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浮山國家地質公園景區地圖
神奇的火山地貌景觀主要位於浮山破火山機構之中,由奇峰怪石,火山洞穴,火口湖等構成。奇峰怪石:形態各異,極盡鬼斧神工之妙,為國內罕見。 好似凌空巨石,如海螺,似蔥頭,似動非動,搖搖欲墜,名日「飛來石」,旁有題刻「何地飛來」。有詩為證:「何地飛來石,藍天聳玉蔥」。
天柱峰:
突兀於「盆地」之中,為火山鍾(熔岩穹丘)景觀,又名檣山。 形如鍋底,浮山最高峰。峰上有一亭,叫「望江亭」。俯首西望,檣山如柱,纜山如索,極目遠眺,「長江如帶,九華若筍;振風塔、天柱峰隱約可見」。近觀則湖山相間,潦繞回環;農舍漁村,星羅棋布;良田纖陌,縱橫如秤;林鳥沙鷗;煙霞出沒;輕帆片片,堤柳依依。
天地清淑之氣,無不盡收眼底,令人心曠神怡。若在金秋時節,人立妙高峰頂,西望天柱山,聳立天際,夕陽西下,太陽下方,漸漸出現一個三角形的黑影,黑影慢慢上升,像一座寶塔映在圓盤之中。此乃「天柱日影」,為浮山獨有的奇景。海島雪浪,峭壁千仞,石紋赤黑相間,如雪浪翻滾。岩洞心空如蜂房,立壁之上苔蘚懸掛,若飛瀑墜下。雨天里有「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之勢,人立其下,如置身海島之中,驚濤駭浪,震耳欲聾。晴天則有天河墜玉,懸掛若簾之妙。
浮山怪石,天然雕塑,千姿百態,精巧絕倫。玉兔拜月,紫霞萬千:天鵝孵蛋,惟妙惟肖;靈猴迎客,石景寓情;指月石上,得月最早,雙蛙戲岸,活靈活現。千奇百怪,引人入勝。 浮山洞壑藏幽,峭壁凌空。其「削成絕壁千尋峭,生就懸崖萬竅空的卓絕風姿,令人神往。
據《浮山志》記載,全山有洞穴五百多,著名的有三十六岩七十二洞。最大的金谷岩,長十三丈,寬五丈,解放初岩內尚有廟宇,現洞口仍留有羅漢松,古木參天,濃蔭蔽日。其附近有兩壁夾峙的「一線天」,和被稱
為「浮山第一水」的滴珠岩。 如上天池和明鏡池。上天池的「天池雲影」乃浮山一絕。上天池為古火山口遺跡或為火山灰流岩層間的一處負地形?發人深省。明鏡池,池水清秀,波光鱗鱗,青山環繞,叫人流連忘返。
此外,龜裂紋地貌景觀可在蓮花峰至雲梯峰一帶常見。這是岩漿噴出後冷卻收縮的遺跡。
② 安徽有哪些著名的景點
安徽著名的景點:
1、黃山去安徽旅遊肯定很多人第一個打卡的就是黃山,而且還有不少人的目的地就是沖著黃山去的山一年四季的景色都不錯,山奇險峻巍峨,以為奇松、雲海、怪石、溫泉「四絕」著稱,非常推冬天去黃山,霧凇、雪景非常美,只能用「仙境」來形容了。
2、九華山原名九子山,因唐代大詩人李白見此山「高數千丈,上有九峰如蓮花」,賦詩更名為九華山。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佛教氣氛融為一體,素有「東南第一山」之稱,自古就是我國著名的旅遊勝地。九華山風景區等級:國家5A級景區、世界文化遺產、世界自然遺產。
3、皖南古村:在中國安徽皖南的青山秀水中,散落著這樣的村莊,一幢幢粉牆黛瓦的百年老屋,錯落有致地鑲嵌在皖南寧靜優美的大地上。它們是中國古代社會後期成熟的一大建築流派——徽派建築的典範之作。
4、龍川村:龍川村是位於皖南績溪縣,是由胡姓聚族而居形成的船形古村落,已有一千六百餘年的歷史,傳至歷史,傳至「「錦錦」」字輩已有字輩已有4848世。龍川村被稱為最美麗的鄉村之一。村內擁有全國重點文物保世。龍川村被稱為最美麗的鄉村之一。村內擁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龍川胡氏宗祠。
5、萬佛湖風景區:萬佛湖風景區是以萬佛湖為中心的湖泊型觀光風景區。景區面積299平方公里,湖面50平方公里,容水8.2億立方米。萬佛湖,即龍河口水庫,是舉世聞名的淠史杭灌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安徽十大水庫之一。周圍群山環抱,波光瀲灧,水面開闊,一碧萬傾,港叉曲折,綠島浮動,鷗島翔集。
③ 安徽浮山國家地質公園的火山地貌博物館
公園為具有一定規模的古火山噴發中心區,古火山形態保存完好,環形山嶺、環狀斷裂、放射回狀斷裂、塌陷答火山窪地和復合穹丘等火山構造均清晰可見。尤其是浮山破火山,其火山地貌保存完整,形態典型,平面近似圓型,直徑約4平方公里,面積約14平方公里,地面形態為一邊緣高、中間低的盆形凹地,屬典型的塌陷火山窪地,岩相種類配套齊全,構造形跡清晰可見。有復合穹丘、火山口、火山鍾、火山渣(浮石)及熔岩流、環狀斷裂與放射狀斷裂、龜裂紋等。
在浮山蓮花峰到雲梯峰一帶,在由火山灰流形成弱熔結凝灰岩層面上,常見到大片出露不規則多邊形龜裂紋構造,顯示層狀火山岩層面冷卻收縮特有遺跡。裂紋垂直岩層面規則下延,形成柱狀節理,沿此組節理風化淋濾便形成了百佛朝如來等陡峻峰林景觀。
在火山灰流形成的弱熔結凝灰岩中,均發現有垂直層面連續分布的氣孔構造;這種氣孔構造是含揮發分的熾熱火山碎屑岩灰流在定位後固結過程中,揮發份不斷逸出所形成的。浮山景區的「海島雪浪」景點,為較典型的火山灰流自然剖面,每個灰流代表一次火山噴發。
④ 安徽浮山國家地質公園的公園遺跡
浮山,位於安徽省樅陽縣境內,與黃山、九華山、天柱山、琅琊山並稱為安徽省五大歷史名山。距樅陽縣城30km,面積18km2,由六個景區構成:張公岩天池景區、會聖仙橋景區、金谷妙高景區、木氽 山景區、浮東水上休閑度假娛樂區、北後山生態森林花果景觀區。
浮山是一座白堊紀時期的火山,由富鈉、鉀的火山岩組成。經一億多年的風雨剝蝕,仍保留著完整性與典型性。其火山爆發方式類似義大利維蘇威火山。它在長江中下游——郯城、廬江火山岩帶內屬於晚期火山的傑出代表,是研究粗面岩的天然陳列館,是探索地球深部物質的「超深鑽」。
浮山古火山經大自然精雕細刻,塑造了疊嶂、峭壁、岩洞、怪石、岩鍾、天橋與澗流,幽谷與湖盪為組合的自然景觀。它秀麗玲瓏、岩嶂壁立、洞壑幽藏、河湖環繞,而領人神往,聞名於世。
浮山歷史文化起源於南朝梁代(公元205—557年)。高僧名士遠祿(曹洞宗第七代祖師),智豈頁 (天台宗創造人),王陽明(理學家),白居易,范仲淹,王安石,歐陽修,蘇東坡,方以智,方苞,姚鼐(桐城派)等,都在浮山留下豐富的文化遺跡。
探訪文化淵源,搜尋歷史足印,浮山將為遊客提供一份翔實的人文資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