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陵植物園
A. 中山陵有什麼好玩的
中山植物園:園林簡介
南京中山植物園坐落於南京市東郊的國家級鍾山風景區內,佔地186公頃,背倚
南京中山植物園正門口
蒼翠巍峨的鍾山,面臨波光瀲灧的前湖,傍依古老壯觀的明城牆,遙對聞名中外的中山陵。園中氣候溫和、植被茂盛、融山、水、城、林於一體,秀色天成,風光旖旎,既是一個獨具魅力的旅遊勝地,又是一個奧妙無窮的植物王國。 七十年來,經過植物園幾代人的不懈努力,南京中山植物園已成為一座享譽中外,集科研、科普和游覽於一體的綜合性現代化植物園。作為中國中、北亞熱帶的植物研究中心,植物園保存植物3000種以上;建成專類園(區)10個;擁有館藏標本70萬份;設有觀賞植物中心、葯用植物中心、植物信息中心、植物遷地保護重點實驗室和華東地區最大的植物標本館。自八十年代以來,植物園積極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與世界上60多個國家600多個單位保持著種苗、標本和圖書資料的交換關系;與美國密蘇里植物園建立了我國第一對國際友好姊妹植物園,該園主任——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雷文博士被聘為南京中山植物園名譽主任;還與加拿大哥倫比亞大學植物園、日本東京大學植物園等建立了友好往來關系;是中國最早加入「國際自然和自然資源保護聯盟」的植物園,為IUCN瀕危植物委員會成員;成功地主辦了亞洲史上第一次國際植物園學術討論會及第十一屆國際植物園協會大會。
南京中山植物園既有園林外貌,又有科學內涵南京中山植物園,是我國四大植物園之一,國家級科普教園內風景(12張)育基地,亦是金陵四十八景之一,名為「植物閬苑」,每年接待國內外參觀游覽者30萬人次以上。這是為了紀念中國革命的先驅孫中山先生於1929年破土動工創建的我國第一所國家植物園。位於紫金山南簏,依山臨水,景色天成。創建以來,幾遭破壞。1954年,經國務院批准,恢復重建,現以逐步發展成為以北亞、中亞熱帶植物引種馴化為重點的研究機構。園內珍藏有臘葉標本50餘萬份。以資源植物的發掘、利用和改造為方向,先後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已在生產中推廣。近年來開始重視了植物種子資源保存的研究。南京中山植物園坐落於南京東郊的國家級鍾山風景區內,佔地186公頃,背倚蒼翠巍峨的鍾山,面臨波光瀲灧的前湖,傍依古老壯觀的明城牆,遙對聞名中外的中山陵。園中氣候溫和、植被茂盛、融山、水、城、林於一體,秀色天成,風光旖旎,既是一個獨具魅力的旅遊勝地,又是一個奧妙無窮的植物王國。
交通:乘游3路、20路、315路車可達。
傳承與發展:八十年來,經過植物園幾代人的不懈努力,南京中山植物園已成為一座享譽中外,集科研、科普和游覽於一體的綜合性現代化植物園。作為我國中、北亞熱帶的植物研究中心,植物園保存植物3000種以上;建成專類園(區)10個;擁有館藏標本70萬份;設有觀賞植物中心、葯用植物中心、植物信息中心、植物遷地保護重點實驗室和華東地區最大的植物標本館。自八十年代以來,植物園積極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與世界上60多個國家600多個單位保持著種苗、標本和圖書資料的交換關系;與美國密蘇里植物園建立了我國第一對國際友好姊妹植物園,該園主任——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雷文博士被聘為南京中山植物園名譽主任;還與加拿大哥倫比亞大學植物園、日本東京大學植物園等建立了友好往來關系;是中國最早加入「國際自然和自然資源保護聯盟」的植物園,為IUCN瀕危植物委員會成員;成功地主辦了亞洲史上第一次國際植物園學術討論會及第十一屆國際植物園協會大會。
既有園林外貌,又有科學內涵南京中山植物園,是我國四大植物園之一,國家級科普教育基地,亦是金陵四十八景之一,名為「植物閬苑」,每年接待國內外參觀游覽者30萬人次以上。
中山陵音樂台: 南京中山陵風景區音樂台位於中山陵廣場東南。佔地面積約4200平方米,由楊廷寶設計,1932年秋動工興建,1933年8月建成。音樂台是中山陵的配套工程,主要用作紀念孫中山先生儀式時的音樂表演及集會演講。
編輯本段
結構
整個音樂台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場地平面布局半圓形,在半圓形圓心處設置一座弧形樂壇,樂壇兩側設有台階與花棚銜接。在樂壇後面為一堵匯集音浪的大照壁,它是音樂台的設計主體。照壁坐南朝北,寬約16.67米,高約11.33米,水平截面為圓弧形。可容納三千觀眾。沿草坪周圍繞以水泥迴廊,是遊人休息納涼的佳境。緊靠樂壇正前方有一泓水池,呈半月形,池半徑為12.67米,用以匯集露天場地的天然積水,池水終年不涸,可以增強樂壇的音響效果。樂壇兩翼築有平台,上砌鋼筋混凝土花棚。
編輯本段
風格
音樂台的建築是中國傳統風格與西方古典建築風格相結合的一個範例。音樂台在利用自然環境,以及平面布局和立面造型上,充分吸取了古希臘建築藝術特點;而在照壁、樂壇等建築物的細部處理上,則採用中國江南古典園林建築藝術的表現手法,從而創造出既有開闊宏大的空間效果,又有精湛雕飾的藝術風范,達到了自然與建築的完美和諧統一。
B. 南京中山陵是不是全面免費開放了。
是的,整個中山陵都是免費的。樓上說的不對,別的不算中山陵景區的,別的算鍾山風景區,靈谷寺、明孝陵、音樂台、梅花山等等,都算鍾山景區,都是收費的
C. 中山陵植物園坐落在哪裡
中山陵植物園肯定在中山陵裡面啊。你坐地鐵從苜蓿園下車。然後順著明陵路走上去就到了。
D. 從百家湖地鐵站到南京市中山陵風景區植物園前湖旁怎麼去
公交線路:地鐵1號線 → 地鐵2號線,全程約23.7公里
1、從百家湖乘坐地鐵1號線,經過12站, 到達新街口站
2、步行約100米,換乘地鐵2號線
3、乘坐地鐵2號線,經過4站, 到達苜蓿園站
4、步行約1.4公里,到達南京市中山陵風景區植物園前湖旁
E. 中山陵免費了,明孝陵呢,如果去中山陵明孝陵和中山植物園值得去玩嗎
明孝陵沒有免費噢。。。我覺得如果是帶孩子去玩的話,植物園可以去看看。
F. 中山陵植物園的游記
中山植物園分為北園和南園兩個部分,北園里多為亞熱帶溫帶的植物,所以種在室外,而南園多為熱帶的植物,所以種在溫室里。
北園里的植物很豐富,分類園、本草園、薔薇園都有很多觀賞或葯用價值很高的植物,其中不乏珍稀的植物,比如南京椴,珙桐,領春木等,但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植物是白棠子樹。白棠子樹(Callicarpadichotoma)是馬鞭草科(Verbenaceae)紫珠屬的植物。紫珠顧名思義就是果實像紫色的珠子。紫珠屬的植物在春季開花,紫色的小花排成一至四級的二歧聚傘花序,花序經常有一個總梗,成對地長在葉腋,看上去就像葉腋插著兩把小扇子。每朵小花不僅花瓣是紫紅色的,連花絲也是紫紅色的,色彩清淡但艷麗,所以遠觀的時候,滿樹的層層疊疊的紫紅構成了優美的畫面。而到了果期,大多數紫珠屬植物的葉子都掉了,只剩下一串串紫色的果實掛在枝頭,給人秋實累累的感覺。可以說詮釋「春華秋實」的植物,紫珠再合適不過了。
而更讓人驚奇的是,白棠子樹在紫珠屬里是很特別的一份子。她的果實在變成紫色之後的一段時間會漸漸變成白色!這也是她名字的由來:白色的棠子。其實在果實沒成熟的時候,白棠子的果實還是綠色的,也就是說她的果實顏色先從綠色變成紫色,再變成白色!如此多樣的色彩變化,讓人感嘆植物世界真是奇妙!
南園的溫室里有光鮮奪目的各種蘭花,有婀娜旖旎的棕櫚類植物,也有清明亮麗的睡蓮等等,其中有一種很知名的植物——菩提樹。菩提樹(Ficusreligiosa)是桑科(Moraceae)榕屬的植物,它的典型特徵便是葉子先端有一段長長的尾尖。這種尾尖也叫「滴水葉尖」,它的主要作用是排出停留在葉片上的雨水,因為菩提樹長在溫暖多雨的熱帶地區。菩提樹是印度的國樹,也是佛教的聖樹,因為釋迦牟尼是在菩提樹下悟道的。菩提樹蘊含著很多文化,佛教小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蘊含著很深的禪的哲理,傣族人信奉小乘佛教,也視菩提樹為神樹,父母都要教育子女「不要拋棄父母,不要砍菩提樹」。由歌德作詞,舒伯特作曲的《菩提樹》,表達了一個遊子對家鄉的思念之情。菩提樹作為一種載體,在人類文化種占據著一席之地,這對一種植物來說是很難得的。
我想每一種植物都是特別的,只是有些被我們所熟知,有些還被我們賦予了某種意義而深知,而另外一些則獨自默默生長。我們沒有必要感嘆這種情況不公平或不合理,因為「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但任何一個熱愛自然的人都會願意去接觸它們,認識它們,因為如果人生能在不斷地體驗中度過,那就是美好的人生。
——算盤子
G. 南京中山陵植物園有什麼好玩的
團隊可以做個拓展訓練真人CS之類的
也可以白天露營
南京西點野戰特訓營
H. 中山陵簡介
陵園簡介
中山陵景區地圖
本數據來源於網路地圖,最終結果以網路地圖數據為准。
中山陵是中國近代偉大的政治家、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國父孫中山先生(1866~1925)的陵墓及其附屬紀念建築群。中山陵坐北朝南,面積共8萬余平方米,中山陵的主要建築有:牌坊、墓道、陵門、石階、碑亭、祭堂和墓室等,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 中山陵
體現了中國傳統建築的風格。 南京中山陵景區,古稱金陵山,金陵山共有三座東西並列的山峰。屹立在城東郊,是寧鎮山脈中支的主峰。東西長7千米,南北最寬處4千米,周圍綿延10餘千米。 巍巍鍾山,青松翠柏匯成浩瀚林海,其間掩映著兩百多處名勝古跡。 鍾山風景區是我國著名風景名勝區,主要景區有:中山陵景區、明孝陵景區、梅花山、靈谷寺景區、靈谷塔景區、紫金山天文台、中山植物園、北極閣氣象台、雞鳴寺等,還包括玄武湖、環湖的富貴山、九華山、小紅山和城牆、城堡,這里集中了28處市級以上的文物保護單位。 中山陵依山而築,坐北朝南,崗巒前列,屏障後峙,氣勢磅礴,雄偉壯觀。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靈柩於1929年6月1日奉安於此。墓地全局呈"警鍾"形圖案 ,其中祭堂為仿宮殿式的建築,建有三道拱門,門楣上刻有「民族,民權,民生」橫額。祭堂內放置孫中山先生大理石坐像,壁上刻有孫中山先生手書《建國大綱》全文。 中山陵自1926年春動工,至1929年夏建成。面積共8萬余平方米。主要建築有:牌坊、墓道、陵門、碑亭、祭堂和墓室等。從空中往下看,中山陵像一座平卧在綠絨毯上的「自由鍾」。山下中山先生銅像是鍾的尖頂,半月形廣場是鍾頂圓弧,而陵墓頂端墓室的穹隆頂,就像一顆溜圓的鍾擺錘。 當時,孫中山先生的葬事籌備處廣泛徵集陵墓設計方案。結果,建築師呂彥直設計的「自由鍾」式圖案榮獲首獎。呂彥直還被聘請為陵墓總建築師。這組建築,在型體組合,色彩運用,材料表現和細部處理上,都取得很好的效果,色調和諧,從而更增強了庄嚴的氣氛。 陵墓入口處有高大的花崗石牌坊,上有中山先生手書的「博愛」兩個金字。從牌坊開始上達祭堂,共有石階392級,8個平台。台階用蘇州花崗石砌成。 祭堂為中山陵主體建築,融中西建築風格於一體,高29米,長30米,寬25米,祭堂南面三座拱門為鏤花紫銅雙扉,門額上分別刻有:民族、民權、民生。中門上嵌有孫中山先生手書「天地正氣 陵墓入口處的花崗石牌坊
」直額。 祭堂中央供奉中山先生坐像,出自法國雕塑家保羅.朗特斯基之手,底座鐫刻六幅浮雕,是孫中山先生從事革命活動的寫照。 祭堂東西護壁大理石刻著中山先生手書的遺著《建國大綱》。堂後有墓門二重,兩扇前門用銅製成,門框則以黑色大理石砌成。上有中山先生手書「浩氣長存」 橫額。二重門為獨扇銅制,門上鐫有「孫中山先生之墓」石刻。進門為圓形墓室,直徑18米,高11米。中央是長形墓穴,上面是中山先生漢白玉卧像,下面安葬著孫中山先生的遺體。墓穴深5米,外用鋼筋混凝土密封。 中山陵前臨蒼茫平川,後踞巍峨碧嶂,氣象壯麗。音樂台、光化亭、流徽榭、仰止亭、藏經樓、行健亭、永豐社、仰止亭、中山書院,等紀念性建築,眾星捧月般環繞在陵墓周圍,構成中山陵景區的主要景觀,不僅寄託了海內外捐贈者對孫中山先生的崇高敬意和緬懷之情,而且都是建築名家之傑作,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平逝世。有遺囑:「吾死之後,可葬於紫金山麓,因南京為臨時政府所在地,所以不忘辛亥革命也。」(根據胡漢民的說法,孫中山還曾說過「他日我辭世後,願向國民在此乞一抔土,以安置軀殼爾」。)遵照孫先生遺願,靈樞暫厝於北平香山碧雲寺內,在南京鍾山修建陵墓。 中山陵由陵墓樣稿得獎者、著名建築師呂彥直設計施工。1926年1月動工興建,1929年春主體工程完工。建成後呂彥直去世。
I. 明孝陵,中山植物園周一開放嗎中山陵30號禮拜一會因為是小長假開放嗎
這些公園一直是長期開放的,但是中山陵陵寢里一般是關閉的,這能在外室里拜祭中山先生的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