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嶺終南山地質公園
❶ 秦嶺終南山世界地質公園的主要景區
翠華山景區
翠華山景區屬於翠華山山崩地貌區,面積73.24平方千米,以山崩地貌為特色。素有「中國山崩奇觀」、「地質地貌博物館」之美稱。2002年被國家旅遊局評為國家AAAA級旅遊區,是秦嶺終南山世界地質公園的核心景區。山崩遺跡規模在中國范圍內屬於最大者,在世界范圍內僅次於塔吉克的Usoi山崩和紐西蘭的懷卡里莫阿納(Waikaremoana)山崩,位居第三。其單個崩石的體積居世界第一。
南五台景區
南五台是秦嶺終南山世界地質公園佛教文化景區,屬於翠華山山崩地貌區,面積26.57平方千米,分為五台花崗岩景群和聖壽寺景群。景區被稱為「博大的植物園」和「天然氧吧」。
驪山景區
驪山是秦嶺山脈一個支脈,東西綿亘25千米,南北寬約13.7千米,海拔1302米,景區總面積63.23平方千米。其溫泉享譽中外,溫泉的利用歷史長達數千年。2009年被評定為秦嶺終南山世界地質公園核心景區之一。景區主要地質遺跡有驪山形成時留下的斷崖、斷層破碎帶、斷層角礫岩、碎裂岩等;新近紀、第四紀地層剖面,元古代雜礫岩、侏羅紀河流相礫岩、不整合面等。
太平景區
太平構造混合岩景區屬於冰晶頂韌性剪切帶與構造混合岩化區,面積122.13平方千米,分為黃羊壩構造跌水瀑布地貌景群、石門混合岩景群、月宮潭峽谷地貌景群和原始森林景群。曾是隋、唐王朝﹙公元615年﹚權貴觀花避暑的山水樂園。景區以古元古代秦嶺群各類混合岩、岩脈充填、河谷侵蝕、瀑布跌宕美景為主,兼有原始森林廣布的峰嶺、懸崖,高山草甸等奇險景觀。
朱雀景區
朱雀構造花崗岩景區屬於冰晶頂韌性剪切帶與構造混合岩化區,地處華夏龍脈、秦嶺之巔萬頃森林腹地,面積48.08平方千米。200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秦嶺終南山世界地質公園核心景區,2010年被國家旅遊局評定為國家AAA級景區。公園有秦嶺梁、蘆花河、奇秀峰、龍潭子、冰河翠等景群,105個景點。
朱雀景區主要地質遺跡有冰蝕瀑布、斷崖瀑布、斷崖殘峰、冰緣地貌、風蝕地貌、冰臼遺跡等。
王順山景區
王順山花崗岩峰嶺地貌景區屬於玉山島弧型花崗岩峰嶺地貌區,面積210.62平方公里。王順山因大孝子王順擔土葬母於此而得名,有「天下第一孝山」之稱。景區主峰玉皇頂海拔2239米,著名的藍田玉即產於此山東側。景區主要地質遺跡為不同結構的花崗岩、捕虜體、花崗岩峰嶺地貌、球形風化、垂直節理、斷崖瀑布等。
藍田猿人遺址
藍田猿人遺址是1963-1964年中國科學院在藍田進行新生代地層考察時發現的,最早發現直立人的下頜骨化石距今60-65萬年,公王嶺直立人頭蓋骨化石距今110-115萬年,被譽為20世紀60年代國際考古界的重大科學發現。出土的大量哺乳動物化石被界定為「藍田公王嶺動物群」。
50餘件舊石器、二千多件動物化石和第四紀黃土剖面,為研究人類進化史、古生物學、古氣候學、古地質學及第四紀地質活動等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1982年,被列為第二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黑河景區
黑河景區位於西安周至縣境內,屬於秦嶺終南山世界地質公園南太白板塊碰撞縫合帶與第四紀冰川地貌區。景區面積447.78平方千米,由黑河、大蟒河、厚畛子、大樹溝等四部分組成。景區既有太白山的第四紀古冰川地貌遺跡、高山草甸、原始森林;又有造山帶板塊縫合帶構造遺跡造就的峽谷,還有古棧道遺址和眾多古代名人遺留的人文景觀。2009年成功晉升為秦嶺終南山世界地質公園黑河景區。
❷ 秦嶺終南山世界地質公園在哪
秦嶺終南山世界地質公園博物館地址:西安市長安區太乙宮鎮陝西翠華山國家地質公園內。
秦嶺終南山世界地質公園位於秦嶺中段,東經107°37′—109°49′、北緯33°41′—34°22′,距離西安市僅25千米。公園面積1074.85平方千米。
秦嶺終南山世界地質公園地處中國南北大陸板塊碰撞拼合的主體部位,是中國南北天然的地質、地理、生態、氣候、環境乃至人文的分界線,有「中國天然動物園」、「亞洲天然植物園」之稱。
公園由翠華山山崩地貌園區、驪山裂谷地壘構造園區、冰晶頂韌性剪切帶與構造混合岩化園區、玉山島弧型花崗岩峰嶺地貌園區、南太白板塊碰撞縫合帶與第四紀冰川園區等五個各具特色主題又互相聯系的園區。
❸ 秦嶺終南山世界地質公園的旅遊信息
內部交通
翠華山共配置了16輛觀光車和3輛中巴車,觀光車共分三條線路:山門--天池山崩主景區;山門--翳芳湲新景區;山門--滑雪/草場。全程6公里,中巴車:6元/人(單程);觀光車:11元/人(單程)。
航空
外地遊客可乘飛機到西安咸陽國際機場,然後再轉乘汽車到西安。
火車
外地遊客可乘火車到西安火車站。然後再轉乘公交車600、603路到達電視塔,換坐蔣家寨--翠華山(905)路旅遊專線直達翠華山。
汽車
從渭南、咸陽、銅川、寶雞、韓城等地,山西太原、運城等地,河南鄭州、洛陽、三門峽等地均有高速公路抵達西安,然後再坐車到翠華山。
從西安到達翠華山
翠華山距西安城南30公里,可在火車站乘坐公交車600、603路到達電視塔,換乘蔣家寨--翠華山(905)路旅遊專線直達翠華山。也可打車直接上山。
自駕遊行走路線
從西安繞城高速曲江口進包茂高速(西柞段)太乙宮口下向南20分鍾即到;或從子午大道經秦嶺環山旅遊路向東半小時可抵達。 公園門票價格
以西安市物價局《關於陝西翠華山國家地質公園門票價格的通知》(市物發[2007]118號)文件為准:票價70元/張。
門票的優惠
1.2米以下兒童可享受免票優惠;
中學、小學學生可享受半價優惠,票價為35元/張;
高中、大專學生(不含成人學校),可享受6.5折優惠,票價為45元/張;
軍人憑士兵證、軍官證、殘疾軍人(學員證除外)、老壽星,可享受免票待遇;
帶隊老師、記者(因公采訪)、導游(帶團導游)可享受免票待遇。
❹ 西安市區怎麼去秦嶺終南山地質公園
秦嶺終南山地質公園的范圍很大.包括:華山,驪山,翠華山,太興山,嘉午台,朱雀森林公園,太白山等.進入"西安公交網"就可搜索到合適的公交線路.
❺ 關於絲綢之路的故事
如下:
一、張騫出使西域
古時候,把玉門關和陽關以西的地方籠統地稱為「西域」。
公元前139年,張騫奉漢武帝的命令使西域,想聯合西域的國家共同抗擊匈奴。他帶著一百多人出發,渡過黃河,進入浩瀚的沙漠。他們依靠太陽和星星辨別方向,日夜兼程,想躲開剽悍的匈奴騎兵。但還是不幸被匈奴騎兵發現了。戰斗中,張騫一行人寡不敵眾,死的死,傷的傷,活下來的都當了俘虜。 張騫被軟禁在草原上放牧牛羊,一舉一動都受人暗中監視。
牧草由綠變黃,又由黃變綠;雁陣向南飛去,又從南方飛回,一轉眼,就是十一年過去了。張騫學會了匈奴話,和匈奴牧人融洽相處;同時默記地形、道路、牧場、沙漠、泉水、水井的分布情況。他耐心地、不露聲色地等待著,准備著。終於等到了一個機會,他們在一個黑夜裡逃走了。張騫等人馬不停蹄,專揀人跡罕至的荒原前進。他們忍受著炎熱和乾渴的煎熬,穿過沙漠戈壁,翻過帕米爾高原白雪皚皚的山嶺,終於到過了富饒的西域各國。
公元前126年,歷盡千難萬險,出使西域十三年的張騫回到了長安。當初出發時的隨從只剩下了一個人。張騫向漢武帝介紹了西哉各國的方位、人口、兵力、風俗、物產、相互關系以及對漢朝的態度等情況。聽了他的陳述,人們才知道,西域並不是王母娘娘和眾神居住的瓊瑤仙境,也不是傳聞中的流沙千里、草木不生的恐怖世界,那裡有許多希望和漢朝友好通商的國家。於是漢武帝派張騫再次出使西域,聯合烏孫等國共同抗擊匈奴,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
二、愷撒大帝絲綢長袍震驚全場
歷史上曾經記載過這樣一件事:有一次,古羅馬的愷撒大帝去劇場看戲。他身上那件絢麗奪目的長袍使所有的觀眾目瞪口呆。大家目不轉睛地盯著皇帝的新裝贊不絕口,連看戲都沒有心思了。一打聽,才知道那件漂亮的長袍是用中國絲綢製作的。
從那以後,華麗的中國絲綢在歐洲各國出了名;用中國絲綢製作的衣服,成了最時髦、最講究的服裝;華麗的絲綢被譽為最珍貴的衣料,甚至和黃金等價。人們把中國叫做「賽里斯」,就是「絲綢之國」的意思。 那時候,交通不便,沒有公路,沒有鐵路,沒有汽車和飛機。羅馬位於中國西邊七千多公里的地方,中間隔著茫無邊際的沙漠、冰雪覆蓋的高山和偏僻的荒野,自然條件非常惡劣。沿途還有強盜和野獸的襲擊。
那麼,中國絲綢究竟是怎麼運到歐洲去的呢? 原來,有一條橫貫亞洲、以絲綢貿易為主的古代商路。這條道路以我國當時的首都長安為起點,向西北延伸到地中海東海岸,輾轉到達羅馬各地。歷史學家稱之為「絲綢之路」。為了開辟這條道路,漢代偉大的探險家、外交家張騫獻出了畢生的精力。
三、蒙古帝國與絲綢之路
在成吉思汗率領蒙古騎兵征服北亞之後的13世紀,絲綢之路才再度得以暢通,在蒙古鐵騎勢如破竹的進攻下,這次西徵到達德國和波蘭,從而形成了包括中國西域、伊朗、俄羅斯在內的空前的大帝國。
成吉思汗的子孫忽必烈在中國建立元朝,任用波斯人和維吾爾人作官,此時威尼斯商人馬克波羅綺西域南道到達元朝都城—大都,他回國後寫下了著名的《東方見聞錄》,其中也介紹了「黃金之島」日本。 在馬克波羅的書中記錄有「牌子」一詞,這是元朝皇帝頒發的一種通行證,它可以在蒙古帝國領域內自由旅行。因為蒙古勢力抵達西亞,所以在中國與歐洲之間,持有這種牌子的商人可以直接來往進行貿易活動。
此時天主教也傳播而來,據說當時作為羅馬教皇委派的使者也訪問了大都,一百多人還接受了洗禮。但是,蒙古的西征也帶來了破壞性的一面,壓榨中亞城邦國家,從而導致城市荒廢。
鐵木爾帝國與絲綢之路:公元1368年,明朝建立,控制著河西走廊及哈密一帶,中亞一帶則被控制在自稱為成吉思汗後裔的鐵木爾帝國手中,鐵木爾一生征戰,建立了一個東起中國北部邊境,南抵印度北部,西至小城邦國家,北至俄國南部的大帝國。鐵木爾王朝熱心於建設華麗的建築,表現了對學識和藝術的深刻理解,首都撒馬爾汗就是集東西方文化之大成之地。但是,鐵木爾帝國在遠征中國途中,隨著鐵木爾君主之死,快速走向衰退,絲路上的游牧民族也由盛至衰,絲路貿易也趨於敗落。
四、玄奘三藏赴印度
在唐王朝建立後不久,唐三藏便起身赴印度取經。但此時的絲路大部分控制在突厥手中,唐朝禁止出國旅行。公元627年(一說629年)唐三藏還是悄悄地從長安出發,越過邊關,綺河西走廊途徑伊吾(哈密),高昌(吐魯番)向西邊進發,當時唐三藏認為伊吾、高昌為異教之地,但卻意外地得到了熱情的接待,特別是信仰佛教的高昌國竟有僧人三千人。此後,唐三藏又向西綺塔繽斯、塔什干、撒馬爾汗等地抵達印度。唐三藏還留下了西行記錄《大唐西域記》一書共12卷。(後人根據他的行記寫了一部膾炙人口的神話小說《西游記》)
五、造紙術的傳播
在唐代有一件不能忘卻的事情就是造紙術的傳播。公元751年唐與波斯在塔繽斯河展開了一場會戰。唐軍大敗,只好後退。在被送往撒馬爾汗和巴布繽的戰俘中有一名造紙工匠。這名造紙工傳播了了造紙術。唐朝對西方文化十分寬容,在長安建有羅亞斯德教寺院、伊斯蘭教寺院,宮廷中也使用被叫做色國人的西方人才。據說倍受唐玄宗、楊貴妃寵愛的安祿山就是伊朗血統的混血兒。
(5)秦嶺終南山地質公園擴展閱讀:
絲綢之路簡介:
絲綢之路,簡稱絲路,一般指陸上絲綢之路,廣義上講又分為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
陸上絲綢之路起源於西漢(前202年—8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首都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連接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它的最初作用是運輸中國古代出產的絲綢。
1877年,德國地質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國》一書中,把「從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間,中國與中亞、中國與印度間以絲綢貿易為媒介的這條西域交通道路」命名為「絲綢之路」,這一名詞很快被學術界和大眾所接受,並正式運用。
「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該路主要以南海為中心,所以又稱南海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形成於秦漢時期,發展於三國至隋朝時期,繁榮於唐宋時期,轉變於明清時期,是已知的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
❻ 秦嶺終南山世界地質公園的地質遺跡
造山帶地質遺跡
中國秦嶺終南山世界地質公園是秦嶺造山帶地質特徵得天獨厚的展現,主要造山帶地質遺跡包括由板塊俯沖碰撞造山與陸內造山多期構造作用形成的各類多樣地層、岩石、地質構造遺跡等,集中分布在玉山、冰晶頂、南太白園區。 地層遺跡
丹鳳岩群保留有早古生代-印支期的洋殼殘片和島弧混雜蛇綠岩套及其弧前沉積楔形體。保存完好島谷盆地岩層及上迭山間斷陸盆地沉積地層。保留著秦嶺造山帶溝弧盆板塊構造的地層岩石記錄。
岩石遺跡
主要有多期不同類型不同構造體制下形成的岩漿岩、火山(次火山)岩、變質火山岩和兩類不同性質的混合岩遺跡。
地質構造遺跡
多期多種多類多樣俯沖碰撞造山構造和陸內構造,包括深層流變構造,中深——中淺層次韌性——脆性構造,諸如各類擠壓伸張剪切走滑斷裂構造和褶皺構造。豐富多樣的宏觀到微觀的復合迭加構造。盆山裂陷、裂谷、地壘地塹構造等。
第四紀山崩地質遺跡
翠華山發育有全新世以來形成的規模屬於世界第3位的山崩遺跡,山崩總體量達3億立方米,總面積5.2平方千米,最大山崩石塊單體體積為89,640立方米屬國內最大。山崩臨空面、崩塌堆積、堰塞壩、堰塞湖、崩塌洞穴等山崩地貌類型齊全,形態完整。
第四紀古冰川遺跡
太白山是中國大陸東部最高的山峰(3767米),發育有距今1萬年、被命名為太白冰期的第四紀冰川遺跡,其冰蝕地貌、冰磧地貌、冰緣地貌等冰川景觀、地貌保存完好,對研究中國乃至東亞第四紀古氣候演變和古冰川作用具有重要意義。
新生代斷裂構造遺跡
秦嶺北緣新生代山前大斷裂為渭河裂谷斷壁,它起始於新生代之初,一直活動至今,斷面近於直立,南盤(終南山)持續上升、北盤(渭河盆地)持續下降,其斷距據太白山頂夷平面及相應於渭河盆地斷陷底面,依地質和鑽探,1億年以來(自白堊紀中晚期),高差升降達13千米,實為巨大奇觀。
地質工程景觀及采礦遺址
公園共有五處穿越終南山的隧道,最著名的是從石砭峪穿過秦嶺的鐵路及公路隧道,其中公路隧道是亞洲第一、建設規模世界第一的雙洞單向高速公路隧道(18.02千米)。
公園內有藍田玉、馬鞍橋金礦等采礦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