策」,卻只能拿去「換得東家種樹書」;他志在抗金,卻「名因文章著」,只能「目斷秋霄落雁,醉來時響空弦」……
他,辛稼軒,的確特別得讓你無從忽略。
他有一段傳奇般的輕狂年少時光。高宗紹興中,北金占區耿京起義,年僅二十二歲的他也組織了二千多人的隊伍加入其中,叛徒張安國殺耿降金,義軍潰散,他只帶50人直趨張的駐地要求與張會面,出其不意將張縛置馬上,並令張部所屬的上萬軍隊歸順,之後他到臨安,將張交予朝廷正法……可是,再之後呢?
再之後,便是做官,先在江陰任職,之後是建康、江西、湖南、湖北……就職地離前線越來越遠,稼軒離他的抗金北伐夢也越來越遠。直到42歲,他遭饞落職,之後就賦閑了二十年之久,64歲時又當了短時間的鎮江知府,68歲病逝。
那樣的英雄年少,卻只能那樣碌碌的一生!
稼軒之苦,想必不足為外人道。
所以,他悲痛、悲憤、悲壯、悲涼、悲嘆……但他在極度鬱郁之中還懂得「自娛自樂」,以苦為樂,並時常賦詞抒解郁悶,他曾自嘲:「醉里且貪歡笑,要愁那得工夫。」短短十幾字,盡道辛酸。
稼軒之詞新。詞風新,豪放不失俊美,即所謂「肝腸似火,面目如花」者。內容也新,要戒酒,作詞;與人閑談,作詞;嘲諷小人,也作詞。而作詞罵兒子,更是曠古絕今之舉。我不知是寫出了這種詞的稼軒的不羈個性導致了他的鬱郁,還是鬱郁的稼軒為了遣懷而寫了這種笑中含淚的詞。
稼軒學識淵博,故詞多用典。最多時一首詞六十多字竟用典九個,幾乎一句一個。但他的詞又絕非泛泛之輩的「掉書袋」,用典用得恰到好處,畫龍點睛,簡直讓人覺得不用不行,直叫人拍案稱奇。這份廣博的學識,可不是後世效顰之輩學得到的。
稼軒、稼軒……稼軒之妙處,豈是這短短干字能道得完么?但拙作已成,只得以此貽笑大方之作,聊祭稼軒先賢之靈。
血淚之詞
辛棄疾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用血與淚寫詩詞的人。
他是武夫出身,他本想「了卻君王天下事」來贏得「生前身後名」的;他本想馬革裹屍、血灑疆場,戎馬一生,建功立業的:他本想「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去殺敵報國的:他本想……他也有「單騎闖敵營,手仞數余敵」的豪氣與豐采,他也有號令數萬士兵的威嚴,他也有「不破樓蘭終不還玎的堅定決心。可是他南渡歸附朝廷之後,所有的「本想」都成了幻影,所有的本領都成了擺設。他遠離了舞刀弄劍的沙場,只能用帶著老繭的手抓起一隻羊毫軟筆去寫他血淚相交的詩詞。
南宋王朝妥協腐敗,怎樣傷了這顆憂國憂民的心。君王沉湎於歌舞昇平之中,臣子享樂在醉生夢死之外,他們蜷縮在半壁江山裡,看著被踐踏的大宋國土嬉戲。可是辛棄疾,他再也沒有機會血濺戰袍、以身許國了。他的滿腔熱忱與壯志雄心被昏庸的龍公書案掩埋了。他只能寫他含血帶淚的詩詞,把它當作激勵人民鬥志的號角。當作他內心愁苦的傾訴者。
多少次,他的醉眼迷離了刀光劍影;多少次,他的耳畔回響著清角吹寒;多少次,他的夢鄉是鐵馬冰河;多少次,他的眼前是大漠孤煙……可是他不敢回首,回首之後那情那景只能在燈火闌珊處,只會令他望盡天涯路。一句「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飽含著他多少無奈與悲涼,飽含著多少壯志難酬與英雄氣短的苦悶!
辛棄疾由武入文,雖不是心甘情願,卻創造了無人能比的文學成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有他那樣的愛國之情了,再也沒有人能夠有他那種亡國之恨了。一旦這種感情融入詩詞,它必定因為這份豪情與膽量而絕盡千秋,而光焰萬丈,而無與倫比。
我常常會想到一個「臨江水,望長安,登危樓,獨流淚,拍欄桿」的辛棄疾,這是他永遠的赤子形象。他以愛國之心為墨,以報國之情為筆,揮寫著貫穿一生的詩篇。於是我們看到了:他的名字的背後是歷史的傷疤,他的名字的正面是民族的勛章。
『陸』 辛棄疾公園作文
西北望長安 可憐無數山 您憑欄遠眺 雙目凝然 夕陽如血 映在你臉上 卻泛出冷光 燈暗黃,燈下 你撫劍長嘆,悲慨萬端 英雄夢,已成空 一切終究煙消雲散 空留一世惆悵悲酸 遙想從前 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在那個吹角連營的當年 手中的劍 發出了銳利的光芒 在那過秦關吞殘虜的英雄道路上 要將揚州路上苦難的淚 拭乾 要將拂狸祠下胡虜的血 飲完 可憐白發生 心未死,鬢已殘 想報國卻被奸佞誤 才報國無門,請纓無路 山河破碎 也碎了你的肝膽 笑容里藏著一絲蒼涼的絕望 目光卻深情堅定地望著北方 且不顧那生前身後名 可那君王天下事 依舊不能了卻 唉 啼鳥還知如許恨 料不啼清淚長啼血 誰共我,醉明月
『柒』 探究辛棄疾作文600字
我讀辛棄疾
月夜,我伏在案邊,手中是辛棄疾的《破陣子》。讀它,讓我有一種莫名的感覺。
敵人紛紛落馬,殘兵敗將,狼狽潰退;將軍身先士卒,乘勝追殺,一霎時結束了戰斗;凱歌交奏,歡天喜地,旌旗招展。一戰獲勝,功成名就,既「了卻君王天下事」,又「贏得生前身後名」,豈不壯哉!
然而現實對辛棄疾是嚴酷的。他雖有出色的才幹,但他的豪邁倔強的性格和執著北伐的熱情,使他難以在畏縮而又圓滑、嫉賢妒能的官場上立足再加上那個被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時代,「壯詞」不過是辛棄疾孜孜以求的理想而已。他化身為將軍,剛攀上理想的高峰,忽然一落千丈,跌回冷酷的現實,本欲「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卻只能沉痛慨嘆「可憐白發生」!白發已生,恢復失地、報仇雪恥的理想成為泡影。想到自己徒有凌雲壯志,而「報國欲死無戰場」,便只能在不眠之夜吃酒,只能在「醉里挑燈看劍」,只能在夢中馳逐沙場,快意一時……
他光復故國的偉大志向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憤發而為詞,多數諷刺苟延殘喘的南宋小朝廷,表達他對偏安一角不思北上的難以掩飾的不平之情。
痛定思痛,當朝當代,錢潮湧地,欲浪滔天。窮鄉僻壤衣食問題還沒解決,星級酒店有人卻揮公款如揮泥土,愛國熱忱何在?
將頭轉向窗外,霓虹燈無比閃耀,我卻感到格外刺眼。
『捌』 高一作文「我欣賞的辛棄疾」字800
我讀辛棄疾
一
我翻開書,看見你的劍,映出你滄桑的臉龐。劍,淚痕如飲血,飲盡胡虜的血。
你那憂心的眼睛,唯有酒能澆熄了。
回憶,戰場,歲月,理想,國家。
入眠,夢醒,迷離,醉態,號角。
威武的軍營里,戰戟從立,直沖雲霄,旌旗紛飛,戰甲上光,英姿勃發。
出征吧!天下事,可贏得生前生後名。失地收復,國家統一,指日可待。
讀你的清江水,讀你的浩然正氣,讀你的民族尊嚴。
讀懂你憂國憂民的愁思,讀懂你以天下為自任的胸懷,讀不懂你目光之外的迷惘。風流,原是碎人的淡淡憂傷。
憑欄遠眺的身影,凝重一回歷史,豐潤數不盡的時光。
多少回夢千里沙場,多少次淚沾濕枕巾。金戈鐵馬如石如山,沉重壓抑著你的呼吸。夢頭,你囈囈低語,好男兒當上沙場,飛度關山,踏碎冰河,收復江山。
可憐青山無數,民間早已被昏庸的朝廷攪的苦不堪言。一點點,一點點,怨言早已炊煙般四處飄散......
郁孤台上,一聲長嘆,嘆華發早上,嘆大宋末路,你分明看清了一代王朝踉蹌的腳步。
天涼的秋啊,天氣已經有點冷了。
二
有人說,辛棄疾不夠灑脫,他在出世與入世的關口也曾躊躇。蘇軾竹杖芒鞋,一蓑煙雨任平生,何等瀟灑!陶潛種豆南山,不為五斗米折腰,何等決絕!他何必,為一個不爭氣的南宋朝廷,奮斗終生呢?
但,這正是我所欣賞的辛棄疾。「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這就是他的人生信仰!不論官場險惡,國勢衰微,他始終挺直了腰身,為宋朝、為百姓、為天下而戰!
喜歡稼軒的半闋〈〈金縷曲〉〉:
「將軍百戰身名裂。向河梁,回頭萬里,故人長絕。易水蕭蕭西風冷,滿座衣冠似雪。正壯士,悲歌未徹。啼鳥還知如許恨,料不啼清淚、長啼血。誰共我、醉明月?」
曾經的將門虎子,英雄少年,只因一次無法挽回的失敗,被專橫的武帝打上叛徒的烙印,親人也慘遭株連。從此身陷胡沙,雖然歸漢心切,怎奈有家難回,有國難報。想起李陵的遭遇,稼軒如何不嘆?
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僅憑著一個堅定的信念,荊柯義無返顧地離開故土,開始了一去不復返的征程,白衣勝雪。易水、西風,荊柯用漫聲的低吟相酬知己。想起刺客的決然,稼軒如何不敬?
杜宇聲聲,聲聲啼血。蜀帝杜宇,又有什麼悲涼的往事?
如只是春歸之恨,而不是人間恨事,又何必一再勸人歸去?、
誰共我、醉明月!
詞人就像天地間的一隻孤雁,交遊零落,雲飛風起。只有這皎皎明月,一直一直陪著詞人酣然入醉,不離不棄。
稼軒真的醉了,醉得倚在樹邊。松樹是想相扶嗎?稼軒倔強地將它推開。不必、不必相扶!
夕陽勾勒出長長的影子。
三
1207年秋天,68歲的辛棄疾正在病重的時候,朝廷又來詔命,要他出來任職。在病床上聽完了詔書後,辛棄疾的心又劇烈地跳動了起來。他想起年輕時在義軍中的戰斗生活,槍林箭雨之中的沖殺,是多麼痛快啊!可是,在朝廷中,向朝廷上《美芹十論》,陳說恢復大計,可是正像自己詞中說的,「
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帶湖閑居10年,重新起用後不久又是被罷官,又是整整八年的閑退生涯,晚年再起用,每次不是受阻撓,便是被罷官,做不成事業,「袖裡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補天西北」,卻為什麼總是補不成啊!如今,朝廷北伐,這些人為了私心而倉促用兵,遭到大敗,現在又要我干什麼呢?撐持門面,還是真正想將北伐進行到底呢?辛棄疾感到自己沒有心力想下去了。
兒女們看著辛棄疾的病越來越沉重,都小心地照看著他。九月十日,辛棄疾憔悴的臉上忽然現出了一些神采,他此時如同又飛騎在戰場上,對著金人砍殺,馬兒不停地奔跑著,身後成千上萬的大軍跟著自己向北沖鋒,旌旗飄揚,殺聲震天……。
「殺賊!殺賊!殺賊!殺……!」
兒女們聽得辛棄疾的大聲叫喊忽地停了,再看,他已經停止了呼吸。
四
我轉睛,看到自己瘦小的膀臂,纖小的手,握不動斧戟,飲不了濃酒。可是,稼軒,我們都一樣,都有一顆心,一顆赤誠的心,一顆赤誠的愛國的心!
『玖』 在辛棄疾的引領下寫一篇600字作文 不限文體
有的人,崇尚享樂之路,驕奢淫逸;有的人,嚮往悠閑之路,梅妻鶴子;有的人,鍾情平凡之路,平平庸庸;而你,拋開了世俗之路,去體驗戎場殺敵的悲壯,感受萬民箭熬的苦痛,彰顯自己氣吞萬里如虎的志向,另闢了一條輝煌之路。
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
年少的你,胸懷壯志。朝廷的腐敗,金兵的入侵,百姓的痛苦激發了你的報國之心。你參了軍,以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意氣,保家衛國。你,一個文弱書生,卻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扛起了救國救民的大任。
「易水瀟瀟西風冷,滿座衣冠似雪。正壯士,悲歌未徹。」沙場征戰,你勇往直前;前路漫漫,你一笑而過。你決心走一條忠君報國之路。
斜陽正在,煙雨斷腸處
抗金歸來,你進入了仕途。你鞠躬盡瘁,欲將滿腔熱血灑朝廷。你剛正不阿,不肯向官場的黑暗妥協,一股正氣沖霄漢。或許你的光芒刺痛了他們黑暗的眼睛,或許你的腳步驚醒了他們繁華的美夢,你遭到了排擠。
在這個崇尚享樂的年代,人們對你的期望本是吟花弄月,賣弄詩文罷了,而你卻偏要背道而馳,不甘淪落。你將滿腔報國之心化成筆下靈動的字元,昭示著自己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的泱泱大氣。
老驥伏櫪,壯心不已
你六十六歲高齡時,得到了起用。當時朝廷正准備北伐。你為此竭盡全力,並告誡統治者審慎從事,不可草率用兵。但你的忠心遭到了猜忌冷落。你看到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你愁悶,卻不消極。你仍一心希望抗金能夠成功,發出「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a href='http://www.xiaogushi.com/zuowen/zhuanti/gou/' target='_blank'>狗?rdquo;的慨嘆,你避開了那條歸隱山林的路。
在天朗氣清的蘭亭,仰觀宇宙;在人傑地靈的滕王閣,登高作賦;辛棄疾,你躲開了世俗的眼光,選擇了一條與眾不同的路,從而使自己的名字由一個符號變作了永遠。
『拾』 辛棄疾之夢800字作文
凄風,苦雨,天昏,地暗。
南宋灰飛煙滅了,留下一段凄楚的夢。夢里依稀,一代愛國詞人辛棄疾仗劍走邊關,執筆抒豪情,「吹角連營,挑燈看劍」。
很多人只知道他是一介文人,一個境界很高的文人,沒有陳詞濫調,沒有華麗辭藻,唯有一腔熱血,浩然正氣。想當年,他還是一個意氣風發的少年郎,率義軍,抵金寇,保國土,征戰於崇山峻嶺間,與萬千熱血男兒一起將青春揮灑於刀光劍影中。動亂時期,刀筆相隨,一字一詞均是兵勇。可惜,他手中的筆能繪出千古美文,卻不能力挽朝廷於狂瀾之中,使之免於戰火,免於崩裂。
他的筆端,除了豪邁奔放以外,更多了一份沉鬱悲壯。腐敗頹廢的朝廷,千瘡百孔的疆土,水深火熱的民眾,凝結成他心中恆久的憂傷與凄楚,沉鬱與悲涼。一腔報國良願最終只能化為鏗鏘文字,響徹歷史長空。
無奈,除卻無奈還是無奈。他不願學晉代的張翰,貪戀家鄉鱸魚味美就選擇歸隱,更鄙夷三國時的許汜,專為個人打算而不管國家大事,他一心想著何日方能鏟除頑敵,恢復中原,建功立業。然而,歲月流逝,恢復中原之夢終究成空,空餘下文人的一腔遺憾。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或許他在這個世間留下的,是無窮無盡的苦悶。
他眷戀他所眷戀的一切,他憎恨他所憎恨的一切,他選擇他所要選擇的,他摒棄他想摒棄的。
「閑愁最苦!休去倚危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
他感到一種無限的悲涼。他的夢似水,在流淌,他的心思在天涯飄盪,思緒無常,「清愁不斷,問何人會解連環」。
一個字:愁!
愁得無以言說。
細細想來,眼看著萬里江山化為焦土,這憂國憂民的優美詩詞自是字字含「愁」。歷史,如洪濤滾滾而來,轉瞬之間又滾滾東去。歲月碾走的只是往日塵煙,留下的卻是詞人永恆的精魂——豪放悲壯之詞,千百年來,回響不絕。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欄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歷史的風雲隱隱淡去,我依然聽見他內心的鏗鏘吶喊,依稀看見他披甲上陣沖鋒於刀光劍影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