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植物園
現在目前還沒有要門票 裡面還行把,不是很好玩
(贈人玫瑰 手留余香。如若,您對我的回答滿意,請選擇"對我有用"謝謝您的採納!)
Ⅱ 從上海江蘇路796號去上海植物園怎麼走
推薦步行距離最少的公交線路:923路 → 720路,全程約7.9公里
1、從江蘇路796號步行約200米,到達華山路江專蘇路站
2、乘屬坐923路,經過5站, 到達上海體育館(下客站)站
3、步行約10米,到達上海體育館站
4、乘坐720路,經過5站, 到達龍吳路龍水南路站
5、步行約100米,到達上海植物園
Ⅲ 最美江蘇的作文
今天,我們一家來到了中山植物園。
中山植物園背倚蒼翠巍峨的鍾山,面臨波光瀲灧的前湖,傍依古老壯觀的明城牆,遙對聞名中外的中山陵。一進中山植物園,濃郁的花香味撲鼻迎來。園中氣候溫和、植被茂盛、融山、水、城、林於一體,秀色天成,風光旖旎,既是一個獨具魅力的旅遊勝地,又是一個奧妙無窮的植物王國。
南京中山植物園又分為南、北兩個園區:北園是老園區,是我國中、北亞熱帶的植物研究中心,擁有專類園10個;設有觀賞植物中心、葯用植物中心、經濟植物中心等以及江蘇省葯用植物研究開發中心、江蘇省植物遷地保護重點實驗室,還有華東地區最大的植物標本館,擁有館藏標本70萬份。南園為主體的11個區域,分別是展覽溫室、禾草園、水生園、城市景觀植物區、岩石園、森林休閑區、孢子植物區、竹園、經濟植物展示區、植物迷宮和原有的盲人植物園。
我們來到展覽溫室的門口,造型似三片晶瑩的綠葉飄落在紫金山下、前湖之畔。一進溫室,就感到渾身發熱,真想趕快出去,呼吸新鮮空氣。
出了展覽溫室,只見大片大片的梅花爭奇斗艷,有的已盡全部盛開了,有的還是花骨朵,還有的低垂著頭,似乎在哈哈大睡,又似乎已經枯萎了。
來到城市景觀植物區,它位於展覽溫室西北部空間開敞的位置,主要向廣大遊客及城市園林綠化工作者展示許多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園林綠化適生植物種類,比如七葉樹、銀鵲樹、紫莖、樂東、擬單性木蘭、美國山核桃、連香樹、秤錘樹、南方紅豆杉、粗榧、山茱萸、綉球莢蒾、火炬花、石蒜等等,其中一些植物種類目前在城市園林綠化當中應用不多甚至還未得到應用。通過採取城市園林綠化時常用的植物配置方法及造景手段,運用獨具特色的植物種類,給遊客耳目一新的感覺。
盲人植物園是按照盲人的需求進行無障礙設計,設置盲道、護欄,並選擇葉形奇特、質感鮮明、具有香氣、樹乾和枝條光滑無刺的植物,使盲人可以通過觸覺、嗅覺來認識植物,再結合盲文和語音介紹使盲人能夠學習和了解植物。
植物迷宮是用修剪綠籬分隔開的小徑構成植物迷宮,在植物迷宮的周圍布置兒童道具,作為兒童的活動場地。
美麗江蘇靠大家,讓我們一起來維護江蘇吧!
Ⅳ 江蘇省 中國科學院 植物研究所 植物博覽園在哪兒
江蘇省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與南京中山植物園是兩位一體的綜合性植物科學專研究機構,前身是建立於1929年的「孫屬中山先生紀念植物園」,是我國第一座國立植物園。1954年由中國科學院植物分類研究所華東工作站接管並擴建,定名為中國科學院南京中山植物園。1960年發展成立中國科學院南京植物研究所。1970年劃歸江蘇省領導。1993年實行江蘇省與中國科學院的雙重領導,定名為江蘇省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
本所(園)坐落於南京東郊國家級鍾山風景區內,佔地186公頃,背倚巍巍鍾山,面臨幽幽前湖,東依明孝陵,南繞明城牆。園中氣候溫和,植被茂盛,融山、水、城、林於一體,秀色天成,風光旖旎,既是一個獨具魅力的旅遊勝地,又是一個奧妙無窮的植物王國。
Ⅳ 江蘇省植物研究所好不好
江蘇省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與南京中山植物園是兩位一體的綜合性植物科學研究機構,前身是建立於1929年的「孫中山先生紀念植物園」,是我國第一座國立植物園。1954年由中國科學院植物分類研究所華東工作站接管並擴建,定名為中國科學院南京中山植物園。1960年發展成立中國科學院南京植物研究所。1970年劃歸江蘇省領導。1993年實行江蘇省與中國科學院的雙重領導,定名為江蘇省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
本所(園)坐落於南京東郊國家級鍾山風景區內,佔地186公頃,背倚巍巍鍾山,面臨幽幽前湖,東依明孝陵,南繞明城牆。園中氣候溫和,植被茂盛,融山、水、城、林於一體,秀色天成,風光旖旎,既是一個獨具魅力的旅遊勝地,又是一個奧妙無窮的植物王國。
本所(園)位於我國南、北植物分布過渡地帶,是華東地區重要植物科學研究機構,是我國中北亞熱帶植物研究的中心,是全國四個重點植物園之一。科研機構主要有江蘇省植物遷地保護重點實驗室、江蘇省葯用植物研究開發中心等省級重點開放實驗室,並設有觀賞植物研究中心、草業研究中心、植物系統演化研究室及其下屬的10餘個重點項目組。擁有現代化實驗儀器設備、計算機信息網路中心、專業圖書館、館藏標本70餘萬份的植物標本館,以及收集保存植物3000多種的專類園(區)10個等科技支撐系統。
幾十年以來,本所(園)以我國中、北亞熱帶植物資源的收集、引、開發利用和保護為主要目標,開展了植物分類、葯用植物、經濟植物、觀賞植物、植物化學、植物環境和物種保護等方面的研究,取得科研成果320多項,出版專著130餘部,發表研究論文2000餘篇,主辦全國優秀學術期刊《植物資源與環境學報》等等,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本所(園)已發展成為一座享譽中外,集科研、科普和游覽於一體的綜合性現代化植物研究所(植物園)。
目前,本所(園)重點發展方向為植物資源遷地保護及利用、葯用植物及觀賞植物的資源研究和開發,並著重開展植物系統演化、植物物種保護、植物多樣性、植物資源持續利用,以及植物生態環境的保護等基礎研究。
自八十年代以來,植物所積極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與世界上60多個國家600多個單位保持著種苗、標本和圖書資料的交換關系;是中國最早加入「國際自然和自然資源保護聯盟」的植物園,為IUCN瀕危植物委員會成員單位;是國際植物協會(IABG)主席單位。曾成功主辦了亞洲史上第一次國際植物園學術討論會及第十一屆國際植物園協會會議。
本所(園)現有在職職工265人,其中高級職稱研究人員41名、中級職稱研究人員43名。擁有植物學碩士學位授予權,現有博士生導師及碩士生導師16人,在讀碩士研究生5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