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埔濕地公園
A. 什麼是濕地公園
"濕地"作為一類特殊的生境的研究始於本世紀年代初拉姆薩國際濕地公約的締約之時。簡單的說,濕地是一類介於陸地和水域之間過渡的生態系統。濕地公園(Wetland Park)的概念類似於小型保護區,但又不同於自然保護區和一般意義公園的概念。根據國內外目前濕地保護和管理的趨勢,兼有物種及其棲息地保護、生態旅遊和生態環境教育功能的濕地景觀區域都可以稱之為"濕地公園",如香港的米埔國際重要濕地(面積380公頃),澳洲的Moreton Bay Marine Park和維多利亞公園、日本的銃路濕地國際公園(保護區),都是利用典型的濕地生物多樣性的景觀和該地在流域或河口區的重要地位,以及作為亞太遷徙水鳥通道的獨特性,在保護區內的緩沖區或實驗區內規劃了不同意義上的濕地公園,以謀求保護和可持續利用不同景觀資源的平衡點。 濕地公園的建設是推動區域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催化劑",也是濕地保護和保育理論的實踐成果。目前在國內外,尚未有人給濕地國際公園確切的定義。按照一般文獻資料上的理解,濕地國際公園應該保持該區域的獨特的自然生態系統並趨近於自然景觀狀態,維持系統內部不同動植物種的生態平衡和種群協調發展,並在盡量不破壞濕地自然棲息地的基礎上建設不同類型的輔助設施,將生態保護、生態旅遊和生態環境教育的功能有機結合起來,實現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和生態環境的改善,最終體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境界。 濕地公園的最大特點在於主題性、自然性和生態性。擬規劃建設的崇明東灘濕地國際公園位於崇明東灘保護區境內的緩沖區和核心區的交界處,即1992年和1998年大堤之間的東旺沙B灘,面積為3萬畝。建成後的濕地國際公園兼有保護、科研、教育、旅遊觀光等功能,是建設中的上實現代農業園區和上海市崇明東灘鳥類自然保護區區域整體功能的重要補充和完善。
B. 急求!!!!香港濕地公園每日接待遊客上限。
正確是,在香港元朗天水圍,才是叫{香港濕地公園},每日接待遊客上限是2000人,,米埔那個並不叫{香港濕地公園},明白請...
C. 香港濕地公園好不好玩
香港濕地公園位於新界天水圍的北部,建有佔地1萬平方米的室內展覽館「濕地互動世界」,以及超過60公頃的濕地保護區,是亞洲首個擁有同類型設施的公園,已於5月20日正式向公眾開放。每個星期日和公眾假期,富生態經驗的義務導師會帶你進入濕地的奇幻之旅,通過講解和有趣的活動,將有趣特別的濕地植物和動物展現眼前。
擁有遼闊自然美景的香港濕地公園是一個世界級的生態旅遊景點,整個濕地公園設野生動物模型展覽、模擬濕地場景和娛樂教育設施。徜徉其中遊人不僅能夠欣賞自然美景,還能通過香港規劃設計師匠心獨具的設計,欣賞各種水的形態、體驗水孕育生命的特質。公園里有近190種雀鳥、40種蜻蜓和超過200種蝴蝶及飛蛾。濕地保護區包括人造濕地和為水禽而重建的生境。
坐落於人造濕地的濕地探索中心讓遊人親身體驗濕地生趣。溪畔漫遊徑、演替之路、紅樹林凈橋和三間分別位於河畔、魚塘和泥灘的觀鳥屋引領遊客走進不同的生境,尋訪各式各樣的有趣生物。濕地公園的生境包括淡水沼澤、季節性池塘、蘆葦床、林地、泥灘和紅樹林。
濕地世界展覽廊
濕地世界展覽廊展示了全球熱帶到極地不同形態的濕地,並營造了三種各具特色的濕地環境———「北地苔原」、「熱帶沼澤」和「香港濕地」。北地苔原濕地中央的展品是一個苔原模型,展示由海綿狀的表土層至永久凍土層等不同層次,了解其中生物的適應能力。這里也展出了候鳥由北地苔原到其他地方的主要遷飛路線,還有如馴鹿、旅鼠等為尋找食物而大規模遷徙的故事。
離開寒冷的北地苔原,遊客便展開在熱帶泥炭沼澤的歷險,感受兩種濕地的差別。這里水氣彌漫,植物蔓生,河溪在倒坍的樹木上流過,可看到和聽到森林中的動物在活動。中心處的模型展示長有板根、支柱根和升高根的泥炭沼澤大樹,整個區域充分表現該生態系統高度的生物多樣性。在森林的不同層次,如水底、地面和樹冠,遊客可探索龍吐珠、龍魚、狼魚、馬來閉殼龜及長吻鱷的生活。
進入濕地保護區,沿「溪畔漫遊徑」可以發現一些「生命足跡」,包括腳印及顯示動物曾「到訪」河道的各類模型。平台和傳意牌為遊客介紹水生動物如何適應河流上游、中游及至河口的各種環境。水上木橋引領遊人踏上「演替之路」,隨生境改變而看到不同的植物。包括在水面上的如睡蓮等浮水植物,與在水邊生長的如蘆葦等挺水植物,及至最後的林地。
野外考察記錄亦揭示了沿途植物令人贊嘆的故事。「河畔觀鳥屋」是觀鳥與賞景的絕佳位置。在雙層的觀鳥屋可見米埔內後海灣拉姆薩爾濕地的魚塘,而單層觀鳥屋則可盡覽濕地公園的泥灘。「紅樹林浮橋」讓遊人置身紅樹林之中,沿途可認識什麼是紅樹林,以及生活其中的動植物所具備的驚人適應能力。「原野漫遊徑」讓遊人走至保護區之邊緣,穿過季節性浸沒的窪地、林地和草地,是欣賞如蝴蝶和蜻蜓等昆蟲的理想地點。
D. 急求香港濕地公園的資料(功能或作用`裡面有什麼動植物`景點`歷史和描寫這里的詩歌)盡量全面
香港濕地公園 香港濕地公園位於新界天水圍的北部,建有佔地1萬平方米的室內展覽館「濕地互動世界」,以及超過60公頃的濕地保護區,是亞洲首個擁有同類型設施的公園,已於5月20日正式向公眾開放。每個星期日和公眾假期,富生態經驗的義務導師會帶你進入濕地的奇幻之旅,通過講解和有趣的活動,將有趣特別的濕地植物和動物展現眼前。 擁有遼闊自然美景的香港濕地公園是一個世界級的生態旅遊景點,整個濕地公園設野生動物模型展覽、模擬濕地場景和娛樂教育設施。徜徉其中遊人不僅能夠欣賞自然美景,還能通過香港規劃設計師匠心獨具的設計,欣賞各種水的形態、體驗水孕育生命的特質。公園里有近190種雀鳥、40種蜻蜓和超過200種蝴蝶及飛蛾。濕地保護區包括人造濕地和為水禽而重建的生境。 坐落於人造濕地的濕地探索中心讓遊人親身體驗濕地生趣。溪畔漫遊徑、演替之路、紅樹林凈橋和三間分別位於河畔、魚塘和泥灘的觀鳥屋引領遊客走進不同的生境,尋訪各式各樣的有趣生物。濕地公園的生境包括淡水沼澤、季節性池塘、蘆葦床、林地、泥灘和紅樹林。 【歷史】 香港濕地公園的原址只是一片普通的濕地。香港政府在發展天水圍新市鎮的同時,打算用這片土地來補償於發展時所失去的具生態價值土地。 1998年,當時的香港漁農署(即現時的香港漁農自然護理署)及香港旅遊協會(即現時的香港旅遊發展局)進行研究,最後決定把這片土地建成國際級的生態旅遊項目,即是香港濕地公園。同時,香港濕地公園作為米埔濕地保護區的緩沖區,故此香港政府亦希望借著興建濕地公園,用以保育濕地,教育市民及吸引遊客之用。 1999年,濕地公園動工興建,是香港首個生態環境旅遊項目,耗資約5億港元。公園分2期發展,第1期展覽館已於2000年12月落成開放,而第2期展覽館已於2006年5月20日啟用。 【設施】 公園內設有3個大型展館及戶外保護區,除了展示天然濕地生態外,亦引入多種濕地常見的動植物室內展覽,如馬來鱷、馬來閉殼龜、本地獨有的香港斗魚、香港湍蛙等。2004年6月在元朗山貝河捕獲的小灣鱷貝貝亦於2006年8月遷入公園內的「貝貝之家」。訪客中心設有3個大型展館,包括一個影音劇場(在「人類文化」展館內)、推廣環保意識的電腦互動游戲「濕地直播室」,以及展示不同濕地生態環境的「濕地世界」。 公園第1期工程曾獲得香港建築師學會2000年周年大獎會長獎,第2期亦獲得香港建築師學會2006全年建築大獎。 【交通】 交通方面,可乘九廣西鐵天水圍站下車,轉乘九廣輕鐵,在濕地公園站下車後步約五分鍾,705、706、761線均途經此站,或乘九巴264M、265M、265S、276A、276B或967在公園門外下車。 【參觀注意】 參觀濕地公園期間,請不要接觸野鳥、其排泄物及羽毛。若不慎觸摸,應立刻以清水及肥皂液、酒精濕紙巾或酒精消毒液徹 底清潔。若發現傷病鳥或野鳥屍體,請立即通知公園內的工作人員,以便安排收取作化驗。 【開放時間】 星期一、三至日、公眾假期:上午10:00至下午5:00 (下午4:00停止售票) 逢星期二:休息(公眾假期除外) 農歷年初一及初二:休息 【門票收費】 門票入場費( 港 幣 ) 成人 兒童(3至不足18歲)/全日制學生/長者(65歲或以上) 兒童(3歲以下)免費 參考:http://ke..com/view/482473.htm
E. 華僑城濕地公園的公園簡介
上世紀九十年代,深圳灣填海留下一片灘塗沒有填,漲潮時形成一個大湖區, 這就是華僑城濕地的前身。自2007年起,華僑城集團從市政府手中接管了這片濕地,也由此成為首個受託管理城市生態濕地的企業。秉承「生態保護大於天」的建設理念,集團投資逾2億元,成立專業部門、邀請生態科研團隊,對華僑城濕地進行了歷時5年的綜合治理。
現在的華僑城濕地佔地68.5萬平方米,處在現代化大都市腹地,與深圳灣水系相通,生物資源共有,還與香港米埔自然保護區隔海相望,是深圳灣濱海濕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屬濱海濕地。
按照「保護、修復、提升」的原則,通過濕地封閉管理、水質改善工程、濕地生態提升三步,實施生態修復工程,不僅構築起濕地內動植物與深圳灣的生命通道,還對保護物種多樣性、調節氣候、降解污染物、美化周邊環境等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成功地重現了華僑城濕地的生機與活力。
2011年8月,國家海洋局授予華僑城濕地「國家級濱海濕地修復示範項目」稱號,肯定華僑城濕地在濱海濕地修復、管理體制等領域的創新和成績,華僑城濕地也成為全國首個獲此殊榮的項目。
濕地成立後,在出色的規劃和精心管理和維護基礎上,繼續推進在生態教育、科研合作、公益平台、環保意識提升等方面的發展,先後獲得來自社會各界的認可和獎勵。濕地成為國家海洋局宣教中心的「全國海洋意識教育基地」,深圳市海洋局授予濕地「國家海洋行業公益性科研專項濱海濕地生態修復示範區」。2013年,深圳市政府授予濕地「環境教育基地」稱號。2014年被廣東省環境保護廳授予「廣東省環境教育基地」。2014年在深圳人居委和深圳市華會所生態環保基金會的支持下,濕地建立了深圳市首個自然學校。
走進現在的華僑城濕地,猶如身處城市中的一片自然綠洲。處處鳥聲啾啾,翅影翩翩,水色天光交相輝映。
F. 濕地公園應具有 什麼 功能呢 或是設施
簡單的說,濕地是一類介於陸地和水域之間過渡的生態系統。濕地公園(WetlandPark)的概念類似於小型保護區,但又不同於自然保護區和一般意義公園的概念。根據國內外目前濕地保護和管理的趨勢,兼有物種及其棲息地保護、生態旅遊和生態環境教育功能的濕地景觀區域都可以稱之為「濕地公園」。
如香港的米埔國際重要濕地(面積380公頃),澳洲的MoretonBayMarinePark和維多利亞公園、日本的銃路濕地國際公園(保護區),都是利用典型的濕地生物多樣性的景觀和該地在流域或河口區的重要地位,以及作為亞太遷徙水鳥通道的獨特性,在保護區內的緩沖區或實驗區內規劃了不同意義上的濕地公園,以謀求保護和可持續利用不同景觀資源的平衡點。
濕地國際公園應該保持該區域的獨特的自然生態系統並趨近於自然景觀狀態,維持系統內部不同動植物種的生態平衡和種群協調發展,並在盡量不破壞濕地自然棲息地的基礎上建設不同類型的輔助設施,將生態保護、生態旅遊和生態環境教育的功能有機結合起來,實現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和生態環境的改善,最終體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境界。
濕地公園的最大特點在於主題性、自然性和生態性
長江中下游是我國河湖濕地分布最集中、最具代表性的地區。該區域的濕地主要由長江及其眾多支流、湖泊組成。鄱陽湖、洞庭湖、洪湖、太湖、巢湖和洪澤湖等是本區著名湖泊。
遊船,餐飲(茶室 自助燒烤區 茶點 )、禮品店、急救中心等。
G. 香港濕地公園的歷史沿革
香港濕地公園的原址只是一片普通的濕地。香港政府在發展天水圍新市鎮的同時,
打算用這片土地來補償於發展時所失去的具生態價值土地。
1998年,當時的香港漁農署(即現時的香港漁農自然護理署)及香港旅遊協會(即現時的香港旅遊發展局)進行研究,最後決定把這片土地建成國際級的生態旅遊項目,即是香港濕地公園。同時,香港濕地公園作為米埔濕地保護區的緩沖區,故此香港政府亦希望借著興建濕地公園,用以保育濕地,教育市民及吸引遊客之用。
1999年,濕地公園動工興建,是香港首個生態環境旅遊項目,耗資約5億港元。公園分2期發展,第1期展覽館已於2000年12月落成開放,而第2期展覽館已於2006年5月20日啟用。位於新界天水圍的北部,包括佔地10,000平方米的室內「濕地互動世界」即訪客中心,以及超過60公頃的濕地保護區,是亞洲首個擁有同類型設施的公園。
每個星期日和公眾假期,富生態經驗的義務導師會帶你進入濕地的奇幻之旅,通過講解和有趣的活動,將有趣特別的濕地植物和動物展現眼前。
坐落於人造濕地的濕地探索中心讓遊人親身體驗濕地生趣。溪畔漫遊徑、演替之路、紅樹林凈橋和三間分別位於河畔、魚塘和泥灘的觀鳥屋引領遊客走進不同的生境,尋訪各式各樣的有趣生物。濕地公園的生境包括淡水沼澤、季節性池塘、蘆葦床、林地、泥灘和紅樹林。
H. 濕地公園的狀元橋
"濕地"作為一類特殊的生境的研究始於本世紀70年代初拉姆薩國際濕地公約的締約之時。簡單的說,濕地是一類介於陸地和水域之間過渡的生態系統。濕地公園(Wetland Park)的概念類似於小型保護區,但又不同於自然保護區和一般意義公園的概念。根據國內外目前濕地保護和管理的趨勢,兼有物種及其棲息地保護、生態旅遊和生態環境教育功能的濕地景觀區域都可以稱之為"濕地公園",如香港的米埔國際重要濕地(面積380公頃),澳洲的Moreton Bay Marine Park和維多利亞公園、日本的銃路濕地國際公園(保護區),都是利用典型的濕地生物多樣性的景觀和該地在流域或河口區的重要地位,以及作為亞太遷徙水鳥通道的獨特性,在保護區內的緩沖區或實驗區內規劃了不同意義上的濕地公園,以謀求保護和可持續利用不同景觀資源的平衡點。 濕地公園的建設是推動區域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催化劑",也是濕地保護和保育理論的實踐成果。目前在國內外,尚未有人給濕地國際公園確切的定義。按照一般文獻資料上的理解,濕地國際公園應該保持該區域的獨特的自然生態系統並趨近於自然景觀狀態,維持系統內部不同動植物種的生態平衡和種群協調發展,並在盡量不破壞濕地自然棲息地的基礎上建設不同類型的輔助設施,將生態保護、生態旅遊和生態環境教育的功能有機結合起來,實現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和生態環境的改善,最終體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境界。 濕地公園的最大特點在於主題性、自然性和生態性。擬規劃建設的崇明東灘濕地國際公園位於崇明東灘保護區境內的緩沖區和核心區的交界處,即1992年和1998年大堤之間的東旺沙B灘,面積為3萬畝。建成後的濕地國際公園兼有保護、科研、教育、旅遊觀光等功能,是建設中的上實現代農業園區和上海市崇明東灘鳥類自然保護區區域整體功能的重要補充和完善。 回答時間:2011-10-23 20:58:36
I. 什麼叫濕地公園
濕地公園是指以水為主題的公園。以濕地良好生態環境和多樣化濕地景觀資源為基礎,以濕地的科普宣教、濕地功能利用、弘揚濕地文化等為主題,並建有一定規模的旅遊休閑設施,可供人們旅遊觀光、休閑娛樂的生態型主題公園。濕地公園是具有濕地保護與利用、科普教育、濕地研究、生態觀光、休閑娛樂等多種功能的社會公益性生態公園。
濕地公園的特點:
濕地公園的最大特點在於主題性、自然性和生態性擬規劃建設的崇明東灘濕地國際公園位於崇明東灘保護區境內的緩沖區和核心區的交界處,即1992年和1998年大堤之間的東旺沙B灘,面積為3萬畝建成後的濕地國際公園兼有保護、科研、教育、旅遊觀光等功能,在建設中實現現代農業園區和上海市崇明東灘鳥類自然保護區區域整體功能的重要補充和完善。
濕地公園:
J. 濕地有哪些,濕地有哪些知識
"濕地"作為一類特殊的生境的研究始於本世紀70年代初拉姆薩國際濕地公約的締約之時簡單的說,濕地是一類介於陸地和水域之間過渡的生態系統濕地公園(Wetland.Park)的概念類似於小型保護區,但又不同於自然保護區和一般意義公園的概念根據國內外目前濕地保護和管理的趨勢,兼有物種及其棲息地保護、生態旅遊和生態環境教育功能的濕地景觀區域都可以稱之為"濕地公園",如香港的米埔國際重要濕地(面積380公頃),澳洲的Moreton.Bay.Marine.Park和維多利亞公園、日本的銃路濕地國際公園(保護區),都是利用典型的濕地生物多樣性的景觀和該地在流域或河口區的重要地位,以及作為亞太遷徙水鳥通道的獨特性,在保護區內的緩沖區或實驗區內規劃了不同意義上的濕地公園,以謀求保護和可持續利用不同景觀資源的平衡點
濕地公園的建設是推動區域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催化劑",也是濕地保護和保育理論的實踐成果目前在國內外,尚未有人給濕地國際公園確切的定義按照一般文獻資料上的理解,濕地國際公園應該保持該區域的獨特的自然生態系統並趨近於自然景觀狀態,維持系統內部不同動植物種的生態平衡和種群協調發展,並在盡量不破壞濕地自然棲息地的基礎上建設不同類型的輔助設施,將生態保護、生態旅遊和生態環境教育的功能有機結合起來,實現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和生態環境的改善,最終體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境界
濕地公園的最大特點在於主題性、自然性和生態性擬規劃建設的崇明東灘濕地國際公園位於崇明東灘保護區境內的緩沖區和核心區的交界處,即1992年和1998年大堤之間的東旺沙B灘,面積為3萬畝建成後的濕地國際公園兼有保護、科研、教育、旅遊觀光等功能,是建設中的上實現代農業園區和上海市崇明東灘鳥類自然保護區區域整體功能的重要補充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