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公園大全 » 桂林會仙濕地公園圖片

桂林會仙濕地公園圖片

發布時間: 2020-12-10 04:08:39

Ⅰ 桂林會仙濕地的景觀生態原理求答案!

你那個學校的呀,對會仙那麼感興趣~~~

Ⅱ 會仙鎮濕地公園安龍村碼頭建好了嗎

已經建設好了!會仙安龍花海9月16號已經開園了。網路會仙安龍花海就有結果。

Ⅲ 桂林臨桂新區至會仙濕地公園新修的路是什麼走向

自己地圖研究吧

Ⅳ 桂林市,臨桂縣,會仙濕地公園具體在哪

會仙濕地是中國最大岩溶濕地,2012.4月份提交林業局.日前已被國家林業局正式列入國家濕地公園試點,會仙濕地公園命名為「廣西桂林會仙喀斯特國家濕地公園」。

會仙濕地主要分布在臨桂縣會仙鎮的睦洞、四益、新民、山尾、文全、馬面等6個村委以及該縣四塘鄉的大灣村委、雁山區的竹園村委,涉及47個自然村和2.2萬人口,其地域范圍內有相思江、良豐河、唐代開鑿的桂柳運河(又稱相思埭運河)及睦洞湖等河流湖泊。

Ⅳ 桂林會仙岩溶濕地沉積物中搖蚊種群特徵與環境變化

搖蚊屬於無脊椎動物門昆蟲綱雙翅目長角亞目搖蚊科。搖蚊種類繁多,全世界共發現5000餘種,我國就發現了450餘種;同時搖蚊分布廣泛,遍及全世界,熱帶雨林和極地均有分布。由於搖蚊幼蟲頭殼在湖底沉積物中含量豐富,保存良好,目前已被湖沼學家用作定性或定量恢復湖泊環境的重要工具[35—44]

本節通過研究濕地沉積物中搖蚊的種群組合特徵,探討近代會仙濕地環境演變的歷史過程,特別是濕地水體富營養程度和水生植被的演變過程,從而為會仙濕地水生態系統修復提供技術參考[45]

一、搖蚊分析與鑒定方法

樣品採集與處理方法同湖底沉積物采樣法。搖蚊分析時,依據 Walker的標准方法[45],選取湖泊沉積物樣品進行搖蚊幼蟲頭殼的屬種鑒定和分析,將分析結果表示為搖蚊的相對豐度百分比,並利用TILIA1.12繪制搖蚊百分比圖式。樣品處理主要包括以下9個步驟[46]

1)先將裝有湖泊沉積物樣品的塑料試管稱重,然後將樣品移入100mL的小燒杯中,再後重新稱重試管,最後計算實際用於分析的樣品量。一般來說,僅需2~4g的樣品就可以提取出足夠的頭殼(大約100個)用於後面的分析,這取決於搖蚊含量的濃度。

2)滴入10%的KOH溶液,淹沒樣品即可;將裝有樣品的小燒杯放在電熱板(75℃)上加熱約5min;然後將小燒杯加滿開水,繼續放在電熱板上加熱約15min,注意不要使溶液沸騰,以免氣泡破裂時振碎搖蚊幼蟲的頭殼。這個步驟的主要目的是離散湖泊沉積物,使搖蚊幼蟲頭殼與其他物質分離,同時又要盡量避免損傷其頭殼。

3)將小燒杯中的溶液全部倒入95μm的細篩中過篩;然後將篩內的全部剩餘物質轉入100mL的小燒杯中,加水至100mL;最後將小燒杯放入微波振盪儀中振盪2~3s左右,在振盪的同時輕輕攪拌沉積物,使之受力均勻。

4)將小燒杯從微波振盪儀中取出;將小燒杯中的溶液依次通過212μm的粗篩和95μm的細篩過篩,用水輕輕反復沖洗。

5)使用粗篩和細篩,可以將較粗的顆粒和較細的顆粒分別沖入兩個培養皿中,便於挑樣。然後利用吸液管將適量的溶液吸入挑樣槽中,該挑樣槽寬5mm,深5mm。

6)在25倍解剖鏡下,用尖很細的鑷子將搖蚊幼蟲頭殼逐個挑出,浸入80%的酒精溶液中,然後放在4℃的冰箱暗處保存。

7)將搖蚊幼蟲頭殼依次通過80%和100%的酒精溶液,使之脫水,每個階段約停留5min。然後,將頭殼挑入優派若(封固用膠)溶解液中,等待封片。

8)將優派若或者中性樹膠直接有規律地滴在載玻片上,用尖很細的鑷子將搖蚊頭殼轉入載玻片上的液滴中,每個液滴中一般有1~2個搖蚊幼蟲頭殼。

9)在每一個載玻片上封固10個直徑6mm的圓形蓋玻片或者2個直徑12mm的方形蓋玻片。封片時注意將搖蚊幼蟲頭殼的腹面朝上,輕輕點壓蓋玻片可以移動頭殼,幫助頭殼擺出正確的標本姿勢。

封片過後,就可以鑒定搖蚊幼蟲的頭殼了。搖蚊幼蟲頭殼的鑒定主要依據頦、腹側板、上顎以及其他一些結構。總的來說,頭殼的口器部分在鑒定中最為重要。在實驗室中,一般使用400倍的顯微鏡在眀視場下觀察頭殼,同時選用Hofmann(1971)和Wiedeholm(1983)編制的鑒定手冊和圖版進行頭殼鑒定。

二、搖蚊屬種組合特徵與環境變化分析

1.岩心年代測定

先採用同位素定年法測定會仙濕地獅子潭(SZS)岩心的沉積年代。同位素定年顯示,柱深16.5cm處為1900年,柱深22.5cm處為1863年(表5-1)。濕地年平均沉積速率約為0.16cm/a,說明沉積速率不大,其沼澤化速率相對較低,主要原因是岩溶地區碳酸鹽岩石以化學溶蝕為主,岩石中碎屑物質較少,且植物殘體分解速率可能較快。

表5-1 灕江天然濕地SZS岩心的沉積年代

2.搖蚊屬種組合特徵

本次試驗共分析了11個樣品,其中包括中上層的9個樣品(0~10.5cm),底層2個樣品(21~22.5cm),共挑出548個搖蚊頭殼,發現並鑒定了47個屬種,其百分比圖式見圖5-17。在中上層的湖泊岩心(0~10.5cm),搖蚊屬種構成及其相對豐度發生了明顯的變化,說明湖泊營養水平和水生植物生長狀況變化顯著。依據主要的9個搖蚊屬種,將湖泊岩心的搖蚊種群組合圖式劃分為3個帶,即A帶(10.5~5.5cm),B帶(5.5~2.5cm)和C帶(2.5~0.5cm)。

圖5-17 獅子潭沉積岩心搖蚊屬種組合的相對豐度百分比變化

A帶(10.5~5.5cm,1938~1970年)中,不同搖蚊屬種相對豐度變化較平穩,說明搖蚊屬種構成比較穩定,湖泊環境變化較小。指示湖泊富營養水平的屬種Chironomus plumosus相對豐度僅有一個極大值偶然出現。Cricotopus,Tanytarsus lugens,Tanytarsus chinyensis-type與Chironomus anthracinus-type均為建群種。其中,指示水生植被繁茂的Cricotopus相對豐度大致一直保持在較高水平,基本不小於10%,在7.5cm處Cricotopus的相對豐度達到20.29%,說明此時期內濕地水生植被豐富。類似的,除5.5cm處外,指示貧營養型湖泊的Tanytarsus lugens的相對豐度一般均在10%以上,Tanytarsus chinyensis-type也指示了貧營養型的湖泊。而Chironomus anthracinus-type指示了中營養型的湖泊。這說明1938~1970年,濕地水草豐茂,湖泊營養類型介於貧營養型與貧中營養型之間,主要以貧營養型為主。1970年是個拐點,自1970年以後,獅子潭濕地的搖蚊種屬構成發生了明顯的變化,說明湖泊水環境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

在B帶(5.5~2.5cm,1970~1990年)中,指示湖泊富營養水平的Chironomus plumosus的相對豐度持續增加,至1990年達到極大值,其相對豐度為10%;而指示湖泊中營養水平的Chironomus anthracinus相對豐度起初較高,繼而持續下降,乃至0,說明此處湖泊的營養水平持續上升,並由貧營養水平發展到中營養水平,繼而發展為富營養水平,而從貧營養轉為富營養,僅用了20年時間。指示貧營養水平的Tanytarsus chinyensis-type持續減少,同樣指示貧營養水平的Tanytarsus lugens相對豐度迅速降低,並維持在較低水平上。指示水生植被繁茂的Cricotopus作為優勢種,其相對豐度均在10%以上,並在1990年達到了極大值22.5%,說明此時期湖泊中水生植物更加繁茂,達到了富營養水平。

在C帶(2.5~0.5cm,1990~2004年)中,指示湖泊富營養水平的Chironomus plumosus迅速減少,Tanytarsus chinyensis-type有所回升,Cricotopus迅速減少,說明水體營養水平有所下降,但是水生植被明顯減少。

總的來說,自1970年之後,會仙濕地的獅子潭自貧營養水平快速過渡到富營養水平,1970年是營養水平發生變化的重大轉折點。然而,2004年之前,獅子潭的水生植被基本保持了良好了生長狀態,甚至生長旺盛。2004年後,營養水平有所降低,水生植被有所減少。

在1863~1872年,Chironomus plumosus與Chironomus anthracinus-type成為建群種,Cricotopus的相對豐度也較大,說明當時灕江天然濕地也處於中營養水平至富營養水平,同時水生植物生長良好。這顯示獅子潭曾有過富營養化的歷史。

3.岩心中搖蚊生物種群結構的變化

搖蚊生物種群結構的變化見表5-2,可以看出:1863~1872年,搖蚊的種類數較多;1938~1990年,搖蚊的種類數並未減少;2004年後,搖蚊的種類數明顯減少。生物多樣性指數呈現了同樣的變化趨勢:1863~1872年,搖蚊的多樣性指數較高;1938~1990年,搖蚊的多樣性指數並未減少,1973年甚至達到4.25;2004年後,搖蚊的多樣性指數明顯減少,個體密度明顯較小。

因此,2004年之前,獅子潭雖然經歷了自貧營養水平變化到富營養水平的過程,但是搖蚊的種類數、生物多樣性和個體密度並未出現明顯的減少,說明雖然營養水平有所上升,導致生物多樣性明顯減少、水生植被消失、藍藻水華爆發,但並未達到重富營養水平。獅子潭富營養水平相對較低,水生態系統相對穩定,水生植物比較繁茂,水質較好,並未達到水質明顯惡化的閾值。但是2004年開始,水體營養水平有所降低,搖蚊種類數、生物多樣性指數和個體密度明顯減少,加之水生植被減少,說明補給獅子潭的地下來水攜帶的營養物質有所減少,也可能有其他因素的影響,導致搖蚊種群結構發生了明顯改變。

表5-2 搖蚊生物種群結構的變化

4.對濕地生態環境變化的幾點認識

通過會仙岩溶濕地沉積物以及其中搖蚊種群特徵的研究,可以得出以下幾點重要的環境變化認識:

1)2004年之前,桂林會仙濕地的獅子潭經歷了自貧營養水平變化到富營養水平的過程,但是富營養水平相對較低,水生態系統相對穩定,水生植物比較繁茂,水質較好,並未達到水質明顯惡化的閾值。1970年是營養水平發生變化的重要轉折點,這和人類活動的影響有關。

2)2004年後,獅子潭水體營養水平有所降低,搖蚊種類數、生物多樣性指數和個體密度明顯減少,水生植被減少,可能由於某些有毒有害物質的進入或其他因素的影響,導致水生態系統結構發生了明顯改變。

3)1863~1872年,獅子潭曾有過富營養化的歷史,意味著現代濕地的營養水平可通過人工生態修復過程恢復至貧營養或者中營養的狀態。

Ⅵ 桂林會仙濕地公園怎麼去怎麼玩

作為會仙本地人,讓我來告訴你吧!
會仙濕地還在建設當中,很多設施
管理還不完善,並未成為一個公園!只是旅遊開發地,從桂林只能做小巴到睦洞路口(8元),再坐電動三輪(2-5元,看是不是噓)不要門票的,但是進去後去濕地必須坐船,包一架小劃船是五十,可以做1-4個人!會仙還有個白崇禧故居不過會仙這些都不太好玩!

Ⅶ 會仙岩溶濕地概況

5.1.1 地理位置與交通

桂林會仙岩溶濕地位於桂林市臨桂縣會仙鎮、四塘鄉一帶,北至文全、黃插塘一帶,南至睦洞、毛家、渣塘底一帶,西至九頭山、莫家,東至馮家。地理坐標為:東經110°09′50″~110°14′30″,北緯25°05′20″~25°06′45″,總面積約35.2km2。區內交通發達,以桂梧高速及良永二級骨幹公路為主,並與鄉、村連接成網。目前,共有睦洞、四益、新民、文全、竹園、大灣等四級公路,可以直達濕地的大部分地區,交通十分便利(圖5.1)

圖5.1 會仙岩溶濕地交通位置圖

5.1.2 氣象水文

5.1.2.1 氣象

桂林會仙岩溶濕地所在地區氣候溫暖濕潤,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變化特徵見圖5.2。研究區多年平均降雨量為1835.8mm,年最大降雨量為2452.7mm,年最小降雨量1313.3mm。雨季為3~8月,降雨量佔全年的80%,其中,4~8月是暴雨多發時期,降雨約佔全年的50%。8~9月暴雨次數減少,常出現高溫乾旱天氣,10月份天氣晴朗少雨,秋高氣爽,氣候宜人。

研究區多年平均蒸發量為1569.7mm,蒸發量最大月份為7月,達199mm,佔全年總蒸發量的12.67%;年均氣溫為19.5℃,最冷月份為1月,平均氣溫為8.6℃,最熱月份為7月,月平均氣溫28.9℃,極端最高、最低氣溫分別為38.8℃、-3.3℃。

圖5.2 會仙岩溶濕地氣候變化特徵圖

5.1.2.2 水文

區內主要河流有睦洞河、相思埭古運河,分別位於濕地中、南部,近東西走向(圖5.3)。濕地內主要河流概述如下:

(1)睦洞河

又名神龍溪,源頭為睦洞湖,流經鳳凰山北部、九頭山南部向西注入相思江。睦洞河總長約4.38km,總集雨面積約23.14km2。該流域為濕地主要蓄水區,睦洞河是濕地地表水的主要排泄帶。

(2)相思埭古運河

又名古桂柳運河,開鑿於唐長壽元年(公元692年)。古運河位於濕地中南部,總長14.54km。古運河以分水塘為分界點分成東西兩段,東段經杜門嶺在良豐附近蔣家壩注入良豐河;西段經睦洞湖南部在莫家附近注入會仙河。古運河的開鑿雖然溝通了灕江與柳江之間的航運,但也破壞了濕地內部的水循環系統。古運河在東西方向上貫穿於整個濕地,其中還穿越濕地的主要蓄水區—睦洞湖、分水塘一帶,導致濕地水體向古運河排泄,從而加速了濕地的退化。

除上述主要河流發育外,還遍布許多包括水塘、湖泊、沼澤在內的大小不一水體(圖5.3),主要水體有15處,它們分別是:睦洞湖、龍山湖、神龍塘、督龍塘、分水塘、老陡沼、毛家魚塘沼、水東沼、馮家水田沼、黃塘沼、龍東沼、安龍沼、文全水田沼、神龍橋沼和九頭山草地,總面積約6.6km2

圖5.3 會仙岩溶濕地水系、水體分布圖

5.1.3 地形地貌

5.1.3.1 地形

會仙岩溶濕地主體位於毛家向斜的軸部,北部位於馬面-黃村背斜南部邊緣,南部為架橋嶺背斜北部傾伏端,中部獅子岩一帶為柳江水系與灕江水系分水嶺。地勢總體為北部較高,其次是南部,中部最低,地面標高147.0~544.3m。

5.1.3.2 地貌

根據會仙岩溶濕地地形特徵、成因類型、地表組成物質、下伏基岩古地形及現代地貌的演變過程等,可將其地貌類型劃分為峰叢谷地、孤峰平原、殘丘平原三種(圖5.4)。

各地貌類型主要特徵如下:

(1)峰叢谷地

主要分布於濕地北部的大長山-文全-黃插塘一帶,面積約3.30km2,地面標高在151.0~544.3m之間,大長山為本區最高點,標高544.3m。該地貌類型受控於地質構造,屬於桂林弧形構造帶的二級構造黃村-馬面背斜的樞紐隆起帶與毛家向斜的過渡帶。該區地層岩性主要為灰岩,岩溶發育。

(2)孤峰平原

主要分布於濕地東、西部,面積約3.70km2,地面標高在146.2~157.8m之間。該區東部以獅子岩為核心,山峰標高176.8~292.0m;西部以九頭山—鳳凰山為核心,山峰標高172.6~407.4m。該區地層岩性主要為灰岩、白雲質灰岩及泥質灰岩,岩溶發育相對較弱。其中,東部獅子岩一帶發育有一條規模較大伏流。

圖5.4 會仙岩溶濕地地貌圖

(3)殘丘平原

貫穿於鳳凰山—督龍—睦洞-斗門一帶,面積約28.2km2,地面標高在149.2~155.5m之間。會仙岩溶濕地的主體就位於其中,該區上覆第四系紅黃色粘土層,厚度1~5m,下伏石炭系岩關組泥質、炭泥質灰岩,為燕山構造運動期形成的岩溶蓄水構造盆地,構成了會仙岩溶濕地天然的相對隔水底板。

5.1.4 地層岩性與地質結構

5.1.4.1 地層岩性

會仙岩溶濕地出露地層、面積及分布范圍見表5.1;圖5.5。

圖5.5 會仙岩溶濕地地質圖

表5.1 會仙岩溶濕地出露地層年代表

5.1.4.2 地質構造

據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20世紀80年代研究成果資料,會仙岩溶濕地分布區位於南嶺緯向構造帶、湘東-桂東經向構造及廣西山字型構造東翼交會處。基於構造形跡與成生組合關系,會仙岩溶濕地跨越三個構造帶:桂林弧形構造帶、東西向構造帶和北西向線性構造帶(圖5.6)。

(1)桂林弧形構造帶

桂林弧形構造帶屬於會仙岩溶濕地的一級構造帶,其構造形跡是南北向褶皺構造的變形,由中、上泥盆系及下石炭系碳酸鹽岩地層組成。會仙岩溶濕地北部邊界峰叢谷地一帶就位於桂林弧形構造帶中部的一個二級構造單元——馬面背斜的南端。

圖5.6 會仙岩溶濕地區域構造略圖

(2)東西向構造帶

東西向構造帶是一個三級構造單元,發育毛家向斜。會仙岩溶濕地主體就位於該構造帶內。該向斜構造是在晚三疊紀末期燕山構造運動一幕,由區域南北方向地應力作用下形成的近東西向三級構造盆地,由下石炭統碳酸鹽岩組成,該構造盆地為會仙岩溶濕地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蓄水條件。

(3)北西向線性構造帶

北西向線性構造帶由一系列走向290°~330°的斷裂帶組成,產生於印支構造運動期,後經歷燕山、喜馬拉雅多期構造運動,是多次活動的新構造活動帶。會仙濕地的南部邊界一帶就位於該構造帶的架橋嶺背斜北部傾伏端。

5.1.5 水文地質條件

5.1.5.1 含水岩組劃分及富水性

會仙岩溶濕地內大致可以分為三個含水岩組,它們分別是:單層結構鬆散岩類含水岩組(Ⅰ)、連續型純碳酸岩中—厚層含水岩組(Ⅱ1)、夾層型不純碳酸岩含水岩組(Ⅱ2)。各含水岩組岩劃分、分布及富水性見表5.2、圖5.7(a)。

圖5.7 會仙岩溶濕地水文地質及剖面略圖

(a)會仙岩溶濕地水文地質略圖;(b)A—A』剖面略圖;(c)B—B』剖面略圖

表5.2 會仙岩溶濕地含水岩組岩性及分布特徵表

5.1.5.2 地下水補、徑、排條件

會仙岩溶濕地地下水的補給、徑流和排泄主要受氣象水文、地形地貌、地層岩性及地質構造等因素控制,其補給、徑流和排泄模式見圖5.7(b)、(c)。

(1)地下水補給

會仙岩溶濕地地下水主要補給源為大氣降水。補給形式主要有三種:一種是大氣降水的直接入滲補給,第二種為沼澤水體的入滲補給,第三種為外源水的側向補給。其中,前兩種為地下水的主要補給形式。

鬆散層地下水的補給主要為大氣降水直接入滲補給及沼澤水體的入滲補給。此外,濕地中部在豐水期還接受下伏岩層的垂向補給,因為該區位於毛家向斜軸部,地下水由南、北兩側匯集至此後,受承壓作用會向上補給鬆散層內的地下水。

岩溶地下水的補給主要是大氣降水直接入滲補給及外源水側向補給,在特殊乾旱年份可能還接受上覆鬆散層的垂向補給。大氣降水直接入滲補給主要發生在岩溶裸露區,該區山體受溶蝕、風化作用影響,垂向岩溶裂隙、岩溶管道發育,接受大氣降雨後,雨水在重力作用下沿著垂向岩溶裂隙、岩溶管道下滲補給地下水;外源水側向補給主要是指濕地南、北部邊界外圍地下水的側向補給。其中,北部邊界側向補給主要為岩溶地下水補給,南部邊界為孔隙水及岩溶地下水補給。

(2)地下水徑流

受地形及構造控制,會仙岩溶濕地鬆散層地下水與岩溶地下水的流向大致相同,總體上為由南、北兩個方向呈扇形向濕地西部、中部及東部徑流,見圖5.7(a)。在鳳凰山、獅子岩一帶,受逆斷層及地形影響,岩溶地下水分別向西部、東部徑流。在鳳凰山—文全山—馮家一帶,由於受到北東向受地層岩性變化影響,部分岩溶地下水徑流會也受到阻滯。

(3)地下水排泄

會仙岩溶濕地地下水的排泄區較分散,主要分布於睦洞河、古運河、黃毛—陡門及大長山—文全山—督龍—馮家一帶。排泄形式主要有潛流、泉點及伏流。

鬆散層地下水基本上最終以潛流形式排泄至睦洞河及古運河內,在睦洞河下游及上游九頭山附近的水渠內,均發現非岩溶泉點。

岩溶地下水的排泄形式較多。在豐水期,岩溶地下水排泄有潛流、泉及伏流;在枯水期,其排泄形式主要為潛流。在豐水期或出現集中性強降雨時,岩溶地下水可在短時間內匯集,流量劇增,徑流至大長山—文全山—督龍—馮家一帶,由於地層岩性由純碳酸鹽岩變為夾層型不純碳酸鹽岩,岩溶地下水徑流受到阻滯,大部分徑流會以岩溶泉的形式排泄至地表。黃毛—陡門一帶位於背斜構造帶上,岩溶泉也發育;在枯水期或較長時期未出現降雨時,岩溶地下水水量變小,流速變緩,泉點基本上斷流。此時,岩溶地下水的排泄以潛流為主。

獅子岩一帶發育一條伏流,該區接受大氣降雨後一部分降雨沿岩溶裂隙入滲至伏流內,最終由伏流出口排出。但該伏流的大部分水量來自於黃插塘南部的沼澤水體。

5.1.5.3 地下水化學類型

會仙岩溶濕地地下水的水化學特徵見表5.3。由表可以看出:岩溶地下水的化學類型以HCO3-Ca型為主,pH值7.18~7.76,總硬度低於150mg/s。其中,夾層型不純碳酸鹽岩區域的總硬度、礦化度及pH值較純碳酸鹽岩區域要高。例如,馮家民井地下水總硬度及礦化度分別為269.97mg/L、415.65mg/L,而督龍北泉點地下水總硬度及礦化度分別為149.40mg/L、222.82mg/L;鬆散層地下水化學類型以HCO3·Cl-Ca·K型、HCO3-Ca·K型為主,總硬度及礦化度也明顯升高。這種化學類型表明,這些地區鬆散層地下水與岩溶地下水的聯系較為密切。一般民井的選址都會考慮有岩溶管道發育的因素,如七星民井,據村民反映,該井底部有岩溶管道發育,孔隙水與岩溶地下水聯系密切。因此,本次研究得出的鬆散層地下水化學類型並能完全代表整個地區的地下水化學類型。

表5.3 會仙岩溶濕地地下水化學特徵表

Ⅷ 桂林臨桂會仙

想表達的是什麼

Ⅸ 桂林會仙門票是多少

桂林會仙鎮國家級格斯特地貌濕地不要門票。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