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植物園游記
中山植物園分為北園和南園兩個部分,北園里多為亞熱帶溫帶的植物,所以種在室外,而南園多為熱帶的植物,所以種在溫室里。
北園里的植物很豐富,分類園、本草園、薔薇園都有很多觀賞或葯用價值很高的植物,其中不乏珍稀的植物,比如南京椴,珙桐,領春木等,但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植物是白棠子樹。白棠子樹(Callicarpadichotoma)是馬鞭草科(Verbenaceae)紫珠屬的植物。紫珠顧名思義就是果實像紫色的珠子。紫珠屬的植物在春季開花,紫色的小花排成一至四級的二歧聚傘花序,花序經常有一個總梗,成對地長在葉腋,看上去就像葉腋插著兩把小扇子。每朵小花不僅花瓣是紫紅色的,連花絲也是紫紅色的,色彩清淡但艷麗,所以遠觀的時候,滿樹的層層疊疊的紫紅構成了優美的畫面。而到了果期,大多數紫珠屬植物的葉子都掉了,只剩下一串串紫色的果實掛在枝頭,給人秋實累累的感覺。可以說詮釋「春華秋實」的植物,紫珠再合適不過了。
而更讓人驚奇的是,白棠子樹在紫珠屬里是很特別的一份子。她的果實在變成紫色之後的一段時間會漸漸變成白色!這也是她名字的由來:白色的棠子。其實在果實沒成熟的時候,白棠子的果實還是綠色的,也就是說她的果實顏色先從綠色變成紫色,再變成白色!如此多樣的色彩變化,讓人感嘆植物世界真是奇妙!
南園的溫室里有光鮮奪目的各種蘭花,有婀娜旖旎的棕櫚類植物,也有清明亮麗的睡蓮等等,其中有一種很知名的植物——菩提樹。菩提樹(Ficusreligiosa)是桑科(Moraceae)榕屬的植物,它的典型特徵便是葉子先端有一段長長的尾尖。這種尾尖也叫「滴水葉尖」,它的主要作用是排出停留在葉片上的雨水,因為菩提樹長在溫暖多雨的熱帶地區。菩提樹是印度的國樹,也是佛教的聖樹,因為釋迦牟尼是在菩提樹下悟道的。菩提樹蘊含著很多文化,佛教小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蘊含著很深的禪的哲理,傣族人信奉小乘佛教,也視菩提樹為神樹,父母都要教育子女「不要拋棄父母,不要砍菩提樹」。由歌德作詞,舒伯特作曲的《菩提樹》,表達了一個遊子對家鄉的思念之情。菩提樹作為一種載體,在人類文化種占據著一席之地,這對一種植物來說是很難得的。
我想每一種植物都是特別的,只是有些被我們所熟知,有些還被我們賦予了某種意義而深知,而另外一些則獨自默默生長。我們沒有必要感嘆這種情況不公平或不合理,因為「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但任何一個熱愛自然的人都會願意去接觸它們,認識它們,因為如果人生能在不斷地體驗中度過,那就是美好的人生。
——算盤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