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星植物園
『壹』 北京植物園自然觀察日記
人的觀察力並非與生俱來,而是在學習中培養,在實踐中鍛煉起來的。
特別是對學習自然科學的人來說,觀察力尤其重要。要從小養成自覺地、認真地觀察各種自然現象的習慣、興趣和能力。通過直接體驗,積累對自然現象的感性認識,培養對事物進行科學觀察的能力和習慣。為了有效地進行觀察,更好地鍛煉觀察力,掌握良好的觀察方法是必要的。
①確立觀察目的。對一個事物進行觀察時,要明確觀察什麼,怎樣觀察,達到什麼目的,做到有的放矢,這樣才能把觀察的注意力集中到事物的主要方面,以抓住其本質特徵。目的性是觀察力的最顯著的特點,有目的觀察才會對自己的觀察提出要求,獲得一定深度和廣度的鍛煉。反之如果東張西望,左顧右盼,對事物熟視無睹,你的觀察力就得不到鍛煉。例如,你想要辦一個新的商店,需要從別的商店獲得一些商品陳列的經驗,此時,你去觀察一定帶著目的性。只有帶著目的性的觀察才是有效的觀察,才能盡快提高自己的觀察力。
②制訂觀察計劃。在觀察前,對觀察的內容做出安排,制訂周密的計劃。如果在觀察時毫無計劃,漫無條理,那就不會有什麼收獲。因此,我們進行觀察前就要打算好,先觀察什麼,後觀察什麼,按部就班,系統進行。觀察的計劃,可以寫成書面的,也可以記在腦子里。
③培養濃厚的觀察興趣。每個人由於觀察敏銳性的差異,在同一件事物的觀察上出現不同的興趣,注意到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特點。因此,培養濃厚的觀察興趣是培養觀察能力的重要前提條件。為了鍛煉觀察能力,必須培養每個人廣泛的興趣,這樣才能促使人們津津有味地進行多樣觀察。同時,還要有中心興趣。有了中心興趣,就會全神貫注地對某一領域進行深入的觀察。
有的同學喜歡觀察星空,特別是對銀河、火星、月亮等觀察興趣很濃,能長期堅持並寫出觀察日記。這樣就可以增長知識,打開思路。有的同學對植物很有興趣,注意觀察植物的生長過程,從播種、發芽到發育、成熟,並做了大量觀察日記。教師也經常給以指導,輔助以必要的知識。這樣做不僅極大地培養了學生們的觀察興趣和持久的觀察力,也提高了他們對事物發展全過程的表達能力。
觀察興趣,還能激發同學們的求知慾。
少年兒童對自然界的岩石、流水、風、雨、霜、雪、露、電、雷、動植物等都很有興趣。時間久了,觀察的興趣和習慣就養成了。
④觀察現象,探尋本質。觀察力是思維的觸角,要培養同學們的觀察力,就要善於把觀察的任務具體化,善於引導他們從現象乃至隱蔽的細節中探索事物的本質。
⑤培養良好的觀察方法。大多數同學缺乏生活經驗和獨立、系統的觀察能力,在觀察事物時,往往抓不住事物的本質,或者看得粗心、籠統,甚至觀察的順序雜亂無章。
一個良好的觀察者必須具備觀察事物的技巧,掌握適當的觀察方法。觀察方法很多,這里介紹主要的幾種:
A.自然觀察方法。就是對大自然中所存在的東西進行觀察。如在田野或植物園里觀察植物的生長情況;在森林和動物園里觀察動物的活動情況等等。自然觀察應注意選好觀察點和觀察對象,做好記錄,並應進行多次原地或異地觀察。
B.實驗觀察法。就是通過做實驗的方式進行觀察。如解剖觀察或化學實驗觀察等。
C.長期觀察法。就是在較長的時期內,對某種事物或現象進行系統觀察。如氣象觀察、天文觀察等等。進行這類觀察時要耐心細致,觀察點一經確定,不能隨意變更。
D.全面觀察法。就是對某一事物的各個方面都進行觀察,求得對該事物全面了解。
E.定期觀察法。就是在某一特定時間內對某事物或現象進行觀察。
F.重點觀察法。就是按照某種特殊目的和要求對事物的某一點或幾個方面做重點觀察。
G.直接觀察法。這是一種觀察者深入實際,親自動手做實驗取得第一手資料或直接經驗的觀察方法。
H.間接觀察法。這是一種利用別人觀察成果,得出深刻結論的觀察方法。
I.對比觀察法。把兩個以上的事物有比較地對照進行觀察。
J.解剖觀察方法。把觀察對象分解成兩個以上的部分進行觀察。
⑥掌握豐富的知識經驗。知識經驗和良好的觀察是辯證統一、互為因果的。一方面,良好的觀察力是我們獲得豐富知識和經驗的前提條件;另一方面,豐富的知識和經驗又是我們提高觀察力的重要因素。一個人的觀察總是與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聯系在一起的。因此,在觀察過程中,我們必須充分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這不僅有利於觀察的順利進行,同時也有利於觀察力的不斷提高。
⑦遵循感知的客觀規律。觀察和觀察力是在感知過程中提高的。因為,為了培養觀察力,就必須遵循感知的一些規律。也就是說感知的一些規律也成為觀察的基本規律。感知規律主要有以下七條:
A.強度律。對被感知的事物,必須達到一定的強度,才能感知得清晰。一般人對雷鳴電閃是容易感知的,因為它的感知強度很高,而對於昆蟲的活動,如對螞蟻行走的聲音就難以覺察。因此,在實踐中,要適當地提高感知對象的強度,並要注意那些強度很弱的對象。
B.差異律。這是針對感知對象與它的背景的差異而言的。凡是觀察對象與背景的差別越大,對象就被感知得越清晰;相反,凡是對象與背景的差別越小,對象就被感知得越不清晰。例如萬綠叢中一點紅,這點紅就很容易被感知。鶴立雞群,也是屬於這類情形。但是在白幕上印白字,則幾乎無法辨認。
C.凡是兩個顯著不同甚至互相對立的事物,就容易被清楚地感知。因此,在觀察中要善於用對比的方法,把具有對比意義的材料放在一起,甚至還可以製造對比環境。例如觀察的高矮對比,色彩對比。
D.活動律。活動的物體比靜止的物體容易感知。魔術師用一隻手做明顯的動作吸引觀眾的注意力,而另一隻手卻在耍手法以達到他的目的。所以,在觀察中要善於利用活動規律,達到觀察目的。
E.組合律。心理學的研究告訴我們,凡是空間上接近、時間上連續、形式上相同、顏色上一致的觀察對象容易形成整體而為我們清晰地感知。因此,在實際觀察中,要把零散的材料或事物,按空間接近、時間連續、形式相同或顏色一致的形式組合起來進行觀察,從而找出各自的特點。例如在一堆亂物件中選大小相差不遠,顏色相近的若干件,排列起來比較,就可看出彼此的差異。
組合律,要求在觀察中根據事物的特點進行適當的組合、編排,形成系統,分門別類。
F.協同律。指在觀察過程中,有效地發動各種感知器官,分工合作,協同活動,這樣可以提高觀察的效果。也指同時運用強度、差異、對比等規律去觀察對象。17世紀捷克著名教育家誇美紐斯就曾要求人們盡可能地運用視、聽、味、嗅、觸等感官進行感知。我們學習要做到「五到」,就是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和心到,目的是要通過多種感知的渠道,提高觀察的效力。
G.養成持久的觀察習慣。貝弗里奇說:「培養那種以積極的探究態度觀注事物的習慣,有助於觀察力的發展。在研究工作中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比擁有大量的學術知識更重要,這種說法並不過分。」一個人有了持久的觀察習慣,他能克服觀察過程中所遇到的各種障礙和困難,把觀察進行到底。而觀察力就正是在這種「鍥而不舍」的過程中得到鍛煉和提高。
無論做什麼事,只要能堅持下去,就會取得成功。習慣成自然,觀察力貴在培養,更重要的是能養成長期觀察的良好習慣。觀察應注意些什麼呢?
A.忌漫無目的。許多人在觀察事物時,東張西望,漫無目標,他們觀察過的事物如過眼煙雲,腦子里沒有留下絲毫印象,因而總形不成觀點。
B.忌片面觀察。有的人觀察事物,只注意它的正面,不注意它的反面;只觀察表面,不觀察內部;只注意現在,不注意過去;只去注意事物的一個方面而忽視其他方面。由於這種片面觀察,他們所觀察到的往往是一些假象,因而得出了錯誤的結論。中國古代兵書上有疑兵計和兵不厭詐的謀略,就是故意利用一些手段混淆敵人的視聽,破壞他們的觀察能力,引導他們做出錯誤的判斷。比如《三國演義》中「張飛獨斷當陽橋」的故事。曹操看見張飛雄赳赳,橫槍立馬在橋頭之上,又看見張飛身後的樹林背後塵埃蔽日,似乎埋伏有大隊人馬。他又想起關羽曾經告訴他的話:「吾弟張翼德於萬馬軍中取上將首級如探囊取物耳。」這時張飛連吼三聲,聲如巨雷,勢如猛虎,曹操立即轉身逃走,退兵30里。曹操這時犯的就是片面觀察的錯誤。
C.忌無重點。有人雖然去觀察事物卻不帶目的性。一古腦兒地觀察,把所有現象都收留,囫圇吞棗,結果抓不住重點,浪費時間,觀察結果不理想。
D.忌走馬觀花。有人觀察事物,不深入、不細致,只是粗略地瀏覽一下。這樣既得不到具體印象,又遺漏許多細節,使觀察結果一般化。
E.忌不用心思。有人在觀察中,不用心去分析、去比較,也不思考事物的來龍去脈,因而也得不到令人信服的結論。中學生因為興趣廣泛,性情活潑,最容易在觀察中出現這樣的錯誤,他們往往憑借一時的好奇心,不做更深入的探求。
F.忌半途而廢。有人在觀察中,遇到復雜和難於解決的問題時,便停止觀察,結果常常功虧一簣。
此外,觀察過程中還應忌情緒不穩定。有人在愉快時就有興趣觀察,不愉快時就心情煩躁,觀察不下去,甚至在某種特殊情況下,由於心情緊張而根本無力進行觀察。有人對智力較高的中學生進行調查和觀察,發現他們一般都有較強的自控能力,情緒穩定,不忽冷忽熱,在遇到困難時能堅持下去,不達目的,決不罷休
『貳』 北京植物園好玩嗎
北京紫薇園好玩嗎?應該很好玩,北京的里邊的職務老多了,你就去誰看誰拍照能很好的玩一天?
『叄』 北京植物園的主要景點
北京植物園1956年經國務院批准建立,其規劃面積400公頃,東西向最大距離約3.5千米,南北向最大距離約2.5千米。截至2014年已建成開放游覽區200公頃。北京植物園由植物展覽區、名勝古跡人文景觀、自然保護區和科研區四部分組成。
植物展覽區(約94公頃)分為觀賞植物區(面積42.47公頃)、樹木園(面積44.9公頃)和溫室區(面積6公頃)三部分。觀賞植物區由專類園組成,主要有月季園、桃花園、牡丹園、芍葯園、丁香園、海棠栒子園、木蘭園、集秀園(竹園)、宿根花卉園和梅園。月季園是中國目前規模最大的月季專類園,栽培了近1000個月季品種。桃花園是世界上收集桃花品種最多的專類園。樹木園由銀杏松柏區、槭樹薔薇區、椴樹楊柳區、木蘭小檗區、懸鈴木麻櫟區和泡桐白蠟區組成。還有中草葯園,野生果樹資源區,環保植物區,水生和藤本植物區,珍稀瀕危植物區,和熱帶溫室。熱帶植物展覽溫室被評為北京20世紀90年代十大建築之一。盆景園於1995年建成開放。 盆景園主要展示中國各流派盆景的技藝與作品。
名勝古跡區由卧佛寺、櫻桃溝、曹雪芹紀念館、梁啟超墓、隆教寺遺址等組成。卧佛寺始建於唐代,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內有元代銅鑄的釋迦牟尼卧像。櫻桃溝林木茂密,是北京近郊重要的自然保護教育區。
植物園以展示中國東北、西北、華北地區植物資源為主,兼顧部分華中、華南亞熱帶觀賞植物。既有科學內容,又有園林外貌。按照「因地制宜,借勢建園,突出植物造景」的原則,植物園已建成松柏區和十幾個專類花園。各小園風格各異,各具特色。有中國寫意式的田園風光,有法國宮廷式整齊嚴謹的布局,也有英國風格的開闊舒展的畫面。
熱帶溫室在植物園有四個展區,熱帶雨林展區,四季花園展區,沙漠植物展區,專類植物展區,分別展示了不同氣候條件下典型的植物景觀。 牡丹園
牡丹園位於卧佛寺路西側,南鄰溫室區,北接海棠栒子園,面積約4.5公頃。主要任務是收集牡丹品種,保存牡丹種質資源,培育和推廣良種,以及普及牡丹分布、分類、遺傳育種、栽培管理知識。園內收集栽植牡丹262個品種3229株,芍葯220種、6568株,分別引種自山東菏澤的趙樓、李集、何樓、洪廟、鄧庄以及河南洛陽和甘肅天水等地,為北京規模最大,品種、數量最多的牡丹專類花園。牡丹園的設計採取自然式手法,因地制宜,借勢造園。植物栽培採用喬、灌、草復層混交,疏林結構,自然群落的方式,以原有油松為基調樹種,保留古老樹木並把它們組織到綠化中去。此種設計滿足了牡丹越冬和避免夏日曝曬的生物學特性需要。
牡丹園南入口處有三組山石,六株百年以上的國槐。北側台地建有六角一座。中部一漢白玉牡丹仙子雕塑側卧於花叢翠竹中。雕塑附近矗一組山石,上鐫「粉雪千堆」四字。
園北部有一《牡丹仙子》大型燒瓷壁畫,壁畫長17.20米,高4.3米,厚1.4米,取材於《聊齋志異》中「葛巾·玉版」篇。壁畫對面為一兩層閣樓,名為「群芳閣」。
芍葯園
位於牡丹園西部,園內於西北高坡處建紅柱朱頂「挽香亭」一座,並點綴有仿木花架、浩態狂香石、醉露台等小品。利用地勢改造,形成芍葯畿、倚紅坡和精品賞花區,在較小的面積內,創造了富於變化的賞花空間,展現了芍葯花獨特的觀賞性,形成專類芍葯園規模。截止到1994年,收集了220個品種,種植了3568株芍葯。 佔地面積0.6公頃,以水池瀑布、假山和中國古典園林式建築「玉蘭山居」統領全局,突出自然風格和植物造景,以木蘭科植物為主景樹,並栽培牡丹品種200餘個、芍葯30餘個。
月季園
該園位於植物園東部南端,南鄰香頤路,北靠楊樹區,西至植物園南門,東到植物園東南門,總面積7公頃,建成於1993年5月。
月季園以展示不同類型月季在不同環境中的多種配置形式為主,注重整體效果,既是月季專類園,又是新優園林展示區。採用沉床式設計,軸線布局嚴整,中部是音樂噴泉廣場。廣場為沉床式,圓形,直徑40米,面積1256平方米。中間為暗設的噴泉,噴水高達7米。沉床落差5米,上寬下窄,以三層月季花形圖案鋪裝的緩坡台地式花環,逐漸向底部過渡。三層最大直徑90米,面積5102.5平方米。沉床周邊是以疏林草地為基調的賞花區。
月季園除展示各種月季外,還配植有新優植物金山、金焰綉線菊、紫葉矮櫻等15種。
木蘭園
位於卧佛寺前坡路西側,南接海棠栒子園,與宿根花卉園隔路相望。1957年始建,1959年建成,面積0.84公頃。此園北部,以高約5米的擋土牆為屏障,形成了背風向陽的生態環境。木蘭園採取規則式的設計手法,布局整齊,園路十字對稱,中心一長方形水池,東西主軸線上置兩個帶狀花壇。沿綠籬以十字對稱的種植手法分隔空間。水池四面的草坪上各植一株青蘭,白玉蘭、紫玉蘭散植在綠籬後的草坪上。草坪上還栽植了華北落葉松、白皮鬆等針葉樹,以增加冬季綠色景觀。北部背風向陽,靠山坡栽植了大葉黃楊、廣玉蘭、蚊母等幾種常綠闊葉樹。南半部的草地上,1993年栽植了自美國引種的新優植物紅王子錦帶、金邊紫葉小檗、雪山八仙花、貝雷茶條槭、花葉錦帶、金葉西洋山梅花、歐洲衛矛、金葉風箱果等。南下坡還種植了紫葉稠李、金葉接骨木等。本園收集栽植了木蘭14種,118株,其中珍貴品種有黃山玉蘭、望春玉蘭、二喬玉蘭、寶華玉蘭、凸頭玉蘭。南下坡有長春玉蘭、紫玉蘭等。每年4月初,木蘭盛開。
桃花園
桃花園建於1983年,佔地面積4.2公頃,截止到2014年末,已收集展示觀賞桃花60餘個品種5000餘株,是世界上收集觀賞桃花品種最多的專類園。桃花園的觀賞桃花,從樹型上分有直枝桃類、帚桃類、壽星桃和垂枝桃類。從花型上看有單瓣型、梅花型、月季型、牡丹型和菊花型。主要品種有白花山碧桃、碧桃、絳桃、緋桃、紫葉桃、二色桃、人面桃、垂枝桃、壽星桃、灑金桃、菊花桃等品種。桃花花期自四月初一直開到五月初。
丁香園
丁香園佔地3.5公頃,始建於是1958年。已收集丁香20餘種(包括變種和品種)1000餘株,主要有白丁香、紫丁香、蘭丁香、小葉丁香、佛手丁香、花葉丁香、遼東丁香、喜馬拉雅丁香、四川丁香、朝鮮白丁香、裂葉丁香、日本丁香、北京丁香、毛葉丁香、暴馬丁香、垂枝北京丁香、什錦丁香,紫萼丁香、紅丁香等。
由於種類較多,每年四、五月間丁香花觀賞期達月余。丁香園與碧桃園既是完整的一個觀賞植物區,又以植物分割成相對獨立的兩個空間。園林設計均採用大面積疏林草地的手法,中心為視野開闊的大草坪 ,四周地形略有起伏。以疏林的形式配植了油松、法桐、垂柳、毛白楊等骨幹樹種,鄰緣樹配置了白樺、小葉椴、雪松等樹叢或孤立樹。在林間大喬木間與園林沿線上,成組、團式種植了大片的碧桃或丁香,少則七八株,多則二、三十株,總數在千株以上。四月中旬後,丁香碧桃園萬花齊放,成為北京桃花節觀賞碧桃的主要景區。
海棠園
北京植物園海棠園是中國最大的,收集海棠品種最多的海棠專類園,總面積31700平米,共展示海棠種和品種共八十餘個,八百多株。整個海棠園地勢西高東低,西北面借天然的西山做為背景屏障。園區在原有地形的基礎上,做出了高低起伏,錯落有致的地形結構。一期建成的東區偏中國傳統古典園林特色,景觀緊湊精緻。借取「只恐風日損芳菲,乞借春陰護海棠」的詩意,建有一座清式風格的小木亭,名曰「乞陰亭」。以亭為中心,鵝卵石鋪就的花溪路蜿蜒通向南邊的落霞坡和西面的綴紅坪。各種形狀各異的海棠詩詞石刻或立或卧於海棠花叢中。二期建成的西區現代感十足,綠絨毯般的大草坪十分開闊,更多的海棠品種在這里匯集。在制高點建有一座現代風格的木亭及觀景平台,在青山構建的天然背景下,既可觀望西區的繁花點點,也可俯瞰東區的梅林盛景。春天一過,海棠各種顏色形狀各異的果實的出現也讓海棠園成為觀賞點,密密匝匝的果實布滿枝頭,可持續觀賞至冬季。
紫薇園
紫薇園於2006年建成,佔地1公頃,以收集紫薇品種為主,同時栽植展示夏季開花的各類喬木、灌木和花卉。園中種植紫薇古樁41株,合歡、龍柏等大喬木90株,灌木2300餘株,鋪草坪5300平方米。該園依水而建,有林蔭休閑廣場和木亭供遊客休息,各類喬木、灌木和草花加強了以紫薇為主體的夏花植物。
玉簪園
玉簪園於2006年建成,面積約3000平方米,收集展示玉簪品種79個3000餘墩。玉簪園內,各種喬木、灌木形成適合玉簪生長的林蔭地,蜿蜒穿行的小路將不同品種的玉簪自然分隔,同時配植了蛇莓、小葉蔓長春、麥冬等其它耐蔭地被,還在外圍種植了金葉連翹作為花籬,進一步豐富了該園的景觀。玉簪園內植物高低錯落,疏密有致,是一處將觀賞與休憩功能相結合的專類園。
梅園
梅花為中國傳統名花之一,在中國栽培歷史極其悠久。梅園是正在建設中的以栽植、欣賞梅花為主要功能的專類園。梅園始建於2003年,佔地6.1公頃,分5個區域:入口區、水景觀光區、山林游賞區、庭院精品區、退谷訪勝區。本園利用櫻桃溝三面環山、北陰向陽的獨特小氣候栽種抗寒梅花20餘個品種,有垂枝梅、單杏梅、豐後梅、美人梅、綠萼梅、重瓣跳枝梅等。
櫻桃溝
位於卧佛寺西北,又名「退谷」「周家花園」,因富於野趣而著稱。櫻桃溝有著獨特的自然條件,是北京近郊一處生態功能健全的自然保護區。被譽為「活化石」的水杉在這里蔚然成林,還栽有玉鈴花、青檀、紅松等珍稀瀕危植物;「紅葉招鳥」工程更是為保護區重點工作。
樹木園
樹木園是北京植物園內最大的專類園,佔地44.9公頃。分為銀杏松柏區、木蘭小檗區、泡桐白蠟區、槭樹薔薇區、椴樹楊柳區、懸鈴木麻櫟區等六個分區。已定植 400餘種近萬株樹木。這里有大片的緩坡草坪和引自全國各地的園林植物以及來自異國他鄉的海棠、櫻花和松柏、楓樹等。
絢秋苑
絢秋苑佔地6.16公頃,是北京市植物園樹木園的一個分區,該區種植了16個屬23個種的植物。寫秋坪景區以大草坪為中心,環以起伏的地形與錯落有致的植物群落,主要種植銀杏、欒樹、元寶楓等喬木,配以觀葉、觀果灌木和松柏、菊花。澄碧湖景區平湖長汀,清雅、明麗;而環湖石璣臨流,綠蔭接岸,下可渡木橋,上可溯溪瀑。絢秋苑是北京市植物園重要展區之一,又是市花展的布展中心。數萬株菊花或點綴於林緣水際。
集秀園
集秀園是以栽培、展示竹子為主的專類園,亦稱竹園,建成於1986年,面積為2.6公頃。本園主要以屬進行區域劃分,以品種為單位展示。集秀園現收集竹種10餘屬50多種,分別為剛竹屬、大明竹屬、赤竹屬、矢竹屬、巴山木竹屬、箬竹屬、倭竹屬等。竹子常年青翠,松樹經冬不凋,梅花帶雪開放,具有相同的不畏嚴寒性格的三者被人們譽為「歲寒三友」。
草葯園
草葯園於2006年建成,佔地面積約600平方米,收集展示葯用植物近90種(不含品種)。草葯園內鋪設木樁石子路、紅樹皮路和汀步路近200平方米,以花境形式集中展示各類葯用植物,並結合《本草綱目》和《葯典》將所栽植葯用植物按功效分為8個分區:舒緩神經植物區、養陰潤燥植物區、清熱植物區、祛風燥濕植物區、舒筋活血植物區、理血植物區、補氣植物區和解表植物區,是人們認識和研究葯用植物的場所。
盆景園
盆景是中國古老的傳統藝術,其歷史悠久,可追溯到一千八、九百年前的東漢,經唐、宋、元、明、清歷代的發展,逐漸形成了撲朔迷離的盆景藝術,並成為中國和世界上進行文化交流的一部分。盆景園是北京市植物園的一個重要的展覽區,其佔地面積兩萬平方米,是中國大型盆景園之一。其分為室內展區和室外展區兩個部分,室內展區分為北方盆景展廳、精品盆景展廳、綜合展廳、流派展廳。主要展示北京及中國各地部分優秀作品。室外展區由四個庭院景區組成,以展示露地栽植的大型樁景為主,其中百年以上的盆景70餘株, 最大的是一株名為「風霜勁旅」的古裝杏樁,樹齡已達1300多年。
宿根花卉區
宿根花卉園位於卧佛寺前坡路東側,與木蘭園隔路相望。以栽植、培育、引進各種宿根花卉為主,面積1.44公頃,建成於1980年。宿根花卉園採取對稱的規則式設計,十字對稱的園路,中心置一硅化木盆景,沿十字軸線,東西向為帶狀花壇,植以多品種鳶尾、東方罌粟等。南北軸線為花壇和花台,分別種植荷包牡丹、玉簪、豐花月季、匍匐子等。在十字軸線四角以擬對稱的方式布置了花鏡,以百合科、景天科、石蒜科、菊科、鳶尾科等60餘種宿根花卉布滿其間,自春至秋花開不絕。 為了增加秋冬季景色和更好的發揮宿根花卉背景材料的作用,利用北部5米高的擋土牆形成的背風向陽的生態環境,栽植了大片竹林品種,有筠竹、甜竹、紫竹等,園中點綴了紅楓、柿子、銀杏,配置了美國香柏、雜種馬褂木、木瓜海棠、木姜子、蠟梅、平枝子以及在北京地區生長的唯一的一株杉木和10餘株日本柳杉。1993年栽種了從美國引種的優良園林樹種銀槭,紫葉矮櫻、金枝木等幾個樹種,這些植物與花台、山石、水面、土丘有機融合,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專類花園。 1984年,園南端建圓亭一座和一砼結構的花架,用以與水生植物園分隔,同時可供遊人小憩賞景。 宿根花卉園收集種植宿根花卉百餘種。
水生藤本區
水生和藤本植物區佔地面積0.3公頃,收集栽培各類水生花卉和藤本植物160餘種,隸屬40屬25科。僅蓮花、睡蓮就有100多個品種,其中有「活化石」之稱的千年古蓮、象徵中日友誼的孫文蓮和中日友誼蓮、象徵中日友誼的孫文蓮和中日友誼蓮以及從國外引進的巴西王蓮和中園培育的芡實新品種;藤本植物有紫藤、美國凌霄、金銀花、南蛇藤、三葉木通、抗寒葡萄和中華獼猴桃等。 湖區
2002年建成的植物園湖區景觀,水域面積約10餘公頃,蓄水達10多萬立方米。湖區利用地形落差巧妙地運用了疊壩、溪流及淺潭等自然方式使三湖連為一體,使湖面蜿蜒自然,移步換景。2003年北京植物園為了恢復櫻桃溝自然風景區原始風貌,又進行了北京植物園水系二期工程,使得青山綠樹間八湖爭秀,流水淙淙。尤其是斷流多年的京西名勝櫻桃溝,又重現了流水潺潺,百鳥爭鳴的景象,形成了湖、潭、池、瀑、疊水、溪流等動靜結合、大小不一、空間富有豐富變化的水景。
科普館
北京植物園科普館建於1996年底,坐落在植物園的南半部。總佔地面積0.5公頃,總建築面積2670平方米。可布展牆面近600平方米。總體分為教育區和服務區兩大部分,其中教育區分為展覽區、培訓區和參與製作區;服務區分為後勤區和休息服務區。館內由主展廳、資料室、電教室、實驗室、標本室等組成。是向人們普及植物知識、宣傳生態意識的教育基地。
展覽溫室
北京植物園展覽溫室是北京市迎接建國50周年的重點工程,位於植物園中軸路西側,展覽溫室於1998年3月28日動工興建,地下基礎於1998年3月底動工修建,主體鋼結構和玻璃幕牆將於1999年5月完成,2000年1月1日開始對外開放,展覽溫室建築面積17000平方米,佔地5.5公頃,投資2.6億元。是亞洲最大,世界單體溫室面積最大的展覽溫室,其面積比昆明世博會溫室還大一倍。展覽溫室栽培展示來自世界各地的數千種熱帶亞熱帶植物,是亞洲最大的植物展覽溫室。
溫室下面是個水泥築的大花盆,花盆的深度有1到1.5米。花盆內所有的土都是1998年從東北買來的雙鴨山沼澤地區的泥漿土。在當地一個林場選定采土的區域,林場把這一區域的水抽干,再把泥漿土挖出曬干。用好幾個火車皮將土運回北京,到了植物園,用本地的沙土拼配。
展覽溫室建築設計由北京建築設計研究院承擔,以「綠葉對根的回憶」構想為設計主題,獨具匠心地設計了「根莖」交織的傾斜玻璃頂棚,彷彿一片綠葉飄落在西山腳下。展室植物布展設計由北京園林古建設計研究院承擔。展覽溫室劃分為四個主要展區:熱帶雨林區、沙漠植物區、四季花園和專類植物展室。展示植物3100種60000餘株,為群眾提供觀賞豐富多彩的植物景觀、學習科學知識、具有較高品位的游覽點。同時,又是進行園藝研究和國際交往的場所。展覽溫室工程榮獲全國第十屆優秀工程設計項目金質獎,2003年度國家優質工程銀質獎,北京市第十屆優秀工程設計一等獎,「大型展覽溫室植物引種與設計的研究」課題獲北京市科技進步二等獎,被評為北京市九十年代十大建築。 卧佛寺
十方普覺寺(卧佛寺)位於北京植物園的壽安山麓。創建於唐貞觀初年,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和展示著世界罕見的元代銅鑄的釋迦牟尼卧像。寺內古樹參天花木扶疏,是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卧佛殿是北京西郊卧佛寺的主要建築。走進卧佛寺,穿過琉璃牌坊,山門殿,天王殿,三世佛殿,便是卧佛殿。殿內卧佛是元代至治元年(公元1321年)銅鑄釋迦牟尼卧像,身長5.3米重54噸。在銅佛周圍,環立著十二尊塑像,是十二圓覺。這尊塑像表現了釋迦牟尼臨終前向弟子們囑咐後事的情景。
梁啟超墓
位於植物園東環路東北的銀杏松柏區內。墓地總面積1.8公頃,分東、西兩部分。東部為墓園,西部為附屬林地。
墓園由梁啟超之子,中國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設計。墓園背倚西山,坐北朝南,北高南低,東西寬約90米,南北長約100米,面積4300平方米。四周環圍矮石牆,墓園內栽滿松柏。
墓園內北牆正中平台上是梁啟超及其夫人李惠仙的合葬墓。墓呈長方形,高1.08米,寬2.75米,長4.52米。墓前立著「凸」字形墓碑,碑高2.8米,寬2.18米,厚0.71米。陽面鐫刻「先考任公府君暨先妣李太夫人墓」14個大字。碑陰刻「中華民國二十年(1931年)十月,男梁思成、思永、思忠、思達、思禮,女適周、思順、思庄、思懿、思寧,媳林微音、李福曼,孫女任孫敬立」。碑前有75厘米高的供台,兩側各有一段帶雕飾的直角形襯牆。墓碑、墓頂及供台襯牆,均為土黃色花崗岩雕築而成,前後連接,渾然一體。墓碑沒有碑文,也沒有任何錶明墓主生平事跡的文字,這是梁啟超生前遺願。梁曾囑咐他的子女,將來行葬禮時,可立一小碑於墓前,題新會某某,夫人某某之墓,碑陰記我籍貫及汝母生卒,子女及婿、婦名氏、孫及外孫名,其餘浮詞不用。
梁墓於1978年2月24日由其後人梁思庄、梁思達、梁思懿、梁思寧、梁思禮全部無償交給北京植物園。移交的內容包括:土地1.8公頃、各種樹木965棵、水井1眼、亭子一座、未豎起的碑石及碑座兩套、圍牆380米。
曹雪芹紀念館
曹雪芹是中國一位偉大的文學家,創作了《紅樓夢》,為了表示對曹雪芹的敬仰,擇正白旗一隅,將黃葉村藝術地再現,供遊人參觀、游覽。黃葉村佔地1.8公頃,矮籬環護,石徑蜿蜒,小巷幽深,別具風韻。村內辟菜園、葯圃、瓜棚,設石碾、石磨、轆轤、箭場、古墩,建有茶館酒肆,一派山村農家氣息。設有「河牆煙柳」、「薜蘿門巷」、「竹蘺茅肆」、「柴扉晚煙」等景點。曹雪芹紀念館分別展示了曹雪芹的家世、經歷和《紅樓夢》的成就、研究、影響,力求做到真實性、知識性、趣味性。曹雪芹紀念館展示了曹雪芹的生平及其在西山著書《紅樓夢》的場景。
紀念亭
「一二·九」運動紀念亭位於保衛華北石刻對面,隔溝相望的石砌方院中,八個鎏金大字,是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彭真題寫。共青團北京市委和北京市學聯撰寫的紀念碑文,由著名書法家劉柄森書寫。紀念亭在紀念碑南側,由三座三角形小亭組成,共青團北京市委員會和北京市學生聯合會募捐建造。1980年6月,北京市植物園管理科櫻桃溝班工人在清除櫻桃溝溝旁的雜草時,發現溝旁的一塊大青石上刻有「保衛華北」字跡。時逢市政協主席劉導生到櫻桃溝視察,證實「保衛華北」四個字是1935年「一二·九」運動時愛國抗日的北平學生聯合會留下的。櫻桃溝是北平學聯和民先隊在「一二·九」運動時期聯合舉辦夏令營,利用多種形式團結教育青年的地方。1936年1937年,在這里舉辦了三期夏令營,參加的青年學生達五六百人次。紀念「一二·九」運動五十周年前夕,任時中宣部部長鄧力群等人發起倡議,決定在西山櫻桃溝建立一個「一二·九」運動紀念地,以緬懷革命先烈並啟教後人。1984年12月8日下午,舉行了隆重的「一二·九」運動紀念亭奠基典禮,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彭真題寫了「一二·九運動紀念亭」碑名,國務委員、「一二·九」運動老戰士康士恩、市政協主席劉導生為紀念亭破土奠基。紀念亭由三座三角形小亭組成,創意是:三角形是「一二·九」運動舉辦軍事夏令營時露營帳篷的縮影。三個三角形組成一個立體的「眾」字,寓意著廣大民眾的覺醒和人民眾志成城抵抗侵略的決心。挺拔的建築線條象徵青年朝氣蓬勃、積極向上的精神。大小三組建築表示革命傳統代代相傳,革命事業後繼有人。 北京植物園每年春季舉辦的「北京桃花節」吸引數百萬遊人前來觀賞。每年春天前往桃花園,可以觀賞到碧桃園內紅白碧桃、絳桃、壽星桃、菊花桃等近70個品種,逾萬株桃花。植物園賞桃的主要品種是山桃、碧桃。香氣撲鼻的白花山碧桃,是由北京植物園自己完成的第一個人工雜交的新品種,而粉花山碧桃的開花時間,將填補山桃與桃花花期間的空白。
2014年3月22日,北京植物園第26屆桃花節開幕。
3月至5月,遊客們將欣賞到近千個品種、百萬株(盆)各類春季花卉的綽約風姿。
2014年北京桃花節暨世界名花展期間,遊客可欣賞到山桃、山杏、玉蘭、梅花、海棠、丁香、碧桃、鬱金香、風信子等近千個品種的花卉。為方便遊客觀賞,世界名花展區還將建造高達兩米的觀景台,讓人們感受「空中賞花」的樂趣。
此外,北京植物園還將舉辦傣族植物文化展、盆景精品展、昆蟲生態科普展、中國傳統圖書展、傳統風箏繪制等豐富的文化展覽活動,為體驗桃源春色的遊人奉上一道文化盛宴 。 北京植物園是以收集、展示和保存植物資源為主,集科學研究、科學普及、游覽休憩、植物種質資源保護和新優植物開發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植物園。北京植物園由植物展覽區、科研區、名勝古跡區和自然保護區組成,園內收集展示各類植物10000餘種(含品種)150餘萬株。
北京植物園是北京市園林局指定的新優植物引種、馴化、繁育基地。截至2014年,北京植物園已初具規模,發揮了越來越大的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 北京植物園自1956年建園以來,始終把普及植物科學知識當作首要任務。北京植物園多年來堅持舉辦各種植物專題展覽,向遊客傳播植物知識。北京植物園針對不同知識層次的受眾,開展形式多樣的科普活動,植物園對於提高全民素質的重要價值已經得到了廣泛的認同。
北京植物園科普館1996年建成,建築面積2160平方米,舉辦常規科普展覽及臨時展覽,並建立了遊客服務網路。熱帶植物展覽溫室兼具生物多樣性保護、科普教育、科學研究和植物觀賞的功能,是開展科普活動的重要場所。北京植物園擁有科普畫廊五處,共計90延長米。科普畫廊內容主要包括:植物的結構系列展板、月季、桃花、牡丹、荷花等傳統名花專項展覽、植物園發展歷程等。
『肆』 植物園的作文結尾
植物園的作文結尾應該緊扣開頭,如果開頭說這個花園很美,那麼植物園的結尾也會呼應,開頭說這個花園特別的漂亮,我非常的喜歡。
『伍』 現在北京植物園有什麼值得看的景色嗎
櫻花已經要凋謝了,你要是有興趣看櫻花的話可以去玉淵潭看,但好象也已經要過回期了。桃花倒答是還可以看的。北京植物園還沒有恢復生機啊,我周六時去過了,值得一看的只有那個熱帶植物援裡面的東西!另外提醒你一下要注意門票,要是買熱帶溫室里的那個門票的話就相當於通票了(40元)。可以節省20元!另外就是鬱金香要開了,很漂亮的啊! 當然人也比較多啊!旅途愉快!!!
『陸』 長沙市植物園
反正到南站的車基本上會到植物園,上禮拜剛去,你要是去的話可以選擇十點左右到那,去那逛一下中午直接到裡面吃個燒考,植物園去的最佳時期是三月份,櫻花開的時候,現在去的話就只有看下三湘景園,還有些樹啊,我覺得就這些,反正上星期我們去認植物實習了覺得也就那樣,你到時看下旅遊圖就行了,門票二十,風景不錯
『柒』 哈爾濱植物園裡面各項都有什麼好玩的,還有就是各項收費情況,知道的來啊,嘿嘿..
開放時間:
星期一至星期五
7:30am--18:00pm
星期六、星期日
7:15am--18:00pm
門票信息:
成人--15元/張
學生票--10元/張
團體票專--12元/張
兒童票--5元/張(身屬高1.1至1.4米)
裡面的設施不要錢,除了你要玩什麼東西,比如:攀岩、騎自行車,等等。
景點全不要錢!
植物園的網站:
http://www.hljfbg.com.cn/index.php
『捌』 去北京植物園玩要注意什麼
北京有兩處規模較大的植物園:一是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於1955年在香山南麓建的北京植物園(簡稱南園),另一個是1981年北京市園林局在卧佛寺前兩側建的一處規模更大的植物園,也叫北京植物園(簡稱北園)。
南園內擁有各類植物3000多種,主要參觀點是溫室展覽區,內有13個展區,植物1500多種。其中熱帶植物佔1000多種,有棕櫚植物、熱帶水生植物、王蓮室、多漿植物室、葯用植物室、工業原料植物、蘭科植物、芳香植物、熱帶果樹及柑桔類植物等。這里的樹木園佔地7萬平方米,內有我國稀有樹種銀杉,還有美洲的紅杉、斯里蘭卡的菩提樹等。這里還有專類花園和國家植物標本館。
北園,佔地107萬平方米,園內栽培以北方植物為主,兼顧南方觀賞植物和瀕危植物,共有各類植物155科,987種,現有樹木園、專類花園、果園、水生植物園、盆景園和1900平方米的太陽能溫室。太陽能溫室中,花卉繁多,有山茶、杜鵑、玫瑰等。東區水生植物園有3個小湖,種植蓮藕、水蔥等水生植物。近幾年春季,北園常舉辦桃花節,到時繁花似錦,遊人如趕廟會,盛況空前。
『玖』 現在的奧拉星植物園在哪去了
這個我知道...
先到流星購物街
別問我人到哪裡去了,右上方哦....
不許盜圖....上面本人簽字拉。
『拾』 武漢植物園有哪些景區
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始建於1956年,為我國解放後最早建立的國家植物園之一,目前位列我國三大核心科學植物園之一。現有職工232人,其中科研人員170人,包括高級科研人員48人,中科院「百人計劃」入選者9人。具有植物學、生態學、園林植物與觀賞園藝碩士學位授予點,植物學、生態學博士點,生物學博士後流動站,在學研究生127人,博士後及客座流動人員7人。優勢學科領域為植物保育遺傳學與遺傳資源可持續利用、水生植物生物學與內陸水環境健康、流域生態學與大型工程生態安全、資源植物學與天然產物。
作為國家植物資源儲備和植物遷地保護的綜合研究基地,現保護物種8000餘種,建立了東亞最大的水生植物資源圃、世界涵蓋獼猴桃遺傳資源最廣的獼猴桃專類園、華中最大的野生林特果遺傳資源專類園、華中古老孑遺和特有珍稀植物資源專類園及華中葯用植物專類園;為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和全國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湖北省、武漢市科普教育、環境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家AAAA級旅遊景點。
面向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可持續利用、流域生態系統管理與水資源安全兩個國家戰略需求,武漢植物園努力實施科技自主創新並取得重要進展。截至2008年年底,成果登記135項,獲省部級以上獎勵78項,其中國家級13項,中科院獎勵24項;獲得授權專利80項;發表SCI論文229篇;選育並審定新品種24個,其中國家級6個;出版各類學術專著70部。在國際同領域形成了一定的學術權威,並在一些領域引領世界的發展,其中獼猴桃品種金桃實現我國首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農作物新品種全球專利轉讓,正改變著世界獼猴桃產業格局。
武漢植物園同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紐西蘭等34個國家或地區的著名大學和科研機構建立了密切的合作交流關系。2007年成功舉辦第三屆世界植物園大會(首次在亞洲舉辦)。
武漢植物園為中國園藝學會獼猴桃分會理事長單位,湖北省暨武漢市植物學會理事長單位。主辦了自然科學核心期刊《武漢植物學研究》。
目前,武漢植物園正積極開拓創新,努力發展成為在國際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植物資源保育基地、國家基礎植物學和流域生態學知識創新基地、生物技術與資源植物研發基地、工程生態環境優化模式構建基地、高級人才培養基地和科學知識傳播基地,爭取早日實現國際一流植物園建設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