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慶硅化木國家地質公園
公園內地質現象獨特,旅遊資源豐富。園區內林木覆蓋率達到80%,有植物780種,脊椎動物180種,全年平均氣溫8℃,夏季氣溫比市區平均低5℃。
在兩個中元古代海相沉積地層和三個火山盆地中,有目前華北地區規模最大的原地埋藏的硅化木群,有地應力擠壓隆起的紅石灣穹隆,有褶皺構造的六道河背斜,有水平翹起如書似劍的書劍峰單斜,有風蝕河切形成的天生橋,海相波痕波瀾壯闊,小昆侖山險峻巍峨,大灘保護區花錦樹茂,朝陽寺、燕長城、古家窯古器絮語遠古人生……
據科學家考證,當地木化石產生於中侏羅紀晚期,距今已經歷一億三千萬年的滄桑歲月。那時當地是莽莽林海,植被茂盛,到處生長著以寬孔異木(現稱古松柏類樹木)為主的原始森林,後來由於地殼發生劇烈變化,驟然沉積硅化而形成古木化石,地殼再度變化將古木化石浮於地面。
史料記載,北宋年間,沈括被流放到此地,發現了古木化石,故在《夢溪筆談》一書中作了松化為石的記載。國家政協副主席錢偉長先生十二歲研讀之餘,甚覺好奇,便想一睹為快,獲悉「古木化石群」景點建立後,便專程蒞臨觀賞,以償夙願,並欣然為「古木化石群」景點親筆題名。 地質公園西側白河堡水庫之北東邊村一帶及白河堡水庫庫東600米處,有零星硅化木,地層也為上侏羅統土城子組一、二段地層。位於花盆村東1.5公里處,花盆——河北省公路旁。賦存動植物化石地層的岩性是上侏羅統土城子組灰綠色細砂岩,距今已有1.4億年。出露的硅化木多為化石碎片與岩石固結在一起。同時還有雙殼類動物化石,主要有祿豐珠蚌、葛氏珠蚌、蒙陰蚌等,尤以珠蚌屬為主。化石形態各異,單、雙殼都有,殼瓣一般保存較完整。
走進硅化木國家地質公園,回歸融入大自然不知有秦漢。其獨特的景觀,恬靜的山村,純朴的民風,清新的空氣,會給您返璞歸真的全新體驗。
⑵ 硅化木國家地質公園的恐龍生存遺跡
山上的足跡為北京曾有恐龍存活提供了實證。首席攝影記者 蔡代征/攝
恐龍出沒 注意
延慶發現恐龍足跡化石距今約1.5億年前
注意,北京曾有恐龍出沒,而且數量不少、體格巨大。昨天,延慶區政府正式公布,千家店鎮延慶硅化木國家地質公園核心區內發現大批距今約1.4億至1.5億年前晚侏羅世的恐龍足跡化石。這是北京地區首次發現恐龍存活過的證據,也是世界上首都圈唯一的恐龍記錄。
地質調查中發現足跡
延慶區人民政府聘請中國地質大學地質公園(地質遺跡)調查評價研究中心對延慶境內的地質遺跡分布和特點進行深入調查,為申報中國延慶世界地質公園進行學術准備。科考期間,以中國地質大學張建平教授為首的科學考察隊在延慶硅化木國家地質公園內發現了大批恐龍足跡化石,地點位於千家店園區核心區S309線延慶段南側,保存於上侏羅紀土城子組三段紫紅色砂岩中。恐龍足跡位於山體上,密集分布於山底到山頂的區域。
張建平教授介紹說,留有恐龍腳印的山體原本應是水平位置,但由於地殼運動,部分足跡隨山體提升至山頂。至於足跡何時暴露出來的,張建平推測應該是幾十年的事,「這可能是在修路開山時,恐龍足跡才暴露的,但保留得很好,幾乎沒有受到毀壞。」
最大足跡長達半米
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部分委員及其他相關專家對延慶區境內的這批恐龍足跡化石進行了現場鑒定,認為這批恐龍足跡化石屬於晚侏羅世覆盾甲龍類、獸腳類、鳥腳類及可能的蜥腳類恐龍足跡。
張建平介紹說,已發現恐龍足跡化石點3處,其中一號點下部暴露出足跡為30個,清晰的行跡2道;一號點上部暴露的足跡至少達到幾百個,成串的行跡約6至7道;二號點暴露出足跡15個;五號點暴露出足跡9個。其他3處化石點基本由恐龍幻跡組成,將進一步研究其屬種特徵。張建平教授介紹說,最大足跡有50厘米,最小的也有10厘米,從現場情況分析,更多更好的恐龍足跡賦存在尚未揭露的岩層中,預計將有更驚人的發現。
擬建恐龍主題公園
延慶區已啟動初期保護方案,包括擬定恐龍足跡化石保護區范圍,設柵欄圍護、專人全天巡護;著手編制保護區總體發展規劃;開挖排水溝,避免雨水進一步沖刷及地質災害的發生;加固山體,以防損壞足跡;為足跡臘封等等。邊界圍擋已經完成。
千家店鎮鎮長池合倉表示,恐龍足跡位於灤赤路沿線,今後灤赤路將改線,實現封閉管理,同時將新建恐龍主題公園。
⑶ 延慶硅化木國家地質公園,有人去過嗎,怎麼樣,好玩嗎
路上的景色不錯
⑷ 北京延慶硅化木國家地質公園作文六百字左右
硅化木國家地質公園,位於北京市延慶縣東北部燕山叢中白河兩岸。距離市區約100公里,是國家級地質公園、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春季山花爛漫,盛夏峰巒疊翠,金秋瓜果飄香,冬日銀裝素裹。它以雄渾的氣魄,向世人展示了大自然的壯美和迷人的魅力。園區生態優良、山青水綠,環境優美,氣候涼爽宜人,是首都一處獨具特色的游覽區。
硅化木國家地質公園,西起燕山天池,東至滴水壺,全長26公里,南北寬約6—8公里。延慶硅化木主要分布在千家店鎮下德龍灣村附近的白河兩岸,產於距今1.4億年前的保羅紀火山盆地中,是目前華北地區規模最大的原地埋藏、原地產出、原地展示的硅化木群。在地質公園的中心區,已挖掘出木化石57銖,其分布在白河兩岸山坡上的海相沉積沙頁岩中。這些木化石是研究華北地區中生代地質歷史時期古地理、古氣候演化的重要依據。
公園內內含有5個景區(小昆侖地質科普區、地質公園中心區、烏龍峽谷地質水文游覽區、燕山天池休閑度假區、大灘生態示範區)和眾多地質人文自然景觀,是全國唯一以典型、稀有、珍貴硅化木群為主體的國家地質公園。
古木化石群是延慶硅化木國家地質公園主景區,區域依山傍水,風景優美。木化石以其"化腐朽為神奇"的特色而享盛名。分布面積廣闊,東西寬1000餘米,南北長2000多米。化石集中裸露或深埋地層,縱橫交錯,形象逼真,且年輪清晰可辨,具有相當高的欣賞、考古價值。是一處集觀光旅遊、民俗渡假與科普教育為一體的綜合風景區
在硅化木公園的山上,點綴著很多顏色鮮艷的亭子,每個亭子中都有玻璃罩著的硅化木。不同的硅化木有不同的相關介紹,它們充滿了歷史的氣息。
硅化木又稱「石樹」,是中侏羅紀晚期產物,1.4億年前,這里氣候溫暖,高大喬木繁茂,由於火山噴發和地層突然斷裂,植物被埋於地下,在隔氧高溫的環境下,經過漫長的石化作用,木材中的有機質被地下水中的硅質礦所代替,又經過地層抬升等地殼運動,將這些木化石推出地面,於是形成了硅化木。北宋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有「距渤海千里之遙,松化為石」的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