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膠河濕地公園
⑴ 高密膠河濕地公園作文
國家林業局政府網3月21日訊 3月18日,山東省林業廳派出有關專家到高密市考察膠河濕地公園規劃建設情況,濰坊市林業局有關領導參加考察活動。專家組首先聽取了高密市膠河濕地公園規劃建設工作情況匯報,然後實地進行了查看,最後專家們對膠河濕地公園的規劃建設提出了指導性意見。
據悉,膠河濕地公園已申報為省級濕地公園。公園地處膠河中游地區,南自王吳濕地公園始,中有孟家溝水庫,北至膠河故獻橋,同時包括其支流洛溪河、綉水河等。膠河中游自王吳水庫始比降變緩,河道彎曲,溝壑密布,寬窄變化幅度較大,以河流濕地、人工庫塘濕地為主,灘塗濕地為輔,總面積為28100畝,公園分為生態恢復保育區、林業體驗區、管理服務區、沙地景觀恢復區、濕地景觀保護區、宣教保育區和農業體驗區七個分區。主要景點有王吳水庫、孟家溝水庫、國家AA級旅遊景區南山萬松園、三窵老林、晏嬰生態園等。該公園水域廣闊,水源充足,濕地動植物資源豐富、生態環境良好,周邊人文歷史資源豐富,文化底蘊深厚,周邊交通便利,具有開展生態旅遊的區域優勢
⑵ 高密膠河沿岸會開發到哪裡
王黨橋是沒問題
⑶ 高密郵編
高密市,隸屬於山東省濰坊市,地處山東半島東部,膠萊平原腹地,東與青島市接壤。總面積1526平方千米。
高密市是春秋名相晏嬰、東漢大經學家鄭玄、清代大學士劉墉、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的故鄉。被譽為中國民間藝術 「三寶」的撲灰年畫、泥塑和剪紙,久負盛名。[1][2][3]
2018年,高密市轄3個街道、7個鎮[4],戶籍總人口為896444人,其中男性447293人、女性449151人。2018年全市生產總值(GDP)673.80億元[5],2019年,高密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500.0億元。[6]2019全國營商環境百強縣。[7]2019年中國縣級市全面小康指數前100名。[8]2019年入選中國百強縣[9]
中文名
高密市
外文名
Gaomi City
別名
鳳城
行政區劃代碼
370785
行政區類別
縣級市
快速
導航
行政區劃
地理環境
自然資源
人口
政治
經濟
交通運輸
社會事業
歷史文化
特色小吃
地方特產
風景名勝
著名人物
榮譽稱號
歷史沿革
地名由來
《史記·樂毅傳》「樂氏之族有樂瑕公、樂臣公,趙且為秦所滅,亡之齊高密」,為史籍首出高密一名。《水經注·濰水》:濰水「又北過高密縣西。應劭曰:縣有密水,故有高密之名也。然今世所謂百尺水者,蓋密水也。」此為對高密一名較早的解釋。[11] [12]
建置沿革
據考古發掘資料證明,遠在5000年前已有先民在高密境域繁衍生息。
「古唐、虞青州域,為禹封國」(清康熙版《高密縣志》)。
秦置高密縣後,治城陰城(今井溝鎮前田莊東),屬膠東郡(治即墨,今平度市東南)。
西漢,高密縣先屬膠西國,改高密國(俱都城陰城)。
莫言舊居
新莽天鳳元年(14年),改高密曰章牟。
東漢復稱高密,屬高密國(都城陰城)。
三國時,高密縣歸魏,屬城陽郡(治東武,今諸城市)。
西晉懷帝永嘉之亂後,北方進入十六國時期,高密縣先後屬後趙、前燕、前秦、後燕、南燕等國。其上屬皆相因襲。南燕亡後,又歸東晉,屬高密國(都黔陬,今膠州市黔陬村東)。
南北朝時期,南朝宋時,高密縣屬高密郡(治桑犢,今濰坊市坊子區泉河頭附近)。北朝元魏、北齊、北周時,高密縣仍屬高密郡(元魏治高密,即城陰城;北齊移治東武,今諸城市)。
隋文帝統一全國,高密縣移治今柏城鎮故獻。初屬密州,復改稱高密郡(俱治東武,今諸城市)。
唐建國,高密縣治移今市區(戰國前夷維國都城,漢為夷安縣治)。初屬高密郡,改稱密州,又改州為高密郡,後又改稱密州(俱治今諸城市)。
五代時,高密縣上屬仍為密州。
北宋與金,高密縣屬密州(仍治今諸城市)。
元代,高密縣屬膠州(治今膠州市)。
膠河濕地公園
明代,高密縣改屬萊州府(治掖縣,今萊州市)。
清初沿明制,光緒三十年(1904年),膠州升為直隸州,高密縣改屬膠州(治今膠州市)。
中華民國時期,高密縣先屬膠東道(治今煙台市),民國十四年(1925年),改稱萊膠道。民國十七年(1928年)裁道,縣直屬山東省政府。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日軍入侵高密後,至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全境由中國共產黨解放,此間曾有共產黨領導的縣民主政府和國民黨縣政府(駐南鄉王十字庄)並存,還有偽縣政府(駐縣城)。
新中國成立後,高密縣初仍屬濱北專區。1950年5月改屬膠州專區。1956年3月劃歸昌濰專區。1967年2月昌濰專區改稱昌濰地區,1981年5月改稱濰坊地區,1983年10月改稱濰坊市,高密縣均順次屬之。
⑷ 高密市有多少個鄉鎮
截至2019年6月,高密市有7個鎮。
7個鎮分別為:柏城鎮、夏庄鎮、姜庄鎮、大牟家鎮、闞家鎮、井溝鎮、柴溝鎮。
高密地處山東半島腹地,秦代置縣。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上屬幾經改變。撤縣設市後,作為縣級市,歸濰坊市代管。行政區劃及其稱謂因社會發展變化而多次發生變更。
至2019年6月,全市共轄7個鎮、3個街道和2個區。(2010年稿件未將峽山劃出:高密市位於山東省濰坊市東境。
地理座標在北緯36°8′44″至36°41′20″、東經119°26′16″至120°0′38″之間。東鄰膠州,西依安丘、昌邑,南連諸城,北接平度。
南北最長60.1公里,東西最寬51.2公里,總面積為1605.55平方公里。距省會濟南265公里,距濰坊市75公里。膠濟鐵路橫貫縣境中部,濟(南)青(島)公路與平(度)日(照)公路在縣境南部交會)。
(4)高密膠河濕地公園擴展閱讀:
高密市的區劃沿革:
新中國成立之前,中共領導的民主政府亦循舊制。
1951年,全縣劃為17個區。1956年,撤4個區,改城關區為城關鎮,全縣為14個區(鎮)。
1958年2月撤區,全縣劃為26個鄉(鎮)。是年9月,撤鄉(鎮)成立人民公社,全縣成立16處人民公社。
至1980年,全縣人民公社增至20處。1984年3月,撤公社,改稱鄉(鎮)。全縣劃為11鎮、18鄉。
2001年3月,全市鄉鎮調整為17鎮、3街道。2007年8月,全市調整為7鎮、3街道。
2008年全市調整為7鎮、3街道、2區。分別是:朝陽街道、密水街道、醴泉街道、柏城鎮、夏庄鎮、姜庄鎮、大牟家鎮、闞家鎮、井溝鎮、柴溝鎮、經濟開發區、膠河疏港物流園區。
2011年1月成立咸家工業區,由原咸家鄉23個村和原仁和鎮的高屋村組成。
2012年9月成立膠河生態發展區,由原李家營鎮57行政村組成。
2012年8月成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區,由夏庄鎮的27個行政村和朝陽街道的8個社區(村)組成。
2015年2月16日,膠河疏港物流園區更名為東北鄉文化發展區,管轄范圍擴大到2007年前原河崖鎮56個村的管轄范圍。
2015年4月成立注溝現代農業發展區,由原注溝鎮45個行政村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