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公園大全 » 郯城地質公園

郯城地質公園

發布時間: 2020-12-04 16:22:08

㈠ 郯城縣有山嗎

馬陵山為我國著名自然人文景觀,地跨臨沭、郯城、江蘇新沂三縣,是一條低山內丘陵。它容北起臨沭縣曹庄,南到江蘇,北南走向,綿延60餘公里,以狀如奔馬而得名。為省級風景名勝區,省級自然保護區,國家地質公園及國家4A級風景名勝區。

㈡ 臨沂的旅遊景點有哪些

1、蒙山國家森林公園

蒙山國家森林公園被譽為「天然氧吧」、「超潔凈地區」,茂密的松林空氣中負氧離子含量為每立方厘米854167萬個,其是北京地區的195倍,居全國之首;

美麗的森林風光,清潔的空氣質量,是廣大遊客戶外鍛煉、運動休閑的最佳選擇;登山對人的視力、心肺功能、四肢協調能力、體內多餘脂肪的消耗、延緩衰老等各個方面有直接的益處。

2、天上王城景區

其位於沂水縣城西北40公里處,地處沂蒙山腹地的沂水、沂源、蒙陰三縣交匯點,主體景區紀王崮處在周圍60多座山崮的環抱之中,被譽為沂蒙七十二崮之首;

紀王崮海拔577.2米,面積為4平方公里,呈南北走向,長達數公里,四周峭壁高達二、三十米,地貌奇特,山勢陡峭,雄偉挺拔,十分險要,是歷代兵家相爭之地,也是七十二崮中居住人數最多的山崮。

3、蘭陵國家農業公園

蘭陵國家農業公園共分為十個功能區:農耕文化、科技成果展示區、現代農業示範區、花卉苗木展示區、現代種苗培育推廣區、農耕採摘體驗區、水產養殖示範區、微滴灌溉示範區、民風民俗體驗區、休閑養生度假區、商貿服務區等十個功能區;

已完成了農展館、農展廣場、遊客中心、現代農業展示區、有機蔬菜推廣和採摘體驗區等項目建設,知青文化園、鬱金香博覽園、蘭花苑等項目正有序推進,景區旅遊元素正逐步豐富完善。

4、沂蒙紅色影視(黨性教育)基地

沂蒙紅色影視(黨性教育)基地位於馬牧池鄉常山村,由山東沂蒙紅色影視基地旅遊開發公司投資開發,聘請山東省旅遊規劃設計院規劃設計;

基地共由《紅嫂紀念館》、《古山村》、《古縣城》、《山鄉夢度假村》四部分組成,佔地1129畝,總投資2.6億元,為國家3A級旅遊區,計劃兩年內建成4A級旅遊景區。

5、蒼馬山旅遊度假區

蒼馬山旅遊度假區位於臨沭縣城北3公里處,國家AAA級景區、省級風景名勝區、省級森林公園,「蒼山迭翠」自古被譽為「琅琊八景」之首,景區內不僅植被茂盛、樹木繁多,而且名人遺跡眾多,逸聞趣事動人;

蒼馬山旅遊度假區旅遊區主要有鳥語林、歡樂國兩個主題樂園和慧濟寺宗教區、青檀谷景區、山花爛漫觀賞區三個游覽體驗區及雲溪休閑度假酒店。

㈢ 郯城馬陵山省級地質公園有什麼好玩的謝謝

老虎崖,清泉寺,山上沒去,好像從卸甲營那上去

㈣ 熊耳山國家地質公園的景區景點

熊耳山國家地質公園的登山線路主要有兩條:
一條是.由熊耳山東麓或西麓進入,循貫穿熊耳山東西走向雙龍路行進,行程約 1、5公里;
二條是,從西麓進入可依次觀賞到雙龍大裂谷―卧虎洞―黃龍洞等景點,行程約1、5公里。 龍抓崖
從熊耳山西麓出發,滿山遍野布滿奇形怪狀的巨石。它們大者重達千噸,小者幾十噸,石石相疊、錯落有致、形態各異,彷彿剛從山頂滾落一般,巨石中還夾雜著零落的石碾和石碓,這里便是典型的崩塌地質災害遺跡——龍抓崖。
據地質專家初步考證認為:這種崩塌現象是300年前發生的郯城大地震引發了此處的大山崩而造成的。站在巨石之上,閉目凝神,300年前那山崩地裂的轟鳴聲彷彿仍然在耳畔回響。傳說山腳下曾有一個小村莊在一夜之間被巨石淹沒,除了一位外出遛鄉的貨郎和一隻躲在地窖里的貓倖免於難外,其他生靈全部葬身石下。
像形巨石
行至山腰,台階右側10餘米處有一塊千噸巨石,被稱做「萬人抬」,意即需一萬人才能抬動它。緊挨台階有一巨石頂端平整寬闊,像人工搭建的舞台,被當地人稱做「戲台」。「戲台」附近有三塊巨石名叫上馬石、下馬石和狐仙石。傳說,東漢光武帝劉秀被王莽大軍追殺,逃到此地,卻又突遇一道又深又陡的山澗,驚得坐騎前蹄高抬,將劉秀摔落馬下,後幸遇一位狐仙相助,方才重新上馬,化險為夷。最後,劉秀上、下馬和狐仙踏過的三塊石頭分別被叫做「上馬石」、「下馬石」和「狐仙石」。行家指出:站在此處,駐足南望,對面一座叫饃饃頂的小山丘上有三株松樹,相映成趣,構成奇妙的「熊貓食竹圖」。
.
獅子峰和玉女峰
走過699級台階,來到熊耳山山頸處的首段裂谷,長約100米,寬4米,高30米,入口處似一夾道,兩壁平岩高聳,彷彿兩樓並緊而立。昂頭遠看,一線青天在上,只堪鳥飛猿躍,人莫妄攀,北壁上有大片石鍾乳自上百下似傾瀉直流,形態各異,惟妙惟肖,有落珠壁、觀音廟、卧牛抵石等。南壁有一座高聳山峰,傲然兀立,其岩石大有搖搖欲墜之感,是易發生岩崩地質災害的景點之一。有趣的是,這座山峰擁有兩個名字。從東向西觀峰,其形狀頗似一尊雄獅,威風凜凜,取名獅子峰。而從西向東遙望,恰似一位長發淑女,翹首顧盼,似在期待遠方情人的歸來,故又名玉女峰。
雙龍大裂谷
沿山間小徑前行20餘米,順「裂穀人口」指示牌進入,便可看到前方兩座山體豁然開裂,蔚為壯觀,此處便是「山東僅有、全國罕風」的雙龍大裂谷。雙龍大裂谷內兩條裂隙分別呈東西和南北走向,其中東西走向為主谷,長約600米;南北走向為支谷,長約100米,兩谷斜插相連、錯落有致,俯看又似兩條播雲撒雨的蛟龍,故稱之為「雙龍大裂谷。」
裂谷探幽
進入主穀穀底,頓感陰涼無比。兩側懸崖陡峭、壁立千仞,怪石嶙峋,縱橫交錯,變化奇妙,時而遮天蔽日,時而豁然開朗。仰望谷頂,雙壁似削,古木蒼藤,掩映蔽日。行約10餘米,見一擎天玉柱,高約40米,酷似西安大雁塔。底粗上尖,紅葉岩層層相疊。周圍槐樹掩蔭,幽雅靜謐。雙龍大裂谷的中段,谷底距谷頂50多米,兩壁苔蘚綠瑩,壁石巨磐,不可登攀。裂谷寬外達兩米,壁似雙刃直插雲間。雙刃之上浮雲縹渺,凝視長久,地轉天旋。裂谷窄處,雙壁合攏,一線青天。
行約400米,眼前一面石壁相阻,似是已到裂谷盡頭。繼續沿一窄道向左拐,眼前頓時開朗,一束懸光指引著腳下的台階,這里就是新近打通的裂谷通道,它呈V字形線路,懸如天梯,窄則容一人而過,陡則讓人心驚肉跳。待到出口,豁然開朗,頓時有穿越時空隧道之感。駐足熊耳山之巔,向四周眺望,但見山崗四合,綠野浮動,田廬錯落,真是一幅「生態家園」的天然美景。 兩條裂谷內鍾乳奇石,千姿百態;谷洞相連,曲徑通幽,谷天相映,深邃神奇,可謂奇觀密布,勝景不絕。有天街走廊:石梯緩升,遠入霧海;有雙龍仙境:瓊樓高閣、雲煙氤氳;有闢地摩天:石壁似劈、雙壁欲傾;還有搖搖欲墜的飛來石、壁如刀削的千仞壁、奇特壯觀的一線天、懸如天梯的台階、栩栩如生的金光女神、奇形怪狀的裂谷岩溶、霞光四射的萬丈崖等。
裂谷岩壁中還可尋找到烏龜、三葉蟲、蝴蝶等栩栩如生的古生物化石,它們忠實地記錄著裂谷岩層的滄桑變化。生長在裂谷崖壁之上的山葡萄、何首烏盤根錯節,形態古樸;凌霄花、爬山虎青蔓綠葉,使裂谷更顯綠意盎然。新打通的裂谷通道極為狹窄且坡度極陡,幾乎呈直上直下狀,比之泰山緊十八盤有過之而無不及,遊人只能單向行進,並注意腳下台階濕滑,手扶兩側崖壁上的鎖鏈慢行。
卧虎洞
告別雙龍大裂谷,沿熊耳山山腰一條蜿蜒曲折小道向東行進,約有1公里處見一指示牌 「卧虎洞」。順牌指向北上山坡,行400米便來到熊耳山之陰的卧虎洞。它與山之陰的黃龍洞相對應,因此當地便有了「藏龍卧虎」之說。卧虎洞又名溶洞,它是由中生代的「燕山運動」到了新生代,轉化成「喜山運動」,「喜山運動」所產生的高能水,帶走了山洞中薄弱的破碎物,同時溶解了碳酸鹽,形成了溶洞的地質現象。
溶洞東西寬15米、高18米、洞深60多米。走入洞內,只見洞門後有一鍾乳奇石從西壁伸出,形似猛虎下山,又因此洞在山之陰,有虎踞熊山之意,故稱此洞為卧虎洞。洞內九曲八折,高低錯落,只見洞頂處石筍、石柱、石鍾乳倒掛,千姿百態、琳琅滿目。洞中石鍾乳形態各異,有如萬里長城,有如觀音高座,有如雄鷹翱翔,有如鯤鵬展翅,有如玉石屏風,還有如群象狂奔、九龍附壁等,令人目不暇接,嘆為觀止。
黃龍洞
走出卧虎洞,沿原路返回至三叉路口處,擇一向東山間小道前行約300米,便可見到黃龍洞。黃龍洞自古以來就是一處游覽勝地。那蒼苔古徑之上,曾留下古往今來多少文人雅士的足跡,也激發了他們人生的豪興。《兗州府志.山水志》載;「熊耳山,嶧縣北六十里,與滕縣接境,其上有黃龍洞,舊傳黃龍禪師修真之所」。
抬頭仰望洞口,見其下方嶙峋怪石如虎踞龍盤,洞口外有一棵千年古槐,枝繁葉茂,傲視蒼穹,生機盎然。樹干虯勁有力,樹圍三人合抱,主幹頂部有一小洞,洞中又生長一棵小槐樹,故人們又稱「子母槐」。古槐歷經千年風雨,洞察人間世態炎涼,且伴有美妙神奇的傳說:洞中一位黃老道人向附近百姓在施捨堂施捨錢糧之後,到施捨堂求助的人越來越多。其中難免混雜一些不三不四、投機取巧甚至作惡多端的人。然而,前來要求施捨的人必經古槐下。因此,凡是清白之人從它身旁經過,會頓消登山之疲勞,產生愜意身爽之感覺;若是劣跡之人,則好象被一隻無形大手扯住,圍著它兜圈子,轉個不停,洋相百出,令旁觀者啼笑皆非。因此,此樹又被稱做「神樹」。
進得洞內,高深寬闊的黃龍洞洞口高達16米,寬約8米,洞深30米,可容納2000餘人。其形狀似半月當空,似拱橋飛虹,又恰似雄獅怒吼。東壁上可依稀看到前人篆刻的痕跡。明代文豪賈三近留下的紀游詩就題在洞東側的顯眼處,雖字跡剝落,但依稀可辨「萬曆」、「黃龍洞」等字樣。回首仰望,西壁上泉水滴滴注入石盂,叮咚有聲。站在洞口向洞處觀望,一幅美妙無比的奇景立刻呈現在你的眼前,那巨大的洞口宛如一扇巧奪天工的窗戶,把對面三、四里開外的斗山峰巒、藍天白雲含在「口」中,可謂「窗含南嶺」。
黃龍洞分為前洞和後洞,兩洞之間有一巨大石壁間隔,如帳似幕。兩洞雖一石之隔,但內外兩重天。外洞陽光普照,四季分明;內洞漆黑如墨,不見五指。兩洞景觀各具特色,外洞寬宏雄偉、氣勢磅礴;內洞高深莫測、景物各異。沿石壁、串小洞,俯身而過,深入後洞,深邃幽暗,冷氣森森。打開射燈,四處照望,奇景可觀,只見洞頂此起彼伏,洞壁錯落有致,鍾乳奇石似雕刻,奇形怪狀,千姿百態,真個是洞中有洞、加緊有洞天。仰望洞頂,狀如穹廬,似鐵鍋扣地,似葵花向陽。洞之西壁有一口山泉,泉水自岩棚外滲,自石孔流出,匯入下方的石臼中。那微弱的叮咚聲,就象在寧靜的夜空中傳出的天籟之音,格外動聽。 洞內東部岩壁自上而下隆起一條石鍾乳,猶如一條蜿蜒攀附於石壁上的巨龍,鱗爪隱起,盤曲而上,作攫拿狀,極為生動。
傳說黃龍和呂洞賓在熊耳山山頂大戰七七四十九回合,終於招架不住,敗下陣來,逃到山南坡一洞中,而呂洞賓卻被阻在狹小的洞口之外,他不知洞內底細,不敢貿然入內,長期守候也不是辦法,為震懾住黃龍不讓其繼續禍害百姓,洞賓把寶劍在洞旁一插,立在石縫之中,然後揚長而去。時至今日,洞口右側豎著一塊兩米多高的巨石,上端尖尖,像一把鋒利的寶劍,而那隻黃龍因懼怕寶劍神威便再也沒敢出來,只得附在石壁之上默默地注視著世間的滄桑變化,所以此洞得名「黃龍洞」。 西伽河和牛鼻洞
出黃龍洞洞口,拾級而下至停車場,可看到一株千年古楊,枝繁葉茂、高聳雲天。再從熊耳山東麓出發,順雙龍路西行約1.5公里,在熊耳山山腳下可見到一條貫穿東西的大河,名叫「伽西河」。從地質學上講,由於西伽河支流兩岸分布著硃砂洞的灰岩,所以才造就了熊耳山的緩坡地段。
河上橫著一道長30米,寬6米,高10米的大橋,下有數個拱洞,河水漫過,形成一道幾十米寬的水簾,在陽光照射下熠熠生輝,煞是壯觀。河水常年碧波盪漾、清澈見底;山巒、浮雲倒映其中,山風襲來,使人頓生愜意。沿壩涉水過河,步行半公里,對面山麓的石壁下便是牛鼻洞。
手足並用攀援10多米來到洞前,可見到牛鼻洞有兩個大小相似的洞口,中間隔一道灰黃色沙岩,兩洞夾一岩,遠遠望雲頗似牛鼻。屈身鑽進洞口,不遠處便是一圓形拱頂大窟,洞體寬敞,洞內前側有一道裂隙,從中射下一束光,似一道白亮的帷幕,將洞穴一分為二。洞壁上垂有一條灰黃色的石鍾乳,體似一條小黃龍,龍鱗片片、光影斑斑。牛鼻洞中還有三個幽深的小洞。順著稍大的一個洞口向里爬行,俯耳細聽,前方很遠處像有潺潺流水聲。大雨過後牛鼻洞的奇景在《嶧縣志》有載:「牛鼻洞,泉自牛鼻洞懸岩側出,回竇競出,激珠噴花,饒有奇致。」。牛鼻洞原是棗庄革命的又一紀念地。1935年,魯南特委郭致遠、張光中在抱犢山區建立的第一個基層黨組織―大北庄村黨支部就在此地成立,並在牛鼻洞里召開了會議。大北庄第一任黨支部書記陳繼全和另外4名同志在此舉行了庄嚴的入黨宣誓。從此,革命的火種在山區迅速點燃,當地人民開展武裝斗爭,為魯南地區的革命事業做出了不朽的貢獻。
巨龍山
沿棗徐公路路旁樹立的「巨龍洞」標志,蜿蜒向東行駛4.5公里,穿過杏峪村,來到巨龍山停車場,只見巨龍山3座山峰連成一線,像一道黛色的屏障,重巒疊嶂,嵯峨秀麗。相傳當年明朝開國皇帝朱洪武打天下時,由於南征北戰無法照顧家中年邁體弱的老母,只好為其備足衣食暫時放在此山一洞中「寄養」,因而此山得名「寄母山」。
由停車場沿羊腸小道,繞岩石、登台階,向南爬行上山,道路兩旁綠樹成蔭,繁花似錦。行至500米處,見到兩座山峰相距約10米,屹然聳立,直沖雲霄。令人稱奇的是兩座山峰輪廊相似,且峰體都有一孔,這就是傳說中七仙女曾經玩耍過的盪仙架。細看之後,才發現西側山峰實際上是由3座山峰並緊合並而成。東側山峰峰體出現多處長約10米的裂痕,峰底頁岩似歷盡滄桑,不堪重負,已開始出現剝落,給人以岌岌可危之感。相傳,當年楊二郎擔山駕雲路過此地,被一位在河邊洗衣的村婦識破天機,楊二郎慌忙棄山而逃,兩座山峰便轟然墜落在巨龍山上。後來,有七仙女下凡到此游覽,便用繩穿孔,在上面悠閑地盪起了鞦韆,故名「盪仙架」。
巨龍洞
盪仙架東10餘米,一座峭壁上赫然寫著三個鮮紅大字:巨龍洞。洞內景觀琳琅滿目、千姿百態。打開彩燈,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石壁奇觀「神女出浴」,石乳形成的景觀恰似一位窈窕淑女。 「神女出浴」左側是「白玉台」。其間有石乳形成的「眼鏡」、「梳子」、「箅子」等梳妝用品,好象是為「神女」而備。其右側是「奔流直下」,這是印在石壁上的水流痕跡,一道道彎彎曲曲的水紋,猶如瀑布飛流,洞內深處壁崖之上隆起一條長約10米的石鍾乳,自上而下,猶如一條蜿蜒攀附於石壁上的天然巨龍,鱗爪分明、盤曲而下、威風凜凜、氣度非凡。在它的頭部前方,有一圓滑鍾乳石,水珠透過岩層潺潺滴落在其上,在燈光的照射下,光彩四射,形成「巨龍戲珠」的奇觀。
滄浪淵
離開巨龍山按原路返回至棗徐公路,乘車南行約6公里至原半湖鄉水泥廠,然後沿廠前公路西行約10公里,便可領略到被稱作「邑中勝景」的滄浪淵。《嶧縣志》載:「有滄浪淵,縣北六十里,車稍山下,相傳為孔子聽滄浪歌處。......尤為邑中勝景。」
站在谷底眺望,遠處迎面有兩座峭岩屏立左右,猶如雄關隘口、險峻異常。兩壁之間有一圓錐形水潭,將山口牢牢守住,這就是「蓮花池」。攀著北側的峭壁前移十餘步,裡面豁然開朗。正前方有一深淵,直徑約20米,水色碧綠,水面如鏡,此處便是滄浪淵。淵四周峭崖屏立,正面有豁口,一泓涓流飛滴而下,墜入淵中,發出細弱清脆的響聲,滌人心肺。淵周巨壁上,生滿紫藤,形狀各異松柏在懸崖夾縫間傲然挺立,順西面的岩石可攀到壁頂。俯視深淵,但見壁立樹匝,險絕異常。難怪孔子游至此處邊賞美景邊聆聽滄浪之歌:「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
緊靠淵西北壁有一單拱石橋,名叫「水火橋」。橋身懸滿藤蘿花,橋下有一汪泉水清澈見底,涓涓細流匯入淵中。過橋30米,便是霖澤廟,始建於宋代,從南到北分別為神龍殿、大殿、寢宮樓,均為青石建築。當地有「霖澤廟因滄浪淵而生,滄浪淵因霖澤廟而揚名」之說。每年農歷三月初三、十月初八的滄浪淵霖澤廟廟會,四方香客雲集,拜者不斷,鞭炮聲此起彼伏,熱鬧非凡。
龍床風光
沿原半湖鄉政府門前公路西行,穿過務後村,約有2公里的路程見一座古石橋,過橋南行,然後順山體邊緣崎嶇小道前行200米,便可看到龍床風光。龍床風光由龍床瀑布、龍床奇石、龍床峽谷三
部分組成。
龍床瀑布寬35米、高13米,遠遠望去,似白色綢緞懸掛山澗。瀑布之上,水綠如藍,兩岸美景倒映水中,如詩如畫。瀑布之下流水潺潺,花崗岩石光滑潔凈,水中游魚清晰可見。瀑布南側山壁下方有一方形巨石,長10米,寬5米,石面平整光滑,瀑布順石而下,形成一面小瀑布,與大瀑布交相輝映,相映成趣,此處便是傳說中的「龍床」。相傳,東漢光武帝劉秀起兵抗擊王莽,因寡不敵眾,兵敗抱犢崮山區,單騎突圍到原半湖鄉務後村前,劉秀發現王莽大將吳漢率兵正迎頭殺來。劉用靈機一動,沿山澗而下,突然發現山澗東岸,滄壁之下,有一寬闊岩石上,上能蔽日,下能隔水,是絕處逢生的避難之所。便藏起戰馬,隻身一人藏於石上不敢動彈絲毫。恰巧,此時濃霧層生,把整個山澗遮掩的天衣無縫。王莽追兵至此,找不到劉秀蹤影,只好率兵南下,劉秀萬幸又躲過一劫。後來當地人便把劉秀躺過的這塊巨石稱為「龍床」。
龍床兩岸奇石林立、千姿百態。有似利劍,有似玉兔,有似金猴。在瀑布上游,有三塊光彩奪目的巨大花崗石,其中一塊平整立於水邊,名曰釣魚石。傳說當年姜子牙曾在此直鉤釣魚;另一塊似豎起的烏龜,回頭仰望,半身懸空,半身入水,名曰烏龜石;還有一塊好似為光武帝警戒的將軍,名曰將軍石。
瀑布之下,便是龍床峽谷,綿延2500米,迂迴曲折六道彎,瀑布由此而下,直奔嶧城大沙河。整座峽谷變化奇妙、峰迴路轉、曲徑通幽,峽谷兩岸奇石林立、鳥鳴低谷。兩岸花果飄香、景色怡人。適逢夏日便有泉水淙淙、水霧騰生,谷底更是涼爽適宜,是人們避暑休閑的勝地。 雙龍大裂谷
雙龍大裂谷是熊耳山國家地質公園的主要地質景點,它主要受差異性風化剝蝕和重力地質作用等影響而形成較大規模的張性裂隙,是崮形地貌形成過程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龍抓崖是典型的崩塌地質災害遺跡,具有極大的地質科研及教學價值。
熊耳山特殊的橫斷山脈為景區造就了奇異絢麗的天然溶洞群,黃龍洞、巨龍洞和卧虎洞各具特色,其洞天互映、崎嶇深邃,石筍、石柱、鍾乳石形態各異,形象逼真,蔚為壯觀。
卧虎洞
洞位於熊耳山北側,與黃龍洞遙相呼應,是當地農民捕獾時意外發現的一處古溶洞。洞內遍布鍾乳石、石筍、石柱。形態各異的鍾乳石形成的玉石屏風、雄鷹翱翔、觀音高坐、鯤鵬展翅等自然象形景觀令人嘆為觀止。而這些景觀的形成是由於地下水在灰岩裂隙中活動,因環境變化而沉澱的結果。據說此洞與山前的黃龍洞相通。目前正在對穿開掘。若能貫通,此洞當為「魯南第一」。
黃龍洞
離開大裂谷,順崖下向東三華里,即到了「黃龍洞」。黃龍洞被譽為「北方第一窟」,為產於5億年前石灰岩內受斷裂控制的喀斯特溶洞。洞口向南,有石階相通。洞口呈半月形,被一千年古槐半遮。寬約30米,高20米,洞深約80米,分前後兩廳,因後廳壁上有兩條黃色鍾乳石似蛟龍附壁盤蜒而得名。洞內還發育有觀間閣、蓮花石等鍾乳石景觀。黃龍洞歷史悠久,早期在前廳內塑有神像,且隨處可見斷碣殘碑。東壁有石刻一方,因年代久遠,字跡模糊,難以辨識。有學者考證,此即光祿卿賈三近的《洞因賦》:玉洞蒼煙古,同君一醉攀。秋深黃葉盡,雪霽白雲還。掃石憐老僧,穿林慕鳥閑。共談塵外事,清興滿禪關。
此外,站在洞口還可欣賞黃龍觀山的優美景色。

㈤ 安徽浮山國家地質公園的公園遺跡

浮山,位於安徽省樅陽縣境內,與黃山、九華山、天柱山、琅琊山並稱為安徽省五大歷史名山。距樅陽縣城30km,面積18km2,由六個景區構成:張公岩天池景區、會聖仙橋景區、金谷妙高景區、木氽 山景區、浮東水上休閑度假娛樂區、北後山生態森林花果景觀區。
浮山是一座白堊紀時期的火山,由富鈉、鉀的火山岩組成。經一億多年的風雨剝蝕,仍保留著完整性與典型性。其火山爆發方式類似義大利維蘇威火山。它在長江中下游——郯城、廬江火山岩帶內屬於晚期火山的傑出代表,是研究粗面岩的天然陳列館,是探索地球深部物質的「超深鑽」。
浮山古火山經大自然精雕細刻,塑造了疊嶂、峭壁、岩洞、怪石、岩鍾、天橋與澗流,幽谷與湖盪為組合的自然景觀。它秀麗玲瓏、岩嶂壁立、洞壑幽藏、河湖環繞,而領人神往,聞名於世。
浮山歷史文化起源於南朝梁代(公元205—557年)。高僧名士遠祿(曹洞宗第七代祖師),智豈頁 (天台宗創造人),王陽明(理學家),白居易,范仲淹,王安石,歐陽修,蘇東坡,方以智,方苞,姚鼐(桐城派)等,都在浮山留下豐富的文化遺跡。
探訪文化淵源,搜尋歷史足印,浮山將為遊客提供一份翔實的人文資料庫。

㈥ 徐州有什麼好玩的

徐州好玩的地方有以下幾個:

1.雲龍湖

馬陵山為我國著名自然人文景觀,地跨臨沭、郯城、江蘇新沂三縣,是一條低山丘陵。它北起臨沭縣曹庄,南到江蘇,北南走向,綿延60餘公里,以狀如奔馬而得名。為省級風景名勝區,省級自然保護區,國家地質公園及國家4A級風景名勝區。

㈦ 臨沂景點大全排行榜是怎樣的

一、5A級景點——蒙山國家森林公園!

蒙山國家森林公園是山東省第二高峰,有山、有水、有奇石,正常購票是70元每人, 也可以團購,價格相差不是很多,蒙山的故事源遠流長,都說沂蒙好,那就一定不要錯過。

如今的蒙山森林公園結合了不少現代元素,也有了彩虹滑道、漂流、森林沖鋒車這些年輕人喜歡的東西,當然爬山是重中之中,感受森林氧吧,看珍惜植物,給孩子講講過去的故事。

旅遊一定要抱著花錢的態度,否則你絕對不會開心,也不會快樂,無論哪個景區價格都不是固定的,想玩順心了,就要多掏錢, 臨沂除了遊玩還有美食,臨沂炒雞, 燉魚都是不錯的,爬山選擇一個就可以了,既然到了臨沂溶洞也必須去看看,那些免費的小公園也都走走,畢竟是旅遊,別虛度了。

㈧ 熊耳山國家地質公園的地質地貌

熊耳山海拔483米,呈東西走向,東西綿延6公里,南北寬2公里。橫卧在北庄鎮。是一典型的低山丘陵遠遠望去,熊耳山像一隻大白熊,頭東尾西地橫卧著;主峰像一扇張開的熊耳,故名熊耳山。
立於熊耳山下向上看,在群山中,一峰突起,群山拱衛,柏蒼松郁,石崮雲繞,雄偉壯麗,氣勢磅礴。從山頂俯視山下,眾水交絡,泉水叮咚,綠野山花,搖枝輕語,一展秀色。熊耳山又分3個景區:溶洞群景區、黃龍洞景區、雙龍大裂谷景區。
雙龍一線天。熊耳山的山頂附近有一個大型的張性裂隙,很長很險,當地居民稱之為「雙龍大裂谷」,但通俗的稱呼應為「雙龍一線天」或「熊耳山一線天」;熊耳山的雙龍一線天有以下4個特點:
1.雙龍一線天是郯廬大斷裂的產物。位於郯(郯城,位於棗庄市的東南,屬山東省臨沂市管轄)廬(廬江,位於安徽省的巢湖地區)大斷裂帶附近,是郯廬大斷裂的產物。斷裂運動使岩石發生張性裂隙,這是熊耳山一線天形成的地質原因,有很強的科學性。
2.雙龍一線天規模罕見。長1000米寬2—5米,兩旁高約20—40米。福建永安的桃花源洞一線天,是一個很有名的一線天,雖說高和寬好於熊耳山,但長度遠遠小於熊耳山。長度長了,其驚險性就大大增加,給遊人的刺激性就提高了很多倍。
3.雙龍一線天曲折多變。我國不少風景名勝區的一線天像熊耳山一線天這樣曲折多變的不多,開放的近500米,作者卻花費了半個多小時才考察完。主要就是它曲折多變,時而遮天蔽日,時而豁然開朗,時而峰迴路轉,猶如天街長廊。
4.熊耳山雙龍一線天兩壁石灰岩造型豐富多彩,生動有趣。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