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公園綠道
A. 廣州綠道在哪
廣州綠道「綠道1號」主線為省立線路,已建成綠道1060公里,完成全年建設任務的201%。其中荔灣區段總長20.15公里,經佛山進入荔灣區,穿越荔灣後進入越秀區,是貫通佛山與廣州的門戶通道。相關資料:【廣州市綠道建設結合了廣州「山、水、城、田、海」的自然格局和人文歷史資源,利用原有的森林、田園、水體等生態資源,建成了流溪河、芙蓉嶂、增江、天麓湖、蓮花山、濱海等6條主幹綠道,總長1060公里,將十區和兩個縣級市的98個鎮街貫通成網,串聯234個城市景觀節點和42個亞運場館,幾乎連通了廣州所有歷史人文底蘊最足和自然景觀最美的地段,總覆蓋面積達1800平方公里。其中,綠道穿越中心城區的路段長393公里。綠道沿線初步建成驛站99個。】 廣州各區綠道一覽 ●越秀區 綠道連接麓湖公園、海珠廣場、珠江沿岸、二沙島等景點。 ●海珠區 綠道連接洲頭咀公園、孫中山大元帥府、琶洲會展中心、萬畝果園、小洲村等景點。 ●荔灣區 綠道連接花博園、海角紅樓、荔灣湖、陳家祠、沙面、白鵝潭等景點。 ●天河區 綠道連接中軸線廣場、省博物館、珠江公園、廣州歌劇院、海心沙公園等景點。 ●白雲區 綠道連接流溪河、農業觀光基地、花卉基地、石井河等景點。 ●黃埔區 綠道連接體育中心、南海神廟、南灣村、碧山村、長洲島等景點。 ●花都區 綠道連接芙蓉嶂景區、洪秀全故居、香草世界、圓玄道觀、資政大夫祠等景點。 ●番禺區 綠道連接寶墨園、余蔭山房、大夫山森林公園、亞運城、蓮花山等景點。 ●南沙區 綠道連接蕉門河景觀帶、黃山魯森林公園、大角山濱海公園、萬畝濕地等景點。 ●蘿崗區 綠道連接天鹿湖森林公園、網球中心、南崗河、香雪公園、義務植樹公園等景點。 ●從化市 綠道連接流溪河森林公園、從化溫泉、龜咀古渡、北回歸線標示塔公園等景點。 ●增城市 綠道連接小樓人家、何仙姑景區、荔江公園、增城廣場、天然沙灘泳場、鶴之洲景區等景點。
B. 請問下綠道是什麼
綠道 求助編輯網路名片 交通管理部門把安全、通暢的道路稱為「綠道」。而在景觀設計中,綠道則有更深更廣的內涵,這個概念起源於70年代。英譯「綠道」——greenway,分為兩部分:「green」表示自然存在——諸如森林河岸,野生動植物等;「way」表示通道。合起來的意思就是與人為開發的景觀相交叉的一種自然走廊。
查看精彩圖冊目錄
綠道內涵 綠道特徵 綠道的發展 第1階段 第2階段 第3階段 第4階段 第5階段 綠道類型 他國綠道 日本 串起名山大川 新加坡 促進社會和諧 美國 刺激經濟增長 德國 推動舊城更新 綠道在我國國內的發展 綠道對我國城鄉規劃的啟示 對自然保護的啟示 對城市綠地系統和開放空間規劃的啟示 對文化遺產保護的啟示 對旅遊休閑規劃的啟示 展開 綠道內涵 綠道特徵 綠道的發展 第1階段 第2階段 第3階段 第4階段 第5階段 綠道類型 他國綠道 日本 串起名山大川 新加坡 促進社會和諧 美國 刺激經濟增長 德國 推動舊城更新 綠道在我國國內的發展 綠道對我國城鄉規劃的啟示 對自然保護的啟示 對城市綠地系統和開放空間規劃的啟示 對文化遺產保護的啟示 對旅遊休閑規劃的啟示 展開 編輯本段綠道內涵廣義上講,「綠道」是指用來連接的各種線型開敞空間的總稱,包括從社區自行車道到引導野生動物進行季 資料圖
節性遷移的棲息地走廊;從城市濱水帶到遠離城市的溪岸樹蔭游步道等。 但是,「綠道」內涵很廣,它在不同的環境和條件下會有不同的含義。因此,對這一概念的定義總會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此可以引用查理斯.萊托(Charles Little)在其經典著作《美國的綠道》(Greenway for American)中所下的定義:綠道就是沿著諸如河濱、溪谷、山脊線等自然走廊,或是沿著諸如用作遊憩活動的廢棄鐵路線、溝渠、風景道路等人工走廊所建立的線型開敞空間,包括所有可供行人和騎車者進入的自然景觀線路和人工景觀線路。它是連接公園、自然保護地、名勝區、歷史古跡,及其他與高密度聚居區之間進行連接的開敞空間紐帶。從地方層次上講,就是指某些被認為是公園路(parkway)或綠帶(greenbelt)的條狀或線型的公園。[1] 隨後,Ahern在文獻綜述的基礎上並結合美國的經驗,將綠道定義為是由那些為了多種用途(包括與可持續土地利用相一致的生態、休閑、文化、美學和其他用途)而規劃、設計和管理的由線性要素組成的土地網路 。該定義強調了5點:①綠道的空間結構是線性的;②連接是綠道的最主要特徵;③綠道是多功能的包括生態、文化、社會和審美功能;④ 綠道是可持續的,是自然保護和經濟發展的平衡;⑤ 綠道是一個完整線性系統的特定空間戰略。[2] 在我國,「綠道」具有景觀設計學和社會學兩個方面的概念。 一、指一種「綠色」景觀線路。一般地,沿著河濱、溪谷、山脊、風景道路、溝渠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設,可供遊人和騎車者徜徉其間,形成與自然生態環境密切結合的帶狀景觀斑塊走廊,承擔信息、能量和物質的流動作用,促進景觀生態系統內部的有效循環,同時加強各密近斑塊之間的聯系。 二、社會學方面:我們不僅在大自然中建設「綠道」,還要在民眾心中鋪設政府與百姓順暢溝通的「綠道」,讓老百姓無障礙、少恐懼地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提高民眾在精神生活上的「宜居水平」。 編輯本段綠道特徵綠道是引自歐美發達國家的先進理念,在我國國內尚無完整的經驗可循。綠道主要由人行步道、自行車道等 資料圖
非機動車游徑和停車場、遊船碼頭、租車店、休息站、旅遊商店、特色小店等遊憩配套設施及一定寬度的綠化緩沖區構成。根據需要,綠道外圍可以劃定一定范圍的生態敏感區或農業生產用地作為城市生態廊道或組團隔離帶。由眾多區域綠道、城市綠道和社區綠道組成的綠道網是城鄉、區域生態網路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集環保、運動、休閑、旅遊等功能於一體,是一種能將保護生態、改善民生與發展經濟完美結合的有效載體。 綠道建設基本不需要佔用建設用地指標,具有投資少、見效快的特點,符合建設低碳城市的發展要求,也是擴大內需、刺激消費,推動經濟發展的有效舉措之一。還可以全面提升城鄉居民的生活質量,完善城市功能,強化地方風貌特徵,提升發展品位。[3] 編輯本段綠道的發展第1階段(1867~1900年):早期的綠道規劃 大多數文獻認為,綠道思想的源頭可以追溯到Frederick Law Olmsted和他1867年所完成著名的波士頓公園系統規劃(Boston Park System)。該規劃將富蘭克林公園(Franklin Park)通過阿諾德公園(Arnold Park)、牙買加公園(Jamaica Park)和波士頓公園(Boston Garden)以及其它的綠地系統聯系起來。該綠地系統長達25 km,連接了波士頓、布魯克林和坎布里奇,並將其與查爾斯河相連。其後,Charles Eliot擴展了他的思想,將其綠色網路延伸到整個波士頓大都市區,范圍擴大到了600kin ,連接了5條沿海河流。 第2階段(1900~1945年):景觀設計師的綠道規劃 這一階段主要有Olmsted Brothers、Eliot 1I和Henry Wright,他們從事了一些綠道的規劃。Olmsted Brothers所做的波特蘭的紀念Lewis和Clark的廣場規劃完成了64km的環,後來被規劃師擴展到225km。EliotⅡ所完成的馬薩諸塞(Massachusetts)的開放空間規劃。Henry Wright完成了新澤西州蘭德堡鎮(Radburn Town)的綠色空間和綠道規劃。與此同時,國家公園管理署(NPs)進行了大量的公園道(Parkway)的規劃實踐,如藍橋公園道(Blue Bridge Parkway)。 第3階段(20世紀60年代~70年代):環保運動影響下的綠道規劃 20世紀60年代~70年代美國的環保運動蓬勃開展,並形成了3個綠道的研究中心和代表性研究學者。 Philip (University 0f Wisconsin)在威星康斯州進行自然和文化資源制圖的時候,發現大多數重要的資源都分布在河流廊道兩側,並且完成了威星康斯州遺產道規劃(Wisconsin Heritage Trail Proposa1) 。Iran McHarg( universitv 0f Pennsylvania)所著的《設計結合自然》,尤其是其中一章重點討論了河流廊道的規劃 。ErvinZube(Universitv 0f Massachusetts)領導的大城市區域風景規劃模型(METLAND)研究小組更加註重定量化的研究。 第4階段(20世紀80年代~90年代):綠道運動的命名 在20世紀80年代,美國戶外遊憩總統委員會的報告強調了綠道給居民帶來的接近自然的機會。在1990年,Littl 首次定義了綠道。在北美,這一階段有上千個綠道的規劃和實踐項目,但研究工作嚴重滯後,大多數僅限於項目總結。 第5階段(20世紀90年代至今):綠道成為一個國際運動 這一階段,綠道運動蓬勃發展,世界上有數千個國際、國家和區域層次的綠道項目。在理論研究方面,涌現出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出版了大量的研究專著,召集了不少綠道的學術會議,並出現了有關綠道方面的博士論文。有關綠道的互聯網也鋪天蓋地。[2] 編輯本段綠道類型根據形成條件與功能的不同,綠道可以分為下列5種類型: (1)城市河流型(包括其他水體) 這種綠道極為常見,在美國通常是作為城市衰敗濱水區復興開發項目中的一部分而建立起來的。 (2)遊憩型 通常建立在各類有一定長度的特色游步道上,主要以自然走廊為主,但也包括河渠、廢棄鐵路沿線及景觀通道等人工走廊。 (3)自然生態型 通常都是沿著河流、小溪及山脊線建立的廊道。這類走廊為野生動物的遷移和物種的交流、自然科考及野外徒步旅行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4)風景名勝型 一般沿著道路、水路等路徑而建,往往對各大風景名勝區起著相互聯系的紐帶作用。其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使步行者能沿著通道方便地進入風景名勝地,或是為車游者提供一個便於下車進入風景名勝區的場所。 (5)綜合型 通常是建立在諸如河谷、山脊類的自然地形中,很多時候是上述各類綠道和開敞空間的隨機組合。它創造了一種有選擇性的都市和地區的綠色框架,其功能具有綜合性。[1] 編輯本段他國綠道日本 串起名山大川日本國土面積狹小、自然資源匱乏,但仍通過綠道網的建設來保存珍貴、優美、具有地方特色的自然景觀。日本對國內的主要河道一一編號,加以保護,通過濱河綠道建設,為植物生長和動物繁衍棲息提供了空間;同時,綠道串聯起沿線的名山大川、風景勝地,為城市居民提供了體驗自然、欣賞自然的機會和一片遠離城市喧囂的凈土。 新加坡 促進社會和諧新加坡於1991年開始建設一個串聯全國的綠地和水體的綠地網路,連接山體、森林、主要的公園、體育休閑場所、隔離綠帶、濱海地區等。通暢的、無縫連接的綠道為生活在高密度建成區的人們,提供了足夠的戶外休閑娛樂和交往空間,為多民族社會的和諧融合創造了物質基礎,使新加坡成為一個「城市在花園」的充滿情趣、激動人心的城市。 美國 刺激經濟增長美國東海岸綠道全長約4500公里,是全美首條集休閑娛樂、戶外活動和文化遺產旅遊於一體的綠道,途經15個州、23個大城市和122個城鎮,連接了重要的州府、大學校園、國家公園、歷史文化遺跡。該綠道總造價約3億美元,全部建成後可為沿途各州帶來約166億美元的旅遊收入,為超過3800萬居民帶來了巨大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 德國 推動舊城更新德國魯爾區將綠道建設與工業區改造相結合,通過7個綠道計劃將百年來原本臟亂不堪、破敗低效的工業區,變成了一個生態安全、景色優美的宜居城區。在改善人民生活質量的同時,也提升了周邊土地的價值。魯爾區成功整合了區域內17個縣市的綠道,並在2005年對該綠道系統進行了立法,確保了跨區域綠道的建設實施。[4] 編輯本段綠道在我國國內的發展廣東省走在了全國綠道系統建設和發展的前列。 目前,珠三角一些城市已經在小范圍的局部地區不同程度地開展了有關綠道的探索,為綠道網建設提供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如深圳市規劃在鹽田區打造一條連接沙頭角、鹽田港到大梅沙濱水海岸線、長達19.5公里的步行廊道和自行車道,將山景、海景、港口、生態島、海鮮街等主要景點元素有機串聯,沿路設計了自行車驛站和租賃點,提供停放、零售和簡易餐飲服務等,沿途的房地產商業項目也因此得到價值提升。 根據廣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出台的《珠江三角洲綠道網總體規劃綱要》,珠三角2010年將全面啟動綠道主線建設。根據規劃,廣東從2010年起,用3年左右時間,在珠三角率先建成總長約1678公里的6條區域綠道。同時,各市將規劃建設城市綠道與社區綠道,與6條區域綠道相聯通,形成貫通珠三角城市和鄉村的多層級綠道網路系統。2012年後引導珠三角綠道網向省內東西北地區延伸。珠三角區域綠道主線串聯200多處主要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郊野公園、濱水公園和歷史文化遺跡等發展節點,連接廣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大都市區,服務人口約2565萬人。 項目 主線長度 特 色 途 經 廣東六條區域主幹綠道走向圖
[5]綠道一號 長約310公里 沿珠江西岸布局,以大山大海為特色 西起肇慶雙龍湖旅遊度假區,經佛山、廣州、中山,至珠海觀澳平台,途經50多個發展節點。 綠道二號 長約470公里 沿珠江東岸布局,以山川田海為特色 北起廣州流溪河國家森林公園,經增城、東莞、深圳,南至惠州巽窠灣休閑度假區,經50多個發展節點。 綠道三號 長約360公里 橫貫珠江三角洲,以文化休閑為特色 西起江門帝都溫泉,經中山、廣州、東莞、惠州,東至惠州黃沙洞自然保護區,經60多個節點。 綠道四號 長約220公里 縱貫珠江三角洲中部,以生態休閑為特色 北起廣州芙蓉嶂水源林保護區,向南經佛山、珠海,南至珠海御溫泉度假村,經20多個發展節點。 綠道五號 長約120公里 縱貫珠江三角洲東部,以生態休閑為特色 北起惠州羅浮山自然保護區,經東莞、深圳,南至深圳銀湖森林公園,經20多個節點。 綠道六號 長約200多公里 縱貫珠江三角洲西部,沿西江布局,以濱水休閑為特色 北起肇慶貞山,向南經佛山、江門,南至江門銀湖灣濕地及古兜溫泉,經16個發展節點。 2012年1月,繼珠三角綠道網建成之後,廣東規劃再建綠道5800公里,輻射粵東粵北粵西地區,全省綠道網預計連接廣東21個地級市,串聯500多個旅遊景點。 2012年1月9日閉幕的武漢市十三屆人大一次會議決定,2012年啟動武漢首條城市綠道——全長51公里的東沙綠道建設。 武漢今年將建成首條城市綠道示意圖
編輯本段綠道對我國城鄉規劃的啟示對自然保護的啟示我國的自然保護系統主要包括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地質公園和森林公園四大系統。目前,絕大多數的自然保護地是屬於「散點狀」的,也就是將他們作為一個島嶼,孤立起來進行保護,目前還沒有形成一個全國性的自然保護網路。「島嶼式」的保護只適合於那些以美學價值為主的地質地貌保護區,或者只適合面積巨大的保護區。但是隨著人類活動的劇烈干擾,棲息地破碎化和數量的劇減已經使生物多樣性的保護面臨巨大的威脅,而在東部地區尤其激烈。但我國尚未建立完善的自然保護區網路 ,台灣地區已經開始嘗試建立西海岸的濕地綠道系統以保護其脆弱的生態系統 。綠道途徑對於建構我國的自然保護網路具有重要的生態學意義。對於快速城市化的東部地區,構建綠道網路更具有迫切的現實意義。 對城市綠地系統和開放空間規劃的啟示目前,我國的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和實踐大都專注於綠化隔離帶和單個公園的建設,由於城市的無序蔓延,人工綠化隔離帶很難發揮應有的作用 ,綠道途徑可以將單個公園的建設依託一些線性要素(如城市河流、文化線路、道路系統等)納入到綠道系統當中,使各個公園的生態效益、遊憩效益和歷史文化效益得以更好的發揮。在南京都市圈綠色空間規劃中,在城市尺度范圍內,規劃了3條綠道並且交叉成網路,包括沿城牆環形綠道、林蔭道綠道、內秦淮河綠道。在社區尺度上,則主要是將綠道通過多種手段延伸至社區尺度 。 對文化遺產保護的啟示在文化遺產保護運動發展過程中,經歷了從點上的文物保護到面上的歷史城鎮、街區的保護到線性廊道的保護。而目前,對文化遺產的保護也大多隻側重於單個遺產或某一片歷史文化保護區的保護,將綠道思想引入到文化遺產的保護當中,形成遺產廊道、文化線路、遺產運河等線性的概念,對於我國文化遺產的保護具有重要的意義。中國雖在第一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中就評定了「劍門蜀道」這種線性文化遺產,但時至今日,仍然沒有形成對遺產廊道或線性遺產的管理和法規體系。但許多學者已經呼籲在全國范圍內建立遺產廊道等線性文化遺產並加強保護 。在美國國家公園系統中與綠道相關的線性遺產有遺產廊道(heritage corridors)(4項)、國家歷史道(nationalhistoric trail)(14項)、國家風景道(national scenic trail)(5項)、公園道(parkway)(6項)、河流區(river area)(14項)、海岸線/湖岸線(seashore/lakeshore)(14項),佔美國國家公園系統遺產總數的14% 。[6] 對旅遊休閑規劃的啟示在區域旅遊規劃或景區、景點的規劃當中,可借鑒綠道思想,依託一些線性廊道將主要的景區、景點形成一一條讓遊客身心愉悅的風景道 ,可以改善整個旅遊區的品質,提高旅遊開發的經濟效益。
C. 森林公園天然氧吧自駕隨拍,生活的美好和宋一同尋找
很喜歡一句話,叫做「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一雙發現美的眼睛。」這一句話,道出了生活的真諦。而從選車提車到現在的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我一直覺得自己有著一雙發現美的眼睛。今天就去森林公園探探路,之後帶家裡人或者朋友來玩。
繞了十來分鍾,找到了主幹道,收拾收拾心情准備回家,這次出遊踩點還是很滿意的,整體環境非常滿意,天然氧吧,適合朋友野炊聚餐,周末散心出遊。下次再過來的話,就帶上家人朋友還有可樂零食來野炊了,嘻嘻。
D. 森林公園中那種專給自行車行駛的道路叫什麼
那叫「綠道」,不只是給自行車行駛的。
E. 北京東郊森林公園的百里綠道
北京東郊森林公園內將建成116公里長的綠道系統,市民可沿綠道漫步或者騎行,版盡享林中愜意。北京東郊權森林公園綠道分為森林型綠道、濱河型綠道和濕地型綠道三大類型。其中,森林型綠道是園內最重要的綠道類型,以多層高大的骨幹樹木圍合而成,寬度約3米,地面鋪透水、透氣的彩色瀝青,雨天不積水,無論是跑步或騎自行車,都很適宜。濱河型綠道和濕地型綠道,主要是沿溫榆河等良好的水岸條件,建設濱水綠道,讓市民感受森林與水岸之美。116公里綠道建成後,將形成貫穿全園重點區域的健康騎行路線,沿途還將設有休息驛站。按計劃,今年園內將完成35公里綠道建設,其中通州段21公里,朝陽段7公里,順義段7公里。
F. 在森林公園湖旁邊的森林道步行,需要門票嗎
當然不要門票啦,道路是給行人走的
G. 廣州的六條綠道是什麼
廣州早在2008年就啟動了綠道建設,市林業和園林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到今年9月,6條總長480公里綠道將全面完成建設任務並開始試運營。這6條綠道串聯起了全市70餘個城市景觀節點、51個鎮街,覆蓋了12個區和縣級市。綠道有沒有鋪到你的家門口呢?中秋節期間,不妨踩踩單車,走走綠道,過一個低碳節日。
文/記者劉幸
廣州綠道類型大致可分為3種,分別是生態型綠道、郊野型綠道、都市型綠道。其中郊野型綠道長343公里,比重最大,亮點最多;生態型綠道長32公里,主要在流溪河、石門國家森林公園等生態保護區開展建設;都市型綠道長105公里,讓市民享受到低碳出行的便利。
生態綠道
位於從化流溪河沿線的綠道是省2號綠道,全長124公里,主線從流溪河國家森林公園沿流溪河沿線經從化市、花都區、白雲區、石井河、增埗河進入廣州市區,支線從廣從路、白雲山、麓湖路進入廣州市區。
廣佛同城綠道
省4號綠道在廣州境內被稱為芙蓉嶂綠道,長28公里,從芙蓉嶂水庫、平步大道沿天馬河、巴江河、白坭河至佛山市。
郊野綠道
到大夫山騎自行車是時下番禺周邊居民周末時髦的活動,其實,單車路線的半徑已經遠遠超越大夫山的范圍。全長22公里的省3號綠道,從滴水岩森林公園、大夫山森林公園、金山大道、興業大道至東莞市。
濱海風光
省1號綠道長183公里,從龍溪大道、花地河、珠江沿岸、大學城、蓮花山風景區、海鷗島、黃山魯森林公園、大角山濱海公園、龍穴大道、南沙濕地公園、萬頃沙至中山市。
最古香古色的綠道
除此之外,記者了解到,廣州市各個區也在興建綠道。
在黃埔區,長洲島沿線的綠道已經竣工。綠道旁是清澈的河水,兩岸種有百年原生荔枝樹。綠道連接了南海神廟、南灣古村等著名景點,以及整治一新的河涌、亞運場館等,市民可沿綠道欣賞河岸美景、健身娛樂,在小游園和驛站享受農家樂等配套服務。
H. 從化流溪河森林公園有自行車綠道嗎
當然有啦
I. 什麼是綠道
[編輯本段]綠道內涵 廣義上講,「綠道」是指用來連接的各種線型開敞空間的總稱,包括從社區自行車道到引導野生動物進行季節性遷移的棲息地走廊;從城市濱水帶到遠離城市的溪岸樹蔭游步道等。 但是,「綠道」內涵很廣,它在不同的環境和條件下會有不同的含義。因此,對這一概念的定義總會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此可以引用查理斯.萊托(Charles Little)在其經典著作《美國的綠道》(Greenway for American)中所下的定義:綠道就是沿著諸如河濱、溪谷、山脊線等自然走廊,或是沿著諸如用作遊憩活動的廢棄鐵路線、溝渠、風景道路等人工走廊所建立的線型開敞空間,包括所有可供行人和騎車者進入的自然景觀線路和人工景觀線路。它是連接公園、自然保護地、名勝區、歷史古跡,及其他與高密度聚居區之間進行連接的開敞空間紐帶。從地方層次上講,就是指某些被認為是公園路(parkway)或綠帶(greenbelt)的條狀或線型的公園。[1] 隨後,Ahern在文獻綜述的基礎上並結合美國的經驗,將綠道定義為是由那些為了多種用途(包括與可持 續土地利用相一致的生態、休閑、文化、美學和其他用途)而規劃、設計和管理的由線性要素組成的土地網 絡 。該定義強調了5點:①綠道的空間結構是線性的;②連接是綠道的最主要特徵;③綠道是多功能的包括生態、文化、社會和審美功能;④ 綠道是可持續的,是自然保護和經濟發展的平衡;⑤ 綠道是一個完整線性系統的特定空間戰略。[2] [編輯本段]綠道特徵 綠道是引自歐美發達國家的先進理念,在全國尚無完整的經驗可循。綠道主要由人行步道、自行車道等非機動車游徑和停車場、遊船碼頭、租車店、休息站、旅遊商店、特色小店等遊憩配套設施及一定寬度的綠化緩沖區構成。根據需要,綠道外圍可以劃定一定范圍的生態敏感區或農業生產用地作為城市生態廊道或組團隔離帶。由眾多區域綠道、城市綠道和社區綠道組成的綠道網是城鄉、區域生態網路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集環保、運動、休閑、旅遊等功能於一體,是一種能將保護生態、改善民生與發展經濟完美結合的有效載體。 綠道建設基本不需要佔用建設用地指標,具有投資少、見效快的特點,符合建設低碳城市的發展要求,也是擴大內需、刺激消費,推動經濟發展的有效舉措之一。還可以全面提升城鄉居民的生活質量,完善城市功能,強化地方風貌特徵,提升發展品位。[3] [編輯本段]綠道的發展第1階段 (1867~1900年):早期的綠道規劃 大多數文獻認為,綠道思想的源頭可以追溯到Frederick Law Olmsted和他1867年所完成著名的波士頓公園系統規劃(Boston Park System)。該規劃將富蘭克林公園(Franklin Park)通過阿諾德公園(Arnold Park)、牙買加公園(Jamaica Park)和波士頓公園(Boston Garden)以及其它的綠地系統聯系起來。該綠地系統長達25 km,連接了波士頓、布魯克林和坎布里奇,並將其與查爾斯河相連。其後,Charles Eliot擴展了他的思想,將其綠色網路延伸到整個波士頓大都市區,范圍擴大到了600kin ,連接了5條沿海河流。 第2階段( (1900~1945年):景觀設計師的綠道規劃 這一階段主要有Olmsted Brothers、Eliot 1I和Henry Wright,他們從事了一些綠道的規劃。Olmsted Brothers所做的波特蘭的紀念Lewis和Clark的廣場規劃完成了64km的環,後來被規劃師擴展到225km。EliotⅡ所完成的馬薩諸塞(Massachusetts)的開放空間規劃。Henry Wright完成了新澤西州蘭德堡鎮(Radburn Town)的綠色空間和綠道規劃。與此同時,國家公園管理署(NPs)進行了大量的公園道(Parkway)的規劃實踐,如藍橋公園道(Blue Bridge Parkway)。 第3階段 (20世紀60年代~70年代):環保運動影響下的綠道規劃 20世紀60年代~70年代美國的環保運動蓬勃開展,並形成了3個綠道的研究中心和代表性研究學者。 Philip (University 0f Wisconsin)在威星康斯州進行自然和文化資源制圖的時候,發現大多數重要的資源都分布在河流廊道兩側,並且完成了威星康斯州遺產道規劃(Wisconsin Heritage Trail Proposa1) 。Iran McHarg( universitv 0f Pennsylvania)所著的《設計結合自然》,尤其是其中一章重點討論了河流廊道的規劃 。ErvinZube(Universitv 0f Massachusetts)領導的大城市區域風景規劃模型(METLAND)研究小組更加註重定量化的研究。 第4階段 (20世紀80年代~90年代):綠道運動的命名 在20世紀80年代,美國戶外遊憩總統委員會的報告強調了綠道給居民帶來的接近自然的機會。在1990年,Littl 首次定義了綠道。在北美,這一階段有上千個綠道的規劃和實踐項目,但研究工作嚴重滯後,大多數僅限於項目總結。 第5階段(20世紀90年代至今):綠道成為一個國際運動 這一階段,綠道運動蓬勃發展,世界上有數干個國際、國家和區域層次的綠道項目。在理論研究方面,涌現出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出版了大量的研究專著,召集了不少綠道的學術會議,並出現了有關綠道方面的博士論文。有關綠道的互聯網也鋪天蓋地。[2] [編輯本段]綠道類型 根據形成條件與功能的不同,綠道可以分為下列5種類型: (1)城市河流型(包括其他水體) 這種綠道極為常見,在美國通常是作為城市衰敗濱水區復興開發項目中的一部分而建立起來的。 (2)遊憩型 </B>通常建立在各類有一定長度的特色游步道上,主要以自然走廊為主,但也包括河渠、廢棄鐵路沿線及景觀通道等人工走廊。 (3)自然生態型 通常都是沿著河流、小溪及山脊線建立的廊道。這類走廊為野生動物的遷移和物種的交流、自然科考及野外徒步旅行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4)風景名勝型 一般沿著道路、水路等路徑而建,往往對各大風景名勝區起著相互聯系的紐帶作用。其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使步行者能沿著通道方便地進入風景名勝地,或是為車游者提供一個便於下車進入風景名勝區的場所。 (5)綜合型 </B>通常是建立在諸如河谷、山脊類的自然地形中,很多時候是上述各類綠道和開敞空間的隨機組合。它創造了一種有選擇性的都市和地區的綠色框架,其功能具有綜合性。[1] [編輯本段]他國綠道日本 串起名山大川 日本國土面積狹小、自然資源匱乏,但仍通過綠道網的建設來保存珍貴、優美、具有地方特色的自然景觀。日本對國內的主要河道一一編號,加以保護,通過濱河綠道建設,為植物生長和動物繁衍棲息提供了空間;同時,綠道串聯起沿線的名山大川、風景勝地,為城市居民提供了體驗自然、欣賞自然的機會和一片遠離城市喧囂的凈土。 新加坡 促進社會和諧 新加坡於1991年開始建設一個串聯全國的綠地和水體的綠地網路,連接山體、森林、主要的公園、體育休閑場所、隔離綠帶、濱海地區等。通暢的、無縫連接的綠道為生活在高密度建成區的人們,提供了足夠的戶外休閑娛樂和交往空間,為多民族社會的和諧融合創造了物質基礎,使新加坡成為一個「城市在花園」的充滿情趣、激動人心的城市。 美國 刺激經濟增長 美國東海岸綠道全長約4500公里,是全美首條集休閑娛樂、戶外活動和文化遺產旅遊於一體的綠道,途經15個州、23個大城市和122個城鎮,連接了重要的州府、大學校園、國家公園、歷史文化遺跡。該綠道總造價約3億美元,全部建成後可為沿途各州帶來約166億美元的旅遊收入,為超過3800萬居民帶來了巨大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 德國 推動舊城更新 德國魯爾區將綠道建設與工業區改造相結合,通過7個綠道計劃將百年來原本臟亂不堪、破敗低效的工業區,變成了一個生態安全、景色優美的宜居城區。在改善人民生活質量的同時,也提升了周邊土地的價值。魯爾區成功整合了區域內17個縣市的綠道,並在2005年對該綠道系統進行了立法,確保了跨區域綠道的建設實施。[4] [編輯本段]國內發展 目前,珠三角一些城市已經在小范圍的局部地區不同程度地開展了有關綠道的探索,為綠道網建設提供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如深圳市規劃在鹽田區打造一條連接沙頭角、鹽田港到大梅沙濱水海岸線、長達19.5公里的步行廊道和自行車道,將山景、海景、港口、生態島、海鮮街等主要景點元素有機串聯,沿路設計了自行車驛站和租賃點,提供停放、零售和簡易餐飲服務等,沿途的房地產商業項目也因此得到價值提升。 根據廣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出台的《珠江三角洲綠道網總體規劃綱要》,珠三角2010年將全面啟動綠道主線建設。根據規劃,廣東從2010年起,用3年左右時間,在珠三角率先建成總長約1678公里的6條區域綠道。同時,各市將規劃建設城市綠道與社區綠道,與6條區域綠道相聯通,形成貫通珠三角城市和鄉村的多層級綠道網路系統。2012年後引導珠三角綠道網向省內東西北地區延伸。珠三角區域綠道主線串聯200多處主要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郊野公園、濱水公園和歷史文化遺跡等發展節點,連接廣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大都市區,服務人口約2565萬人。 項目 主線長度 特 色 途 經 廣東六條區域主幹綠道走向圖[5] 綠道一號 長約310公里 沿珠江西岸布局,以大山大海為特色 西起肇慶雙龍湖旅遊度假區,經佛山、廣州、中山,至珠海觀澳平台,途經50多個發展節點。 綠道二號 長約470公里 沿珠江東岸布局,以山川田海為特色 北起廣州流溪河國家森林公園,經增城、東莞、深圳,南至惠州巽窠灣休閑度假區,經50多個發展節點。 綠道三號 長約360公里 橫貫珠江三角洲,以文化休閑為特色 西起江門帝都溫泉,經中山、廣州、東莞、惠州,東至惠州黃沙洞自然保護區,經60多個節點。 綠道四號 長約220公里 縱貫珠江三角洲中部,以生態休閑為特色 北起廣州芙蓉嶂水源林保護區,向南經佛山、珠海,南至珠海御溫泉度假村,經20多個發展節點。 綠道五號 長約120公里 縱貫珠江三角洲東部,以生態休閑為特色 北起惠州羅浮山自然保護區,經東莞、深圳,南至深圳銀湖森林公園,經20多個節點。 綠道六號 長約200多公里 縱貫珠江三角洲西部,沿西江布局,以濱水休閑為特色 北起肇慶貞山,向南經佛山、江門,南至江門銀湖灣濕地及古兜溫泉,經16個發展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