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觀濕地公園
園區劃分為 濕地科普教育區、濕地科普教育區、大湖親水運動休閑區、 九曲灣歷史與民俗文化體驗區、主題生態群島觀光休閑區等5個功能區。
濕地生態保育區
濕地生態保育區是濕地公園保護的「核心區」,面積10.24平方公里,這里擁有典型的河口濕地和草本沼澤濕地景觀,薈萃了太平湖濕地的精華,其功能定位科學考察、生態監測、濕地研究和生態旅遊。除建設一些用於科學研究的設施,如濕地觀光棧道、觀鳥中心、標本館、濕地生態系統博物館等以及監測站點外,嚴禁其他旅遊項目的開發。
濕地科普教育區
濕地科普教育區緊鄰公園的核心保護地帶,面積12.21平方公里,是太平湖濕地公園內包含陸地面積最多的區域,既有濕地景觀,又有景色宜人的田園風光。其功能定位生態科普教育、生態觀光和鄉野休閑。開發建設以科普教育類項目為主,同時兼顧一些觀光類和休閑類等相對靜態的旅遊產品,如多類型濕地園、鄉土植物園、水趣園、鄉野垂釣園、生態示範村、露營地等。
大湖親水運動休閑區
大湖親水運動休閑區是太平湖水面最為開闊的區域,面積35.42平方公里。充分利用和提升現有的基礎設施,並結合公園入口外圍的停車場、加油站等旅遊服務設施的建設,打造為濕地公園主要的遊客接待區域。同時,根據湖面開闊、水資源豐富的特點,開展遊船觀光、濱水休閑及水上運動類項目。
九曲灣歷史與民俗文化體驗區
九曲灣歷史與民俗文化體驗區的面積25.21平方公里,這里不僅水域蜿蜒曲折,湖灣港汊參差錯落,還分布有以眾家山遺址為代表的新石器文化和古人類文化、以龍窯寨為代表的制陶文化、以輪渡村和平龍山茶園為代表的鄉村民俗文化和農耕文化等。其功能定位歷史文化體驗、鄉村民俗文化體驗。通過對民俗文化、歷史文化的挖掘和整理,建設輪渡民俗文化接待村、平龍山茶文化農耕文化體驗基地、眾家山古人類文化體驗區等,從而體現「知性之旅」的內涵;同時,開展採茶、炒茶、品茶、製作陶器等一些遊客參與性強的旅遊項目,增強遊客新奇的體驗。
主題生態群島觀光休閑區
主題生態群島觀光休閑區則由湖中數十個大小不等、高低錯落的島嶼組成,堪稱太平湖的景觀精華區,面積15.42平方公里。其功能定位特色休閑、生態觀光。開發方向是在保持整體自然原生景觀特點的前提下,有選擇地開發一些島嶼,並引入生態循環的理念,形成「一島一品」的主題群島生態休閑項目群。目前重點開發黃荊島景區。[2]
在國家林業局特別是省林業廳的正確指導下,安徽太平湖國家濕地公園試點建設工作按照國家關於濕地公園試點建設的要求,穩步推進。濕地保護管理體系、資源監測體系、科學研究體系、宣教培訓體系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濕地保護工作局面逐步形成,公眾濕地保護意識普遍增強,濕地生態功能日益強化,濕地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逐步顯現。
❷ 濕地公園的管理
根據《濕地公園管理辦法》,濕地公園分為以下兩級:
(1)國家級濕地公園:濕地公園的主題突出,濕地生態環境優良、濕地景觀特別優美,觀賞、科學、文化價值高,地理位置特殊,對區域生態環境具有重要的調節作用,且生態旅遊服務設施齊全;
(2)省級濕地公園:濕地公園的主題突出,且濕地生態環境良好、濕地景觀有特色,有一定的觀賞、科學、文化價值,對區域生態環境有一定的調節作用,且具備必要的旅遊服務設施。 1.濕地土層結構改造
土壤結構對濕地公園的營建起著重要作用。由於砂土營養物含量低,植物生長困難,而且容易使水體快速滲入地下,所以不宜設在最下層。而粘土礦物有利於防止水體快速滲入地下,並可限制植物根系或根莖穿透,故通常採用粘土構築濕地下層。壤土也可以代替粘土置於底層,但應適當增加厚度。
2.濕地護岸生態設計
作為水陸交界地帶的濕地岸邊環境的營建也是十分重要的,需要精心考慮。混凝土砌築的護岸破壞了濕地對周圍環境應有的過濾和滲透作用。而人工草坪由於自我調節能力弱,大量的澆灌、除草、噴葯等管理措施,極易導致殘余化學物質流入水體造成污染。 自然濕地生態系統對人類具有重要的意義。城市濕地公園建設,強調的是濕地生態系統特性和基本功能的保護、展示,突出濕地特有的科普教育功能和自然文化屬性。其景觀設計及植物配置要注意幾點。 保持濕地的完整性
依託原有的生態環境和自然群落,是濕地景觀規劃設計的重要基礎。對原有濕地環境的土壤、地形、地勢、水體、植物、動物等構成狀況進行調查,在准確掌握原有濕地情況的基礎上,科學配置與濕地原生態系統相互結合,起到相得益彰的景觀效果,才能在設計中保持原有自然生態系統的完整性。 實現人與自然和諧
在考慮人的需求之外,濕地景觀設計還要綜合考慮各個因素之間的整體和諧。通過調查周圍居民對該景觀的影響、期望等情況,在設計時才能統籌各個因素,包括設計的形式、內部結構之間的和諧,以及它們與環境功能之間的和諧。
這樣也才能在滿足人的需求的同時,保持自然生態不受破壞,使人與自然融洽共存,達到真正意義上的保持濕地網路系統的完整性。 保持生物多樣性
在植物配置方面,一是應考慮植物種類的多樣性,二是盡量採用本地植物,三是在現有植被的基礎上適度增加植物品種。多種類植物的搭配,不僅在視覺效果上相互襯托,形成豐富而又錯落有致的效果,而且與水體污染物的處理功能也能夠互相補充,有利於實現生態系統的完全或半完全(配以必要的人工管理)的自我循環。其原則是在現有植被的基礎上,適度增加植物品種,從而完善植物群落。 科學配置植物種類
植物的配置設計,要從濕地本質考慮,以水生植物作為植物配置的重點元素,注重濕地植物群落生態功能的完整性和景觀效果的完美體現。
從生態功能考慮,應選用莖葉發達的植物以阻擋水流、沉降泥沙,採用根系發達的植物以利於吸收水系污染物。
從景觀效果上考慮,有灌木與草本植物之分,要盡量摸擬自然濕地中各種植物的組成及分布狀態,將挺水(如蘆葦)、浮水(如睡蓮)和沉水植物(如金魚草)進行合理搭配,形成更加自然的多層次水生植物景觀。
從植物特性上考慮,應以鄉土植物為主,外來植物為輔,保護生物多樣性。 因地選擇植物品種
喬灌木及地被植物可選用銀杏、香樟、水杉、櫻花、落羽杉、池杉、楸樹、黃連木、烏桕、苦楝、石楠、楓楊、榕樹、垂柳、沙地柏、迎春、石竹等;水生植物可選用荷花、菖蒲、香蒲、澤瀉、水鳶尾、蘆葦、金魚草、水竹、水蓼、水蔥、金魚藻;草坪草可選用冷季型的早熟禾、黑麥、剪股穎,暖季型的狗牙根、地毯草、馬蹄金等。 此外,設計中還應設置一些動物食源植物和鳥嗜植物,為鳥類提供食物來源。在濕地公園內的水體一側盡量不安排高大喬木,為鳥類提供充足的活動空間。
❸ 濕地公園是什麼意思
簡單的說,濕地是一類介於陸地和水域之間過渡的生態系統。濕地公園(Wetland Park)的概念類似於小型保護區,但又不同於自然保護區和一般意義公園的概念。根據國內外目前濕地保護和管理的趨勢,兼有物種及其棲息地保護、生態旅遊和生態環境教育功能的濕地景觀區域都可以稱之為"濕地公園",
濕地國際公園應該保持該區域的獨特的自然生態系統並趨近於自然景觀狀態,維持系統內部不同動植物種的生態平衡和種群協調發展,並在盡量不破壞濕地自然棲息地的基礎上建設不同類型的輔助設施,將生態保護、生態旅遊和生態環境教育的功能有機結合起來,實現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和生態環境的改善,最終體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境界。
濕地公園的最大特點在於主題性、自然性和生態性
長江中下游是我國河湖濕地分布最集中、最具代表性的地區。該區域的濕地主要由長江及其眾多支流、湖泊組成。鄱陽湖、洞庭湖、洪湖、太湖、巢湖和洪澤湖等是本區著名湖泊。
❹ 濕地公園 景觀橋的夜景
深圳東部華僑城「茶溪谷」濕地公園景觀浮橋設計英德市德立浮橋工程有限公司承接了國內回最長的景觀浮橋工程,答該工程設計最大荷載300公斤/平方米,水位落差2.0米,全長386米,寬3米,採用拋錨式固定,該工程也是目前國內城市景觀工程中技術要求最高的項目,設計施工均由英德市德立浮橋工程有限公司負責。該工程位於深圳東部華僑城茶溪谷內,遠遠望去,猶如一條巨龍蜿蜒於兩岸之間,佇立浮橋之上,欣賞獨有的湖光山色,隔欄眺望,宛如進入一個童話般的世界!凡到深圳的國內外貴賓要員或商賈遊人,無不到「茶溪谷」濕地公園浮橋一帶,欣賞東部華僑城的海濱風光。「茶溪谷」濕地公園浮橋將帶著自身特有的異彩,成為東部華僑城一道令人嘆為觀止的亮麗風景線。
浮橋是用於連接水域兩岸的交通設施,浮橋主要由增強塑料浮箱,鋼結構受力件,防腐木板等材料製作而成,它可以隨著水位的變化而上、下浮動,具有良的親水性和景觀效果。適用於風景區、度假區等景觀條件較好的風景名勝地點,為旅遊景點增添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❺ 長春北湖國家濕地公園的景觀改造
長春北湖濕地公園佔地11.97平方公里,總投資30億元,於2010年開工建設,2012年7月28日正式開園。分內湖區和外河區兩部分。內湖區是原伊通河泄洪區、經清淤布景修築路橋改造為濕地公園,濕地公園已完成綠化面積315萬平方米,柳堤上有柳樹品種共計51個品種,739株,包括旱柳、白皮柳、金絲垂柳、金枝柳、垂柳、龍須柳、饅頭柳、三蕊柳、蒙古柳、松江柳、河柳、筐柳、大黃柳、朝鮮柳、美國纖維柳等。另外,累計栽植喬木186個品種,6.97萬株;累計栽植灌木144個品種,1.53萬株。外河區包括橡膠攔河壩工程和開河建島工程、目前仍在建設中。
❻ 義烏濕地公園的主要景點
一個以植物造景為主的濱河景觀工程 福田濕地公園是一個以植物造景為主的濱河景觀工程,園內苗木品種豐富,喬灌木種類超過100種。經過幾年的精心養護,福田濕地公園已成為義烏最漂亮的生態型濕地公園。
四季廣場
四季廣場是福田濕地公園的主入口,以鋪裝為主,中間植有胸徑達50cm的大香樟。兩側跳泉池把噴泉和卵石完美結合起來。通道兩側還有兩排大型浮雕擋牆,一排反映義烏市場變遷,刻畫「雞毛換糖」等市集場景;一排刻制了義烏的文人名士,如吳晗、馮雪峰等人,宣揚其生平及思想。
林蔭大道
公園內的湖濱林蔭大道環湖而設,寬4.5米,是公園內主要景觀大道,也是消防通道,供人們休閑健身、散步、騎車。
珍珠灘
福田濕地公園可見南北流向東青溪,溪兩側均以水生植物為主,配有各種小喬木,置以卵石,並設三道滾水壩;大型水體山塘湖呈葫蘆形,湖邊淺水區配植多達30種水生觀花觀葉植物,周邊主要景觀有天籟台、「張拉膜」廣場、水中木平台、木棧道、草亭等構築物,使湖邊景觀生動活潑。湖泊源頭,五道大型滾水壩及大小卵石共同構成了水域景點珍珠灘。
百花谷
百花谷是福田濕地公園的景區,該景區建有13幢別墅式小木屋,內有滌心池、假山水體、卵石駁岸、雨花石小徑、木平台等,多種水生植物如睡蓮、萱草、唐菖蒲等。
情景雕塑
福田濕地公園的主要建築小品有溶月泉、水影橋及情景雕塑,最突出的是6組情景雕塑,包括「商通四海」、「舞龍」、「少女與孔雀」、「趕集」、「母子」、「學習」。情景雕塑在義烏公園內比較少見,此次6組雕塑中,「商通四海」、「舞龍」、「少女與孔雀」這3組雕塑不但體量大、造型生動、意義也很深遠。如「商通四海」表現的是4隻獅子托著地球,寓意義烏商業貿易遍布全球。
福田濕地公園內還配套建有長廊、亭子、公廁及管理用房等建築,方便群眾休閑憩息。
❼ 濕地公園怎麼樣可以說說嗎
濕地公園是國家濕地保護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濕地公園具有濕地保護與利用、科普教育、濕地研究、生態觀光、休閑娛樂等多種功能,是國家濕地保護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濕地自然保護區、保護小區、濕地野生動植物保護棲息地以及濕地多用途管理區等共同構成了濕地保護管理體系。
發展建設濕地公園是落實國家濕地分級分類保護管理策略的一項具體措施,也是當前形勢下維護和擴大濕地保護面積直接而行之有效的途徑之一。
發展建設濕地公園,既有利於調動社會力量參與濕地保護與可持續利用,又有利於充分發揮濕地多種功能效益。
同時滿足公眾需求和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通過社會的參與和科學的經營管理,達到保護濕地生態系統、維持濕地多種效益持續發揮的目標。對改善區域生態狀況,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7)景觀濕地公園擴展閱讀:
城市濕地公園規劃的總目標在於減少城市發展對濕地環境的干擾和破壞、提高濕地及其周圍環境的自然生產力,通過恢復濕地原有的自然能力,使其具備自我更新的能力。
並使周圍用地的土壤狀況得到改善,為植被的恢復創造條件,從而使城市濕地更加富有生命力。同時,還應在城市的各種用地需求之間建立一種平衡,並尋求建立更好的新型共存方式。
實現城市濕地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在此基礎上營造新的城市公園類型,滿足市民日益增長的接近自然的需求。
❽ 濕地公園啥意思
濕地公園就
是說。這個
公園基本上
都是以蘆葦
,和沼澤為主。
❾ 太原汾河濕地公園的主要景點
濕地公園分為四大景點: 位於濱河東路勝利橋北。這里是汾河濕地公園的主入口。景點佔地面積4.5萬平方米,其中水面面積0.3萬平方米。
包括的小景點有:
北澗河景觀橋:是汾河景區一、二期工程的銜接,仿木混凝土結構建築。
迎客亭:是從汾河景區東岸進入汾河濕地公園的第一個景點。亭前開闊、平整,結合現狀柳樹、國槐圍合,自成一體。
三畝塘:通過種植、保留大面積水生植物,向遊人展示人工濕地污水處理的主要功能流程,通過展示濕地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和濕地自然景觀,開展濕地科普宣傳和教育活動。
芳草渡廣場:佔地7000平方米。廣場結合現狀高差及高大喬木、四季鮮花,形成天然半圍合的的休息空間。
蘆葦盪:佔地6000平方米,利用大片地域特色明顯的水生植物蘆葦作背景,以芳草渡人工濕地展示區的凈化水為補水,通過鋪設木棧道,對景點入口起導向作用。
汾河人家:將農家的矮木牆、磨盤等設計組合,成為人們觀景、遮風避雨的休息場所,共同組成汾河農耕文化的縮影。
金沙灘:仿火山熔岩結構建設,佔地面積2400平方米,結合現有地形和水利工程,依勢造景。
九曲陣:將地域特色植物組合到游戲中,並形成高低錯落的綠色植物迷宮。
旱溪:藉助地形高差,大型石塊,並局部設置淺水池,豐水時形成跌水,枯水時藉助石塊,形成北方河灘景色。
懸壺:位於芳草渡廣場北側的景點。400公斤的黑色懸壺、飄動著的紅色中國結與流水構成一幅景觀。該小品既是對一代文化大師、著名的思想家、醫學家和書畫家傅山先生誕辰400周年的紀念牞也是黃河文化、三晉文化的象徵。 位於濱河東路小輪車場南。景點佔地面積3.2萬平方米,其中水面面積0.2萬平方米。結合小輪車賽館及森林公園西門設置輪之舞,緊扣奧運主題將綠色、科技、奧運精神同濕地自然景觀融合,通過水景、地景、體育活動區等加以體現。
包括的小品和景點有:
杏花聽雨:木花架與周圍的微地形、喬木、湖面形成了一個小型的空間,為遊人創造了一個休息空間,。
石磨幽徑:兩側的小路由石磨盤點綴成景,小輪車場車輪意象與山西民俗風情以不同的形態分布形成一組景色。
門球場:設置了標準的門球場,為廣大市民節假日鍛煉、健身提供了場所。
輪之舞廣場:佔地8850平方米,是汾河濕地公園佔地面積最大的廣場。水系設置了小橋,形態形式各異。
碧水漣:以聯排的樹干為主體,水通過長56米、高4米的樹干層層疊落形成跌水,瀑布飛瀉直下最終與汾河水相融。 位於濱河西路勝利橋北。景點佔地面積4.7公頃。通過「石」這一大自然最純朴的元素設置石灘,形成人文地景景觀,並為周圍居民提供一個休閑娛樂的場所。入口廣場寬闊平坦,疊石景觀石屏風上刻了「汾河濕地」四個字;其背後的緩坡綠地下是親水平台。
包括的小品和景點有:
玲瓏灘:以野生植物為主,環繞著一片片小水面,水底鋪設五色卵石,岸邊擺放了堆石景觀。
索趣廣場:位於玲瓏灘以北,也是本景點最北端的一個景點廣場。索趣廣場場地被仿木矮牆分隔,成為系列的小空間廣場:針對不同的運動人群提供不同的活動場地,並賦予不同的色彩與質地。老人健身場所地面屬混凝土壓花印模,特殊處理後,確保了老人散步、跳舞時的安全;兒童娛樂場所地面光滑,為小孩滑板、滑旱冰提供了活動場所。 景點佔地面積3.4公頃,是汾河西岸最北端的景點。通過樹形觀鳥塔、蘑菇休息廳、樹穴等一系列仿自然的景觀元素,為市民提供大自然原始水岸景觀。
包括的小品和景點有:
觀鳥塔:樹形觀鳥塔既標志了新景點的開始,為人們提供一個制高點,以俯視望的視野觀察東岸的濕地和北面的湖心島。
石趣園:是一個用石頭半圍合成的園子,周圍有彎曲的小徑、茂盛的植物,石頭上有題刻,表現野生景觀中的人文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