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園建設的意義
1. 如何描述中醫葯植物園建設的創新性效益性
五 色 令 人 目 盲 ; 五 音 令 人 耳 聾 ; 五 味 令 人 口 爽 ;馳 騁 畋 獵 , 令 人 心 發 狂 ; 難 得 之 貨 , 令 人 行專 妨 。是屬 以 聖 人 為 腹 不 為 目 , 故 去 彼 取 此 。
2. 植物園建設應符合哪些制度和標准
一、國家園林城市標准指標體系 類型 序號 指 標 備注 國家園林城市標准 基本項 提升項 1
綜合
管理 1 城市園林綠化管理機構 * ①按照各級政府職能分工的要求,設立獨立的專業管理機構;②依照法律法規有效行使行政管理職能。 - 2 城市園林綠化建設維護專項資金 * ①近三年城市園林綠化建設資金逐年增加;②政府財政預算中專門列項「城市園林綠化維護資金」,切實保障園林綠化日常維修養護及相關人員經費,並逐年增加。 - 3 城市園林綠化科研能力 * ①具有以城市園林綠化研究、成果推廣和科普宣傳為主要工作內容的研究機構;②近三年(含申報年)有園林科研項目在實際應用中得到推廣。 - 4 《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編制 * 《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由具有相關規劃資質的單位編制,經政府批准實施,納入《城市總體規劃》並與之相協調。 - 5 城市綠線管理 * 嚴格實施城市綠線管制制度,按照《城市綠線管理辦法》(建設部令第112號)要求劃定綠線,並在至少兩種以上的公開媒體上向社會公布。 - 6 城市藍線管理 * 劃定城市藍線,藍線的管理和實施符合《城市藍線管理辦法》(建設部令第145號)的規定。 - 7 城市園林綠化制度建設 * 綠線管理、園林綠化工程管理、養護管理、公示制度及控制大樹移栽、防止外來物種入侵、義務植樹等各項管理制度健全。 - 8 城市園林綠化管理信息技術應用 * ①已建立城市園林綠化數字化信息庫、信息發布與社會服務信息共享平台;②城市園林綠化建設和管理實施動態監管;③保障公眾參與和社會監督。 - 9 公眾對城市園林綠化的滿意率(%) * ≥80% ≥90% 2
綠地
建設 1 建成區綠化覆蓋率(%) * ≥36% ≥40% 2 建成區綠地率(%) * ≥31% ≥35% 3 城市人均公園綠地面積 人均建設用地小於80㎡的城市 * ≥7.50㎡/人 ≥9.50㎡/人 人均建設用地80~100㎡的城市 ≥8.00㎡/人 ≥10.00㎡/人 人均建設用地大於100㎡的城市 ≥9.00㎡/人 ≥11.00㎡/人 4 建成區綠化覆蓋面積中喬、灌木所佔比率(%) * ≥60% ≥70% 5 城市各城區綠地率最低值 * ≥25% - 6 城市各城區人均公園綠地面積最低值 * ≥5.00㎡/人 - 7 公園綠地服務半徑覆蓋率(%) * ≥70% ≥90% 8 萬人擁有綜合公園指數 * ≥0.06 ≥0.07 9 城市道路綠化普及率(%) * ≥95% 100% 10 城市新建、改建居住區綠地達標率(%) * ≥95% 100% 11 城市公共設施綠地達標率(%) * ≥95% - 12 城市防護綠地實施率(%) * ≥80% ≥90% 13 生產綠地佔建成區面積比率(%) * ≥2% - 14 城市道路綠地達標率(%) * ≥80% - 15 大於40hm² 的植物園數量 * ≥1.00 - 16 林蔭停車場推廣率(%) * ≥60% - 17 河道綠化普及率(%) * ≥80% - 18 受損棄置地生態與景觀恢復率(%) * ≥80% - 3
建設
管控 1 城市園林綠化綜合評價值 * ≥8.00 ≥9.00 2 城市公園綠地功能性評價值 * ≥8.00 ≥9.00 3 城市公園綠地景觀性評價值 * ≥8.00 ≥9.00 4 城市公園綠地文化性評價值 * ≥8.00 ≥9.00 5 城市道路綠化評價值 * ≥8.00 ≥9.00 6 公園管理規范化率(%) * ≥90% ≥95% 7 古樹名木保護率(%) * ≥95% 100% 8 節約型綠地建設率(%) * ≥60% ≥80% 9 立體綠化推廣 * 已制定立體綠化推廣的鼓勵政策、技術措施和實施方案,且實施效果明顯。 - 10 城市「其他綠地」控制 ①依據《城市綠地系統規劃》要求,建立城鄉一體的綠地系統;②城市郊野公園、風景林地、城市綠化隔離帶等「其他綠地」得到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 - 11 生物防治推廣率(%) * ≥50% 12 公園綠地應急避險場所實施率(%) * ≥70% - 13 水體岸線自然化率(%) * ≥80% - 14 城市歷史風貌保護 * ①已劃定城市紫線,制定《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或城市歷史風貌保護規劃,經過審批,實施效果良好;②城市歷史文化街區得到有效保護。 - 15 風景名勝區、文化與自然遺產保護與管理 * 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文化或自然遺產嚴格依據《風景名勝區條例》和相關法律法規進行保護管理 。 - 4
生態環境 1 年空氣污染指數小於或等於100的天數 * ≥240天 ≥300天 2 地表水Ⅳ類及以上水體比率(%) * ≥50% 地表水達標率100%,且市區內無IV類以下水體 3 區域環境雜訊平均值 * ≤56.00dB(A) ≤54.00dB(A) 4 城市熱島效應強度 ≤3.0℃ ≤2.5℃ 5 本地木本植物指數 * ≥0.80 ≥0.90 6 生物多樣性保護 * ①已完成不小於城市市域范圍的生物物種資源普查;②已制定《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規劃》和實施措施。 - 7 城市濕地資源保護 * ①已完成城市規劃區內的濕地資源普查;②已制定城市濕地資源保護規劃和實施措施。 - 5
節能減排 1 北方採暖地區住宅供熱計量收費比例(%) ≥25% ≥35% 2 節能建築比例(%) 嚴寒及寒冷地區≥40%
夏熱冬冷地區≥35%
夏熱冬暖地區≥30% 嚴寒及寒冷地區≥50%夏熱冬冷地區≥45%
夏熱冬暖地區≥40% 3 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 - ≥10% 4 單位GDP工業固體廢物排放量(千克/萬元) - ≤25 5 城市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 - ≥80% 6 城市再生水利用率(%) - ≥30% 6
市政
設施 1 城市容貌評價值 * ≥8.00 ≥9.00 2 城市管網水檢驗項目合格率(%) * ≥99% 100% 3 城市污水處理率(%) * ≥80%,且不低於申報年全國設市城市平均值 ≥90%,且不低於申報年全國設市城市平均值 4 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 * ≥80%,且不低於申報年全國設市城市平均值 ≥90%,且不低於申報年全國設市城市平均值 5 城市道路完好率(%) * ≥95% ≥98% 6 城市主幹道平峰期平均車速 * ≥35.00km/h ≥40.00km/h 7 城市市政基礎設施安全運行 城市地下管網、道路橋梁等市政基礎設施檔案健全,運行管理制度完善,監管到位,城市安全運行得到保障。 - 8 城市排水 - 城市建成區實施雨污分流,雨水收集、排放系統按《室外排水設計規范》(GB50014-2006)規定的高限建設;有專門的排水設施管理機構和專項維護資金保障。 9 城市景觀照明控制 - 除體育場、建築工地和道路照明等功能性照明外,所有室外公共活動空間或景物的夜間照明嚴格按照《城市夜景照明設計規范》(JGJ/T163-2008)進行設計,被照對象照度、亮度、照明均勻度、照明功率密度(LPD)及限制光污染指標等均達到規范要求。 7
人居環境 1 社區配套設施建設 社區教育、醫療、體育、文化、便民服務、公廁等各類設施配套齊全。 - 2 棚戶區、城中村改造 建成區內基本消除棚戶區,居民得到妥善安置,實施物業管理。制定城中村改造規劃並按規劃實施。 - 3 林蔭路推廣率(%) ≥70% ≥85% 4 綠色交通出行分擔率(%) - ≥70% 5 步行、自行車交通系統規劃建設 - 制定專項規劃,並經批准實施,建成較為完善的步行、自行車專用道和公用自行車租用系統。 8
社會保障 1 住房保障率(%) ≥80% ≥85% 2 保障性住房建設計劃完成率(%) ≥100% - 3 無障礙設施建設 主要道路、公園、公共建築等公共場所設有無障礙設施,其管理、使用情況良好。 - 4 社會保險基金征繳率(%) - ≥90% 5 城市最低生活保障 - 最低生活保障線高於本省(自治區)同類城市平均水平,實現應保盡保,正常發放。 註:
1、國家園林城市須滿足全部基本項的要求,國家生態園林城市須同時滿足所有基本項和提升項的要求。
2、表格「備注」欄中標注有「*」的,表示該指標來自《城市園林綠化評價標准》(GB/T50563-2010),其指標解釋、計算方法和數據來源均與《城市園林綠化評價標准》一致。
二、國家園林城市否決項
(一)尚未編制(或修編)完成城市綠地系統規劃,或未按照《城市綠線管理辦法》(建設部令第112號)要求劃定綠線,並在至少兩種以上的公開媒體上向社會公布;
(二)建成區綠地率不達標;
(三)城市污水處理率不達標;
(四)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不達標;
(五)城市各城區人均公園綠地面積最低值不達標;
(六)公園綠地服務半徑覆蓋率不達標;
(七)林蔭路推廣率不達標。
(一)至(四)項為國家園林城市否決項,(一)至(七)項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否決項。
3. 建設植物園
野生環境能夠為植物的生存、繁衍創造良好的條件,物種的生存和發展回需要依賴一條系統答的生物鏈,這條生物鏈中除了植物還要有動物。但是,目前我國絕大多數植物園都以人工環境為主,缺乏物種自我繁衍和生長的環境條件,生物多樣性不夠豐富,自然條件的多樣性也不夠豐富,難以形成完整的生物鏈。所以,國際上絕大多數植物學家都得出這樣的結論:任何物種都無法在人為開發的植物園中獲得長期的生存和持久的繁衍。
植物園是保存物種的方舟。它和公園不同,公園種花栽樹主要是為了供人觀賞遊玩休憩,而植物園的主要功能是進行植物研究、保護和科普教育。所以,我們不能將植物園建設成供人們觀賞游覽的人造公園。「以人為本」的概念應該有所調整,植物園不能僅為人們服務,更多的應該是為植物服務。實際上,服務於植物的生存需要也就是服務於人的最終需要。當今世界,許多物種受到人為因素的強烈干擾,生態環境遭受破壞,物種不斷消失,生物多樣性面臨喪失和退化。
4. 植物專類園規劃建設和改造策略初探——以杭州植物園木蘭山茶園為例
總面積285.29公頃
5. 貴陽葯用植物園的未來發展
黨的十八大提出了「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到經濟建回設、政治建設、文化答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貴陽市委、市政府早在2009年就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城市的發展戰略。貴陽市是國家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城市,因此,植物園下一步的發展思路就是圍繞生態文明城市建設和我省中葯產業的發展需求,按歸公益性與市場化並舉的工作方針,爭取在「十二五」把植物園打造成:
◎濃縮展示貴州各類葯用植物資源的科普教育基地及物種保護基地
◎貴州特色中葯材種子種苗選育繁育研究及生產示範基地
◎具有貴州醫葯文化特色的高端健康養生旅遊目度假地
6. 秦嶺國家植物園的規劃建設
秦嶺野生植物園總投資將達15.5億人民幣,分別由陝西省人民政府、國家林業局、中國科學院和西安市人民政府按照1:1:1:0.5的比例籌措建設資金,重點完成基礎設施建設任務,為秦嶺國家植物園建設奠定基礎。為了使資金盡快得到周轉,植物園項目籌備組還向亞洲銀行申請了3500萬美元貸款,向GEF申請1000萬美元贈款。目前,植物園正積極與亞行官員和專家組進行協商,全力推進貸、贈款工作。 2001年秦嶺野生植物園項目獲得批准開始建設。
2007年完成了建設主幹道路基18公里;恢復重建植被12300畝,共種植樹木80餘萬株,建成70畝苗圃,存優質種苗35萬株;省市扶貧辦共下撥周至縣移民經費1208萬元,已完成園區內移民搬遷717戶2455人。
2012年重點建設項目共10個,總投資13,5億。
7. 植物分類學在植物園的建設中有什麼作用
胡先驌su 胡先驌,植物學家和教育家。中國植物分類學的奠基人。與秉志聯合創辦中國科學社生物研究所、靜生生物調查所,還創辦了廬山森林植物園、雲南農林植物研究所。發起籌建中國植物學會。繼鍾觀光之後,在我國開展大規模野外採集和調查我國植物資源的工作。在教育上,倡導「科學救國、學以致用;獨立創建、不仰外人」的教育思想。與錢崇澍、鄒秉文合編我國第一部中文《高等植物學》。首次鑒定並與鄭萬鈞聯合命名「水杉」和建立「水杉科」。提出並發表中國植物分類學家首次創立的「被子植物分類的一個多元系統」和被子植物親緣關系系統圖。
8. 鄭州植物園的未來建設
有關負責人介來紹,鄭州植物園 將建專類園自、主題園 和市民休閑觀賞區,其中專類園將建溫室、松柏園、珍稀瀕危植物保育園、木蘭園、玫瑰月季園、櫻花海棠園、忍冬園等22個園區,將和國際植物園接軌,為國內一流的、具有中原地域特色和以溫帶植物群為主體的植物園。
9. 杭州植物園的歷史發展
杭州解放不久,時任杭州市建設局局長余森文提議在西子湖畔建設一座現代化植物園,得到譚震林、江華等省市領導和有關專家、教授的支持和響應。
1951年,杭州市建設局提出了籌建杭州植物園的設想。
1952年,杭州市把建立植物園的計劃納入了《西湖風景園林建設規劃大綱》並上報中央。
1953年,杭州市建委採納了陳封懷教授的建議,確定玉泉至桃園嶺一帶為園址。並請浙江大學農學院孫筱祥(現北京林業大學園林學院教授)設計並繪制了一幅「杭州植物園總體規劃圖」。
1954年,中央批復了西湖風景建設規劃報告,並納入國家計劃。
1955年,杭州植物園籌委會成立,附設在杭州城市建設委員會內。
1956年6月,成立杭州植物園籌備委員會,由余森文、羅介堂、章紹堯逐步開展籌備工作。
1956年9月,杭州城市建設委員會召開第一次籌備委員會會議,委員由15名擴大到24名。余森文兼主任,陳封懷、傅伯達、吳長春、張毅為副主任。會議研究和通過了植物園總體規劃和植物園分類區設計方案,制定了近期工作計劃和12年遠景規劃。
1957年9月,杭州城市建設委員會召開第二次籌備委員會,增聘了余樹勛、陳俊愉、周瘦鵑等專家參加。著重討論了杭州植物園的方針任務和近期籌建工作,並由杭州市人民委員會上報省人民委員會。
1957年10月,浙江省人民委員會正式批復了杭州市人民委員會關於植物園的任務、方針和領導關系的報告。
1957年,建成開放植物分類區。
1958年,建成開放槭樹杜鵑園。
1965年,玉泉景點進行了全面改建,新建「古珍珠泉」、「晴空細雨池」二組新景。
1965年7月,杭州植物園正式成立,杭州市副市長余森文任杭州植物園第一任主任。
1966年到1976年間植物園處於癱瘓狀態,建園、科研和生產養護工作遭到嚴重破壞。
1978年12月18日(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經過撥亂反正,全園各項事業得到了全面發展。
1992年,在靈峰梅園的西南角開辟了蠟梅園。
1997年,建成開放森林公園。
1999年,建成開放桃花園。
2000年,玉泉景點又進行了擴建、改造,分成了南園、北園兩個區域。
2005年10月1日,韓美林藝術館正式對外開放。